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中药通痹定痛丸治疗坐骨神经痛56例临床观察

足太阳经型痊愈 2 3例 , 转 6例 ; 少 阳 经 型 痊 愈 9例 , 好 足
作用大 , 针灸能促进经络气血运行 , 肾散寒 而 补 调气止痛 , 配
合我 院 自制 中药 通 痹 丸 按 照 循 经 和 辨 证 原 则 施 治 , 过 对 5 通 6
好转 3例 ; 合 型痊 愈 1 混 1例 , 转 3例 , 效 1例 ; 愈率 好 无 治
护理 杂志 2 1 0 0年第 1 第 2 6卷
针 刺 配合 中药 通 痹 定 痛 丸 治 疗 坐 骨 神 经 痛 5 6例 临 床 观察
苏 海波 ( 菏泽 市牡 丹人 民医院 山 东 菏泽 2 4 1 ) 7 0 5
坐骨神经是指沿 坐骨神 经通 路及 分布 区域 , 腰 部 、 以 臀 部 、 腿 后 侧 、 腿 后侧 及 足外 侧 为 主 , 生 的放 射 性 疼 痛 , 大 小 发 属 中医 “ 证 ” 腿 痛 范 畴 。 西 医 治 疗 进 展 较 为 缓 慢 , 服 药 副 痹 腰 长 下肢活动功能等明显受限。
参考文献 :
承山 、 仑 ; 足少阳经型 : 跳 、 陵泉 、 市 、 阳关 、 钟 、 昆 ② 环 阳 风 膝 悬 足 临泣 ; 混 合 型 : 跳 、 陵 泉 、 边 、 中 、 山 、 钟 。加 ④ 环 阳 秩 委 承 悬 减 : 骶 部 疼 痛 者 , 。 、 阳关 、 是 穴 、 寒 者 , 风 门 、 腰 加 肾俞 腰 阿 畏 加
经 的 循 行 部 位 。
放射性疼痛或在臀部 、 腓骨 、 外踝 等处 有压 痛点 , 咳嗽 、 嚏 、 喷 大便时疼痛加重。② 坐骨 神经牵拉 性疼 痛 ; 直腿抬 高试 验 阳
性 , 腰 ( 物 ) 验 阳性 。③ 跟腱 反射 减 弱 或 消 失 , 背 及 小 弯 拾 实 足 腿 外 侧 轻 度 感 觉 障 碍 等 :诊 断 及 分 型 : 太 阳 经 型 2 足 9例 ( 痛沿大腿后面 、 疼 恫窝 、 腿 后 面 至 足跟 部 ) 足 少 阳经 型 1 小 ; 2 例 ( 痛 从 臀 部 沿 大 腿 外 侧 、 腿 外 侧 至 足 背 外 侧 部 ) 足 太 疼 小 ;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不佳 。检查 :右臀部犁状肌压痛 明显 ,直腿抬高试 验 阳性 。
舌淡苔 白 ,脉 弦细。西 医诊 断为 坐骨 神经痛 。中 医诊断 为 痹证 ( 寒痹 ) ,治宜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 。药用 当归 、鸡 血 藤 、木通 、桂枝各 1 ,黄芪 1g 2g 5 ,威 灵仙 1g 0 ,牛膝 9g ,
1 1 诊 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参 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 的 《 中医病证
6 8例均为 20 04年 1月至 20 0 9年 7月间就
资料 采用 x 检验或秩 和检验。
2 结果
诊 断疗效标 准》 。 … 诊 于我院门诊患者 ,随机分成 两组 ,治疗组 6 8例 ,其 中男 4 2例 ,女 2 6例 ;年 龄最 小 2 2岁 ,最大 6 9岁 , 平均 ( 0 3 4 .0 ± .3 岁 ; 5 2 ) 病程 最 短 1 O天 , 长 5年 , 均 ( . 6±16 ) 最 平 10 . 8
腰椎肿瘤 、结核 、糖 尿病 等疾病 。两 组一 般资料 经统 计学
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 ( > 00 ),具有临床可比性 。 P .5
13 治 疗 方 法 .
13 1 治疗组 ..
采用 中药 内服结合针刺治疗 。
① 内 服 中药 ,基 本 方 :当归 1g 2 ,鸡 血 藤 1g 2 ,木通
两 组 均 治 疗 3个疗 程后 统计 疗 效 ,结 果 见 表 1 。 表 1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比 较
年 ; 照组 4 例 , 中男 3 , 1 对 8 其 6例 女 2例 ; 年龄 最小 2 0岁 , 最
大6 4岁 , 均 ( 12 平 4 . 7±4 9 ) ; 程 最 短 7天 , 长 3年 ; .6 岁 病 最 平 均 (。 3±17 ) 。全 部 病 例 均 经 C 09 .2 年 T检查 确 诊 ,并 排 除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坐骨神经痛43例

劳损 、 复感 风 寒 湿 邪 , 使 颈 部 经 络 气 血痹 阻 不 致 通 , 血不 能上 注 头部 致 清 窍失 养 , 精 而发 作 眩晕 。
因此 , 临床 施 治 , 既要 注重 解 除机 械 性致 压 因素 , 又要消除软 组织 损害及 肌痉挛 等发 病 因素 。由于 颈椎 解剖部 位 的特殊性 , 于大多数 患者来说 , 对 内 科 保守 治疗 是 首选 的疗 法 , 统采 用 西 比灵 等扩 传
8 。 法操作 简便 易行 , 7 本 无不 良反应 , 疗效确 切 ,
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临床 推广 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E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I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中 医 药 行
血管药 物治 疗 , 临床 见效 慢 , 效果 不 十分理想 。 风池穴 为手足少 阳、 阳维 脉交会穴 , 为祛 风止 眩要 穴 , 从现 代 医学 的角度 来说 , 风池 穴 的深部 是 寰枢椎 处 , 处椎动 脉发 生大 曲折 , 经椎动脉 沟 此 并 穿过 寰枕 筋膜 至枕 骨大 孔 段 , 段 椎 动脉最 容 易 这
军 医 出 版 社 ,01 3 032 2 0 :5—5 .
受到压 追 , 影响椎 基底 动脉 的血供 。 而 ] 直接刺 激
这些 穴位 可 以缓 解 长期 劳 损所 致 的肌 肉紧张 , 减 轻各 种 因素对 交 感 神经 的刺激 , 整椎 动 脉 的血 调 流 速度 , 改善 局 部 的血 液循 环 , 增加 脑 供血 , 而 从 改善 脑 干 中的 网状 结构 、 庭 神经 核 区和 内耳 的 前
摘 要 目的 : 察针刺 配合 中药治 疗坐骨神经 痛 的疗效 。 法 :6例 随机分 为治 疗组 观 方 8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50 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0/74(40.54%)、总有效率70/74(94.59%),对照组显效率20/73(27.40%)、总有效率54/73(73.9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相关内容拟定。
(1)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即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等处疼痛;(2)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等;(3)坐骨神经牵扯征(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neri征、sicard征等)呈阳性;(4)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障碍,如患肢趾背屈力减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张力减低等。
1.3 病例排除标准由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结核、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糖尿病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及其他不适纳入本研究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1.4.1 针刺方法两组病例均采用针刺穴位方法,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肌肉萎缩者,亦可辅以足阳明、太阴经穴。
具体取穴:以环跳、委中、阳陵泉为主穴,以腰部夹脊穴、秩边、承扶、殷门、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昆仑、阿是穴为配穴,每次在患侧按经络辨证及疼痛部位选5~7穴施针。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取穴部位选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采用规格为0.30×50 mm的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快速刺入各穴,用捻转手法使其得气,令针感向下传至足跟部或足趾端,得气后,每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次,留针20~30 min。
针刺大肠俞、委中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针刺大肠俞、委中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深度针刺大肠俞及抬腿直刺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96例,治疗采用深刺大肠俞,抬腿直刺委中穴为主。
对照组54例,按常规操作针刺大肠俞、委中等穴。
结果:治疗组治愈41例,好转53例,未愈2例,;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40例,未愈5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深刺大肠俞,抬腿直刺委中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
针刺深度2.5—3寸,注意手法和量学要求。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疗法;大肠俞;委中;深刺;抬腿取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顽症之一。
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使相邻的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
由于95%的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隙。
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有腰痛,坐骨神经痛。
笔者采用深刺大肠俞、抬腿直刺委中穴治疗腰突症伴有坐骨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治疗150例患者,全部病例除有腰痛,坐骨神经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符合腰椎间盘突症诊断外,全部做腰部CT或MRI确诊。
按就诊前后顺序分为两组。
治疗组96例,男73例,女23例;年龄23—76岁,平均49.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年。
对照组54例,男40例,女14例;年龄22—75岁,平均48.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年。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有关标准。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主穴:大肠俞、委中穴。
配穴:腰椎夹脊穴、秩边、环跳、阳陵泉、飞扬、昆仑。
复方二乌散配合刺血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

9 15 3: 0 6. 缩 短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时间, 而面部腧穴细针浅刺合 [ 王 晶. 2] 浅刺法 治疗周 围性面神 经麻瘫 疗效观察 [ ] 中国针 灸 J. 短 时 间拔 罐 , 激 量 和 深 度 均 适 中既 达 到 治疗 目的又 保 护 经 气 不 刺
受损伤 , 同时起针不 出血、 起罐 不留罐痕 , 不影 响面部 的美 观 , 患
者 容易 接 受 。
2 0 .4 1 :7 0 42 ( )4 .
[ 高 维 宾. 经 病 针 灸 新 疗 法 [ .北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3] 神 M] 人
2 02: 5 . 0 2 5
参考文献 :
『 ] H u J Fc lnr r i y e s[ ] Lmgs p , 9 3 1 os W. ai e e g d g s t e a v a n s m J . a o oe 18 , c
维普资讯
L 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E R H20 O .8N . I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7V L1 O 9 S 0
时珍国医国药 2 0 07年第 1 8卷第 9期
文章 编号 :0 8 30 (0 7 0 - 4 41 10 48 5 2 0 ) 92 1 2 3
.. 属督脉) 位于腰骶部第 4骶椎下 , 骶管裂孔处 。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 , 即腰 、 臀部 、 大腿 2 2 1 腰俞穴( 后侧 、 小腿后外侧 和足外 侧发生 的疼 痛症 状群 , 临床 常见 病。 在此穴周 围常因病情 的变化有 不同状态 的静脉血管显现 。进针 是 笔者近年来 临床运用 中药 口服 , 配合刺血疗法治疗 坐骨神经痛取 施术 : 患者最好取 坐位 ( 也可 以取侧 卧位 ) 露 出腰 骶部 , , 尽量将 腰部 向前弯曲 , 以使皮肤绷 紧 , 脉血管更 易看清。施术时尽量 静 刺在穴位处 , 避开棘突 , 直刺 0 2 . m深度, . —05c 让其 自然流淌 和 自动止血 , 血止拔罐 5~ 0m n效果更佳 。 1 i, 1 1 一般 资 料 5年 共 统计 10例 , 中 男性 9 . 5 其 2例 , 性 5 女 8 例 。年 龄 在 1 7 8~ 5岁 之 间 。 1 8岁 ~ 9岁 2 2 5人 ,0~3 3 9岁 3 2 2 2 委 中穴( 7 .. 属足太 阳膀胱 经) 位于膝关 节后 , 胭横 纹之 中 点, 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膜肌 肌腱 的中间。在此 常有显露 的血管 , 人 ,0~ 9岁 4 4 4 6人 ,0— 9岁 2 5 5 4人 ,0 ~ 9岁 1 6 6 6人 ,0~7 7 5 有的静脉可蜿蜒扭 曲呈青蓝色暴露于皮下 , 有的充盈度 明显增加 岁 2人 。病程最短 7d 最长 6个月 。其 中以 1 , —3个月最多 , 共 计 16例 占7 . % 。18例为 单侧 坐骨 神经 痛 , 为 双侧 坐 而 怒 张 。 1 73 4 2例 进 针施 术 : 者最好取站立 位 ( 可俯 卧位) 患 也 。施 术前要 仔 骨神经痛。 当看到 比较粗 大 的小 隐静脉 主 12 诊断标准 ( ) . 1 典型 的坐骨神 经疼 痛症状 , 现是从臀 部沿 细观察委 中穴周 围的静脉血管 , 表 这条主干静脉 不要 刺 , 时也 要避 开 高度扭 曲的静 脉和 静 同 大腿后侧 向小腿和踝关节外 侧的疼痛 。性质有刺痛 、 酸痛 、 痛 、 干 , 胀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

t r e a t e d b y a ( q q mn e t u r e , a n d a l l o f t h e m we r e t r e a t e d f o r t wo t h e r a p e u t i c c o u r s e s , t h e n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s w e r e c o mp a r e d
总 有 效率 5 4 / 7 3( 7 3 . 9 8 %) , 治 疗 组 疗 效 明 显优 于对 照 组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o 结 论 中药 结 合 针 刺 治 疗
坐骨神经痛能够 明显 提高疗效 , 具 有较好 的临床意 义。 [ 关键 词 】 坐骨神经痛 ;中药 ; 针 刺 【 中图分类号 ] R 2 7 7 . 7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0 6 - 8 8 - 0 2
g r o u p . a n d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 P< 0 . 0 5 ) . Co n c l u s i o n T h e r a t e o f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c i a t i c a
针刺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周开陆;钟思羽;田业;陈倩;许金菊;邱玲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38)2
【摘要】坐骨神经痛患者在长期放射性下肢疼痛的折磨下,功能活动障碍逐渐加深,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近年来,通过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法众多,包括普通针刺、电针、浅刺类针法、温热类针法、运动针法、针药结合等,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且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择优选取治疗方式等优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因此梳理总结近10年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周开陆;钟思羽;田业;陈倩;许金菊;邱玲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名中医邱玲工作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针刺环跳、委中穴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168例
2.针刺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研究进展
3.针刺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4.针刺二环穴配合腰夹脊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36例临床观察
5.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近5年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5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50
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0/74(40.54%)、总有效率70/74(94.59%),对照组显效率20/73(27.40%)、总有效率54/73(73.9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能够明显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标签:坐骨神经痛;中药;针刺
坐骨神经是由L4~S3神经根组成,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上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症候群[1]。
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等是坐骨神经痛常见的原因,笔者选取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致坐骨神经痛150例患者,对中药结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5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
其治疗组中腰椎间盘突出42 例,骨质增生18例,梨状肌综合征8例,腰椎管狭窄7例,在治疗过程中有1 例由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因腰椎间盘脱落而转骨科手术未进入统计,进入统计的共74 例,男42 例,女32例,年龄20~63岁,平均(32.3 ±5.6)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3 年;对照组中腰椎间盘突出38 例,骨质增生20 例,梨状肌综合征12例,腰椎管狭窄5例,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由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因腰椎间盘脱落而转骨科手术未进入统计,进入统计的共73 例,男48 例,女25例,年龄23~60岁,平均(30.4±6.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 年半。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相关内容拟定。
(1)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即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等处疼痛;(2)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等;(3)坐骨神经牵扯征(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Neri征、Sicard征等)呈阳性;(4)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障碍,如患肢趾背屈力减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张力减低等。
1.3 病例排除标准
由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结核、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糖尿病等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及其他不适纳入本研究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针刺方法两组病例均采用针刺穴位方法,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肌肉萎缩者,亦可辅以足阳明、太阴经穴。
具体取穴:以环跳、委中、阳陵泉为主穴,以腰部夹脊穴、秩边、承扶、殷门、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昆仑、阿是穴为配穴,每次在患侧按经络辨证及疼痛部位选5~7穴施针。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取穴部位选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采用规格为0.30×50 mm的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快速刺入各穴,用捻转手法使其得气,令针感向下传至足跟部或足趾端,得气后,每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次,留针20~30 min。
疗程:每日针刺1 次,10 次为1 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2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2 中药疗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药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
中药用乌头汤加减,处方组成:川乌3 g,麻黄10 g,黄芪15 g,白芍15 g,当归9 g,川芎10 g,独活12 g,川牛膝10 g,乌梢蛇10 g,蜈蚣2条,甘草6 g。
随症加减:痛胜适当加用川乌;风胜加防风、白芷;寒胜加附子;湿甚加防己、萆薢;热胜加知母、黄柏;腰膝酸痛加桑寄生、杜仲;下肢屈伸不利加钩藤、天麻。
煎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连服10剂为1 个疗程,服用1个疗程后休息2 d,再服用下一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相关内容拟定。
临床治愈:疼痛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有效:疼痛症状及体征缓解,活动改善,能坚持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70/74(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73(7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4,P<0.05)。
见表1。
3 讨论
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主要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跌扑闪挫,以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坐骨神经痛就是沿着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产生的一种疼痛综合征,也就是说任何原因引起的臀部、并由臀部逐步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缘发展的疼痛均称之为“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臀部坐骨神经卡压和剌激致神经组织退变,急性期神经根呈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后期可发生变性和萎缩,病变周围组织亦因剌激而发生渗出增生,组织变性,局部微循环改变等一系列无菌性炎症过程,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4]。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针刺可以疏经理气、通络止痛、濡养经脉。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已经充分证实针刺通过调节痛阈治疗坐骨神经痛所引起的疼痛,通过促进神经再生对神经纤维损伤起到恢复的作用[5]。
因坐骨神经痛是由于经气闭阻,不通而痛,基于本病是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觅证为多的特点,故取膀胱经之环跳穴和委中穴以及胆经之阳陵泉穴为主穴。
《甲乙经》曰:“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腰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环跳穴是足太阳与少阳之交会穴,针刺环跳穴能够缓解腿痛无法屈伸等症状,有较好的舒筋止痛之功效。
委中穴是膀胱经合穴和膀胱下合穴,《针灸大成》中曰:“腰脚疼痛,委中、人中。
”《甲乙经》者针对阳陵泉穴又曰:“股外廉痛,不仁,筋急。
”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筋会,针刺阳陵泉缓解膝股外廉痛。
针刺这三穴共凑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强筋止痛之效。
在配穴的选取上,临床多在其痛区所寻经脉辨经酌选腰部及下肢腧穴,加强功效,以活血通络,“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为临床上治疗该症的常用疗法,但起效较慢[6]。
中药内服,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主要起到益气活血通痹之功效,因而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效果。
方中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温中养血;川芎行气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独活有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乌梢蛇配蜈蚣最善搜风通络,解痉止痛;川牛膝引导诸药下行直达病所;甘草有缓急止痛之功,合白芍,能加强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还能缓解川乌毒性,同时调荣卫而和诸药。
据现代药理研究[7]:川乌、乌梢蛇、独活等蠲痹中药均具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综观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并施,紧扣其病因病机立法用药,且药性平稳,疗效可靠,作用持久。
总之,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疾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是内服外治相结合,能增强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比单纯的针刺治疗或中药治疗,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预防复发以固本,可为临床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牟善初.新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71.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4] 马胜洪,余列荣.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38例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0,22(6):1027.
[5] 喇杰平.关于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4):110-111.
[6] 晋松,梁繁荣.坐骨神经痛的鉴别诊断与针灸循证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0):1994-1995.
[7] 黄兆胜,李祖伦,常章富,等.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15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