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城市化课件
合集下载
(优选)高三一轮复习城市化课件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D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知能拓展]
城市化阶段的判读技巧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 城市化进程为a—c—d—b。
市地域
人口由市 区迁往郊 区
图 解
人口由市郊 迁往农村和 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 区
• (2014·四川文综,9~10)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 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 增长最大的是 D
A.2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 第(1)题,本题要求答出江苏和贵州省两省城市化发展的 不同点。城市化的发展特点要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的 发展速度和城市化的起步早晚几个方面来回答。第(2)题,江苏 省与贵州省相比城市化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与交 通经济区位、产业基础等差异明显的几个方面回答。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 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 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 展迅速,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二战后起步
城 市 人 口 比 重 (%)
速度 先快后慢
速度加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50 1990年
目前
高
低
[知能拓展]
城市化阶段的判读技巧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 城市化进程为a—c—d—b。
市地域
人口由市 区迁往郊 区
图 解
人口由市郊 迁往农村和 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 区
• (2014·四川文综,9~10)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 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 增长最大的是 D
A.2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 第(1)题,本题要求答出江苏和贵州省两省城市化发展的 不同点。城市化的发展特点要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的 发展速度和城市化的起步早晚几个方面来回答。第(2)题,江苏 省与贵州省相比城市化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与交 通经济区位、产业基础等差异明显的几个方面回答。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 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 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 展迅速,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二战后起步
城 市 人 口 比 重 (%)
速度 先快后慢
速度加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50 1990年
目前
高
低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_环__境__质__量__下降,甚至出现_环__境__污__染__问题。 4.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生__物__的__多__样__性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_土__地__质__量__。 (4)出现城市“_热__岛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外通江河,沟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赣州古城排水系统
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治水智慧。读图,完成3~4题。
3.赣州古城排水系统的治水智慧体现在
①利用天然地势特点,加快了城内雨水外排速度
②在城内修建多个水塘,暴雨时可大量蓄积雨水
③设计地下排水系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
A:_初__期__阶段 B:_中__期__阶段 C:_后__期__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__低__,发展较_慢___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_趋__缓__甚至_停__滞__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 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 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 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了下降现象,可以判断该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根据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判断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 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模块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23讲城镇化pptx课件

[自主探究] 1.怎样区分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提示] 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 一般认为城镇化比例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 以上为后期阶段。
2.不同类型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例如,英国、美国、日本等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_____回__流_____,大城市中心 区人口____萎__缩____。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____快______。 [自主探究] 2.如何描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提示] 所处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或后期阶段);城镇化起步的早晚;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城镇化速度的快慢。
A.产业分布均衡 C.空间结构单一
√B.产城融合加强
D.居住功能弱化
【破题思路】 读图可知,相较于阶段Ⅰ,阶段Ⅲ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
园、工业园,建设了开发区、高新区,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
流向新城、新区,产__城__融__合__加__强__。
1.城镇化进程及差异
(1)时间差异。
城镇化 发展阶段
第23讲 城 镇 化
必备知识
1.城镇化的概念。 2.城镇化的地域差 异。 3.城镇化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学科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城镇化材料,分析城镇化的过 程、特点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和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 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人地协调观: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 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01
梳理必备知识
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的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___集__聚_____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____增__加____。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_上__升_____(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课件:第七章 城市化(41张)

第 二 城讲 市 化
考纲要求 >>>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Contents
1 双基落实
BIEYANGSHEJI
别样设计
(一)城市化
感性认知 ——试一试 填空,回忆基础知识。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体现了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少占耕地
节约用水,提高 利用率,治理水
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 导致地面沉降、 减少地下水开采; 海水入侵、水质 雨季回灌
恶化
影响
大气 污染
环境 污染
水污 染
固体 垃圾 污染
噪声 污染
成因
措施
家庭炉灶、工矿企 业、交通工具等燃 烧煤、石油、天然 气排放大量烟尘、
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 重的企业;实行集体 供暖;建立绿化隔离
2.(2015·广东高考)下表为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人口数/百万人
比重/%
中国* 1 338
17
印度 1 155
13
德国 82 8
美国 307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带
工业废水,生活污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 水、城市地面径流 行污水达标排放
建设规模扩大、工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考纲要求 >>>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Contents
1 双基落实
BIEYANGSHEJI
别样设计
(一)城市化
感性认知 ——试一试 填空,回忆基础知识。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它体现了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少占耕地
节约用水,提高 利用率,治理水
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 导致地面沉降、 减少地下水开采; 海水入侵、水质 雨季回灌
恶化
影响
大气 污染
环境 污染
水污 染
固体 垃圾 污染
噪声 污染
成因
措施
家庭炉灶、工矿企 业、交通工具等燃 烧煤、石油、天然 气排放大量烟尘、
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 重的企业;实行集体 供暖;建立绿化隔离
2.(2015·广东高考)下表为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人口数/百万人
比重/%
中国* 1 338
17
印度 1 155
13
德国 82 8
美国 307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带
工业废水,生活污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 水、城市地面径流 行污水达标排放
建设规模扩大、工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7.2城市化

【加固训练】 (2017· 福州模拟)图1 和图2 分别是我国东部某省城 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和三大产业构成示意图,完成 (1)、(2)题。
(1)该省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 (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衰落阶段
(2)该省近20 年城市化进程对就业增加的贡献 ( ) A.农业> 工业> 服务业 B.工业> 农业> 服务业 C.服务业> 工业> 农业 D.工业> 服务业> 农业
(3)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起步 _早__,水平 _高__,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 段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 ,水平低 ,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 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速度快
【高频考点· 互动研】 【典题升华】
(2016· 全国卷Ⅲ)与2014 年相比,2015 年上海 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 减少了14.77 万人 ,这是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
特 点
原 因
城市发展 不合理
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 ,城市压 力大 ;②工业生产、城市扩展对生态环 境造成破坏 ;③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拓展提升】区分城市化的几个相关概念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 城市化 城市 ,农村地域转
化为城市地域
郊区 城市化
人口、工业、商 业等从城市中心 向郊区迁移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 乡村的推力
增长,调 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
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
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 )、(
2 )题。
(1)导致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与城市化

2.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 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 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具体分析如下: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 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一般为商业用地。
(2)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 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住宅用 地。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 市的最基本职能, 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形成
高频考点巧突破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 忙;人口数量昼 夜差别大;建筑 物高大稠密;内 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 缘移动,并趋 级住宅区分化;位置 向于沿主要交 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 通干线分布 背向发展
城市 环境 保护
城市各部分 接近郊区, 亲近 自然
于管理,节省 投资
用地分散,各 城市交通主
主要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 片联系不方 要集中于某
缺点 染
便,市政建设 一方向,且
投资大
运距很长
城市 成都市 、合肥市、 重庆市 、浦
举例 美国华盛顿
东新区
兰州 市、洛
阳市、西宁 市、 宜昌 市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 的集中。
依纲梳理夯基础
(2)主要类型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 式。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等交 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 以 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为主,可能兼有其他 类型的用地。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 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一般为商业用地。
(2)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 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住宅用 地。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 市的最基本职能, 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形成
高频考点巧突破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 忙;人口数量昼 夜差别大;建筑 物高大稠密;内 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 缘移动,并趋 级住宅区分化;位置 向于沿主要交 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 通干线分布 背向发展
城市 环境 保护
城市各部分 接近郊区, 亲近 自然
于管理,节省 投资
用地分散,各 城市交通主
主要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 片联系不方 要集中于某
缺点 染
便,市政建设 一方向,且
投资大
运距很长
城市 成都市 、合肥市、 重庆市 、浦
举例 美国华盛顿
东新区
兰州 市、洛
阳市、西宁 市、 宜昌 市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 的集中。
依纲梳理夯基础
(2)主要类型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 式。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等交 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 以 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为主,可能兼有其他 类型的用地。
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城市与城市化课件(共54页)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基础导学
1. 城市与城市区位
(1)城市 ①含义:城市是1 人口 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2 非农业 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 3 经济 、文化中心。 ②特点:人口和4 产业活动 密集、生产效率和5 经济效益 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 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 题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生的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房紧张、环 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 象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 家
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的关系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具体如图所示: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②从 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 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一般为住宅用地。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城镇化(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2.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环境特征 传统民居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的映射,根据民居建筑的用材、墙体厚度、屋顶坡 度、窗户大小、房屋朝向等,可以推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1)判断气候特征
民居 要素
墙体 厚度
气候 要素
反映的气候特征
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
冷暖、 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的
昼 墙体厚度小。
夜温差 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
阶段 工业革命之前 工业革命以后
现代
特点 发展极为缓慢 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涌现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目前城镇化水平大多在 75以% 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 9。0%
(2)主要特征
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
达。
②城人镇居运环行境效率高。
地区间的城镇化差异及原因。
综合思维:
结合城镇化的图文资料,分析城镇化的进程、特点。
人地协调观:
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针对环境问题,提出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目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录
城镇化
地域文化 与城乡景观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 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
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
和自人然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 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内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