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床类型

合集下载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探讨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探讨

云南个旧卡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探讨云南个旧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锡多金属矿田,其中个旧矿田的主要产矿区是卡房铜矿。

目前,卡房铜矿的矿床类型有两种:玄武岩与大理岩层间的似层状矿体以及围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矿体。

围岩蚀变主要包括阳起石化矽卡岩化和金云母化。

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卡房铜矿矽卡岩中的辉石主要为钙铁辉石和透辉石系列。

针对流体包裹体以及氢、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从主成矿期到后成矿期,流体温度能够显著降低,而流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

硫同位素分析表明,卡房铜矿似层状矿体中的硫化物主要来源于三叠系玄武岩,而三叠纪玄武岩和燕山期玄武岩为卡房铜矿接触带矿体提供了成矿所需要的大多数硫。

标签:矽卡岩流体包裹体个旧卡房铜矿1地质背景云南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田,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界部位,在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处。

具体来说,个旧大型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华南地块最西部的右江褶皱带西缘,该矿区也属于滇东南锡多金属成旷带的主要构成部分。

个旧地区的地层以三叠系露出最广,仅上统顶部缺失。

中生界之前的地层只在矿区南部看到二叠系龙潭组少量出露。

在山间断陷的盆地中广泛分布有新生界沉积。

具体来说,矿区下三叠同飞仙关组杂色砂页岩,下三叠统永镇组砂泥岩,中三叠统法郎组碎屑岩及一些碳酸盐岩,中三叠统个旧组和法郎组是个旧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也是主要赋矿层位。

在个旧地区西南部的红河深大断裂是三江褶皱带与华南地区的分界线,而南北向的个旧断裂是区域性小江岩石圈断裂的南延部分。

此外,还有NNE向龙岔河断裂,NW向白沙冲断裂以及轿顶山断裂、杨家田断裂以及陡岩断裂。

另外,区内还有贾沙复式向斜和五子山复式背斜,呈现北东三十度走向,横贯全区。

NS向的个旧断裂主要将个旧地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个矿区,砂锡矿主要产自西矿区,而东矿区主要产生原声锡矿。

东矿区的主要构造是南北、北北东、东西向的复式褶皱和大断裂。

北北东向的五子山复式背斜是东矿区的控矿构造,有四条东西向亚扭性大断裂将矿田由北向南分为马拉格、松树脚、双竹和老厂以及卡房等五个矿区。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是我国的一处重要岩浆岩型铜矿床,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境内。

该区铜矿主要分布在火山岩、次生岩和基性岩中。

行业统计显示,该矿区备储量和开采量均居云南省岩浆岩型铜矿之首。

矿区的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和成矿意义备受关注。

岩浆岩是形成于地壳深部的一种火成岩,由深源岩浆在地下逐渐凝固形成。

在深部岩浆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热液的活动,这就为岩浆岩的成矿提供了条件。

而铜矿的形成更是与岩浆热液活动密不可分。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位于滇藏钙碱性岩带的西北部,该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和其变异岩非常发育,这些岩石是形成该地区岩浆岩的重要成分,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基础。

在中生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加厚与广泛拉张而形成了一系列逆冲褶皱构造以及变形剪切构造,进一步促进了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

因此,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的大地构造环境非常重要,成矿环境的形成是必须专注于整个区域的地质演化历程。

滇西北地区被誉为我国岩浆岩型铜矿床的重要成矿区之一,主要开采对象包括黄铜矿、辉铜矿、硫砷铜矿以及铜钴矿等。

当地的铜矿具有很高的铜品位和广泛的品种。

据调查显示,该区岩浆岩成矿期最早可追溯到1.8亿年前,最新成矿期可复至6500万年前。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地质热液活动丰富多彩,铜矿成分的多元化程度也就体现出来。

黄铜矿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的,在成矿作用的过程中,由于硫化物与氧化物等成矿柱石的长效作用,黄铜矿与其它矿物共生的现象比较少见。

而辉铜矿则与黄铜矿一样,在类型和属于加温型铜矿。

硫砷铜矿属于另一类铜矿,其主要形成在中低温度下,可以和其他矿物结合生成矿体。

铜钴矿主要形成于热液流体迁移过程中,富铜的热液经由反应,进一步含有更多的钴。

在滇西北地区,与铜矿成因相关的地质因素非常复杂,既包括基本地质条件,也包括长期的地质历史和构造运动等。

从岩浆岩成矿特征分析,该区成矿活动与区域性正断层具有明显关系。

香格里拉烂泥塘铜矿矿床特征及矿化蚀变带划分讨论

香格里拉烂泥塘铜矿矿床特征及矿化蚀变带划分讨论

香格里拉烂泥塘铜矿矿床特征及矿化蚀变带划分讨论摘要:香格里拉烂泥塘铜矿处于格咱岛弧铜钼铅锌金银成矿带(IV 级)中段,目前已达大型。

矿床成因类型属次火山-热液型矿床;工业类型为斑(玢)岩型铜矿床[1]。

目前已经控制的矿体上部矿体围岩主要是石英闪长玢岩,只有深部已控制的少部分位于石英二长斑岩内,上部石英闪长玢岩内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石膏化为主,深部石英二长斑岩内蚀变以钾化为主;自上往下蚀变分带依次为,青盘岩化带、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石膏化带、钾化带。

其中主矿体主要位于中深部绢英岩化-石膏化带及钾化带当中。

并且深部钾化带仍未完全控制,深部钾化带仍有很大找矿潜力。

关键字:香格里拉;烂泥塘铜矿;斑(玢)岩型铜矿;蚀变分带烂泥塘铜矿地处甘孜-理塘结合带与德格-中甸陆块夹持的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处于红山复背斜之西翼、格咱断裂带东侧[2]。

格咱岛弧内至今已发现35个矿床、点。

划归为休瓦促-沙都格勒钨钼矿亚带、普朗-红山铜多金属矿亚带和雪鸡坪-阿热铜多金属矿亚带。

烂泥塘铜矿处于雪鸡坪-阿热铜多金属矿亚带[3]。

经过多年地质勘查工作目前烂泥塘铜矿已经达到大型,并且深部仍未控边,沿倾向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1 区域地质特征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三叠统尼汝组(T 2n ),上三叠统曲嘎寺组(T 3q )、图姆沟组(T 3t )及喇嘛垭组(T 3lm ),其间以上三叠统地层分布最为广泛[3]。

断裂、褶皱发育,总体构造线以NNW~SSE 向为主,褶皱与断裂关系密切,彼此多为平行分布或以锐角相交。

褶皱主要有红山复背斜和崩格复向斜。

断裂构造以NNW 向断裂占主导,具长期性、继承性活动断裂特征,属控岩和控矿构造;NE 向和近EW 向断裂属后期断裂,它们切错早期断裂,属容矿或破矿构造,大多表现为先压后张再平移的特征。

主要断裂有:格咱断裂(F 1)、烂泥塘断裂(F 2)、娘央—夏隆瓦断裂(F 3)、红山断裂(F 4)等。

中甸岛弧中分布最广的为三叠系火山~沉积岩系,其中火山活动是以安山质为主的钙碱性系列岩浆的喷发~喷溢活动为特征。

铜矿石的形成与成矿地质学

铜矿石的形成与成矿地质学

地质调查:通过 实地考察,收集 岩石、矿物、化 石等样品
地球化学分析: 分析岩石、矿物、 化石等样品的化 学成分,了解成 矿过程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地震、重力、 磁力等方法,探 测地下地质构造
数值模拟:通过 计算机模拟,重 现成矿过程,预 测矿床分布和规 模
铜矿床的类型与特 征
铜矿床的定义:铜矿床是 指由铜元素组成的矿床, 通常含有其他金属元素。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成矿地质学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0世纪中叶至今:成矿地质学的成熟阶段,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成因、分布和利用。
成矿地质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地球科学其他领域 的交叉融合。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条件 成矿作用:研究各种成矿作用及其对矿床形成的影响 矿床类型:研究各种类型的矿床及其特征 矿床分布:研究矿床在全球、区域和局部范围内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
风化型铜矿床:形成于 风化壳中,通常与风化
作用有关。
斑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斑状分布,矿石品位较高。
矽卡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 素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砂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层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火山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 素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沉积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层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变质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岩浆活动:岩浆 侵入或喷出,形
成铜矿床
热液活动:热液 上升,与围岩反 应,形成铜矿床
沉积作用:沉积 物中的铜元素富 集,形成铜矿床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195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王建平(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对于斑岩铜矿床而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类型的铜矿资源,现阶段社会上的一般以上的铜矿资源供给,都是由斑岩铜矿提供。

这种矿床,具有着明显的特征性,例如低品位、吨位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较为容易等特点。

并且在矿石成分上较为简单,比较容易进行选择。

为此,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发现以及开发斑岩型矿床,就需要对其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斑岩型;矿床;构造环境;成矿模型;经济价值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4-0195-2 收稿日期:2020-12作者简介:王建平,男,生于1978年,汉族,安徽铜陵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伴随着人们对于铜资源的需求量提升,使得人们对其斑岩矿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明确出其成矿的实际特征,通常情况下,预期火成岩成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其岩石的种类比较丰富,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其成矿的模式,进行细致的了解。

1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以庐江县沙溪铜矿为例,该勘查的区域,位于杨子准地台、华北地台以及大别山造山带,与其郯(城)~庐(江)断裂带等,是山脉的复合部位,在地质条件上,构造独特。

在该区域当中,由于构造上的特殊性,使得岩浆活动的十分频繁,同时在西侧位置,受到北西西向的构造控制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粗面岩的火山岩带。

而在南东侧,则受到了北东向构造的影响。

在长期的地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其陆相的火山岩构造,都是形成与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的时期,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东部地区的燕山期岩浆的喷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由于在该区域当中,岩浆的活动较为频繁,同时在燕山旋回区域当中,是以岩浆喷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或者进行侵入的活动,不仅仅有着侵入的,沙溪山长杂岩体,同时还需要流纹质,以及粗面质的火山喷发岩石组合。

四川得荣-稻城地区铜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

四川得荣-稻城地区铜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
mi d e f u to d n i a ga ca d Er h a l —u l t d l a l fYi u ln r n z ef u t p i .An h c u e c f o p rd p st r o to ld s f d t eo c r n eo p e e i a ec n r l c o s e
b e i n ls r c u e Ac o d n O t e s nt ssr s a c e e l p a i t l g ni r s e ta e s y r g o a tu t r . c r i g t h y he i e e r h r c nty, l nng 8 me a l e cp o p c r a . o Ke r s: o p r d p st de o i t p me al g ni e lrt y wo d c p e e o i ; p st y e; tlo e c r gua iy
费光春 , 李佑 国
( 都 理 工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院 , 成 成都 ,1 0 9 605 )
摘要 : 四川得 荣 一稻城 地 区铜 矿床 类型 主要 有斑 岩型 、 矽卡岩 型 、 热液 型和 火 山岩 型 四类 。
铜 矿床 主要 分布在金 沙江断裂 带 、 义敦 岛弧 带的 中轴 断裂 带 以及耳 泽 断隆地 区, 现 出明 表
作者简介 : 费光春 (9 2 , , 18 一)男 四川 乐 山人 , 博士研 究生 , 教 , 助 主要 从事 矿床学 , 成矿 规律 以及 勘查地 球化 学研
De o g— Da c e g a e n s — c a r v n e rn — o h n r a i i — hu n p o i c

云南省易门矿区三家厂铜矿床地质概况2011.03.16

云南省易门矿区三家厂铜矿床地质概况2011.03.16

云南省易门矿区三家厂铜矿床地质概况第一章矿山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三家厂铜矿床位于云南省易门县西部,绿汁江中游地段。

地理坐标位置:东经101°56′35″至101°57′29″,北纬24°38′11″至此24°39′39″。

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面积约3.5平方公理。

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面积约3.5平方公理。

易门整个矿区范围:北起狮子山,南至峨腊厂,东至老厂,西起三家厂,南北长约57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约500KM2 矿区与省会昆明有一条经杨家庄至昆明,里程152公理。

三家厂经杨家庄至绿丰火车站与成昆铁路连接,公路里程100公理(图1)第二节自然地理矿区地处云贵高原,由于绿汁江切割剧烈,山高谷深。

山顶海拔高2000—2400米,沟谷江面标高1200米左右,高差达800—1200米。

緑汁江两岸山势陡峻,坡度30—60,局部出现陡崖。

緑汁江是呈“V”形河谷,由北向南纵贯全区,山脉亦呈南北向展布。

除緑汁江外,还有一系列东西向小溪,汇入緑汁江,形成以緑汁江为主,流向由北向南的水系。

该区属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1984年——1992年的统计资料(表1),年平均气温为20,夏秋两季气温18.6——26.7,最高38;冬春两季气温13.2——24,最低为2。

日温差变化在10——20之间。

1984年——1992年平均降雨量为746.3毫米,年最大降雨量919.4毫米,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8月,雨季中最大日降雨量为88.2毫米,冬春两季降雨量较少,有时甚至月无雨。

图(1)易门矿区交通位置图第二章矿床地质第一节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位置易门矿区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南段西侧,緑汁江大断层以东.以緑汁江断层、汤郎易门断层为主体,构成南北向构造体系.与该构造体系共生的次一级构造有:南北向斜及压性断层,北东向背向斜及压性断层;北西向反扭作用为主的压扭性断层;东西向张扭性断层(图2).区内出露的昆阳群地层,自东向西,由老到新依次排列为:黑山头组(PtKhs)、大龙口组(PtKd)、美党级(PtKm)、因民组(PtKy)、落雪组(PtKl)、鹅头厂组(PtKe)及緑汁江组(PtKlz)。

威宁铜矿报告最新

威宁铜矿报告最新

威宁铜矿报告最新引言威宁铜矿是中国重要的铜矿资源之一。

本文将从威宁铜矿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概况,开采情况等方面对这一铜矿进行一个最新的报告。

1. 地理位置威宁铜矿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26°20’至26°25’,东经104°10’至104°19’。

铜矿地处威宁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100公里。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较为险峻。

2. 矿产资源概况威宁铜矿是中国重要的铜矿矿床之一,具有较高的矿产资源储量。

该铜矿主要矿产类型包括黄铜矿、闪锌矿、硫化铜矿等。

经过勘探和评估,威宁铜矿资源储量约为X万吨,品位较高,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

3. 开采情况威宁铜矿的开采情况仍处于较早期阶段,目前仅开展了初步的开采工作。

铜矿的主要开采方式是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相结合。

露天开采主要针对矿床较浅的部分,采用爆破和装载设备进行开采。

地下开采则是在露天开采无法达到的深层进行,主要采用坑道开采等技术。

威宁铜矿的开采设备相对较为陈旧,生产效率较低。

为了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矿山环境的保护,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4. 发展前景威宁铜矿的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开采前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铜等有色金属的需求也将保持较高的水平,这为威宁铜矿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同时,威宁县政府也将加大对该矿的开发支持力度,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铜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未来的发展,威宁铜矿需要引进更先进的开采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威宁铜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威宁铜矿作为中国重要的铜矿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价值。

但目前威宁铜矿的开发仍处于较早期阶段,需要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矿床类型 一、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表1 中国已知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百分比①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1)。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2),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表2 中国铜矿床分类

二、矿床类型简述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根据芮宗瑶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 (一)斑岩型铜(钼)矿 该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5.5%,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其成矿特点: 1、成岩成矿时代较新 东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如位于环太平洋西带外带的赣东北大断裂的西北侧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时代199~112Ma。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如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衔接部位的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292~245Ma;位于额尔古纳褶皱系的内蒙古东部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188~182Ma。西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如西藏东部地区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55~35Ma,马拉松多斑岩铜矿33.2Ma,多霞松多斑岩铜矿30.9Ma。 2、成矿岩石基本特征 多数矿床的成矿岩体以多期次高位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其次是碱钙性系列。其中包括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其他花岗质岩石。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化学成分以SiO262%~68%的成矿最佳。岩石化学从中性→中酸性→酸性,相应的矿石建造为Cu(Fe)→Cu(Au)→Cu(Mo)→Cu(Sn),岩浆分异指数对应从60%变为92%。 3、围岩蚀变分早、中、晚期 早期蚀变包括钾硅酸盐交代岩、钾质角岩和部分镁-钙夕卡岩;中期蚀变包括绢英岩、黄铁绢英岩、青磐岩和湿夕卡岩;晚期蚀变包括中度-深度泥英岩、浊沸石-硫酸盐交代岩等。 4、次生作用不发育 次生富集作用,可使斑岩铜矿石品位得到进一步富集而成为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富矿。次生富集带多数是形成高品位的辉铜矿矿层,开采经济价值巨大。然而,中国斑岩型铜矿多数矿床未能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带,可谓先天不足,因而多数矿床是大型贫矿,铜品位一般在0.5%左右。 (二)夕卡岩型铜矿 中国夕卡岩型铜矿与国外大不相同,其储量国外夕卡岩型铜矿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却占较大的比例,现已探明夕卡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0%,成为我国铜业矿物原料重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且以富矿为主,并共伴生铁、铅、锌、钨、钼、锡、金、银以及稀散元素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其特点: 1、时空分布与斑岩铜(钼)矿相似 夕卡岩型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矿化集中于170~110Ma,其次为110~70Ma。矿床空间分布,主要产于中国东部活化拗陷带,并常与中生代断陷盆地伴随而分布。大型夕卡岩型铜矿主要分布于下扬子拗陷带的湖北铁山、铜录山,江西城门山、武山,安徽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大团山等矿区;其次是滇东拗陷带的个旧锡铜多金属矿田和华南褶皱系的石、广西钦甲、湖南宝山;燕山拗陷带的寿王坟;辽东台隆的垣仁;吉黑褶皱带的弓棚子等矿区。 2、成矿岩体主要为中酸性花岗质岩类 如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中深成相和浅成相。岩石系列属于钙碱性-碱钙性系列。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小岩体及其形态有关。其岩体形态与成矿的重要性依次为蘑菇状、箱状、锥状、枝叉状和层间岩墙状等。 3、围岩岩性是形成夕卡岩铜矿床的重要条件 有利于形成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围岩多为泥质岩、白云质灰岩或碳质灰岩。如中国南方大型夕卡岩铜矿围岩为石炭系-三叠系白云质灰岩。在膏岩层和高硫层存在地区更有利于成矿,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夕卡岩型铜矿床。 4、交代岩系列 主要是钙夕卡岩,其次是镁夕卡岩。 5、在浅成环境中,夕卡岩型铜矿常与斑岩型铜矿共生产出在斑岩体内部为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铜矿化,在接触带为夕卡岩型块状矿石,形成“多位一体”矿化。如江西城门山和湖北封山洞等铜矿床。 (三)火山岩型铜矿 该类型也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8%,其中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储量占7%,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占1%。 过去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习称黄铁矿型铜矿,并常与铅、锌共生,还伴生有丰富的金、银、钴以及稀散元素,有很大的综合利用价值。其成矿特点:成矿时代较广,从新太古代至三叠纪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成矿环境在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大陆边缘裂陷槽及陆内裂谷等环境均有产出。 新太古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通常产于新太古代深变质岩系地层中,容矿岩石包括辉石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含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阳起石岩、角闪岩等,恢复其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系。故通常称这类矿床为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即是其中的一例。 元古宙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重要成矿期之一。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的西缘和北缘。西部边缘成矿时代以古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拉拉厂铜钴矿床;北部边缘和西北部边缘成矿时代,以中-新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是四川彭县铜锌矿床,陕西刘家坪铜锌矿床和浙江西裘铜锌矿床等。这些矿床的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陆块边缘裂陷火山盆地。 早古生代为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最重要的成矿期,多为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优地槽系,其中有代表性的矿床是甘肃白银厂大型矿田的折腰山铜锌矿床、火焰山铜锌矿床、小铁山铜铅锌矿 床以及青海红沟富铜矿床等。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火山岛弧和弧后裂谷。 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差别较大,矿床分布分散。如产于青海堆积山石炭系-二叠系的混杂岩带蛇绿岩套的玛沁德尔尼铜锌钴大型矿床;产于新疆阿尔泰南缘的克兰火山岩盆地早-中泥盆世石英角斑岩-角斑质火山碎屑岩的阿舍勒铜锌大型矿床等。 中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产于我国西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盆。已查明德格-乡城晚三叠世昌台火山盆地成矿前景看好,呷村铜-多金属矿床已具大型规模即为一例。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目前发现的矿床无论规模还是储量都比上述几个类型要小,因而长期以来未被重视。近年来由于发现了福建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因此引起了地勘和矿业部门的重视。该类型铜矿主要产于各时代陆相火山活动带,尤其是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相火山岩地热水活动区。现今勘查、开采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以下几种情况: 产于镁铁质火山岩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铜矿虽然矿点(或小型矿床)不少,但至今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只有二峨山龙门铜矿已由地方开采。该矿床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间隙期,矿体呈透镜状,在玄武岩和杂色砂岩中呈夹层。 产于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中铜矿,目前已发现并勘查的有宁芜火山盆地的娘娘山、大平山及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井边、石门庵、毛狗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