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传统使用及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野菊花的研究进展

2020年10月 第22卷 第10期中国现代中药 ModChinMedOct 2020 Vol 22 No 10·综述·△[基金项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6 I2M 2 003);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科建设专项建设项目(清华211 201920100902);广西科技厅广西科技基础和人才专项(桂科AD17129044)[通信作者] 许利嘉,研究员,研究方向:别样茶的物质基础研究;Tel:(010)57833165,E mail:xulijia@hotmail com野菊花的研究进展△宋颜君1,许利嘉1,缪剑华2,肖培根1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 广西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23[摘要] 野菊花是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L 的干燥头状花序,应用历史悠久,传统多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疮痈肿毒、头风头眩等,目前除药用外亦常作茶饮、香料、食品、化妆品原料等。
通过查阅本草专著及国内外文献,对野菊花的传统应用、现代应用、化学物质基础、药理作用等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表明,野菊花主要的活性成分为萜类、挥发油及黄酮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野菊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心血管功能、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野菊花作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的中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值得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开发。
[关键词] 野菊花;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应用开发[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890(2020)10 1751 07doi:10 13313/j issn 1673 4890 20190722006ResearchProgressinChrysanthemumindicumSONGYan jun1,XULi jia1,MIAOJian hua2,XIAOPei gen11 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and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193,China;2 GuangxiKeyLaboratoryofMedicinalResourcesProtectionandGeneticImprovement,Nanning530023,China[Abstract] ChrysanthemumindicumisthedriedcapitulumofChrysanthemumindicumwithalonghistory,andisqualifiedasmedicine,tea,perfume,foodaswellascosmeticingredients Thetraditionaluse,modernapplication,chemicalconstitutes,pharmacologicalactionsweresummarizedbylookingthroughmonographonmedicalplants,domesticandforeignliteratures 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mainchemicalcompositionsareterpenoids,volatileoilsandflavonoidsandChrysanthemumindicummainlyhasanti inflammatory,regulatingimmune,antioxidant,antibacterial,regulatingcardiovascularfunctionandantitumoractivities Asa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beingwildlyusedsinceancienttimes,thedevelopmentofChrysanthemumindicumhasapromisingprospect Therefore,itdeservesdeeperresearchandfurtherdevelopment[Keywords] ChrysanthemumindicumL ;herbaltextualresearch;chemicalcomponents;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野菊花是指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L 的干燥头状花序,别称山菊花、苦薏、路边菊、千层菊、黄菊花、野山菊、野黄菊、黄菊仔、鬼仔菊、疟疾草等[1],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多用于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2]。
野菊花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通讯作者:白现广(1983-),男,河南濮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及抗肿瘤药物开发研究。
Email:***************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PXYQNJJ2017006);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92102310087)。
野菊花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王瑞雅,王惠平,赵薇,白现广△(平顶山学院医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提取物中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病毒、抗氧化、肝保护、降血压、降血脂及抗肿瘤等比较广泛的药理作用。
主要针对野菊花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归纳分析,为野菊花资源在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探索方向。
关键词:野菊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4.2第36卷第14期2020年7月Vol.36No.14Jul.2020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野菊花是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L.)的干燥头状花序。
其性凉、辛,味苦,归肺经肝,能清热,疏风,并具有明目,解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痛肿、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脾、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
”野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未对野菊花的生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野菊花在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潜在价值亟待挖掘。
1生物活性成分野菊花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类、多糖、有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
1.1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野菊花发挥药理作用的最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可分为黄酮及其苷、黄酮醇及其苷及二氢黄酮类化合物。
谢占芳等[1]从野菊花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71个、黄酮醇及其苷类化合物5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2个。
菊花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菊花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洪梦杰;柏超凡;辛明杰;于白音;刘洋洋;张光林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24(44)3
【摘要】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中医药领域。
菊花富含多糖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在抗炎、抑菌、降血脂、抗氧化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
本文对菊花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菊花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洪梦杰;柏超凡;辛明杰;于白音;刘洋洋;张光林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医学院;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韶关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
【相关文献】
1.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野菊花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5.野菊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菊花的药理与临床研究

菊花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菊花的药理研究与临床Note:以下内容为中药材菊花的成分、药理、临床、毒性研究资料记载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药典》《中华草本》等资料,如下资料仅供学习与参考,不宜当做私自使用药材菊花的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
【药材名称】:菊花【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性味归经】: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主要成分】: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 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 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 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着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项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步,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为药用菊花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药用菊花的生物学特性菊花(Chrysanthemum indicum L.)是菊科植物的一种,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
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挥发油,还含有花青苷、黄酮类、烷醇类等多种成分。
药用菊花具有止痛、镇痉、降压、解热、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保健领域。
1.芽分化培养芽分化培养是将离体苗培养在富含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其萌发芽尖并生长。
芽分化培养技术在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用于快速繁殖优良的菊花品种和实现对菊花形态、生理特性的改变。
2.愈伤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是体细胞向幼芽态转化的产物,能够快速增殖并形成组织。
药用菊花的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快速繁殖和改良优良的菊花品种、生产菊花活细胞浸膏等。
同时,愈伤组织培养也是进行基因工程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3.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药用菊花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调控培养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因素,使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得到提高。
例如,在合适温度条件下,加入一定比例的甘露醇,可以使菊花中挥发油的含量明显增加。
4.菊花的遗传改良药用菊花的遗传改良可以通过诱导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手段实现。
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菊花生物的转化和选择,是进行遗传改良的基础性技术。
药用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是实现其优良特性的快速繁殖、生产一定特定次生代谢产物、生物转化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
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为药用菊花的遗传改良等方面提供基础条件。
因此,药用菊花组织培养技术在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菊花概述 • 菊花的化学成分 • 菊花的药理作用 • 菊花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菊花的毒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 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
01
菊花概述
菊花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菊花分为多种不同的品种,如黄 菊、白菊、泡菊等。
分布
菊花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 美洲等地区,其中中国是菊花的 原产地之一。
使用菊花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 病情调整用量,避免过量使用
。
用药时间
菊花不宜长期连续使用,一般 建议使用3-7天。
配伍禁忌
使用菊花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 的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
过敏体质者慎用
对菊花过敏者应禁用。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
深入挖掘菊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 2 3
发现新的活性成分
深入研究菊花的化学成分,发现新的具有药理活 性的化合物,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候选物质。
02
菊花的化学成分
挥发性成分
01
02
03
菊油
主要成分为樟脑、龙脑、 桉叶素等,具有镇痛、抗 炎、抗菌等作用。
菊酮
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 等作用。
菊醇
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
有机酸类成分
绿原酸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 化等作用。
咖啡酸
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 等作用。
苹果酸
具有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
清热解毒用药
金银花颗粒
主要由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疔疮等症状。
连花清瘟胶囊
主要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 属热毒袭肺证。
药用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转基因进展

分得新三萜棕榈酸酯。经过对我国八大主流菊花挥发油含量
进行测定,发现挥发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济菊、祁菊、滁
菊、黄菊、杭菊、怀菊、毫菊、贡菊H.6】。
1.3氨基酸菊花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 需的氨基酸,即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 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各种氨基酸在不同菊花中的含量有 一定差异,其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含量较高HJ。 1.4微量元素一般的菊花均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微量元
・375・
对照组;不给予铅染毒,也不给予菊花茶灌胃;染毒组:15
ms/
类和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为主。专家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一 质谱一计算机联用技术研究怀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
45个化合物,占其总量的86.3%,并用气相色谱归一化法确
kg醋酸铅腹腔注射染毒,隔天1次,共11次,22 d;实验组:铅 染毒(方法同染毒组)的当天开始每天1次112 ml菊花茶灌 胃,共22次。结果:阴性对照组血铅和骨铅平均为010502
【作者单位1安徽省蚌埠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抗生素室,233000
【作者介绍】姚莉(1966一),女,安徽蚌埠市人,主管药师,双专科。
3体会 为了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就不能忽视每个细微环节,从 细微处人手,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护士长是医 院感染监控的中层管理者,是落实细节管理的关键,在日常管 理中要时刻关注细节”J,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
甘肽过氧化降低,菊花提取物可提高小凰D脑耐缺氧能力,延
长生存时,杭白菊还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研究 发现菊花提取物可以进入细胞膜的甘油酸后而起保护作用, 这一发现表明菊花有希望在新兴的功能食品中特别是抗衰老 食品中发挥作用¨0。。 2.10抗肿瘤作用从菊花中分离出来的蒲公英赛跑型3.羟 基三萜类对由12一O.十四酰大蓟二萜醇-13.酯(TPA)引起的小 鼠皮肤肿瘤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H J。 2.1l抗诱变作用 菊花对环磷酰胺诱变的小鼠骨髓PCE微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论文(菊花挥发油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综述)

菊花挥发油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综述学院:班级:生物工程09-2班学号:姓名:摘要:菊花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挥发油是其主要成分之一,本文综述了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
关键词:菊花挥发油提取方法药理作用开发利用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是我国的常用中药。
在我国栽培历史至少已有 1500 多年,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等功能[1],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2]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木犀草素等。
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
目前我国药用菊花在市场上有八大主流商品来源:分别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黄菊。
而中国药典第一部(2005年版)根据菊花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收载了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4个品种。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拟对菊花挥发油的研究情况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做一综述。
1 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菊花挥发油成分复杂,多为萜类化合物,其成分及含量也因菊花种类不同而各异。
刘伟等[3]对不同产地四种菊花 (毫菊、怀菊、滁菊、杭菊 )的测定表明,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 0.21%、 0.18%、 0.27%、 0.11% 。
对各种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初步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烯类化合成分,发现怀菊、毫菊挥发油中含单萜类成分较多。
滁菊挥发油中含单萜少,怀菊中含有β-石竹烯、β-榄香烯等,4种菊花在挥发油中均含有1,8-桉叶素、樟脑、龙脑芳樟醇等活性组分。
这为制定菊花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黄保民等[4]从怀菊花挥发油的63个组分中鉴定了40个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2.68%;从大怀菊挥发油的41个组份中鉴定了27个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含量81.89%;怀菊挥发油主要成分含有聚伞花烯3.06 %、桉油精9.70 %、菊烯酮9.57 %、樟脑2.51%、龙脑3.48%、菊烯酮乙酸11.01%、β-石竹烯3.75%和喇叭茶醇4.40%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根香叶烯 Germacrene
水芹烯 Phellandrene
β-倍半水芹烯 β-Sesquiphellandren
β-蒎烯 β-pinene
龙脑 borneol
乙酸龙脑酯 borneol acetate
菊烯酮 chrysanthenone
β-石竹烯 β-caryophyllene
反-Z-α-环氧化红没药烯 cis-Z-α-Bisabolene epoxide
金合欢素 acacetin
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 acacetin-7-O-β-D-glucoside
金合欢素-7-O-( 6”-鼠李糖基) -β-D-吡喃葡萄糖苷 acacetin-7-O-( 6”-rhamnosyl) -β-D-glupyranoside
槲皮素 quercetin
槲皮苷 astragalin
香叶木素 diosmetin
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 diosmetine-7-O-β-D-glucoside
3',4',5-三羟基黄酮-7-O-葡萄糖苷酸 3',4',5-trihydroxyflavanone-7-O-glucuronide
黄芩素 baicalin
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 5-hydroxy-3',4',6,7-tetramethoxy flavone
2013 年 6 月 第 15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Jun. 2013 Vol. 15 No. 6
中药文化
△
菊花的传统使用及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姜保平1,2 ,许利嘉1,2 ,王秋玲1,2 ,肖培根1,2*
( 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2.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
棕榈酸 16β-羟基假蒲公英甾醇酯 16β-hydroxypseudotaraxasterol-3β-O-palmitate
棕榈酸 16β,28-二羟基羽扇醇酯 lup-16β,28-dihydroxy-3β-O-palmitate
橙花叔醇 nerolidol
金合欢醇 farnesol
黄酮类 木犀草素 luteolin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早就被古人所认识。最早的 食菊记载见于先秦时期的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 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离骚》) 。菊花作为食用的 对象在古 代 已 经 很 普 遍 了,菊 花 的 食 品[13-15] 包 括: ( 1) 用菊花和米面一起做主食; ( 2) 以菊花为原料 作菜肴; ( 3) 以菊花做汤羹,宋代有以菊花做羹的 习惯; ( 4) 用作茶饮。另外,还有近代发展起来的 菊花饮料、菊花啤酒等。
3 主要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菊花中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 和有机酸类成分,从 1971 年 Osawa T. 等从菊花中 分得两个化合物银菊苦素 A 和 B[16]至今,很多研究 者对菊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见表 2) 。
表 2 菊花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化合物类型
化合物名称
萜类
樟脑 camphor
香叶烯 myrcene
木犀草素yranoside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 luteolin-7-O-β-D-glucoside
4'-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 4'-methoxyl-luteolin-7-O-β-D-galactopyranoside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1274188) * [通讯作者] 肖培根,tel: ( 010) 62894462,E-mail: xiaopg@ public. bta. net. cn
·523·
2013 年 6 月 第 15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目,轻身延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菊花具有广泛 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氧 化、保护心血管、抗癌、抗突变等[4-7]。而菊花中所 含的主要成分黄酮类和绿原酸,被认为是主要的活 性成分[8-10]。
1 菊花的传统使用
1. 1 菊花的药用 菊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菊花的效用,
《神农本草经》 记载: “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 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 服 利 血 气,轻 身, 耐老延年”。 《名医别录》 云: “疗腰痛去来陶陶, 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逢 原》 云: “菊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 平木,为去风热之要药”。《日华子本草》: “治四肢 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腼奎 闷,并 痈 毒,头 痛, 作枕明目”。《本草纲目拾遗》: “专入阳分。治诸风 头眩,解酒毒疗肿。” “黄茶菊: 明目祛风,搜肝 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 白茶菊: 通 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张 秉成 《本草便读》: “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益 阴滋肾”[11]。中 医 以 菊 花 枕 头 治 病 的 方 法 宋 代 史 正 志 《菊谱》 中就有记载,云: “菊花苗可以菜,花 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在 古 代 医 药 典 籍 中,菊花酒主要是以其治病功效而被重视。《寿亲养
5-O-咖啡酰基奎宁酸 5-O-caffeoylquinic acid ( 5-CQA)
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 3,5-O-dicaffeoylquinic acid ( 1,5-DCQA)
1,3-二咖啡酰基-epi-奎宁酸 1,3-dicaffeoyl-epi-quinic acid ( 1,3-epi-DCQA)
·524·
2013 年 6 月 第 15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Jun. 2013 Vol. 15 No. 6
续表
化合物类型
化合物名称
蒲公英甾醇 taraxasterol
假蒲公英甾醇 pseudotaraxasterol
棕榈酸 16β,22α-二羟基假蒲公英甾醇酯 16β,22α-dihydroxypseudotaraxasterol-3β-O-palmitate
芹菜素 apigenin
芹菜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 apigenin-7-O-β-D-galactopyranoside
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 apigenin-7-O-β-D-glucoside
芹菜素-7-O-β-D-( 4” -咖啡酰基) -葡萄糖苷酸 apigenin-7-O-β-D-( 4” -caffeoyl) -glucuronide
顺-Z-α-环氧化红没药烯 trans-Z-α-Bisabolene epoxide
侧柏酮 thujone
松香芹酮 pinocarvone
参考文献 [17-18]
[17] [19] [17] [19] [17] [17] [17] [17] [19-22] [19-20] [19-20] [20] [20]
1-咖啡酰奎宁酸 1-Caffeoylquinic acid
3-咖啡酰奎宁酸 3-Caffeoylquinic acid
咖啡酸-4-葡萄糖苷 Caffeic acid-4-glucoside
3,4,5-三咖啡酰奎宁酸 3,4,5-Tricaffeoylquinic acid
4-咖啡酰氧基-5-阿魏酰奎尼酸 4-Caffeoyl-5-feruloylquinic acid
棕榈酸 palmitic acid
3,5-二咖啡酰基-epi-奎宁酸 3,5-dicaffeoyl-epi-quinic acid( 3,5-epi-DCQA)
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 3,4-O-dicaffeoylquinic acid ( 3,4-DCQA)
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 3,5-O-dicaffeoylquinic acid ( 3,5-DCQA)
[关键词] 菊花; 传统使用; 植物化学; 药理活性
菊 花 (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Tzvel ) 原产于我国,系菊科( 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菊 花是别样茶中的一个古老的品种,早在 3000 多年前 的夏商时代,菊花就作为秋天的物候特征进入人们 的视野。春 秋 时 《尔 雅》 即 记 有 “鞠,治 蘠”[1]。 说明菊花和治蘠是同一植物,稍后在 《吕氏春秋·十 二记》 及 《礼记·月令篇》 均载 “季秋之月,鞠有 黄华”[2]。以菊花来代表农历九月的花。屈原 《离 骚》 有 “夕餐秋鞠之落英”。( 鞠是菊的原字) 这说 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探知了菊花的某些特点和用 途: 其一是开花有时,并且是在晚秋以后; 其二是 花可以吃,自汉至唐对菊花药用价值的重视超过观 赏价值的。早在 《神农本草经》 中有记载,白菊花 茶能 “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 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3]。而中华名菊 东传日本系在公元 710-784 年盛唐时期[3],这是我 国菊花外传至他国的起点。随后,日本和朝鲜( 尤其 是日本) 成为我国菊花向西方传播的中间站。西方 直接从中国引走菊花,则始自 1688 年。俗话说 “常 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 民间还流传着 “菊花二朵 一撮茶,清心明目有寿加” 的谚语。我国民间喜欢 饮用菊 花 茶 防 病 疗 疾、 益 寿 延 年, 菊 花 甘 苦 而 凉, 轻清气香,泡水代茶饮,芳香幽雅,回味无穷,四 季皆宜,尤其中老年人作为日常保健饮品,抗衰明
安国,山东嘉祥,四川中江等为主产地。现将八大 菊花归纳整理( 见表 1) 。
表 1 菊花的分布及用途
品种
分布
主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