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突触形态结构参数的影响

crba i aco .Meh dA nm o e w smae b cls n o h ide crba at y ( A ) T iy e rl n rtn e f i to :n a ia m dl a d y oc i fte m dl e rl r r MC O . hr — l uo e e t
进行滚筒 、 棒 、 平衡木 、 转 走 网屏 训 练 , 大 鼠进 行 运 动 能 力 和 学 习 记 忆 能 力 测 评 观 察 其 行 为学 变 化 , 镜 观 察 缺 血 对 电
侧 感 觉 运 动 区和 C 3区 突 触形 态 结构 的变 化 。 果 : 5周 时 康 复 组 和模 型组 转 棒 活 动 、 衡 木 活 动 、 屏训 练 比较 A 结 第 平 网
r t f r moo r i i gT i u s t e me h n s o e a ir r h b l ai n a d l s ct f s n p i tu t r s n a s at tr t n n . o d s s h c a im f b h vo e a i tt n p a t i o y a t sr c u e i e a c i o i y c
杨 敏 1 李 涛 t 余 茜 2 ,
摘 要 目的 : 究 运 动 训 练 对 脑 梗 死 大 鼠行 为 学 的 影 响 并 从 突 触 形 态 结 构 可 塑 性 角 度 探 讨 其 机 制 。方 法 : 线 栓 法 研 用
制 作 大 鼠大 脑 中 动脉 脑梗 死 ( A 模 型 .2只 Wi a 大 鼠随 机 分 为 模 型 组 和 康 复 组 。康 复 组 于手 术 后第 5 MC O) 3 sr t d开 始
t o 2 mo t l l e W it a r ii e it h e a i tt n r u n h d l g o p a d ml.Mo o w - n h od ma sa r t we e d v d d no t e r h b l a i go p a d t e mo e r u rn o y r s i o tr
运动康复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

运动康复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
余茜;李晓红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3(007)001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为运动训练改善脑梗死患者学习记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er大脑中动脉缺血梗死雄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模型组和自由活动组.康复组于术后第4d给予平衡、抓握、行走及水迷宫训练;模型组于普通笼内饲养;自由组可在康复训练器材上自由爬行但不给予强制训练.检测4周后3组大鼠在Y-迷宫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中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康复组在Y-迷宫分辨学习能力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记忆能力的检测均优于模型组和自由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余茜;李晓红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四川省泸州市,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塞来昔布下调Apaf-1蛋白表达促进大鼠颅脑损伤后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研究[J], 张涛;国建飞;邢琳琳;张金玲;张宇新
2.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机制的相关分析 [J], 胡可慧;余茜
3.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与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通道的影响 [J], 余茜;李晓红
4.cAMP/PKA-pCREB 信号通路介导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探讨 [J], 牛陵川;张燕虹;李长清;刘彬;蒋莹;李隆龄
5.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促进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J], 杜培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3·· 论著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李美璇,董炳超,王晓银,程希,赵传胜,赵珊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沈阳 11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 (CIMT ) 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 (Sham 组)、缺血组 (ISC 组)、缺血后给予CIMT 组 (ISC+CIMT 组)。
制作大鼠脑缺血及脑缺血后CIMT 模型,采用水迷宫检测CIMT 对脑缺血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 (DG )、CA1及CA3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 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 的表达情况。
结果 CIMT 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认知功能,并显著增加脑缺血后大鼠海马DG 区和CA1区SIRT1的表达 (P < 0.01,P < 0.05)。
BDNF 在海马各区的表达水平在各组大鼠间无统计学差异 (均P > 0.05)。
结论 CIMT 能够显著促进脑缺血后大鼠认知功能恢复。
CIMT 可能是通过增加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域SIRT1的表达,但并非通过SIRT1-BDNF 通路来改善脑缺血后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 脑缺血; 认知功能; 强制性运动疗法;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图分类号 R7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8-4646 (2020) 03-0203-06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21.1227.R.20200316.1233.006.html DOI:10.12007/j.issn.0258‐4646.2020.03.003Effect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rats aftercerebral ischemia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LI Meixuan,DONG Bingchao,WANG Xiaoyin,CHENG Xi,ZHAO Chuansheng,ZHAO Shansh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Hospital,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rat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Adult mal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sham -operated (Sham ) group,cerebral ischemia (ISC ) group,and ischemia treated with CIMT (ISC+CIMT ) group. A rat model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CIMT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was established. The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 and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 expres-sions in the dentate gyrus (DG ),CA1,and CA3 of the hippocampu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Results CIMT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rat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and increased the SIRT1 expression in the DG (P < 0.01) and CA1 (P < 0.05) of their hippocampus. The BDNF level in the hippocampu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groups (P > 0.05) . Conclusion CIMT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e cognitive function in rats after cerebral ischemia,possibly by increasing the SIRT1 expression in the hippocampus,but not through the SIRT1-BDNF pathway. Keywords cerebral ischemia; cognitive function;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强制性运动疗法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 ) 是在生活环境中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使用健侧的肢体,从而强制其反复使用患肢的疗法。
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巢蛋白表达的影响张璇;张卓然;段淑荣;蒋莱;范志新【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40)5【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with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 at different times on neural function and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nestin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 model. Methods:One hundred and sixty healthy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normal group,sham operation group,mode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The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5 subgroups by 6 h,12 h,24 h,48 h and 72 h,8 rats in each group. The ra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with CIMT, while the rats in other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feeding. The success rate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s was analyz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nestin in cortical ischaemic lesion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fter 14 days. Results: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for 6 to 72 h,the rats in normal and sham operation groups were no nerve defect performance at each time point,but the scores of nerve function defect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scores in mode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nerve function defect scores in mode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at 6 to 72 h interval timedifferently(P>0. 05);the positive cell number of nestin in normal and sham operation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model and treatment group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for 6 to 72 h(P<0. 01),and the positive cell number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P <0. 01);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cell number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mong normal,sham operation and model groups(P>0. 05);and the positive cell number of nesti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for 24 h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other time points in treatment group(P<0. 05). Conclusions:The best time to do compulso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for 24 h in rat;th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increase infarct peripheral nerve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灶周围巢蛋白( nestin)表达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大鼠局灶脑梗死后脑内LINGO-1的表达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L I N G O 一 1 mR N A检测 ,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L I N G O 一 1 蛋 白水平 变化 。结果 : 假手术组无 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 L o n g a 评 分 0分 , 其 L I N G O 一 1 m R N A及蛋 白水平有少量 阳性表达 。 模 型组 L I N G O 一 1 表达 3 d为高峰 , 后逐渐降低 ( 0 . 0 5 ) 。 运动训练组与模型组相
【 关键词 l 脑梗死 ; L I N G O 一 1 ; 运动训练
【 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 R 7 4 3 . 3
【 文献标志码】 A
【 收稿日 期】 2 0 1 2 — 0 3 一 O 1
E f e c t s o f e x e r c i s e t r a i n i n g O n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L I NG0—1 i n t h e b r a i n o f r a t s
比, 在 3 d及 7 d时间点 D 3 n g a 评分 、 mR N A及蛋 白水平表达无明显差异( P > 0 . 0 5 ) , 在 1 4 d时间点 L o n g a 评分 、 L I N G O 一 1 mR N A
及蛋 白水平均有下降( J P 之 O . 0 5 ) 。结论 : 局灶性脑梗死后大鼠脑 内 L I N G O 一 1 水平 明显上调 , 适 当时间的运 动训练可降低 L I N G O 一 1 的表达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 , 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之一 。
制。 方法 :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 中动脉闭塞 ( m i d d l e c e r e b r a l a r t e r y o c c l u s i o n , MC A O) 模 型, 随机将大 鼠分为假手术组 、 模型组及运
运动康复治疗对局灶脑梗死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实验探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附图图6:缺血4w后自然恢复组缺血区病理图片(x200,髓染色)国7:缺血4w后1Ms组缺血区病理图片(x200,lie染色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图8;缺血4w后运动训练组缺血区病理图片(x200,HE染色)图9:缺血4w后TMs+运动训练组缺血区病理图片(x200,HE染色)华中科技大擘同济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镜,10x20),用HMIAS-2000型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梗死周边区免疫表达物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
取3个视野的均值作为该切片结果参与统计分析。
因在每个标本中每指标取3张切片,故每个指标、每个时间点有15张切片结果.2.7统计学处理每组样本结果用均数±标准差(i±s)表示,用SPSS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差别以凡O.05为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lGAN3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大鼠在皮质和部分脑区GAP-43均有表达,且双侧对称。
其中皮质、海马及第三脑室室周围灰质GAP-43的免疫活性高于其他部位,呈小点状或细颗粒状沉积。
在丘脑及其脑白质区GAP-.43表达很低.缺血各组大鼠在纹状体背外侧梗死中心区未见GAP-43表达,梗死周边区GAP-43的免疫活性于缺血后1d即轻度升高,第7d达到高峰,第14d降低,第28d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见附图1--5。
C组、D组和E组动物在7d、14d时脑缺血周边区GAP-43免疫活性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其中E组动物术后3d和7d时脑缺血周边区GAP-43免疫活性明显其余三组,见图6、表1。
图6: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脑梗死周边区GAP-43的表达竺±!塑苎芏璺查墨芏堕堡主堂竺垒查图12: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脑梗死周边区¥yp的表达表2: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脑梗死周边r牙syp的表达(oD值.i±s)A组15B组15C组15D组15E组150.165_-0.O”.o.143_+o.125±o.144+o.194+o.275±o.021"o.02炉0.018△0.025*0.0346.o.139+o.131+o.152_+o.218_+0.298_+o.017"0.018△0.0230.027a*0.024*0.141_+0.133_+0.159±0.221±0.315±0.023*0.021△0.025O.03l酬0.043△’0.140+_0.135_+0.1614.0.233-+0.324_+0.019"0.020△0.0270.036△70.047△7讨论GAP-43是神经元特异性磷蛋白,目前已知其功能是决定神经元发育和再塑的内附图图1:正常对照组脑感觉运动皮层GAP--43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鼬lBc)图2:脑缺血7d时自然恢复组感觉运动皮层GAP--43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图3:脑缺血7d玳J'TMS组感觉运动皮层GAP--43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图4:脑缺血7d时运动训练组感觉运动皮层GAP--43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图5:脑缺血7d时1M“运动训练组感觉运动皮层GAP--43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1917:正常对照组脑感觉运动皮层Syp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41图8:脑缺血.28d时自然恢复组感觉运动皮层Syp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图9:脑缺血28d时1MS组感觉运动皮层Syp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图10:脑缺血28d时运动训练组感觉运动皮层Syp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图11:脑缺血28d时TMS+运动训练组感觉运动皮层GAP--43的表达(x200,免疫组化SABC)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擘位论文异有显著性意义;虽然缺血14d和28d时C,D组缺血周边区微血管计数均多于B组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NF200表达变化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NF200表达变化的影响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中风类型,因血管堵塞导致血流供应受阻,使得大部分脑细胞死亡,最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够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为了探究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
NF200表达变化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
研究采用72只雄性大鼠,分为两组:脑梗死组和运动训练组。
运动训练组大鼠在脑梗死后开始每天进行60分钟的低强度运
动训练,然后对其进行行为学测试和实验室检测,比较两组大鼠的差异。
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运动训练组大鼠行为活动性比脑梗死组大鼠明显高,表现为探索和运动能力明显增强,逃跑反应减少。
对于脑梗死组大鼠,运动训练的开始可以减缓记忆和学习功能的下降,从而可能有助于改善康复恢复速度。
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运动训练组大鼠的NF200表达水平显
著升高。
NF200是神经元的特征标志蛋白,在神经元远端分叉处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NF200对于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再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运动训练可能有助于提高脑梗死后神经元的再生,促进患者神经损伤的康复。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可以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大鼠的行为能力,改善大鼠的神经元再生和功能恢复,从而有助于探索潜在的康复治疗方案。
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大鼠梗死体积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实验研究

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大鼠梗死体积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实验研究徐丽丽;白玉龙;胡永善;吴毅;崔晓;朱大年【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023)002【摘要】目的:观察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促进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运动训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造模24h后,运动训练组给予跑台训练,每天30min,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相同的抓取和固定.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造模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大小.结果:2周后,运动训练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低于假手术组(P<0.05);运动训练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运动训练能够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总页数】3页(P100-102)【作者】徐丽丽;白玉龙;胡永善;吴毅;崔晓;朱大年【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与运动医学系,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与运动医学系,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与运动医学系,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与运动医学系,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200040;上海长宁区天山中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和病理生理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493【相关文献】1.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J], 孙晓伟;于学平;滕伟;王冠2.脑缺血大鼠脾质量指数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J], 王辛;马茜;李丹丹;王爱红3.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J], 杨斌;刘昌云;车春晖;黄华品4.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区MVD计数和脑梗死体积比影响的实验研究 [J], 樊云;张晓明;左朝;丁玲;余玲玲;陈邦国5.BMSCs移植后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脑缺血神经功能改善的实验研究[J], 叶伟标;邓宇斌;王晔;蔡拓;周艳芳;叶美红;李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12-28T11:07:11.5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3期作者:唐艳[导读] 脑梗塞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康复医学科 317000 摘要: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训练对脑梗塞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0只大鼠,制作成动物模型,将制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
运动组通过石膏固定健侧前肢,从而强制大鼠使用患侧肢体,每天进行半小时爬坡训练;对照组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
分别于造模后第二天及训练2周后,对两组大鼠进行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水迷宫试验。
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训练前无显著差异,训练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肌力测验、平衡木行走试验及水迷宫试验均有改善 (P<0.05)。
结论:强制性运动训练可改善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及记忆能力。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脑梗塞;运动功能;记忆能力脑梗塞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遗留的后遗症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带来严重影响。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1,2],运动训练对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塞模型大鼠给予强制性运动训练(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观察该疗法对脑梗塞大鼠运动功能及记忆能力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CIMT治疗脑梗塞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共选取健康大鼠50只,5月龄,雌雄各半,质量250~300g。
1.2脑梗塞模型制作材料:制备插线选用进口的高碳素钓鱼线,直径为0.20-0.28mm,长度 4cm左右,在前端用细砂纸磨钝并沾上蜡,防止插漏血管,并在距离前端 18mm 处作标记,标记后的鱼线用生理盐水浸泡备用。
模型制备:实验动物以10% 的水合氯醛(0.32ml/100g )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切开皮肤及浅筋膜,钝性分离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暴露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在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结扎颈外动脉,电凝联系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动脉,在颈内动脉穿线备用,在颈总动脉结扎的上端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剪一小口,用制备好的鱼线沿颈总动脉插入颈内动脉,当到达指定长度(18mm左右)时结扎颈内动脉。
在插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手感,当遇到阻力时,不要用蛮劲插入,当鱼线弯曲时要更换,手法要轻柔,迅速,动物清醒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和神经症状。
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病学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 分: 无神经功能缺损; 1 分: 前肢出现任何屈曲成分( 即提尾悬空实验阳性) , 不伴其他不正常; 2 分: 侧推抵抗力下降( 即侧向推力实验阳性) , 伴前肢屈曲,无转圈行为; 3 分: 同2 级行为, 伴自发性旋转( 自由活动时向瘫痪侧划圈)。
选择Ⅲ级及以上模型大鼠进行试验。
1.3动物分组处理将制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运动组各25只,并将运动组大鼠右侧肢体(即健侧前肢)固定于石膏中,固定时使健侧前肢相对于胸骨呈自然屈曲状态,迫使大鼠使用对侧前肢(即患侧前肢)活动,固定时间持续2周;对照组大鼠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
2组大鼠均被安置在透明、含有木屑的有机玻璃笼内喂养,每笼4~5只,自然昼夜节律光照,期问自由摄食、饮水。
1.4运动功能与记忆能力检查分别在术后第2天和第15天对大鼠进行平衡木行走试验、肌力测验及水迷宫试验。
1.4.1 平衡木行走试验(beam walking test)平衡木长80cm,宽2.5cm,平放在距离地面高10cm处。
按Feeney的记分标准,0分:穿过平衡木,不会跌倒;1分:穿过平衡木,跌倒机会少于50%;2分:穿过平衡木,跌倒机会大于50%;3分:能穿过平衡木,但受累的瘫痪侧后肢不能帮助向前移动;4分:不能穿过平衡木,但可坐在上面;5分:将大鼠放在平衡木上会掉下来。
1.4.2 肌力测验双侧前爪抓握(bilateral forepaws grasp)用直径0.15mm铁丝绳,长46cm,置于距地面70cm高度上,其下放高3. 5cm泡沫箱。
将大鼠两个前爪放在绳上,放开,记录大鼠在绳上的时间。
0分:挂在绳上0~2s;1分:挂在绳上3s~4s;2分:挂在绳上5s;3分:挂在绳上5s,将后腿放在绳上。
1.4.3 水迷宫试验水迷宫试验的圆形水池直径120cm,深45cm,盛满室温水,加入奶粉使之变浑浊。
在圆池1/4象限水平面下2cm隐藏一平台。
每天进行8次水迷宫训练,每次训练1个象限中的1个起点 ,让大鼠找到平台并爬上去,待其在平台上休息15 s后,再将它放在第2个预先随机确定的起点进行训练。
如果120s内找不到平台由试验者用引导棒引导大鼠到平台.正式试验过程中, 超过120s仍找不到平台者记为120s.每次训练后用干毛巾将小鼠擦干以防止低体温造成的应激,记录大鼠游泳找到平台的潜伏时间。
1.5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以( ±s)表示,选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大鼠在第2天测试结果显示数据无显著差异,训练后差异显著(P<0.05)。
2.1两组大鼠运动功能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表2)对2组大鼠行为学检查结果比较后发现,两周后运动组大鼠自主活动较对照组增多,自主觅食能力明显增强,活动范围增大;运动组大鼠平衡木行走试验跌倒次数(0.0±0.0)显著少于对照组(0.2±0.45),肌力测试评分(3.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84),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组大鼠记忆能力检查结果比较(见表3)两周后运动组大鼠记忆能力显著增高,水迷宫游出时间(13.89±2.28)明显少于对照组(25.16±4.2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大脑皮层缺血或局灶性、创伤性损伤可引起大量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一定的自发性功能恢复,而运动训练可促进这种可塑性改变和功能的恢复 [3]。
这种改变是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基础,而神经再生在脑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经再生包括轴突再生和树突分支生长,由于树突分支的增加提供更多表面进行突触发生,重建轴树连接,因此树突分支的增加是神经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4] 。
近年来研究结果[5] 表明,脑卒中后运动系统通过残存神经元输出运动指令来完成自身的重塑,而卒中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更为运动系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康复训练是促进大脑树突生长的积极因素.丰富多样的康复训练可促进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并可加强损伤对侧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改变,以上作用可能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
强制性运动疗法通过限制了健侧肢体的使用,迫使大鼠不得不使用患侧肢体,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后, 在患肢的灵活性和使用频率方面均呈明显好转, 疗效显著, 与 Vander Lee 等[7]的治疗结果相近。
现代康复理论也肯定了“脑的可塑性理论”,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的前提就是最大限度的应用这一理论。
通过强制性运动疗法逐渐地改“习得性废用”为“习得性使用”,充分调动脑的学习能力,促进运动能力的康复。
实验证明,对动物进行反复多次的环境刺激和功能训练与树突和树突突触的数目及突触效能的增加呈正相关[8],广泛的大脑皮质损伤在较大程度上使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对损伤区域的刺激可促进功能恢复[5]。
重复和强化训练是强制性运动的主要治疗因素,重复训练和患侧肢体的使用可以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重组,反复密集的训练激活了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了大脑的功能重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9,10]。
有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干预会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导致神经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增强,从而促进了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11]。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对脑梗塞后大鼠患肢功能障碍进行干预,通过限制健侧肢体,强迫患侧上肢进行特定行为再塑训练及密集的重复练习机会,经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运动强化训练,对患侧肢体产生主动性重复刺激,经长期反复训练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改善神经及其支配肌肉的功能,从而达到运动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1] Dishman RK,Berthound HR,Booth FW,ct al.Neurobiology of exercise[J].Obesity(Silver Spring,Md.),2006,14(3):345-356.[2] 吴冰洁,姜建勇,孙咏虹,等.运动对快速老化小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及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2-5.[3] 江城,廖维靖,杨万同,等.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功能表现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 :210-214.[4] Stroemer RP, Kent TA, Hulsebosch CE. Neocortical neural sprouting, synaptogenesis, and behavioral recovery after neocortical infarction in rats[J]. Stroke,1995,26(11) :2135.[5] 邵丽,赵永波.脑卒中康复与神经可塑性[J]. 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2006,23(1) :126-128.[6] 崔勇,吴光,崔松彪.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关系研究现状[J].延边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32(3):232-234.[7] Van der Lee JH, Wagenaar RC,Lankhorst GJ ,et al.Forced use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results from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Stroke,1999,30(11):2369-2375.[8] 吉凤,王世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与运动功能恢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6) :445-447.[9] 王文清,徐振奇,晁志军,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2例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7):642-650.[10] Sullivan KJ,Knowlton BJ, Dobkin,BH.Step training with body weight support :effect of treadmill speed and practice paradigms on poststroke locomotor recovery[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2,83(5):683-691.[11] 赵传胜,戚其学,赵珊珊,翟志永..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水平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4):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