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整理归纳

虚词整理归纳
虚词整理归纳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文言实词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文言虚词指: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

一、之

(一)代词

1、较多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逍遥游》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⑤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代清风明月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这种”等。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第一人称代词,我

(二)助词

1、以下句中的“之”都在名词前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所以都是结构助词。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③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2、以下句中的“之”都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原本可以独立的句子成了整个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或做主语或做宾语等,翻译时是无

法译出的;因为只起改变结构作用,所以也属于结构助词。

①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与妻书》)②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③夫人之相与《兰亭集序》

3、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扣舷而歌之。(《赤壁赋》)④顷之《项脊轩志》

4、用在动词谓语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5、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计数。《与妻书》

(三)动词

以下句中的“之”都带宾语,是“到……去”的意思,因此是动词。

①欲之南海。《为学》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杳不知其所之。《阿房宫赋》④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

二、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它(们)”。用在动词前,作主语。

①方其破荆州。(《赤壁赋》)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如: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自己)

2、第三人称,表领属,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指示代词Ⅰ

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②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指示代词Ⅱ

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三)助词

1、“其”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之类,因而是语气词。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2、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当”、“千万”。

①汝其勿悲! ②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3、表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

三、而

(一)连词

1、用在动词或动宾短语之间,动作是同时进行,

表示并列,可以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②水浅而舟大。(《逍遥游》)

2、用在动词或动宾短语之间,动作是先后进行,表示顺承,有的可以译为“就”。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②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

①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4.表示修饰、限制(方式、状态)。

①化而为鸟……怒而飞。(《逍遥游》)②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③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④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5、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6、表示因果

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译: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代词

与“尔”相通,“你(们)”“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注意: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而”通“能”

四、以

(一)介词

1、可以翻译成“用”、“拿”、“把”,

或者更抽象点的词“凭”“按照”。

①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用,拿

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③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凭借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⑤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或:有]

⑥引以为流觞曲水把

译: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

2.可以翻译成“因为”。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汝不必以无侣悲《与妻书》

(二)动词认为、以为

例:市人皆以嬴为小人《信陵》

(三)连词

1、连接前后并列的两项,相当于“而”,用法与“而”基本相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并列:

①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②路幽昧以险隘(《离骚》)

表承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褒禅》

表修饰:

①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②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2、连接方式、方法、手段和目的、结果,可译为“来”、“用来”,有时可不译。

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③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

五、焉

(一)兼词,“于是”“于之”,译作“在那儿”“往那儿”

有鸟焉……,有鱼焉……《逍遥游》

(二)语气助词,“啊”或不译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三)代词

1、与“之”相当,代第三人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四)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六、若

(一)连词

1、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

(三)动词

1、像、好像,如: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及,比得上,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四)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后,相当于“然”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7、乃

(一)副词

1、表判断,“乃”字连接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用“乃”能在判断句中起加强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作“就是”、“正是”、“原

来是”等。

①吾乃梁人也。(《鲁仲连义不帝秦》)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译为“竟”、“却”。

①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②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

③而后乃今培风才(《逍遥游》)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⑤何乃太区区(《孔雀》)(怎么竟那么愚拙)(二)连词,表示顺接,于是。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孔雀东南飞》)

(三)用在名词前作定语,修饰、限制后面的词,因而是第二人称代词,等于说“你的”。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常有:

“尔、乃、汝、若、而”等,如: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

3.他日汝当用之

8、者

(一)代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等后面,指人或事物。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③后之览者。(《兰亭集序》)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

①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汉书》)

(二)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9、乎

(一)语气词

1、“乎”字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测度、感叹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或“啊”,因而是语气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③而又何羡乎?(《赤壁赋》)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⑤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与妻书》)

2、句中语气词,不译。

①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②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二)形容词词尾,可不译。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郁乎苍苍(《赤壁赋》)

(三)介词

1、“乎”还可以引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跟”。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大进》)

2.以下的“乎”字紧跟在动词后面,起引出动作发生的处所作用,相当于“于”,可译作“在”,因而是介词。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②生乎吾前。(《师说》)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

最新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一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一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一一《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兀《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一一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一一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 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一一《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三八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一一《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一一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整理)

一、而 1.作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作代词 ⑴你,你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3.作动词 ⑴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⑵【而后】才,方才;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与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就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您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您”。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就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她,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与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与”“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与。(《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与“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就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就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就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常见虚词的用法

常见虚词的用法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之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 (1)呼尔而与之: (2)子墨子闻之。 (3)名之者谁: 2、用作助词 (1)荆之地,方五千里。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宋何罪之有? (4)公将鼓之 3、用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而的用法 二、而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5、朝而往,暮而归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以的用法 1、用作介词, (1)以牒为械

(2)必以信 (3)何以战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用作连词 ,(1)以告先帝之灵 (2)以伤先帝之明 (3)无从致书以观 3、用作动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用作动词“自以精兵走之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其的用法 四、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1)其如土石何? (2)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可作代词,批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醉能同其乐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不若人有其宝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为的用法 五、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为楚造云梯之械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过行。 (5)为宫室之美——wèi (6)为溪在州右——wèi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是”、“成为”、“做”、“称为”、作为“、”认为“等。 (1)必为有窃疾矣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从北方闻之为梯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5)以为前将军 (6)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于的用法 六、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整理

一、而 1、作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就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与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与”或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作代词 ⑴您,您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3、作动词 ⑴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就是而已。 ⑵【而后】才,方才;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一、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一——“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一般译为“用、拿”等。例: 2、表对象,一般译为“把”例: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一般译为“凭、凭借”例: 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译为“因为、由于”例: (二)、连词: 1、表目的,一般译为来、用来例: 2、表结果,一般译为“以致”例: 3、表修饰,一般译为来例: (三)、动词: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例: 一试身手: 解释下列句中“以”的含义或用法。 1、屠惧,投以骨。( )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策之,不以其道。 ( )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 6、固国不以封疆之界。() 7、固以怪之矣。( ) 8、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0、必以分人。()1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12、以光先帝遗德。( ) 13、以塞忠谏之路也。 ( ) 14、先帝不以臣卑鄙。( ) 15遂许先帝以驱驰。( ) 16、以伤先帝之明。( ) 17、杀之以应陈涉。( ) 18、以刀劈狼首。()19、以天下之所顺。() 20、属予作文以记之。()21、虽乘风奔御风,不以疾也。() 22、因以为号焉。()23、何以战。()24、必以情()25、可以一战。()2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29、以告先帝之灵。()30、以彰其咎。()成就测试: 1. 下面四个选项中,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以弱为强者 B、因以为号焉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D、计日以还 2.下面句子中,与“不以千里称也”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 B、全石以为底 C、嘱予作文以记之 D、牺牲玉帛·····必以信 二、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于”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多做介词使用。 1.表处所,可译为“在”“从”“到”等。例: 2.表对象,可译为“对”“向”“给”等。例: 3.表时间,可译为“在”例: 4.表被动,可译为“被”例: 5.表比较,可译为“比”例: 6.表原因,可译为“由于”例: 一试身手: 1、何有于我哉?() 2、其一犬坐于前() 3、达于汉阴()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告之于帝() 6、舜发于畎亩之中()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困于心,衡于虑() 9.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0、曹操比于袁绍() 11、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 12、欲报之于陛下也() 1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4.又留蚊于素帐中() 15.征于色,发于声() 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7.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万钟于我何加焉?()1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0.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1.休祲(jìn)降于天() 成就测试: 1. 下面四个选项中,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其一犬坐于前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 找出下面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两项()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告之于帝 C、于是人多以书假余 D、战于长勺 三、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之”的用法 1.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他们”、“它”例:

河北省中考涉及的文言文14个常见虚词用法整理1教学内容

河北省中考文言文涉及到的14个常用文言虚词: 下面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例句,对这些虚词加以总结。所选例子尽可能选自中考文言文篇目,实在不好想到的,从非中考篇目中选择。 一、【之】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代词,“他”,指曹刿。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物,可译为:“它”或“它们”,用作宾语。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奇异的景象。 3.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5.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义,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③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 如: 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掌”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弓I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号”,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 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踉”,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凋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常见虚词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最新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一、“以”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 B、以伤先帝之明 ——(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E、以彰其咎 F、以告先帝之灵  G、故为之文以志 H、以激怒其众 I、以知天地之广大 J、将以攻宋 K、杀之以应陈涉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常见虚词用法

常见虚词用法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 2.以 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 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 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 3.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 4.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 5.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6.故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7.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8.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 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了,表疑问) 9.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 10.则 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帮助表示判断) 11.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12.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 13.焉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 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 14.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 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 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 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

常用虚词汇总

常用虚词汇总 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动词:去、到、往 ①吾欲之.南海②辍耕之.垄上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 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介词:在如: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其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起义》 (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活板》 2、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 (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 2、副词:“难道” (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者 一、代词 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语气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 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