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读写结合列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读写结合列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读写结合列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读写结合列表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那么当今小学生读写现状如何?怎样才能让学生愿读、乐写、善写呢? 一、学生读写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读写分离、机械练写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读写分离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仍把写作课和阅读课当做两种独立课型来定位,认为二者间是互不干涉。要么就是老师有一定的读写训练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过分强调形式,学了写景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景;学了写人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写人物。在指导时忽略了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的体会,换言之,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表达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与全局意识。 (二)只读不写、光说不写 教学中的只读不写忽略了从“读”到“写”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严重的环节,那就是表达方法的习得。而光说不写则让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片断性的跳跃上,而无法系统地连成整体,无法形成规范的、符合逻辑的书面表达。(三)没有找准文章读写结合点 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时,教师没有选择适合的教学时机,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教研活动中也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一)广博课外阅读,服务读写结合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确保学生达成这个阅读总量,就要多读

书、读好书。读书的方式多样:既可以在课前、课内、课外阅读,也可以利用音像阅读、网络阅读;既可以是阅读名家名作,又可以是柔美古诗文、科普读物、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既可以校内个人阅读,也可以在家中亲子阅读。至于读物推荐,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还可以结合历史或时事推荐读物等等。 (二)积极感悟生活,丰盛写作素材 作文的源泉来自通俗生活的点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情绪的储备达到了相对丰盛的程度,其习作的内容就能填塞真情实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个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认识生活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善观察、引导学生善感悟、培养学生善思考,善积累,无疑是为“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重组阅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着力点 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内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而读写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有序列的,有章法的。 所以教师要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打破以往语文学习将“读”与“写”独立训练的传统;其次要有全局意识,通读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各个年段教材的读写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确立每学期的写作重点、难点以后,再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训练的要求确立单元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再结合单元读写训练目标找准每课的读写结合点。总之,尝试在例外的主题中找到读写结合点,通过研读教材,重组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读写主题,使读写训练更有内容可抓,更有方法可学,更有蓝本可仿。这样,读写结合的有用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四)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 (2)仿写迁移。仿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仿内容,二是仿形式。以范文引路,指导从仿写学习写作,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多见而有用的形式。但是,仿写是引导学生掌握范文中语言和写作方法,但不能让学生作文能力只停留于模仿的阶段,仿写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模仿引向创造,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我现在就本册教材的编排意图、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编写体例、重点难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建议等方面向大家做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编写意图 四年级第二学期是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册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单元。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三、教材编排特点 1、题材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2、体裁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全册)

文字介绍:四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上册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本册在专题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 学中参考。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 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 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

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 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 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共24页】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一)“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指导作文教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阐明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

(二)“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 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 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 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 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 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的着力点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 三、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复习内容 班级姓名 1 《桂林山水》 作者陈淼,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 2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3 《七月的天山》 作者:碧野,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在新疆)的景物。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语文园地一 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诗句 (摘自园地一)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译: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B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译: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山外还有无数重山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译: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 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下,江水犹如一条白练(秋江暮景图)。 D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译: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译: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为首。(P13 )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P13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复习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背、默)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2课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世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根据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八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的任务。在内容上,力求启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教学随笔 宁陕小学沈洁 一、应把握好写的时机 阅读课中的小练笔安排的时机是否合理,从小处来说直接关系到小练笔这个环节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练好,从大处来讲,会影响上课的节奏和整堂课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注意读与写的自然转换,要让学生在体验到某种情感,或产生共鸣,真正让学生心有所动时进行练笔,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练写的内容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面对那么多随处可见的训练点,千万不能读一段练一段,读一篇练一篇,随意而为。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年度、文本、单元练习的角度统筹安排,精挑细选,有层次的引导学生通过迁移运用,使语言形式表情达意的功能扎根于自己的语言宝库,习得句、段、篇的构思范式。低年级的教学,需更多关注一些描绘形象、比喻恰当、比拟形象、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还要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遣词造句能力。中高年级的教学,则需关注段的训练,紧扣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有典型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进行练写。有时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仿写,这样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呈上升之势。 三、练写时间要安排充足 课标指出: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充分的读,表现在写中也一样,要使文章中心在练笔中得到深化,,感情在练笔中得到升华,学生表达能力在练笔中得到提高,就必须保证练笔的时间,让学生从容练写。 四、重视写的评价 当学生写完读写练笔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做出准确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以优化练笔的效果,我们应重点根据文本特点,有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 一、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诗句 (摘自园地一)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译: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2、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译: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山外还有无数重山 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译: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下,江水犹如一条白练(秋江暮景图)。 4、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译: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 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译: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二、关于诚信的名言 (摘自园地二)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交朋友要言而有信。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译:比喻以至诚的心做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 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三、农业谚语 (摘自园地三)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4、鸡迟宿,鸭欢叫,不久风雨到。 5、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6、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四、战争类成语 (摘自园地四)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兵贵神速突然袭击神出鬼没所向无敌 五、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 (摘自园地五)

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者及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 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 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1-2]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 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 东台山人。1962年移民来美国,定居旧金山。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 代书法艺术坚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著有《醉云集》等。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 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柏吉尔( 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译者顾均正。作 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著名的有《琥珀》 徐星,中国作家、文化学者、独立纪录片制作人。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当兵,开始写作。1981年,复员,半年后到全聚德烤鸭店 工作。在这半年中,他创作了小说《无主题变奏》。 刘忠范,1962年10月出生,吉林九台人,物理化学家,北京大学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 聘教授,“万人计划”杰出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 会会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1-2]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 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将这两个环节人为得分开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加以引导。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故而,读文章时要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使,他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因此,效果往往更显著。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应克服“偏食”,即只读某一类作品的现象,克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地啃大本书的现象。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要让学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立意方法、写作方法,单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其次是勤写勤练,以写引读 广泛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践中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读中的不足并为读引路。我们很难想象有不经勤学苦练的神枪手,不下水的游泳冠军。写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动笔,反复运用,不断探索,才 ne逐步解决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从不会到会,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多写多练,对十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首先是多进行写作的各种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如果字、词、句、段等的基本功尚且不牢,成篇的文章怎么写得好呢?第二,多练成篇的作文。日前,国内有各种流派的作文序列化训练模式,但总的一点是肯定的,练习成篇的文章应根据各阶段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和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不能一味贪多、囫囵吞枣。在练习内容上,也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低年级应侧重于说话、写话;中年级应强调较为有序的句段、语段,后再练习写简单的文章,不必强调特色;高年级应致力于篇章,尽可能地要求有序、有物。练习方式力求多样,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 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又如学习《三味书屋》后,可安排学生以{我的卧室》和《我的小房间》、《我们的教室》等为愿进行仿写。要求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属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请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如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在《鸟的天堂》这课中描写大榕树的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孙老师抓住这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点仿训练。 所以,我认为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的方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黔江区中塘小学)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初探 ◇ 彭 彪 语文教研 2011.NO8

最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 班级姓名 1 《桂林山水》 作者陈淼,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 2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3 《七月的天山》 作者:碧野,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在新疆)的景物。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语文园地一 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诗句 (摘自园地一)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译: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B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译: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山外还有无数重山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译: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 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下,江水犹如一条白练(秋江暮景图)。 D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译: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译: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为首。(P13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画一画这两句。、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理解“看不厌”: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品析: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设计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三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本班学生有57名学习,他们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材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