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学语言的符号特殊特征与功能问题

论述文学语言的符号特殊特征与功能问题
论述文学语言的符号特殊特征与功能问题

论述文学语言的符号特殊特征与功能问题?

答: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等等。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人们借助语言符号来使思想得以表达、感情得以传达、知识得以交流。“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语言符号自身有许多特性,主要是:

1、语言的有声性。它有一些语音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为表达的符号系统。

2、语言中语义和声音结合的偶然性。或者约定俗成性、任意性。

3、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语言结构是生成的,而且有一定的模式。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4、语言是以符号系统来执行其交际职能的。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相比,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语言符号的功能:

1、线条性。语言符号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语音在同一说话时间里,始终是而且只能是以一根线的形式伸展开来,即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相继出现,好像一条锁链一环扣一环,而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2、任意性。一种语言社会集团的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去标记客观事物,从而指代该事物获得意义,这是任意性的。比如能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汉语叫人rén(人),维吾尔语叫adem,英语叫man。所以马克思说:“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这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3、不变性。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是任意性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在使用该语言集团的人们中间通行之后,便失去了“自由”,个人不能任意改变它。比如说,使用汉语的社会集团,一经把“人”叫做rén 之后,个人就不能自由地任意改叫别的什么名称。事实上,语言一经置于社会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共时性(Synchrony)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个人无权改变语言符号。你只能按照社会通行的名称去指称事物,按照社会共同理解的语义去使用,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在这一方面,语言不同于人为的、契约性质的符号。语言无法通过多数人的决议,改变某些规则或移植某些规则。人们只能依照现存的母语这样说,这样用。所以说共时的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

4、可变性。可是,只要我们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拿来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质的差别。比如现代汉语叫“眼睛”,古代汉语却叫“目”;现代汉语说“下棋”,古代汉语却说“奕”,等等。可见,语言符号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

5、生成性。人们说出的具体句子是无限量的,而一种语言的句子模式却是有限的。说话人掌握一种句子模式,就可以生成无限量的具体句子,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生成性。比如刚学会说话的小孩,从他爸爸妈妈那里学到“小明吃糖”这

句话,他就可以生成(创造)“妈妈煮饭”、“爸爸喝茶”等许多具体句子。尽管生成这些句子的语词不同,具体意义不同,但都是同一个句子模式。简单地说,人们说出和理解新句子,因为这些句子与过去听到过的句子相类似,它是通过类化作用生成的。语言符号的各个特点表现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矛盾统一体内,语言符号各个要素,各个方面既互相对立,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种关系网,具有严密的系统。

事物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语言也是如此。在考察语言演变的研究中,从语言的最本质结构开始,即语言符号的结构下手。越是对语言作深入的微观研究,就总会发现语言的基本单位结构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丰富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研究两问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研究两问 李二占1,张文鹏2 (1 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江苏盐城 224000;2 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术语内涵的不同解释是语言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之争的缘由之一,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本源性的、语篇分析式的清理和阐释。分析表明,任意性最根本的意思是我们无法从物理、生理等自然方面找出施指与所指结合成语言符号的理由。同时,任意性也体现在语言符号和外界实体、语音和语义、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等两两相对的构件之间。和任意性对举的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某一语言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象似性则主要涉及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可论证性。从我们给出的关于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构成的层级体系示意图来看,任意性是受非任意性制约的任意性,而非任意性是以任意性为生存条件的非任意性,二者互补共存、相辅相成,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共同成为语言组织中的两大功能性原则。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非任意性;象似性;理据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29(2005)02-0058-04 一、引 言 从索绪尔重申任意性是语言符号头等重要的原则开始[1],这一问题得到大量讨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赞同任意性的学者进行了支持性的后续研究,例如,萨丕尔认为语言研究是 讨论所谓语言这个任意性符号系统的功能和形式 [2];霍凯特说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3];乔姆斯基把语言结构任意性推到了极点,认为语言这一自治的表征系统 来自心智的结构 ,而象似性则是动物语言的特性[4] 。其二,主张非任意性的学者日益增多,有鲍林杰(1981)、海曼(1985)、齐翁(1979,1990,1995)、西蒙尼(1995)、安德森(1998)等人;雷可夫和约翰逊甚至说语言的可论证性多于任意性[5]。该派别当然也包括持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为辩证统一观点的学者,如我国的朱永生(1999)、王艾录(2002)和王寅(2003)等。其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话题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例如,符号学认为象似记号是重要的符号类别之一,哲学研究更是追寻语言切分世界的任意或非任意关系,它们的介入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然而,所用术语的不同,研究目的差异,认识上的偏颇以及非学术话语的参与使得本来就有争议的研究话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种看似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不真正有利于问题的澄清,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本源性的再思考,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指出可行方向。二、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术语内涵的差异是导致谬误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王艾录和司富珍指出,像 施指 和 所指 这样的术语常为别的术语所替代,同时人们又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取向、范围、对象、方式而加以不同的阐发[6]。这种阐发的目的似乎是要建立自己的体系,但渗透其间的非纯粹学术话语成分遂使得很多讨论都得首先清理概念[7]。 收稿日期:2005-01-20 作者简介:李二占(1972-),男,陕西榆林人,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用学。第7卷第2期 2005年4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UP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 7,No 2April,2005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B040112)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08566) 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 2018年版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基础是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1、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汉语言文学基础》是培养、提高自学者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它是考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部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运用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语言基础知识 (二)文学基础知识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语言基础知识 课文中出现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等语言基础知识。 (二)文学基础知识 课文作者的姓名字号、所处时代、所属国别、主要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名称;常见文体的特点等等。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课文作者的姓名字号、所处时代、所属国别、主要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名称、诗歌散文作品的名句名段等。 2、领会:诗歌散文作品的名句名段;常见文体的特点等。 3、简单应用: 要求自学应考者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1)文言实词的考核。主要是解释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具体含义。 (2)文言虚词的考核。主要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的考核。主要是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叙句式等。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正确地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4、综合应用:各类语言文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分析。 第二部分课文阅读分析部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使学生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 二、课程内容(凡标有“※”者,为精读课文,其余为泛读课文。) (一)※《大同》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最大侍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外国人学汉语碰到一个新词,无法从读音推知意义,也无法从意义推知读音。这说明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shu”和英语的“book”),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哀”和英语的“I”)。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可是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拒绝。战争期间夜间通行的口令是司令部规定以后颁发的。口令的制定是任意的,但既经颁发,大家都得遵守,不能更改。口令可以一天一换,语言的符号却是社会全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不能随便乱改,否则就会乱套。而且符号本来就是约定的,只要大家接受,无所谓好坏,因而也没有变更的必要。所以虽说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要求更改的权利。 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和单个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条件就是语言里的各种结构规则。比方“香菜”“香肠”“香瓜”“香油”等,都由两个最小的符号组合而成。“香”“菜”“肠”“瓜”“油”这些都是音义任意结合的符号,但它们之所以能组成“香菜”“香肠”“香瓜”“香油”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道理可说的,可以从它们的组成中了解结合的条件。例如“香瓜”和“瓜香”就不一样,我们能够说出这种不一样的道理。这样,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所以,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2)

12语12 12371039 徐小晴普通语言学期中作业 对符号任意性的总结和辨析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对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是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提出质疑与挑战。本文主要在简介索绪尔任意性及其他语言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认同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是正确的。 关键词: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一、索绪尔对任意性的论述 索绪尔提出符号的二分理论,即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它们的关系由社会约定俗成。例如,法语中的s-?-r 与它所指的对象“sister”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不同的语言又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指代同一个人或物,如法语用b-o-f指代“ox”,而英语却用o-k-s 指代该种动物。 索绪尔在对任意性下定义的时候,指的是语言单个符号所含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他所说的任意性除了不包括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整个语言符号系统中地位并不重要、且为数不多的象声词和感叹词外,也不包括复合词和派生词。这就意味着,索绪尔是从单个符号的角度而不是从符号组合或符号结构的角度来论述任意性的。 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符号任意性是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普遍现象,是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第一原则。 ②任意性并不是任意选择,而是说由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 ③语言符号的完全任意性,使语言能成为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④即使某些符号具有理据性,但就整个符号系统来讲,仍然是任意性的。 二、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 1.自从皮尔斯提出象似符号、标志符号和规约符号这一符号的分类之后,人们更关注符号的理据性,发现不仅许多符号和自然有着象似关系,而且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都与自然及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惊人的相似。Haiman对这一象似现象做了系统的分类,Givon, Halliday等均对象似性做了深入研究。这些观点对我国部分学者产生明显影响。 索绪尔曾明确承认:符号的特征之一是非完全任意性,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一定的自然联系的残余。他以天平这个符号与其所象征的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为例。我们不能用马车来取代天平,因为马车和公正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 2.国外强调语言具有象似性的语言学家都从语言的形式层和意义层之间的关系来看待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具体而言,是从词法(合成词和派生词)及句法(一是小句内部语义结构的象似性;二是小句与小句之间语义结构的象似性)两个层面与意义的关系来讨论,得出的结论基本都是语言符号具有高度的象似性,从而对任意性原则是否具有普遍性持怀疑的态度。更有甚者主张把象似性看作是语言符号的本质。 但是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是从单个语言符号而非语言组合或语言结构的角度论述的。他关注的是单个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此外,索绪尔明确提出符号任意性并不包括象声词和拟声词,因为它们并不是语言符号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数量很少,也不包括合成词(如apple-tree)和派生词(如friendship)。 3.大量符号的来源是可考证的、可追溯的,具有象似性和理据性。但无论音

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介绍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 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介绍 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与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为语文教育,其培养对象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等。 本专业是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鉴赏文学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8.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 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人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9.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

浅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浅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马真真 摘要: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就像是一张纸的正反面,任何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独立存在,而语言符号的这两面并不是指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也就是说,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这就否定了前人把语词符号的性质归结为一种分类命名集的观点,即否定了先前的学者把符号问题和语言问题等同于命名问题的认识,索绪尔从概念和音响形象这两种心理的东西中提炼出两个更为抽象、更具有系统特性的成分—“所指”和“能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任意性广义上是包括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点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能指和所指一旦相结合起来指称事物,对使用它的成员就具有了强制性,任意性和强制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相联系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关键词: 能指所指任意性强制性 正文: “所指”和“能指”这两个词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用得非常普遍,我们在读《教程》中遇到“所指”和“能指”二词时要明确索绪尔指的是抽象化、心理化了的概念和音响形象,而不是单

纯的事物和名称。关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问题,古希腊即有“按规定”和“按本质”的争论(只不过当时争论的是“词与物”的关系问题,其实问题的本质和焦点都是一样的)。 1、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任意性 (1)、从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命名上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名称去指称就是最好的例证,比如,“书”,英语中称之为book,汉语中称之为shū,日语中称之为ほん,我们看不出“书”的本质即“装订成册的著作”与哪个声音形象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与book有联系,与shū有联系,还是与ほん有联系,还是与其他某种语言里的名称有联系?我们完全看不出。这足以证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本质的,而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社会共同约定俗成的,索绪尔又把这种任意性称之为不可论证性。但有人反驳,“索绪尔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那‘飞机’一词不就可以解释为‘飞行的机器’吗,难道这还是任意的吗?”我们应该明确一点,索绪尔指的符号的任意性广义上是包括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点的,所谓的绝对任意性是指一个单纯符号的所指/能指关系是具有不可论证性的,而相对任意性是指一个合成符号的所指/能指关系是可以通过它的次级单位的组合、聚合关系能够相对地论证的,上述以“飞机”为例对索绪尔观点的反驳并没有看到索绪尔论述合成符号时所阐述的可论证性即理据性的观点,而只是把索绪尔的任意性狭义地理解为绝对任意性而已。

(完整版)小说语言特点复习教案

小说语言特点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语段鉴赏的常用角度。 2、掌握做语言鉴赏题的基本模式,提高语段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试做下列语段鉴赏题。 (1)(2010年山东卷19题)“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划线部分文字如下: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 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 ——冯骥才《水墨文字》 分析:这段文字是描写芦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轻柔”是触觉感受,“摇动”“夺目”等是作者看到的;“矫情”“搔首弄姿”等使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文字属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对芦花的赞美和喜爱。鉴赏这段文字就应从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 (3) 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幼儿文学课教案

《幼儿文学》 教案

第 1 至 4 课时 第一章幼儿文学基本理论 教学计划 本章共四节,计划安排4课时,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要注意把握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 理解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心理和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特点及审美功能 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第 1 课时 什么是幼儿文学 教学目的: 1.把握幼儿文学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2.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幼儿文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本质特点 教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教学计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由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组成。 ㈠幼儿文学:

以0—6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也包括0—3岁的婴儿。 主要文体: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等。 ㈡童年文学: 是以7—12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以学习为基本活动。 主要文体:童话、儿童小说和儿童诗、科学文艺等。 ㈢少年文学: 是以12—15岁的少年为接受对象的文学。 主要文体: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与散文、寓言等。 二、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㈠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要遵循文学的一般规律,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㈡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 幼儿文学必须是“为幼儿”的文学。幼儿文学服务于幼儿,是成人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求而创作或改编的。 三、我国幼儿文学发展概况: 1.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主要作家:郑振铎、叶圣陶、黎锦晖。 主要刊物:《世界儿童》、《小朋友》等。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余年间,幼儿文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首先,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作家群体。 其次,幼儿文学创作大面积丰收。 再次,幼儿文学理论建设、教学科研有了长足的发展。 最后,进入80年代以来,幼儿文学界的学术研讨活动、横向交流空前活跃。 四、总结: 本章主要认识“幼儿文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是学习幼儿文学的初步准备。 学生应该大致了解到幼儿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

汉语言文学考试基础知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一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二

语言符号的随意性和非随意性

语言符号的随意性和非随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蒲河九年制学校郑娅 摘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它是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在意义的统一体,因其施指形象和受指概念没有必然联系,故而具有较强的任意性,并主要表现为文中所列五个方面。但作为人类传承历史文明和进行交际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言符号又因具备被约定俗成的社会性全民性、其自身规律法则的系统性和文字表达上的理据性而表现出非任意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关键字:语言符号任意性非任意性 符号就是记号,是一种物质的、可感知的对象,它在认识和交际的过程中充当另一个对象的代表,其作用是被用来获知、储存和传达关于它所代表的对象的信息。语言无疑是一种符号,它靠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表示客观外界、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中的事物、现象、性质、关系等。语言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即符号受指与符号施指的结合。符号受指是指概念,符号施指则是指印象形象。两者即彼此分离,又相互对立;即互为条件,有互为依存,共同构成语言符号统一体。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从语言的本质来看,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结合并没有逻辑基础和内在

的规律。在声音和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决定了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两个方面,即概念与音响形象之间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因果关联。符号施指的物质形式不取决于符号受指的物质形式,反之亦然。瑞士“现代语言之父”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这样界定“还需要注意(语言符号)任意性。不应该让人以为符号施指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者;我们想说:它是无理据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符号受指,即在现实中与它没有任何天然联系的符号受指而言,它是任意的。”符号的任意性可以通过以下五方面来说明。 第一,语言符号施指与语言符号受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就语言符号施指和语言符号受指之间的联系而言,只有任意性的存在。例如,“有语言,有抽象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一意义内容在汉语中用语言符号“人”表示,然而“人”这个符号和它所表示的意义并无必然联系,可以用“人”这个符号,也同样可以用“大”“六”等符号。同样的概念,在英语中用“human”表示,其中五个字母及其组合形式也并不与“人”的意义有任何关联。 第二,即便是语言中的拟声词,其概念与声响形式也不是一致的。人们习惯的认为自己听到的是自然物原本的声音因此其符号形式与物质意义之间应就有某种确定的、必然的

语言特征

工具之四“语言特征” 渭南瑞泉中学王三燕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 文言文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诗歌上也是完全具备的。) 1.变“性”——改变词性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 以上各句中的“悦”“空”“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4)定语的位置。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实际上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 (5)再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序应该为“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幼儿文学的特征 2

第一章幼儿文学的特征 什么是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是指以3至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吸引,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力而创作的适应儿童审美需要的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三个层次中的“儿童文学”。 什么是幼儿文学?幼儿文学是以3至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文体分类?分成三大类唱诵类(儿歌,幼儿诗)讲述类(幼儿童话和寓言,幼儿故事,幼儿散文,幼儿科学文艺)综合类(图画故事和卡通,幼儿戏剧) 幼儿的心理特征。答:作家在为这个阶段儿童创作时,必须照顾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 幼儿审美意识的独特性。答:由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决定了幼儿的审美意识有以下特点:1,、审美意识中的“自我中心”状态 2.审美意识任处于比较低的层次 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形式。答:1.幼儿主要是通过“听”来接受文学2.感知型的接受方式3.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 幼儿文学的文体特征答:1、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2、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3.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答:1.稚拙美 2.纯真美3.荒诞美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功能?文学有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 幼儿文学的功能?1、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2、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3、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4.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5.愉悦幼儿身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三章 幼儿文学创作的特点,创作要求。答:1、审美感受能力、情感、想象力、传达技巧。2、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语言。 中编 第一章儿歌 儿歌的概念?儿歌是一种适合年龄幼小的儿童念唱、欣赏的歌谣。 儿歌在古代的名称?童谣 儿歌的特点?1、内容浅显、单纯活泼2、篇幅短小、易记易诵3、节奏明朗、音韵和谐。我国儿歌的特殊形式?1、摇篮歌2、游戏歌3、数数歌4、谜语歌5、连锁调6、问答歌7、绕口令8、倾倒歌9、字头歌 第二章幼儿诗 幼儿诗的艺术特征?答:1、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2、活泼、生动的想象3、富于情趣的构思4、自然、明快的韵律。 幼儿诗的类别?答:1、叙述诗2、童话诗3、抒情诗4、讽喻诗5.散文诗 第三章幼儿童话 1.童话的概念?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虚构故事。他是最切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 世界上较早对童话进行改写的作家及童话集名称。答: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 世界文学童话的奠基人答:安徒生 我国创作童话出现的时代答:我国创作童话出现于“五四”前后。 第一部创作童话集的名称和作者答:叶圣陶出版于1923年的童话结集《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

从网络语言看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2011年第4期 36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从网络语言看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谭敏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贯穿索绪尔语言符号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他的符号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创建结构主义的理论支柱。本文从新兴的网络语言入手,分析说明语言符号的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是并存的,但绝对任意性第一位,相对任意性第二位。 【关键词】网络语言;索绪尔;语言符号;绝对任意性;相对任意性【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24(2011)04-0036-04 Analysis on Saussure ’s Arbitrariness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yber Language TAN M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Li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Guangxi,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Saussure ’s theory of linguistic sign,arbitrariness is the basic viewpoint of the semiotics theory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ructuralism.This paper,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cyber language,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absolute arbitrariness and relative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Meanwhile,it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er is applicable to the birth of linguistic sign,the latter to the grammatical level. Key Words:Cyber language;Saussure;Linguistic sign;Absolute arbitrariness;Relative arbitrariness 结构主义的先驱,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符号的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个头等重要的特性,它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是索绪尔创建结构主义的理论支柱,是理解索绪尔思想理论体系的关键。因此,多少年来,对任意性学说的研究经久不衰,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也经常引起研究者们的不同见解乃至激烈的争论,其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即可论证性)的关系问题上。本文从新兴的网络语言入手,依据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分析说明绝对任意性与相对任意性是并存的,但绝对任意性第一位,相对任意性第二位,即从语言的产生层面看,音与义的关系完全是偶然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合成词或派生词——语言运用层面的体现,是相对可论证的。 一、网络语言及其基本分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一种满足网民交际需要而形 成的特殊群体用语——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以虚拟的网络社区(如网络论坛、BBS 网络留言版、虚拟聊天室等)为依托的语言从形式上看,简洁、新奇、生动活泼、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从内容上看,即时、随意、信息量大,非常符合现代人追求效率、个性的要求。因此,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网络语言很快地被网民们所认可,它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 1、缩略语 网民们将英语或汉语拼音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这种缩略语不同于规范的英文或拼音缩略,甚至与之大相径庭,它所遵循的原则只是便捷,目的就是把一种复杂或不便表达的东西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 (1)英语缩略语: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b4(before ,以前),IC (I see ,我明白了),lol (laugh out loud , ——————————————————————【收稿日期】2011-09-30 【作者简介】谭敏,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 第9卷第4期2011年12月Vol.9No.4 Dec.2011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INGBO RADIO &TV UNIVERSITY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 性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最大侍 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外国人学汉语碰到一个新词,无法从读音推知意义,也无法从意义推知读音。这说明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shu”和英语的“book”),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哀”和英语的“I”)。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可是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变更,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拒绝。战争期间夜间通行的口令是司令部规定以后颁发的。口令的制定是任意的,但既经颁发,大家都得遵守,不能更改。口令可以一天一换,语言的符号却是社会全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不能随便乱改,否则就会乱套。而且符号本来就是约定的,只要大家接受,无所谓好坏,因而也没有变更的必要。所以虽说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要求更改的权利。 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和单个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符号和符号的组合条件就是语言里的各种结构规则。比方“香菜”“香肠”“香瓜”“香油”等,都由两个最小的符号组合而成。“香”“菜”“肠”“瓜”“油”这些都是音义任意结合的符号,但它们之所以能组成“香菜”“香肠”“香瓜”“香油”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道理可说的,可以从它们的组成中了解结合的条件。例如“香瓜”和“瓜香”就不一样,我们能够说出这种不一样的道理。这样,以任意性为基 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所以,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

2_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

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 ——语言哲学的探索 2·0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征,我国许多普通语言学论著中都有提到。在西方,saUSSIire((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一部分,第一、二章①和Sapir《语言》的引论②都有相当的篇幅论述符号的“任意性”。Charles Hockett在1960年的一篇《论言语的起源》的论文中,列举人类信息传递的特征16条③,其中第8条是“任意性”,并把它解释为“非象似性”(non —iconicity)。理性主义语言学家如Chomsky不提“任意性”。近时文化人类学家Claude Levi —StraUSS则认为,“从先于经验(a priori)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从后于经验(a poster ‘iori)的角度看,它不再是任意的。”④ 我以为L6vi—straUSS这一概括很有见地,可惜他除了一两个例子以外,没有理论的阐发。兹就这个问题论证如次。 2·1 语言是理性的行为,何以又包含任意性因素? 在远古时期,理性的人开始创造语言,经过分化和变易,成为世界上数以千计的语种。但是,语言学家可以从采集到的语料中,分析出语法规则、语音规则,以及语词的“组合”和“聚合”现象。这些规则既制约语言,又解释语言。语言学家据此立说,语言学习者以此为学习语言的门径。一个完全不懂某种语言的语言学家,凭他对这一语言的接触,不仅可以学会它,还可以分离出它的音位和词素,整理出它的语音和语法体系,编出以这一语言为一方的双语词典。这样的语言学家已经有过很多很多,他们的研究创立了近代语言学。这就从实际上说明语言具有 1.系统性(systematicity); 2.可分离性(discreteness); 3.可学会性(1ear。nability)。 以上三点之中,系统性是最根本的。如果只有分离性而无系统性,语言将是无数不相关连的单位,不仅学起来有很大困难,作为表达工具也非常笨拙。语言的系统性是存储于语言内部的规则体系,它的存在是语言学家发现的。这一发现的过程,正同科学家发现天体结构、物质结构、生物结构一样,是人用理智去分析和解释一部分客观世界的结果。语言学家发现语言的体系,是人对自身行为中的理智性的发现,也是对于理智性存在于语言行为中的肯定。 语言的理智性主要表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