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读书笔记

《艺术中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第一本系统阐发他的抽象艺术主张的理论著作。在本书里,他采取身心二次论的观点,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势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第二章、运动

康定斯基认为,精神世界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并将它用水平线分割成不等的若干部分。顶上为最窄小的部分,越低的部分越宽,面积越大。

三角形每一层都有艺术家,三角形中越大部分(即越低的部分),理解这类艺术家的人就越多。而最顶端经常站立着一个人。他欢快的眼光是他内心忧伤的标记,甚至那些在感情上和他接近的人也不能理解他。人们骂他是骗子、疯子。究竟需要多少时间,三角形的较大部分才能上升到那一个人曾站过的那个顶点呢?

第六章、形式的和色彩的语言

形式是对内在内容的表述

1、在任何情况下

2、形式就其狭义的含义讲是把一个平面与另外一个加以界定

3、任何外表下面都必定隐盖着内在内容

4、每一种形式也就有其内在内容

所以,形式是对内在内容的表述

形式问题

不应在形式之中寻求(物质主义)绝对

1、形式是相对的,经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幻

2、形式不过是此时精神呈现、呼唤的必要手段而已

3、精神的呼唤是形势的灵魂

4、精神的呼唤使形式获得了生命,且由内而外地发生作用

5、形式只是内在内容的外在表现

所以,不应在形式之中寻求(物质主义)绝对

第五章、色彩的作用

色彩的和谐只能建立在相应地震撼人的精神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

1、色彩是可以用来直接对精神发生作用的手段

2、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键锤,精神是多位的钢琴

3、画家是手,一直以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使人的精神发生震撼的手

这样来说,色彩的和谐只能建立在相应地震撼人的精神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

正如康定斯基认为的那样,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精神的绘画是通过心灵的激荡所产生的内心共鸣。康定斯基把前者归与写实艺术的特点,把后者看做抽象艺

术的核心。他赞扬后者,贬抑前者。在书中他写道:“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艺术家选择一根线条、一个图形、一块颜色、都发自内心,因此都“只能以有目的地震荡人类的灵魂这一原则为基础”。康定斯基将这一原则称为“内在需要原则”

形式问题

形式问题中最为重要的,在于形式是否产生于它的内在必然性

1、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犯如下错误:明明要去柏林,却在雷根斯堡下车

2、在精神世界里,人们却常常会在雷根斯堡下车

3、如人们追求艺术,但是无数人只是面对艺术家的一种形式虚度光阴

4、那些作品很有形式感的艺术家,如:乔托、拉斐尔、丢勒、凡.高,他们的形式皆是

为自身的目的服务的

所以,形式问题中最为重要的,在于形式是否产生于它的内在必然性

在形式问题中,还包括教育的问题。灼热的对立面是冷却。威胁早春蓓蕾的是寒霜。扼杀年轻才能的是学院。这不是悲剧的台词,而是悲哀的事实。学院是扼制天才儿童的,最为切实的手段。哪怕是真正的天才到了学院中,也会或多或少的抑制。倘若是禀赋较差的弱者,转瞬之间就将破灭。许多才能凡庸的人,接受学院式教育后出类拨萃,是因为他掌握了生存的实用性。他同时丧失了倾听内在性呼唤的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出毫无生命力的“完美无缺”的素描。

康定斯基说:“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唯有自由,才能容纳一切未来的生命。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即兴二十八号》1912年,布面油画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高原画廊] [日期:08-10-07] [热度:91] 康定斯基《即兴二十八号》1912年,布面油画 111.4x162.1厘米,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藏 康定斯基的许多画,都被冠以音乐的标题,如“即兴”、“抒情”,等等。仅以“即兴”为题的作品就有三十五幅之多,都被一一地编号。这些作品,起初还较为写实,到后来,则愈加变得简约和抽象。最终在画中仅留有几根主要线条,而客观内容的描述则被全然地抛弃。康定斯基认为,绘画与音乐具有相通性。他常常把绘画用音乐的术语来描述。他曾形象地用乐曲的弹奏来比喻画家的创作:“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锤,心灵仿佛绷紧着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意按动着各个琴键,以激起心灵的和谐的震动。”康定斯基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曾经将他自己早年的一幅描绘莫斯科暮色的画,用诗一般的语言形容成交响乐: “太阳将整个莫斯科融为一体,它象一支狂欢的大号,使人整个身心、灵魂为之震颤。……它只不过是这部交响乐中使每一种色彩达到最最强烈程度的最后一个音符而已,不过它确实迫使莫斯科象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重复地奏出最强的音节。粉红色、淡紫色、黄色、白色、蓝色、淡黄绿色、火红的房屋和教堂——每一种色彩都是一首独立的歌——令人心醉的绿草、低声喃喃的树木和白雪,都随同成千个声音在歌唱,光秃秃的树枝奏出小快板,克里姆林宫那红红的、坚定庄严的围墙及上方精美的白色钟塔,象一声胜利的欢呼……。” 而当他后来在剧院听着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的时候,那乐曲的旋律,则又转化成这幅莫斯科暮色的画面上飞动的线条和璀璨的色彩: “对我来说,《罗恩格林》似乎是这个莫斯科的充分体现。小提琴,深沉的低音调,尤其是管弦乐器,那时在我看来都形象地层现了黄昏时分的冲突。我用心灵之眼去体会这色彩,粗野的、几乎着了魔似的线条在我的眼前飞舞。” 正是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敏感,使他总是把绘画和音乐相提并论。他认为,画家其实做着与音乐家同样的事情,他们都追求表现“内在精神”,所不同的只是前者用的是视觉的语言,而后者则是用听觉的语言。他把绘画当作由各种视觉要素所构成的交响乐,称其为“色彩的大合唱”。他说:“绘画是不同世界雷鸣般的碰撞……。每一件作品的创造恰似宇宙的创造一样——通过各种乐器浑然一体的喧嚣所形成的有如洪水爆发的那种巨大声响,来创造一支交响乐,创造一支天球的音乐。”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Кандинский,格里历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康定斯基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毫无疑问,康定斯基是最著名的。他还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个为时不长但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蓝骑士”。康定斯基的绘画售价曾近一千五百万美元。索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是康定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 2人物简介 哥萨克士兵(油画) 瓦西里·康定斯基[俄国](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3早年经历 1914年以前的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1866年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完美的教育;中学时代,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在莫斯科大学学过法律和经济,仍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1889年到沃洛格达从事民族史与民俗学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到俄罗斯民间绘画和装饰艺术,对它们的夸张的、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3年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三十岁的时候,为了学画,他抛掉了法律教授的职位。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一下子就被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新艺术运瓦西里·康定斯基动的气氛抓住了。1900年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成为职业画家。1903年,他开始了欧洲及北非之行,并实地考察了各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状况,历时四载,从而加深了对欧洲文化的全面了解。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 弓箭手图像1909年,康定斯基加入德国表现派社团“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次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关于抽象艺术的重要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并创作了第一幅抽象作品《即兴创作》。在这期间,康定斯基关于非客观物体的绘画或者没有实际主题的绘画正在萌芽。 1911年,康定斯基与马克共同退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另行组建了“青骑士派”,并出版自己的刊物《青骑士年鉴》。

大综合时代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

2012年第24期总第326期前沿 Forward Position No.242012Sum No.326 论“大综合时代”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 谢建华(南京视觉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215) [摘要]1933年67岁的康定斯基定居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纳伊利,开始了他晚年的“大综合时代”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连续 》《带伴奏的中心》《纤细的固定》《两只绿点》《带伴奏的中心》《紧凑整齐的对比》《红色形状》《分割·统一》《孤立》等,他的表现手法由初期的写实转变到抽象表现主义,由非具象表现转变到几何学抽象构成和带有象征性的标记符 号,以及将画面构成分割成几个不同性质的矩形,也可以说是几个小画面被图像化地统一于一个大画面之中。[关键词]康定斯基;大综合时代;抽象构成;标记符号[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4-0192-02 [作者简介]谢建华(1963— ),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研究员,南京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学报《视觉艺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艺术 史、艺术美学及艺术批评。 康定斯基的绘画创作的真正受人瞩目是他1910年康定斯基结识了德国画家弗朗兹·马尔克,并参加了新艺术家协会开始的,虽然1911年由于艺术观点的不同康定斯基离开了新艺术家协会,但他与乌尔克却成了一生的好友。1911年6月两人开始共同工作,组成了一个“青骑士”小组。在康定斯基看来,马以其力量和速度载着骑手向前跑,但是骑手指导着马。所谓艺术的“天分”就是以其力量和速度把艺术家推向高峰,不过驾驭这种“天分”的是艺术家。后来法国雕塑家与画家阿尔普、法国画家勃拉克等都参加了进来。12月在慕尼黑坦露豪斯画廊举办了第一届“青骑士”画展。1912年坦露豪斯画廊刊印了由康定斯基 和乌尔克编辑的《青骑士年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以康定斯基为中心的新绘画运动带来了挫折,并使他相继失去了麦凯和马尔克两位亲密的朋友。伤心的康定斯基辗转于苏黎世和斯德哥尔摩,1914年11月经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回到俄国。1916年康定斯基与女友分手后,第二年2月11日与俄国姑娘尼娜·安德鲁斯卡娃结婚。1918年后康定斯基发挥了他作为组织者和教育者的作用,为苏维埃中央和地方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1921年12月由于政治观念的不同康定斯基离开苏联,加入具有先锋意识的德国包豪斯学院,一直到鲍豪斯学院最终也被纳粹政府查封。康定斯基从柏林移居巴黎。1933年12月,已经67岁的康定斯基决定永远定居在巴黎近郊塞纳河畔的纳伊利。在那儿迎来了他集大成的晚年。他综合了以前旅行各地得来的各色各样的体验,伴随 着对作品科学性的严密验证的长期创作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尼娜夫人称这一时期为“大综合时代”。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纯粹属几何学性质的形态再一次减少,出现了各种独特的形象,展现了其成熟的画风。如1934年创作的《两者之间》,各色各样的形态一眼看去似乎是偶然被甩到画布上的,相互间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这样的构 成不仅能够打动观者的双目,更能感动观者的灵魂。这个不显露在外的关联,实际上就在其内部明显存在着,外形上的放纵在这儿形成了精神的融合。 康定斯基曾说 :“形态是经常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是相对的。那是因为今天的精神所显现的反响不会产生今天所要求的手法之外的东西。所以,反响是形态的灵魂。形态由于反响才有了生命,由内向外发生作用……将 形态作为金科玉律的作法是毫无道理的。 ”康定斯基的晚年创作贯穿了这一理论。如l934年创作的《纤细的固定》 ,画布上垂直线条与水平线条的交叉,以及数种形象的重复, 令人联想到建筑装饰的画稿,另一幅《两只绿点》 ,两只绿点可能是指画面中上部并列的两个小小的圆。明亮的背景上重叠了透明而又明亮的色块之后,带来了微妙的变化。 康定斯基在《具体艺术》一文中写道 :“所谓绘画的‘形成’,并非仅仅指。色彩而言。另有被称作‘图形’的,也是绘画的表现手段中绝对必要的部分。它是由‘点’开 始的。点是难以数计的其他所有形态的根本形式— ——这小小的点的存在实际上给人类精神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影响。 ”康定斯基在定居巴黎前后,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旅行、办画展,1935年他与麦根格尼利、米罗、蒙德里安和德莱里在巴黎、斯德哥尔摩和米兰举办了联合展。频繁的旅行 生活,沿途的所见所闻,都使康定斯基有一种将此画出来的冲动。因此在晚年生活平静时他创作了许多这样的作品。 1935年创作的《连续》,画面由形态和色彩构成的形象被分成四段,成水平排列。右下方的空白使得形象的群体连 结起来,形成时间的起点,从而令形象的变化充满节奏感。 康定斯基晚年最辉煌的杰作是l937年他71岁时创作的 《带伴奏的中心》 ,画面中央所强调的大的形状是利用明亮色块相互重合得到的,这是康定斯基所特有的形象。周围 · 291·

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

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2.4~1944.12.13)Wassily Wasilyevich Kandinsky ,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被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 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完美的教育;中学时代,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在莫斯科大学学过法律和经济,仍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1889年到沃洛格达从事民族史与民俗学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到俄罗斯民间绘画和装饰艺术,对它们的夸张的、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3年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三十岁的时候,为了学画,他抛掉了法律教授的职位。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一下子就被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新艺术运动的气氛抓住了。1900年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成为职业画家。1903年,他开始了欧洲及北非之行,并实地考察了各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状况,历时四载,从而加深了对欧洲文化的全面了解。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 1909年,康定斯基加入德国表现派社团“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次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关于抽象艺术的重要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并创作了第一幅抽象作品《即兴创作》。在这期间,康定斯基关于非客观物体的绘画或者没有实际主题的绘画正在萌芽。 1911年,康定斯基与马克共同退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另行组建了“青骑士派”,并出版自己的刊物《青骑士年鉴》。

z 1917年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人民教育委员。但因其艺术主张与苏维埃政策相抵触,1921年以接受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邀请为理由离开苏联。1933年定居法国讷伊。 康定斯基的艺术创作经历了早期的具象主义、中期的抽象表现主义、后期的几何抽象主义和晚期的将早期直觉式画风和几何抽象主义结合这四个阶段。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 摘要 康定斯基的作品以抽象绘画最为经典。通过点、线、面的运用,康定斯基在当中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绘画乐趣,并形成有别于人的理论体系。其实,无论怎样的流派和风格,其形成的过程是时代意识、人文环境的综合体现。在分析康定斯基的艺术中,我们找到属于他那段艺术史的依据。同时,展望未来,康定斯基的理论继续在我们的设计中,发挥无穷的魅力和作用。 关键词:康定斯基,理性,绘画,设计点线面理论 1866年12月4日一位著名的画家在出生了,他就是瓦西里·康定斯基。康定斯基是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 康定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完美的教育;中学时代,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在莫斯科大学学过法律和经济,仍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1889年到沃洛格达从事民族史与民俗学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到俄罗斯民间绘画和装饰艺术,对它们的夸张的、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3年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三十岁的时候,为了学画,他抛掉了法律教授的职位。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一下子就被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新艺术运动的气氛抓住了。1900年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成为职业画家。1903年,他开始了欧洲及北非之行,并实地考察了各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状况,历时四载,从而加深了对欧洲文化的全面了解。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 20世纪是艺术精神的“分析时代”。在西方,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流派的产生和更替波澜壮宽,而抽象主义是最能体现“分析时代”的精神。 20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关系密切。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使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促使人们用开放的态度对待艺术创新。当时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为全部目的的绘画信念。在画家的作品中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映,为了摆脱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这就出现了艺术精神“分析的时代”。而抽象派的前身是超现实主义,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1909年,他加入德国表现派社团“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次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关于抽象艺术的重要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康定斯基把他当年在俄国求学时,头脑里盘旋的一些思想加以条理化,一个严肃的学生,总是要把很多时间用在艺术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上。他在马奈的绘画中,第一次觉察到物体的非物质化问题,并且不断地吸引着他。 1914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抽象作品《即兴创作》。这幅《即兴》,已多少蕴含

马列维奇简介

马列维奇简介 个人简介: 俄国画家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1878年2月11日生于波兰基辅的一个贫困家庭,具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特色。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1935 年5月15日卒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他从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开始,后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成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表白。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影响了塔特林的结构主义和罗德琴柯的非客观主义,并通过李西茨基传人德国,对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产生影响。20年代初,苏联文艺界对非写实艺术不再包容和接受,马列维奇只得终止其对抽象艺术的探求,而以教学谋生。1927年,他唯一的一本理论著作《非客观的世界》在德国出版。1935年,他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离开人世。 生平简介: 1913年,马列维奇的立体主义突然转向一种图表式形象拼凑,构成半画谜,半招贴画式的性质。这一幅《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幅画上,具体的形象以反逻辑方式并列,是一种前达达派的构想。画上有俄罗斯教堂、马刀、蜡烛、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等等,这些在生活逻辑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杂乱地并存在画面上。它们大小不均,事物间也毫无可供联想的因素。 十月革命后,马列维奇和另一位俄国画家--抽象主义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同在苏联的“И30”工作。他们作画,搞雕塑,还搞设计与舞台美术。在工作中,他们联系现代的机械文明,开始探索自己将要发动的大规模造型活动,这就是“构成主义”新观念的起端。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美术界受到西方现代派运动的启迪,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得非常活跃。如拉里奥诺夫在实验“光辐射主义”,马列维奇在创造“至上主义”等等。十月革命胜利后,这些俄国现代艺术流派的成员都满腔热诚地欢呼革命的到来。革命结束了原来的艺术集团,他们又重新把它们集结起来。而且这些崇尚现代派艺术的人被称作“左派”,尊重传统的巡回展览画派被划入“右派”。马列维奇的“至上-构成主义”自称是左派画家。马列维奇在1919~1921年间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教学时期,还大肆宣场他的抽象艺术的哲学观。1926年,借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读书报告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读书报告 瓦西里·康定斯基,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理论美术家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 他于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一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 1926年康定斯基出版的《点,线到面》一书中,给组成作品要素的点、线、面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理性的下了一个绝对的定义。这个定义就是指一个要素对另一个要素及对整体的关系。 (一)康定斯基关于点的理论 、点是“雄辩与沉默”。何以理解这话?举例说,一个点在一个空白的画面上,它是“雄辩”着自己的存在;要是点的数量增加了,这时的点在画面上不再是“雄辩”,而是“沉默”。点在数量上的改变,可以改变点的意向。当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改变会有这种变化,即便是点的大小、形状,同样使点的意向有所相应的改变。点的数量、大小与形状可以改变,所引起的内在声音也随之改变。如从颜色上说,把背景颜色与点的颜色进行对比或者调

和,改变点的大小,所体现的意向也不一样。几何学上的点是简洁的,绘画上的点在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通过绘画创作,点就有目的地激发人类的情感。 点是由于绘画工具表面最先的接触而形成的,通过这最初的接触,产生了最基础的面。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形状、方向、大小、位置、多少等诸多方面的变化。点的外形是灵活的,有可视性,一旦物质化,点就必然被规定了大小、占据画面的位置。也就是说:点可以扩展,并形成面。康定斯基曾写道:“我用调色刀在画布上划成条状,画成点状的颜料,让它们尽可能自己表达出我要表达的东西。”点不断积聚在面上,强调了点的发展 过程。而在这过程中,点本身就阐释出它特有的性质。点只有张力而没有方向,无论是圆的点或者是方的点或者是其他形状的点,它的“张力”是向心的。康定斯基在1926年创作的油画《圆之舞》,是体现点的代表作。这幅画面由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圆点进行组合,叠置。每个圆点、每块颜色既在各自的位置上 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在相互的关系中制约与协调,给人感觉是画面构成了一曲主次分明的旋律。根据点的特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点本身的变化,而引起了与它相关的其它元素的改变呢?还是由于点相关的其它元素变化了,而改变点本身的改变呢?对于这个问题,康定斯基认为这取决于技法的表现,以及构图的需要。譬如说,在点的大小比例上的任何改变,它本身的“张力”就从中央扩展开,其结果就相对减弱了它的中心张力,这引

美术九年级下册第3课《画布上的抽象》教案(两课时)

美术九年级下册 第3课《画布上 教学对象:九(3—7)班 教学时间:2016年4月5-15日 教学用具:PPT课件、教案、课本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抽象艺术的概念和鉴赏抽象艺术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2、能从抽象艺术的形态、语言、艺术美等方面表述自己对抽象艺术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名画赏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2.以美的角度在生活中寻找美,创造美,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教学重点: “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评价抽象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比引入新课 比较具象、意象抽象艺术作品 学生区分什么样的作品是具象、意象、抽象的引出课题(板书)三幅作品初步认识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是被发现的 1、讲述康定斯基如何’发现’抽象艺术。教师总结看似偶然,其实它的出现是必然的。 2、了解抽象艺术产生的背景(摄影、摄像技术的发明)

3、对比欣赏蒙得里安的《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学生答:红树比较像树,灰树有些像又有些不像,而开花的苹果树则非常不像树。 4、教师归纳:具像发展到意象,最后才到抽象。所以抽象艺术的出现是必然的。《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二、赏析评述: (一)冷抽象 1、蒙得里安和《百老汇的爵士乐》 2、什么是冷抽象 一、欣赏蒙得里安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学生谈感受[学生交流内容] 学生1:我看起来就像坐在飞机上鸟瞰城市时的景象。 学生2:我觉得蒙得里安像一位预言家,作品是二十世纪40年代的画,却像我们这个时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电子网络一样。 学生3:纵横交错的线条像美国发达的交通网,小方块像各式各样的汽车在大道上奔驰。 学生4:直线与方块的构成,画面不拘一格,就像美国人那种开朗的性格与灵活多变思维。 学生5:我觉得各式各样的方块就像夜总会和歌剧院一样遍布于百老汇街的大街小巷。 学生6:我觉得像霓红灯随着爵士乐的节奏而闪烁。鲜艳的色块象百老汇夜晚的霓红灯光闪闪烁烁、一明一暗;直线和竖线象百老汇大街小巷横平竖直;其中的大小方块象街道上跑的汽车,鸣着喇叭象萨克斯和小号的滴滴答答悠扬的声音、金属的光泽、还象音乐上的五线谱高音低音跳跃的鼓点。 二、提问;这幅画的语言元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点、线、面方面分析)学生;全是由直线构成,形成直角关系,并由方块构成,互相平行且垂直。 老师归纳;凡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看起来比较冷静、理性的抽象作品就是冷抽象作品。蒙德里安是冷抽象代表人。(板书) 1、《百老汇的爵士乐》 2、蒙德里安简介 三、归纳总结: 抽象艺术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想艺术的区别所在。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冷抽象"和"热抽象

高中美术第五课走进抽象艺术教案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走进抽象艺术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名画赏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二、感受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 三、让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性认识和思想疑问。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一般过程及方法,使学生了解艺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是不是乱画的都算抽象艺术?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作品一副。 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前准备的作品 问:①你看到的画面里有什么?(线、大小不同的色块、好看的颜色);②作品的线条有什么特点?有形还是无形?(乱、没有具体形)。 复习美术的基本艺术语言(点、线、面、色)。 2、欣赏两段音乐(《二泉映月》和《新春到》)(两端音乐可以选择一首传统的和一首非主流形势的对比,以此来引出抽象艺术) 问:你能从音乐中听到音乐给我们描述了作曲家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吗? 引语:音乐可以通过音符、旋律表现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所感知。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点、先、面、色呈现抽象的主观世界,为我们所感知。 引出课题: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二、课堂发展

(一)、两种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背景。 1、介绍蒙德里安,分享一段爵士乐 问:听到这段曲子让你联想到什么?(繁华的夜景、霓虹闪烁、歌舞生平……) 欣赏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学生谈感受 问:这幅画的语言元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点、线、面方面分析) 老师归纳:凡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看起来比较冷静、理性的抽象作品就是冷抽象作品。蒙德里安是冷抽象代表人。 2、康定斯基简介,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31》 问:从即兴二字,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充满激情) 这幅画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是不是还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的比较冷静、理性的呢? (它是由曲线,比较乱的形构成,一点也不理性,相反比较随意) 老师:康定斯基的这幅画是典型的热抽象作品,我们只要记住像这种由曲线,自由形构成,感受性较强,笔势较明显的大都是热抽象作品,康定斯基是热抽象代表人。 3、学生练习辨别冷抽象和热抽象作品 让学生辨别一些作品,哪些是冷抽象,哪些是热抽象。(通过提问,回答并说出为什么,来巩固理解两种抽象风格) 完善表格。 (二)、艺术如何走向抽象 1、欣赏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和《蒙娜丽莎》、高一集体照,讲述艺术由抽象走向具象再回归抽象的必然规律。 2、画家是怎么做的? 欣赏蒙德里安《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欣赏毕加索的11稿公牛图; (三)、理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的艺术美:形式与色彩、构图与笔触、材料与肌理、空间与透视、光影与运动; 分组欣赏,学生谈感受。 三、尝试练习画抽象画 大师能创作抽象艺术,我们能不能创作抽象作品呢? 欣赏更多的抽象艺术,尝试结合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进行即兴创作 问:当你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候,你对那几声沉重的敲击声会有什么感觉?你能用抽象艺术的形式把你的感觉表现出来吗?

扎哈 哈迪德 作品赏析

北京银河SOHO商业综合体设计分析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项目名称:银河SOHO 地点: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 建筑类型:集商业办公于一身的大型综合项目 1.建筑特点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北京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在建筑设计策略上,此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空间。数百米长的景观构成深远的、全角度的视野。访客可以仰望,也可以向前远眺,透过百米长的空间找到下一目标和方向。这里的关键策略是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当走近建筑的时候,访客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这个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使用将遵循美国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标准(LEED C&S standard),节能环保。 1.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S OHO中国委托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担纲设计,该项目将成为北京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会给北京的天际线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建筑界的女魔头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比男孩还要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当年,伦敦建筑学院的学风相当放任自流,谁也不会教她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就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围中,她想象力的种子一颗颗萌芽了,使她成为日后最有创意的建筑师和雕塑家。 求学期间,哈迪德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包括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感兴趣。这个流派的作品只采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抽象造型。每天对着这样的前卫艺术,哈迪德突发奇想:建筑,为什么不可以是前卫的,有漂浮感的? 1977年,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形色协奏曲》教学设计

《形色协奏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家在创作时,不会仅仅满足对自然的忠实摹写,他们或在似与不似之间探索新的变现形式,或在纯形式的抽象创作中寻找食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 2、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教学过程: 一、观念引入 1、今天我们来看看更加纯粹的抽象画。 2、提问:看了这些画你有什么感受?单从绘画形象上看不出它像什么,但这些画使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形状和颜色?第2张课件 二、速览概况 1、通过刚才的作品介绍,同学们是不是对抽象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三幅抽象画,向大师学画抽象画。 第4张课件:康定斯基简介

三、欣赏感受典型感受 1、康定斯基的介绍(视频介绍)第3张课件 康定斯基《几个圆圈》:这件作品是康定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抽象画的经典之作。康定斯基喜欢将随心所欲画出的淡蓝色、红色、绿色的形状和一些缭乱而有力的线条配合在一起,借此表现抒情式的情感爆发。在这件作品中几何图形中的圆,已经完全失去了我们意识中的自然形态,在黑色空间中飘浮,或重叠,或聚散,呈现出光、色的对比与视觉刺激效应。作者通过在几个圆圈的大小、远近、色彩的对比中,产生了深邃的空间感,令者领略到抽象的美感。第5张课件2、看到康定斯基的这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没有从画中找到种音乐的节奏?第6—7张课件 分析: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对具体事物形体特征的描绘不再是重点,他希望完全借助色彩、线条和形状,不以具象造型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他赋予色彩、线条、形状等音乐般的节奏。 康定斯基《小小的喜悦》简介:画布,油彩,纵109.8厘米,横119.7厘米;作于1913年;藏于美国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这幅抽象派的画其实是他1911 年创作的《在日光下》的临摹版,在原版的画作中,山丘上的圆顶教堂与右上方的河流船只还清晰可见,但到了《小小的喜悦》时,它们变得超然与简化而不可识。由此我们可看到康丁斯基不断地往神秘国度的探险,去发掘艺术的精神性思辩。 第8张课件:康定斯基的作品特点介绍(文字) 3、为什么这幅画取名叫《江南早春》?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江

1-4年级重点名画赏析

1.作品名称:花狮子,类别:农民画,作者:张芝兰。作品赏析:这是一幅陕北安塞农民画,农民画既是一种传统的绘画艺术,又是一种逐渐成熟的新兴画种。这副图画着五颜六色的狮妈妈带着两只稚嫩可爱的小花狮子,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爱意。 2.作品名称:蓝天,,类别:油画。作者:康定斯基(俄国)作品赏析: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基本属于热抽象,这幅画我觉得偏意象艺术当然也有抽象的成分,首先给人的感受是充满了童趣、童真,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 感觉。 3.作品名称:春如画,作者:吴冠中。作品赏析:这副作品中,用流畅、活泼的线条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美 好感受。 4.作品名称:自画像,类别:油画,作者:徐悲鸿,作品赏析:这是一幅油画作品,虽然是人物头像,但动态明显,侧坐的身体、扭动的头部、回转的眼神,目光凝视前方,表现了年轻画家的淡定和自信。 5.作品名称:艰苦岁月,类别:雕像,作者:潘鹤,作品赏析:这件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出现过: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个满脸稚气的十ー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 好的未来。 6.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铅笔淡彩)毕加索(西班牙)作品中毕加索用直线、曲线和交又线等丰富的线条画出了朵拉,并在衣服、头发等地方施以比较单纯的淡彩,人物周围是大面积的单纯的线条,使人物比较突出。座椅上运用了有秩序的交叉线,表现了座椅上的纹路。背景上布满了指向四面八方的线条,在平面上表现出纵深感,给人以丰富的想 象空间。 7.枣园来了秧歌队(年画),这幅作品巧妙地利用秧歌队形成的圆形, 将毛主席和拜年的

康定斯基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俄国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创始者。 代表作: 《出现彩虹的姆瑙》 1909年厚纸DangerCode;油彩32.8DangerCode;42.8厘米 慕尼黑市立伦巴赫斯美术馆 《青山》 1909年画布DangerCode; 油彩106.7DangerCode;97.8厘米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神秘的风景》 1911年画布·油彩93.4×129厘米慕尼黑市立伦巴赫斯美术馆 《构成Ⅳ》 1911年画布·油彩159.5×250.5厘米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美术馆杜塞尔多夫(德国) 该画是《构成》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但它是康定斯基特别投入力量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它曾作为《青骑士》杂志上的插图。

《风景中的俄罗斯美女》 1904年前后纸板DangerCode;蛋彩画 41.5DangerCode;28.8厘米慕尼黑市立伦巴赫豪斯美术馆 《春(洗物)》 1905年厚纸DangerCode; 蛋彩画27.5DangerCode;33.6厘米慕尼黑市立伦巴赫斯美术馆 康定斯基是一位在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并将自己的精神投影到画面上去的画家。他的心扉是向着光明美好的现实世界敞开的,他眷恋着这样的世界。因此,他将《春(洗物)》的画面,描绘成为微笑的、诱人的。人们从画面上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

“ 《夜》 1907年厚纸DangerCode; 蛋彩画29.8DangerCode;49.8厘米慕尼黑市立伦巴赫斯美术馆 《姆瑙的古留小路》 1909年厚纸DangerCode;油彩 33DangerCode;44.6厘米慕尼黑市立伦巴赫斯美术馆 构成七号 这是他作品中画幅最大的一幅,也是超越他以往其他作品的杰出成就的作品之一

康定斯基的作品赏析试讲稿

康定斯基的作品赏析试讲稿 1 导入 艺术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带我们来到欢乐的美术课堂,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精彩内容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准备好了吗?都准备好了是不是。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几何图形?我听到有同学说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大家说的很好。简单的图形在艺术家里边就变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一下康定斯基如何用几何形表现的。(板书:康定斯基的作品赏析) 2 新授 一 初步感知 好,同学们,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大屏幕上的图片,

师1: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们从这些照片上能看出来他们有什么特点吗?又有什么共同点?谁愿意把自己的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 享一下?这位举手最快的女同学,你先来说,生2:你说呀,图中有: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东西,有些线呀,三角形啊,非常的凌乱,但是他们整体都是颜色非常的鲜艳。师3:嗯,回答的很好,确实和平常的作品完全不一样是么?请坐! 还有哪位同学想要再补充一下?好,靠窗户的那位那同学,生4:你说,他们的构图非常的和谐。很多作品用的是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这些几何图形。有的是油画作品,笔触非常的大。 师5:嗯,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说的都是自己看到后的感受,请坐!老师再给你总结一下。这些呢,他们都是抽象派的一些作品。运用的是打破常规的一种绘画方式,即不描绘(板书:抽象派) 二 深入探究 师1:抽象派到底如何表现的呢?我们先来看“抽象绘画之父”康定斯基,他的这幅代表作品《构成第四号(战争)》,看大屏幕,想一想,画家如何从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表现的?大家仔细观察,讨

论一下,说说理由,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可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出结果,举手示意老师,现在就开始你们的讨论吧,二组的代表已经举手了,你来说说吧, 生2:你说呀,通过小组讨论你发现这幅作品颜色很鲜艳,有蓝色,黄色等,纯度非常的高。还有一些是以黑色的线条为主,相互穿插,有的有非常的有序。中间有两个数干。就好像把两边分开一样。师3:嗯,看来这组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请坐!但是老师给你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回答问题时候的声音再大一点,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就更棒了,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一下?好,四组的代表,生4:你说呀,他的题目是战斗应该是和战斗有关,尤其是上半部分有些嗯,点状的。白色的和蓝色的像云彩一般,小白又有整齐的线条,应该是在战斗的场面。中间的那两个竖杠,应该是在表达双方势均力敌的感觉。师5:嗯,这组同学思维很活跃,想法非常棒,请坐! 通过作品欣赏和小组讨论,我们知道了抽象派的作品不同于以往的绘画作品。他用象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现的,就是放弃了描绘而用情绪来绘画。为了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大量运用抽象概括的形式(板书:构图,色彩,线条,用情绪来表现) 3

关于弗朗兹·马克的介绍

关于弗朗兹·马克的介绍 弗朗兹·马克(1880--1916)是德国画家,生于里特(巴维埃尔),死于凡尔登战役。他是位慕尼黑画家的儿子,1900年,他投身绘画。德国表现主义画派代表人物,主张以艺术取代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地位,对动物怀有强烈的爱心。他借助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形式,更富有诗意地把动物完美地体现为宇宙和自然节奏。他的作品中的动物,总是具有一种与外界环境和自然物的和谐结构。例如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蓝马》(1911),就是以夸张的色彩表现出动物和背景合为一体的和谐节奏。 艺术生涯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弗朗兹·马克(FranzMare, 1880—1916)是青骑士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墨尼黑的画家之子,1900年进入墨尼黑美术学院求学,开始了其艺术生涯。和许多表现主义艺术家一样,其艺术受到印象派和凡高的影响,不过更重要的影响来自麦克、康定斯基和德劳内。1909年,马克与麦克相识并结为好友,麦克画面上生动绚丽的色彩使马克深受启发。1910—1911年,马克与康定斯基共同编辑《青骑士年鉴》,筹划并参加青骑士艺术展,成为青骑士社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画风逐渐由早期的落寂忧郁而变得生气勃勃、富有表现力。象康定斯基那样,他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并借动物这一题材表达他对事物精神实质的理解。此后,在德劳内奥费主义及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其艺术的抽象倾向日益明显起来,色彩斑斓的形状和色块在画面上相互挤压碰撞,传达出某种原始和神秘的意味。遗憾的是,他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探索尚未充分展开,便于1916年3月4日在凡尔登战役中阵亡。 马克认为艺术不应该停留在对事物外貌的摹写上,而应该深入内部,努力揭示隐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内部的客观精神实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艺术应当表现“人们眼睛所见到的背后的东西,是抽象的精神。”马克引人注目的重要作品是以动物为题材的。他认为:“那属于动物生命的纯洁的感觉激起了存在于我的那些善良的东西。”马、鹿、虎、狍子……这些动物代表了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们的存在可以使得世界更为平和融洽。 1911年,马克的重要作品《蓝马》问世。在这件作品中,他以鲜艳明确的色彩和起伏有致的曲线营造出一个宁静感人的动物世界。我们看到,以大片蓝色构成的三匹马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空间,它们低着头,闭着眼,从温暖绚丽的背景中突起,安详而温和地吸引着观众的视线。马的轮廊线是曲折委婉的,它们与弧形的山丘、飘移的云彩及植物的枝枝叶叶融为一体,创造出某种引人人胜的形体节奏。画面的色彩明丽灿烂,大面积的蓝色在红、黄、绿的簇拥下显得高贵沉静而又生气勃勃。在这里,“形”固然还客观存在着,但又在大胆恣意的颜色和平面性的涂绘中被弱化了,熟悉的形象悄悄隐去身形,湮没在色彩组构的无拘无束的空间里。马克的色彩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他认为蓝色传达了男性的气概,坚强而充满活力;黄色意味着女性的气质,宁静温和性感;绿色表示这二者间的协调一致;而红色则是沉重和暴力的象征。这四种颜色在《蓝马》中有机地分布着,折射出他对世界精神实质的某种感悟和理解。曾有人这样说,马克“带着牛羊和几本好书生活在高山牧场上。”他籍各种动物,尤其是马和鹿创造出许多生动明快、不受约束的动人画面。在《蓝马》中,动物被自然同化,与自然相融,成为相依相伴的整体。而《马厩》(1913—14)中,动物则被肢解成五光

包豪斯简介

。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o 1.1 1919年魏玛时期 ? 1.1.1 背景 ? 1.1.2 教学 ? 1.1.3 风格 o 1.2 1925年德绍时期 o 1.3 1932年柏林时期 o 1.4 1945年以后? 2 学程 o 2.1 包豪斯艺术家? 3 参考文献 ? 4 外部链接

[

设计作品,但由于当时学校设备与资金有限,以致全体师生忙碌五个月也未能完成全部订单。 由于魏玛时期的任教教师与魏玛共和有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包豪斯表示赞扬的人,往往被视为是左派或国际主义人士,也因此刚开始时右派政府一直抱持着反对包豪斯的态度。在1924年2月图林根议会选举后政治形势转变,左派的执政党相较于Richard Leutheu?er所领导的右派DVP党,少了百分之五十的席位,政治局势丕变。在这种局势下,其他城市建议包豪斯的老师及学生们换一个新的地方让学校继续运作,再加上图林根政府亦感受到财政与政治上的现实压力,最后魏玛的包豪斯终于在1925年时结束运作,并搬到德绍(Dessau)继续教学。 [编辑]教学 包豪斯的目的是成为结合建筑、工艺、与艺术的学校,按照格罗佩斯的理想,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结合艺术与技术,将艺术家、工匠与工业之间的界线抹除,方能提升德国的工业水平。使得包豪斯的教学在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同样重视,基本上是以艺术家、工艺家为中心所建构的工作坊(Werkst?tten)形式教学,教师学生之间以“师傅”(master)、“技工”(journeyman)与“学徒”(apprentice)的中世纪行会(Medieval Guilds)用语互相称呼,倡导中世纪建造大教堂般,建筑师、工匠与艺术家集体协调工作的精神。 在当时并没有一位艺术家或工匠是理论与技术兼具的,因此包豪斯在前几年都采双轨教学制,由教导艺术形式、色彩、绘画的“形态教师”(Form meister)与传授技术、手工艺、材料的“技术教师”(Handwerks meister)共同教授。然而看似有道理的制度实际执行上却是困难重重,形态教师的教学影响力常大于技术教师,两种教师所受教育的不同、教学方向我行我素与薪资待遇差别等问题,使得包豪斯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两派教职员分裂的情况。一直要到1925年,包豪斯有了第一届理论技术兼备的毕业生留下担任教师,才结束了双轨教学。 新生在进入包豪斯必需接受6个月的基础课程预备教育,以解决初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来自各国的菁英留学生与战后德国涌现的新劳动阶层,年龄遍布19岁至40岁),通过训练后依据所长被分配到不同的实习工厂中,接受3年的工作坊专业教育,结业合格者授以“技工证书”(journey diploma),可选择就职或继续攻读建筑师专业教育,参与不设年限的实习与高等养成训练,经考查成绩满意后才能授以“包豪斯文凭”,一般需时4至5年。 约翰·伊登在基础课程训练的教学上,摆脱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强调对材料的观察、研究与实际运用,使学生从经验中获得工艺技术上的启发,然而比起理论,他偏好应用直觉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脱离现实,去追求“未知”与“内在的和谐”,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对格罗佩斯与包豪斯的立场带来强烈的矛盾。 [编辑]风格 在前工业时期产品的引导下,开始尝试将罗马式设计风格转化并结合现代组构方式操作。[来源请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