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边界层

第五章 边界层
第五章 边界层

对于实际流体的流动,无论流动形态是层流还是紊流,真正能求解的问题很少。这主要是由于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本身是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处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问题是当今科学界的一大难题,至今还没有找到一套完整的求解方案。

但在实际工程中的大多数问题,是流体在固体容器或管道限定的区域内的流动,这种流动除靠近固体表面的一薄层流体速度变化较大之外,其余的大部分区域内速度的梯度很小。对于具有这样特点的流动,控制方程可以简化。

首先,由于远离固体壁面的大部分流动区域流体的速度梯度很小,可略去速度的变化,这部分流体之间将不考虑粘性力的存在,视为理想流体,用欧拉方程或伯努利方程就可求解。

而靠近固体壁面的一个薄层——称为流动边界层,在它内部由于速度梯度较大,不能略去粘性力的作用,但可以利用边界层很薄的特点,在边界层内把控制方程简化后再去求解。

这样对整个区域求解的问题就转化为求解主流区内理想流体的流动问题和

靠近壁面的边界层内的流动问题。

第一节边界层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边界层的定义

流体流经固体表面时,靠近表面总会形成一个薄层,在此薄层中紧贴表面的流体流速为零,但在垂直固体表面的方程(法向)上速度增加得很快,即具有很大的速度梯度,甚至对粘度很小的流体,也不能忽略它表现出来的粘性力。

(因此,流体在绕流过固体壁面流动时,紧靠固体壁面形成速度梯度较大的流体薄层称为边界层。)

而在此边界层外,流体的速度梯度很小,甚至对粘度很大的流体,其粘性力的影响也可忽略,流体的流速与绕流固体表面前的流速v0一样。可以把这部分在边界层外流动的流体运动视为理想流体运动,不考虑粘性力的影响。

边界层内、外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分界面,而把边界层边缘上的流体流速v x

视为v x=0.99v0,因此从固体表面至v x=0.99v0处的垂直距离视为边界层的厚度δ。

二、边界层的形成与特点

边界层内的流动可以是层流,也可以是带有层流底层的紊流,还可以是层流、紊流混合的过渡流。

评判边界层层流或紊流的参数为雷诺数Re=vxρ/η,式中v为边界层外边界上流体流速,x为距边界层起点的距离(即流体进入平板的长度)。

对平板,层流转变紊流的临界雷诺数Re=2×105~3×106,其具体数值受流动的紊流程度、固体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Re<2×105时,边界层流动为层流。Re>3×106时,边界层流动为紊流。

对平板绕流流动,边界层可分为三个区域:

1.层流区流体绕流进入平板后,当进流长度不是很长,x<x c(x c为对应于Re=2×105的进流深度),这时,Re<2×105,边界层内部为层流流动,这个区域为层流区。

2.过渡区随着进流深度的增长,当x>x c,使得Re>2×105,且Re<3×106,这时边界层内处于一种混合的流动状态,部分层流,部分紊流,故称为过渡区。在这一区域内边界层的厚度随进流尺寸增加的相对较快。

3.紊流区随着进流尺寸的进一步增加,使得Re>3×106,这时边界层内流动形态为紊流,边界层的厚度随进流长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注意的是:无论是对过渡区还是紊流区,边界层最靠近壁面的一层始终是层流流动,这一层称为层流底层,因为在这层内,由于最靠近壁面,壁面的作用使该层流体所受的粘性力大于惯性力所致。

总结边界层的特点:

1.与固体长度相比,边界层厚度很小;

2.边界层内沿边界层厚度方向上的速度梯度很大;

3.边界层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厚;

4.由于边界层很薄,故可近似认为,边界层截面上的压力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力;

5.边界层内粘性力和惯性力是同一数量级的;

6.如在整个长度上边界层内都是层流,称为层流边界层;仅在起始长度上是层流,而其他部分为紊流的称混合边界层。

第二节平面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

一、微分方程的建立

若流体以均匀速度v0接近一平板的前缘,与平板表面接触后形成层流边界层。在边界层内流体的流速不仅在y轴方向,同时在x轴方向都有变化,故可把这种边界层流动视为二维流动。对于二维平面不可压缩层流稳定态流动,在直角坐标系下满足的控制方程(连续性方程和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可简化为

(式中:运动粘度)。。。(5-1)

式中已略去了质量力,这主要是考虑到对于二维平面的不可压缩流体,质量力对流动状态产生的影响很小。

式(5-1)中第一式为连续性方程;

第二式为x方向的动量传输方程,可简化为(具体简化过程大家不用关心,只记结果,主要是由于远于,故略去前者)

。。。。。。。。。。。(5-2)

第三式为y方向的动量传输方程,因为边界层厚度δ很小,除项外,其它各项与x方向上的动量传输相比可略去不计,则简化成

。。。。。。。。。。。。。。。。。。。。。。。。。。。。。。。。。。。(5-3)

由于,故x方向动量中可以写面全微分形式(相当于p 只与x有关)。

由伯努利方程可知,对主流区中y值相同,x值不同的流体有下列关系:

。。。。。。。。。。。。。。。。。。。。。。。(5-4)

(对上式的解释:y值相同,则不存在高度差,即不存在位置水头之差。由于边界层很薄,可近似认为,边界层截面上的压力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力,即边界层截面上的压力等于主流区的压力。)

(又知边界层外流体流速v0不随x变化,即v0为常量。)

所以由式(5-4)可知主流区压力p为常量(v0和ρ为常量,故p为常量)。

而边界层截面上压力p等于主流区压力,也为常量。所以,可将式(5-2)再简化:

。。。。。。。。。。。。。。。(5-5)

此方程称为普朗特边界层微分方程,它与连续性方程构成了求解边界层内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组,即式(5-1)简化为

。。。。。。。。。。。。。(5-6)

其边界条件为:。。。。。。。。。(5-7)二、微分方程的解

普朗特边界层微分方程的解由布拉修斯给出,通常称为布拉修斯解。

布拉修斯得出的边界层厚度δ与距离x及流速v0的关系为

(其中)。。。。。。。。。。。。(5-9)

注意:书中式(5-9)有误,改过!

第三节边界层内积分方程

由于上节的布拉修斯精确解较难得到,冯·卡门将动量定律直接用于边界流动的研究中时,提出了一种比较容易计算的近似积分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避开

复杂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直接从动量守恒定律出发,建立边界层内的动量守恒方程,然后对其求解。

一、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建立

现以二维绕平面流动为例来导出边界层积分方程,如图5-2所示。

首先对控制体(单元体)做动量平衡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取垂直于纸面z方向为单位长度):

1.流体从AB面单位时间流入的动量记为M x(M x即为动量率)。从AB面单位时间流入的质量为

则输入动量率

2.流体从CD面单位时间流出的动量记为M x+Δx,从CD面单位时间流出的质量为

则输出动量率

3.通过AB、CD两面的质量差值为,根据连续性方程的原理只能

经BC面输入微元体,因此经BC面输入微元体的质量为,又

因为BC面取在边界层之外,所以流体沿x方向所具有的速度近似等于v0,由BC 面输入的动量率的x分量为

4.通过AD面存在切力即粘性力,其粘性动量通量为τ0,所以在控制体内由AD 面单位时间传给流体的粘性动量率为τ0Δx。

由于边界层外流体的流速都一样,故可认为在BC面上没有粘性力。

5.作用在此微元体上沿x轴方向的压力:作用在AB、CD和BC诸面上的总压力在x轴方向上的分量,它们分别为

式中为B与C之间平均压强,此三个总压力的合力经略去二阶微量

后为,由前面讨论边界层微分方程时知道,则p只与x有关,

所以合力为。

将上述的动量率和外力代入动量平衡方程式:(应注意到前面已提到过的边界层内压力和边界层厚度y无关,以及v x只是y函数的特点,动量率和压力表达式中的偏微分都应是全微分)

输入微元体的动量率-输出微元体的动量率+作用在微元体上的外力合力=0 得到的冯·卡门积分关系式即为

。。。。。。。。(5-15)将积分换为,且注意到y>δ时,v x≈v0,得

。。。。。。。。。。。。。(5-16)式(5-16)为边界层积分方程,也称为冯卡门方程。

对绕平板流动按前面的分析dp/dx是一个极小量,可略去,这时方程可简化为

。。。。。。。。。。。。(5-17)

式(5-17)称为简化的冯·卡门方程。

冯·卡门方程既用于层流边界层,也适用于紊流边界层,只要是不可压缩流体就行。

冯·卡门方程是由一个小的有限控制体而得出来的,故仅是一种近似求解方案。

二、层流边界层内积分方程的解

由波尔豪森最早解出冯·卡门积分方程。

假设在层流情况下速度分布曲线是y的三次方函数关系,即

。。。。。。。。。。。。。。。。。。(5-18)

式中,a,b,c,d是一些特写常数,可由一些边界条件来确定。这些边界条件是:

1)y=0时,v x=0;

2)y>δ时,v x=v0;

3)y>δ时,;

4)y=0时,。

前三个边界条件是显然的,而第四个边界条件的得出是因为v x|y=0=v y|y=0=0,再结合普朗特微分方程,并取y=0时而得到。

利用上述边界条件而定出式(5-18)中的系数为

因此速度分布可表示为

即。。。。。(5-19)

式(5-19)为速度分布与边界层厚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联立它与式(5-17),可求出速度分布与边界层厚度。

。。。。。。。。。。。。。(5-20)

式(5-20)为边界层厚度随进流距离变化的关系,它与微分方程解出的结论基本相符。有了边界层厚度的公式,速度场就由式(5-19)具体给出,所以式(5-19)与式(5-20)是边界层积分方程的层流边界层的条件下最终的解。它像边界层微分方程理论给出的结论一样,也回答了边界层内的速度变化及边界层厚度分布的问题。

三、湍流边界层内积分方程的解

在湍流情况下,冯·卡门积分方程式(5-17)中τ0为一般的应力项,要想解上述方程也必须补一个v x与δ之间的关系式,它不能由波尔豪森的三次方函数关系给出。

借助于圆管内湍流速度分布的1/7次方定律:

。。。。。。。。。。。。。。。(5-21)

用边界层厚度δ代替式中的R得到:

。。。。。。。。。。。。。。。。(5-22)

用它来代替多项式的速度分布,根据圆管湍流阻力的关系式,得出壁面切应力τ

0为

。。。。。。。。。。。。。(5-23)

用它代替牛顿粘性力,代入式(5-21)可解得:

。。。。。。。。。。。。(5-24)

式(5-24)为湍流边界层厚度的分布,把它代入式(5-22)即可求出湍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

从式(5-24)还可以看出,湍流边界层厚度,与层流时相比,

边界层厚度随x增加的要快得多。这也是湍流边界层区分于层流边界的一个特点。

第四节平板绕流摩擦阻力计算

对于实际流体绕流流过平板时,由于粘性的存在使得流体与固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样的相互作用力就是摩擦阻力。

前面已知道平板对流体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施加的力τyx(粘性动量通量),其值为

。。。。。。。。。。。。(5-25)

式(5-25)说明,如果知道流体在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与流体的动力粘度η,平板对流体的作用力就可以很容易地求出。

一、不可压层流平板绕流摩擦阻力

通常定义摩擦阻力系数C f为

。。。。。。。。。。。。。。。。。。。。(5-26)对于长度为L,宽度为B的平板总阻力为S,即

。。。。。。。。。。。。。(5-27)

按总阻力为单位面积上的平板阻力h(h=τyx)与面积的乘积的规律可得

。。。。。。。。。。。。。。。(5-28)

把式(5-28)与式(5-27)结合,可求出层流条件下平板绕流摩擦阻力的平板摩擦阻力系数C f:

。。。。。。。。。。。。。(5-29)

式中,。

由边界层积分方程的解,也可计算层流平面绕流摩擦阻力。这时只要应用层流下边界层积分方程的解,即

所以。。。。。。。。(5-30)

因此,无论从边界层积分方程理论出发还是从边界层微分方程理论出发,都可以求出固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摩擦阻力,且结论相差很小。

二、不可压湍流平板绕流的摩擦阻力

对湍流绕流平板时,平板与流体之间的摩擦阻力不仅与分子粘性有关,而且也与湍流的脉动有关,具体讨论起来困难较多。

前面讨论湍流边界层积分方程的解时曾引入速度1/7次方的经验公式,即

,把它代入普通的冯·卡门方程可得:

。。。。。。。。。。。。。。。(5-31)

式(5-31)为湍流情况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平板对流体的阻力(切应力),所以总阻力为

。。。。。。。。(5-32)

边界层厚度δ由式(5-20)给出,只要把式(5-20)中的x换为L即可。

这时平板摩擦阻力系数可由下式给出:

。。。。。。。。。。。。。(5-33)

[例5-1]:设空气从宽为40cm的平板表面流过,空气的流动速度v0=2.6m/s;空气在当时温度下的运动粘度ν=1.47×10-5m2/s。试求流入深度x=30cm处的边界层厚度,距板面高y=4.0mm处的空气流速及板面上的总阻力?

解:按教材72页所示。

边界层气象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 雷诺数 Re ≡UL/v=特征惯性力/特征粘性力。Re 数是判断两粘性流体运动是否相似的重要判据之一。 2. 总体理查逊数 R b =g θv ????θv ????z θv ???[(?U ?)2+(?V ?)2] 3. 雷诺平均 对于任一物理量,当定义平均值后,可将湍流运动表示为 湍流运动=平均运动+脉动运动。而将任意实际物理量表示为:A =A ?+A′,则为雷诺平均。 4. 大气边界层 大气的最低部分直接受下垫面(地面)影响的层次,或者说大气与下垫面相互作用的层次。大气边界层厚度的时空差异很大,平均厚度为地面以上约1km 的范围,以湍流运动为主要特征。还可细分为近地层(大气边界层下部约1/10的厚度内)和Ekman 层。 大气边界层又称行星边界层,是指存在着连续性湍流的低层大气:(1)湍流是边界层大气的主要运动形态,对地表面与大气间的动量、热量、水汽及其他物质的输送起着重要作用; (2)地球表面热力强迫的日变化通过湍流混合扩散使得边界层中气象要素呈现日周期的循环。 5. 定常湍流 如果这些湍流统计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就称为平稳湍流或定常湍流;此时,足够长时间的平均即接近于总体平均。 6. 均匀湍流≡ 如果统计参数不随空间变化,称之为均匀湍流;此时,足够大的空间平均也接近于总体平均。 7. 普朗特混合长 湍流运动中,单位质量的流体微团含有某种特性量q ,如果① q 是被动的,即不影响流体的运动情况; ② q 是保守的,即在运行距离 之后,q 值守恒。在湍流运动过程中特性量q 保持不变(失去原有特性)前所走过的距离,称之为混合长。 8. 常值通量层 近地层较薄,可近似认为动量、热量和水汽垂直湍流输送通量几乎不随高度变化(风向也几乎不随高度改变),各种通量近似为常值,故称为常值通量层。常值通量层通常指的是动量常值通量层。 9. Monin-Obukhov 长度 L =?u ?3k g θw ′θ′??????=u ?2k g θθ? 10. 动力内边界层 上游来流为中性大气,气流从一种粗糙度表面跃变到另一种粗糙度的下垫表面,在地面的动力强制作用下,在新的下垫面上空将形成一个内边界层,即动力内边界层。 11. 热力内边界层 气流从一种温度的下垫表面过渡到另一种温度的下垫表面,在地面的热力强制作用下, /2l

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第45卷 第6期2009年11月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NANJING U NIVERSITY (NAT URA L SCIENCES) Vo l.45,No.6 Nov. 2009 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蒋维楣,周荣卫**,刘红年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它是针对小型城市模拟应用特点,并在原有较粗网格区域边界层模式及模拟应用的基础上建立的.与原有模式相比,新建模式(1)加入水汽过程,(2)引入了热力粗糙度,(3)考虑了城市人为热源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贡献及其对城市热岛的影响,(4)考虑了城市冠层建筑物的动力拖曵力作用.运用建立的模式分别以北京东南部12km 18km范围的一块市区和一个卫星城镇(即亦庄,范围10 5km 6 7km)进行了实际模拟试验.通过模拟所获的城市地区地面气温、风速和比湿结果与当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表征气象条件的日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间的相对平均偏差(F B):地面气温为0 02,风速为0 13,空气比湿为 0 09.模拟研究了小型城市气象环境的诊断与分析.还分析研究了城乡地区之间气象环境和地面能量平 衡的不同特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地表能量平衡,热力粗糙度 中图分类号: P264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a fine urban boundary layer model J iang Wei-M ei,Zhou Rong-Wei,L iu H ong-N ian (A tmospher ic Science School,N anjing U 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 A fine urban boundar y lay er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per,w hich is based o n the character istics of to wn and the o rig inal coar se-r esolution r eg io nal boundar y lay er model as well.It is a three-dimensio nal no nhydr ostatic diagnostic numerical mo del in the terr ain-follo wing co or dinate system.T he E- clo sur e scheme w as used in t he mo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5259316.html,pared with the for mer model,the new mo del sho ws differences in the follow ing aspects:1) the mo isture process,2)heat roug hness leng th,3)the contr ibution o f urban anthropog enic heat to urban surface ener gy balance and it s impact o n urban heat island,4)the dynamical dr ag effect of the urban building s.T w o cases wer e simulated by this new develo ped mo del.One is fo r the southeast r egio n of Beijing cit y whose area is12km 18 km and the o ther one is for a satellite to wn w hich is o nly10 5km 6 7km in size.T he simulated r esults of near sur face temperature,wind speed and specific humidity are in r easo nable ag reement w it h the observat ional r esults o f auto matic w eather stat ions,and they actually reflect the diurnal var iatio n of the meteor olo gica l enviro nment.T he fractio n mean bias of nea r sur face temperature is only0 02,0 13and0 09fo r wind speed and specific humidity respectively.In this study the diurnal v ariat ion o f the meteo ro lo gical environment is diagno sed and analy zed.T he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14,40805004)收稿日期:2009-03-27 通讯联系人,E-mail:w mjiang06@https://www.360docs.net/doc/a915259316.html,

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 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 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 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 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 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 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 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气象 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 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为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 km,两极地区约为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升高100m平均降低0.65℃。 从地面向上至1~1.5 km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动受地表影响

什么是边界层

什么是边界层?广义讲:在流体介质中,受边界相对运动以及热量和物质交换影响最明显的那一层流体。具体到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大气边界层厚度,一般白天约为1.0km,夜间大约在0.2k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什么是湍流?英文湍流为“turbulence”,日文为“乱流”,湍流简单定义:流体微团进行的有别于一般宏观运动的不规则的随机运动,从宏观上看,它没有稳定的运动方向,但它能够象分子运动一样通过其随机运动过程有规律地传递物质和能量。从1915年由Taylor[1]提出大气中的湍流现象到1959年Priestley[2]提出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可以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湍流理论基本上已经形成。以后,湍流理论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大的突破。1905年Ekman[3]从地球流体力学角度提出了著称于世的Ekman螺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星边界层的概念,他的基本观点仍沿用至今。1961年,Blackadar[4]引入混合长假定,用数值模式成功地得到了中性时大气边界层具体的风矢端的螺旋图象。行星边界层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了大气边界层在大气中的特殊性和一些奇妙的规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航空、大气污染和军事科学的需要,掀起了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高潮。1954年, Monin和Obukhov[5]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建立了近地层湍流统计量和平均量之间的联系。1982年,Dyer[6]等利用1976年澳大利亚国际湍流对比实验ITCE对其进行完善使得该理论有了极大的应用价值。1971年Wyngaard[7]提出了局地自由对流近似,补充了近地面层相似理论在局地自由对流时的空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气探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特别是雷达技术,飞机机载观测, 系留气球和小球探空观测以及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的出现,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开始从近地层向整个边界层发展。简洁地概括,对大气边界层物理结构研究贡献最突出的是两大野外实验和一个数值实验,即澳大利亚实验的Wanggara和美国的Min-nesota实验以及Deardorff的大涡模拟实验。相似性理论是大气边界层气象学中最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手段之一,在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用于描述大气近地面层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以后,人们开始寻求类似的全边界层的相似性理论。国际上,除Neuwstadt[8]、Shao[9]等做了大量工作外,我国胡隐樵等以野外实验验证了局地相似性 理论,并建立了各种局地相似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张强等还对局地相似性理论在非均匀下垫面近地面层的适应性做了一些研究。自1895年雷诺平均方程建立以来,该方程组的湍流闭合问题是至今未解决的一个跨两个世纪的科学难题。人们发展湍流闭合理论,以达到能够数值求解大气运动方程,实现对大气的数值模拟。闭合理论有一阶局地闭合理论即K闭合。1990年HoIt-sIag[12]在1972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用大涡模拟资料对K理论做了负梯度输送的重大修正。为更精确地求解大气运动方程,也为了满足中小尺度模式,特别是大气边界层模式刻画边界层湍流通量和其它高阶矩量的目的,高阶湍流闭合技术也开始被模式要求。由于大气边界层研究是以野外探测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我国以往由于经济落后,无法得到第一手的实验资料,研究相对落后,与国外相比,总体上差距在20a左右,但我国学者在大气边界层的研究中也有其特殊贡献:1940年周培源先生[13]提出的湍流应力方程模式理论,被认为是湍流模式理论开始的标志,这一工作奠定了他在国际湍流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苏从先等在上世纪50年代给出的近地面层通量廓线与当时国外同类研究同步,被国外学者称为“苏氏定律”,在上世纪80年代苏从先等首次发现了干旱区边界层的绿洲“冷岛效应”结构。上世纪70年代周秀骥[16]提出的湍流分子动力学理论也很有独特的见解。1981年周 明煜[17]提出的大气边界层湍流场团块结构是对湍流结构的新认识。上世纪80~90年代赵鸣[18]对边界层顶抽吸作用的研究是对Charney—Eiassen公式的很好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黑河实验”中,胡隐樵等和张强[19]首次发现了邻近绿洲的荒漠大气逆湿,并总结提出了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热力内边界层的特征等等。国内外有关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的专著

边界层复习资料

第一章大气边界层基本的概念 1、大气边界层定义,特征 2、大气边界层的垂直分层结构,通常可分为粘性副层、近地面层、混合层 3、边界层发展的日变化,陆上高压区大气边界层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对流混合层,残余层,稳定边界层 4、大气边界层按稳定度分类:稳定边界层,不稳定边界层及中性边界层 5、风与气流的流动形式:平均风速、波动、湍流 6、自然界中的流体运动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状态:层流、湍流 7、莫宁-奥布霍夫(Monin-Obukhov)相似理论以及π理论是边界层湍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8、大气湍流的能量来源于机械运动作功和浮力作功两方面。 9、名词解释:泰勒假说 第二章湍流基础 1、湍流的基本特征:随机性、非线性、扩散性、涡旋性、耗散性 按照能量学的观点,大气湍流的存在和维持有三大类型:风切变产生的湍流、对流湍流、波产生湍流 2、湍流的定量描述(重点掌握):平均量和平均法则、雷诺分解、统计量、湍流尺度 大气湍流中,雷诺平均通常有三种平均方式,分别是时间平均,空间平均,系统平均。 第三章大气边界层控制方程(要知道出发方程都是什么,推导方法,拿出来一个方程能够识别出是什么方程,各项对应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章会有个推导题,题目见课件) 1、基本控制方程(状态方程、一个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方程)、三个动量守恒方程(Navier-Stokes方程)、一个热力学能量方程)水汽及污染物的守恒方程形式与热量守恒形式一致 通过Boussinesq 近似得到简化方程,克罗内克符号,交变张量, 2、平均量方程出发方程:Boussinesq 近似方程组 采用雷诺平均的方法,将任意一个物理量表示成平均量和脉动量之和,代入方程组,然后再取平均————大气边界层平均量控制方程,重要:在动量、热量和水汽平均方程组均出现了湍流通量散度项,表现出湍流通量对平均场动量、热量和水汽含量增减的贡献。 P.S 定常、水平均匀,忽略下沉,取平均风速为x轴方向几种假设的含义 3、湍流脉动量方程将出发方程展开为平均量和脉动量相加的形式,与平均量方程相减,即可得到湍流脉动量控制方程。 理论上,用这些脉动量的预报方程可以求解湍流的运动,但是脉动量运动的时间尺度在30分钟以下,并且空间尺度相对精细,这种尺度的求解在实际的气象应用中持续时间太短,难以直接应用~~~~湍流脉动量方程作为寻求湍流方差预报方程、湍能方程以及协方差(通量)预报方程的中间步骤 4、湍流方差预报方程从湍流脉动量方程出发,乘以2u’,2q’,2θ’,2C’,再利用乘

第五章 边界层理论

1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第五章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概念 边界层方程 边界层分离 2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在上述层流动量传递的若干实例的分析中,(1)形状简单;(2)引入了假设:管道无限长、忽略进口段影响。实际问题要复杂得多。 边界层理论,粘滞力对动量传递影响的一般理论,是粘性流体力学的基础,也与热量传递过程和质量传递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3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Prandtl(1904)提出边界层概念,把统一的流场,划分成两个区域,边界层和外流区;其流体流动(沿流动方向和沿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有不同的特点。 边界层:流体速度分布明显受到固体壁面影响的区域。 边界层的形成: ?壁面处流体的“不滑脱”no-slip ?流体的“内摩擦”作用 边界层厚度δ?U =0?0.99 U 0 4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流过一物体壁面的流体分成两部分 ?边界层,粘性流体,不能忽略粘滞力?外流区,理想流体,可以忽略粘滞力 6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边界层理论的要点 边界层厚度δ的变化 ?前缘处,δ=0 ?x ↑, δ↑;沿壁面的法向将有更多的流体被阻滞?δ<

城市边界层气象 第2章 城市辐射特征汇总

第2章 城市辐射特征 辐射是影响区域气候最重要的因子。一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纬度已经决 定了其太阳辐射的天文总量。在城市区域,由于受地表特征和大气污染城市效应的影响,接收的太阳直接辐射有别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因此,了解城市区域辐射特征,建立城市太阳直接辐射的理论和模式,对城市区域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太阳直接辐射基本原理 地表和大气中接收到的太阳直接辐射能量,与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直接辐射 能及随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这是地球上形成气候差异的基本因素。 2.1.1太阳高度的概念 对于在地球上一个地点来说,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入射光方向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用h 表示。同一束阳光,直射地面时所照射的面积比斜射时小,并且,太阳直射时透过大气的路程较短,被大气吸收和散射程度较小。因此,地面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辐射能量必定大于太阳光斜射的地方。太阳直射与斜射的程度可以用太阳高度角来表示。 太阳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表面获得太阳能量数量的多少,也是地球上形成四季和五带的重要因素,并且是大气运动和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来源。在大气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中计算太阳辐射能量时,太阳高度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由天文学公式得太阳高度角h 与测点所在的纬度?、太阳赤纬δ和当时的太阳时角0t 的关系式为 0cos cos cos sin sin sinh t δ?δ?+= (2.1) 或 0cos cos cos sin sin sinh cos t Z δ?δ?+== (2.2) Z 为天顶角。观测时的太阳时角0t ,为观测点经圈与太阳重合后,即当地正午,地球自转的角度,正午时刻时角为0,(当太阳在子午面时),此时太阳高度角记

84海里颠簸的分布特征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分析

8.4海里颠簸的分布特征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分析 谭艳梅 张利平 陈阳权 民航新疆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乌鲁木齐市,新疆 830016 摘要:利用2011年1月-2013年12月航空器颠簸报告、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乌鲁木齐机场地面自动观测资料、以及2013年11-12月移动风廓线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跑道25方向8.4海里附近的非气象原因低空颠簸事件发生规律和边界层气象条件、以及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颠簸在夏季6-8月和秋季10月发生次数最多,冬季1-2月最少,午后-夜间最多,凌晨最少,这种分布规律除了与乌鲁木齐机场飞行流量和飞行计划有关外,还与不同季节环流特征和边界层特征有极大关系。近地层层结不稳定、有乱流、风速小于4m/s、无逆温或弱逆温是8.4海里容易发生颠簸的边界层气象条件,春夏季高空槽区配合低空暖脊、秋冬季高空脊区配合低空弱扰动,是8.4海里发生颠簸的有利环流背景。 关键词:颠簸 时空分布 移动风廓线、边界层、气象条件 1 引言 飞机颠簸是影响航空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强烈颠簸会危及飞行安全,特别是对高空飞行的运输机来说,已成为威胁最大的气象危害之一,甚至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1】。飞机颠簸资料主要来源于飞机报告,颠簸的位置与管制区域内航线的设计和飞行高度直接相关,颠簸的频次与航路飞行密度有关。国内外对飞机颠簸的研究工作很多,通过对飞机报告的统计、颠簸气象条件分析、颠簸事件个例模拟,在颠簸的成因、颠簸的类型和颠簸的预报方法等方面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2-5】,指出飞机的颠簸是由大气湍流引起的,风与湍流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一定条件下的风切变可产生湍流。而湍流能否得以发展取决于风的分布。飞机颠簸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来自空中的风切变和温度切变,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引起的低空飞行颠簸,主要来自风的垂直切变。李子良等【8】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气流过山生成飞行数值仿真所需要的风场,揭示了飞机在过山脉地形背风面所产生的大气湍流中飞行时引起飞机颠簸的物理机制,程雪玲等【9】通过对大气边界层剪切湍流统计特性的风洞实验模拟,指出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湍流场的速度脉动特点。 新疆民航气象专家通过对乌鲁木齐管制区域的颠簸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乌鲁木齐机场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颠簸主要在机场上空方圆二十公里左右,颠簸层高度在2000米以下。飞机在爬升和降落阶段,颠簸主要出现在飞行航路上,多在阿什里和阜康附近,高度多在3000-6000米。飞机在巡航阶段,颠簸多出现在阿什里-伊宁、阜康-哈密航段,颠簸高度在6000米以上。乌鲁木齐机场管制区域飞机颠簸可分为锋面颠簸、槽线颠簸、急流颠簸、

大气边界层复习材料

边界层气象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大气边界层的定义; 第二章大气湍流 1.流体运动的两种形式:层流和湍流 2.湍流发生的两种机制:1.热力作用;2.动力作用。 3.泰勒假设;泰勒假设的基本思想:将空间序列问题转换为时间序 列问题。泰勒假设成立的基本条件:冰冻湍流理论,即在湍涡发展时间尺度大于其平移过传感器时间的特定情况下,当湍流平移过传感器时,可以把它看做是凝固的。 4.雷诺平均的核心思想; 5.定常湍流、均匀湍流和各向同性湍流的物理含义; 6.傅里叶变换的核心思想; 7.湍流能谱谱区分布及特征; 8.由大气运动方程组推导雷诺平均方程组;包辛涅斯克近似的含义; 9.通量的物理意义: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流体的某属性量 的输送。湍流通量与属性量廓线的关系。 10.湍流动能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 11.K理论; 12.通量里查逊数,梯度理查逊数,整体理查逊数; 第三章大气边界层 1.稳定、不稳定、中性边界层通常多出现在什么天气条件;

2.位温廓线的日变化规律;给定一条典型的位温廓线,要求知道对 应什么时间段。 3.中性层结下风速廓线关系的推导; 4.中性边界层的三力平衡; 5.对流边界层形成的主要能量来源; 6.对流热泡贯穿机制和卷夹层的形成过程; 7.低空急流的形成原因:夜间湍流强度迅速减弱,湍流摩擦力迅速 减小到很低的量级(摩擦力撤除效应),最终导致科氏力引发惯性振荡。 第四章大气扩散 1.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两个气象因子:风、大气稳定度。 2.有界扩散需要考虑地面对污染物的反射作用,相当于同时考虑“实 源”和“虚源”的贡献。 3.影响大气扩散的两种运动:1.平流(输送);2.湍流(扩散)。 4.五种常见的烟流扩散与大气稳定度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通量观测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5.1大气环境基础知识5.1.1大气污染 1、大气的成分?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是包括颗粒尘埃在内的混合气体,其组成包括恒定的和不定的 两种。 在近地层大气中有氮、氧、氩、氖、氪、氙、氢等成分,其中氮、氧、氩占大气总量的99.96%,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几乎不变。大气中的不定成份主要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排入大气污染物质,如物质燃烧的灰份,火山爆发的尘埃,风起的灰尘以及工业、交通排出的废气等。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当其数量、浓度、毒性以及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或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1)大气污染源 通常把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等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如大风刮起的地面沙尘,森林火灾产生的CO2、NO2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排出的废气、毒气、烟尘和放射性元素;燃料燃烧排出的碳氢化合物、CO、SO2和烟尘;另外还有散播的农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试验残余物等。 (2)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成份十分复杂。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看,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质和气体污染物。烟尘、粉尘是固体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悬浮于大气中常称为气溶胶。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叫“降尘”,它可以在离污染源较短的距离之内落到地面。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叫“飘尘”,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几年。 上述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称为一次污染物。有的一次污染物不稳定,在大气中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影响?大气污染物危害人体主要通过表面接触、呼吸、食入等途径。 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这里针对几种主要交通污染物对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1)粉尘 道路施工时会产生粉尘也叫尘埃,尘埃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大多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会进入肺泡。但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即PM10长时间在空中飘浮,易被吸入呼吸系统。其中较小的微粒侵入到没有粘液层和纤毛层的肺的深部组织中并沉积下来。这些物质如果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可能造成中毒。未被溶解的物质可能被吞噬细胞所吸收,它们如果是有毒的,就会杀死该细胞,造成细胞破坏。未被 (2)氮氧化物(NO 吞噬细胞吸收的物质,则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有可能造成尘肺和其它感染。? x)和光化学烟雾 一氧化氮(NO)无色、无刺激,化学性质不活泼。二氧化氮(NO2)为刺激性?气体。空气中两者可以互相氧化还原,对呼吸系统都有毒性,但NO2的毒性比NO大5倍。N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的输氧功能下降,它还会使中枢神经受损,使人痉挛或麻痹。NO急性中毒会导致肺水肿或窒息而死亡。NO2对眼、鼻有强烈刺激。污染环境中肺功能明显受损,经常接触可形成慢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NO2对心脏、肝脏、造血器官等脏器也有损害作用。?空气中的NO,在阳光的作用下,还能与CO、CnHm等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对眼睛的刺激作用特别强,浓度大于0.1ppm时,短时间接触就能使泪流不止,甚至头痛、呼吸障碍:浓度增加到50ppm,人有死亡的危险。 (3)一氧化碳(CO)?CO是无色、无臭的气体。浓度为900ppm接触1小时,能使人头痛、眼睛呆滞;浓度在1200ppm以上作用1小时,可使神经麻痹,发生生命危险。 (4)碳氢化合物(CnHm)?CnHm种类很多。如由于燃料燃烧不完全或石油裂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烃;又如沥青烟气中含有强致癌物质的苯并芘。这些污染物对眼、鼻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17589第五章边界层理论及层流边界层中的传递现象

第五章边界层理论及层流边界层中的传递现象 5.1 边界层理论的要点 5.1.1 问题的提出 前述,Re∝惯性力/粘性力 当Re<1时,惯性力<<粘性力,可用“爬流”模型,略去惯性力项,N-S方程==>爬流方程(stokes近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沉降、润滑、渗流等),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但工程流动问题,绝大多数的Re很大。这时,是否可以完全略去粘性力,使Navier-Stokes方程==>Euler方程(理想流体)。但是,这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突出的一例即“达朗倍尔佯谬(paradox)——在流体中作等速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 究竟应当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大Re数的流动呢?这个矛盾一直到1904年,德国流体学家普兰德(Prandtl)提出了著名的边界层理论(大Re数的流动中,大部分区域的惯性力>>粘性力,但在紧靠固——流边界的极薄流层中,惯性力≈粘性力),才令人满意地解决了大Re数的流动的阻力问题。后人把Prandtl 提出的流动边界层概念,推广到流动系统的传热边界层和传质边界层,从而确定传热、传质的速率以及了解有关的影响因素。还有人研究了边界层中的化学反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边界层理论被认为是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石。 5.1.2 流动边界层(速度边界层) 以平板流动为例,x方向一维稳态流动,在垂直壁面的y方向上,流动可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区域: (1)y<δ(边界层):受壁面影响,法向速度变化急剧,du/dy很大,粘性力大(与惯性同阶),不能忽略。 (2)y>δ(层外主流层):壁面影响很弱,法向速度基本不变,du/dy≈0。所以可忽略粘性力(即忽略法向动量传递)。按理想流体处理,Euler方程适用。 这两个区域在边界层的外缘衔接起来,由于层内的流动趋近于外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因此,通常约定:在流动边界层的外缘处(即y=δ处),u x=0.99u∞, δ——流动边界层厚度,δ=δ(x)。 5.1.3 传热边界层(温度边界层) 当流体流经与其温度不相等的固体壁面时(如图,x>x0段),在壁面上形成流动边界层,同时,还会由于传热而形成温度分布,可分成两个区域:(1)y<δt(传热边界层):受壁面影响,法向温度梯度dt/dy很大,不可忽略,即不能忽略法向热传导。 (2) y>δt(层外区域):法向温度梯度dt/dy≈0,可忽略法向热传导。 通常约定:在传热边界层的外缘处(即y=δt处), t s-t=0.99(t s-t0) ≈t s-t0 δt——温度边界层厚度,δt=f(x);

环境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环境气象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1 科目名称:环境气象学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掌握大气化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基本知识,熟悉大气中的化学现象和物理化学控制过程;掌握各种气象条件和特殊环境下大气污染物扩散规律,了解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分布规律、大气湍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大气环境、大气化学、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气象等打下坚实的物理和化学基础。 二、基本要求 具有参加大气化学研究、观测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研究的能力,具备从事与大气化学相关的大气边界层物理、气候变化、空气污染预报、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大气湍流微结构 1、掌握湍流脉动量标准差和湍流强度 2、掌握湍谱特征及表达方法 3、了解湍流通量观测与计算方法 第二篇空气污染扩散的基本理论 1、理解梯度输送理论和扩散模式 2、理解湍流扩散统计理论和扩散模式 3、理解湍流扩散相似理论 第三篇理想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扩散 1、掌握点源、线源和面源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2、掌握大气扩散参数与地面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3、理解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公式 第四篇非均一下垫面条件下的空气污染物扩散 1、了解局地建筑物影响下的扩散过程 2、了解山地地形影响下的扩散过程

3、了解水陆交界下垫面影响下的扩散过程 第五篇控制大气化学成分的关键过程 1、了解大气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理解地表源、微量成分的长距离输送 3、掌握均相和非均相化学转化过程 4、掌握干、湿清除过程 第六篇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及大气气溶胶 1、理解大气中的水循环、氢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过程 2、理解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及产生过程 3、掌握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4、掌握气溶胶来源的判别和定量分析方法 第七篇大气化学成分与全球变化 1、理解大气成分与气候的关系 2、理解大气成分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篇大气臭氧和云雾降水化学 1、掌握光化学基础、大气氧-氮的光化学平衡理论 2、掌握平流层臭氧和对流层臭氧理论 4、理解云雾降水化学和酸沉降问题 第九篇大气化学模拟和空气污染预报 1、了解空气污染预报研究的方法 2、了解常用的大气化学和空气污染预报模式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 较高要求——掌握、应用。 一般来说,对概念、原理、理论知识等,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表述;对计算方法、应用方面,可用“会”、“应用”、“掌握”等词。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

第五章 大气环境保护概述5.1大气环境基础知识5.1.1大气污染 1、大气的成分 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是包括颗粒尘埃在内的混合气体,其组成包括恒定的和不定的两种。 在近地层大气中有氮、氧、氩、氖、氪、氙、氢等成分,其中氮、氧、氩占大气总量的99.96%,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几乎不变。大气中的不定成份主要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排入大气污染物质,如物质燃烧的灰份,火山爆发的尘埃,风起的灰尘以及工业、交通排出的废气等。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当其数量、浓度、毒性以及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或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1)大气污染源 通常把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等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如大风刮起的地面沙尘,森林火灾产生的CO2、NO2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排出的废气、毒气、烟尘和放射性元素;燃料燃烧排出的碳氢化合物、CO、SO2和烟尘;另外还有散播的农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试验残余物等。 (2)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成份十分复杂。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看,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质和气体污染物。烟尘、粉尘是固体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悬浮于大气中常称为气溶胶。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叫“降尘”,它可以在离污染源较短的距离之内落到地面。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叫“飘尘”,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几年。 上述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称为一次污染物。有的一次污染物不稳定,在大气中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影响 大气污染物危害人体主要通过表面接触、呼吸、食入等途径。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这里针对几种主要交通污染物对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1)粉尘 道路施工时会产生粉尘也叫尘埃,尘埃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大多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会进入肺泡。但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即PM10长时间在空中飘浮,易被吸入呼吸系统。其中较小的微粒侵入到没有粘液层和纤毛层的肺的深部组织中并沉积下来。这些物质如果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可能造成中毒。未被溶解的物质可能被吞噬细胞所吸收,它们如果是有毒的,就会杀死该细胞,造成细胞破坏。未被吞噬细胞吸收的物质,则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有可能造成尘肺和其它感染。 (2)氮氧化物(NOx)和光化学烟雾 一氧化氮(NO)无色、无刺激,化学性质不活泼。二氧化氮(NO2)为刺激性 气体。空气中两者可以互相氧化还原,对呼吸系统都有毒性,但NO2的毒性比NO大5倍。N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的输氧功能下降,它还会使中枢神经受损,使人痉挛或麻痹。NO急性中毒会导致肺水肿或窒息而死亡。NO2对眼、鼻有强烈刺激。污染环境中肺功能明显受损,经常接触可形成慢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NO2对心脏、肝脏、造血器官等脏器也有损害作用。 空气中的NO,在阳光的作用下,还能与CO、CnHm等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对眼睛的刺激作用特别强,浓度大于0.1ppm时,短时间接触就能使泪流不止,甚至头痛、呼吸障碍:浓度增加到50ppm,人有死亡的危险。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6-7639(2003)-03-0074-05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综述 张 强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20) 摘 要:文中回顾了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目前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国内外在未来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同时还指出了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应该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大气边界气象学;研究进展;主要问题;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P40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什么是边界层?广义讲:在流体介质中,受边界相对运动以及热量和物质交换影响最明显的那一层流体。具体到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大气边界层厚度,一般白天约为1.0km ,夜间大约在0.2km 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1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发展历史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不仅受到观测系统和探测技术的制约,也受到数学、物理学等基础支撑学科发展水平的影响,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发展。大气边界层气象学是以湍流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大气和它下垫面(陆面和洋面)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门新型气象学科分支。 什么是湍流?英文湍流为“turbulence ”,日文为“乱流”,湍流简单定义:流体微团进行的有别于一般宏观运动的不规则的随机运动,从宏观上看,它没 有稳定的运动方向,但它能够象分子运动一样通过其随机运动过程有规律地传递物质和能量。从1915年由Taylor [1]提出大气中的湍流现象到1959年Priestley [2]提出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可以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湍流理论基本上已经形成。以后,湍流理论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大的突破。 1905年Ekman [3]从地球流体力学角度提出了著称于世的Ekman 螺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星边界层的概念,他的基本观点仍沿用至今。1961年,Blackadar [4]引入混合长假定,用数值模式成功地得 到了中性时大气边界层具体的风矢端的螺旋图象。 行星边界层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了大气边界层在大气中的特殊性和一些奇妙的规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航空、大气污染和军事科学的需要,掀起了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高潮。1954年,Monin 和Obukhov [5]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onin —Obukhov 相似性理论,建立了近地层湍流统计量和平均量之间的联系。1982年,Dyer [6]等利用1976年澳大利亚国际湍流对比实验ITCE 对其进行完善,使得该理论有了极大的应用 价值。1971年Wyngaard [7]提出了局地自由对流近似,补充了近地面层相似理论在局地自由对流时的空白。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气探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特别是雷达技术,飞机机载观测, 收稿日期:2003-07-23;改回日期:2003-09-10 作者简介:张强(1965-),男,甘肃靖远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边界层、陆面过程、绿洲气象学、中尺度数值模拟和城市大气环境等领域 的研究. 第21卷 第3期2003年9月 干 旱 气 象ARID M ETEOROLO GY Vol.21 NO.3Sep ,2003

大气边界层理论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一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由于人类 生活在大气底层一大气边界层中,因此人体健康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天气、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使某些疾病加重或恶化,同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又使病毒、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繁殖、传播,使人们感染而患病。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机动车、燃煤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产中的废气、尘埃和汽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加上高大建筑的增加,改变了城市的小气候,使城市在无强冷空气活动的情况下,大气扩散能力极差,造成大气质量不断恶化,从而危害到人体健康,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边界层尤其是城市边界层大气结构及其与污染物浓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边界层定义为直接受地面影响的那部分对流层,它响应地面作用的时间尺度为小时或更短. 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这些作用包括摩擦阻力、蒸发和蒸腾、热量输送、污染物排放,以及影响气流变化的建筑物和地形等。 边界层一般白天约为1 km,夜间大约在200 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 地面典型吸收率约为90%,其结果使大部分太阳能被地面吸收。 正是地面为响应太阳辐射而变暖或变冷,它依次迫使边界层通过输送过程而变化。 边界层内气流或风可以分为平均风速、湍流和波动三大类。 边界层中诸如湿度、热量、动量和污染物等各种量的输送,在水平方向上受平均风速支配,在垂直方向上受湍流支配 平均风速是造成快速水平输送或平流的主要原因。边界层中一的水平风速2~10 m是常见的。 在夜间边界层中经常观测到的波动,虽然它们只能输送少量的热量、湿度和污染物之类的标量,但在输送动量和能量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作用。 许多边界层湍流是由来自地面的作用引起的,例如白天阳光充足,地面的太阳加热使暖空气热泡上升,这种热泡就是大湍涡。地面对气流的摩擦曳力使风切变得到发展,常常演变成湍流。 最大的边界层湍涡估计接近即大小约等于边界层厚度,也就是说,它们的直径可以达到100~300 m。小湍涡出现于叶面卷动和草地波状摆动中,它们要以大湍涡为能源。直径只有几毫米的最小湍涡,由于分子粘性的耗散作用,其强度非常微弱。 在边界层中,浮力是产生湍流的力的一种。由于暖空气比周围空气密度少,有正浮力,所以暖空气上升。虚位温是研究上升气流普遍采用的一个变量。在同一气压条件下,使干空气密度必须等于湿空气密度的温度就是虚位温,因此,可以用虚位温变化来代替密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