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理论

起飞理论
起飞理论

起飞理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又称作“罗斯托模型”、“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模型。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目录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优点

罗斯托的理论的局限性

展开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优点

罗斯托的理论的局限性

展开

编辑本段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1) 传统社会阶段

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技术,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方式,社会似乎对现代化毫无兴趣。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一些国家至今还处在这一发展阶段。

(2) 准备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3) 起飞阶段

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

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

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

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

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起飞阶

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期如下:英国1783-1802年,法国1830-1860年,美国1843—1860年,德国1850—1873年,日本1878—1900年。中国,则在1977—1987年间实现了起飞。

(4) 走向成熟阶段

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成熟阶段的时间为:英国为1850年、美国为1900年,德国为1910年,日本为1940年。中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5) 大众消费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这一发展阶段。

(6) 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罗斯托对大众消费阶段以后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编辑本段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优点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自觉地实践了罗斯托的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编辑本段

罗斯托的理论的局限性

一方面,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我们注意到,罗斯托的理论中最初只包含了5个阶段,后来被他扩展成6个阶段,那么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肯定就还会存在第7个阶段,这第7个阶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根据罗斯托的理论我们都无从知晓。所以,罗斯托的理论虽然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却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罗斯托的理论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完全可能以其他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或者实现跳跃性的发展。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阶段理论之一,其他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

现代化理论也涉及经济发展的阶段,虽然划分的方法不同,但这些理论同罗斯托的理论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即缺乏预见性,不适合作为分析产业革命的理论。

针对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弱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产生了一批思考美国以及人类未来的著作,如托夫勒的《未来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大趋势》(1990)以及奈比斯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10个新方向》(1982)等,这些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作都涉及到了信息革命或者信息社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罗斯托理论的欠缺。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论文.pdf

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罗斯托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之一,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罗斯托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甚至在一个己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所以能够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因为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提出,对经济成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即主导产业部门,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上游产业乃至所有下游产业的增长起着巨大的影响。以上三个特征反映了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作用,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缺一就不能称其为主导产业。尤其是扩散效应,是与其他产业区别的重要特征和标志。首先,主导产业部门自身的增长能对其他非主导产业部门产生回顾效应;其次,主导产业部门能对新兴工业、新技术、新质量、新能源的出现起诱导作用,发挥前瞻效应;再次,主导部门能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旁侧效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己经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他认为,主导部门综合体是由主导部门和与主导部门有很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组成的。罗斯托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等等。 ②赫希曼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实现该战略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条是由生产短缺达到发展,即发展后向关联大的产业。第二条是由生产过剩达到发展,即发展前向关联大的产业。发展政策就在于努力谋求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效应。也就是说,主导部门通过扩大的关联效应,可带动经济的有效增长。赫希曼将后向关联描述为“投入供应、衍生需求”,即每一非初级经济活动将导致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后向关联被描述为“产品利用”,即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的投入品。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的测度比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测度复杂得多。[1] ③筱原三代平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筱原三代平首先在理论上突破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学说,同时借鉴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著名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基准”理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开创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指标化的先河。他认为,从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角度来看,虽然在某一时点上,有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但经过一定时期,特别是给以有利的扶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动态比较费用论的基本观点。以动态比较费用论为基础,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基准,认为,在工业化初期,所有产业的发展不仅资金有困难,而且必然在资本、技术市场问题上会发生摩擦。因此,必须选择符合筱原两基准,并且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发展。动态比较费用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后进国家的幼小产业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得到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然而,这一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只能成为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把以上设想付之实施?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要对此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2] ④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是在他对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演替关系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 20世纪30年代,赤松要研究了日本当时的主导产业棉纺工业史时,发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棉纺业的发展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赤松要把这种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形式称之为“雁行形态”。“雁行形态论”最早是被用来描述后起国家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二战后,赤松要、小岛清等学者研究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问题时进一步研究拓展了“雁行形态论”。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于,“雁行模式”本身具有不切实际的静态化缺陷。后起国(地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日本经济本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佐证。同时,“雁行模式”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条件限制。这一模式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雁行模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日本对东亚经济发展和合作的认识与构想。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梯度推移模式 梯度推移模式认为,由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导致的经济梯度;高梯度地区的创新,在市场驱动下由于扩散效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转移方向依照梯度最小律原理向具有较高接受创新能力的地区转移;主导产业的发展状态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梯度推移模式局限性在于,作为区域经济不均衡

第4讲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含“第二编”) 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 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他研究消化系统,成就卓著,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巴甫洛夫在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实验用的狗每到进食时,只要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大量唾液。巴甫洛夫猜想这是脚步声与食物在狗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缘故,遂以细致缜密的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学说主要属于生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却看出它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遂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而把形成的“条件反射”改称为“条件反应”。由于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了另一种条件作用,因此就按科学中的通例,对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冠以“经典”一词以示区别。 2.US、UR、CS、CR的意思 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 表示“无条件刺激”;UR 表示“无条件反应”。CS 表示“条件刺激”;CR 表示“条件反应”。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例如,图中标的A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 4.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巴甫洛夫把语言命名为第二信号。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 5.系统脱敏法的主要用途 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的)”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

(完整版)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小教理科一班黄诗忆130111535 在学习了巴甫洛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后,我觉得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今后必将走上教师这一职业岗位,这一理论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思考,不得不承认经典条件作用在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在对他们教育辅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耐心指导、当心教学 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即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或技能或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或许只需说一遍便能立刻掌握,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反复指导,这里其实就表明他所接收的联结次数还不够,需要再进行不断地反复联结以致达到需要的条件反应。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的等待,而不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是有直接放弃的念头,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教师耐心等待,一定会等到水到渠成时。 而有时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便知。这样的情况教师是不能预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当心这样情况的发生。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学好需要的联结一定比学坏所需的联结次数多,所以教师不应该以此为学生变坏的理由,并产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样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应尽量避免学生对于不好事物的接触,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应该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总之,尽量减少学坏所需的联结,只要联结少了,孩子学坏的几率也一定是大大降低了。 二、不吝啬于表扬、赞赏 当学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应后,就比如说某个孩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要让他保持这一行为习惯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表扬与称赞,若他每做一次这个行为教师便对他进行表扬,那么他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多,并且趋于稳定。就像我在见习的两周里,我便用过这个方法。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一个小男孩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跑过来便帮我把作业本翻到规定页数,以便我批改,而我随即就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而在之后的几天里,他会很主动的来为我做一些事,比如帮我分发校服、为我搬桌椅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每次我也会给予一定的赞扬。我想这些表扬应该就是他保持做好事这一行为的最大原因。即做好事与表扬其实就是CS-US的联结。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则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幼儿,虽然是小小的年纪,看似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对教师的表扬是特别在意的,也许教师一句小小的,简短的,甚至是随口的表扬,幼儿都会深深的记在心里,有的孩子还会回到家开心的告诉父母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而当一个学生形成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教师应该耐心的用消退法致使他彻底消除其不好的表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接受学生在消退过程中产生的自发恢复,即他的故态重新出现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做的绝不是一味的责罚,应肯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情况还是有所进步有所改变的,并给予一定的表扬,给孩子适当的激励鼓励,但注意这里的表扬必须要适度,不然很可能会有适得其反之效果。 三、注重辨别学习

罗斯托的经济阶段理论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1) 传统社会阶段 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技术,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方式,社会似乎对现代化毫无兴趣。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一些国家至今还处在这一发展阶段。 (2) 准备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3) 起飞阶段 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 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 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 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 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起飞阶段的时期如下:英国1783-1802年,法国1830-1860年,美国1843—1860年,德国1850— 1873年,日本1878—1900年。中国,则在1977—1987年间实现了起飞。 (4) 走向成熟阶段 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成熟阶段的时间为:英国为 1850年、美国为1900年,德国为1910年,日本为1940年。

经典性条件作用

关于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介绍 巴普洛夫是俄国的生物学家,他在以狗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狗的消 化腺分泌量时发现:狗的消化腺分泌量与给狗呈现的外在刺激变化和刺激出现的时间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对此我将做如下介绍: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之为无条件反应,当有一个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通过控制结合后的刺激出现的频率与强度使有机体做出条件反应,其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形成的刺激称之为条件刺激。至此,有机体受条件刺激后就形成了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中,若只给有机体呈现中性刺激而不 是条件刺激或是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的时间间隔过长,这会使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减弱,这叫消退;但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中性刺激,有机体也会条件反应,此时叫自然恢复。 当有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这种现象是泛化;与泛化相对应的称分化,即有机体能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条件反应的过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当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就说明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到此为止就叫做一级条件作用;如果另一中性刺激与一级条件作用中的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成为新的条件刺激,那么这就是二级条件作用,巴

普洛夫把这一过程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巴普洛夫将刺激的来源分为两类:第一信号系统,指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第二信号系统,指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至此经典性条件作用已基本介绍完。它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应用,如沃尔普发展的交互抑制原理和系统脱敏原理;以及其他行为矫正的方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但理论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当时科技欠发达,理论中并没有揭示出条件作用后大脑产生的生理上的变化;也无法解释人绝大多数自发或自愿产生的行为。

产业经济学要理论与知识要点(1)

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与知识要点 主要理论: 1,新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含义差异。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 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本质是一种制度对于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 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哈佛学派SCP结构主义理论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3产业组织论上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差异。 ?SCP分析框架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能够接近完全 竞争状况和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结构主义者”

?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 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 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4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 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阻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着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事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給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个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得刺激相结合,而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组合,原是中性刺激(NS)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在条件作用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是前提条件,即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和无条件刺激在实践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作用。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同样还可以形成三级条件作用。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作用。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作用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于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作用的狗,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即出现条件作用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作用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作用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作用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飞机操纵原理

一、飞行原理 飞机在空气中运动时,是靠机翼产生升力使飞机离陆升空的。机翼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这首先得从气流的基本原理谈起。在日常生活中,有风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有空气流过身体,特别凉爽;无风的时候,骑在自行车上也会有同样的体会,这就是相对气流的作用结果。滔滔江水,流经河道窄的地方时,水流速度就快;经过河道宽的地方时,水流变缓,流速较慢。空气也是一样,当它流过一根粗细不等的管子时,由于空气在管子里是连续不断地稳定流动,在空气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从管道粗的一端流进多少,从细的一端就要流出多少。因此空气通过管道细的地方时,必须加速流动,才能保证流量相同。由此我们得出了流动空气的特性:流管细流速快;流管粗流速慢。这就是气流连续性原理。 实践证明,空气流动的速度变化后,还会引起压力变化。当流体稳定流过一个管道时,流速快的地方压力小。流速慢的地方压力大。 飞机在向前运动时,空气流到机翼前缘,分为上下两股,流过机翼上表现的流线,受到凸起的影响,使流线收敛变密,流管(把两条临近的流线看成管子的管壁)变细;而流过下表面的流线也受凸起的影响,但下表面的凸起程度明显小于上表面,所以,相对于上表面来说流线较疏松,流管较粗。由于机翼上表面流管变细,流速加快,压力较小,而下表面流管粗,流速慢,压力较大。这样在机翼上、下表面出现了压力差。这个作用在机翼各切面上的压力差的总和便是机翼的升力(见图)。其方向与相对气流方向垂直;其大小主要受飞行速度、迎角(翼弦与相对气流方向之间的夹角)、空气密度、机翼切面形状和机翼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当然,飞机的机身、水平尾翼等部位也能产生部分升力,但机翼升力是飞机升空的主要升力源。飞机之所以能起飞落地,主要是通过改变其升力的大小而实现的。这就是飞机能离陆升空并在空中飞行的奥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化表示为三部分: A: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B:非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C: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食物)→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飞机飞行的原理图解

飞机飞行的原理图解 飞机是指具有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飞机飞行原理: 1、飞机上升是根据伯努利原理,即流体(包括炝骱退流)的流速越大,其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其压强越大。 2、飞机的机翼做成的形状就可以使通过它机翼下方的流速低于上方的流速,从而产生了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即下方的压强大于上方的压强),因此就有了一个升力,这个压强差(或者说是升力的大小)与飞机的前进速度有关。 3、当飞机前进的速度越大,这个压强差,即升力也就越大。所以飞机起飞时必须高速前行,这样就可以让飞机升上天空。当飞机需要下降时,它只要减小前行的速度,其升力自然会变小,小于飞机的重量,它就会下降着陆了。

飞机的组成: 大多数飞机都是由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机翼:主要功用是为飞机提供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也起一定的稳定和操纵作用。在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放下襟翼能使机翼升力系数增大。另外,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 1.机身: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还可将飞机的其它部件如尾翼、机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

2.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平尾)和垂直尾翼(垂尾)。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沧槌伞4怪蔽惨碓虬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尾翼的主要功用是用来操纵飞机俯仰和偏转,以及保证飞机能平稳地飞行。 3.起落装置:飞机的起落架大都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作用是起飞、着陆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时支撑飞机。 4.动力装置:主要用来产生拉力和推力,使飞机前进。其次还可为飞机上的其他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等。除了发动机本身,动力装置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掌握) 1960年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 的著作经济成长的阶段 经济成长的五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1)含义:它的社会结构是在生产功能有限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牛顿以前的科学和技术以及牛顿以前的对物质世界的态度为基础的。 (2)特点:按人均计算的、可以达到的生产水平有个最高限度。 (3)产生最高限度的原因 (4)与农业制度相适应的是僵化的社会阶层结构 (5)举例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1)是个过渡阶段 (2)由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两种情况 (3)一系列变化 (4)两个主导部门 3.起飞阶段 (1)含义:社会获得持续增长,即增长成为社会正常情况 (2)必要条件:净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由5%增到10%以上。 (3)起飞的标准 (4)起飞的资金来源与措施 (5)企业家才能 起飞阶段中主导部门的作用: 国民经济的总增长率是由各经济部门的不同增长率造成的,而各经济部门的不同增长率产生的原因也不同。为此,有必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类经济部门: (1)主要成长部门和主导部门 (2)补充成长部门 (3)派生成长部门 实例 罗斯托给起飞阶段下的定义: 起飞阶段是一种工业革命,和生产方法的剧烈改变直接有关,在比较短的一段时期内产生有决定意义的后果。 4.向成熟推进阶段 (1)含义: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资源配置的时期。 (2)实例 (3)此阶段的三种变化: A.劳动力的变化 B. 领导的性质变化 C. 社会对于工业化的奇迹开始感到厌倦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1)含义:当社会快要达到成熟阶段或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时,社会的主要注意力就从供给转向需求,从生产部门转到消费问题和最广义的福利问题。 (2)三个目标:

结合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分析当前湛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作者:梁书宇 1、结合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分析当前湛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1)分析湛江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①从广东省范围来看湛江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图1 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地市GDP及增速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如图1分析可得,湛江市在今年前三季度的GPD是1.8千亿元,在广东省排名第八,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梯队,在粤西地区排名第二,仅次于茂名,而GDP的增速是7.8%,在广东省排名第十。2013年,我市生产总值2060亿元、增长12%,经济总量在广东省排名从第九位上升到第八位。与广州、深圳相比,湛江的GDP仅占广州GDP的12.85%和深圳GDP的13.04%,经济发展程度还远远赶不上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 ②从湛江市自身的角度看湛江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如图2分析可得,湛江市的GDP在2010-2015年呈不断增长趋势,在2013年突破了2000亿元,并在2010年至2015年间GDP增加了1000亿元,而湛江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图2 湛江市2010-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初步核算,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380.02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2.56亿元,增长3.6%,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8%;第二产业增加值907.84亿元,增长9.7%,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8.9%;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62亿元,增长9.1%,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4.3%。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9.0﹕38.2﹕42.8。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3%,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2%,金融业增长15.7%,房地产业增长7.5%,其他服务业增长12.3%。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民营经济增加值15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9.7%。湛江市在2015年人均GDP达到3.29万元,比上年增长7.9%。 图3 2015年湛江市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

国外主导产业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主导产业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因此一套合理的主导产业评价理论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但是,以往的主导产业评价理论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已经无法适应现在人们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国外学者所研究的主导产业评价理论的综合论述,以澄清误区,给人们新的启示。 标签:主导产业评价理论 自1996 年国家在九五计划及未来长远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振兴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地方政府纷纷提出要选择和培育自己的区域主导产业。但由于当时种种原因,各个地区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大都围绕国家确定的主导产业来选择,并没有突出本地区的优势与特点。同时在我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如产业结構不协调、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以及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巨大的问题。这都要求必须找到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主导产业评价理论。在这之前,通过对国内外主导产业评价理论的研究来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包括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和赫林歇尔-额林的资源禀赋学说。早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而后,瑞典经济学家赫林歇尔-额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即一国应当全力发展适合这种具有相对丰富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产业。这种理论在现在看来是不太合理的。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与科技优势比较明显,那么,发展中国家应该将劳动力密集型和自然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发达国家应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显然对发展中国家是极不公平的,不符合其长远利益。 2 产业关联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在描述他的不平等发展战略时提出实现这种发展主要有两条道路:即发展后向关联大的产业以及前向关联大的产业。产业关联除前相关联和后相关联之外,还包括旁侧关联。产业关联度越大,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将重要的资源主要用于发展这类产业,带动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方式相对于独立的发展某个产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产业关联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主导产业评价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的飞跃,使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及其经济起飞理论

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及经济起飞理论? ①传统社会阶段,没有科学技术,农业是经济主体;②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转变中,但有限,传统;③起飞阶段,新工业扩张迅速;④成熟阶段,技术改进,工业扩张,对外贸易上升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人均收入大于基本需要;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关注福利安全,大众服务。经济起飞理论: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工业化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腾飞。 2、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核心理念与经济含义? 鲍莫尔将国民经济增长部门分为进步部门(技术起决定作用。劳动力作为工具使用,技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非进步部门(劳动起决定性作用。劳动本生就是最终产品)。经济含义:公共部门的单位成本将随私人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私人部门的单位成本则保持不变(政府部门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3、新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因素,而是由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可以被人们控制;②由于各国的这些内部因素不同,所以各国经济增长没有出现趋同的现象;③上述因素具备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人均产出可以无限期增长,而且增长率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增; ④由于技术是内生的,政府也不再是无所作为的实体,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 4、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同质性? ①低下的生活水平;②低下的生产率水平;③人口负担严重;④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⑤二元结构明显;⑥出口以低级产品为主;⑦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5、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衡量增长和发展的指标差异? 区别: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是一个即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多维体系概念。还包括投入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与质量改进,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分配状况改善和贫困下降。联系:①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②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③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经济发展也有利与经济进一步增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人均GNP 或GDP的增长率,优点:简单明了,缺点:有些产品和服务不经过市场交换,地下经济统计项目和价格不够真实;无法反映分配状况,汇率问题(购买力平价)不能反映GDP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等。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人均GDP指标,综合发展体系,人类发展指数(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社会教育程度,生活水平)。 6、为什么区分功能分配与个人分配,收入分配差距的度量及缺陷? 功能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传统上指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的分配;个人分配: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中所占有的份额,涉及的主要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度量方式:功能分配,供需平衡,边际产出贡献大小(倾向于效率);个人分配:家庭是否拥有某要素,拥有多少,要素价格(倾向于公平)。缺陷:①个人拥有资源不同,得到的收入和财富不一样,马太效应;②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均,后果就会出现阶级和集团分裂,产生阶级仇恨和对抗,就会变得不安宁和不稳定。③但收入完全均等不是一个好社会,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鼓励懒惰行为,将导致效率下降。 7、收入分配环境的库兹涅兹曲线?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在经济增长初期恶化,在经济增长达到中等水平时达到顶峰,然后随经济进一步增长而下降,变动轨迹呈倒U型。 8、收入分配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储蓄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资本市场,人力资本等若干中间因素实现。储蓄与经济增长:如果收入分配不公平有利于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政府就不应该干预,边际储蓄率呈倒U型,在极度贫困的国家不应采取再分配。但高度不平等会加大再分配的政治压力,导致政府可能重新分配现有财富,或对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理论对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几个方面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比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综合现有研究基础,给出了推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区的资源和技术是有限的,无法使每个部门得到均衡发展,需要把稀缺的资源和有限的技术集中来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同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其它非主导产业的发展。因而,正确选择主导产业以制订合适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如何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这一问题,已有很多学者从选择基准、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并且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综述,但是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拟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求理论上推进、实践上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促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基准研究 对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来说,众说纷纭。国内学者借鉴经典的“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和“筱原基准”等,根据相关基准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区域特点,提出不同的选择基准。主要有: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等等,基准体系在不断丰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主导产业评价的精度,但是也增加了其难度。叶安宁综述了各个基准说的代表性观点;何景明、卢旭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应从其基本特征、产业结构的演替趋势以及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郭晶基于主导产业的五个基准加入了体现区域性的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和体现海域性的海陆协调发展基准;梁杰加入了就业基准来分析主导产业;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等区别于传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引入三个选择基准:份额偏离基准、结构偏离基准、竞争力偏离基准,统称之为偏离份额基准;戴宾、秦薇指出主导产业的选择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不仅要考虑其直接经济效应,还要考虑主导产业带来的间接社会效应,所以应当引入社会标准;王宏伟、朱德威比较全面地考虑,选择了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和外贸等七个准则再加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019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很多同学对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有关知识不能有很好的了解,这样就会造成在知识点上失去分数,今天针对巴普洛夫的有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考试中主要涉及到的是材料行的单选题,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要想明白巴普洛夫,首先得明白巴普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我们可以用巴普洛夫的"把妹法"来进行了解。每天给你那位心仪的女同事/女同学的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妹子已经对你每天的准时早餐习以为常时,突然停止送餐,她心中一定会产生深深的疑惑及失落,同时会满怀兴趣与疑问找到你询问,这时再一鼓作气将其拿下。此法借鉴了不朽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之"条件反射试验",故名"巴甫洛夫把妹法",所以对于巴普洛夫强调是先有刺激,然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如果说是自然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射就叫做无条件反射,比如说眨眼反射;如果说是后天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射就叫做条件反射,比如谈虎色变。当然,巴普洛夫还划分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一个是有物理性条件刺激引起的,也就是实物,比如望梅生津,另外一个是由语言符号刺激引起的,比如闻过则喜这种口语或是司机看到红绿灯就会停这种书面语现象。 巴普洛夫除了有条件作用理论,还涉及到两条规律:获得和消退,泛化和分化。获得主要指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消退是条件反射消失的过程,这两个主要考察的是定义性的单选题,所以掌握好定义的关键点。除了这个规律还涉及到刺激的泛化和刺激的分化,泛化主要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也就是相似刺激相同反应,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是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也就是相似刺激,不同反应,比如:教师帮助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刺激的泛化和刺激的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想要系统备考,可以关注宁夏教师考试网是如何设置课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