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面神经麻痹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015面神经麻痹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015面神经麻痹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

执笔人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杨万章(51805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1]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病因

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 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 HSV- 1 或 HSV- 2 抗体及病毒DNA,提示 BP 与 HSV 感染相关[2,3,4,5,6,7,8]。莱姆病[9,10]、麻风、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症[11]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2,13]。

1.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14]。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面神经麻痹,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5]。

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6,17,18]。

1.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9,20,21]。

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2-26]。

2.0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急骤,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不同调查报告显示男女比例互有高低。据1982年公布“中国六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病患病率为425.7/10万人口[27]。1989年公布了我国21个省区农村1985年面神经炎流调结果,患病率为259/10万人口,各个省区患病率不一样。发病率按1982年全国人口标化率为26/10万人口[28]。1987年由南京军区总医院等牵头对全国除台湾地区之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除外 )按统一标准进行了Bell’s麻痹流行病学调查。总调查人口386912人,检出Bell’麻痹患者926 例,患病率为977 / 10万,发病率 (1986年 )为10.28 /10万人口。Bell’S麻痹发病面广,长江以北比以南高发,发病季节以4,5月与7,8月较多[29]。

3.0 诊断

多为急性发病,或无任何征兆于清晨刷牙发现患侧口角漏水,进食卡塞。70%的患者于1~3日内病情达高峰,少数5日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在治疗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

3.1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病初有同侧耳内、下颌角或耳后颈枕部疼痛,极少数患者早期有发冷发热。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属Bell氏现象,有时自然流泪或遇风流泪;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个别患者伴有眩晕;部分患者患侧舌麻木,味觉减退,患侧面部僵硬不舒,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咀嚼时患侧无力,进食卡塞、漏水。

3.2体征面神经分布区的主观检查可见患侧皱额、皱眉、闭眼、蹙鼻、鼓腮、露齿、噘嘴和吹口哨等动作无力或完全不能,部分患者耳后乳突区域压痛,或耳壳、外耳道出现疱疹;角膜反射患侧减退,患侧听觉气导增强或减退,舌前2/3味觉减退,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极端个案出现患侧面瘫同时,伴有同侧听力下降、咽反射消失,咽腭弓松弛,属7,8,9颅神经同时受累,而无其他颅神经及肢体病变。

3.3 电生理检查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检查是面神经麻痹后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观察瞬目反射中患侧及对侧的R1R2是否出现及R1的潜伏期和波幅了解病变是否完全[30];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在鼻旁肌、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记录,主要是观察对比两侧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肌电图检查主要是用同芯针电极在额肌、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记录,观察是否出现自发电位以及运动单位电位的情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自发电位在失神经支配的大约2周后出现,常见的是在患侧观察到纤颤电位或正锐波,在神经修复期会出现高波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

3.3.1参照党静霞[31]介绍的《瞬目反射正常值标准》(2005),确定的瞬目反射异常标准:

⑴患侧R1R2及对侧R2’波幅下降或未出现;

⑵R1潜伏期≥12ms;

⑶双侧R1潜伏期之差≥2ms;

⑷双侧R2及对侧R2’潜伏期≥37ms;

⑸双侧R2潜伏期之差≥4ms。

3.3.2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标准:

⑴患侧未引出明确波形;

⑵双侧潜伏期之差≥0.5ms;

⑶患侧波幅较健侧波幅下降。

3.3.3 EMG检测的异常标准:

静息时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轻收缩时出现长时限、高波幅的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4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无电离辐射等优点,可以作为面神经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3D-MRI成像序列提供的毫米级、亚毫米级图像结合三维重建(MPR)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还能显示面神经与邻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如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占位等压迫面神经[32,33]。3D-T2WI(3D-TSE、3D-FIESTA、3D-CISS、3D-SPACE 等)序列的神经-脑脊液间信号对比高,在显示脑池段面神经形态方面具有优势。3D-T1WI(3D-TOF、3D-FLASH、3D-SPGR、3D-VIBE等)可以显示面神经主干全程及周围动脉血管,有利于评估血管压迫面神经,也是面神经增强扫描的首选序列。MRI平扫诊断面神经病变的价值有限,增强扫描在评估面神经有无占位、水肿、变性等方面能提供更多信息[34,35]。3D-T2WI、3D-T1WI 序列检查面神经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92.63%、85.26%,将两者结合可提高至98.95%[36]。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神经纤维功能成像技术,在面神经成像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0T-MRI的图像质量优于1.5T-MRI,有条件做面神经MRI检查的,最好选用超高场强MRI。

3.5 实验室检查

3.5.1血液常规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多数正常,但部分已经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会升高。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减低。

3.5.2生化检查空腹血糖升高者,是否确诊有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注意影响血糖。

3.5.3免疫学检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检查。对于明确有疱疹出现或患侧颈枕部疼痛明显而无疱疹出现者,发作2次或以上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常规做免疫球蛋白、补体、T细胞亚群检测。

3.5.4其他特殊检查怀疑莱姆病、麻风病感染,可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如皮肤红斑、器官侵犯变形和流行病学特点检测血中螺旋体特异抗体和麻风杆菌等。

3.5.5脑脊液检查对疑似颅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表现双侧面神经同时周围性瘫痪,应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呈现蛋白、细胞分离可资鉴别[37]。

4.0 鉴别诊断

单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过认真查体,均可作出初步判断,无须逐一鉴别,只有伴发面神经之外的相关病变,需做相关检查,予以鉴别。

4.1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外展神经、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

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不同程度伴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麻痹性斜视、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4.2 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胆脂瘤[38]、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4.3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4.4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4.5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下行纤维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5.0 评定面神经分级评定[39]

5.1 定位诊断标准

(1)膝状神经节及以上损害(2)膝状神经节以下到镫骨肌支

(3)镫骨肌支以下到鼓索(4)鼓索以下(含茎乳孔及以远)

项目 1 2 3 4

基本体征+ + + +

头痛或头晕+ ———

乳突处疼痛或压痛+ + ——

耳鸣或听力下降+ + ——

听觉过敏—+ ——

舌前2/3味觉减退+ + ——

唾液分泌减少+ + + —

流泪减少+ ———

耳廓感觉减退+ + + —

外耳道疱疹+ ———说明:基本体征为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面部特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应通过相应检查验证,如泪液、听力、味觉、耳廓感觉。损害节段的位置高低定位,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和估计病程长短;有助于分析器质性损害的性质。损害节段越高,体征越重。要高度警惕占位性病变及核性破坏性病变,有条件者配合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纯音电测听等确诊病因。

5.2分级评定标准

按抬额、皱眉、闭眼、耸鼻、颧肌肌力、鼻唇沟深浅、能否鼓腮、能否吹口哨、示齿露牙情况、下唇下降幅度10项内容,分为正常(10分)、比键侧弱((7.5分、5分)、2.5分)、消失(0分),每一项打分,总分作为评级依据。

说明:①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100分),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以上,未满100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75分-50分),Ⅳ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50分以下-25分),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以下,未到0分),Ⅵ级为完全麻痹(0分)。

②评分原则:正常指没有任何障碍。消失:患侧面肌肌力,指主要横纹肌肌力为徒手肌力的0级(一般选颧肌,检查者令患者努力闭患眼,检查者用右手拇指放在患者眼外眦下方的颧弓上,感觉肌肉收缩的程度,无肌肉收缩的感觉为0级);不能抬额,额纹完

全消失;患侧皱眉不能;闭眼患侧漏白5mm左右;搐鼻时患侧不能动;鼻唇沟完全消失;示齿口角偏向健侧达8-10mm;患侧牙齿露出的粒数;吹口哨、鼓腮时患侧漏气,上下唇间距离大于5mm;降下唇在静止时超过双唇间水平线3mm以上。比健侧弱(7.5分,5分,2.5分):分别介于正常与消失的1/3,1/2,2/3。如颧肌肌力:健侧的1/3为可感到肌肉收缩,但不能抗阻力;健侧的1/2为可感到肌肉明显收缩,能抵抗中等阻力;健侧的2/3为肌肉收缩有力,可抗较大阻力,但比健侧弱。

5.3命名原则为便于对临床诊断纪录和准确表述,作如下命名规定。如属面神经炎引起面神经麻痹,定位在蹬骨肌支段,分级评定为Ⅳ级,可记录为“周围性面瘫(Facioplegia)2段Ⅳ级”,左侧或右侧。简称“FP 2段Ⅳ级”。如属继发于腮腺瘤术后,听神经瘤术后,外耳道疱疹引起的“亨特氏综合症”,脑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桥脑、延髓炎症、梗死或出血等,则在原发病诊断后纪录其简称。如此纪录“FP1段Ⅵ级”最难治,极可能留下后遗症,“FP4段Ⅱ级”的面神经炎可能会自愈。如属吉兰-巴雷综合症,往往是对称性损害,则仍以原发病列出诊断。

6.0 治疗

6.1 治疗原则

6.1.1一般原则早发现,早治疗;主观检查进行评级;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有条件者早期做瞬目反射和传导速度检查,对于有面神经之外颅神经损害表现及评级在Ⅳ级以上的重度面神经麻痹患者,有条件最好尽早做磁共振MPR扫描,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早期处理方法;避免原发疾病加重面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避免劲风直接吹患侧面部。循序渐进,不宜超越阶段。

6.1.2分级治疗原则

(1) FP1-4段1-3级者属轻证,口服糖皮质激素[40,41]、改善血循环[42,43]、B族维生素类[44]、理疗[45,46]、针灸[47-49],一般在2-3周左右可恢复。

(2)FP1-4段4-6级者,属于面神经炎的,早期需要充分消炎、脱水[50]、抗病毒[51-52]、改善血循环[53,54]、营养神经等方法,减轻在骨性腔道中面神经的水肿。传统治疗方法如针灸、中医中药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可以配合不同理疗。急性期过后要给予高压氧[55,56]、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57-59]等治疗。如果急性期后乳突区域仍疼痛,高压氧治疗须推迟。非面神经炎的面神经麻痹,多是术后或者原发病治疗后进入恢复期,多以针灸、理疗和神经营养药进行治疗,功能障碍重的,可以酌情配合高压氧治疗。

6.1.3 分期治疗原则

(1)急性期(1-7天)以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管水肿及神经损伤为主;药物、理疗均可同时进行。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2)恢复期

恢复期早期(7-14天)开始配合神经营养药,中药通经活络,理疗[60,61]、电针[62,63];面神经功能训练[64],重症患者需要配合高压氧治疗。

恢复期中期(15-28天)轻者延续前述方法,重者须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局部推拿,甲钴胺穴位注射或患侧茎乳孔外注射治疗[65]。

恢复期后期(29天后)绝大多数经上法可以临床治愈。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观察6-9月[1],其间可根据面神经分支损伤程度,采取多途径、多方法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局部或肌肉注射可能有助于恢复及减少后遗症。

6.2不同类型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案

6.2.1 感染性面神经麻痹

6.2.1.1 感染性面神经麻痹的药物治疗

普通面神经炎(无明显诱因)及上呼吸道周围炎症因素导致的,包括病毒侵犯膝状神经

节(Ramsay Hunt Sydrome)及以上神经组织,甚至脑干炎症,特殊类型的面神经疾病如雷姆病(Lyme)、吉兰--巴雷综合症等。

(1)激素治疗(口服、静脉、局部注射)现阶段病原学无法确定时,主要是针对病理改变采取措施,用激素减轻水肿,稳定细胞膜和神经鞘膜,与其它药物一起减轻面神经管内压。口服强的松片10毫克,3次/日,分级Ⅲ级及以下,连用3-5日。Ⅳ级用地塞米松10-15毫克/日,加于0.9%氯化钠溶液100毫升,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5-7日;或地塞米松10毫克,或甲基强的松龙40毫克,加弥可保注射液0.5毫克,生理盐水加至4毫升,于耳后乳突前下方垂直进针1.8厘米左右,回抽无出血后缓慢注射,具体应用局部注射3天,之后依病情变化,给于早晨一次顿服强的松片20-25毫克,连用7-10天。Ⅴ级及以上应给予甲基强的松龙80毫克加于0.9%氯化钠溶液100毫升,每日2次或3次,3-5日,静脉滴注,再根据情况酌情减量维持。关于激素的应用,没有固定模式,但发病之初的强化使用,决定评级很重的患者之后的病程。激素使用同时注意补钙、补钾及保护胃粘膜。

(2)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临床无法分离病毒情况下,根据耳后乳突区域疼痛、外耳道疱疹等,即可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Ⅰ-Ⅲ级,口服阿昔洛韦片0.9-1.2g,分3-4次/日,连用5-7日;Ⅳ-Ⅵ级,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6-1.0g,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7-10日。可同时给予抗病毒口服液10-20ml,3次/日,口服。如系乳突炎、呼吸道感染等化脓性感染引起,需根据血常规化验情况,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者静脉滴注。莱姆病引起的须用四环素族配合青霉素族药物治疗;伴有关节痛或发热需给予非甾体消炎药如布洛芬等口服。

(3)维生素(B族维生素口服、穴位注射)可用维生素B120mg,维生素B620mg,3次/日,口服;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甲钴胺注射液0.5mg-1.0mg,1次/日,肌肉注射。评级Ⅳ-Ⅵ级,还可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1.0mg茎乳孔外注射(耳垂连线,耳根后约0.5cm凹陷中,深度约1.8cm),缓慢推入,可与面部穴位隔日交替使用至面部功能障碍恢复评级到Ⅰ级停止。

(4)改善局部循环评级Ⅳ-Ⅵ级可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或川芎嗪注射液120mg 等加入生理盐水250ml,1次/日,连用7-10日,同时可加用地巴唑片10mg,3次/日,口服。

(5)降低面神经管内压面瘫发生前后,患侧颈枕部疼痛,或发疱疹,或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可予甘露醇注射液125ml,2-3次/日,静脉快速滴注。可根据疼痛持续时间或疱疹消失时间决定使用时间和每日次数,7-12日不等。急性期面神经管水肿卡压,有可能致面神经坏死,甘露醇和类固醇激素连用,可稳定细胞膜、减轻水肿和非特异性炎症,降低面神经管内压力,为后期的面神经功能恢复赢得时间。

(6)神经功能修复评级Ⅳ-Ⅵ级,在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消失,遗留面神经功能缺损,肌电图评估中到重度受累,应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9000AU/日以上,肌肉注射,28日1疗程;同时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或甲钴胺注射液肌注。

(7)中药治疗面瘫评级FP1-4段Ⅰ-Ⅲ级,中药配合针灸可以治愈。Ⅳ-Ⅵ级,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整个病程根据辨证选方用药有所不同。

1)初起风邪客于络脉,治宜祛风解毒活血。选方升阳散火汤加减(葛根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赤芍15克,甘草5克)。兼目赤流泪,去柴胡、升麻、独活,加荆芥10克,菊花10克,连翘15克,青箱子10克;兼耳后疼痛,去党参、独活、升麻,加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川芎15克;兼眩晕、恶心,去升麻、柴胡、独活、羌活,加半夏15克,石菖蒲15克,胆南星10克,白术10克;听觉减退去独活,加连翘15克,

桃仁15克,红花10克。5-7剂,1剂/日,水煎服。

2)中期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通络。选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炙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15,桃仁15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赤芍15克)。评级1-3级,可用原方;4-6级加用皂角刺30克,白附子10克,鸡血藤30克。但使用此方需当患侧耳后不痛,无咽痛。1剂/日,水煎服,可用3-4周。

3)病后期虚中挟实,血虚生风,重在养血通络祛风。

面瘫日久(病程4月以上),正虚邪实,虚风内动,面部倒错,甚或眼睑口角不自主跳动。治宜补益气血、疏风通络。选方五虎追风散合牵正散加减(僵蚕10克,全蝎10克,胆南星10克,蝉衣10克,天麻10克,白附子10克)。因面部仍无力且倒错,溢泪,眼睑和口唇不自主抖动,可加黄芪30克,皂角刺30克,车前子10克,路路通15克。1剂/日,水煎服,服用4-6周无效,进入后遗症期,停止服药。

(8)特殊人群的药物使用

1) 孕前期,除外用药各种药物均不能使用,或者要让孕妇做出是否中止妊娠的选择;

2) 孕后期,除激素外,其他药物均可使用;但如体质差,易流产等,活血化瘀药不宜使用。

3) 哺乳期,如果断奶均可使用;

4)月经期,发病在行经期间,对于可能引起出血增加的药物暂缓使用,如活血化瘀药,糖皮质激素。月经过后仍可以使用;

5)婴幼儿,上述药物均可使用,但须按儿童用量给药;

6)糖尿病患者,轻症不用激素,重症则需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糖情况下使用,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决定,一旦耳后疼痛或疱疹消失,就减量或停用激素。

7)伴有其他疾病,如同时合并脑梗死,应两病同治;若早期血糖一过性升高,仍需临时加用降糖药;

8)腮腺炎、中耳炎、根尖周围炎引起的应加强抗病毒或抗炎药物使用。

(9)伴发病的处理

1)暴露性角结膜炎红霉素、氯霉素类眼药水点眼;

2)耳后乳突痛疼痛感觉不剧烈,常规激素、改善血循环、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如疼痛明显,即可加用非甾体消炎药。由于本身可能就是疱疹病毒引起,须在足量激素使用情况下加强抗病毒药、脱水药减压治疗;

3)患侧听觉过敏: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下生活或工作,并给予银杏叶片剂40mg,2次/日,敏使朗6mg,2-3次/日,口服。一般1疗程10日,根据病情用2-3疗程。

4)舌前2/3味觉减退:无需特殊处理,随病情好转可恢复。

(10)特殊病种莱姆病、麻风病有皮肤红斑,全身多处周围神经损伤等特征性的改变,须由专门科室和慢病防治部门治疗。

6.2.1.2非药物疗法

(1)早期红外线辐照,五官超短波面神经起始段局部治疗,微热量,每次10分钟。红外线可用到痊愈,每次20分钟;超短波10天一疗程,是否需要继续使用,需要看血常规检查结果而定。也可配合使用针刺,宜浅,手法宜轻柔,不用电针。

(2)恢复期轻者,针刺加红外线,选穴患侧阳白、鱼腰、丝竹空、四白、颧髎、迎香、颊车、翳风、地仓、夹承浆、合谷,电针2-3对,断续波,留针20-25分钟,斜刺,或透刺。

(3)恢复期重者,在上述治法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频率1-5Hz,电流强度1-1.5mA, 10次1疗程。还可使用温针或艾灸,但须避免出现灸疮。

(4)高压氧治疗,1次/日,10次1疗程,病情重者可做2疗程。

(5)恢复中后期:局部推拿加面神经功能锻炼。

6.2.2 创伤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康复专业早期较少见到即时发生的创伤性面神经麻痹,处理原则与病毒性面神经麻痹者略有不同。

可能的原因有颅脑外伤,尤其是颅底骨折合并颞骨岩骨折,或颞侧的挫裂伤,听神经瘤术后损伤,中耳手术损伤,腮腺瘤手术或颌面部骨折、挫伤面神经分支。

分期与治疗的原则:分期同感染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不用抗感染、抗病毒药物,不用祛风通络中药。其余治疗方法同感染性面神经麻痹。

6.2.3后遗症治疗

各种类型面神经麻痹经过急性期、恢复期的治疗后,6个月内仍不能完全恢复患侧面神经的功能,可能会遗留患眼溢泪(鳄鱼泪),面部倒错(口角歪向患侧,睑裂变小、面肌痉挛)等。针对这些症状体征,此时多种治疗措施均难产生明显效果,但可用肉毒毒素矫正治疗。方法是配50u/ml的A型肉毒毒素溶液,用微量注射器,在患侧皱额肌、眉间肌及眼轮匝肌下半边每隔1cm注射2.5u,另选颧大肌、患侧提唇肌、提鼻肌、笑肌,健侧笑肌、降下唇肌给予2.5-5.0u注射,可以基本矫正到左右面部对称;后期面肌痉挛,可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肌靶点注射。但都不可避免的会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耳鼻喉-头颈外科可能采取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吻合术;对于溢泪,眼科可能进行泪管再通术;

(执笔:杨万章参与者:高长玉高利王兴林陈尚杰盛佑祥张远华谭四平代娟丽向云陶红星吴芳王俊吴延林陆琳)

执笔作者单位: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邮编:518052,Email:ywz565@https://www.360docs.net/doc/a911807597.html,

参考书目:

[1] Reginald F. Baugh, Gregory J. Basura, Lisa E. Ishii, Seth R. Schwartz,et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 2013,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1807597.html,/content/149/3_suppl/S1

[2] Dodge PR,Poskanzer DC. Varicella- zoster and herpes simplex antibody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Bell s palsy[J] . Neurology,1962; 1( 12) : 34- 5.

[3] McCormick DP. Herpes- simplex virus as cause of Bell's palsy [J] .Lancet,1972; 1( 7757) : 937- 939.

[4] Nakamura K,Yanagihara N. Neutralization antibody to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in Bell’s palsy[J] .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Suppl,1988;137: 18- 21.

[5] Diaz GA,Rakita RM,Koelle DM, . A case of Ramsay Hunt- like syn-drome caused by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J] . Clin Infect Dis,2005,40( 10) : 1545- 7.

[6] Lackner A,Kessler HH,Walch C . Early and reliable detec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and varicella zoster virus DNAs in or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lsy: decision support regarding antiviral treatment[J] . J Med Virol,2010; 82( 9) : 1582- 5.

[7] Mulkens PS,Bleeker JD,Schroder FP . Acute facial paralysis: a virological study[J] . Clin Otolaryngol Allied Sci,1980; 5( 5) : 303- 10.

[8] Murakami S,Mizobuchi M,Nakashiro Y . Bell palsy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identification of viral DNA in endoneurial fluid and mus-cle [J] . Ann Intern Med,1996; 124( 1 Pt1) : 27- 30.

[9]李英欣,蒋惠荷,陈艺琳,等.以面神经为主的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2例报道).蚌埠医学院学报,1995,20(5):327-328

[10] 艾成绪,邱会成,史志学,等.莱姆病面神经麻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 ,22(1):41

[11] 李鑫,滕继军,王军红,等. 疫苗接种后面部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6):430

[12]柳忠兰,李淑贤,吕晶,等. 面神经炎的临床和免疫学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 3 ( 3 ):175-177

[13]张小红,陈品. 急性面神经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初步研究.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9,2(6):23-24

[14] 岳云龙,金延方,吴晓华,等. 肿瘤所致周围性面瘫的影像学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0):1438-1440

[15] 王广智,顾艳枝,张斌. 腮腺良性肿瘤引起面瘫及文献复习(附2例报告). 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24(3):283-284

[16] 袁宝玉,闫福岭,郭怡菁,徐海清. 不同部位脑干梗死的面瘫原因. 江苏医药, 2011 , 37(4):421-423

[17] 王传伟,王丽,袁明清,李伟,李大为. 脑干出血26例临床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5):786-787

[18]姜国林,刘团结,毛蕾.以周围性面瘫起病的急性脑干梗死临床与影像学分析(附4例报告).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综1):113

[19] 周萍,何蓉,胡绚丽,蔡小强. 交通事故致外伤性面瘫的法医学鉴定5 例.法医学杂志,2012,28(6):478-480

[20]任勇. 面神经减压术对颅脑损伤致面瘫的疗效评价.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943-1945

[21]Darrouzet V,Duclos JY,Liguoro D,et al.Manage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resulting from temporal bone fractures:our experience in 115 case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1,125:77-84.

[22] 卢连军, 黄维国,邱建华,王锦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的面神经麻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1,7(4):249-251

[23] Altuntas A , Unal A , Aslan A, et al.Facial nerve paralysis in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nkara Numune Hospital expe-rience[ J] . Auris Nasus Larynx , 1998, 25( 2) : 169~172

[24] 任基浩, 陈忠, 谭子环, 聂国辉.耳源性面瘫72例分析.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0,15(3):265-267

[25] 陈观贵,谢鼎华,伍伟景,等. 慢性中耳炎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6(10):569-571

[26] Ikeda M,Nakazato H,Onoda K,et al.Facial nerve paralysis caused by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and effects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Acta Otolaryngol,2006,126:95-100.

[27]孔凡元.六城市面神经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9,(1):36-37

[28]阎润民,李昆屯,程学铭,王文治,李世绰. 面神经炎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5(增刊):38-43

[29]陈良,薛广波,何欲新. 中国Bell’s麻痹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2):87-89

[30]谢丹丹,李晓松,刘元元.瞬目反射在Bell麻痹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2014,45(6):1045—1047.

[31]党静霞.《肌电图诊断及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51.

[32]EI Refaee E, Langner S, Baldauf J, et al. Value of 3-dimensional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detecting the offending vessel in hemifacial spasm: comparison with intraoprative high definition endoscopic visualization. Neurosurgery, 2013, 73(1): 58-67.

[33]面神经3D-TOF-MRA及3D-FIESTA扫描对原发性面肌痉挛手术的指导价值.中华医学杂志2013, 93(45):3614-3616.

[34]Bell面瘫和Ramsay-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8):1120-1123.

[35]李英,谢敬霞,刘剑羽,等.Ramsay Hunt综合征的MRI 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2):156-159.

[36]Smith PM,Goncalves R,McConnell JF.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MRI for detecting facial nerve abnormalities in dogs with facial neuropathy.Veterinary Record,2012,171(14):349-353.

[37]李玉荣,付学锋.1例双侧面瘫伴病理征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治体会[J].甘肃医药,2014,33(11):880—881.

[38] 马慧敏,陈智斌,周涵,等.颞骨先天性胆脂瘤并发周围性面瘫的诊治[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3):412—414.

[39]杨万章,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2005 ,3 (9):786-787)

[40] 姜曌,张晓杰,夏峰,等.激素在不同发病时间对Bell麻痹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3):192—195.

[41]屈改艳,夏和平.激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面神经炎64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6):3561—3562.

[42] 韦艳丽,曾鉴源. 复方当归注射液茎乳孔封闭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河南中医.2014.34(3):516-517

[43] 夏琳,肖志华,刘军,李小菊. 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研究,2014,6(6):316-317

[44] 许淑娥. 甲钴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5):693

[45] 邓思敏,沈国芳. 功能性电刺激修复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27(4):941-944

[46] 张婉怡. 传统治疗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3 例.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6(23):2394,2399

[47]朴林林.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 例临床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4):154-155

[48] 刘立安, 朱云红,李清华,于竹力. 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

安全性评价. 中国针灸,2012年7,32(7):587-590

[49] 向定国,毛庆菊.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2015 ,37 (4):60-61

[50] 屈改艳,夏和平. 激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面神经炎64 例疗效分析. 吉林医

学,2014 ,35(16):3561-3562

[51]王成文,周达岸.早期应用阿昔洛韦联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46(4):186—188.

[52] 吴慧文,朱宏涛,卢祖能. 抗病毒药物联合类固醇治疗贝尔麻痹疗效的meta 分析.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 ,22 (2):114-119

[53] 詹汉章,李艳红,罗志宏,刘公汉. 川芎嗪治疗B ell’s面瘫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7(1):25

[54]刘静,吴景芬,韦永胜.三七通舒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 10(1): 30~32

[55]王辉鳌.运用针灸配合高压氧冶疗外伤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4,6(24):121—122.

[56]孙竹萍.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5,13(7):72

[57]孙玲莉,黄丽萍,杨峥等.针刺配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J].陕西中医,2014,35(3):350—351.

[58]李培清,曾结平,吴伟伟,等.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8):2381—2382.

[59]刘群会,朱祖欣.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治疗慢性期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3):225.

[60]高松,李利阳,王英.生物肌电反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42(11):34—36.

[61]谢琪,程毅,陈丽贤,等.低强度激光早期干预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2014,29(1):43—44.

[62] 林万庆,梁栋富,陈旭军等. 不同电针时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光明中医,2015 ,30 (1):92-94

[63]陈晓琳, 唐成林, 谢辉等. 五官超短波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289-290

[64]颜文敏.面肌训练反馈等综合性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434—1435.

[65] 杨万章,吴芳,盛佑祥等,弥可保注射液茎乳孔外及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1 4 4 例比较分析. 医学研究杂志,2 0 0 9 ,83(12):126-129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一北京共识(二)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一北京共识(二) 四、血流动力学治疗从理论到实践 充分理解并实践血流动力学治疗是重症患者治疗的基础与灵魂。无论是在循环功能支持、机械通气、CRRT、严重感染的控制以及镇痛镇静等方面,甚至在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少不了血流动力学身影。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过程的进展息息相关,血流动力学理论贯穿始终。血流动力学治疗应该从理解基础血流动力学理论出发,掌握相关病理生理学概念和基本技能,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应用到临床诊治当中。 18.血流动力学理论是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基础[推荐强度:(8.51±1.04)分] 血流动力学理论是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必需条件,是决定治疗效果的根基。只有在血流动力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精细把握每一个参数、每一项干预、每一次反馈和每一次评估,才能将血流动力学治疗的每一步调整引向正确的方向,从而在临床诊治中做出更有利于重症患者的治疗决策。目前利用血流动力学理论指导血流动力学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可根据基本的理论对参数进行程序化设汁,并总结既往病例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参数,评估患者当前的疾病严重程度,并对参数发展的趋势进行预判,再根据不同参数所反映的机制和阶段性效果进行动态反馈,进而将一系列

连续的结果进行整合与总结,以指导下一步治疗[27]。这也是血流动力学理论是血流动力学治疗基础的更好诠释。 19.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治疗应以早期充分液体复苏为先导[推荐强度:(8.16±1.24)分] 严重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高,在血管张力下降的同时伴有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进而导致严重地全身缺氧和组织灌注不良,而后者导致病死率的增加[28-29]。因此,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是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灌注的首要步骤。2012年SSC指南明确提出早期复苏的容量目标[4]。最近的研究发现,随着早期复苏理念的深入,临床上严重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逐年下降[30]。 20.血流动力学ABC理论可以指导不同类型休克和休克不同阶段的血流动力学治疗[推荐强度:(7.83::!1.21)分] 所谓ABC理论,是指加用正性肌力药物前应将容量调整到最适状态,见图1,假设患者初始心功能点为A点,而患者的目标心功能是D点。若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可以使A点沿虚线方向直接移向D点·若先增加前负荷,A点会首先沿曲线2移向B点,然后应用相对少量的正性肌力药物由B点移向D点。同样道理,如果患者的心功能点在C点,将心功能点由C 移向D点的最佳选择是C→B→D,而不是C点沿虚线直接到D点。所以,A→B→D是将心功能点由A点移向D点的最佳选择。ABC理论的意义在于加用正性肌力药物前,尽量将容量调整到最适状态,发挥心脏自身的代偿能力,减少药物副作用。这一理论在各种类型休克及休克的不同阶段均

2015血流动力学共识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2015)要点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关注的是血液的运动。血液的运动遍布机体的各个角落,像网络一样将机体的组织细胞、器官联系在一起。血液在机体内的运动方式与一般的流体力学有所不同,受生理、病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血液在机体各个部位的运动保持着有机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调节、互为因果。血液由多种成分组成,这些组成成分的运动不仅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快速运动,而且还表现在组织间、细胞周围的缓慢运动,参与细胞的代谢与内环境的构成。 经多位重症医学专家以不同形式对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相关问题的多次讨论,于2014年6月初成立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8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的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作组。在协作组指导下,21位专家组成共识工作组。2014年10月10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完整的共识条目发给协作组38位专家,在所有专家针对所有条目经过邮件或电话形式再次讨论和修改后,2014年10月10月20日完成共识条目及描述初稿的更新。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圆桌会议于2014年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专家们进行了现场讨论。根据现场所有专家达成共识的条目及其内容描述要求,最终形成了100条共识意见。圆桌会议后,用邮政快递形式送至每位专家进行再评定,为每项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综合推荐强度分十个等级,0分为不推荐,9分为强力推荐,分数由低到高表示推荐强度逐渐增强。 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

1.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特点和规律性的科学〔推荐强度:(8.61±0.77)分〕 2.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机体的实时状态和反应,目标导向的定量治疗过程〔推荐强度:(8.62±0.55)分〕 3.血流动力学监测不等同于血流动力学治疗〔推荐强度:(8.59±0.80)分〕 4.血流动力学治疗贯穿重症治疗的全过程〔推荐强度:(8.16±1.39)分〕 5.准确、及时的液体治疗改善器官功能,改善预后〔推荐强度:(8.08±1.42)分〕 6.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须同时注意对容量、心功能和微循环的影响〔推荐强度:(8.19±1.27)分〕 7.所有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均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治疗ARDS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强度:(7.17±1.74)分〕 8.肺复张操作之前即过程中应进行循环功能评估〔推荐强度:(8.47±0.97)分〕 9.治疗低氧血症,除了考虑容量过多外,还需重视容量不足〔推荐强度:(7.68±1.58)分〕 10.应关注急性肾损伤时肾脏相关激素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推荐强度:(7.00±1.94)分〕

欧洲危重病医学会休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

2014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休克及血流动力 学监测共识 作者:王春耀,杜斌,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ICU,北京,100730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24(02): 139-141. 【声明: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自2007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首次发布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诊疗指南以来,新的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陆续发表,为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基于上述进展,欧洲危重病医学会工作组就休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达成了新的共识,原文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2014年12月刊。本文系共识内容的部分摘译。 1休克的定义、病理生理、特点和流行病学循环系统功能衰竭即机体不能将足够氧气运输到组织器官,从而引起细胞氧利用障碍,即氧耗处于氧输送依赖阶段,并伴乳酸水平升高。 推荐意见: 循环休克定义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伴有细胞的氧利用障碍––定义;

休克导致细胞氧合障碍,伴血乳酸升高––事实陈述; 休克可表现为下述4种基本类型,其中3种(低血容量性、心源性、梗阻性)为低动力休克,1种(分布性)为高动力休克––事实陈述; 休克可由多个过程共同参与––事实陈述。 2休克的诊断 普遍性问题: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的诊断应当根据临床、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推荐意见: 休克一般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体征。目前对于以下3个器官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组织灌注的临床评价:

皮肤(表皮灌注程度); 肾脏(尿量); 脑(意识状态); –事实陈述。 推荐对高危患者进行常规筛查,以早期确定即将发生的休克并开展治疗–推荐等级1级,证据等级低(C); 推荐对具有相关病史并有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针对心率、血压、体温以及其他体格检查参数(包括低灌注体征、尿量和意识状态)进行频繁监测–最佳临床实践。 3低血压和休克 低血压并非诊断休克的必备条件:机体的生理代偿机制可以通过血管收缩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血流动力学共识

)要点2015《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 关注的是血液的运动。血液的运动遍布机体的各个角落,像网络一样将机体的组织细胞、器官联系在一起。血液在机体内的运动方式与一般的流体力学有所不同,受生理、病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血液在机体各个部位的运动保持着有机的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调节、互为因果。血液由多种成分组成,这些组成成分的运动不仅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内的快速运动,而且还表现在组织间、细胞周围的缓慢运动,参与细胞的代谢与内环境的构成。经多位重症医学专家以不同 形式对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相关问题的多次讨论,于2014年6月初成立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8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的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作组。在协作组指导下,21位专家组成共识工作组。2014年10月10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完整的共识条目发给协作组38位专家,在所有专家针对所有条目经过邮件或电话形式再次讨论和修改后,2014年10月10月20日完成共识条目及描述初稿的更新。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圆桌会议于2014年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专家们进行了现场讨论。根据现场所有专家达成共识的条目及其内容描述要求,最终形成了100条共识意见。圆桌会议后,用邮政快递形式送至每位专家进行再评定,为每项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综合推分数由低到高表示推荐强度逐渐增强。分为强力推荐,分为不推荐,90荐强度分十个等级,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1.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特点和规律性 的科学〔推荐强度:)分〕±0.778.61(目标根据机体的实时状态和反应,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2. )分〕0.55(8.62±导向的定量治疗过程〔推荐强度:)分〕0.80(8.59±3.血流动力学监测不等同于血流动力学治疗〔推荐强度:)分〕1.398.16±4.血流动力学治疗贯穿重症治疗的全过程〔推荐强度:()分〕1.428.08±5.准确、及时的液体治疗改善器官功能,改善预后〔推荐强度:(6.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须同时注意对容量、心功能和微循环的影响〔推荐强度:(8.19)分〕±1.277.所有的

欧洲重症协会休克与血流动力学共识解读(最全版)

欧洲重症协会"休克与血流动力学共识"解读(最全版) 2007年欧洲重症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首次发布了休克患者的诊疗指南,分别回答了有关休克5个方面的问题:(1)休克的定义、病理生理、特点和流行病学;(2)前负荷以及容量反应性;(3)如何以及何时监测休克患者的每博输出量或心输出量;(4)局部循环或微循环以及细胞功能监测;(5)利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治疗[1]。2007年后新的临床研究结果陆续发表,因此,ESICM工作组对新的临床试验以及相关数据做了详细分析和讨论,就2007年的共识中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达成了新的共识,并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2014年12月刊[2]。44条共识意见通过4种方式进行描述:定义(definition)、推荐意见(recommendation)、最佳临床实践(best practice)、事实陈述(statement of fact)。事实陈述指对一个实际情况(而不是监测手段或其他医疗行为)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从而形成一条重要的议题;有明确的循证医学指征则以"推荐意见"或"最佳临床实践"描述。 休克的定义、病理生理、特点和流行病学 1.循环休克定义为伴有细胞氧利用不充分的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Circulatory shock is a life-threatening, generalized form of 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 associated with inadequate oxygen utilization by the cells)。-定义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 近些年随着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提高,患者发生心脏骤停(CA)经最初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出院存活率仍然很低。即使在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北京地区,院外发生的因心源性病因导致CA患者中,被急救人员发现时也仅有7.7%存在可除颤心律,只有5%能ROSC,4.2%存活住院,而存活出院的仅占1.3%。 影响ROS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CA后综合征,包括伴随循环休克的心肌功能障碍,伴随凝血系统激活的系统性炎症,不断进展的脑损伤以及持续存在的病理学变化嘲。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机械因素包括严重的心肌收缩力损伤和心肌舒张功能不全;电生理因素包括各种心律失常,甚至交感电风暴。这些因素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CA患者存在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常并存低血压和组织微循环低灌注状态,并将持续数天。对复苏后患者进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通过各种药物、器械等手段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关键环节。ROSC 后目标温度管理(T1M)是被临床证实能提高CA后昏迷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措施。TTM治疗期间低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其特殊的表现。 1 CA-ROSC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1.1 复苏后心功能障碍 CA患者复苏后早期就会出现心肌功能障碍,而这种暂时性心肌功能障碍是可逆的。患者CA-ROSC后24h内心排指数出现下降,一般2~3d开始恢复,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嗍。 【推荐意见1】:CA患者在ROSC后会出现的暂时性、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可以选择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改善心功能。 1.2 复苏后低血压 【推荐意见2】:CA-ROSC后低血压与患者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尽早积极纠正低血压可以改善预后。 1.3 复苏后微循环障碍 【推荐意见3】:ROSC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在关注CA患者血压的同时。也要关注微循环血流的变化。 2 CA-ROSC后血流动力学监测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 2015 干货版)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 ----北京共识(2015版)(干货版) 一、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 1.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特点和规律性的科学[推荐强度:(8.61±0.77)分] 2.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机体的实时状态和反应,目标导向的定量治疗过程[推荐强度:(8.62±0.55)分] 3.血流动力学监测不等同于血流动力学治疗[推荐强度:(8.59±0.80)分] 4.血流动力学治疗贯穿重症治疗的全过程[推荇强度:(8. 16 +1. 39)分] 5.准确、及时的液体治疗改善器官功能,改善预后[推荐强度:(8.08±1.42)分] 6.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同时注意对容量、心功能和微循环的影响[推荐强度:(8.19±1.27)分] 7.所有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均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治疗ARDS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强度:(7.14±1.74)分] 8.肺复张操作之前及过程中应进行循环功能评估[推荐强度:(8.47±0.97)分] 9.治疗低氧血症,除了考虑容量过多外,还需重视容量不足[推荐强度:(7.68±1.58)分] 10.应关注急性肾损伤时肾脏相关激素对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推荐强度:(7.00±1.94)分] 11.治疗腹腔内高压时应同时关注腹腔内压对腹腔局部及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推荐强度:(8.30±1.13)分] 12.血液净化不仅是为了替代器官功能,且是血流动力学治疗的重要手段[推荐强度:(8.32±1.06)分] 13.感染灶的去除及抗生素的应用是严重感染时血流动力学治疗的重要措施[推荐强度:(8.51±0.87)分] 14.经验性抗感染时,血流动力学状态应作为抗生素选择的重要依据[推荐强度:(7.70±1.41)分]

欧洲危重病医学会休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全文)

欧洲危重病医学会休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全文) 背景 自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首次发布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诊疗指南以来,新的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陆续发表,为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基于上述进展,欧洲危重病医学会工作组就休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达成了新的共识,原文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本文系共识内容的部分摘译。 休克的定义、病理生理、特点和流行病学 循环系统功能衰竭即机体不能将足够氧气运输到组织器官,从而引起细胞氧利用障碍,即氧耗处于氧输送依赖阶段,并伴乳酸水平升高。 推荐意见: 循环休克定义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伴有细胞的氧利用障碍—定义 休克导致细胞氧合障碍,伴血乳酸升高—事实陈述 休克可表现为下述4种基本类型,其中3种(低血容量性、心源性、梗阻性)为低动力休克,1种(分布性)为高动力休克—事实陈述休克可由多个过程共同参与—事实陈述 休克的诊断

普遍性问题 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的诊断应当根据临床、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推荐意见: 休克一般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体征。目前对于以下3个器官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组织灌注的临床评价: 皮肤(表皮灌注程度); 肾脏(尿量); 脑(意识状态) —事实陈述 推荐对高危患者进行常规筛查,以早期确定即将发生的休克并开展治疗—推荐等级1级,证据等级低(C) 推荐对具有相关病史并有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针对心率、血压、体温以及其它体格检查参数(包括低灌注体征、尿量和意识状态)进行频繁监测—最佳临床实践 低血压和休克 低血压并非诊断休克的必备条件:机体的生理代偿机制可以通过血管收缩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但组织灌注和氧合情况可能已经出现显著降低,此时可表现为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和乳酸水平升高[1]。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解读(最全版)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解读(最全版)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在机体内运动特点和规律性的科学。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机体的实时状态和反应,目标导向的定量治疗过程。血流动力学治疗应用血流动力学理论,将血流动力学的诸多特点和规律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最终目的是改善组织灌注。在血流动力学治疗中,不仅强调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实时监测和解读,分析其中的相互关系,以获得对病理生理状态准确的判定,更重要的是在目标导向的原则下,连续和动态地记录这些监测指标在每项治疗措施前后的变化,以不断指导和调整治疗的方向、手段和强度,使治疗的目的性与个体化、动态化有机结合,避免治疗的简单化、机械化和程式化[1]。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作组(CHTC Group)由来自全国各地的38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分工书写,集中讨论,逐条形成共识,最终量化评价,客观反映血流动力学的最新进展与理念。本文深入解读并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共识充分强调:血流动力学监测不等同于血流动力学治疗 血流动力学治疗以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为依据,以组织灌注为导向来实施。及时明确血流动力学治疗每一干预措施的目标,是血流动力学治疗的核心。单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仅能客观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缺乏对治疗策略的指导和反馈。因此,不同监测手段(如Swan-Ganz导管或超声)的实施和单纯监测指标的获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具有血

流动力学治疗内涵的目标导向的治疗策略的实施才是改变患者结局的关键。 北京共识从3个角度对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理念做了很好的阐述:(1)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理念的形成。由于血流动力学可以发现血液的组成成分在组织间的运动规律,并通过这种规律发现细胞代谢,乃至器官功能的变化。而且血流动力学揭示这些变化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系列的连续指标不仅能够发现机体的实时反应,而且可以提示干预方法对机体作用的方向和强度。因此,血流动力学实现了在掌握病情变化的基础上,对临床医疗行为进行控制和规范,故称之为血流动力学治疗。(2)治疗的目标导向性。在血流动力学治疗中,对治疗策略的方向把控及对治疗方法的定量调节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由于确定了治疗的强度,定量地调整使治疗方法的实施更为准确。这个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重新认识,对病因的发现更加及时,处理更符合机体的实际需求。(3)治疗过程的可控性。在血流动力学治疗中,由于通过对指标定量的测量,连续地调整治疗目标并最终实现治疗目的,使得整个治疗过程有着明确的可控性。虽然不同时间点的治疗方法、程度和目标可以由于机体的实时状态而有着明显的不同,但阶段性的治疗目标和整体治疗的最终目的一直主导着治疗过程进展[2]。 二、共识形成方式采用德尔菲法 专家调查法分为德尔菲法(Delphi)和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也翻译为德尔斐法。Delphi是古希腊传说中阿波罗神殿所在地,美国兰德(Land)公司首先于1964年把Delphi用于技术预测中。它是在专家个人判断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