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1.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如常者

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强度不增加的假阵缩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8.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匮》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天3个逍固)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举保失)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清少下圣益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1)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十三、经行感冒

1)风寒-荆穗四物汤

2)风热-桑菊饮

3)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十四、经行身痛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十五、经行泄泻参固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十六、经行浮肿

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七、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顺经汤

十八、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九、经断复来安知易萆

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2)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阿

胶、龟甲

3)湿热下注-易黄汤+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黄芪、三七带下病

一、带下过多五内完知止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

二、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痛者为胎动不安)保胎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滑胎(堕胎或小产三次)补枝肾育石

1)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2)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3)肾精亏损-育阴汤

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5)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

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1)脾虚-白术散

2)肾虚-真武汤

3)气滞-天仙藤散

七、子满脾虚腹大-鲤鱼汤

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独参汤

2)血瘀气逆-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瘀儿枕痛

1)血虚-肠宁汤

2)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独黄养身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生益保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六、缺乳

1)气血虚弱-通乳散

2)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症瘕

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

虫丸

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二、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少下冲

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理冲汤

三、不孕症

1)肾虚:肾气虚证-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四、阴痒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五、阴疮

1)热毒-龙胆泻肝汤

2)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六、子宫脱垂

1)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2)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妇科方剂:

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

茯苓。

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

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

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

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

圣愈四物益参芪、跌仆劳损服后愈。

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

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

启宫芎夏陈茯苓、苍术香附神曲随。

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

毓麟八珍鹿霜胶、菟丝杜仲合用妙。

宫外一号桃芍丹、二号三梭莪术加。

中医外科学

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着(《金创瘛疭方》)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水银皮肤病

3.元朝外科疮疡科4齐德之外科精义

王维德外科全生学

3.提出“五善七恶”的着作是(《圣济总录》)

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5.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油膏―肿疡期;溃疡期。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

6.蛇头疔-指旁;蛇头疔-指尖;蛇肚疔-指肚;托盘疔-整个手掌;足底疔-足底;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7.内发丹毒-躯干;抱头火丹-头面;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臀部

8.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疮疡

9.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泡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10.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血栓性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肛瘘瘘管外口多于3、9点前面(截石位)11.烧伤面积计算:头、面、颈9%;双上肢2*9%=18%;躯干前后包括外阴3*9%=27%;双下肢包括臀部5*9%+1%=46% 12.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

13.脱肛:一度3-5cm,二度5-10cm,三度10cm以上

14.玉茎属肝,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一、疖

1.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汤加味2)热毒蕴结证―五味

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3)阴虚毒恋―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1)初期:千捶膏金黄散玉露2)成脓:切开排脓3)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三、痈

1.内治:1)火毒凝结证―仙方活命饮加减2)热胜肉腐证―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有头疽

1.内治:1)火毒凝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解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证-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五、丹毒

1.内治:1)风热毒蕴证-普济消毒饮加减2)肝脾湿火证-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证-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4)胎火蕴毒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八、瘰疬

1.内治:1)气滞痰凝证-开郁散加减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3)气血两虚证-香贝养营汤加减

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

肌散

九、褥疮

1.内治:1)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2)蕴毒腐溃证-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3)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1)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撒滑石粉后按摩2)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溃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3)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

十、窦道

外治:1)腐蚀法,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应及时起出2)冲洗法;适用于心胸外科等手术后行成的窦道3)灌注法;用于窦道内脓净无异物者,注入生肌收口的药油,促进窦道愈合4)扩创法;用于引流不畅者5)垫棉法。

乳房疾病

一、乳痈透瓜托

1.内治:1)气滞热壅证-瓜蒌牛旁汤加减2)热毒炽盛证-透脓散加减3)正虚毒恋证-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乳漏

外治:1)腐蚀法,用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须使创面从基底部长起2)垫棉法3)切开疗法4)挂线法三、乳癖(乳腺增生病)逍二内治:1)肝郁痰凝证-逍遥蒌贝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

四、乳衄脾丹1肝火偏旺-丹栀逍遥生2脾虚失统-归脾汤

五、乳岩内治:1)肝郁痰凝证

-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2)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开郁散3)正虚毒赤证-八珍汤加减4)气血两亏证-人参养荣汤加减5)脾虚胃弱证-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

一、气瘿

内治: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加减。

二、肉瘿

内治:1)气滞痰凝证-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2)气阴两虚证-海藻玉壶汤加减

三、瘿痈

内治:1)风热痰凝证-牛蒡解肌汤加减2)气滞痰凝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外治:1)初期宜用箍围药,金黄散、四黄散、黄柏散,水或蜜调制外敷。每日一至二次2)若成脓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外敷

四、石瘿

一但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以求根治。但未分化癌不宜切除。因手术可加速癌细胞的血行扩散,治以放射为主

瘤、岩

一、失荣(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内治:1)气郁痰结证-化痰开郁方加减2)阴毒结聚证-阳和汤加减3)瘀毒化热证-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汤加减4)气血两亏证-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二、肾岩(阴茎癌)

内治:1)湿浊瘀结证-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2)火毒炽盛证-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一、蛇串疮

1.内治:1)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加减3)气滞血瘀证-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剂、解毒洗剂、颠倒散。水疱破后:青黛膏

二、湿疮

1.内治: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加减2)湿热浸淫证―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脾虚湿蕴症―除湿味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4)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2.外治: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三、接触性皮炎

内治:1)风热蕴肤证―疏风散加紫荆皮花、僵蚕2)湿热毒蕴证―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三、药毒

内治:1)湿毒蕴肤证―萆薢渗湿汤加减2)热毒入营证―清营汤加减3)气阴两虚证―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四、瘾疹

1.内治:1)风寒束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2)风热犯表证―消风散3)肠胃实热证―防风通圣散加减4)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加减5)冲任不调证―四物汤合二仙汤

2.外治:1)炉甘石洗剂外擦2)香樟木或晚蚕砂汤熏洗

四、牛皮癣

内治:1)肝经化火证―龙胆泻

肝汤加减2)风湿蕴肤证―消风散加减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加减

五、猫眼疮(多形性红斑)

1.内治:1)风寒阻络证―当归四逆汤加减2)风热蕴肤证―消风散加减3)火毒炽盛证―清温败毒饮合导赤散加减4)湿热蕴结证―龙胆泻肝汤加减

2.外治: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2)粘膜糜烂者:生肌散或锡类散吹患处五、白庀

内治:1)血热内蕴证―犀角地黄汤加减2)湿毒蕴阻证―萆解渗湿汤加减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加减4)火毒炽盛证―清温败毒饮加减5)气血瘀滞证―桃红四物汤加减

六、粉刺

1.内治:1)肺经风热证―枇杷清肺饮2)肠胃湿热证―茵陈蒿汤加减3)痰湿瘀滞证―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七、瓜藤缠(结节性红斑)

1.内治:1)湿热瘀阻证―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2)寒湿入络证―阳和汤加减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八、红蝴蝶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1)热毒炽盛证―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2)阴虚火旺者―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3)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4)脾虚肝旺证―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5)脾肾阳虚证―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

九、淋病龙知

内治:1)湿热毒蕴证―龙胆泻

肝汤酌加土茯苓、草红藤、萆薢2)阴虚毒恋证―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

十、梅毒龙虎营地桂

1.一期梅毒发生与不洁性交后约2-4周,二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

2.内治:肝经湿热证―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虎杖2)血热蕴毒证―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3)毒结筋骨证―五虎汤加减4)肝肾亏损证―地黄饮子加减5)心肾亏虚证―苓桂术甘汤加减

十一、尖锐湿疣

内治:1)湿热下注证―萆薢化毒汤酌加黄柏、土茯苓、大青叶2)湿热毒蕴证―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

肛门直肠疾病一、痔

内治:1)风热肠燥证―凉血地黄汤加减2)湿热下注证―脏连丸加减3)气滞血瘀证―止痛如神汤加减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1)热毒蕴结证―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火毒赤盛证―透脓散加减3)阴虚毒恋证―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2.外治: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用冲和膏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

三、肛裂

1.内治1)血热肠燥证―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2)阴虚津亏证―润肠汤3)气滞血瘀证―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

2.外治;早期肛裂;可用生肌玉红膏蘸生肌散涂于裂口。陈旧性肛裂;可用七三丹或枯痔散等腐蚀药搽于裂口,2-3天腐脱后改用生肌白玉膏、生肌散收口。

四、脱肛

内治:1)脾气虚陷证―补中益气汤加减2)湿热下注证―萆薢渗湿汤加减

泌尿男性疾病

一、子痈(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龙核

1.内治:1)湿热下注证―杞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2)气滞痰凝证―橘核丸加减。

2.外治: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冷敷。有脓及时切开引流。慢性子肿: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

二、子痰(睾丸结核)全阳滋1.内治:1)浊痰凝结证―阳和汤加减。配服小金丹2)阴虚内热证―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加减3)气血两亏证―十全大补汤加减,兼服小金丹

2.外治:未成脓者宜消肿散结,外敷冲和膏,每天一至二次。已成脓者及时切开引流。

三、阴茎痰核(阴茎硬结症)

1.内治:痰浊凝结证―阳和汤合化坚二陈汤加减

2.外治:以阳和解凝膏或黑退消外敷

四、尿石证

内治:1)湿热蕴结证―三金排石汤2)气血瘀滞证―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3)肾气不足证―济生肾气丸加减

五、男性不育证

内治:1)肾阳虚衰证―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或羊睾丸汤加减2)肾阴不足证―左归丸

合五子衍宗丸加减3)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4)湿热下注证―陈氏萆薢分清饮加减5)气血两虚证―十全大补汤加减

五、慢性前列腺炎八前知济

内治:1)湿热蕴结证―八正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2)气滞血瘀证―前列腺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汤加减4)肾阳虚损证―济生肾气丸加减六、前列腺增生症

内治:1)湿热下注证―八正散加减2)脾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减3)气滞血瘀证―沉香散加减

周围血管疾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深静脉炎)活四参1)湿热下注证―四妙勇安汤加减2)血脉瘀阻证―活血痛脉汤加减3)气虚湿阻证―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血栓性浅静脉炎

内治:1)湿热证―二妙散合茵陈赤豆汤加减2)血瘀证―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3)肝郁证―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

三、臁疮

内治:1)湿热下注证―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加减

四、脱疽四固桃黄阳

内治:1)寒湿阻络证―阳和汤加减2)血脉瘀阻证―桃红四物汤加减3)湿热毒盛证―四妙勇安汤加减4)热毒伤阴证―固步汤加减5)气阴两虚证―黄芪鳖甲煎加减

外科其他疾病

一、烧伤

内治:1)火毒伤津证―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或

犀角地黄汤2)阴伤阳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3)火毒内陷证―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4)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加银花黄芪5)脾虚阴伤证―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毒蛇咬伤

内治:1)风毒证―活血驱风解毒汤2)火毒证―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风火毒证―黄连解毒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减4)蛇毒内陷证―清营汤加减。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正气耗散,正不胜邪,导致心阳衰微,出显面色苍白,淡漠神昏,汗出肢冷,则宜用参附汤益气回阳。

三、肠痈

内治:1)瘀滞证―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2)湿热证―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降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3)热毒证―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中医儿科学

1.年龄分期:胎儿期-受孕至分娩;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婴儿期-28天至1周岁;幼儿期-1岁至3岁;围产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胎龄-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40周

2.体重:1-6个月=出生时体重+月龄*0.7;7-12个月=6+0.5*月龄;2岁-12岁体重=年龄*2+8

3.身长:出生约50cm,第一年长25cm,2-12岁身长=年龄*7+70

4.前囟关闭年龄是:12-18个月,后囟出生时已闭和或生后2-4个月闭合

5.乳牙数=月龄-4(或6)

6.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7.五迟指立行发语齿,五软指头项、口、手、脚、肌肉

胎怯(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行气均未充实)

内治:1)肾精薄弱-补肾地黄丸加减2)脾肾两虚-保元汤加减

硬肿(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

内治:1)阳气虚衰-参附汤加味2)寒凝血涩-当归四逆汤胎黄

内治:1)湿热郁蒸-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3)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感冒

内治:主证:1)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银翘散3)暑邪感冒-新加香薷饮4)时邪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1)挟痰-二陈汤、桑菊饮2)挟滞-保和丸3)挟惊-镇惊丸,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咳嗽

内治:1)风寒咳嗽-金沸草散2)风热咳嗽-桑菊饮3)痰热咳嗽-清金化痰汤4)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汤5)气虚咳嗽-六君子汤6)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肺炎喘嗽(大叶性肺炎)

内治:1)风寒闭肺-华盖散2)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8)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

哮喘

内治: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大青龙汤4)肺实肾虚:上盛-苏子降气汤,下虚-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5)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6)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7)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

鹅口疮-两侧;满口-口糜

内治: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口疮

内治:1)风热乘脾-银翘散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散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泄泻

内治:1)湿热泻-葛根芩连汤2)风寒泻-霍香正气散3)伤食泻-保和丸4)脾虚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7)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厌食不异养

内治: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异功散3)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

积滞

内治:1)乳食内积-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2)脾虚夹积-健脾丸

疳证

内治:1)疳气证-资生健脾丸2)干疳证-八珍汤3)疳积证-肥儿丸4)疳肿胀-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5)眼疳-石斛夜光丸6)口疳-泻心导赤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内治:1)脾胃虚弱-六君子汤2)心脾两虚-归脾汤3)肝肾阴虚-左归丸4)脾肾阳虚-

右归丸

汗证

内治:1)表虚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2)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3)气阴亏虚-生脉散

多发性抽搐症

内治:1)气郁化火-清肝达郁汤2)脾虚痰滞-十味温胆汤3)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惊风清羚白银虎缓大固

内治:急惊风:1)风热动风-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4)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5)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慢惊风:1)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2)脾肾阳衰-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3)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癫痫

内治:1)惊痫-镇惊丸2)痰痫-涤痰汤3)风痫-定痫丸4)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急性肾小球肾炎五连苓胆知己内治: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2)湿热内侵-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3)阴虚邪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4)气虚邪恋-参苓白术散5)水凌心肺-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6)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7)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肾病综合症

内治:1)肺脾气虚-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2)脾肾阳虚: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阳虚-实脾饮3)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4)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尿频

内治:1)脾肾气虚-缩泉丸2)湿热下注-八正散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全套书名录 1、本草备要讲解(上、下)………………………………………………席与民 2、方剂讲解…………………………………………………………………曹希平 3、古代汉语(上、中、下)………………………………………………钱超尘 4、黄帝内经(上、下)……………………………………………………郭仲夫 5、金匮要略讲解……………………………………………………………李金庸 6、名医医案选读……………………………………………………………李景荣 7、人体解剖学………………………………………………………………谭允西 8、人体生理学………………………………………………………………陈家津 9、伤寒论讲解………………………………………………………………刘渡舟 10、温病条辩讲解…………………………………………………………..方药中 11、西医内科学基础(上、下)…………………………………………..翁维权 12、针灸学…………………………………………………………………..刘冠军 13、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吴咸中 14、中医儿科学……………………………………………………………..刘炳凡 15、中医妇科学……………………………………………………………..杨匀保 16、中医骨伤科学…………………………………………………………..韦以宗 17、中医喉科学……………………………………………………………..干祖望 18、中医临证程序与辩证思维方法………………………………………...白永波李玉山 19、中医内科学(上、下)…………………………………………………张海岑江振济等 20、中医外科学………………………………………………………………赵尚华张洪恩 21、中医眼科学………………………………………………………………张海岑 22、中医药学概论……………………………………………………………白永波 23、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蓝静海高铎 24、历代医籍选介……………………………………………………………陈天祥 25、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论……………………………………………………万里 26、中国哲学思想史概要……………………………………………………刘长林 27、实用中医文献学…………………………………………………………史常永 28、中医学科学原理…………………………………………………………傅景华徐岩春 29、现代科技…………………………………………………………………蔡孝良秦士德 30、中医科研课题设计探讨…………………………………………………刘平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口诀教学文稿

妇科口诀(自己整理版) 妇科月经先期证治歌诀: 先期连续早七天,--月经先期:1.提前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气虚血热两因连。--先期的病因:1.气虚。2.血热 脾虚归脾补中益,--脾气虚证,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 肾虚归肾固阴煎。--肾气虚证,用固阴煎或归肾丸 阳盛血热用清经,--阳盛血热证,用清经散 阴虚两地凉血痊。--阴虚血热证,用两地汤(生地,地骨皮) 肝郁血热不难治,--肝郁血热证,用丹栀逍遥散 方用丹栀逍遥丹 妇科月经后期证治歌诀: 后期推后多七日,--月经后期:1.周期推后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不通不荣两因迟。--病机:1.不通(寒凝,痰湿,气滞),2.不荣(血虚,肾虚)。 当归地黄应肾虚,--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血虚补元煎来治。--血虚证:大补元煎 实寒良方虚金匮,--实寒:良方温经汤。虚寒:金匮温经汤 乌药专治是气滞。--气滞证:乌药汤 辨证清楚用方明。 芎归二陈去痰湿。--痰湿证:芎归二陈汤。 妇科月经先后不定期证治歌诀: 先后不定期, 责之脾肾肝。--先后不定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肝郁逍遥散,--肝郁证,用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肾虚证,用固阴煎 肝肾定经汤,--肝郁肾虚证,用定经汤 脾虚归脾丸。--脾虚证,用归脾丸。 妇科月经过多证治歌诀: 月经过多辨分明,--经量大于100ml 脾虚举元或安冲。--脾虚证,用举元煎或安冲汤

血热通用保阴煎,--血热证,用保阴煎 失笑一下血瘀通。--血瘀证,用失笑散 妇科证月经过少治歌诀: 过少不通与不荣,--过少之因分虚(肾虚,血虚),实(血瘀,痰湿) 血虚滋血或小营。--血虚证用滋血汤,或小营煎 归肾归地补肾虚,--肾虚证用归肾丸,或当归地黄汤 血瘀通瘀或桃红。--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痰湿苍附导痰妙,--痰湿证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二陈芎归亦有功。 妇科经期延长证治歌诀: 经期延长仔细辨, 气虚便下举元煎。--气虚证,用举元煎 虚热两地合二至,--虚热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血瘀亦致经期延。 桃红四物合失笑,--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 或用桂枝茯苓丸。 妇科经期出血证治歌诀: 经间出血病复杂, 阴虚两地二至法。--肾阴虚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脾虚通用是归脾,--脾虚证,用归脾汤 湿热清肝止淋下。--湿热证,用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用,--血瘀证,用逐瘀止血汤 辨证论治效堪夸。 妇科崩漏证治歌诀: 崩漏辨证须分明, 脾虚固本或固冲。--脾虚证,用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肾虚又分阴阳气, 阳虚右归气苁蓉。--肾阳虚证,用右归丸。肾气虚证,用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阴虚左归合二至,--肾阴虚证,用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中医妇科学证型方剂速记

中医妇科学方剂速记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完整版)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3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 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49213复习课程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川楝子)。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甘草乌梅 二仙汤: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失笑散:失笑灵脂共蒲黄 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八珍汤:地芍归芎参苓术草(四物与四君);再加芪桂即十全 人生养荣汤:十全去川芎,加五味陈皮远志加姜枣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 小蓟饮子: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香,凉血止血利通淋,焦瘀热血淋康。 小营煎:当归熟地芍药山药枸杞炙甘草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上下相滋汤:熟地山茱萸葳蕤人参元参沙参当归麦冬北五味牛膝车前子 止带方: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乌药二香当归草)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丹栀逍遥丸(丹皮+栀子+逍遥)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女科方,归萸芍药熟地黄,血虚不孕经不调,滋肾养血冲任康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益气生津人参添 归肾丸:归肾杜仲菟丝杞,苓萸山药归熟地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甘麦大枣汤:炙甘草大麦甘草 生化汤: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平胃散: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艾附暖宫丸: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黄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圣愈汤: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当归身黄芪 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趣味记忆法:三仁(人)朴(扑)通滑竹夏(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当归补血汤:五分黄芪一当归当归生姜羊肉汤:瘦羊肉当归生姜 当归建中汤: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同,主治妊娠腹痛证,疏理肝脾有奇功。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_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2.1.1病史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 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2.2.1.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 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2.2.4.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2.5.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膜结核,腹胀,偶有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3.理法方药 3.1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寒湿凝滞、湿热瘀结、肝郁脾虚为冲任阻滞、胞脉失畅的常见原因。肝气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可见肝郁气滞之象;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行不畅,则寒湿凝滞;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可见湿热瘀结之象;脾虚之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3.2理法方药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3.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3.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 4月经过多 4.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中医妇科学表格版.docx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阳盛实热清热凉血调经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阴虚血热滋阴清热调经 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二、月经后期 血虚补血益气调经 血寒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 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肾虚补肾调经 肝郁疏肝解郁调经 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 四、月经过多 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 五、月经过少 肾虚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痰湿化痰燥湿,理气调经 血瘀活血化瘀养血 六、经期延长 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血热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活血祛瘀、止血调经 七、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湿热清热利湿、固冲止血 血瘀化瘀止血 脾气虚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八、闭经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肝肾虚损补益肝肾、养血通经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清经散 丹栀逍遥散 两地汤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大补元煎 温经汤《金贵要略》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艾附暖宫汤 乌药汤 芎归二陈汤 固阴煎 逍遥散 定经汤 举元煎 /安冲汤 保阴煎 失笑散加味 归肾丸 /当归地黄饮 滋血汤 /小营煎 芎归二陈汤 /苍附导痰丸 桃红四物汤 /通瘀煎 举元煎 两地汤合二至丸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固经丸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桂枝茯苓丸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清肝止淋汤 逐瘀止血汤 归脾汤 加减苁蓉菟丝子 归肾丸 人参养荣汤 加减一阴煎 血府逐瘀汤 四君子汤和苍附导痰丸 温经汤《妇人》

(完整版)中医妇科学习题

X型题 13、关于子宫的位置,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带脉以下 B、小腹正中,盆腔中央 C、前邻膀胱 D、后为直肠 E、下接阴道 14、子宫的功能是() A、主行月经 B、分泌带液 C、种子育胎 D、发动分娩 E、排出恶露 8、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目前有几种说法() A、天人相应说 B、肾阴阳转化说 C、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 D、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 E、妇人以血为基本说 10、影响分娩的因素是() A、产力 B、产道

C、胎儿 D、精神因素 E、忍痛 25、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E、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26、血瘀之因,妇产科中常见有() A、寒凝 B、气滞 C、热灼 D、气虚 E、外伤 27、有头坐浴,下述哪些是正确的() A、中药汤液约为1000-2000ml B、主要适用于阴疮、阴痒等病症 C、以清热解毒药常用 D、坐浴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 E、阴道流血或月经期禁用

5、妊娠期摄生保健包括() A、生活要有规律 B、饮食宜清淡平和而富于营养 C、注意胎教 D、妊娠3个月以内和7个月以后,必须避免房事 E、定期检查 6、哺乳期的卫生保健有哪些() A、每次哺乳前要用温开水清洗乳房、乳头 B、产后半小时后即可哺乳 C、乳母要保持情志舒畅 D、乳母用药要慎重 E、哺乳期月经未复潮者,可以不避孕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 A、补肾 B、扶脾 C、治本调经 D、疏肝 E、调理冲任气血 16、月经过少常见病因病机有() A、肾虚 B、血虚 C、气虚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完整版)中医妇科学试题含标准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6. 月经过多是指__、__。7. 崩漏的病机是__、__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_。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__、___的改变。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__。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与__并举。12.缺乳的病机为___、___。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四.病例分析(共15分)仲某,女,20岁,学生。行经腹痛5年。患者4岁月经初潮,周期正常,但每于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平素性情抑郁,经前1周即出现胸胁乳房胀痛。刻诊正值行经第一天,量不多,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舌紫暗,脉弦。(要求:写出:诊断、证型、辨证分析、病位、病机、治法、方药)五.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1.妇科第一首方剂是:A 启宫丸 B 寿胎丸 C 四乌贼骨——芦茹丸 D 固冲汤 E 大补元煎 2.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A《黄帝内经》 B《千金要方》C《胎产书》 D 《傅青主女科》 E《经效产宝》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将妇产科独立分科的:A唐 代B宋代 C明代 D 元代 E清代4.“一源三歧”,同起于胞宫的奇脉是: A冲任带 B 督冲任 C督冲带 D任督带 E 任冲带5.妊娠期间,机体表现为——的生理特点A肾阴不足,心火上炎 B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阴衰阳盛,阴阳失调D血感不足,气易偏 盛 E 以上都不是6.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A肾气盛 B天癸至 C任脉通 D 冲脉盛 E 血溢胞宫7. 新产后机体的生理特点是:A阴血不足,气易偏盛 B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C 肝失调达,气机逆乱D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E肾阴不足,心火上炎8.正常恶露干净的时间为;A产后2周 内 B 产后3周 C 产后6周内 D产后1周内 E 产后1月内9.下列哪项不是血瘀所致的月经病:A月经过少 B月经先 期 C痛经 D崩漏E经间期出血10.经行先期,量少,色红,质稠,伴口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

中医妇科口诀心法(以本科教材原创),熟记考试无忧。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 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血热者,分虚实;滋虚热,保阴煎;清实热,用固经。肾虚者,分阴阳;左右归,快煎尝。脾虚漏,益气摄;宜固本,止崩汤。血瘀者,小腹痛;四物予,失笑散。 7.绝经前后诸症 经断期,诸症异;易烦怒,昏眩悸;手心热,腰痛戚。因肾虚,辨阴阳,左右归,亦煎尝。 带下病 带下病,任带损;湿为患,内外分;因外感,或内生;脾失运,肾失固。脾虚者,白带淋;完带汤,健且升。肾阳虚,带清冷;内补丸,下元温。肾阴虚,带赤白;柏地黄,虚火滋。湿热侵,带浊浑;止带方,湿热清。有热毒,带腐臭;味毒饮,毒热解。 妊娠病 1. 恶阻 恶阻发,孕之初;头眩晕,食即吐;胃气逆,冲脉究。若胃虚,脘闷胀,倦思睡,六君良。因肝热,酸水长,胸胁满,苏连汤;痰滞者,心悸漾,呕痰涎,夏苓汤。 2. 胎动不安、胎漏、滑胎 胎不安,漏下频,小腹坠,腰俊甚;调气血,固冲任。若肾虚,尿频遗,寿胎丸,强腰膝;固冲丸,滑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