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实验
互换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互换性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互换性原理。
二、实验设备1. 互换性实验装置:包括测量工具、标准件、被测件等;2. 计算器、笔记本等。
三、实验原理互换性是指在同一规格、同一精度等级的产品中,任意两个或多个零件可以相互替换而不影响机器或产品的性能。
本实验通过测量标准件和被测件的尺寸,验证其互换性。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标准件和被测件安装好;2. 使用测量工具对标准件和被测件的尺寸进行测量,记录数据;3. 计算标准件和被测件尺寸的偏差;4. 分析偏差,判断其是否符合互换性要求;5.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 实验数据标准件尺寸:直径D1 = 20mm,长度L1 = 50mm;被测件尺寸:直径D2 = 19.8mm,长度L2 = 49.8mm。
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标准件和被测件的尺寸偏差:直径偏差:ΔD = D1 - D2 = 20mm - 19.8mm = 0.2mm;长度偏差:ΔL = L1 - L2 = 50mm - 49.8mm = 0.2mm。
根据互换性要求,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本实验中,直径偏差和长度偏差均在0.2mm以内,符合互换性要求。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互换性原理。
在满足互换性要求的前提下,标准件和被测件可以相互替换,不影响机器或产品的性能。
七、实验心得1. 互换性是机械制造和产品设计中重要的原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更好地理解互换性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互换性原理,掌握了互换性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继续关注互换性在机械制造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互换性实验报告

互换性实验报告互换性实验报告近年来,互换性实验成为了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法。
互换性实验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交换参与者的角色,观察他们在不同身份下的行为和态度变化,以揭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对互换性实验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互换性实验的定义与原理互换性实验是一种通过改变参与者的角色,观察其行为和态度变化的实验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受到环境和角色的影响,而非固有的个体特质所决定。
通过互换性实验,研究者可以探究个体在不同角色下的行为和态度变化,从而揭示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二、互换性实验的应用案例1. 权力与服从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就是一种互换性实验的应用。
他通过改变参与者的角色,将他们分为“教师”和“学生”,观察他们在不同角色下对于指令的服从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当被试者扮演“教师”角色时,他们往往会服从实验者的指令,即使这些指令可能导致他人受到伤害。
2. 角色与道德判断菲利普·泽姆巴多的实验则关注个体在不同角色下的道德判断。
他将参与者分为“警察”和“囚犯”,并观察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判断。
实验结果显示,当被试者扮演“警察”角色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采取严厉的道德判断,而扮演“囚犯”角色时则相对宽容。
三、互换性实验的意义与启示互换性实验的研究结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首先,它揭示了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可塑性,证明了环境和角色对于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
其次,互换性实验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因为它们可能受到环境和角色的影响,而非固有的个体特质所决定。
最后,互换性实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改变自身行为的方式,通过改变自己的角色和环境,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四、互换性实验的局限性与展望互换性实验虽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互换性实验往往需要精心设计和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互换性测试实验报告

互换性测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互换性测试,评估不同变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以确定其互换性及可靠性。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招募了5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受试者。
实验分为三个步骤:预测试、互换性测试和结果比对。
实验步骤:1. 预测试:在实验开始前,受试者接受一次预测试,以排除基本数据差异的影响。
他们需完成一项与实验内容有关的任务,以获取基准数据。
2. 互换性测试: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标记为A组和B组。
每组受试者分别接受两个连续的测试,但测试所使用的变量相互互换,以探究变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程度。
A组受试者在第一次测试中使用变量X,第二次测试中使用变量Y;B组受试者则相反。
测试时,受试者需完成一项与实验内容有关的任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 结果比对:收集和整理受试者的实验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图表,以便进行结果对比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及讨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互换性测试结果显示,A组和B组在两轮测试中的得分均无明显差异。
这表明,变量X和Y在测试中的互换不会对测试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即它们具有较高的互换性。
2. 与预测试结果相比较,两组在互换性测试中的得分均无明显变化。
这意味着,测试的互换性对受试者的成绩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验证了测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结果比对中的统计分析显示,在整个实验中,受试者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测试中的得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可能是因为受试者在第二次测试时拥有了更多的经验和熟悉感,所以得分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通过互换性测试评估了变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证明了变量X和Y在测试中具有较高的互换性和稳定性。
这一实验为后续使用这些变量进行科学研究或进行其他测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实验的局限性和建议:1. 本次实验的样本规模较小,仅招募了50名受试者。
为了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论,以后的实验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
2. 在实验设计中,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互换性测试,以进一步验证变量的互换性和可靠性。
互换性实验报告

实验一在立式光学计上测量轴径
仪器名称分度值
(mm)
示值范围
(mm)
测量范围
(mm)
仪器不确定度
(um)
被测零件基本尺寸极限偏差(um) 极限尺寸(mm)
上偏差下偏差最大最小上验收极限下验收极限
形位公差
(um)
素线直线度f-
素线平行度f//
测
量
示
意
图
测量数据实际偏差(um) 实际尺寸(mm)
测量剖面Ⅰ—ⅠⅡ—ⅡⅢ—ⅢⅠ—ⅠⅡ—ⅡⅢ—Ⅲ
测量方向1—3 2—4 3—1 4—2
形位误差(um)
素线直线度误差f-素线平行度误差f//合格性结论理由
实验二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的测量
实验三形状误差的测量1.直线度误差的测量
2.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3.圆度误差的测量
实验四位置误差的测量
1.平行度误差的测量(mm)
3.跳动的测量(mm)
图样标注跳动量合格性结论端面跳动
径向跳动
径向全跳动
测量位置测量数据
最大最小差值1—1
2—2
3—3
4—4
5—5
6—6
7—7
8—8
测
量
示
意
图
实验五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外螺纹各参数
实验一齿轮齿圈经向跳动的测量(表一)
实验一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表二)
实验一齿距偏差及齿距累计误差的测量(表三)
实验一在双啮仪上对齿轮的综合测量(表四)。
互换性实验报告答案

互换性实验报告答案实验报告:互换性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物品的互换性,也即相同物品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怎样的差异性,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
2.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选取两组相同物品,分别置于相同环境和不同环境下。
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记录。
3. 实验设备和材料实验设备:两部电子显微镜,两个恒温箱实验材料:同型号的螺丝和螺母4. 实验步骤(1) 将螺丝和螺母按照同等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标记为A组和B组;(2) A组螺丝和螺母分别装在一个恒温箱内,保持环境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3) B组螺丝和螺母装在另外一个恒温箱内,保持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0%;(4) 以电子显微镜检验A组和B组螺丝和螺母的细小差异;(5) 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5. 实验结果经过对100个样本的检验,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 A组和B组螺母和螺丝的差异并不显著;(2) 细小差异主要来自实验环境,而非物品本身;(3) 温度和湿度的差异会导致部分物品表面的氧化程度有所区别;(4) 不同的锈蚀程度影响了螺丝和螺母的耐用性。
6.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恒定环境下,所选的螺丝和螺母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没有显著差别;(2) 不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会导致物品的表面氧化程度增强、锈蚀程度加重等问题;(3) 螺丝和螺母的互换性应该从长期使用效果入手,而不应该轻视环境对物品的影响。
7. 参考文献[1] Mark D., and Jones H., (2010), Experiment and theory on therole of macroscopic transport in the diffusion of molecules in zeoli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4(1): 198–206.[2] Hinkle J.A. and Leung C.B., (2002), 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in polyethylene following irradiation and accelerated aging,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22(4): 265-270.8. 致谢感谢实验室同事提供的设备和材料,感谢学校提供的实验室环境。
互换性测试实验报告

《互换性与测量性基础》实验报告机自107班第二组组员:陈祥明,41040337张博洋,41040330张强,41040331李菁,410403342013年6月3日实验1-1 机械式比较仪测量轴径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比较测量方法与机械式比较仪(或立式光学计)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场合;2.熟悉机械式比较仪(或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的使用方法;3.练习量块的尺寸组合及研配方法;4.熟悉尺寸公差及量规公差表格的查阅,绘制公差带分布图;5.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判断被测件合格性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被测对象:光滑圆柱塞规,或光滑圆柱工件;2.量具量仪:机械式比较仪、量块。
三、测量方法及原理分析:本实验是一个综合性实验,涉及到知识点如下:1)轴径测量方法的选择比较,以及相应计量器具的选择比较;2)光滑圆柱体结合公差与配合的概念,以及查表方法;3)多种量具量仪的测量原理与使用方法,包括光学比较仪、量块、光滑极限量规等;4)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测量误差分析以及判断被测工件合格性的原则。
四、实验步骤及要求1.根据被测塞规的基本尺寸研配量块。
2.选择测头。
3.调节仪器零位。
4.测量塞规。
5.查出塞规的尺寸公差和形状公差,并判断塞规的适用性。
6.先用量块定位置,将仪器调节好相应的距离,使示数为0。
7.将要测量的光滑圆柱体替换入,固定好后,在一条直线上三个位置测偏差。
8.将圆柱体旋转90°,再测三个点的偏差。
9.查表与分析。
五、原始数据旋转角度偏移距离/um 偏移距离/um 偏移距离/um 0°-5.2 -0.2 -2.590°-6.2 -6.1 -5.8六、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实验结果。
由于圆柱的直径为25mm在(18~30)mm范围,标准公差等级IT7,查书表3-1可得:尺寸公差为(0~-21)um;根据实验数据可看出6个圆柱外径的尺寸误差在公差范围内,所以尺寸符合要求;公差带图如下:查书表4-8可得:圆度、圆柱度公差值都为6um;3组圆度误差中t1=-5.2-(-6.2)=1um,t2=-0.2-(-6.1)=5.9,t3=-2.5-(-5.8)=3.3;从3组数据得出圆度和圆柱度误差都在圆柱度公差值内符合要求。
互换性实验,用偏摆检查仪检验主轴实验报告

加工好的套和轴,其直径的尺寸误差应在规定的公差之内。根据其公差带分布的不同,基本尺寸相同的孔和轴配合时,存在三种配合状态。
(1)间隙配合: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上,即最小孔和最大轴配合时,亦应有间隙(包括零间隙)。
(2)过盈配合: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下,即最大孔和最小轴配合时,办应有过盈(包括零过盈)。
百分表5的量杆与转动杆6始终接触,弹簧10是控制测量的,并经过转动杆6,杠杆7向外顶着活动测头l。测量时活动测头1的移动,使杠杆7回转,通过传动杆6,推动百分表5的量杆,使百分表指针回转,由于杠杆7是等臂的,当活动测头移动1mm时,传动杆6也移动lmm,推动百分表指针回转一圈。所以活动测头的移动量在百分表中读出来,分度值为O.Olmm,定位板8起找
一、实训实习的任务和具体要求:
1、掌握孔、轴尺寸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及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
2、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国家标准、基本方法和合理应用。
3、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计量器具和量仪的使用方法。
4、掌握一般几何量的测量方法,学会分析测量误差、处理测量数据、编写检测报告。
游标分度值i为
i=a/n=1/10=0.1mm
当主尺的零刻线与游标的零刻线对齐时,除游标最末的一根线与主尺的线重合外,其他都不重合,这种情况称为游标读数装置处于零位。可见利用游标可读出有白哦零刻线与主尺刻线之间相互交错开的距离。游标刻度值除0.1mm外,还有0.05mm和0.02mm。
2、游标量具的读数方法:
互换性实验,用偏摆检查仪检验主轴实验报告
篇一:互换性实验报告
第四章齿轮测量实验指导
一、目的:学会常用齿轮参数的参量方法,掌握公法线千公尺、齿厚游标卡尺的用法。
互换性实验报告

互换性实验报告引言: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互换性一直是一个备受研究的话题。
无论是在经济学中的货币互换,还是在社会学中的文化互动,互换性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探讨互换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我进行了一项实验,并在此报告中分享我的研究结果和观察。
实验设计与方法:为了模拟真实情境中的互换性,我在实验中选择了资金互换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参与者被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由五人组成。
在第一阶段中,每个人都被给予了一定数量的初始资金。
随后,他们被要求与其他组员进行资金的互换,以达到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互换性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个体而言,参与互换行为使他们更加重视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平衡。
在实验中,我观察到参与者在资金互换过程中,表现出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意识。
他们在互换过程中会考虑自己能够获取的利益,并避免受损。
其次,互换性还影响了个体的社会行为方式。
参与者在与他人互换资金时,不仅会考虑个人得失,还会注重社会公平和合作。
实验中,我观察到参与者在面临决策时,会权衡个人利益与公平原则,努力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护公平性。
在社会层面上,互换性对社会秩序和互信关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互换行为,个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关系,这有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网络。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结,他们愿意分享资源和帮助他人。
这种互信关系的建立不仅对于个体参与者的发展和幸福有益,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积极的环境。
互换性的启示与应用:基于我对互换性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我发现互换性不仅在实验室环境中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互换性的理念可以指导人们在经济交易中的合作与公平。
通过互换行为,我们可以加强交易各方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互换性的概念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相互帮助与资源共享,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与互信的社会环境。
这种互换性的实践不仅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也有助于改善社会中的不平等和排斥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名称: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圆柱体长度一、实验目的1、了解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和操作方法;2、掌握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方法;3、学会基本的测量误差处理方法。
二、实验基本原理1、立式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的放大原理,将微小的位移量转换为光学影象的移动,其光学系统图如图1所示。
照明光线经反射镜1照射到刻度尺8上,再经直角棱镜2、物镜3,照射到反射镜4上。
由于刻度尺8位于物镜3的焦平面上,故从刻度尺8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3后成为一平行光束,若反射镜4与物镜3之间相互平行,则反射光线折回到焦平面,刻度尺象7与刻度尺8对称。
如图2所示,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5推动反射镜4饶支点转动某一角度α,则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2α角度,从而使刻度尺象7产生位移t ,它代表被测尺寸的变动量。
物镜至刻度尺8间的距离为物镜焦距f ,设b 为测杆中心至反射镜支点间的距离,s 为测杆移动的距离,则仪器的放大比K 为:ααbtg ftg s t K 2==当α很小时,αα22≈tg ,αα≈tg ,因此:b fK 2=光学计的目镜放大倍数为12,mm f 200=,mm b 5=,故仪器的总放大倍数n 为: 960520021221212=⨯⨯===b f K n由此说明,当测杆移动0.001mm 时,在目镜中可 见到0.96mm 的位移量。
三、主要仪器设备1、实验仪器设备:上海泰明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JDG-S1型立式光学计(见图3)。
2、实验台的主要参数及性能 测量范围:180mm示值范围(相对于中心零位):不小于±0.1mm 最小示值:0.0001mm 测量力:2N ±0.2N示值误差(相对于中心零位):±0.00025mm图1示值变动性:≦0.0001mm测量最大不准确度:±(0.5+10L)μm 式中L为被测件长度,以M数计图2 图3四、实验步骤及内容1、测头的选择:测头有球形、平面形和刀口形三种,根据被测零件表面的几何形状来选择,使测头与被测表面尽量满足点接触。
所以,测量平面或圆柱表工作时,先用球形测头。
测量球面工作时,选用平面形测头。
测量小于10mm的圆柱面工件时,选用刀口形测头。
2、按被测圆柱体的长度的基本尺寸组合量块。
3、调整仪器零位1)选好量块组后,将下测量面置于工作台的中央,并使测杆对准上测量面中央。
2)粗调节:松开支臂紧固螺钉,转动调节螺母,使支臂缓慢下降,直到中心零位指示灯点亮,将支臂紧固螺钉锁紧。
(中心零位指示灯亮,表明测量杆处于测量范围的中心对称位置,这时仪器的测量范围在正负方向均不小于100μm)3)细调节:松开光学计管紧固螺钉,松开微动紧固螺钉,转动微动螺钉,使光学计管处于中间位置,给进一步微调留出空余空间。
4)微调节:拧紧微动紧固螺钉,转动微动螺钉,直至中心零位指示灯点亮,然后拧紧光学计紧固螺钉。
5)置零:按下置零按钮,确定基准零位。
6)将测杆轻轻抬起,取出量块。
7)测量圆柱体长度:轻抬测杆,按实验规定将被测圆柱体放入测杆下方进行测量,移动可调工作台,测量至少五个点的数据,把测量结果填入实验报告。
五、测量与数据处理重复多次(不少于5次)测量一个零件同一个部位的尺寸并计算测量误差,且将数据填入表1中。
表1 测量数据及测量误差的计算值2.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um):3. 测量结果(mm):六、实验报告要求1. 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
2. 写明实验内容和具体步骤。
3. 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数据(参考第五点“测量与处理数据”),计算被测圆柱体的高度。
七、复习思考题1.立式光学计测量高度,属于什么测量方法?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各有何特点?什么是分度值?刻度间距?实验二名称:表面粗糙度测量一、实验目的1、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及方法;2、加深对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Ra、Rz的理解。
二、实验基本原理测量工件表面粗糙度时,将传感器放在工件被测表面上,由仪器内部的驱动机构带动传感器沿被测表面做等速滑行,传感器通过内置的锐利触针感受被测表面的粗糙度,此时工件被测表面的粗糙度引起触针产生位移,该位移使传感器电感线圈的电感量发生变化,从而在相敏整流器的输出端产生与被测表面粗糙度成比例的模拟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及电平转换之后进入数据采集系统,DSP 芯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和参数计算,测量结果在液晶显示器上读出,也可在打印机上输出,还可以与PC机进行通讯。
三、主要仪器设备1、实验仪器设备:上海泰明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JB-1C型粗糙度测量仪(见图1)。
图12、实验台的主要参数及性能测量范围:Ra 0.001um---10um分辨率:0.005um示值误差:<10%四、实验步骤及内容1、擦净工件被测表面。
2、参照图2,正确、平稳、可靠地安置被测件与传感器之间的位置;(1)传感器与被侧面相平行;(2)传感器的触针与被侧面垂直;(3)传感器的移动方向要与加工纹理方向垂直。
图2注:触针高硬度,高耐磨,但是很脆,轻拿轻放!3、选择取样长度λc取样长度λc是用来判别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在轮廓的走向上量取。
本仪器取样长度λc的选择范围见表1.表1 取样长度λc的选择4、选择测量长度L测量长度L是测量过程中有效的行程长度,一般为取样长度的4-8倍,这个长度是必须的。
5、点启动进行测量。
液晶屏幕上将显示取样长度λc和测量长度L的数据,动态显示传感器针尖的移动位置和针尖跳动的情况,每测量完一个取样长度λc,就会增加一个黑格子。
测量结束后,屏幕上将显示测量结果。
五、实验报告要求1. 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
2. 写明实验内容和具体步骤。
3. 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三名称:位置度误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游标卡尺和角尺测量位置度误差的方法及位置度误差的数据处理方法。
2.加深对位置度误差的理解。
二、实验基本原理1、图1所示为实验时提供的零件示意图,其上有一个四圆柱孔组,给出位置度公差Ф0.2mm。
该四圆柱孔组的定位尺寸在水平方向为L1,在垂直方向为L2。
按图1中所示的标注,四圆柱孔组的位置度公差与定位尺寸及四圆柱孔的尺寸之间遵守独立原则。
因此,只要各圆柱孔的实际轴线同时位于位置度公差带内和尺寸公差带内就可以判定该圆柱孔组形位公差合格。
图1 零件示意图图2 测量示意图图2为测量示意图。
利用角尺、量块和圆柱销(以下简称销)建立以第1孔的孔心为原点,1、2两孔的孔心连线为x轴测量坐标系统,并由此确定量块组的尺寸L5和L6。
然后,在此基础上,按图2所示用游标卡尺测出a1、a2、a3、a4等四个尺寸(尺寸a1可用游标卡尺测量)。
各孔轴线的坐标值按下列关系式计算:fx1=0 fy1=0fx2=(a1-d)-L3 fy2=δfx3=a3-d -L3 fy3=a2-d-L4+δfx4=0 fy4=a4-d-L4式中:fxi——第i孔实际轴线在x方向上的偏差;fyi——第i孔实际轴线在y方向上的偏差;d——检验所用销的大径δ=L6-L5已知:L3=76mm,L4=122mm,d=30mm根据各孔的偏差坐标值,就可以利用作图法来求解各孔的位置度误差是否合格。
三、主要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设备:游标卡尺,角尺,量块(见图3)。
图3 测量工具四、实验步骤及内容测量分下列两个步骤进行:1.测量各圆柱孔的位置度误差(1)将销插入圆柱孔中,再将工件平放在平板上;(2)将角尺内侧的一边与图2中的1、2两孔中的销接触,并反复试选量块组尺寸L5和L6,放入1孔的y方向上与销接触,同时又能与角尺内侧的另一面紧贴。
这样,测量坐标系统才能建立,建立的坐标系如图4所示。
记录量块组的尺寸L5和L6,算出δ值;(3)用0.02mm读数的游标卡尺按图2 所示分别测出a1、a2、a3、a4等四个尺寸;(4)算出各孔轴线偏差的坐标值;(5)参考下述示例求解各孔轴线的位置度误差,求解各孔轴线的位置度误差,并判断合格与否。
图4 建立的坐标系图图5 坐标图示例:按上述步骤,求得图2所示各孔轴线偏差的坐标值见表1所列。
2(1)先在坐标纸上以孔心为圆心,以Ф0.2mm乘以放大倍数M为直径,M 为作图时的放大倍数,画出放大M倍的0.2mm的位置度公差圆(如图9.5所示)。
(2)根据表1所列数据分别作出1、2、3、4四孔的轴线坐标位置。
本列中第4孔的实际轴线已在公差圆外。
遇到本例所示的图样标注情况,不能判断是否合格,应再作包容个四个孔心的最小外接圆Фf(如图5所示中的小圆)。
本例中,最小外接圆直径为Ф0.12mm,小于Ф0.2mm的公差值。
五、实验报告要求1. 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
2. 写明实验内容和具体步骤。
3. 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数据,判断零件形位公差是否满足要求。
六、复习思考题1.本实验的举例中,既然有一个孔的实际轴线已在位置度的公差外,为什么还允许各孔心的最小外接圆Фf的直径与公差值作比较?2.按图纸要求,应有四个Ф0.2mm的公差圆,为什么仅用一个Ф0.2mm的公差圆来表示?实验四名称: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偏摆检查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学会使用偏摆检查仪测量齿轮齿圈径向跳动误差;3、加深理解齿轮齿圈径向跳动误差的定义。
二、测量原理齿圈径向跳动误差△Fr是指齿轮在一转范围内,齿轮分度圆的最大跳动量,即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
测头在齿槽内或轮齿上,鱼池高中步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
这种误差将使齿轮传动一周范围内传动比发生变化。
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可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万能测齿仪或普通的偏摆检查仪等仪器测量。
为了测量齿圈径向跳动应建立测量安装基准,用它来体现齿轮旋转中心,其次应有合适的测量头,能在齿高中部和齿面作双面接触,还应有读数装置能反映测头相对齿轮旋转中心的位置(半径)变化量。
三、主要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设备:偏摆测量仪,百分表,量棒(直径d=1.476m)。
(见图1)。
图1 偏摆测量仪四、测量步骤1、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本实验被测齿轮模数m=3mm,齿数Z=40,精度等级12),选择合适的量棒。
2、将被测齿轮和心轴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上,拧紧固定螺钉。
3、调整滑板的位置,使百分表测量头位于齿宽的中部;调整支架使百分表垂直水平面指向被测齿轮中心,如图2;将量棒放入齿槽,调整指示表的零位,并使其指针压缩在量程二分之一偏小的位置。
图2 量棒及百分表放置图4、每测一齿,须轻抬百分表顶针,使之离开量棒,将量棒放入下一个齿槽,转动齿轮,进行测量。
逐齿测量一圈,并记录指示表的读数。
5、处理测量数据,从机标JB179-81查出齿圈的径向跳动公差Fr,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五、实验报告要求1. 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