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形成机制与危险度自我测评
病理学教学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1

0小时
2小时
24小时
5、病变:
地图状,贫血性梗死 (1)病理形态变化: 呈动态演变过程。 6h内:无 6h后:苍白 8—9h后:土黄色、地
图形
新鲜心肌 梗死灶
镜下:
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 胞核:碎裂、消失 胞浆:红染或不规则粗颗粒状 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
心 肌 梗 死
正常心肌
正常心肌
4d后:充血、出 血带
斑块内钙化
(6)血管腔狭窄 正常冠状动脉
(二)主要动脉的病变
1、主动脉粥样硬化: (1)后壁和分支开口处 (2)腹主A>胸主A>主A弓>升主动脉 (3)早、广、重 (4)管径大、血流急→不易发生血流障碍及
血栓 (5)溃疡、A 瘤
i Xuenong
髂
腹主动
动
脉血栓
脉 瘤
形成
3、颈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40岁以上出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习惯上称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炎症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只有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变时才可称为冠心病chd时心肌缺血缺氧的原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血管系统疾病:
Cerebral Infarction
4、肾A粥样硬化
肾A开口处或主干近侧端 狭窄:
高BP 萎缩
合并血栓形成:
梗死 反复瘢痕 动脉粥样硬 化性固缩肾。
5、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上肢; 间歇性跛行 坏疽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斑块 闭塞 梗死
足 干临床症状:剧烈腹痛、腹胀、发热等 性 坏 疽
(1)常见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 中动脉、Willis环
无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史中青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

[ ] , , , 15 Sadineni R Karthik KR Swarnalatha GU et al. Nacetyl cysteine
群是心血管病发病的潜在风险人群。为综合分析该 血压病诊断标准[3]:未使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2 次
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暴露及聚集情况,本研究 或2 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收缩压≥140
采用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的成年人(≥35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
岁)ICVD 10 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案及工具进行评估, 病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
teinuriaof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 [] ,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clinical study J . Niger Med J
, (): 2017 58 2 6367.
ICVD 10 年发病危险评估表”计算调查对象的ICVD
基金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课题(2013WSC02051)。 10年发病预测评分,对不同年龄、收缩压、BMI、TC、
[ ] , , , 13 Deng YH Lin N Wu LY et al. Expression of LOX1 in human [] mesangial cells is increased by OxLDL and IL1β treatment J . , , (): Exp Ther Med 2017 14 4 36323636.
冠脉钙化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冠脉钙化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摘要】这篇文章旨在分析冠脉钙化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在冠脉钙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探讨了与冠脉钙化程度相关的因素。
研究发现,冠脉钙化与冠脉狭窄和冠脉斑块存在一定关联。
冠脉钙化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且不同评估方法对其检测结果有所不同。
结论部分讨论了冠脉钙化对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的研究可为冠脉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冠脉钙化、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冠脉狭窄、冠脉斑块、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方法、临床诊断、治疗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
而冠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冠脉钙化作为反映冠脉病变的一种重要形式,被认为是评估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钙化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冠脉钙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关于冠脉钙化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尤其是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评估方法的比较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疑问。
本研究旨在对冠脉钙化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影响因素、狭窄程度、斑块形成及心血管事件风险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探讨冠脉钙化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为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冠脉钙化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冠脉钙化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冠脉狭窄、冠脉斑块、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来揭示冠脉钙化在冠脉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比较不同冠脉钙化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最终旨在阐明冠脉钙化对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的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冠脉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
睡眠呼吸疾病与心血管危险

该文发表在《睡眠医学》2007,4(2),65-77(程勇泉译,孟小明校)。
睡眠相关的呼吸疾病及其心血管危险摘要:广泛的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 CSA)为特征的睡眠相关呼吸疾病是一种公众的健康负担、逐渐受到大家的认知及重视。
由上气道狭窄或塌陷伴有呼吸努力的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组成OSA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并且通过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能够有效地治疗1。
OSA 不仅会导致日间嗜睡和执行功能受损,还是系统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个可能的病因。
可能与OSA共存的CSA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在老年人群中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增加均伴有陈-施氏呼吸。
本文回顾了大量的文献中某些关于可能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的病理生理机制,分析了提示OSA可能是某些心血管情况的特殊性病因的证据,讨论了关于CSA在心力衰竭中作用。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高血压。
OSA的急性病理生理学机制作为OSA特征的反复发作的上气道狭窄或闭塞会产生如低氧血症、再氧合、偶尔显著地增加胸腔内负压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觉醒等急性应激反应。
对这些应激反应可能存在不同的效应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作用是随时间而累积的。
的确,有证据表明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其心血管稳态发生慢性的功能失调,这在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和心率变异性在白天发生异常中得到了证实2。
不清楚的是这些反应是急性反应的总和还是遗传表型的部分表现。
通过动物和人的模型来描述这些特征下的机制是来自于呼吸、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低氧血症促进了OSA病理生理改变。
血氧张力的降低刺激了外周动脉的化学感受器,其中最重要的是颈动脉体。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年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有1 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15.5%,约有3 877万MCI患者。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和间接治疗费用已超过1万亿元。
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MCI和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进行早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MCI可分为遗忘型MCI和非遗忘型MCI两大类,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非遗忘型MCI最常见。
遗忘型MCI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早期阶段,转化为AD的可能性较高。
痴呆是指以获得性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并引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和精神行为异常的综合征。
临床上引起痴呆的疾病种类繁多,按照是否为变性病分为变性病痴呆(主要包括AD)和非变性病痴呆[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
AD最为常见,占所有痴呆的60%~70%。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可以是脑血管损伤引起的VaD或是神经退行性病变所致的AD。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年龄”对心血管病危险度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根据中国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参考值计算的“血管年龄”对心血管病危 险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 1522名 30岁以上在空军总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无心血管疾病的体检者,采用 “CIMT人群中间值”法计算“血管年龄”,根据血管年龄和年代年龄分别计算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 评分。结果 “血管年龄”大于“年代年龄”9.5岁(P<0.01),其中 77%相差超过 5岁;“血管年龄”替代“年 代年龄”后,三分之二个体的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度评分发生改变(P<0.01),将近 10%个体发生 CVD的 风险类别上升或下降(P<0.01)。结论 由 CIMT计算的“血管年龄”与“年代年龄”存在明显差别,并能改变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分。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年 8月第 18卷第 4期 ChinJClinHealthc,August2015,Vol.18,NO.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年龄”对心血管病 危险度的影响
·337·
·论著·
陈大伟1a,1b,张婧1a,龙丽娟,王建昌1a
(1.空军总医院,a老年疾病研究所,b神经内科,c体检中心,北京 100142;2.芬兰国家 PET中心)
心血管疾病(CV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 高病死率等特点,我国 CVD从 1990年起持续为居 民首位死亡原因,因此筛查无症状的 CVD高危人群 并进行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Framing
基金项目:全军保健专项科研课题(12BJZ21) 作者简介:陈大伟,博士,副主任医师,Email:cdw1975@163.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危险性评估;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4.001
心血管疾病(护理)ppt课件

基本病变为全身细小动脉硬化
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收缩压 正常人 成年人 高血压 舒张压
<140mmHg >=140mmHg
<90mmHg
>=90mmHg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理复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一) 发病因素 1. 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性,75%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 2. 环境因素 ① 饮食因素:食盐摄入量与血压发生有关,摄入 Na+↑、摄K+↓、Ca+↓ ② 社会心理因素:精神紧张 应激性状态 → 促进高血 压发生 3. 其它因素:肥胖、吸烟、年龄↑
1. 机能紊乱期
①部位: 细动脉: 中膜有1~2层SMC(如肾小球小A) 小动脉: 管径<1mm的动脉(如肾小叶间A、弓形A ) ②病变特点: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无器质性改变 。 ③临床:血压↑波动、头昏、头痛、服用镇静区 或心情放松症状减轻或消失。
2. 动脉病变期
(1)细动脉:细动脉硬化 累及肾入球小A、脾中央A、视网膜A 镜下: 细A玻璃样变性 (2)小动脉 ①主要累及:肾小叶间A、弓形A及脑A。 ②病变:内膜胶原及弹力纤维↑,胶原f增生 (3)大动脉无明显病变或可伴发AS (4)临床:血压持续升高失去波动性,需降压药才能降 低血压
增生、产生细胞外基质 (胶原、弹性纤维、 蛋白多糖)
2、纤维斑块形成
纤维帽 (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
OX-LDL、OXVLDL 细 胞毒性作 用
2. 纤维斑块
(1) 肉眼: 灰黄色,蜡滴样,隆起斑块 (2) 镜下: ① 表面: 纤维帽 (SMC+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 ② 深层: 脂质+增生SMC、 Mφ、泡沫C+基质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05
治疗方案及策略选择
药物治疗原则与具体药物应用
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及临床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以改善冠状 动脉微血管功能、缓解症状、预防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目标 。
常用药物
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ACEI/ARB等,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控制心绞痛发作、 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功能。
患者依从性不佳
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依从性成为影响治疗效果 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对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 更深入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 供更有力的依据。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的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微血管病 变。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抗凝抗栓等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应 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合理膳食
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 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保持营养均衡。
规律运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 动方案,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 运动,以提高心肺功能。
戒烟限酒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并限制酒精摄入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调适
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
。
08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形成机制及危险度自我测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形成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上粥样斑块越积越多,使得血管腔越来越狭窄或阻塞,就会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进而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
1.先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也加快。
性别因素:女性在绝经期前由于受雌激素保护,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50 岁以前心肌梗死的男女比例是9:1,5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萎缩,心肌梗死病人也随之增加,到70 岁时,男女患病的比例接近1:1。
遗传移速: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人也容易患病,且发病年龄较早。
2. 后天因素:
尽管家族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改变的,但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并不占主要地位,重要的是后天因素的作用。
目前公认的后天危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
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
1.主动脉硬化:通常无症状,但如果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或出现急性主动脉夹层,便可迅速致命。
2.冠状动脉硬化:可以表现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3.脑动脉硬化: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或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卒中,表现有眩晕、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失语、意识丧失等;也可引起脑萎缩,表现为精神、行动失常,智力和记忆力减退,以至痴呆等。
4.肾动脉硬化:常引起夜尿增多,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
5.下肢动脉硬化: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甚至可发生足部坏疽(坏死)。
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风险的评估方法
如前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估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推算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以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评估方法。
该量表简单易行,适用于35~59岁人群,可以预测自己未来10年患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诸位不妨对号入座,自我评估一下,以引起自己对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足够重视。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危险度评估表(女性适用)
第一步:评分
第二步: 计算得分总和,对照下表得出10年危险性百分比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危险度评估表(男性适用)第一步:评分
第二步: 计算得分总和,对照下表得出10年危险性百分比
诸位看官,你的得分怎么样呢?危险系数如何?在这里要告诫各位的是,无论你的分值如何,都应关注你的血脂检测指标并正确应对,只要你真正引起重视并积极面对,任何时候都是针对自身健康正确的决策,得分低的继续保持优势,得分高的从现在起你就制定方案,真正采取行动尽量降低你的分值。
还是那句话:“管住嘴迈开腿”,坚持低脂低热量饮食的饮食习惯,加上适度的体育锻炼.而血脂超标者一定不要不当回事或是讳疾忌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化浊降脂的中成药如血脂灵胶囊等,血脂超标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与西药调脂药联合服用,将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
指标降到安全围以,从源头上缓解或消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这才是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