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吐温小说叙事风格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小说的写作风格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小说的写作风格(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融幽默与辛辣于一体,极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发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在小说创作方面为美国乃至世界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而体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蓄奴制度的罪恶。
从故事结构、故事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描写等方面探析这部作品独特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艺术特点; 情节; 人物刻画; 写作说法; 幽默一、引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生在美国19 世纪50 年代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故事讲述的是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小说以冒险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反抗拘束,向往自由的白人小孩哈克和试图逃脱奴隶买卖的黑奴吉姆两人结伴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历经各种磨难,寻求心中自由之地的故事。
这部长篇小说无论在写作结构、主题、还是人物刻画和语言等方面都凸显了马克吐温的独特风格,展现了他不受拘束,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
所以说这部小说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
二、写作风格分析1. 幽默和辛辣的讽刺融为一体马克吐温开始创作时,正是美国文学中幽默文学的鼎盛时期,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锐利的眼光,犀利的笔锋,透过那些表面荒谬可笑的现象洞悉事物的内在本质。
所以说他的创作实践不是单纯地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抨击当时美国社会不合理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段。
如:马克吐温描写了国王公爵两个骗子丑陋而滑稽的表演。
他们为了诈取别人的钱财,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干出肆无忌惮而又寡廉鲜耻的勾当:这两个骗子搭起一座戏台,说什么要为大家比哦啊眼从来没有见过的最惊心动魄的好戏。
幽默与讽刺的完美结合——马克·吐温小说艺术风格

幽默与讽刺的完美结合——马克·吐温小说艺术风格探析[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小说在诙谐幽默之中带着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讽刺,形成了自己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因此,本文将对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吐温;小说;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丽丽(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丽丽(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提到美国文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马克·吐温这位世界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各种题材均有涉猎,例如散文、剧本、诗歌等,当然,他最擅长的还是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统一,从内容上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其内心深处非常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同情与关心;从风格上说,人们普遍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写作的最突出的特点。
总之,他的作品经久不衰,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令世界各地的读者如痴如醉。
一、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幽默元素幽默是马克·吐温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尤为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幽默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
他的作品,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文化修养高低,人人都喜欢读。
这是因为他的作品涵盖了众多的层次,并且非常巧妙地用读者喜欢的幽默形式表现出来,加深了他与广大读者之间的联系,易于激起他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一)在童真中蕴含着幽默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描写少年儿童生活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两部“姐妹篇”。
它们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试析马克_吐温小说的艺术风格(三稿) (1)

试析马克·吐温小说的艺术风格【摘要】:马克〃吐温的作品富有鲜明的美国特色,采取幽默、戏谑乃至荒诞的手法,塑造了众多的形象。
由于他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罪行做了辛酸的嘲讽和抨击,因而堪称“黑色幽默”。
【关键词】:马克〃吐温;密西西比;荒诞;悲观;绝望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门罗县的佛罗里达村,四岁时,马克·吐温随全家搬至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汉尼拔。
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印刷工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
1857年学习领港技术,1859年正式成为宾夕法尼亚号快艇上的领港员。
南北战争爆发后,淘过金、当过筛沙工,1862年成为弗吉尼亚市《企业报》唯一的一名记者,并以马克·吐温为笔名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1865)、《竞选州长》(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等,对美国社会的庸俗风气和崇尚迷信的宗教信仰及沉闷腐朽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晚期作品,如《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00)等,批判揭露意义逐渐减弱,而绝望情绪有所增强。
一、独特的密西西比风格由于长期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畔,马克·吐温的作品及其幽默都具有浓烈的密西西比地域文化特点:大量使用地方方言和俚语,语言生动形象、朴实无华。
如《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跳蛙的故事本来在美国西部民间广为流传,而马克·吐温将其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现出来,格外引人发笑。
故事讲述的是在卡拉维拉斯县有个叫吉姆的人,专爱跟人打赌,并把打赌当成生活中的最大乐趣:“……他是你从来没见过的最古怪的人,总是找到一点什么事就来打赌,如果他能找到什么人跟他对赌的话;要是他办不到,他情愿换个个儿。
评价马克吐温的幽默【马克.吐温作品创作特色探讨】

评价马克吐温的幽默【马克.吐温作品创作特色探讨】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Langhorne Clemens),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小说大师之一。
他独特的创作视角、高超的语言艺术轰动了当时的美国文坛。
马克·吐温最擅长的是通过对幽默和讽刺手法的精湛运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描写,反映当时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他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可见其著作在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文学价值。
马克·吐温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律师家庭,其所处时代正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的阶段,他做过印刷学徒工、打印员、领航员、矿工等,艰苦的人生阅历对马克·吐温熟识各类人物、认识社会现实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他对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及民间故事、传说的热爱,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马克·吐温的创作视角1 马克·吐温矛盾的宗教视角首先,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宗教情结。
马克·吐温早年对《圣经》的阅读使他的脑海中充满了圣经人物、事件和观点,而这些内容作为引喻、类比和主题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比如,《亚当夏娃日记》分别写于1893年和1905年,是马克·吐温遭受一系列人生挫折时期的作品。
作家以《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的故事为支架,以亚当、夏娃各自写日记的形式,并以两人的名字为小说命名,反映了美国清教主义对马克·吐温的影响之深。
小说中的亚当全神贯注、一门心思地工作,对自然界的美丽事物无动于衷,反映了清教徒不贪求享乐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艺术、对任何感官上的美所持的讨厌态度。
其中,对亚当、夏娃品尝禁果和离开伊甸园后经历的描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色彩。
在小说中,夏娃为了情,毫不畏惧困苦,最终摘下苹果与亚当一起品尝。
之后,夏娃仍然把爱情作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叙事手法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叙事手法《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描写美国南方农村生活的经典小说。
小说通过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展现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吐温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故事。
本文将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叙事手法进行浅析。
首先,吐温在小说中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
整个故事都是通过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来展开的,读者可以跟随他的思维和感受一同体验他的历险之旅。
第一人称叙事使得故事更具有亲近感和真实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哈克的内心世界。
通过哈克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种族歧视、人性善恶等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
另外,吐温还采用了对话的方式进行叙事。
小说中充满了各种角色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叙事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同时,对话也是作者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手段,通过角色之间的对白,吐温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思考,使得故事更加有力度和说服力。
此外,吐温还常常使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来叙事。
他通过夸张的细节和离奇的情节,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力的世界。
比如,在小说中,哈克和吉姆一同逃亡时,遇到了种种奇幻的事情,这些情节给读者带来了欢乐和惊喜。
吐温的幽默语言和调侃的笔调也成为了小说的一大特点,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轻松和愉快的氛围。
最后,吐温还善于利用描写的手法来叙事。
在书中,他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行了生动而详细的描绘。
通过精彩而细致的描写,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哈克的冒险过程,感受到他的忐忑不安和胆怯。
同时,这些描写也为整个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细节,使得读者更能够真切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情节。
综上所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叙事手法丰富多样,构建了一个鲜活的故事世界。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创作主题上有着质的不同。虽说前 者是后者的姐妹篇,但它有着自己鲜明的主题——反对蓄奴制,赞美为 自由而斗争。小说通过哈克与吉姆深厚友谊的描写,旨在阐明为自由而 斗争,并不单是黑奴的事,也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共同的目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既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 部出色的儿童小说。它主题深刻,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如它描写了罗 宾逊医生被谋杀、强盗船船沉人亡等血腥场面。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 是十分成功的。哈克与汤姆完全不同:汤姆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天真、活 泼、顽皮但可爱的孩子,可是哈克则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很少有传统 的浪漫色彩,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受文明社会的 束缚,说话直来直去,满口脏话,但做事精明,注重实际。如果说汤姆是 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那么哈克却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描 写与浪漫主义的抒情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细微的儿童心理分析、 诙谐的讽刺和犀利的政论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使艺术与说理的结 合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 “我(哈克)”来讲述故事,给人亲切感;同时,他在讲述故事时巧妙地 运用大量方言口语和成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美国文学语言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国小说的语言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奠定了 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它文笔清新,不事雕琢,词汇和句法简单 朴素,语言直接、准确、简明,颇有浑然天成的意味;长句极其少见,句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摘要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 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 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 作。
最新 论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义-精

论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义[摘要]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脍炙人口,究竟原因何在?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几种马克?吐温常用的叙事策略,揭示了他的短篇小说的魅力之源——似真性效果。
[关键词]短篇小说叙事策略似真性马克?吐温(1835——1910)是介于美国两次高峰——即十九世纪后半以爱默生,梭罗,朗费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人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和二十世纪中以德莱塞,海明威,菲兹杰拉尔德,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福克纳等所开创的文学繁荣——中间,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巨擘。
他以两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而驰名,他的中短篇小说更是脍炙人口。
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重建时期”,在上是美国赶超英国和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发展时期,在上,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主义蔚然成风。
泰纳曾说:“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共同感情。
”(1)马克?吐温代表了当时美国文学中小说的最高成就,从总体上看,他的小说既有批判现实的倾向,又有相当于自然主义的摹写,基本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从他的中短篇小说中所使用的文体策略中可见一斑。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述追求一种“似真性效果”。
华莱士?马丁说:“作为一个时代概念的‘现实主义’,典型地体现于十九世纪的和文学之中,以及作为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术语的‘现实主义’,指对于世界的真实反映,无论作品是何时被创作的。
”(2)而小说叙述的似真性效果是由于使用了某种叙述方式,并不是故事本身有什么真实与不真实之分。
也就是说,真实性是作家玩弄叙事技巧的结果。
“这一技巧就是:叙述者在讲述一个自知是虚构的故事时千方百计地隐藏其虚构性,隐藏叙述过程,因为叙述是一种虚构,暴露了叙述行为就等于暴露了小说写作的虚构本质。
马克吐温写作风格

马克吐温写作风格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分为三阶段:一:轻松、幽默、愉快。
二:笔锋辛辣讽刺。
三:悲观,带有厌世情绪。
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在不同时期,其作品风格迥异,从最初的轻松幽默到尖酸讽刺,最后陷入绝望与强烈。
美国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加上马克·吐温个人坎坷的人生路程,都对其写作风格的变化造成很大影响。
原名萨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因其创造性地将文学创、将文学语言“国有化”,被誉为“真正的美作“美国化”。
马克·吐温的写作特点广泛,融幽默讽刺于国文学之父”一体,既富有独特的人性思考,又不乏深刻的社会剖析,调侃中带有辛辣的讽刺与悲天悯人的情感。
马克·吐温写作风格的改变:(一)马克·吐温早期作品风格:马克·吐温在内战时期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早期的作品一般为浪漫、幽默、轻快的风格。
1865年他凭借《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赢得了幽默家的称誉。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赌徒的轶事,形象地展示了当时正处于开发时期的美国西部地区的特殊风情,表现出纯粹的美,作者扮国气质。
1869年马克·吐温发表《傻子出国记》演无知的美国人,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
从其早期的创作可以看出,这位表面上轻松嬉笑、想象力丰富的幽默作家,其实是一位严肃的社会批评家。
他的幽默所包含的滑稽诙谐以及他常运用的极度夸张的手法,是一种揭露现实的手段,同时又富于生活气息,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凸显了马克·吐温作为幽默大师的才能。
抓住社会黑暗的一面加以尖酸地讽刺和批评,尽管它只是一个笑话,语言轻快、幽默,但他写作主题还是相当严肃的。
总之,在吐温的早期作品中,写作风格的基调是轻快、积极向上以及幽默的。
(二)马克·吐温中期作品风格:在马克·吐温创作中期,他作品的写作风格由早期的幽默、乐观到辛辣讽刺再到更为尖酸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马克.吐温小说叙事风格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作家,其叙事风格不但继承了传统小说的写法,而且又有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本文通过叙述层次、叙述声音、叙述语式对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其丰富的话语蕴涵以及其中的审美韵味。
关键词:马克·吐温小说叙事风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美国19世纪后期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在叙事把握上有特殊的悟性,如他喜欢塑造多元角色的人物,创造丰富的话语意蕴,并运用特殊的视角来讲故事。
这些都使马克·吐温在叙事风格方面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一完整的叙述层次叙述层次,也称“叙述结构”,是指在叙述行动中,若出现若干个叙述者时,他们分别所讲的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学者将叙述者以“主叙述”为中心,分为“高、低”层和“超叙述”的各种分层。
马克·吐温的小说,多数是由一个叙述层贯穿到底的,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
但在其小说形式方面,叙述层次又有很多变化,如《苦行记》。
1 主叙述中有次叙述主叙述层中包容着某些低层次叙述,这在马克·吐温的早期少数小说中可见,马克·吐温在他的小说中引入他人所讲的故事,目的是为他的边疆经历增加一些传奇色彩。
如在《苦行记》中,主叙述者是以“我”的身份出现的,在小说的后面引入了“我”听到了吉姆·布莱恩所讲的“老山羊的故事”:“说我应该去找一个叫吉姆·布莱恩的人给我讲一讲他爷爷的老山羊,……他们轻声地说:“嘘!别说了,他就要开讲了。
”另外,在《苦行记》后面部分,马克·吐温以同样手法引入了迪克·贝克讲的“猫的故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吐温的小说里虽然用了叙述分层,但却没有不同价值观的冲突。
他巧妙地在主叙述中用”我”这一人物打开了另一个叙述层面。
2 超叙述层设计所实现的叙事效果超叙述的作用,是使同时具有两种身份的、主叙述层中的叙述接受者和超叙述层中的叙述者“我”,非常自然地产生作为一个叙述接受者的心理认同,使读者产生等着听故事的强烈心理期待。
另外,它是对故事叙述者态度的强调。
超叙述层次是在马克·吐温大话故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叙事方法,用来引入和结束故事。
如以《跳蛙》为代表的一系列口头故事:《麦克威廉士太太和闪电》、《被偷的白象》、《车上人吃人见闻》以及长篇小说《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等等。
总的来说,马克·吐温小说的超叙述层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虚构的语境中创造真实和可信在马克·吐温小说的超叙述层中,叙述者只在于引出他所听到的故事,“我”都是从某处某人听到的某个故事,因此,是以一个忠实的、原封不动的故事外叙述者的口吻把它转述出来的,但身份都不是很明确。
这种形式的开篇有长有短,叙述者在超叙述层中有的是隐式的,有的是显式的,但与主叙述层中的故事不发生任何关系,不会对故事发表任何看法和意见,只是非常强调主叙述层中叙述者的认真而诚恳的叙述态度。
如在《被偷的白象》里,主叙述者说道:“他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先生,他那地道和善而斯文的面貌和真挚而诚实的态度使他嘴里说出来的每一桩事情都予人以无可置疑的真实的印象。
”又如,在《跳蛙》中:“可是在他叙述这个冗长的故事的时候,从头到尾,老有一股令人感动的认真和诚恳的情调。
”以此使读者对叙述者与被叙述的故事有一种信赖感。
(2)突出叙述行为,创造幽默效果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作家,他的作品好多是在幽默、夸张之下,诙谐地揭示了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而这缘于他对叙述行为本身非常自觉的意识。
以马克·吐温的成名作《跳蛙》为例。
在这之前,是没有美国式幽默这种说法的,这部短篇小说给马克·吐温带来了最初的文学声誉,作者准确地捕捉住了内战时全国人民的情绪,并对这个民间故事赋予了新的思想意义。
为了使这个故事以叙述的人为中心,马克·吐温把故事通过一位喋喋不休的老人讲出,使这个很老的笑话变成一出喜剧,作品中夹杂着美国西部的俚语和语法:“斯迈雷说:‘行了,你要是准备好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把它的前爪跟丹尼尔的放齐了,我喊个口号’……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
”其幽默叙述话语本身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马克·吐温讲故事时,首先一开始让人感到他一副无知的样子,结果却能惹得听众哈哈大笑。
在《跳蛙》中,“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和讲述者,一直在有意地操纵着故事的真实性,非常平静地、像是面无表情地和不知情的听者开了一个玩笑。
让读者云里雾里、晕头转向相信“我”说的话,一直到把故事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听完,才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自己被“我”骗了,禁不住对自己的无知感到好笑,自然地产生了幽默效果。
正如johnc.gerber对马克·吐温的评论:“……作为框架的叙述者,马克·吐温使用了构谨呆板、公文般程式化的风格,与主要故事里面比喻丰富的方言形成一种颇有戏剧性的对比。
两种视角和两种风格之间的不和谐是这个玩笑的根本所在。
”二借叙述干预传达的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叙述者在叙述文本中所发出的声音,它是叙事作品价值观指向得以体现的主要手段。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叙述声音的传达,主要借叙述干预,即干预的手段使用得非常多,具有反讽性和与情节结合的紧密性,这使叙述声音较为清晰。
指点干预是为了以后叙述的方便。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他经常使用指点干预的方式进行明确的叙述提示,即叙述者明确地告诉叙述接受者他是在“讲故事”,对这一故事先后发生的所有的一切,他早已了然在胸。
如在《傻瓜威尔逊》中,按故事发生的时间上讲,罗克姗刚把孩子掉包,而对孩子掉包的事当时其他人都还不知道,因此叙述者在小说中是这样交待的:“这个故事就得适应罗克珊偷换孩子这桩事情,把真正的继承人叫做‘小书’,把那冒充嗣子的小奴隶叫做‘汤玛斯·阿贝克特’——后者的日常称呼就简化为‘汤姆’,他身边的人们都是这样叫他。
”为了以后叙述的方便,这段指点干预是叙述者借助于自己的权力,预告了两个孩子互换后人们对他们名字的称呼,在时间上应该是发生在后的事实。
又如在《王子与贫儿》中的指点干预:“我们现在跳过若干年,来谈谈以后的事情吧。
”明确地给了读者阅读提示:这是有一个人在讲“故事”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实,使叙述形成一种自觉性,并非常清晰地强调出叙述者是处在故事之外的。
从而有意地破坏了读者的“现实幻象”,再现现实、追求自然化和逼真性。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他也经常使用评论干预:评论是叙述声音最为强烈的一种话语行为。
叙述者往往面对读者直接现身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得叙述者讲述的故事更为清晰。
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漂亮的词藻’像泉水似的涌出,过于丰富;还有一个特色是爱把一些特别喜爱的字和词硬搬出来,一直用到陈腐不堪的地步……”。
其中的评论干预点明了人物及事物的特征,用来强化作品的某种思想。
这也是马克·吐温一种自信的、乐观积极的叙述态度的体现,他认为自己能够把握世界,把人物对话、心理和场景描写在文本篇幅上赋予戏剧化的色彩。
又如《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叙述者有意收敛自己的叙述声音,把一切指给你看,从而使评论干预的叙述方式在故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19家似乎是每一家都不仅要在领款的日子以前把这4万元全部花光。
”三深层的叙述语式“语式”是叙事学借用语言学对叙述语言现象的描述。
马克·吐温小说的叙述话语模式中的叙述意味和效果比较独特,他的小说叙述语式特点是叙事话语的丰富,并且语言隐喻。
马克·吐温小说中的所用的转述语很有趣,即本来属于内心独白的话语他却采用了直接引语式。
如在《镀金时代》中,描述南赛的丈夫要给她读赛勒斯信时的情景:“她时而把两只手扭在一起,然后又放开,然后又把两只手的手指尖互相敲一敲,叹口气、点点头、笑一笑—偶尔又呆着不动,摇一摇头。
”接下来,是南赛的一大段内心独白:“我有点担心——有点担心。
柏利亚·赛勒斯想在弗吉尼亚帮我们发财,结果差点儿把我们毁了——我们只好搬到肯塔基安家,再从头搞起。
他又想帮我们在肯塔基发财,结果又叫我们遭了殃,只好搬到这儿来……”这一段叙述者转述的人物“内心独白”的内容击碎了假想的“幻觉真实”,从故事情节的进程和人物性格描写上说,有必要交待赛勒斯与郝金士家以前的交往,马克·吐温是从不刻意营造“幻觉真实”的,这是让叙述者偶尔屈从于隐含作者的一种作法,是作者出于对自己小说价值观表达效果的强化需要。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经常在对话前“加括号”,这是叙述者的补充干预,用以做为修饰语言。
如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在拍卖开始的时候,理查兹苦恼地对他的妻子说:“哦,玛丽,这怎么行呢?这……这……你看,这是荣誉的报酬,是人格纯洁的褒奖,……你觉得我们应该……”(哈里代的声音:“有人出价十五元!二十元!啊,谢谢……正是时候!一百五!二百!对不起!是不是有人说二百五!”)“这又是一次诱惑,爱德华!我简直浑身发抖!可是,啊,我们已经幸免了一次诱惑,那应该警戒我们……谁也不会怀疑……”(“八百元!……有人说一千一吗?这一袋钱可是要远近扬名,传遍整个世界……”)“哦,爱德华,(开始低泣)我们太穷了。
”在这个话语情境中,既有爱德华和妻子犹疑不定的声音,又有哈里代主持拍卖的声音,多种声音交互把荣誉、人格与金钱的较量与竞拍价格逐步攀升到一个天平上,使爱德华夫妇的良心屈服于诱惑,导致后来的悲剧结局。
这种具有强烈的交流性的丰富叙事话语,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性。
在马克·吐温小说中,他的隐喻语式是多指向的,这使小说的叙事语言在实现正常的叙事功能之外还实现隐喻功能。
如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两个骗子的对话:“哈克,这些皇帝干的事,你不觉得诧异吗?”“不,”我说,“我不觉得诧异。
”“可是哈克,咱们这儿的皇帝都是些不折不扣的大无赖。
”这段对话,在深层意义上突出了哈克和吉姆“傻乎乎”的性格。
“骗子”和“皇帝”等词,旨指帝王和贵族全是败类,指出人们让皇帝和贵族欺压的根源还在于人们的愚蠢。
马克·吐温小说语式的丰富化的另一代表是多声部话语。
如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小说再现的美国的种种语言:各种肤色的人、伪君子的、福音传教士的等等,不同的语言包含了不同人的利益及其生存价值,马克·吐温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很好地揭示了这些语言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在小说中表现出意见分歧时,它们就成为明显的争论对象。
他人的言语深深切入和渗透我们自己的语言。
如汤姆搞出“营救吉姆”的许多鬼点子,为了给吉姆“送越狱工具”而把细铜条插在送给吉姆吃的玉米面饽饽里,“我们就跟着奈提一块儿去看结果,结果果然是好极了:吉姆对着那个饽饽咬了一口,一下子把他满口牙齿差不多全崩掉了;这个结果实在是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