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病理变化

合集下载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2
好发牙、好发牙面、好发部位
23
龋病好发部位及牙面
1.2.后牙咬合面窝沟龋 3.磨牙颊面沟龋 4.牙颈部龋 5.后牙邻面龋 6.因阻生牙而致的邻面龋 7.前牙舌面窝龋 8.前牙邻面龋
24
龋病的好发牙齿
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 生率出存在着差别。
25
龋病的分类
Ø 进展速度 Ø 解剖部位 Ø 病变程度
B:暗层 (dark zone)
C:病损体部 (body of the lesion)
D:表层 (surface zone)
D
C
A B
11
釉质龋的病理过程
• 龋齿脱矿最早的表现是表层下出现透明带, 临床表现和X线片均不能发现;
• 透明带扩大,部分区域有再矿化现象,其中 心出现暗带;
• 暗带中心出现病损体部其相对透明,临床表 现为龋白斑;
2.龋病的定义是 A.牙齿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B.在多种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急性严重性破坏的一种病 C.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D.在多种内在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E.在细菌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28
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
缘或窝洞周围牙体 组织破裂,形成菌 斑滞留区,或修复 材料与牙体组织不 密合,留有小的缝 隙,这些都有可能 成为致病条件,产 生龋病。
29
按损害解剖部位分类
牙合面(窝沟)龋 :牙合面窝沟 是釉质的深通道,个 体之间的形态差异很大,常影响龋病的发展 窝沟类型:V、U、I、IK及其它类型。

龋的名词解释

龋的名词解释

龋的名词解释龋,也被称为牙齿蛀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它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在难以清洁的口腔环境中,细菌会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代谢物,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的结构,导致龋洞的形成。

龋洞通常是牙齿表面的小孔,如果不及时治疗,龋洞会逐渐扩大,蔓延至牙内部,最终导致牙齿的感染和损坏。

龋病并非只是单纯的疼痛和牙齿损坏,它还可能对个人的整体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牙齿龋坏严重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等慢性疾病。

这是因为牙齿龋坏过程中,细菌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龋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口腔健康。

对于普通人来说,预防龋病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预防龋病的方法。

定期刷牙:每天至少两次,每次2分钟,使用柔软的牙刷和牙膏,确保彻底清洁牙齿表面和牙缝。

使用牙线:牙线可以去除刷牙无法达到的牙间残渣,防止细菌滋生、龋洞形成。

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避免长时间饮用碳酸饮料和果汁。

定期检查:每年至少去一次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早期发现龋病和其他口腔问题,及时治疗。

儿童龋病预防: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带孩子去看牙医。

此外,儿童的牙釉质较薄,容易受到侵蚀,所以尽量减少孩子摄入高糖食物和饮品。

除了预防,治疗龋病同样重要。

龋病的治疗方式包括修复龋洞和进行根管治疗。

修复龋洞通常使用牙齿填充物,可以是树脂、陶瓷或者金属。

而根管治疗主要针对牙髓感染和炎症的情况,通过清理和填充牙根管,保留牙齿的功能并消除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龋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有研究正在尝试利用仿生的方法修复受损牙齿,以提高修复的效果和耐久性。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口腔内的微生物组与龋病的发生有关,未来可能会采用调整微生物组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龋病。

在龋病的治疗和预防中,个人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是关键。

口腔知识 龋病

口腔知识 龋病

第九章龋病【龋病】(dental caries)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概述:常见多发,发病率为三大疾病首位,发生硬组织缺损必须修补;2.发展: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并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牙周病、间隙感染、骨髓炎,发生在乳牙可影响幼儿牙颌系统生长发育;3.好发:老年人和女性易感,好发于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不易清洁的部位(1)好发牙:恒牙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乳牙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和上颌第二乳磨牙;(2)好发部位:咬合面窝沟点隙、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近龈缘牙颈部和磨牙颊侧点隙。

第一节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联(四联)因素学说一、细菌和菌斑(一)特异性致龋菌: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产酸、耐酸、产多糖、黏附)(二)【菌斑】(bacteria plaque)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细菌的胞外多糖和唾液糖蛋白组成的菌斑基质构成,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生物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1.菌斑的结构层次:(1)基底层:唾液糖蛋白构成的无细胞均质获得性薄膜;(2)中间层:紧靠基底层的致密微生物层(球菌)和其表面的菌斑体部(丝状菌垂直于牙面平行排列,球菌杆菌穿插其间形成栅栏状结构)构成;(3)表层:结构松散,由细菌(丝状菌形成谷穗样结构)、脱落细胞、细菌残渣构成。

2.菌斑的形成:(1)获得性薄膜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形成生物膜;(2)细菌黏附聚集: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3)菌斑成熟:主要微生物为厌氧丝状菌。

3.致龋因素:菌斑处于酸相的频率和时间。

二、食物1.影响方式:能量和营养素、底物(产酸);2.食物状态:含糖量高,粘稠(附着)的食物致龋能力高,粗糙的纤维对牙面有自洁作用;3.微量元素:硒致龋,氟钙磷抑龋。

三、宿主:易感性(唾液、牙形态)四、时间:低pH的维持时间(龋病病程1.5~2年)第二节龋病的病理变化一、龋病的分类(一)根据进展速度分类:【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牙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并与唾液接触发生再矿化,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

深龋的治疗方法

深龋的治疗方法
3、陈中慧,陈琼.三种垫底材料旳临床效果比较.当代实用医
学.2023,18(2):117-118 4、宋志华.垫底材料在深龋充填中旳应用.基层医学论
坛.2023,8(17):2988-2990 5、葛光华,袁鸽成,江小平.Grandio 纳米树脂与可乐丽树脂
充填治疗后牙深龋旳疗效比较.广东牙病防 治.2023,23(5):264-265
2、慢性龋:去龋(留少许软龋)→干燥→ 氢氧化钙盖髓→双层封洞→3-6m后症状 消失→清除全部封物→清除残余软龋→ 氢氧化钙盖髓→双基,充填。
如穿髓,有自觉症状→牙髓治疗。
参照文件
1、樊明文主编.牙体牙髓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63-66
2、王世普.四种垫底材料与牙本质粘接后微渗漏旳观察比较: [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23
用探针探查有无穿髓点时,沿洞底轻轻滑动,勿 施加过大压力。 2、隔绝充填体和外界旳刺激
采用双层垫底
正确判断牙髓状态
经过详细旳病史问询(患牙有无自发痛、激发痛、刺 激清除后有无延缓痛)
临床检验(视、探、叩、温度测试、电活力测试)
深龋旳治疗措施
一、垫底充填 二、安抚治疗 三、间接盖髓术
垫底充填
治疗原则
(一)停止龋病发展,增进牙髓旳防御性反 应
(二)保护牙髓 (三)正确判断牙髓情况
停止龋坏发展
原则上要去净龋坏组织,尽量不穿髓,但结合(髓 腔旳解剖形态、洞色、硬度、患者旳反应)保存 部分软化旳牙本质,以增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保护牙髓
1、降低机械刺激 用挖匙或者球钻去龋时,勿向髓腔方向加压。
另有研究以为,Ionosit -Baseliner
作为垫底材料旳治疗成功率较高,但其术 后3个月旳敏感性高于光固化玻璃离子垫底 材料。

第九章 龋病

第九章 龋病
第九章
龋病
龋病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下,牙无机物脱 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 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多因素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食物、牙 及其所处的环境等 任何年龄、性别、种族、地区、职业的 人群均可受到累及
龋病
中国龋病:青少年发病率上升,农村上 升情况超过城市。 发生部位:牙上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 不易清洁的部位。 最好发的牙面及部位:咬合面点隙窝沟、 其次为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的近龈 缘牙颈部及磨牙颊侧点隙。
菌斑形成过程
获得性薄膜的形成
细菌的黏附和聚集(先球菌后链球菌)
菌斑成熟(厌氧丝状菌、杆菌、球菌、 螺旋体菌)
菌斑重要作用
积聚酸,酸脱矿。 随着菌斑内酸性环境的反复改变,在唾 液-菌斑-釉质界面上不断发生脱矿与 再矿化。
(二)食物
食物的全身及局部作用
碳水化合物:决定性作用。蔗糖、葡萄 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醇、木 糖醇 持续性给糖
平滑面龋病变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釉质表面下方出现透明层。 透明层区域扩大,其中心出现暗层。 暗层中心出现病损体部,出现较为明显的生 长线、釉质横纹。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 外源性色素沉着,出现棕色斑块。 龋到釉牙本质界即向侧方扩展,广泛损害。 临床上牙表面的蓝白色外观。 表层崩解,龋洞形成.
一、化学细菌学说
龋病是寄生于牙面的产酸细菌与口腔内 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产生酸,酸作用于牙, 使无机物溶解,以后蛋白水解酶溶解有 机物而使牙结构崩溃。 缺点:无牙菌斑的概念,无特指菌群 优点:提出了三个要素,细菌、碳水化 合物、牙
二、蛋白溶解学说
龋病早期损害首先发生在有机部位,先 有机物分解从而无机晶体相互分离。 优点:阐明了龋病形成过程中有机物 的破坏机制 缺点:分子机制不明确

龋临床表现与诊断

龋临床表现与诊断

牙本质小管封闭
(5)修复性牙本质层(zone of reparative dentin)
临床特征和诊断
牙髓的反应: 修复性牙本质
炎症
临床特征和诊断
三、牙骨质龋:
很少单独出现,龋损很快 波及牙本质 初期表面下脱矿伴致密的 矿化表面,组织破坏和矿 物质再沉积交替进行 浅碟形-发生于牙龈严重 退缩而自洁作用差的根部
临床特征和诊断
③ 病损体部(lesion body): 占病变的大部分,纹理明显(生长线、横纹) ④ 表面带(surface zone): 30μm 耐酸强、矿化高的区域 与病损体部有明显的分界线
临床特征和诊断
(二)龋病病理过程
6期:
表层下脱矿透明带
中心暗带,部分再矿化 病损体部(白斑) 外源色素沉着(棕色斑) 达DEJ呈蓝白色潜行龋
第三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特征和诊断
龋病的概念
在以细菌为主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
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感染 性疾病
临床特征和诊断
Etiology
Microorganisms no caries Host & tooth no caries Time caries no caries Substrate
临床特征和诊断
四、脱矿和再矿化:
脱矿:酸作用下,钙磷等矿物质从牙中脱出 再矿化:使钙磷和其他矿物离子沉积于正常或 部分脱矿的釉质中或釉质表面的过程。 牙龋损的形成是脱矿和再矿化交替出现的过程
临床特征和诊断
阻止龋病发展的相关因素:
除去致龋底物 仔细刷牙:3333 合理使用氟化物:
龋洞形成
临床特征和诊断
早期主要特点:
表层相对完整,脱矿主 要发生在下方釉质。

口腔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口腔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口腔病理学知识点总结(6栋303)1.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2.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3.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溃疡型: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等慢性炎C浸润. 上皮型: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 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张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4.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3)上皮性根尖周肉芽肿,可转变为根尖周囊肿.通过以下方式转化:A增生的上皮团中心部分由于营养障碍,液化变性,进而发展成囊肿B增生的上皮被覆脓腔,当炎症缓解后转变为囊肿C被增生的上皮包裹的炎性肉芽组织也可以发生退变坏死形成囊肿4)有部分年轻患者,抵抗力强,X线示根尖周局灶性阻射影,与正常骨分界不清,此称致密性骨炎5.胆固醇晶体变隙见于:根尖周肉芽肿29牙髓坏疽病理: 若牙髓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牙髓呈现黑绿色外观,称~这是因为坏死的牙髓组织被腐败菌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分解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色.牙髓坏死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根尖周炎6.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的主要病原菌是梭形杆菌及奋森螺旋体7.剥脱性龈病损是哪些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癣,天疱疮,红斑狼疮或其它大疱性疾病8.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C浸润,并见一部分炎症C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C浸润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已被炎症C取代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C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9.白斑的病理改变: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伴或不伴上皮异常增生.10.上皮疣状增生的病理改变: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11.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C.上皮钉突可伸长起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C,浆C浸润。

龋齿

龋齿

龋病锁定[qǔ bìng]龋齿一般指龋病本词条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周学东(主任医师)审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汤亚玲(副主任医师)审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龋病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

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鉴别诊断5治疗6危害7预防1病因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寄生于其上的生物体)和时间。

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糖(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

这种获得性膜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袭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2.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黏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

(2)唾液在正常情况下,唾液有以下几种作用:①机械清洗作用;②抑菌作用;③抗酸作用;④抗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龋病的病理变化龋病的病理表现与病变部位、进展速度等因素有关,不同类型的龋病其组织学表现存在着差异。

龋病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进行分类。

1. 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分类(1)急性龋 急性龋(acute caries)又称猛性龋(rampant caries),为快速进行性龋,病变常累及许多牙或所有萌出牙,其中许多牙面在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生龋。

牙病变部位颜色较浅,呈浅棕色,质地较软而湿润,龋坏组织用挖匙容易剔除。

由于病变进展快,很快形成龋洞,有限的时间使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不能进行保护性反应,修复性牙本质来不及形成,病变累及髓腔,导致牙髓病变及严重疼痛。

急性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牙髓腔宽大,牙本质小管短、宽、钙化程度低,患者常食用高含量的精细碳水化合物饮食。

急性龋还可见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导致唾液分泌显著减少,如Sjogren综合征患者,或因头颈部恶性肿瘤行放射治疗导致唾液腺破坏、口腔干燥的患者。

(2)慢性龋 慢性龋(chronic caries)也称缓慢进展性龋,病变进展缓慢,病变组织颜色深,呈棕褐、棕黑色,质地较硬。

一般成人及老年人龋病多属此种类型。

牙髓腔小,牙本质小管相对硬化,对龋病有一定抵抗。

由于病变进展缓慢,牙髓组织有足够时间产生防御反应,形成硬化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保护牙髓,故病变累及到牙髓比急性龋晚得多。

患者症状轻,可有轻度疼痛。

(3)静止性龋 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改变、牙面更易清洁、病变区与唾液接触,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无进一步进展趋势,此时的龋为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

口腔环境从易患龋的条件变为龋趋向静止的条件,原来牙面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病变区与唾液接触容易发生再矿化。

发生于咬合面窝沟处者,常由于咀嚼作用使龋损表面腐败软化组织磨去;发生于邻面者,常由于邻牙拔除造成病损区暴露。

在某些患者,口腔卫生习惯的突然改进、氟的应用、减少致龋食物的摄入可中止早期釉质龋的进展,使病变静止。

静止性龋可见于釉质龋、牙本质龋、根龋。

静止性龋外形呈浅碟状,外口大而浅,由于唾液中矿物盐及色素沉积于表面而质硬、呈棕褐色。

显微镜下见,牙本质小管近表面处呈整齐的断面,表面有再矿化,相应髓腔侧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龋病病变可静止的特征提示人们可考虑在临床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早期龋病变停止,不再进一步进展。

2. 根据龋病受侵袭部位分类 根据龋病受侵袭部位可分为窝沟龋(pit and fissure caries)、平滑面龋(smooth surface caries)、根龋(root caries) 。

窝沟龋发生于磨牙、前磨牙的咬合面,磨牙的颊舌面、上颌切牙的舌面,临床上早期病变的点隙窝沟变为棕色、黑色,探针探诊时有滞感。

平滑面龋发生于邻接面时为邻面龋,起始于接触点的下方,发生于颊舌面的龈1/3时为颈部龋。

根龋多发生于牙龈退缩、根面外露的老年人牙,根面变软,龋洞形成,龋洞范围较为广泛,较浅,碟形,边界不清。

3.根据龋病与治疗的关系分类 根据龋病与治疗的关系可分为原发龋和继发龋。

原发龋为未经充填治疗的龋。

继发龋也称复发性龋,发生于已充填的修复体边缘或基底部的牙体组织,通常是由于修复体与牙体组织不密合,导致修复体边缘出现小的缝隙或渗漏,易于滞留细菌和食物而不易清洁,引起龋病的发生。

4. 根据龋病的病变深度分类 根据龋病的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深龋。

浅龋包括冠部釉质龋和根部牙骨质、牙本质龋,一般无准确的量值,表现为点隙窝沟、平滑面上有黄棕、黑褐色色素沉着或出现白垩色斑块,无明显龋洞,探针检查有粗糙感,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

中龋为龋病从釉质进展到牙本质浅层,由于牙本质无机盐含量低于釉质,在结构上又存在牙本质小管,故病变进展较快,结构破坏,龋洞形成。

检查见中等深度的龋洞,内含棕褐色龋坏牙本质,冷、热、酸、甜刺激可引起患者激发痛,但刺激去除疼痛可消失。

深龋为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有深龋洞形成,洞底仅遗留薄层牙本质,由于病变接近牙髓,牙髓组织可能出现病变,或伴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激发痛更加明显,或由于进食时食物嵌入龋洞引起疼痛。

5. 根据龋病累及的组织分类 根据龋病累及的组织可分为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

一、釉质龋釉质龋(enamel caries)是指发生在釉质内的龋病病变。

除根部龋外,绝大部分龋损都从釉质开始,釉质是一种高度矿化的组织,对细菌侵袭具有足够的抵抗能力,但一旦釉质被破坏,病变在牙本质中的扩散就快得多,故研究釉质龋的特征和发病机制对于龋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虽然釉质龋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但病变具有其他任何感染性疾病所没有的特征,是一种非细胞反应性病变,基本变化为脱矿和再矿化。

由于釉质组织的特殊性,对于龋病的研究多利用釉质磨片。

涉及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有普通光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扫描电镜、氩离子减薄技术和高分辨电镜、生化分析等。

虽然在临床上以点隙窝沟龋最常见,但由于点隙窝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干扰了人们对釉质龋组织形态学的观察,故目前对釉质龋的病理变化、病变过程的理解大都是从研究平滑面龋得来的。

(一)平滑面龋平滑面龋(smooth surface caries)多见于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早期表现为牙表面白垩色不透明区,与周围正常的透明釉质不同,这种不透光是由于釉质的脱钙使其光折射率改变。

此时,釉质表面的连续性未丧失,探针探诊时釉质仍质硬、光滑,常规X线摄影也不能检测到病变。

以后,由于色素沉着,白色斑块状病变有黄色或棕色色素沉着,并向周围组织扩展,病变区逐渐变得粗糙,最终病变进展,组织崩溃,龋洞形成。

从X线上很难明确区分表面尚完整和有龋洞形成的釉质病变,对于X线检查透光性局限于釉质的病变,龋洞形成的可能性很低,透光性局限于牙本质外一半的病变龋洞形成的可能性40%-80%,透光性累及一半或大部分牙本质厚度的病变则已形成龋洞。

颊舌面颈部龋由牙的颊、舌面龈缘相对处向咬合面扩展,其外观与邻面龋相似,但多数形成开放的龋洞。

光镜下观察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纵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的釉柱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图9-3),以后逐渐有色素沉着。

当釉质龋继续发展,釉质深层受累,病损呈三角形,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三角形顶部为病变最早、最活跃的部分(图9-4)。

病变的此种形态与釉柱从釉牙本质界向表面呈放射状排列有关。

虽然用普通光镜可观察釉质龋的病理变化,但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得更清楚。

正常釉质由排列紧密的羟磷灰石晶体构成,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微孔,孔隙直径约为水分子大小。

正常釉质表现为负双折射,釉质折射率为1.62。

在发生龋时,由于脱矿使微孔的数量和大小发生了改变,釉质可表现为正双折射。

将有龋损的釉质磨片浸渍于不同介质,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双折射的变化,可计算出病变中的孔隙容积,孔隙容积可表示组织脱矿的程度。

正常釉质中孔隙容积占釉质体积0.1%,龋损发生时,孔隙容积增大。

结合透射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四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图9-5)。

此时病变的形成并非由于细菌侵入,而是由于细菌产生的酸以及其他酸共同作用,是釉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脱矿、再矿化所致。

1、透明层(translucent zone) 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较正常釉质的0.1%增多。

这些孔隙位于晶体间,在Retzius生长线处较多。

在正交偏振光下观察,透明层表现为负双折射。

当用加拿大树胶(折光率1.52)或喹啉(折光率1.62)作为介质封片时,这些大分子物质可进入到孔隙中,由于这些介质的折光率与正常釉质相似,故在光镜下观察,釉质的结构消失而呈透明状,与深层的正常釉质及透明层表层的暗层分界清楚(图9-4A,图9-5)。

用显微放射摄影观察,透明层显示较正常釉质透射,表明有轻度脱矿。

化学分析显示,与正常釉质相比,透明层镁和碳酸盐含量降低,提示在此层富于镁、碳酸盐的矿物质易于溶解。

矿物质的溶解主要从釉柱和釉柱间隙的结合处、横纹、生长线处开始。

电子显微镜观察提示,晶体的溶解首先开始于釉柱边缘,使釉柱柱间区增宽,以后釉柱内中心部开始出现晶体溶解,此时釉柱间以及晶体间的空隙增大(图9-6)。

Silverstone(1982)用高分辨扫描电镜观察到透明层的磷灰石晶体直径为25~30nm,而正常釉质中磷灰石直径为35~40nm,提示由于晶体边缘溶解导致晶体直径缩小。

在釉柱边界,此处相对富于蛋白质,氢离子、移出的镁和碳酸盐等矿物质可重新进入,再沉积于釉柱边缘的晶体表层。

透明层是釉质龋最初的表现,是由于釉质少量脱矿造成的。

透明层并非在所有病变中都存在,约出现在50%的病例中,或只存在于病变的部分区域。

这与病变的进展方式和观察方法不同有关,在进展性龋中透明层较宽,在静止性龋或发生再矿化的病变中透明层较窄或无。

2、暗层(dark zone) 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图9-4A,图9-5)。

偏光显微镜观察,暗层呈正双折射。

暗层较透明层孔隙增加,孔隙容积约为2%~4%。

孔隙大小不一,部分孔隙较大,部分孔隙较透明层中的小。

由于树胶和喹啉分子较大,不能进入这些较小的孔隙中,小孔隙由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射率为1.0,与正常釉质羟磷灰石的折光率相差较大,当偏光透过此层时,产生了较大的散射,故呈现为色暗。

如果用分子较小的介质如水浸渍磨片,水的折射率为1.33,与正常釉质略有差异,暗层就没那么明显。

从理论上看,较小孔隙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为由脱矿直接产生,另一种是矿物盐再沉积的结果。

现在有大量证据支持暗层为矿物盐再矿化区,即较小孔隙的形成是由于较大孔隙中发生了无机盐的再沉积。

实验表明,将釉质龋病损暴露在唾液或合成矿化液中保持一定时间后,病变暗层变宽。

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暗层中一些晶体的直径达45~100nm,较透明层晶体显著增宽。

这些都支持暗层中存在再矿化现象的观点,是紧接病变进展前沿后方的再矿化区。

再矿化的部分矿物盐来自透明层脱矿游离出的矿物离子。

暗层是同时存在脱矿与再矿化的区域在快速进展的病变暗层较窄,而在缓慢进展的病变由于发生了较多的再矿化因而暗层较宽。

暗层可见于约85%~90%的病变中。

3、病损体部(body of the lesion) 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

在偏振光下病损体部呈正双折射。

将牙纵磨片浸于树胶、喹啉观察,病损体部显示为较为透明(图9-4A,图9-5),与暗层之间界限清楚。

此层脱矿程度较为严重,测量分析表明,孔隙容积在边缘处相对较少,约占釉质容积5%,至中心区逐渐增加,可达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