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
阿苯达唑片治疗肝包虫病的应用效果观察

免疫试验诊断阳性,确诊为肝包虫病;②患者有发烧、咳嗽、恶 心、腹胀、黄疸等临床表现;③有在牧区或流行区生活史、长期居 住史;④明确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颅 内压升高;②对使用药物过敏;③合并心、肺等功能不全者。将 104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52 例。对照组中有女 14 例,男 38 例,年龄 20 ~ 69 岁,平均(43.5±3.1)岁。观察组中有女 12 例,男 40 例,年龄 19 ~ 68 岁,平均(43.5±3.6)岁。本次研究 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没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
[8] 朱瑜,潘惠平,江健烽 .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现状调查与分 析 [J]. 临床医学工程,2019,26(8):1157-1158.
[9] 陆秋燕,王勤,祝欣欣 . 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 症患者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影响的效果 [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8(3):121-122.
【Key words】Liver echinococcosis;Albendazole tablets;Adverse reactions;Liver function
肝包虫病也称为肝棘球蚴病,是棘球属绦虫的棘球蚴寄生 于人(或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由细粒棘球蚴 绦虫和泡状棘球蚴绦虫引起,分别称为囊性包虫病和泡性包虫 病,以前者多见,严重危害人与动物的健康。通常在卫生条件较 差、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比较常见,比如我国的西南牧区和西北 牧区。肝包虫病初发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达 5 ~ 30 年 [1]。患 者往往出现上腹轻微胀痛感,并由于肝脏占位导致对相邻器官 造成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上治疗肝包虫病的常用药 物有吡喹酮、阿苯达唑等。吡喹酮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且不良 反应比较大。阿苯达唑可以用于治疗鞭虫、蛲虫、钩虫、旋毛虫、 蛔虫等线虫,也可以用于包虫病、囊虫病 [2-3]。阿苯达唑具有广 谱、高效、低毒的特点。为探究肝包虫病临床治疗中应用阿苯达 唑片剂的效果,特选取我门诊 104 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肝包虫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疾病 的危险因素 5, 即可独立致病又彼此密 切 相关 。积极 治疗 这 些 疾 病 , 对心 脑 肾血 管 疾 病 的
防 治有重 要 意义 。 通过 本 次调查 筛选 出了一定 数 量 的需 要 积极 治 疗 的病人 , 做 到 了早 发 现 、 早诊断 、 早治疗 , 为提 高 教 职 工的生 活质 量 和工作 能力 起 到 了积 极 作用 。校 医
床治疗经验的积累及发病机制上 的进一步认识 , 在 肝包虫病的外科及药物治疗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 进展 , 本文对当前肝包虫病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大多数的是一种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
( 肝 包虫囊 肿 ) , 少 数是 由多 房 性 或泡 状 棘 球 蚴 感 染 所致 的肝 泡状 棘球 蚴病 ( 滤泡 型肝 包虫病 ) 。本 病 流 行 于畜牧 区 , 多 见 于我 国西北 和西 南 地 区 。2 0 0 5年
是胆 固醇 增高 人数 的 6倍 。脂 肪 肝 发病 率 增 高 有年 轻化 趋 势 J 。本 次调 查 中有 1 6 . 5 6 %的 人血 糖 高 于 正常 , 其 中未 达 到 确 诊 糖 尿 病 诊 断 标 准 有 6 9人 , 属 于糖 尿病 易患 人群 , 在近 1 —2年 内 , 通 过饮 食 控 制 ,
学杂志 , 2 0 0 4 , 8 ( 1 3 ) : 3 3 7 —3 3 9
3 邱东鹰 , 蔡映云 , 张 4 吴 5 彭
研究 .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 0 0 5 , 5 ( 2 5 ) - 5 3 6—5 3 7
扬. 广东某 高校 教职工 血脂水平 调查分 析 . 华南 预 防医学 , 健 . 高 血压 与血 脂代 谢 紊乱 , 中 国实 用 内科 杂志 , 2 O 0 2 , 2 2
包虫病研究新进展PPT课件

目录 引言 研究进展 预防与控制 结论
引言
引言
包虫病的定义:包虫病是一种由绦虫幼 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侵犯人体内的 肝脏和肺部。 包虫病的传播途径:通过摄入感染了包 虫卵的食物或水源,或直接接触包虫卵 污染的环境而感染。
引言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囊肿、肺囊 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
虫病原体的特定生物学过程,研发能够 干扰其生命周期的药物。
- 药物联合治疗:将不同机制的抗寄 生虫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 药物研发的挑战:包虫病的治疗药 物研发仍面临着药物耐药性和副作用等 问题。
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
卫生教育宣传:加强对包虫病的预防知 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饮食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防 止包虫卵污染食品,提高食品烹饪加热发进展: - 传统疫苗:包含包虫病原体抗原,
通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预防感染 。
- DNA疫苗:利用包虫病原体的基因 片段,通过转染人体细胞来产生特异性 免疫反应。
- 疫苗研究的挑战:包虫病疫苗的研 发仍面临着许多技术和经济上的难题。
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新进展: - 靶向药物研究:通过发现并利用包
预防与控制
动物管理与控制: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和 防治,减少包虫病的传播源。
结论
结论
包虫病的研究进展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继续加大包虫病研究的力度,促进疫苗 和药物的研发,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有 望减少包虫病的发病率和危害。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我国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综述与专论 | Summarize and reviews752018.5·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对包虫病影响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生活习惯,比如家犬有舔舐肛门的习惯,由此将虫卵散布于全身,与人或牛、羊接触时随时可能将虫卵传染给其他宿主。
也可能通过含有虫卵的污染水源、土壤、蔬菜和水果等进行传播。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细粒棘球绦虫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虫卵一般在排出后需要生存一段时间,发展成熟才能获得感染宿主的机会。
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又有一定遮荫条件的草原才适合虫卵生存。
细粒棘球绦虫能够成功的寄生在宿主体内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人体摄入虫卵的数量;另一个是寄生虫通过宿主较差的免疫能力进行传染。
只有具有充分活力的成熟虫卵才能获得感染能力,不成熟的和老化的虫卵都不能都宿主形成威胁。
1.2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包虫病可以在人体内潜伏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一般不易察觉,多数病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包虫病常常是在宿主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发现,也有一些病人是在死后进行尸检时才被发现。
人在感染包虫病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形成囊肿。
感染初期,常因为抗原的吸收而导致过敏,例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因为囊液溢出而引起皮疹、发热、腹痛、腹泻、昏厥、昏迷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状况。
随着囊肿的逐渐成长,寄生部位被压迫,这时全身毒性症状才逐渐明显。
临床常见的包虫病有四种,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骨包虫病。
肝包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常见表现为患者肝部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胀,食欲减退。
肺包虫病感染早期无明显变化,一般通过体检透视才被发现。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咳嗽、血痰、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脑包虫病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儿童,常被误诊为肿瘤。
骨包虫病比较少见,会导致骨骼生长缓慢,破坏骨质,甚至会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和截瘫[1]。
2 包虫病的诊断技术进展20世纪以来近代外科学发展迅猛,包虫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迈进了快速诊断、拓宽根治、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的时代。
肝包虫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great progress. Currentlyꎬ chemotherapy drugs also achieved a very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部包块明显处作为手术切口ꎬ病变部位完全暴露后ꎬ
牧㊁半游牧的生活方式ꎬ是导致肝囊性包虫病在中国 仍是肝包虫病的首选治疗方法ꎬ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 展ꎬ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式ꎬ主要以肝囊型及肝泡
囊壁ꎬ留意是否有胆汁漏出ꎮ 缝合囊壁内毛细胆管ꎬ
型包虫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ꎮ 1㊀ 手术治疗 1������ 1㊀ 单纯外科手术治疗
报道中ꎬ发现 2 个新的种属 ( 狮棘球绦虫和石渠棘 类种属对人类有致病性ꎮ 棘球蚴的形态㊁ 宿主和分 肝囊型包虫病流行的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中 ꎮ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ꎬ 畜牧业是主要产业ꎬ 游 ꎮ
1������ 1������ 1㊀ 内囊摘除术 ㊀ 传统内囊摘除术通常于上腹 在包虫周围垫过氧化氢溶液 ( 或 10% 甲醛溶液 ) 纱 布ꎬ防止嚢液外流ꎬ导致过敏性休克ꎮ 包虫穿刺针连 接吸引器ꎬ穿刺囊腔并将嚢液吸出ꎬ切开囊壁取出内 囊ꎬ用过氧化氢溶液反复㊁ 多次冲洗包虫囊腔ꎬ 擦洗 为达到消灭囊腔的目的ꎬ 可以将大网膜填入 [5] ꎮ 在 残留囊腔内放置 1 根孔胶管ꎬ穿于体外ꎬ术后引流管 内无明显引流物ꎬ则夹管 2 d 左右ꎬ 如果患者无明显 不适即可拔管ꎮ 该术式虽然简单安全ꎬ 但并发症和 1������ 1������ 2㊀ 腹腔镜下内囊摘除术 ㊀ 自 1992 年报道第 1 复发率分别高达 10������ 8% ~ 65������ 8% 和 4������ 5% ~ 20������ 2% [6] ꎮ 例腹腔镜肝包虫切除术后 [7] ꎬ 使用腹腔镜技术安全
包虫病的研究进展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4,2020包虫病的研究进展金 珍(兰州市城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包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会感染的疾病,属于社会卫生安全防护问题,严重地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以至于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目前在我国境内,大约有44%的国土面积上都遭受着包虫病带来的危害,其分布主要在全国的12个省份,受害的人超过7000万人次,遭受危害的牲畜大约6000万。
就以目前的甘肃省为例,在地区的疾病控制中心的包虫病备案人数就达到了7300人,疾病控制中心估计遭受包虫病危害的人数多达4万人[1]。
由于包虫病带来的危害极其严重和对患者造成的经济危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对目前包虫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广大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包虫病;研究进展;预防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0.04.092 包虫病的概述1.1 包虫病的概念与种类包虫病或又称为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和动物都极易感染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根据近几年的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表明,其病因主要是由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地方性的感染病,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地方性寄生虫病。
目前我们人类已经知道的有5种种属同类的绦虫可以导致人和动物患病:细粒棘球绦虫、泡状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2],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属于新种,仅存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1.2 包虫病的危害近年来,随着包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影响面积不断扩广,已经给广大的流行感染地区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表明,在目前的全世界范围内遭受包虫病危害的国家可达100多个,我国也在其中且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也是世界上遭受包虫病感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约350个县市区受到严重的威胁。
探究用吡喹酮治疗羊脑包虫病治疗效果

本次试验 60 只病羊,25 只选择口服 给药方式,治愈 14 例,治愈率 56.0%,9 例 病羊死亡,死亡率 36.0%,其余两只活体解 剖后死亡。35 只选择肌肉注射给药方式, 治愈 27 例,治愈率 77.1%,其余 3 只死亡, 5 只活体解剖死亡。与口服给药方式相比, 肌 肉 注 射 给 药 方 式 治 疗 效 果 明 显 更 好(P < 0.05)。
2.2 剖检情况 口服药物治疗方式治疗,两只病羊选择 活体解剖,其中一只用药后间隔 12d 剖检, 剖检使病情加重,脑部存在少量液体,虫体 萎缩,头节不明显。另一只用药后间隔 18d 剖检,剖检未发现脑膜与混合体,虫体存在 空洞。 肌肉注射治疗方式治疗,五只病羊活体 解剖,1 号病羊用药后间隔 4d 剖检,剖检 前病羊病情变化不明显,脑部存在有少量包 膜碎片和液体,虫体液化;2 号病羊用药后 间隔 13d 剖检,病羊病情加重,寄生出存在 有脑膜充血等表现,虫体不完整;3 号病羊 用药后间隔 40d 剖检,换羊病情痊愈,剖检 部位不存在有病理变化;4 号病羊间隔 23d 剖检,患羊因为继发性脑炎病死,剖检病变 十分明显,不存在有完整虫体;5 号病羊间 隔 1d 剖检,患羊用药后存在明显抽搐,患羊 病死,虫体完整,不存在有炎性病变等。 3 讨论 羊脑包虫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难 度大,需要花费较长治疗时间,羊出现有羊 脑包虫病后,会很大程度上增大养殖户经济 损失。以往临床上针对羊脑包虫病的治疗以 手术或者穿刺治疗方式为主,如果病羊颅骨 存在局部变软情况,虫体寄生部位较为容易 找到,否则病变部位寻找难度会非常大,采 取这种治疗方式,治疗方式失败率高,容易 导致病羊饲养,增大养殖户经济损失。吡喹 酮应用在羊脑包虫病的治疗中,有着非常高 的杀虫率,与口服用药相比,肌肉注射治疗 方式有着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2】。肌肉注 射治疗方式在实际治疗中,一方面能够减少 药物用量,降低药物治疗成本,另一方面能 够使药效维持较长时间,降低药物所产生的 各类不良反应。
包虫病的脂质体药物制备研究进展

20 年 1 08 2月
现 代 农 业 科 学
Mo e r u tr l ce c s d m Ag i l a in e c u S
V0 .5 No1 1 .2 1
De .00 c2 8
包虫病的脂质体药物制备研究进展
鲜 涛, 田淑琴 , 志鹏 保
和阿苯达唑 5 /g d o d后剖检发现 , l— 0 mg ・。4 k Ab L在血液 、
touai , i clr)这种在寄生虫学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史上 占有重 l s
要地位的疾病——包虫病开始进入人们 的视野。随着全球化
经济飞速发展 , 以及世界畜牧资源的开发和不断扩散 , 包虫病 已成 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 中国,包虫病的危 害在 四 川、 甘肃、 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报道频繁 , 人畜疫情严重哪 。 治疗包虫病 的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 , 但手术存在复发的 问题 ,且某些病例很难施行手术。其化疗研究始于 2 O世纪
(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 学与技术学院基础兽 医学 , 四川成都 6 0 4 ) 10 1
摘 要: 包虫病是人 畜共 患病 , 分布地域广泛 , 主要 流行 于畜牧业发达的地 区, 严重危 害人 类健 康
和 畜牧业生产。现以治疗包虫病的脂质体 药物 的制备进展作一综述。
关 键 词 : 虫病 ; 质 体 ; 包 脂 制备 方 法
p o u t n o i lh sa dyT e rsac rge s o rp rt n meh d fl oo o e ioo c ssteU e t i s m. rd ci fa ma u b r.h ee rh p o rs n p e aa o to s o i sme fr ehn c e oi ra n n s a - o n n i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聚L型丙交酯阿endazole,PLA—Alb)
除口饲脂质体外,1995
年,Rodriguesn∞等,利用可生物降解的多聚I。型丙 交酯接合阿苯达唑制成注射型针剂1—4mg/kg・w 注人泡球蚴病小鼠静脉内。当每只总剂量达到 6mg/kg时,囊组织病理变化等同于口服阿苯达唑 组1500mg/kg(125mg/kg・d)囊破坏程度。这一结 果是相当惊人的。同时也说明,通过改变给药方式 也能达到控制药物有效分布以促疗效。该种方法与
1.1.3
药,苯丙咪唑类药物的衍生物一奥芬达唑经动物实 验发现其有显著的抗包虫作用。1998年,Blan— ton口∞等用该药治疗了9只山羊和4只绵羊继发性 细粒棘球病。给药30mg/kg,1周2次,连续4周。 通过对原头节生存率进行检查,证实97%的包虫囊 中无原头节或原头节全部死亡;53%的包虫囊严重 受损塌陷。组织学检查生发层和角皮层严重损害甚 至崩解,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1999年,邱加闽。” 用奥芬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实验用 150mg/kg・d与75mg/kg・d两种剂量分别皮下注 射lO只模型小鼠。投药28d,自第14d始间歇停药
1.1.2
脂质体研究的实际用途是殊途同归的。 1.1.4聚乙烯乙二醇甲苯咪唑(Polyethylene
col Mebendazole,PEG—MBZ) Gly—
沿袭药物载体思
维,2000年,薛弘燮等。73利用高分子物质聚乙烯乙 二醇包裹甲苯咪唑,制成甲苯咪唑微丸。经体外实 验显示,lOd内体外培养的棘球蚴原头节全部被杀 死。在动物实验中,以100 mg/kg的剂量治疗小鼠 (昆明种)继发性细粒棘球蚴20d,抑囊率为 93.62%,塌囊率为95.09%。组织病理切片,微丸 组囊组织角皮层变性,生发层细胞结构破坏的数目 及程度较片剂组和粉剂组要高。2002年,肖淑华“83 等用30%的豆油乳化阿苯达唑(Abz
1.1.1
化疗的研究自苯并咪唑(benzimidazole)类药物问世 以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代表药物为:甲苯咪
唑(mebendazole,MBZ)和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wHo组织协同 多学科应用以上药物对包虫病进行了两阶段的疗效 观察,其结果得到肯定“{3。临床使用二十年及动物 体和体外培养实验均证实对包虫病有效。尤其阿苯 达唑较甲苯咪唑肠道吸收好,所以近几年来应用也 更为广泛。现已取代甲苯咪唑成为WHO推荐抗 包虫病药物。但该药也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其毒副 作用有头晕、恶心、白细胞减少等。动物实验显示有 致畸胎性,不宜用于孕妇治疗化疗。病人服药期间, 需查肝、肾和骨髓功能。而且,阿苯达唑仍存在肠道 吸收差,肝脏浓度低等缺陷。疗效也很不稳定,存在 个体差异性印3。治疗一年后随访,仅有30%的患者 被治愈,30%~50%的患者有所改善。3。甚至有的 学者指出:对于泡球蚴病的大多数病例,阿苯达唑的 效用主在抑虫(parasitistatic)而非杀虫(parasiticid-
Chinese
J ournal of Zoonoses
个月后,Alb—L和Alb对囊泡的抑制率,即抑囊率分 别为87%和68%n约。明显前者的效用要高。1997 年,Wangn33等通过尝试使用自制的阿苯达唑免疫 脂质体50mg/kg・d治疗小鼠泡球蚴病,并立相同 剂量的Alb-L和Alb组作为阳性对照,用药20d 后,计算出三者的抑囊率分别为79.8%、42.8%及 15.5%。可见,作为靶相作用更为准确的免疫脂质 体,其用药效果也最为理想。由于药物的泄漏和磷 脂的氧化导致脂质体的不稳定,脂质前体的应用旋 即出现n”。Emilia Dvoro乏fidkovdn43等在2004年 通过选取几种赋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比较了ABZ 与lip.ABZ治疗继发性泡球蚴病后小鼠Thl及 Th2类免疫应答的变化及转归情况,试图从免疫学 方面说明脂质体阿苯达唑优于普通阿苯达唑的药效 机制。实验测定了小鼠血清中IFN一7在lip.ABZ 用药治疗期间有一个短暂地非常明显的增高而 ABZ仅为适量的提升。两种药物对感染泡球蚴小 鼠的血清II。一5的含量均有下调作用,但lip.ABZ作 用更为显著(用药后2~8周)。就非特异性免疫而 言,实验人员测定了小鼠腹膜巨噬细胞中超氧负离 子(of)的含量变化:感染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而 经药物治疗后,抑制解除。同时还观测到lip.ABZ 较之ABZ能够更长时间的刺激0f含量的提升。 最后,实验结论是lip.ABZ除了能够在药动学和生 物要效率方面,另外还可以通过显著的提升Thl类 免疫应答及巨噬细胞功能从而提升抑虫效能。
述如下。
1 1.1
高分子聚合物载体及大豆油载体等等。 脂质体型苯丙咪唑类药物由脂质体包裹苯丙咪
唑制成。而脂质体是由双分子磷脂组成的一种人连
生物膜或者称之为类脂小球。作为类似微型胶囊的 药物载体,它能够将药物封闭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内。其分布和吸收主要通过靶 细胞的内吞和融合作用来完成。包裹在脂质体内药 物的释放,有的通过内吞作用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 的吞噬细胞所吞噬,有的是融合作用,即脂质体的材 料膜与细胞膜构成物相似而融进细胞内。由于肝、 脾脏器富有网状内皮系统,所以血循环中的脂质体 大部分运送至此处,小量被肺、骨髓及肾摄取。3,这
*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开放基金资助项
目(GS03一KLKF006号) 通讯作者:景涛,Email:jtao@lzu.edu.cn
activity)邙1。据此,如何找到其它更为理想抑或 脂质体(1iposome)型苯丙咪唑类药物,如甲苯
有效的药物已是迫在眉睫了。 咪唑脂质体(membendazole liposome,Meb—L)及阿 苯达唑脂质体(albendazole liposome,Alb-L)。此 种模式还包括研发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新剂型、衍生 物及脂溶性载合形式,如静脉给药针剂、脂质前体、
万方数据
2009。25(5)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479
7d。结果显示:移植的包虫囊全部死亡。囊角皮层 和生发层正常结构消失,原头节崩解消散,囊腔内无 液体而充满干酪样坏死物,药物抑囊率和治愈率都 达到100%。而阳性对照组阿苯达唑的药物抑囊率 和治愈率仅为78.6%和12.5%。继之,2003年,李 娟佑。21等将OFZ片剂研磨成粉,与1%西黄芪胶混 合,配制成1%OFZ悬液灌服Em模型50d昆明种 小鼠,150mg/kg・d,疗程60d,并于末次给药后24d 和30d分别解剖。结果奥芬达唑治愈率57.14%及 85.71%。组织切片显示包虫囊生发层中、重度变 性、坏死、崩解,角质层中等量钙化,育囊变性、坏死、 钙化。对照药阿苯达唑(剂量、疗程及解剖时间同 上),治愈率均为零,切片显示虫囊内可见少许育囊 变性、坏死及钙化,但亦有囊泡角质层、生发层完整, 生发层细胞增生者。奥芬达唑对大鼠急性经口毒性 试验结果,对SD雌性大鼠的半数抑制率(LD。。)为 9687.2mg/kg,阿苯达唑的半数抑制率为2950mg/ kg。结果表明,奥芬达唑对小鼠实验性泡球蚴病有 较好治疗效果,疗效与毒性均优于阿苯达唑。 2非苯丙咪唑类药物 苯丙咪唑类药物的研究无论在实验室或临床都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考虑到药物长期使用后 易发生耐药性(如疟原虫对氯喹),或者可能存在更 为理想的抗包虫药物,因此,非苯丙咪唑类药物的研 究并没有为此而停步。
作者单位:1.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兰州
730030;Email:yxyyl@xbmu.edu.cnI
2.甘肃中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兰州
730000;Email:storeman@sina.corn‘
3.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兰州
730000
万方数据
478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25(5)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477
文章编号:1002—2694(2009)05—0477—06
包虫病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
殷袢隆1,聂
中图分类号:R532.32文献标识码:A
蕾2,景
涛3
自从1786、1863年Batsch和Leuckart分别发 现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以来,一种在寄生 虫学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疾病 “包虫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全球性的公共 卫生问题n。33。与此同时,针对包虫病的治疗也日趋 深入。一般认为,治疗以手术为主,但药物化疗作为 重要的辅助手段也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近几 年,中西药就该病的研究和开发进展迅速,无论实验 室体内外动物试验抑或临床使用都显现出乐观的前 景。据此,现将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加以整理并做综
1.2奥芬达唑(Oxfendazole,OFZ) 作为一种新
脂质前体阿苯达唑(Ple-liposome-alben— 2003年,张金辉n∞等用脂质前
deliver system
dazole,P—I。一ABz)
体阿苯达唑及大分子物质Maerosol
载体阿苯达唑(Macrosol—abendazole,M—ABZ)治 疗长爪沙鼠继发性泡球蚴病(模型期6周)。给药 量:50mg/kg・d,一周3次,隔天灌胃,连续6周后, 剖杀尸检分别得湿囊重量(g):2.31±1.23、3.97士 1.77,抑囊率分别为73.8%、55.7%。组织病理变 化:角质层变薄,炎性细胞浸润,囊壁被大量结缔组 织包绕。以上改变P组较M组明显。
with 30%soybean emulsified
oil,AbzE-30)治疗Eg模型(3
个月)昆明种小鼠,并于投药后4h检测囊药及血药 浓度,分别为:19.8±2.4肛g/g、32.9±8.299/ml。 相比阿苯达唑6.6±2.4弘g/g、13.1±4.399/ml高 出许多。囊重统计,AbzE一30组1468士462mg、ABZ 组1977±115mg,对照组2895土1831mg。且阿苯 达唑的主要代谢产物一阿苯达唑亚砜(Albendazole sulfoxide,Alb—SO)的血、囊药含量,前者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