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于应用水平,即学生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新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由此,本节目标确定为:

生命观念:(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科学思维: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变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的思维能力。

社会责任:(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

的观点分析事物。

(2)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

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

直观展示法、创设问题情境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直观展示,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问题探讨:《孤岛生存》——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很高,他们有选1的也有选2的,但多数学生选2。(学生可能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师可以不给出确切答案,但要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

讲述:合理答案到底是1还是2呢,我想我们学了这节课后自然能见分晓。进而引入课题——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设置问题,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阅读课本P93,找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投影图解】(一)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

阅读课本P93-94,思考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1.草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草的能量将有哪些去路?(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兔)中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尝试将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兔吃草后,草的能量能被兔全部利用了吗?兔是如何利用草的能量?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生产者(草)在该过程中

的作用是什么?

5.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态图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

【投影图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

①能量流动的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

②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

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③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也就是最终以呼吸热形式散失(能量的散失)。

④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

a.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

b.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c.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同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释放出来。

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最高营养级的情况除外。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这些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屏幕逐一显示“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后者能量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投影)思考与讨论: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

3.请同学们依图,分析为什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逐级变小,图

中的箭头有哪些含义?箭头越来越细?这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

学生回答:

方向上:单向流动

(由于捕食关系不能颠倒,营养级也不能逆向,所以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②在数值上:方框大小、箭头大小→逐级递减

(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是不可再利用的,因此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教师讲述: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及赛达伯格湖:赛达伯格湖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湖泊,气候较为寒冷,人口稀少,保留了原始景观,大约50公顷,是一个较小且封闭的湖泊。美国有许多湖泊,为什么林德曼会选择这样一个小湖来研究呢?(湖小,生物少;较为封闭,自然的,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可降低研究难度)

【投影图解】

(三)能量流动特点

(投影)资料分析:投影教材中“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讨论完成课本P95的问题及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

1、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即将每一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入”和“流出”整理成一份清单。

2、计算“流出” 该营养级的能量占“流入” 该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即从第一

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的百分比,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的百分比)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4、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学生列表并计算。(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62.8÷464.6=13.5%;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12.6÷62.8=20%。计算方法:(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

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林德曼的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可以用能量金字塔直观地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

投影如右图:

思考: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举例:绘制一个有树木、昆虫和小鸟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金字塔。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投影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识。

讲述:学习了刚才的内容,请同学们再回到《孤岛生存》的问题上,那么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学生一致回答:1

讲述:人们在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过程中,期望的"高效"与"持续"常常会发生矛盾。

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投影)1.如何确定一个草场的载畜量,以防止由于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一山不容二虎”。

3.小结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什么实际意义?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第一题是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三题分析,让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学会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主要在于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第二题也是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规律解决的实际问题。

【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

讲述: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杆的能量;如果将秸杆做饲料饲养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塘泥肥桑)生产方式就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也基本体现了这个原理。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一个草场上,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如果放养的牧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场的退化,使畜产品的产量下降。只有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3.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出多种农业生态体系。

在人类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持续和高效常常会发生矛盾,例如,渔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业的高产带来的是鱼类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草原的退化和环境的污

染。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规律。

【投影图解】(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练习反馈,纠错释疑、拓展延伸】

【总结评价,构建框架图,回归主题】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能量流动是一个客观规律,只有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概念

二、能量流动过程

(一)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

(二)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

三、能量流动特点

八、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桂花雨》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在导入环节,播放紫桂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桂花的世界,直观感受桂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雨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 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四十八中蒋婷婷“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

小学语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8

附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富的学习直感和丰富的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评价明确小学语文各个阶段应该关注那些词语的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对需要教学的词语明确列出必学必会时间表,不仅仅是完成教学计划,更加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的,增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语文甚至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评价的目标 分析一、制定评价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寻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都可以更好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评价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可以是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三、评价安排阅读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注点,读是理解,对文本读的越多,想的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四、评价研究探讨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展示点,阅读是吸收,作文则是内化的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 五、评价设计作业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拓展点,作业的设计,着重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涵盖万千,不仅包括学、哲学、历史,更包括地理、自然科学、艺术等各种门类的知识。可以说,语文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阅读则是重中之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高效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都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语文能力也会大有长进。拓展阅读资源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恰当的选择和运用阅读资源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文学素养也会增强、习作能力也是一样。因此只有选择正确的阅读资源并且有效利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源,才能培养出爱好广泛、写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杰出的优秀学生。结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虞美人》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虞美人》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虞美人花朵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理解虞美人词牌名的含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故国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诗歌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

(完整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新编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四十八中蒋婷婷“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也许这样,可以避免游离于文字表面的教学现象发生,才能真正做到“由言到意”,理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2244.doc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周业虹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 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不是各门学科知 识的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化学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依托教学内容, 要整体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1005 –6629 ( 2016 )8– 0036 – 04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 B 1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 2014 年 4 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 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 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 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 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

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以课堂为阵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摘要: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情况,灵活的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根据课堂所遇问题发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足,并找准切入点是能否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学生存在解题思路不清晰的情况,实质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缺失,学生的学习多来之于对教师讲解的记忆。具体改良做法:从课本出发,告诉学生解题思路的来源,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课本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预习中会更加注意书本上的“关键段落”;若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那就多多强调解题过程的书写格式。具体的做法有,让学生上黑板做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改正,最后老师再指出未改正的错误,并强调易犯错之处。 一、学生讨论和上黑板做题是课堂最好的主导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对学生的讲解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 2.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 老师说千遍,不如学生自己做一遍。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听明白了,可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了这一现象。所以,我觉得与其老师自己讲,还不如让学生讲,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一个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最后可让小组进行“展示”。 让学生上黑板讲解题也是如此,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自己多多少少都能意识到,心里清楚了并不代表完全理解了,听懂了并不代表自己能说得出来;而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上,老师就能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并进行必要的纠正和总结,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上黑板做题,最主要的目的是看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规范,书写过程是否体现了“得分点”。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也能在此体现出来。 二、问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是由个别学生体现出来的。所以要分析学生中真正存在的问题,不能被少数学生的正确答案所迷惑 老师上课提问,一般是由一两个学生起来回答,有时候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却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老师应该细心观察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状态(表情、声音、体态等),也能从其他同学的反应等方面来进行判断大部分的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三、教学是动态的,不是按照制定模式“机器性”地进行,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到底是先总结做题过程呢,还是先做题?对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我觉得,可以先总结出做题的步骤,否则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更谈何做题;但对于简单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些题,从学生写的解题过程中来总结解题步骤,提高学生对这类题型的认识。 四、老师的状态决定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散能力 有些老师很严厉,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到害怕,在班上形成了一种非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转载]谈谈语文核心素养(2015-11-17 11:14:55)转载▼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谈谈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王晓妮小语工作室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程文件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描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水,在通读感知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通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通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可以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

语文核心素养-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堽城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学生核心素养小学阅读教学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鉴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拟以本校一至六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如何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定位在: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美)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根据,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2.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小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核心素养课堂案例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这一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水准,具体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包括读写听说的能力,其中尤以读与写最为强调)、文学作品的了解与欣赏能力(文学素养)、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牵涉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品德修养.笔者以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联系生活,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有效性、迁移性和可延续性的素养,即能为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奠定基础的素养.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识字和写字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基础,识字和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是学生应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 二、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就识字写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谈谈我的认识. 1.通过口诀学习形声字. 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小蝌蚪找妈妈》,然后想一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完课文后,回答:小蝌蚪变成了青蛙. ppt出示正在蹦蹦跳跳的青蛙. 师:小蝌蚪虎头虎脑,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谁来教教大家认识“蝌蚪”? 生1:我当老师,来教你认字.看,这是“蝌”字.左边的虫字旁表示蝌蚪是一种动 物,“科”字表示它的读音.好,跟我读:kē,kē. 全班读kē,kē. 生2:我当老师,来教你认字.看,这是“蚪”字.左边的虫字旁表示蝌蚪是一种动物,右面的“斗”字表示它的读音.好,跟我读:kēdǒu ,kēdǒu. 全班读kēdǒu,kēdǒu. 师:对,蝌蚪的“蝌”是虫子旁+科学的科;蝌蚪的“蚪”是虫子旁+斗争的斗,它们是形声字. 大家读得真棒. (ppt出示)一起来向新认识的词宝宝打声招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也是将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和任务。 如何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以高效课堂为载体,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达成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的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与门外的黄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是多美的富有诗意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具有盲目性的生态环境,语文学科在高中层面上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科,这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也与语文教材过于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含蓄性、模糊化和多元化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忽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特征甚至将两者混淆有着极大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2)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研究

一、应该如何认识核心素养 当前,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没有具体性明确,但无论是素养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尽管提法略有不同,但从其实质而言,应该是十分一致的。从前者而言,回应了后者提出的“什么样的素质”和“怎么去培养素质”两方面问题,实现了在教育改革原点上的回归,目标是倡导“教、学、评”三者间的一体化。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之所以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焦点和热点,源于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数学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来说,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可参考的文献是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的相关理论,该理论中,其具体化指标体系包括11个方面。而国内对此仍处于讨论阶段,尚无统一定义,更无统一定论。笔者基于此的观点是,数学核心素养实质上是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为基础,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则是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在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重点内容的研究 1.应突出计算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计算能力主要是指要以法则和运算规律为依据,进行正确计算的能力。它不但对于学生理解运算的基本原理,也对实现运算途径更加合理简洁起到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它是一项受到普遍性重视的基本能力,因为它对于数学来说,是学习的重要基础。 2.“算理和算法”已被作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数学教学这门课程来说,是非常关键性的内容,属于核心化目标。达成该目标,其支持点在于“算法和算理”两个方面。要想使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具备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计算所采用的方法熟悉和掌握。对于数学这一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说,实现其养成决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而且,从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而言,决不能简单定位和归纳为应对考试,而应将其定位于使将来的工作更得心应手,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算理教学和算法教学是进行计算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会使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为啥这样算,到底要咋算。 3.“会算和会用”成为教学中的核心性要求。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在教育上是大同小异的,其学习过程都是包括了先理解,再进行复习和巩固,再进行具体应用。对于这三个阶段而言,其进行具体性应用既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即,掌握课程知

语文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

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 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 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 2、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 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 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 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 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 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2、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坐井观天》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

鼻的臭味。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2)高二学生虽然每天都会感受到母亲对其关心与照顾,但学生对母爱的体验更多的是母亲应该爱我,我得到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思考什么样的母爱是真正的母爱。所以尽管学生在初读文章时都知道文章在写母爱,但学生理解的母爱与作者要表达的母爱相距甚远。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学生读了课文,写了初读感受,提出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阅读学生提交的初读感受之后,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布置学生对文章内容做整体感知。 4.教学方式说明 结合学生的初读感受和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学,主要采用言语活动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独立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采用教师本人设计的网络教学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