中日两国儒学简单对比

中日两国儒学简单对比
中日两国儒学简单对比

中日两国自古交流甚广,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学,自然也被日本所引渡和接受。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不同的国度里,儒家自然也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不同的发展。本文仅借对中日儒家文化异同的一些分析,阐述日本儒学的特性,说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色。

首先,中国儒学本身较西方哲学而言,对于抽象的本体论的讨论涉足甚少,而相对注重人生哲学与个人修养的研究。日本儒学较之中国儒学则更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这或许与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有关。

中国的原始儒学以伦理。政治学说为中心。象孔子所讲的“道”,主要指“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1)这里所说的“道”是超越感觉与经验的,是指作为万事万物根本规律的“道”,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这显然是有关世界观的抽象哲学思考。不过,阴阳范畴又经常与日月、天地、男女、君臣等具体事物相联系,始终保留着相当实在的具体现实性和经验性,并没有完全被抽象为西方哲学那种纯粹思辨的逻辑范畴,它们仍然与特定的人们的感性条件、时空、环境和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日本的儒学则有所不同。除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受到中国《易传》和《淮南子》等的影响,曾对宇宙生成及其演变次序进行过推测之外(2),奈良、平安时代的早期儒学主要表达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罕见有关世界观的抽象思考。在镰仓、室町时代,朱子学虽已传入日本,但它是佛教的附庸,也罕见儒学的独立的抽象世界观思考。在室町时代后期,儒学教育机构足利学校虽曾以易学作为教学重点,但是,所进行的易学教育,与其说是作为儒学世界观的易学,莫如说是作为占卜的易学(3)。足利学校的不少毕业生利用其所学的易卜知识,为战国大名布置军阵和攻守进退作占卜,实际上发挥了军事顾问的作用。这些儒学者并无兴趣进行世界观的抽象思考。

其次,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或“即物主义”的特色,也广泛应用于日本儒学的认识论中。因此较之中国儒学,日本儒学的认识论更为重视感觉经验,注重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

在中国儒学中,“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还指道德意识。日本古学派的儒者也大都重视经验知识。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4)“生而知之”的所知显然是一种天赋的、先验的道德意识,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无关。而“学而知之”的知,照孔子的说法“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5)似乎是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6)这表明孔子认识到来自“闻见”的感性知识的局限性,认为还需要“思”即理性认识。不过比较起来,孔子还是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即认为那种天赋与先验的道德意识更为珍贵。日本古学派的儒者也大都重视经验知识。例如,山鹿素行曾明确地批评中国宋代学者谢上蔡“闻见之知非真知”的观点。荻生徂徕则认为“格物”就是习熟和力行。而前近代的日本人比较拙于抽象思维,与之相关,又象中国人一样比较地缺少发展近代科学必不可少的形式逻辑传统,因而,日本的重视感觉经验的儒学者最终未能进入近代实验科学的殿堂。

最后,中国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质,而日本儒学则长期与佛教、神道等其他思想共存。这也是中、日懦学的一大不同之处。日本儒学的共存性,实际是日本文化的多元共存性格的表现。

中国儒学实际上具有强有力的包容能力,它是在不断吸收、溶化其他诸家思想的过程中发展的。例如,董仲舒包容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等。但是,中国儒学在外在形式上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自守排他,经常进行论辩。诸如原始儒学时期的儒墨、儒法之争,汉初的儒学与黄老刑名之学的斗争,汉武帝以后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东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之争,宋明理学的排佛等。即使在儒学内部,不同学派也不断展开论辩,争为正统。例如,原始儒学的荀、孟之争,汉代经学的今、古文学派之争,南北朝经学的不同风格,南宋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等。中国儒学的排他性是中国文化趋同性格的体现。与中国儒学不同,日本儒学对其他思想流派表现了明显的共存性。从日本早期儒学看,在儒学传入日本时,中国的荀、孟之争,儒法之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早已结束,对日本并无影响。当时传入日本的儒家典籍及其注释,主要属于中国南北朝的经学系统。对于风格不同的南朝经学和北朝经学,日本人一视同仁,无所偏重。日本儒学与其他思想的多元共存,以及与固有思想的融合,从思想这一侧面表明了日本文化多元共存的性格,反映了日本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十分注意保存固有文化并将它们互相融合的传统。日本儒学的特色,既是日本文化特异性格的产物,又是日本文化特异性格的表现。通过上述对于日本儒学的特色的考察,我们便可窥知日本文化重直观、轻抽象,重感情、轻理智,有用性决定文化选择取向,多元共存等特质(当然不是日本文化的全部特质)。

附注

1《易·系辞上》

2《试论儒家思想对日本〈古事记〉的影响》,《南开学报》

3和岛芳男:《中世的儒学》

4《论语·季氏》)

5《论语·述而》

6《论语·卫灵公》

试比较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

试比较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 ——兼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高琦 在亚洲东部矗立着两个国家,一个是扎根在亚洲大陆上的中国,一个是漂洋在太平洋上的日本。两个国家位置相邻,在国际上更是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常会被拿来作比较。日本是世界上今次以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是什么造成今天的差异呢?追溯历史,两国的差距在近代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尤其在摄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方面,差距更为明显。那么,中日两国摄入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中日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更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才发起来的。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 第一次是大化改新。公元645年(大化元年)的大化改新前后,日本效仿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王朝——唐朝,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自630年至894年的264年间,日本先后19次任命遣唐使,这些遣唐的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时间长达20——30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已无异于中国人。这种国家规模的吸收唐文化的活动导致当时日本文化的全面汉化,从政治、军事、土地乃至哲学、宗教、教育、文化、美术、体育、医药、风俗等无不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被史学家们叫做“唐风文化”。第二次是明治维新,16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相继与日本建立了贸易关系。随之天主教也传入日本,大量的西方书籍和新思潮涌入日本,日本出现了“兰学”热。1855年以后,日本歌幕府开始设立洋学堂,讲授西方语言、天文、地理、化学、军事、政治、哲学、法律等知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多次派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和学习,组织专业人士广译群书,介绍西方科学和文化,开始全面吸收西方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摘要】:民俗学包括很多方面,单是鬼文化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日本和中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可是文化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在日本,“鬼”这个字好像用的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妖怪和幽灵,他们把鬼也认为是妖怪的一种,并且日本的鬼往往是不好的鬼,他们的出现都怀有不正当的目的,或者是报仇,或者是伸冤。而在中国,除了不好的鬼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好的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体现。本文第一章,从“鬼”的概念入手,分别阐释了“鬼在日本和中国的不同解释,在日本,诹访春雄认为”鬼是死后不能成佛而出现在世上的一种形象。”井上円了提出“幽灵是妖怪的一种。”在中国“鬼”和灵魂类似,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的“鬼”有各种形状,而中国的鬼往往保持人形。除此以外,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鬼的形象。第二章,介绍了中国“鬼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原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与“鬼”相关的节日、文学作品和语言等。鬼文化的出现和宗教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在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的宗教对于鬼文化的产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关键词】:中国日本鬼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33 【目录】:要旨8-9中文摘要9-10はじめに10-121、鬼の世界を研究するきつかけ102、先行研究10-12第一章鬼の定義とイメーヅ12-161.1鬼の定義12-141.1.1日本では鬼は何か12-131.1.2中国では鬼は何か13-141.2鬼のイメーヅ14-161.2.1日本で鬼のイメーヅ141.2.2中国で鬼のイメーヅ14-16第二章中日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222.1日本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182.2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8-222.2.1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18-202.2.2鬼文化の発展20-212.2.3中国の伝統的な文化中に鬼文化の存在する原因と影響21-22第三章文学作品に見ぇる中日の鬼文化22-243.1日本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3.2中国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24第四章年中行事と言葉の中の鬼24-294.1年中行事の中の鬼24-274.2言葉の中の鬼27-294.2.1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4.2.2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29第五章中日両国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55.1日本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25.1.1日本人の霊魂意識295.1.2日本の祖先崇拝と葬式の分類29-315.1.3日本の鬼文化と宗教31-325.2中国で宗教が鬼文化への影響32-355.2.1道教と中国の鬼文化32-335.2.2仫教の伝来と中国の鬼文化33-345.2.3儒家と中国の鬼文化34-35終わリに35-36参考文献36-38謝辞38-3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40-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日本鬼文化 日本的鬼文化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本鬼文化日本的鬼文化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导语: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日本是个水域文化国家,所以很多传 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日本是个水域文化国家,所以很多传说和水有关,比如豆子婆婆,就是用筛子在水中捞人来吃的妖精;桥女则是为情投水自尽的女鬼;而活跃于江河之中的河童,其原型很可能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鳄鱼。 同样,日本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妖怪也不少。比如雪女,据说是被情人抛弃于雪山的女子所化,因此经常诱惑上山的行人,凡对其动情的人便会冻死。因此,在最初的民间故事中,妖怪往往造型恐怖,让人望而生畏。据说因为鬼怪太多,日本古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巫师——阴阳师。这个职务的尊贵在平安时代达到高峰,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统治阶层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把种种问题归结于神鬼。 因此,人们在生活中不免小心翼翼,唯恐触犯某种禁忌招致鬼神报复。平安时代可谓是妖怪文化的鼎盛时期,妖怪从此由单纯的传说变成了一种确确实实的信仰。当时的阴阳师权力极大,天皇和大将军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他们的干涉,今天日本文化中的各种禁忌,大体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 到了江户时代,商业手工业繁荣,人们不用光靠老天爷赏饭吃了。于是妖怪们也摇身一变,成了住在各种物品道具里的精灵。最有名的是《百鬼夜行绘卷》,描画了琵琶、伞、木鱼、锅等各种旧物品因为要被人们丢弃,一怒之下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半夜出来游行的场景。 生活常识分享

中日学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学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摘要】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纵观两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在财政支持力度、幼儿教师素质水平、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幼儿福利待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例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水平,细化培养目标,提高校舍和配套设施的安全系数等。 【关键字】中日;学前教育;差异;启示 一、中日学前教育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幼儿园的共同点之一是公立、私立幼儿园并存。其次,中日两国均未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只是将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再次,中日两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学前教育改革,制定未来发展计划。如2000年,日本文部省推出《幼儿园指导要领》指出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2004年,提出“幼小一体化”的发展规划。2011年,我国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2020)》此外,中日两国对学前教育都有一定的财政拨款,以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中日学前教育的差异 (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同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没有设立专项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经费与中小学一起统筹安排,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在各级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规划中处于弱势地位。[2]从2000到2009年我国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教育总经费支出的1.3%左右。[3]而日本对学前教育则设有专项财政拨款。2008年,公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约占84.6%,家庭负担约占15.4%;私立幼儿园的财政投入约占44.1%(国家8.5%、地方政府35.6%,其中都道府县一级政府的私学资助占28.8%),家庭负担约占55.9%,其他占13%;幼儿园教育费占学校教育费总额的4%。[1]日本除了拨款给学前教育机构、直接资助教学设施外,还以免税、减税措施对私立学前教育实施间接经费支持。[4]综上所述,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远远低于日本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二)幼儿教师素质水平不同 一方面,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门槛低。我国幼儿教师主要是通过幼儿师范学校、高等教育的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师范专业等途径培养。此外,只要具备中等师范或以上学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条件,就可以经过相应的申报程序,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同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是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另一方面,我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私立

中日经济对比

GDP超越日本之后的思考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以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来看,1978年中国的GDP是2159亿美元,美国的GDP是22959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0.6倍。到了2010年,美国的GDP是146604亿美元,中国是58791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降成了中国的2.5倍。再来看中日之间的差距,1978年日本的GDP是9713亿美元,我国是215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5倍,但到了2010年,日本的GDP是54607亿美元,我国的是58791亿美元,已经首次超越了日本。看了这些数字,人们都会为中国感到自豪。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对不少渴望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人来说,自是盛事一桩。有许多人会有疑问,中国韬光养晦的时代似乎应该结束了吧? 但是GDP虽然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却并不是唯一指标。过于强调GDP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不能对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有准确的认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运用所学内容,通过中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进行探究。 1.从人均来看 温家宝总理有一句名言:“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问题都会变成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从而不能以正常的观念去看待它,GDP总量更是这样。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2009年中国有约13.3亿的人口,日本约为1.3亿,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中国则相反。中国的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上的,中国虽然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是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42325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4283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同期的世界人均GDP为8985美元,中国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有些其他国家,即使GDP实质增长率平均值低于中国,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有些在新中国成立之期在国际中的位置与我国处于同等水平甚至落后于我国的国家,在经过了50年发展以后,也把中国远远抛在后面。 事实上,除了人均指标在世界排名靠后,中国在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较多领域仍比较落后。以医疗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等综合性评估排名,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排第4位。经济总量再大,但是医疗,教育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落后的话,国家是不会强大,人民是不会富足的。 2.从GDP和GNP来看 “人们的视点都集中在日本GDP的缓慢增长上,却对日本GNP超过两位数的增长视而不见。”(《三井帝国在行动》.白益民.2008)。这句话讲出了日本经济的强大之处,和中国经济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和GNP 的最大差异是他们的统计对象有所不同,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进

日语论文——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对比

目次要旨................................................................................................... ................................ 1 キーワード................................................................................................. ....................... 1 はじめに................................................................................................. ............................ 2 1 日中饮食観の対比................................................................................................ 2 1.1 饮食観の形成............................................................................................... 2 1.2 各饮食観が形成した原因.................................................................... 3 1.3 结论................................................................................................. ................... 4 2 饮食観の中に含む「物」................................................................................ 4 おわりに................................................................................................. ............................ 5 参考文献................................................................................................. ........................ 6 要旨饮食観は人类と共に产生したものでなく。それは生产能力が飞跃的に向上し食べ物に対して余裕が出るようになると产生したのである。本论文は日中両

中日幼儿园体育教育差别

中日幼儿体育教育差异大 上海某晚报日前发了一篇“运动会折射两国幼儿教育观差异中国幼儿体育竞技不足童趣有余”的文章,引起了专家的议论思考。 前不久,曹杨新村第三幼儿园举行了一场中日友好运动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快速跑、4×100米接力等项目中,冲刺最快、最后夺冠的大多数是日本小朋友,他们就像一头头狂奔的小鹿,中国小朋友则显得跟不上。副园长赵颖说,“尤其是接力赛的冲刺,日本孩子尽显爆发力强的优势,一连赶超三四位小选手,一旁的中国孩子家长边看边自叹不如。” 运动会共有16名日本孩子和43名中国孩子参加,家长们也在现场观摩。孩子一跑完,中国家长就赶紧跑上前给孩子擦汗,递牛奶、饮料,而日本家长则一直在旁默默关注。 有专家曾去日本幼儿园参观,发现那里幼儿园的运动场都是沙地,不同于我们的塑胶跑道。“日本非常倡导让孩子放心、大胆地运动,家长也认为运动中发生一些危险很正常,所以在他们幼儿园里,你会看见快速跑、4×100米接力等我们小学里才开展的运动项目。” 有关专家表示,相比日本幼儿的体育教育,中国显得童趣有余、竞技不足,过分强调安全。在日本幼儿园小朋友开展拔河运动,中国

幼儿园因怕粗糙的绳子磨破孩子细嫩的小手而不搞。排在日本孩子课外活动第一位的是游泳,而且体育好的孩子最受同学尊敬。 日本多加良浦保育园园长下里康寿说,日本家长也特别重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夏天游泳、冬天跳绳、春天带孩子去河边散步是幼儿园最常见的运动项目。”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即使冬天上体育课,也穿短袖运动服和短裤。“大多数家长认为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打架、摔跤、碰伤都是很正常的事”。 有专家认为中国幼儿园男教师匮乏是导致两国幼儿体能差异的一大原因。幼儿园里几乎清一色是女教师,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兼任保育和教育的多重功能,在体育教育等方面不够专业。而日本幼儿园则从体育俱乐部中聘请专业体育男教师,他们兼专业体育教育与幼儿教育于一身,授课方式深受孩子们喜爱。 一次幼儿运动会上,中日幼儿体能差异带来育儿观念上的碰撞,值得引起注意。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 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合计38万人。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

下辖4个中队。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但编制不统一。例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有1个装甲中队。1940年,日军大本营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编制,人员定额大减,仅为8872人,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人。这种师团(类似乙种师团,抗战前的17个师团则类似甲种师团)辖1个步兵团,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1个通信队(营级)。步兵团辖3个步兵联队。师团合计7个联队。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连级)。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这样的乙种师团只有27个步兵中队,实力只有甲种师团的56%。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乙钟师团撤销了步兵团的建制,师团直辖联队。还新建了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70、115、117师团,仍辖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旅团直辖4个独

中日两国会计制度比较

中日两国会计制度比较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日两国会计制度比较 摘要:中国和日本,由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的环境有着显着的差别,因而,会计制度在制定和实施方面所依据的法规也不相同,其反映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填制方法和公开制度都存在着差异。通过比较、认识差异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立法建设。 关键词:中日比较;会计制度 一、两国的会计环境 对中日两国会计制度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两国的会计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产生不同的会计制度,这也是当今世界为什么会产生千差万别的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国(或一地域)会计制度的特征和它的历史展开,因环境不同而显现出多样性,也可以说,会计制度是环境的产物。因此,各国制度化了的会计,也就是说会计制度的特征是由它的环境关系加以说明的。笔者认为,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会计制度类型化的研究,可从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和文化4个要因开始。 (一)中国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在我国,会计与会计制度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基准是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的,会计制度的规模也是如此。政治安定性直接影响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2.经济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总的来看,我国的会计及会计制度重视的是国家的经济管理。从具体的产业经济环境来看,一般地讲,国家会通过产业政

策和会计政策确定不同时期鼓励发展的产业,允许发展的产业,限制发展的产业和禁止发展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政策和会计政策基本上确定了各产业的发展前景,这可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谋求经营机会的重要依据。 3.法律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会计制度的规制可分为成文法国家和习惯法的国家,中国属于成文法的国家。会计制度是以法的规制确定。依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而对会计制度进行修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直接的行政手段的作用空间会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4.社会和文化的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有直接的、间接的等多种形式。从目前情况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会计专门人才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算少的,这样就制约了我国会计的发展。会计的专门教育受到重视,会计制度也就发达。另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注重个人权威,轻视制度作用的国家,这种文化氛围对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着直接不良影响。要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重视制度作用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计制度能够被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并且能够得以实行。 (二)日本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会计制度的影响。日本属于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会计和会计制度的资讯性很突出。政府和民间的关系对会计制度有着直接的、全面的影响。日本会计团体的规模较大,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很强。政府在制定有关会计法规和制度时,也不得不重视和采纳这些民间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民间团体的着名人士还直接参与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政治环境相对安定为会计制度提供了一个较好环境。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论中日鬼文化差异 专业班级: [ 日语101 ] 姓名: [ 沈晓桦 ] 学号: [ 201010020116 ] 2011年12月11日

摘要: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关键词:鬼故事气氛恐惧死亡文化心理 中国鬼故事的传统 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剧中她与宁采臣的爱情传奇则被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日本鬼故事的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本鬼片中的一些形象。传统的故事书有《明治妖记》,《百鬼夜行》,《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日本灵异记》,《玄中记》,《妖怪百象记》等。《明治妖记》里有一个桥姬,由于痴爱他人又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

“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

“七七事变”前中日军力对比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在怎样的客观条件下取得的呢? 中国海上力量不如日本一艘舰艇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1937年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无论国家的经济状况、技术状况还是军事状况,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2.5万人,共有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12.7万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海

军。 再说空军。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580架。“七七事变”前,日本海军、陆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在海军作战飞机中,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有130架。 170万常备军是多是少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按现代的国防军事理念讲,国家平时应该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兵员,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真正开战后,通过迅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战争。可当时的中国却相反,现役常备军170余万,而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150余万。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经济基础而论,前者数额大得完全不合理,后者又小得不成比例。 相比之下,“七七事变”前日本的人口为9000万人,可精确统计并进行高效动员,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到40岁的男子必须服役,所以理论上战时可动员1000万人参战。受过军事训练,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合计超过448万,占总人口约5%。

中日两国地震救灾对比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8.2级汶川大地震。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地震实际造成8.6万多人死亡。-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2c18312110.html,/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根据目前估计,地震至少造成1.2万人以上死亡。是近千年来,日本境内发生的最严重地震。-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2c18312110.html,/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相似。甚至文字都有30%是相同的。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两国发生了许多理不情的纠葛…… - 巧合的是,中日两国发生的地震时间竟然也是相同的。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与日本宫城地震发生的时间(2011年3月11日),两个数字相加都是等于2025。即:2008+5+12=2025;2011+3+11=2025。如果我们用数字游戏的方式来诠释两国地震的话,则是“汶川地震”与“宫城地震”的数值是相等的。当然,这纯粹是一种巧合。但有一点不是巧合,那就是地震发生后,两国对于抗震救灾的做法,有许多可比性。 根据几天来的观察,敝人以为,中日两国在抗震救灾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简单来讲,就是: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能力、效率、成效优于日本政府;中国的民间社会抗震救灾的能力、心态、秩序弱于日本的民间社会。- 下面重点谈谈中日两国政府抗震救灾能力对比分析。-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应对灾情,呈现了高速、高效,运转协调的应对机制。对灾情判断及时,处置有力,行动迅速,上下齐心,效果非常明显。三天之内,即迅速平稳整个灾区的混乱社会秩序。- 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发生后,由于日本国民素质高,民间社会比较成熟,灾情发生后,灾区社会秩序良好,没有拥挤,哄抬物价等情况发生,灾民情绪比较稳定。然而,由于日本政府抗震救灾指挥调度不力,行动不果断、出手不迅速,犹犹豫豫,畏畏缩缩,首鼠蛇端,未及及时调谴大量人力、物力扑灭灾情,致使灾情在三天后迅速扩大,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核电站爆炸、核泄漏、核辐射……坏消息一桩接一桩,接踵而至。 躲过地震、海啸、火灾的日本灾民,在三天后,仍然缺水、缺粮、缺衣,日本的公路并未受到严重损毁,而奇怪的是,救灾物资却运不进去…… 可以对比的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立即调集大型机械不惜一切代价,挖山开路,填壑搭桥,在损毁极其严重的丛山峻岭中,开辟出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相比之下,日本政府的救灾是懒洋洋,根本没有什么气势。观者多,动者少。政府效率低下,协调能力也很差,指挥调度也不太灵,好象主要是靠自觉,而不是行政命令。-

中日两国儒学简单对比

中日两国自古交流甚广,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儒学,自然也被日本所引渡和接受。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不同的国度里,儒家自然也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不同的发展。本文仅借对中日儒家文化异同的一些分析,阐述日本儒学的特性,说明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色。 首先,中国儒学本身较西方哲学而言,对于抽象的本体论的讨论涉足甚少,而相对注重人生哲学与个人修养的研究。日本儒学较之中国儒学则更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这或许与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有关。 中国的原始儒学以伦理。政治学说为中心。象孔子所讲的“道”,主要指“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1)这里所说的“道”是超越感觉与经验的,是指作为万事万物根本规律的“道”,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补充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运动。这显然是有关世界观的抽象哲学思考。不过,阴阳范畴又经常与日月、天地、男女、君臣等具体事物相联系,始终保留着相当实在的具体现实性和经验性,并没有完全被抽象为西方哲学那种纯粹思辨的逻辑范畴,它们仍然与特定的人们的感性条件、时空、环境和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日本的儒学则有所不同。除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受到中国《易传》和《淮南子》等的影响,曾对宇宙生成及其演变次序进行过推测之外(2),奈良、平安时代的早期儒学主要表达的是儒家的政治思想,罕见有关世界观的抽象思考。在镰仓、室町时代,朱子学虽已传入日本,但它是佛教的附庸,也罕见儒学的独立的抽象世界观思考。在室町时代后期,儒学教育机构足利学校虽曾以易学作为教学重点,但是,所进行的易学教育,与其说是作为儒学世界观的易学,莫如说是作为占卜的易学(3)。足利学校的不少毕业生利用其所学的易卜知识,为战国大名布置军阵和攻守进退作占卜,实际上发挥了军事顾问的作用。这些儒学者并无兴趣进行世界观的抽象思考。 其次,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或“即物主义”的特色,也广泛应用于日本儒学的认识论中。因此较之中国儒学,日本儒学的认识论更为重视感觉经验,注重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 在中国儒学中,“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还指道德意识。日本古学派的儒者也大都重视经验知识。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4)“生而知之”的所知显然是一种天赋的、先验的道德意识,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无关。而“学而知之”的知,照孔子的说法“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5)似乎是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6)这表明孔子认识到来自“闻见”的感性知识的局限性,认为还需要“思”即理性认识。不过比较起来,孔子还是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即认为那种天赋与先验的道德意识更为珍贵。日本古学派的儒者也大都重视经验知识。例如,山鹿素行曾明确地批评中国宋代学者谢上蔡“闻见之知非真知”的观点。荻生徂徕则认为“格物”就是习熟和力行。而前近代的日本人比较拙于抽象思维,与之相关,又象中国人一样比较地缺少发展近代科学必不可少的形式逻辑传统,因而,日本的重视感觉经验的儒学者最终未能进入近代实验科学的殿堂。 最后,中国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质,而日本儒学则长期与佛教、神道等其他思想共存。这也是中、日懦学的一大不同之处。日本儒学的共存性,实际是日本文化的多元共存性格的表现。 中国儒学实际上具有强有力的包容能力,它是在不断吸收、溶化其他诸家思想的过程中发展的。例如,董仲舒包容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等。但是,中国儒学在外在形式上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自守排他,经常进行论辩。诸如原始儒学时期的儒墨、儒法之争,汉初的儒学与黄老刑名之学的斗争,汉武帝以后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摘要:日本的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鬼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对学习日语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通过介绍“鬼”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由总结祭祀活动和民间传说中出现的“鬼”的形象得出结论。日本的“鬼”总体上是灾难、晦气、疾病的象征。人类在与“鬼”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鬼;灾难;疾病;晦气 一、鬼的起源和发展 现在人们对鬼的概念已经固定下来,大多数人认为鬼是指人死后的灵魂。而最初的鬼指的又是什么呢?日本著名的鬼文化研究者折口信夫认为,现在被日本人所尊奉的神,最初的地位是很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神被统治者授予神位,地位才有所提高,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信奉。那么这些神的地位提高之前,人们所说的神是指“常世神”。“常世神”是从海的另一边的“常世之国”,每年一次或几次来到日本的神。这些“常世神”的性质跟“鬼”的性质是非常接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神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鬼的地位不断下降,这才形成了神和鬼之间的天壤之别。神成为正义、智慧、幸运的化身,鬼则成为灾难、厄运、邪恶的象征。 而在『民俗学事典』中却这样记载着:“鬼は山の精、

荒ぶる神を代表するものの一呼称であったことが推される。”据推测鬼是对山里的精灵或粗暴的神的一种称呼。由此可见,鬼原来是赶走恶魔的粗暴、有力、可怕的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却逐渐转变成了恶魔。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最初的鬼是跟神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地位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但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还残留着对鬼的崇拜,认为鬼具有神力,而且人们把定期来到故土传播幸福、驱除灾祸的“祖”等神也归到了鬼这一类中。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还有很多的“鬼”字就是这个原因。像“鬼”“鬼王”“鬼木”“鬼熊”“鬼目”“鬼生田”等等。 奈良时期可以说是鬼的含义的分水岭。在奈良时期以前,鬼的含义就是人死去后的灵魂。奈良时期,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鬼的含义也随之扩大。鬼被加入了很多的恐怖概念。『日本』中记载了鬼吃人的传说,鬼在人们心中变成了可怕的吃人的妖怪。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学说里也出现了“鬼”“疫鬼”的文字记载。 到了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在传说中出现了地狱的“赤鬼”“青鬼”“牛鬼”“鬼”等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多类鬼的名称。而且鬼作为可怕的妖怪的外貌也开始逐步形成。在『今昔物集』中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鬼は物言フコトナシ、其

中日两国幼儿教育对比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中日両国幼儿教育的比较 ——以日本的“绿丘幼儿园”和中国的“东湖幼儿园”为例 日文题目:中日两国幼児教育の比較 ――日本の「緑ヶ丘幼稚園」と中国の「東湖幼稚園」を例にして 姓名林晓娜 学号 _090204117 专业班级 09日语一班 指导教师郭雅琴 提交日期 2013.5.7 教务处制

中日両国幼児教育の比較 ――日本の「緑ヶ丘幼稚園」と中国の 「東湖幼稚園」を例にして 林暁娜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等对中国的东湖幼儿园与日本的绿丘幼儿园进行考察。通过对两个幼儿园在幼儿教育各方面存在的异同点,特点及原因的考察,发现日本的幼儿园注重综合教育,全面培养幼儿的能力,而中国的幼儿园注重知识教育,且有小学化倾向。 关键词:中日两国幼儿教育不同点教育观念应试教育

本稿では、資料収集?帰納と実地調査という研究方法を利用し、中国の東湖幼稚園と日本の緑が丘幼稚園を考察する。中日両国幼児教育の現状を比較分析することにより、二つの幼稚園における幼児教育の異同点、特徴及び差異を引き起こす原因などのことを研究し、中日幼児教育の違いが分かる。日本では、幼稚園の方が各方面で幼児を教育しているが、中国では、、幼稚園の方が知識勉強を重視するあまり、幼稚園を小学校にする傾向もある。 キーワード:中日両国幼児教育相違点教育観念受験勉強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4年最高峰时的17.6 7%,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8.7%;中国经济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1年的1.83%,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9.3%。1994年日本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的8.5 5倍,达到战后以来的历史顶峰,随后中日经济差距迅速缩小,1997年日本GD P降为中国的4倍多,2002年降为中国的2倍多,2006年降为中国的1倍多,2 008年之后两国GDP已比较接近。1990年中国居世界经济第10位,1995年超 过巴西、西班牙、加拿大上升到第7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 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 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今后几年,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世界各国公认,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中国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不振,使得国内外许多人看好中国,而看衰日本,甚至有不少中国人也认为,中国即将全面超越日本。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这是访日前后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 的问题。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

从文化角度红色在中日两国的差异

2011年10月学术探讨 从文化角度分析“红色”在中日两国的差异 文/高慧燕 朱欣雨 李玉明 摘 要:不同的色彩审美既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意思,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潜在的心理和性格。本文将通过红色在中日的审美地位进行比较,并透过色彩审美来研究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性格。 关键词:色彩;文化;性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2-01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和审美意识都会有一些差异。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又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对于色彩的审美又有何不同呢? 一、红色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遇到喜事就会想到红色。喜欢在过年的时候挂“红灯笼”,贴“红色的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中国人称嫁娶庆贺之事为“红喜事”。把帮助别人完成美满姻缘的媒人称为“红娘”。红色在中国也代表地位。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将红色定为显贵之色,规定“未命为士者,不得乘朱轩”。唐代诗人杜甫诗句也体现了这一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红色也代表好运,出名,有人气。如:曹禺的《日出》:“顾八奶奶:恩,他当明星,准红!”现代汉语中的“手红”“当红明星”等都是此意。红色还象征革命,进步。红色在政治上经常用来象征革命以及左派。如“红军”“红区”。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代表进步和优秀。在民俗中,红色还象征超自然,可以辟邪。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为了辟邪,经常会“买袜子、红内裤和红腰带”。 二、红在日本的文化内涵 佐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色名性格》一文中记载,日本的色名起源于明与暗,显与晕两组对立的色,也就是赤(明)、黑(暗)、白(显)、青(晕)四种颜色。飞鸟、奈良时期,派谴隋使及谴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时,也吸收了中国色彩文化。比如奈良时代引进大陆文化后,一些神社建筑曾一度出现过漆朱色的柱和栏杆,万叶歌人太宰少贰小野老臣就作歌一首:“宁乐京师地,好一片青丹。正似花香醉,今日极繁华!”对这种与传统色感的异趣表示了无限感叹之情,这就是另类的色彩了。日本经常将红白两色放在一起使用,用红白相间来表示喜庆。比如红白年糕,礼物包装上的红白硬纸绳,最能体现的这一意味的莫过于日本的国旗“日の丸”,就连年终举行的晚会也被称为“红白歌会”。日本人觉得红色具有神圣之力,可以除恶辟邪、保佑平安。渔民出海前习惯把渔船涂上红土,以祈出海安全;士兵出征时也有系红腰带的习惯,以求征途平安。相比中国对红色的热爱,在日本的文化里红色代表喜庆的意味就远远没有中国那么浓了。很少看到在日本会出现像中国逢年过节那样大规模地使用红色。红色,在日本古代色彩序列(白、青、黑、红)中,位居最末。而在日本民俗学中将赤色称为“赤不净”,属于禁忌的颜色。红色在审美意识中受到排斥与冷落。认为红色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日本古代的囚衣为红色。在日本传统观念中,有“红即不净”的说法。《古事记》中记载“:红色是一种可怕的颜色”,是“带有死亡色彩的颜色”。并且,日本在引进中国及朝鲜文化之前,红色是绝对禁止使用在建筑物上的。 三、“红文化”在中日两国差异之成因 不难发现,中国崇尚的红色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受到了天壤之别的待遇。虽然有些相似的功能,但是与中国差异最大的地方就在于——红色在传统的日本观念中属于禁忌的颜色。这也是红色在两个国家地位的最大差异。我们从文化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会明了一些。1、生活环境及其历史因素。日本人比较崇尚自然。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日本是个南北细长的岛国,气候湿润,形成了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有助于日本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所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日本人特别重视和尊敬自然。日本人崇尚自然最好的体现莫过于日式建筑和庭院。日本的住宅建筑不仅完全取材于自然,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尽量保留自然的原色原味。其中柱子和地板大多保持木头本身的颜色和木纹。在一个崇尚自然,且森林覆盖率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的国家,红色在色彩序列中位居最末,且在审美意识中受到冷落的这样一个现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吃生的食物,还要忍受猛兽的袭击。自从发明了钻木取火术,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用火来烤食物吃,用火来驱赶猛兽,用火来照明。所以火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有着神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火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对代表着“火”的颜色的红色,也在古代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产生了亲近之感。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这里的“炎”即“火”,也就是红色。所以红色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也就是中国人“崇红”心理不可或缺的原因吧。 2、民族性格及文化心理因素。日本人比较内敛,含蓄,不爱张扬,处事低调,不会过分坚持自己的主张。日本人崇尚“无我”的精神境界。他们认为:与其固执己见让对方不高兴从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还不如妥协和解。他们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当然这里的“和”更接近于“无我”或者“不突出自我”。这一点在日本的茶道精神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而“和”又是其精髓所在。所谓“和”是指茶室,茶具甚至主宾的服饰都要求体现出简朴、素淡、洁净、幽雅的风格,浓艳的色彩自然是格格不入的。红色作为亮色系列,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这与日本人崇尚的“无我”意识相悖,与日本人素淡的审美理念也格格不入。所以红色在日本就注定了不受欢迎这一命运。 结论:色彩审美建立在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潜在的心理和性格,即使同一色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他们的文化和历史进程的不同,可能导致他们的地位完全不同。所以分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色彩审美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在进行异文化交流时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和心理,使得异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作者简介:高慧燕(1985.11.15— ),女,汉族,陕西榆林市人,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2009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芳贺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M].日本.大修馆书店.2004年11月. [2]曹书杰.日本国概况[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年2月. [3]刘容.从色彩审美意识比较中日民族性格[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 [4]柳珂.中日颜色词“黄”文化内涵之异同[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月. [5]陈雪.由日语色彩词的演变浅析日本传统审美意识[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1月. 352 2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