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菊花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
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
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以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本品气清香,味甘、微苦。
以花朵完整、色鲜艳、香气浓郁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g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明目。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三、临床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
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
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3.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本品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
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疮痈肿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
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浅谈菊花的医疗作用

3.抑制细菌病毒
菊花水浸剂与煎剂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人型结合杆 菌、流感病毒PR8、钩端螺旋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 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 脓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此外,菊花对单纯疱疹 病毒(HSV1),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 度的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黄酮 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 成分。 菊花含0.13%挥发油,并含有腺嘌呤、胆碱、水苏 碱、氨基酸、绿原酸、黄酮类、维生素A、维生素 B1等。 一般的菊花均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即铜、 铁、锌、钴、锰、锶、硒。黄菊铜、锌、钴的含 量较高,贡菊锰、锶含量较高,怀菊和亳菊含铁 量大,而滁菊硒含量甚高。
结语
菊精华霜
蜡菊花
6.净化作用
菊花能吸收家用电器、塑料制品散发在空 气中的乙烯、苯、汞、铅等有害气体,对 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等有很强的抗 性,还能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植物细胞的蛋 、槐花、绿茶各3克,开水冲泡,温浸5分钟后饮 用,每日数次。如高血压患者伴有高血脂症,可用菊花、金银花各8 克,山楂6克,沸水冲泡15分钟饮服,每日4次。 预防中暑: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麦门冬15克,水煎成1000毫升, 代茶饮。 或用菊花10克,沸水冲泡代茶。 3.风热感冒:菊花12克,金银花10克,桑叶12克,水煎服。菊花、 桑叶各12克,连翘、薄荷各6克,水煎服。鲜菊花30克用开水沏泡, 兑入适量蜂蜜,为菊花延龄饮。 4.肝肾虚目暗:菊花克,枸杞、地黄各15克,水煎服。 5.解疔疮毒:野菊花9~18克,水煎服,亦可将鲜品捣碎敷患处。 6.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量,为散。每用6~9克,入蜜少许, 水煎服。 7.皮肤化脓性炎症:菊花适量,煎浓汁洗患处。 8.治痱子:用菊花、金草煎水洗。
菊花清热明目的宝贝

菊花清热明目的宝贝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宝贵植物资源。
其性味苦、寒,入肝、肺经,具有疏风清热、明目降压的功效。
本文将从菊花的历史悠久、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副作用等方面来探讨菊花作为一种清热明目的宝贝。
一、菊花的历史悠久:菊花作为一种草本花卉,其种植和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
早在古代,《本草纲目》就有对菊花的记载,并称其为“百花之冠”。
古人常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收入药材范畴,用于清热、明目的治疗。
如今,菊花在中医药学中地位依旧重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菊花的药理作用:菊花富含菊花素、黄酮类、甾醇类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成分使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菊花可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菊花入肝经,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因风热所致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其次,菊花具有明目作用。
菊花所含的菊花黄素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缓解眼疲劳、干涩、视力下降等问题。
此外,菊花还有抗菌、降压等作用,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
三、菊花的临床应用:菊花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中医药领域,菊花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鼻炎等症状,对病因为风热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菊花还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对于调节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菊花还可以用于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
四、菊花的副作用:虽然菊花在临床应用中功效明显,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副作用。
菊花性味苦寒,因此质量不佳的菊花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腹泻等问题。
另外,对于菊花过敏者应慎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在使用菊花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优质菊花,并遵医嘱使用。
总结:菊花作为一种草本花卉,拥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其清热解毒、明目降压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适当地使用菊花,可以缓解风热引起的不适症状,改善眼睛健康,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然而,我们在使用菊花时也需要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确保正确使用。
菊花的药理与临床研究

菊花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菊花的药理研究与临床Note:以下内容为中药材菊花的成分、药理、临床、毒性研究资料记载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药典》《中华草本》等资料,如下资料仅供学习与参考,不宜当做私自使用药材菊花的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
【药材名称】:菊花【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性味归经】: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主要成分】: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 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 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 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着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菊花清热明目缓解眼部不适

菊花清热明目缓解眼部不适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颜的功效。
它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对于缓解眼部不适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菊花的起源与分类、药理作用以及菊花在缓解眼部不适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菊花来改善眼部健康。
一、菊花的起源与分类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是菊科的一种。
菊花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黄菊、白菊、红菊等。
根据花冠的不同形态,可以将菊花分为菊花、蒲公英菊、鸡冠花等多个类别。
菊花在中医药学中被列为常用药材,其花蕾、花茎及花心均可入药。
二、菊花的药理作用菊花所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赋予了它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类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此外,菊花还具有镇痛作用,可缓解眼部痛症,减轻不适感。
此外,菊花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眼部的氧气供应,改善眼睛疲劳等问题。
三、菊花在缓解眼部不适中的应用1. 眼部疲劳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容易导致眼部疲劳。
可以用菊花泡水或者煮汤,用来洗眼或者敷眼。
菊花所含的有效成分可以缓解眼睛疲劳,舒缓眼部不适。
2. 眼睛干涩现代生活中,空调、暖气等会导致空气干燥,眼睛容易感到干涩不适。
可以用菊花泡水作为眼部的洗眼液,或者用菊花茶后稍微冷却的温度敷在眼睛上,可有效缓解眼睛干涩的症状。
3. 眼部其他不适菊花还可以缓解眼睛疼痛、充血、眼袋等问题。
用菊花泡水或者煮汤,用来洗眼或者敷眼,都可以达到缓解这些眼部不适的效果。
四、使用菊花的注意事项1. 菊花尽量选用无农药、无化肥的新鲜菊花,或者选择有机认证的菊花制品,以确保安全与品质。
2. 使用菊花制品时,每日宜饮用适量,不宜过量,避免对身体造成过重负担。
3. 如出现过敏、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总结:菊花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颜的作用,在缓解眼部不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菊花的化学成分 • 菊花的药理作用 • 菊花的临床应用 • 菊花的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01
菊花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醇
如槲皮用。
黄烷酮
如柚皮素、橙皮素等,具有抗菌、抗 病毒、抗炎等作用。
目赤肿痛
要点一
总结词
菊花对目赤肿痛有治疗效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菊花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的功效,对于目赤肿痛、眼 睛干涩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配合其他中药治疗。
高血压病
总结词
菊花对高血压病有益
详细描述
菊花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能够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 压,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抗氧化作用
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多酚和多糖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对预 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性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抗肿瘤作用
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 的生长和扩散。
VS
菊花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 的生长、增殖和扩散,对一些常见的 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信号 转导、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 生成等有关。
过敏反应
部分人可能对菊花中的某些成分过敏 ,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 能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
菊花的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菊花性寒,对孕妇的肠胃有所刺 激,且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因此
孕妇应慎用菊花茶。
脾胃虚寒者慎用
菊花茶清热去火,会对胃造成寒性 的刺激;且其中的鞣质会对胃黏膜 造成损害,加重脾胃虚寒,因此脾 胃虚寒者应慎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菊花是中国传统药材中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盛开的时节正逢秋季,因此被誉为“秋之花”,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品等领域。
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菊花的研究进展也越来越多。
一、菊花的化学成分菊花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挥发油、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粗蛋白、多糖物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其中,挥发油是菊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挥发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α-蒎烯和β-蒎烯,此外还含有柠檬烯、萘醌、芳樟醇、桂皮醇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菊花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包括石楠素、石蒜素、杨梅素等。
它们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过敏等作用。
有机酸主要包括苹果酸、草酸、柠檬酸等,具有降低血糖、促进消化的作用。
而氨基酸则是构成菊花粗蛋白质质量的基本成分,它们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此外,菊花的多糖物质也被广泛研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二、菊花的药理作用1. 抗氧化作用菊花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预防细胞氧化损伤。
实验证明,菊花提取物能够有效预防心脏病、癌症等疾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 抗炎作用菊花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的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菊花提取物对不同类型炎症的抑制效果显著,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3. 降压作用菊花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实验数据显示,菊花提取物可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降低血管紧张度,从而起到降压效果。
4. 镇静作用菊花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等症状。
据研究发现,挥发油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发挥镇静的作用。
5. 美容作用菊花对于皮肤具有很好的护肤功能,特别是改善毛孔粗大、调节皮脂分泌、抑制黑色素沉着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引言
引言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花瓣,是一种 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消炎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上,菊 花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病症。随着现代医药 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测定菊花中化学成分的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 见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出不同化学成分的含量,为菊花的药 理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菊花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菊花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菊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等的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进展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现状
04
菊花药理作用的研究 现状
05 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06 结论
摘要
摘要
菊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独特的化学成分。近年 来,随着人们对菊花药用价值的不断发掘,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取得 了显著的进展。本次演示将对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 期为菊花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结论
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掘菊花的药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 业做出更究现状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菊花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能够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 压。同时,菊花还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方 面,菊花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此外,菊花 还能够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对治疗一些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例如,菊花能够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对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具有一定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摘要:概述了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菊花为药食同源的常
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黄酮、三萜类等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血管、抗病毒、抗肿瘤方面活性研究报道较多。
菊花还可制成各式糕点及粥膳,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关键词:菊花简介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保健功效
正文:
一、菊花的介绍
菊花(学名Dendranfthema morifoliuum 常用chrysanthemum,拉丁文 Flos Chrysanthemi),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全体被白色绒毛。
叶片卵形至皮针形,叶缘有粗大锯齿或羽裂。
头状花序直径2.5—20cm;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边缘膜质;缘花舌状,雌性,形色多样;盘花管状,两性,黄色,具托片。
廋果无冠毛。
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二、化学成分
菊花因产地和品种不同,其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
目前对药典收载的四种来源的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均有报道。
研究发现,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从菊花中已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香叶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香叶木素7 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 7 OβD葡萄糖苷、棉花皮素五甲1 醚、5羟基3' ,4' ,6 ,7 四甲氧基黄酮、橙皮素(hesperetin)、刺槐素(acacetin)、橙皮苷、刺槐苷、金合欢素7OβD半乳糖苷、芹菜素7OβD半乳糖苷、4' 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baicalin、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diosmetin7OβD葡萄糖等)。
经过各种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对菊花中木犀草素及其苷的含量,以考察它们在采摘期内的含量变化,表明木犀草素含量在采摘期中无显著变化,但其糖苷的含量在采摘初期变化不明显,在采摘后期呈下降趋势。
对不同产地四种菊花:即亳菊、怀菊、滁菊和杭菊中挥发油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滁菊中含量最高;同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初步研究,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类成分。
应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怀菊花及大怀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菊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此外从怀菊花挥发油中鉴定了 40 个化合物,从大怀菊中鉴定了27 个化合物。
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杭菊中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 50 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实验值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杭白菊挥发油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药理作用
(一)、中医
在我国,菊花常用作中药。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躁等症。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该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
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
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
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常用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
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
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
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二)、西医
1、心血管方面药理作用:菊花的酚性部位可以增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
高个体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并对个体的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毒性作用。
菊花的总提取物对离体心脏、心肌细胞均显示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2、抗病毒作用:国外研究学者发现,菊花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脊髓灰
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菊花还具有抗艾滋病的作用,能抑制 ZV 逆转录酶和 HLV 复制的活性,其中从菊花分离得到的金合欢素 7 OβD半乳糖是其活性成分,且毒性很小。
3、抗衰老作用:菊花能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降低,明显延长家蚕寿命;延
长其生存时间以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经研究则发现,菊花提取物对生物膜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进入细胞膜的甘油酯后而起保护作用。
这一新的发现使菊花有望开发成为新的功能性食品,尤其在抗衰老食品中发挥其作用。
4、抗炎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经研究发现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烯二
醇、三醇及其相应的棕榈酸酯和肉豆蔻酸酯对由12O十四酰大戟二萜醇 13 酰(TPA)诱发的小鼠耳水肿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5、抗肿瘤作用: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蒲公英赛烷型三萜烯醇类对由 TPA 引
起的小鼠皮肤肿瘤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另外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15个三萜烯二醇及三醇对由 TPA 诱发产生的 BVEA 早期抗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6 个化合物对常见肿瘤如肺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脑癌、白血病等 60 种人类肿瘤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 arnidiol对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极其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四、保健功效
(一)、【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二)、【菊花粥】:将菊花与粳米同煮制粥,濡糯清爽,能清心、除烦、悦目、去燥。
(三)、【菊花茶】:用菊花泡茶,气味芳香,可消暑、生津、祛风、润喉、养目、解酒。
(四)、【菊花糕】:把菊花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或用绿豆粉与菊花制糕,具有清凉去火的食疗效果。
(五)、【菊花肴】:由菊花与猪肉、蛇肉炒或与鱼肉、鸡肉煮食的“菊花肉片”,荤中有素,补而不腻,清心爽口,可用于头晕目眩、风热上扰之症的治疗。
(六)、【菊花羹】: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可去烦热、利五脏、
(七)、【菊花膏】:以鲜菊花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制成膏剂,具有疏风清热、明目之效用。
(八)、【菊花枕】:将菊花瓣阴干,收入枕中,对高血压、头晕、失眠、目赤
有较好疗效。
(九)、【菊花护膝】:将菊花、陈艾叶捣碎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疗鹤膝风等关节炎。
五、结语
菊花在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国内外学者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不断地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化学成分与其药理活性之间的联系,但是对菊花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有关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不甚明确,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未能揭示。
菊花制成的各色食品,越来越被广大名众喜爱及接受。
食补大于吃药,希望在未来能开发出更多的关于菊花的产品,将美食与养生保健真正完美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药用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
【2】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2008.
【3】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126.
【4】滁菊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13(3):159.
【5】贡菊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8):547.
【6】杭白菊化学成分研究[J].现代应用药学,1992,9(4):160,159.【7】不同品种及产地的杭菊成分测定[J].中草药,1992,23(3):129.【8】菊花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实验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4):226.【9】杭白菊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31.
【10】国外天然药物抗病毒研究简况[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48,31.
【11】四大怀药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8):4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