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标准

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标准
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标准

附件三

上海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

安装指导意见(试行)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1总则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监测项目 (3)

4建设要求 (3)

5安装指导意见 (4)

附件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图(推荐) (8)

上海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

安装指导意见

1总则

1.1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

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的意见》(建城[2004]153号)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的要求,是配合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是政府加大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手段。通过污水处理厂在线实时监测、数据的远程传送和实时发布,可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提高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各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为政府相关部门运行调度、预警处置和管理决策服务。

1.2 本次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以国家和上海市地方在线监测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以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水务局相关建设精神为指导,在结合上海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现状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次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要求等指导性意见。

1.3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08年底前完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上海市污水处理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是本指导意见编制依据,当规范性引用文件被修订或重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 18918-20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2002-12-24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出水口(源)(1995-11-20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

HJ/T 92-2002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2002-12-25发布,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

HJ/T 91-2002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2002-12-25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总

局)

HJ/T 353-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2007-7-12发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354-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 2007-7-12 发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355-2007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 2007-7-12 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356-2007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 (试行)(2007-7-12

HJ/T 212-2005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2005-12-30 发 布,国家环

境保护总局)

HJ/T 15-1996 超声波明渠污水流量计( 1996-07-22 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JB/T 9248-1999 电磁流量计( 1999-08-06 发布,国家机械工业局)

HJ/T 96-2003 pH 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2003-03-28 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总

化学需氧量(COD )在线自动监测仪(2007-12-03发布,国家环 总有机碳

(TOC 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2003-03-28发布, 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

技术要求( 2003-03-28 发布,国家环境保护 总氮水质自动分析 仪技术要

求( 2003-03-28 发布,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 HJ/T 103-2003 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2003-03-28 发布,国家环境保护 总局)

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上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环境保护局、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布,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环境保护局、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水务局) 设备和安装(试行)( 2007-4-20 发布, 通信(试行)( 2007-4-20 发布,上海市 数据有效性判别(试行)( 2007-4-20 发 验收(试行)( 2007-4-20 发布,上海市 运行与考核(试行)( 2007-4-20 发布, 局) HJ/T 377-2007

境保护总局) HJ/T 104-200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T 101-2003

总局) HJ/T 102-2003

HJ/T 372-2007 水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7-11-12 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GB50093-2002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01-10 发布,国家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2006-07-20 发布,国家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7214.1-1998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工作条件第1部分: 气候条件

(1998-01-02 ,国家技术监督局)

3 监测项目

本次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监测项目包括流量、COD、pH值、温度、氨氮、总氮、总磷。

本次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分为进水口和出水口两部分。

其中,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处必测项目为流量、COD、pH fi、温度;出水口处必测项

目为流量、COD、pH fi、温度、氨氮、总磷,出水口必须安装自动采样器(超标留样专用)。已安装的TOC UV设备,若要利用,其监测数据应转化为COD且精度必须满足验收要求;新安装的有机物指标监测设备必须为COD Cr。

对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执行GB18918-20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一级B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和3座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竹园第二污水处理厂、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必测项目还包括总氮。

4 建设要求

4.1 本次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安装的在线监测仪表类型必须按照本指导意见监测项目要求实施。

4.2 本次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新建的采样系统、在线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仪表、监测站房等应符合相关规范及本指导意见要求;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建议参照推荐安装图(详见附件一)。

4.3 本次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已安装的采样系统、在线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仪表、监测站房等,原则上可予以利用,但应符合相关规范及本指导意见要求,否则须按要求整改或新建。另外,可利用的在线监测设备(流量计、在线水质监测仪表等)必须提供由具备相应项目检定资质的法定或授权计量检定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在得到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接入

在线监测系统。.

4.4 本次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在线监测仪表必须安装在监测站房内。

4.5 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处流量计未安装或不符合相关规范及本指导意见要求,且由于场地条件限制无法改造或新建流量计量设施的,在向环保主管部门提交厂区水量平衡表和相关情况说明且得到批准后,可将进水口运行正常的流量计替代出水口计量设施接入监测系统,但发布的排放量数据必须依据水量平衡表进行修正(扣除中水回用等水量)。

5 安装指导意见

5.1 采样点设置和管理采样点设置应保证所采集水样具有代表性。

5.1.1 进水口采样点设置污水处理厂进水口采样点应设置在沉砂池之前的进水汇流处,建议设置在进水提升泵之后。

当污水处理厂有多路进水且无汇流点或汇流点由于构筑物结构限制无法安装取样系统时,每路进水应单独设置采样点,相应的取样系统、在线监测设备、监测站房等设施也应单独设置。

5.1.2 出水口采样点设置污水处理厂出水口采样点应设置在处理工艺末端出水口处,应能满足采样系统的安装要求,且便于人工采样。

当污水处理厂有多个出水口时,每个出水口应单独设置采样点,相应的取样系统、在线监测设备、监测站房等设施也应单独设置。

5.1.3 采样点管理

5.1.3.1 采样点应设置明显标志,应执行GB15562.1-1995 标准。采样点位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由于工艺改造等原因要改变采样点位置时,应向环保主管部门提交申请,经批准后按照本规定要求重新设置采样点。

5.1.3.2 设置的采样点应建立采样点管理档案,内容包括采样点性质、名称、位置、编号、在线监测仪器等,便于采样点相关情况查询和管理。

5.2 采样系统安装

5.2.1 采样系统管路长度应尽量短,宜小于30m。

522 采样管路材质应采用PPR^水管,管径应不小于DN25连接方式采用热熔连接,管道承压应不低于I.OMPa,应有必要的防腐措施。

5.2.3 采样管道敷设应整洁、美观。室外管道敷设形式以暗管为主,若采用明管敷设形式,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室内管道敷设形式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若采用明管敷设形式,应安装在管架上,若采用暗管敷设形式,应安装在管道沟内。

5.2.4 采样系统管路设计应具有自动冲洗功能,冲洗方式可采用压缩空气冲洗、加压水冲洗或气、水联合冲洗。对于新建采样系统,建议采用气、水联合冲洗方式,其中,冲洗水压力应不低于0.2MPa,反冲洗气体流量应不小于1001/min。采样系统完成采样后,宜先用空气吹干采样管路,再用加压水冲洗,然后再用空气吹干。吹干、冲洗次数视管路使用情况而定。采样管路应定期用臭氧、二氧化氯或加氯水冲洗,冲洗周期视水质情况、环境条件确定,原则上应保证采样管路对水质无影响。

5.2.5 采样泵的类型和规格应根据采样点场地条件、安装条件、采样流量、采样系统水

头损失等情况合理选用。对于新建采样系统,建议选用自吸泵。

5.2.6 采样泵应设有安全防护装置,为保证采样系统运行可靠,采样泵应设有备用泵。

5.2.7 采样系统应设有过滤装置以防止杂物和粗颗粒物损坏采样泵,应在取水头部安装滤网、采样泵后安装Y 型过滤器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应能保证在维护周期内采样泵、监测仪器的正常运行,且便于清洁、维护。

5.2.8 氨氮水质分析仪的采样系统与仪器之间的输送管道应尽可能短,以减少水样在管道中的留存时间,减少附着在管壁上的硝化菌对氨氮检测结果的影响。

5.2.9 氨氮水质分析仪进水应经过膜过滤预处理,过滤膜孔径应小于0.45卩m以减少

颗粒物对氨氮水质测试的影响。

5.3 在线监测仪器安装要求

5.3.1 在线监测仪器安装高度应便于日常操作和查看显示面板。

5.3.2 在线监测仪器周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于日常维护、检修。

5.3.3 各种电缆和管路应加保护管安装在管沟或通过管桥架设,排放整齐。

5.3.4 在线监测仪器工作所必需的高压气体钢瓶,应稳固固定于监测站房的墙壁。

5.3.5 监测设备产生的有毒和强腐蚀性废液应单独收集,收集容器应可靠固定,定期检查、处理。

5.3.6 此处未提及要求参照仪器说明书内容,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还应符合

GB50093-2002的相关要求。

5.4 数据采集系统安装要求

5.4.1 为确保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公正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线监测仪器的流程控制应符合本指导意见要求,详见附件二“在线监测仪器流程控制说明”。

5.4.2 能实时采集在线监测仪器及其它辅助设备的输出数据,具备对采集的数据统计、分析、存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数据处理作简明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监测分析的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 ()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5.?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6.?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7.?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 18.?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渗沥水的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特点:?

环境监测试卷及实用标准问题详解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水中铬常以两种价态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最强。 2、水体控制断面是为了了解而设置的。 3、残渣可以分为、、和总不可过滤性残渣,其中总悬浮物属于; 4、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有、、、四种方法。 5、误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偏差是指测定值与之间的差别;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和两种。 6、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时,可用将大气中的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进行测定。 7、测定烟气烟尘浓度时,采样点的烟气流速与采样速度相比应当。 8、与物理化学监测方法相比,生物监测方法的优点是 缺点是。 9、在质量控制图中,当测定值落在上控制线以上时,表示这个数据是的,测定值中连续7个点递升,表示分析数据,当空白试验值连续四个点落于中心线以下时,说明数据。 10、大气连续自动监测的子站布设应满足、、和。 二、判断题:(10分) 1、称量样品前必须检查天平的零点,用底脚螺丝调节。() 2、使用高氯酸消解时,可直接向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但须小心。() 3、在分析测试中,空白试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需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实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4、测定DO的水样要带回实验室后加固定剂。() 5、水温、PH值、电导率等应在现场进行监测。() 6、我们通常所称的氨氮是指游离态的氨及有机氨化合物。() 7、使用标准皮托管测试时,当烟道内尘粒浓度大时易被堵塞。() 8、环境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应水平放置,垂直指向最近的反射体。() 9、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的方法,是保证测试数据达到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10、每次测定吸光度前都必须用蒸馏水调零。() 三、简答题:(25分)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5分) 2、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分) 3、测定BOD5时,哪些类型的水样需要接种,哪些水样需要进行菌种驯化处理。(5分) 4、何谓表色和真色,怎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的办法?(5分) 5、试述β-中污带的理化和生物特点。(5分) 四、计算题:(25分) 1、试写出平均值置信区间的估算式,并计算下题:有5个测定值:1.1 2、1.15、1.11、1.16、1.12,求置信概率为95%的平均值置信区间。(t0.01,4=4.60;t0.05,4=2.78;t0.01,5=4.03;t0.05,5=2.57)(7分)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环境样品的测试方法是在现代分析化学各个领域的测试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含量、分布状态和环境背景值。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经典的化学分析、各种仪器分析为环境分析监测服务外,一些新的测试手段和技术,如色谱-质谱联用、激光、中子活化法、遥感遥测技术也很快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监测中,为了及时反映监测对象和取样时的真实情况,确切掌握环境污染连续变化的状况,许多小型现场监测仪器和大型自动监测系统也获得迅速的发展。 一、化学分析法 是以特定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两类。 重量法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随着称量工具的改进,重量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近几年用微量测重法测定大气飘尘和空气中的汞蒸汽等。 容量法具有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费用低的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较多应用,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它主要用于水中的酸碱度、NH3-N、COD、BOD、DO、Cr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二、光学分析法

是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分光光度法 是一种具有仪器简单、容易操作、灵敏度较高、测定成分广等特点的常用分析法。可用于测定金属、非金属、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等。在国内外的环境监测分析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是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下,通过测量样品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吸收的程度,以确定其含量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迅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定元素范围广,是环境中痕量金属污染物测定的主要方法,可测定70多种元素,国内外都用作测定重金属的标准分析方法。(三)发射光谱分析法 是在高压火花或电弧激发下,使原子发射特征光谱,根据各元素特征性的光谱线可作定性分析,而谱线强度可用作定量测定。 本法样品用量少、选择性好、不需化学分离便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可用于无机有害物质铬、铅、镉、硒、汞、砷等20多种元素的测定,但不宜分析个别试样,且设备复杂,定量条件要求高,故在环境监测的日常工作中,使用发射光谱分析法较少。但自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简称ICP光源)研究成功以来,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和再现性好,基体效应和其他干扰较少和线性范围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全

环境监测习题 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换趋势。P2 填空: 1.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单独作用、作用、相加作用和作用。(抗拮、相乘) 2.环境监测具有、和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监测工业废水的一类污染物,在布设采样点;二类污染物在布设采样点。(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排污单位总排放口)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种化学类别,共种有毒化学物质。(14 68) 简答: 1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的对象不同可将环境监测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源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 2.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6类。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3级。 3.什么是优先污染物,具有什么特点? 优先污染物:对众多的污染物进行筛选并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所说的优先过程。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illutants)。 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污染物。 第二章 名词解释: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称为自净。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浊度反映水中的不溶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酸度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碱度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SS 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固体物质,于103~105摄氏度烘至恒重得到的物质量。 氨氮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的氮。 污泥体积指数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填空 1.我国目前测定水样色度的方法主要有和。铂钴标准比色法稀释倍数法 2.水质监测中现场测定的项目一般有、、、等。水温pH 电导浊度DO

环境监测习题

第一章 课堂练习 1.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称为B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控制标准C.环境基础标准D.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 B5749—85)属于A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控制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 D.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制订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G B3839–83)C 属于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控制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 D.环境方法标准 4.污水中第一类污染物的取样处应当位于(A)。 A.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 B.单位总排出口 C.单位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 D.排出口受纳水体处 5.污水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的特点是(B)。 A.不允许排放 B.浓度控制 C.不加任何控制 D.总量控制 6.污水中第二类污染物的取样处应当位于(B)。 A.设施排出口 B.单位总排出口 C.车间排出口 D.排出口受纳水体处 7.污水中第二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的特点是(B)。 A.浓度控制 B.总量控制 C.不加任何控制 D.不允许排放 8.建设新的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评价要求进行的监测是(D)。 A.污染事故监测 B.仲裁监测 C.考核验证监测 D.咨询服务监测 9.对环境本底值进行监测属于(C)。 A.监视性监测 B.特定目的监测 C.研究性监测D咨询服务监测 10.环境监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B A.环境监测阶段 B.污染监测阶段 C.污染防治监测阶段 D.自动监测阶段 11.环境监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二阶段称之为A A.环境监测阶段 B.污染监测阶段 C.污染防治监测阶段 D.自动监测阶段 12.下列哪个不是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特点?B A.出现频率较高 B.具有生物易降解性 C.毒性较大 D.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13.下列哪个不是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的污染物?C A.氰化物 B.砷及其化合物 C.锌及其化合物 D.铬及其化合物 1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C)有毒化学物质。 A.48 B.58 C.68 D.78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环境监测?答: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监测方法?答: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或能量)因子——热、声、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的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物理检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出现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受害症状、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的生物监测;对区域种群、群落的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4、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哪三个方面?答: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5、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6、按环境监测的目的来分,环境监测可分为哪三个方面的监测?答:(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7、环境污染的特点是什么?答: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它的特点可归纳为:(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8、环境监测的特点是什么?答: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朔性 9、什么是环境标准?答:环境标准是标准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环境标准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0、环境标准的作用是什么?答: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只有与环境标准相比较才能有意义。 3.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不论是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污染治理的目标等执法的依据都是环境标准。 4.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标准可以制止任意排污,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治理和管理;采用先进的无污染、少污染工艺;更新设备;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等。。 11、环境标准可分为哪几类?分为几级? 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 1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1.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2.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3.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协调配套4.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13、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哪几类? Ⅰ类适用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适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4、水的自净指标主要有哪几个测定项目?PH 值、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 1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哪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16、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划分为哪三类地区? 一类区:如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环境监测几乎所有项目监测方法

类别 检测项目 检测方法采样仪器/器具采样介质布点要求 采样时间/频次/ 体积 样品保存方法检出限序号项目 水和废水1-1 水温 水质水温的测定温 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法 GB/T 13195-1991 水温计/深水温度 计/颠倒温度计 -- 水质水温的测定 GB/T 13195-1991 水温计:感温 5min 颠倒温度计:感 温10min --- --- 1-2 色度 水质色度的测定稀 释倍数法 GB/T 11903-1989 G/P --- 水和地表水:HJ/T 91-2002; 250mL 12h;4℃环境下冷 藏保存,48h内测 定 --- 1-3 浊度 水质浊度的测定分 光光度法、目视比浊法 GB/T 13200-1991 G/P -- 1.水源水通常在汲水处;表层水不能混 有漂浮物;一定深度的水用直立式采水 器;自喷泉在涌口直接采;不自喷泉应 将抽水管中水汲出后采集新水。 2.出厂水在出厂进入输送管道以前。 3.末梢水打开水龙头数分钟后采。 4二次供水应包括水箱(蓄水池)进水、 出水及末梢水。① 250mL 12h;可在4℃冷 藏、暗处保存24h 1度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 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 指标铂-钴标准比色 法GB/T 5750.4-2006 250mL 12h;可在4℃冷 藏、暗处保存24h 5-50度1-4 pH值 水质pH值的测定玻 璃电极法 GB/T 6920-1986 G/P -- 水和地表水:HJ/T 91-2002; 地下水:HJ 610-2011 250mL 最好现场测定;否 则可在4℃冷藏、 6h测定 --- 大气降水pH值的测定 电极法 GB/T 13580.4-1992 G/P --- -- 250mL 12h ---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与要求内容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要求 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的目的,为确保提供给客户的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检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危害检测结果质量的偏离,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一、两大类质量控制的方法 1.1 内部质量控制方法: (1)仪器设备校准、校验; (2)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 (3)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质控样)进行准确度控制; (4)利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或仪器)进行对比检测; (5)由两个以上的人员采样同样的方法(或仪器)进行对比检测; (6)由同一操作人员对有效期内的存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7)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监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1.2 外部质量控制方法: (1)参加实验室间比对 (2)参加权威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 (3)申请计量测试部门的测量审核 二、质量控制计划的制订 2.1 实验室应在每年年底建立次年的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并证明检测过程受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和实验室内部比对(如: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留样再测),计划中还应包括判定准则和出现可疑情况时应采取的措施, 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得认可的所有检测技术和方法。 2.2 技术部协助综合质量部编写质量控制计划,质量负责人对计划进行审核,由技术负责人批准计划,质量负责人并负责组织监督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2.3 质量控制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年度质量检控的目的、要求、内容、时间、责任人等; (2)质量监督员日常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检查要求及检查记录的要求; (3)质量负责人定期组织开展质量监督检查的时间、部门、内容和记录; (4)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其他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5)参加各级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计划。 2.4 个检测部门主管可根据检测工作情况,提出质量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监督方法和记录格式,报质量负责人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质量控制选用的监控技术可以是本程序4.1 节中的一种或几种。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8) 2.生化需氧量: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118) 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181) 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270) 5.等效连续声级:用个相同时间内声能量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来表示改段时间内噪声的声级大小,符号为“L e q”或“L Aeq.T”。(354 ) 6.凯氏氮、氨态氮: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109) 7.化学需氧量(CODCr/CODMn):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示。(113) 8.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235) 9.生物监测:又称“生物测定”。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296) 10.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353) 1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或污染程度)。(1) 12.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122) 13.二次污染物、第一污染物:一次行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互相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149) 14.急性毒性:一次投给实验动物的毒性物质,半数致死量(LD50)小于规定值。(237) 15.指示生物: 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9 .TSP、飘尘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 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飘尘PM10 (题24)。(193) 20.VOCs:凡在标准状况(273K.101.325kPa) 下,饱和蒸气压大于0.13kPa 的有机物(不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