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手术治疗;综述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the 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of the liver),目前在我国有两种分型,细粒棘球蚴引起的肝囊性包虫病和多房泡球蚴引起的肝泡型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肝包虫病以狗为终宿主,通過直接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方式寄生于人体内各部位,其中以肝脏最为常见。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手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的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日臻完善,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传统术式

内囊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该术式早在19世纪中叶开展。手术时首先将病变部位暴露充分,穿刺针穿刺后吸尽囊腔内容物(囊液、囊皮、子囊),将杀虫药物注入包虫囊腔内以杀灭包虫头节。将注入的药物吸出后见包虫囊腔塌陷,包虫外囊与内囊分离,将内囊摘除,然后用双氧水纱布或20%高渗盐水或70%~95%酒精纱布擦拭囊腔以杀死可能遗留下的头节。该疗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术后复发率高(4.5%~20.2%)和并发症多(10.8%~65.8%)[1-5]等。因此,各种残腔处理方式陆续提出,如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等。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由于包虫外囊壁较厚不易塌陷,进而导致残腔留存较多积液,因此需要在囊腔置入多孔引流管并进行负压吸引。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则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国外学者Merrett[6]认为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操作简单、术后胆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术后残腔处理的较好选择。

2 微创术式

80年代以前,几乎各种书刊都将肝包虫囊肿穿刺视为视为禁忌,这是因为可能导致囊液漏入腹腔导致腹腔种植和过敏性休克、穿刺不能去除内囊、且囊腔内容物很容易诱发感染及残留的原头蚴及生发囊有形成新囊的可能。然而随着医疗技术、医疗器械设备水平的提高,1985年Mueller[7]等首次通过B超定位穿刺抽吸囊液,后用20%盐水反复冲洗包虫囊腔(PAIR)法。这种术式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8,9]。

3 根治术式

腹腔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腹腔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7-02-07T14:11:51.9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邵峰波时国领[导读] 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外科新疆伊犁州 835000) 【摘要】目的:了解腹腔包虫病在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治疗结果。方法:作者对1983-2015年共收治82例腹腔包虫病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3~81岁,民族分布:哈萨克族32例,维吾尔族15例,蒙古族14例,回族8例,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和汉族各占4例,俄罗斯族1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论:腹腔包虫病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取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腹腔包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8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201-01 基本情况: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 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又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因此包虫病在新疆地区的常见病,本研究主要以腹部包虫病发病率作为主体研究,以包虫病在少数民族中发病为研究资料。13%腹腔包虫病包括肠管、肠系膜、腹膜、大网膜、盆腔器官上的原发病或继发性包虫病。现将腹腔包虫病的诊断经验与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983-2015年共收治82例腹腔包虫病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3~81岁,民族分布:哈萨克族32例,维吾尔族15例,蒙古族14例,回族8例,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和汉族各占4例,俄罗斯族1例,82例患者均有犬羊接触史,其中19例原发性腹腔包虫病是指,六钩蚴直接发育而成的包虫囊肿,63例继发性腹腔包虫病是有原发包虫囊肿破裂,源头蚴播散种植或包虫破裂将完整的内囊、子囊脱出游离于腹腔继发性生长而成的包虫。腹腔多发包虫病63例,单发包虫病19例,既往有包虫病手术史者45例,其中肝包虫病手术者42例。脾包虫手术者3例,病状体征:腹胀感、腹坠痛,腹部出现进行性增大的包块,可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部隆起,可触及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等囊性包块,B超检查:腹腔探及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暗区内有飘动的强回声光点,或有蜂窝分隔和双层囊性壁结构。全部外囊切除内囊完整摘除术,部分外囊切除内囊摘除术,残腔置管体外闭式引流,均获痊愈出院。 2.讨论 本病患者均来自包虫病流行区,都有密切的犬羊接触史。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待包虫囊性增大后,自觉腹胀,腹坠痛、饭后饱胀感、体型弱消瘦不适就诊。查体:腹部局限或全服隆起,可触及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包块为主要体征。B超:肝脾腹腔盆腔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囊性影。CT上显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低密度影边缘部分显示大小不等的车轮状圆形囊肿影提示囊内存在着多个子囊。对于腹腔内包虫病,我们强调的是预防包虫囊破裂入腹腔,手术治疗时严格掌握“包虫手术三原则”,即“无囊液外溢,源头节充分灭活,手术野隔离保护”。一旦发现包虫囊破裂,则应有计划的分期、分区实行全囊、内囊两者同时摘除。粘连严重者给予内囊穿刺摘除术,同时处理的发病灶,规范的药物治疗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对于腹腔广泛包虫囊肿直径小于2cm者,将有助于杀灭剂抑制其生长,减少再发生机会,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阿苯达唑20mg/kg.d,3~6个月部分病例可得到满意的疗效。【参考文献】 [1]吐尔逊别克,苏耒曼,那孜拉.腹腔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6):1219-1219. [2]宋兵杰.腹腔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4, 20(6):656-656. [3]王长友,张国志,王胜等.腹腔包虫病60例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8).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风险分析 1、疫病概述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1.1流行病学 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皱褶内。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1.2临床症状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3病原特性 目前分类学上公认棘球绦虫属有四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头棘球绦虫(E.oligarthrus)、伏尔格利棘球绦虫(E.vogeli)。后两种很少感染动物。这四个种的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上都不相同。而且,许多种间、种内变种己有报道,特别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惟一可靠的鉴定基础是DNA分析。 ?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虫在家犬和大量有蹄动物中传播,犬/羊循环最重要,森棘动物的中间和终末宿主也能感染细粒棘球蚴,例如狼和鹿。成虫长2~7mm,一般有3~4个节片,很少有6个节片的,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的中后方。最后一个节片(孕卵节片)的长度通常比整个成

包 虫 病 防 治 知 识

包虫病防治知识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包虫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包虫病:包虫病是指人偶然摄入由感染了包虫病的狗的粪便中所排出的虫卵而在体内发育成的囊型幼虫。 2.包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狗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会随狗的粪便排出污染土壤、草地、水源、狗的皮毛、及狗活动的场所,人若玩狗或者误食被污染的水和食品以及牛、羊在吃草时食入草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这些虫卵就会钻入体内。在人和家畜的脏器中发育成包虫囊肿,被狗吃入,又会排出大量的虫卵。周而复始,造成了包虫病的传播流行和扩大蔓延。 3.狗肠内的包虫来源是什么:人用带有包虫囊肿的牛、羊脏器喂狗,包虫囊肿吸附在狗的小肠上端, 45天左右发育成熟,并随狗的粪便向外界排出大量的虫卵,污染环境。 4.包虫病的危害有哪些: (1、人得包虫病后,呈现慢性消耗表现,身体瘦弱、劳动力下降。年幼者影响生长发育。我国每年因患包虫病而需要治疗的患者数以万计,而包虫的复发和死亡率都很高。手术住院的患者花费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元。沉重的负担使不少患者倾家荡产。而延误诊治的患者失去治疗的机会,就会有生命危险。(2、包虫病不但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发病的高峰为20-50岁的青壮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牲畜患包虫病后,会形体瘦小,难以繁殖,从而导致畜牧业减产,不能抵抗冬季的严寒,最终死亡。其中羊的患病率达%。由此造成每年经济损失上亿,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发展。 5.包虫病怎样预防:提倡家犬拴养,控制用生脏器喂狗,同时要定期做好狗的驱虫工作。 6、国家对包虫病的防治有哪些优惠政策: (1、家犬的药物驱虫免费 (2、患包虫病的病人药物治疗免费 (3、患包虫病的部分严重病人的手术治疗国家有相应的经费补助。 7、额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我县唯一一个药物免费治疗包虫病患者的医疗机构。 8、每月20-23日为我县家犬免费驱虫日,就近的村卫生室人员会入户发放驱虫药。 额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动物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其次是肺部,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1.病原体: 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 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肝包虫护理常规

肝包虫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并,系指棘球蚴虫的幼虫感染所致。肝包虫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甚至当囊肿长大后也无明显症状或偶尔发现上腹部肿块引起注意,有时发病过程中常有过敏反应史,皮肤搔痒,荨麻疹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症状。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地区的地方常见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犬包虫的幼虫进入人体肝脏所致,多见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牧区。因为发病缓慢,常常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治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包虫病损伤人的肝脏、脑和多种脏器,泡性包虫病可随血液在人体内形成继发病变,因此也被称为“虫癌”。囊性包虫囊可发展到几十斤,使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如囊肿破裂,大量囊液被吸收,可产生过敏反应或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护理问题/关键点 1 包虫囊破裂 2 感染3恐惧 4 营养失调 5 过敏症 6 包虫复发 7腹腔引流管的护理8出血9胆瘘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生命体征、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能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黄疸情况; 2、心理/社会/精神状况; 3、家庭支持情况; 4、体重、营养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5、有无过敏史; 6、皮肤完整性和患者躯体活动能力; 7、既往史:是否有疫区生活史及是否接触狗羊等牲畜,既往是否感染肝包虫病; 8、专科疾病早期症状及体征:出现右上腹包括的时间,何时发现肝大及触及肿块,是否有临近器官压迫症状,有无发热、黄疸,以及有无门脉高压所致的出血现象; 9、各种化验及检查结果,如卡松尼试验、肝肾功、电解质,腹部B超、CT等;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能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 2、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食欲、进食情况; 3、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疾病治疗有无恐惧,焦虑; 4、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章家新 傅玉才 (汕头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广东 汕头 515031) 提要 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的比较理想的途径。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份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仅就囊性包虫病近年来的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预防;细粒棘球蚴;疫苗;包虫病中图分类号 R18 R53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16(2002)02-0118-03 收稿日期:2002-03-01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710) 作者简介:章家新(1974-),男,安徽省全椒县人,在读硕 士生。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由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性包虫 病(囊性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分布广,可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病变。另外,伏氏棘球绦虫偶尔可在人体内引起多囊性棘球蚴病,少节棘球绦虫尚无人体内感染的确切报道。在我国只有前2种,而绝大多数流行区以囊性包虫病为主。 1 流行病学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已证实[1]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感染病例。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陕西和西藏流行严重[2],其中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虫株[3]。黑龙江、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已发现有原发包虫病人,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宠物(犬)和经济动物(狐狸)养殖数量增加,包虫病已从我国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由畜牧地区向农业地区逐渐蔓延。目前我国包虫病患者约100万,受威胁人口几千万。 2 疫苗预防的必要性 我国是包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控制包虫病的流行主要是通过切断棘球绦虫生活发育环 节,预防中间宿主(人,畜)对棘球蚴的感染,预防或驱虫治疗终宿主(犬),阻断虫卵的播散。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驱虫治犬和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在感染流行的重点省份,制定防治规划,查治病人,捕杀野犬,对试点区实行 月月驱虫,犬犬投药 ,使棘球蚴病得以很好的控制[5] 。但就西北牧区而言,那里的经济发展落后,大多牧区处在山区或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牧民多以游牧为 主,他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俗及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增加了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难度,使各实验地区的综合防治经验未能持续推广下去[6] 。由于许多相邻国家和地区有棘球蚴病流行,在边界地区防治工作又相对较弱,是已控制地区容易输入新的传染源而使棘球蚴病难以获得持久控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清除传染源才能巩固防治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研制各种疫苗的条件已经成熟。与现行的控制模式相比,采用疫苗预防不仅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也能彻底控制包虫病在我国牧区的流行。 3 疫苗的研究 制备疫苗的抗原主要有原头蚴或六钩蚴人工培养时的代谢产物和射线照射致弱的活虫。 3 1 中间宿主(羊)的保护性疫苗 国外在控制包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排泄或分泌产物作成抗原,给绵羊接种可获得抗细粒棘球绦虫卵的高度免疫力[7],已证明[8]六钩蚴能产生所有的宿主保护性抗原。目前主要是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9,10]。研究[9,10]发现经EG95重组蛋白疫苗免疫的中间宿主(羊),可以抵抗不同的细粒棘球蚴株(新西兰株、澳大利亚株和阿根廷株)感染,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96%~98%)。EG95免疫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针对天然六钩蚴抗原和所用免疫原中近23kDa 的抗原组分的。序列分析说明EG95cD -NA 是715bp 的插入片段,编码分子量为16 592kDa 118 第15卷 第2期 2002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 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Vol 15 No 2 2002

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文章编号:1001-5949(2005)08-0510-03?论 著?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 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王 健,赵嘉庆,王娅娜,丁淑琴,赵 巍 [摘要]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EF-1基因片段进行分 子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细粒棘球蚴EF-1基因 片段,与p GE M-T载体重组并转化E.C oli JM109,经筛选扩增获得重组基因克隆,再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EF-1/p GE M-T/JM109克隆体系,测序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93bp,与已发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 比,同源性为99%,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结论 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可能为细粒棘球蚴(E.granu2 losus)翻译延伸因子EF-1基因片段。 [关键词] 棘球蚴病;基因,结构;克隆,分子;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32.32 [文献标识码] A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zing of the EF-1gene from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of m ankind WANG Jian,ZH AO Jia-qing,WANG Ya-na,et al.(Ningxia Med.C oll.,Y inchuan7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obtain and analyze sequence EF-1gene,and lay bases for screening candidate antige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Methods T 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protoscoles of cysts from humam.The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published nucletid sequence in the genbank database.The EF-1gen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p GE M-T vector for sequencing and analyzing.R esults A cDNA sequence with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693bp has been amplified success fully by RT-PCR.C omparision of the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deduced from cDNA with the published EF-1gene sequenc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2 sus in the genbank revealed99%identity samely.Conclusion Because the EF-1play an importante role in energy metabolism of E.granulo2 sus,EF-1gene gained from protoscoles can be used as candidate antigene gene to develope vaccine and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studying. K ey w ords Echinococcosis;G enes structural;Cloning molecular;Sequencing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有包虫病的流行,西北五省区为主要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 4.5%之间1。目前包虫病治疗主要以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由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存在复发率高等缺点,使得包虫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积极开展对寄生虫疫苗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3。本研究旨在获得E.gran2 ulosus EF-1基因片段对其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同源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的重组抗原研制工作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收集:从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包虫病患者手术摘除的完整包囊,无菌条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260105)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作者简介]王健,男(1965-),宁夏籍,汉族,主管药师,从事分子疫苗研究。下抽取囊液,分离原头蚴,经P BS(pH7.2)3次洗涤后,-85℃保存。 1.1.2 质粒与菌种:p GE M-T质粒载体购自Promega 公司。E.coli JM109由本室保存。 1.1.3 酶与试剂:限制性内切酶BamHI、NotI、X-gal、IPTG、RNA提取试剂盒、RT-PCR试剂盒均购自Promega公司,DNA回收试剂盒、200bpDNA和Lamb2 daDNA/hindⅢMarker购自北京华美公司。 1.1.4 RT-PCR引物:通过互连网G eneBank中检索的细粒棘球蚴EF-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PrimerI:5’ATGG ATCCATGG AGTCGG CGTACATG CG3’ PrimerⅡ:5’GTG CGG CCG CTTACAGTTTGTTAAAGG AAG3’为了便于亚克隆,在引物1和引物2的两端分别引入了一个BamHI和Not I酶切位点。引物由北京三泰兴隆科技公司合成。 1.1.5 仪器设备:PCR仪(美国BI O RAD),超低温冰柜,超净工作台,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纯水仪,电子分析天平,高速匀浆器,热压消毒器,恒温干燥箱。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发表时间:2011-07-05T16:36:56.7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曹淑平 [导读] 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曹淑平(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峻德分院 154111)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097-02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疾病。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超声表现】 1.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2)小病灶内可见粗砂粒样强回声,或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强回声;巨大病灶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或环状高回声及低回声,呈“地图样”改变。 (3)病灶坏死后,出现大片液性暗区,可类似“假囊肿”声像,但其内侧边缘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囊壁显示不清或无囊壁。 (4)CDFI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5)肝脏增大。病灶周边管道可受压移位,胆管可轻度扩张。 (6)并发症 ①继发感染:病灶内可见脓液,呈粗细不均回声。 ②侵及肝门静脉、肝静脉、肝内胆管:可见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或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③肝门静脉高压声像:脾大、附脐静脉等侧支开放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发现肝脏囊性肿块,表现为“囊中囊”、或壁厚呈双层结构的囊肿、或多房性囊肿,结合临床资料,可断肝包虫囊肿。但对于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超声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合临床资料,特别是皮内变态反应试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肝包虫病常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肝囊肿单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肝囊肿鉴别。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2.多囊肝多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多囊肝鉴别。后者肝内呈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常伴有多囊肾、多囊脾;而前者囊肝数目相对较少,囊肿间肝实质回声正常。 3.肝内实性占位病变囊肿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需与肝内实性占位病变鉴别,特别是肝泡棘球蚴病侵犯肝门静脉、开静

细粒棘球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细粒棘球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细粒棘球蚴病主要见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感染率与职业、生活习惯、居住条件、小区气候、自然条件及家畜检疫水平等都有密切关系。本病不仅见于人类,也可在绵羊、猪、山羊、骆驼、水牛和马等动物中发病,这些自然中间宿主在人类细粒棘球蚴病流行区同样有很高的发病率。细粒棘球蚴绦虫最常见的家畜循环是犬/羊,人类感染主要来源于犬,人与人或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互不传染。 二病因1.传染源 传染源是是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其中卵对温度耐受性好,适合于在牧区传播。 2.传播途径 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3.易感人群 患者以青壮年农民与牧民为多,大多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 三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的大小、部位、发育阶段、是否失去活性及有无并发症等。无并发症的肝棘球蚴囊肿通常处于临床潜伏期而无症状,常在感染多年后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偶然被发现。也有患者自己发现肝脏肿大或出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而就诊。有些无并发症的肝棘球蚴囊肿患者可终身无症状,而囊肿直径每年增长1~2cm。但成人感染本病时临床症状出现迅速,表现为右上腹钝痛、腹胀及肝肿大等。儿童巨大肝棘球蚴囊肿可出现棘球蚴病恶病质,可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治疗后能很快好转。在肿大的肝表面可触及囊性感的包块,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若囊内有棘球蚴囊沙,叩诊时可出现棘球蚴震颤现象。很少出现肝功能不全,有血浆白蛋白减低而球蛋白增高的倾向。 四检查1.影像学诊断 (1)X线检查对无并发症肝棘球蚴囊肿的诊断价值有限。胸部X线平片可见右侧膈肌抬高,有胸膜炎征象。典型者衰老的肝棘球蚴囊肿有钙化。 (2)B超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B超可证实囊肿病变的性质,若在母囊内见到子囊即可确诊。(3)CT主要用于肝棘球蚴囊肿精确定位,同时还可明确腹腔内有无棘球蚴囊肿。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3-05T13:38:11.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秦小超[导读] 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秦小超(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感染病科广西玉林 537000)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目前,人类已经有约30种抗逆转录药物构成的有效疗法,尽管迄今为止仍未能成功研究出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 的方法及其治疗药物,也未获得有效预防HIV 感染的疫苗,但如果联合用药,它们能够挽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命,使病毒感染者活得更健康,更有品质。但现实情况是, 开始接受治疗时患者免疫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机会感染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病毒耐药性等等问题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成为影响HAART实施和抗病毒治疗成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除致力于研发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外,探索适合的治疗管理模式、寻求开始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使用便于应用的药物剂型、最佳药物组合方案、预防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发生等方面问题还有待解决。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回顾如下: 1 抗HIV药物研究 1.1回顾齐多夫定(zidovudine 或AZT)是第一个有效的抗HIV 药物,于198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该药属于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显著地减低病毒载量和恢复CD4+淋巴细胞的数量。但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HIV极易出现耐药病毒株,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AIDS患者的生命未能显著延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和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研发成功,以及“鸡尾酒”疗法的应用,AIDS 的治疗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2分类按照针对HIV复制周期的不同阶段常用的抗HIV 药物有: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入胞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和合剂类等类型。 1.2.1逆转录酶抑制剂 HIV是逆转录病毒,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其分类可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两类。 1.2.1.1核苷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有齐多夫定(zidovudine)、司他夫定(stavudine)、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巴卡韦(abacavir)、扎西他滨(zalcitabine)、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地丹诺辛(didanosine)、和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其中Zidovudine是治疗AIDS 的首选药。Zidovudine 和Stavudine 是病毒核酸复制天然底物脱氧胸苷的类似物;Zalcitabine、Lamivudine 和Emtricitabine 是脱氧胞苷的类似物;Didanosine 和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可视为脱氧腺苷的类似物;Abacavir 可转换成鸟嘌呤类似物的三磷酸盐,是脱氧鸟苷的类似物。此类药物比天然底物更好地与逆转录酶结合,因而可以阻止HIV 双链DNA合成,使HIV 失去复制能力。Lamivudine与Emtricitabine 相似,同为脱氧胞苷的类似物。 1.2.1.2非核苷类此类药物有依非韦伦(efavirenz)、奈韦拉平(nevirapine)、依曲韦润(etravirine)和最新获得FDA 批准的立匹韦润(rilpivirine),是特异性抑制HIV逆转录酶的化合物。它们直接与逆转录酶活性位点结合,造成酶蛋白构象改变,导致其失活。Rilpivirine和Etravirine同属第二代非核苷类药物,其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更强,半衰期更长,而ADR 较轻。 1.2.2蛋白酶抑制剂 HIV蛋白在翻译合成以后需要蛋白酶切割以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阻止病毒前体蛋白的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抑制HIV子代病毒的合成。目前用于临床的此类药物有茚地那韦(ind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洛匹那韦(lopi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和达如那韦(darunavir)等。当HIV 基因开始翻译时,首先合成Gag-Pol 前体蛋白,蛋白酶将Gag-Pol 前体蛋白切割分离,使之成为结构蛋白Gag 和功能酶Pol。蛋白酶受抑制时,则无法形成有功能的蛋白,因而无法合成新的具有感染性的HIV 颗粒。 1.2.3病毒入胞抑制剂该类抑制剂有两类,即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和融合抑制剂。入胞抑制剂可有效控制HIV包膜蛋白gp120 与CD4+ 细胞膜上CD4+ 受体和辅助受体(CCR5 或CXCR4)结合,达到阻止感染靶细胞的目的。目前用于临床的融合抑制剂为恩夫韦肽(enfuvirtide),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为麦瑞韦若克(maraviroc)。Maraviroc 为小分子CCR5 拮抗剂,可阻断HIV gp120 和辅助受体CCR5 结合,阻断HIV 的侵染。2007 年8 月,FDA 批准Maraviroc 用于临床应用,其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有负面影响。 1.2.4 整合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是插入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前复合物的关键成分,能阻断HIV 整合酶的正常功能,使HIV前病毒基因组DNA不能插入宿主细胞基因内。代表药物有雷特格韦(raltegravir),该药于2007年10月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用于出现多重耐药的患者;2009年7月被批准用于未曾用过抗病毒药物的患者。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良好。 1.2.5 合剂类此类药品包括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双汰芝(combivir,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三协唯(trizivir,拉米夫定+齐多夫定+阿巴卡韦)、曲凡达(truvada,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和依帕徐康(epzicom,阿巴卡韦+拉米夫定);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阿曲派拉(atripla,依非韦伦+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合剂—— 克拉曲拉(kaletra,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然而,尽管用于临床抗HIV药物已有30余种,由于HIV的高突变率和整合性,始终无法从感染者体内彻底清除HIV,患者必须终身服药,而且为了避免产生耐药性,常常至少选用 3 种不同药剂同时治疗。 我国艾滋病药物主要来自仿制。2002年中国的东北制药集团开始仿制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AZT),国家医药管理部门随之颁发了该仿制药品的销售许可证,并于当年9月份在国内上市给医院。目前,国家免费提供的抗反转录酶药物目录中,NRTIs类有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司他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AB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NNRTIs类有奈韦拉平、依非韦仑,PIs类有茚地那韦(darunavir, DRV)、利托那韦(ritonavir)、和洛匹那韦(lopinavir)等。 2 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 一开始对于所有HIV感染患者在确诊后是否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有争论,不支持者认为,HIV感染人体后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机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高,机体免疫功能尚可,此时治疗带来的益处有限,而药物不良反应可能超过疾病进展所带来的风险,对早期抗病毒治疗尚有疑惑。通过临床观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最早的建议是,AIDS抗病毒治疗开始时机在进入AIDS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以及存在 HIV 相关性肾病、妊娠或有多种疾病的患者也建议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同样建议治疗。上述共识还是偏向于保守。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手术治疗;综述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the 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of the liver),目前在我国有两种分型,细粒棘球蚴引起的肝囊性包虫病和多房泡球蚴引起的肝泡型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肝包虫病以狗为终宿主,通過直接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方式寄生于人体内各部位,其中以肝脏最为常见。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手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的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日臻完善,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传统术式 内囊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该术式早在19世纪中叶开展。手术时首先将病变部位暴露充分,穿刺针穿刺后吸尽囊腔内容物(囊液、囊皮、子囊),将杀虫药物注入包虫囊腔内以杀灭包虫头节。将注入的药物吸出后见包虫囊腔塌陷,包虫外囊与内囊分离,将内囊摘除,然后用双氧水纱布或20%高渗盐水或70%~95%酒精纱布擦拭囊腔以杀死可能遗留下的头节。该疗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术后复发率高(4.5%~20.2%)和并发症多(10.8%~65.8%)[1-5]等。因此,各种残腔处理方式陆续提出,如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等。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由于包虫外囊壁较厚不易塌陷,进而导致残腔留存较多积液,因此需要在囊腔置入多孔引流管并进行负压吸引。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则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国外学者Merrett[6]认为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操作简单、术后胆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术后残腔处理的较好选择。 2 微创术式 80年代以前,几乎各种书刊都将肝包虫囊肿穿刺视为视为禁忌,这是因为可能导致囊液漏入腹腔导致腹腔种植和过敏性休克、穿刺不能去除内囊、且囊腔内容物很容易诱发感染及残留的原头蚴及生发囊有形成新囊的可能。然而随着医疗技术、医疗器械设备水平的提高,1985年Mueller[7]等首次通过B超定位穿刺抽吸囊液,后用20%盐水反复冲洗包虫囊腔(PAIR)法。这种术式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8,9]。 3 根治术式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

附件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 (试行) 一、包虫病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 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有在流行区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2.B超扫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或发现占位性病变并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或病原学检查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等。 3.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肝、肺等器官的占位性疾病。 (二)分型 1.囊型包虫病的B超影像学分型 (1)囊型病灶(CL型):囊壁不清晰,含回声均匀内容物,一般呈圆型或椭圆型。 (2)单囊型(Ⅰ型):棘球蚴囊内充满水样囊液,呈现圆形或卵圆形的液性暗区。由于棘球蚴囊壁与肝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大,故呈现界限分明的囊壁。本病的特异性影像为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可出现“双壁征”。B超检测棘球蚴囊后壁呈明显增强效应,用探头震动囊肿时,在暗区内可见浮动的小光点,称为“囊沙”影像特征。 (3)多子囊型(Ⅱ型):在母囊暗区内可呈现多个较小的球形暗影及光环,形成“囊中囊”特征性影像。B超检测显示花瓣形分隔的“车轮征”或者“蜂房征”。

(4)内囊破裂型(Ⅲ型):内囊破裂后,囊液进入内、外囊壁间,出现“套囊征”;若部分囊壁由外囊壁脱落,则显示“天幕征”,继之囊壁塌瘪,收缩内陷,卷曲皱折,漂游于囊液中,出现“飘带征”。 (5)实变型(Ⅳ型):棘球蚴囊逐渐退化衰亡,囊液吸收,囊壁折叠收缩,继之坏死溶解呈干酪样变,B超检查显示密度强弱相间的“脑回征”。 (6)钙化型(Ⅴ型):包虫病病程长,其外囊肥厚粗糙并有钙盐沉着,甚至完全钙化。B超显示棘球蚴囊密度增高而不均匀,囊壁呈絮状肥厚,并伴宽大声影及侧壁声影。 2.肝泡型包虫病分型 分型内容病变程度 原发病灶P0肝脏无可见病灶 P1周围病灶,无血管和胆道累及 P2 中央病灶,局限在半肝内,有血管和胆道累及 有无黄疸P3中央病灶侵及左右肝脏,并有肝门部血管和胆道累及P4任何肝脏病灶伴有肝血管和胆道扩张 邻近器官累及情况N0 无邻近器官、组织累及N1 有邻近器官、组织累及 转移病灶M0无远处转移 M1单个病灶远处转移 (三)鉴别诊断 1.肝囊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病种影像学检查包虫病免 疫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临床表现 肝囊型包虫病双层壁、多子囊、内囊塌 陷、囊壁钙化 阳性可有嗜酸性粒细 胞增高 局部占位、压迫症状或破裂症状, 可有过敏反应 肝囊肿显示囊壁较薄,无“双层 壁”囊的特征 阴性- 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 细菌性肝脓肿无棘球蚴囊特征性影像阴性白细胞数明显升 高; 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等全身中 毒症状 右侧肾盂 积水和胆 囊积液 无棘球蚴囊特征影像阴性- 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

棘球蚴介绍和研究进展(2017.3.18)

棘球蚴病 一、棘球蚴病概况: 棘球蚴,也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为 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由隶属于带科(Taeniidae)棘球属(Echinococcu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或称包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两种,我国以前者较为常见。棘球蚴病史 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侵犯肝脏,其次是肺,其他部位也可受罹。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1.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它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 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hydatidosis)。 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随着世界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散,现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 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 1.1 成虫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虫体非常小(2~22 mm),由头节(1个)和节片(2~7 个)组成。头节上有两圈小钩、4个吸盘及一个顶突。其中,吻钩的数量变化较大,顶突上还具有若干个腺体,称为顶突腺。雌、雄生殖器官均存在于成熟节片中,其中雄 茎囊呈梨状,睾丸共25~50个,卵巢分为左右两瓣,约有12~15对,内含大量虫卵, 节片侧缘有生殖孔。 1.2 幼虫细粒棘球蚴(中绦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常常因为其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 所变化,它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肝脏和肺部,偶尔也寄生于骨骼肌、眼部或其他器官。囊体一般近似球形,内含囊液,为一单室囊肿。它的囊壁分成两层:外层是角质层,内层是胚层(又叫生发层),具丰富的细胞结构,这些细胞在空泡化之后所形 成的结构称之为小囊。囊腔芽生出有囊腔的子囊和数量不等的原头蚴,这种小囊又称 为生发囊或者育囊。母囊与小囊的生发层在脱落后游离于囊液,这种包含育囊、子囊 以及原头蚴的结构统称为棘球砂。在人体内部,细粒棘球蚴的包囊能够不断生长, 甚至可以达到数公升的体积。 1.3 生活史棘球绦虫必须依赖两种哺乳动物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经过虫卵,棘 球蚴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的小肠内,孕节片或虫卵随粪 便排出;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由有蹄动物中间宿主食入虫卵,从而发育成棘球蚴,随 后棘球蚴在肝、肺和其他脏器中发育生长,直到棘球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发 育为成虫。人感染棘球蚴后可在肝、肺等器官形成占位性病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