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三年级下册

幼学琼林三年级下册
幼学琼林三年级下册

《幼学琼林》这本书是过去的启蒙课本,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样,是十分优美的韵体文,让人易读易诵易记,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幼学琼林》在内容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蒙书的材料,涉及范围很广,有天文地理、历史故事、人情世故、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等诸多方面,可谓无所不包。

《幼学琼林》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和经典格言等,它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朗读和背诵,一经记住,永生不忘。

地舆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望人包容,曰海涵;

谢人恩泽,曰河润。

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

黑子弹丸,极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途平坦。

跷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

【注音】

舆(yú)隅(yú)

仞(rèn)篑(kuì)

跷(qiāo)膏腴(gāo yú)

【注释】

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代今来为宙。意思是说宇宙之江山虽然不改移,但古今之称谓各不相同。河清海晏:黄河变清,大海平静,比喻天下太平。河:古代特指黄河;晏:安宁。砥柱:黄河三门峡中的一座石山,立在黄河激流之中。以此比喻坚定不移,挽救危局的人。黑子:黑痣。弹丸:弹弓用的泥丸。东隅: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太阳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树和榆树表示日落的地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造一座九仞高的山,因为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仞,古代七尺为一仞,九仞形容其高。篑,盛土的筐。

【意译】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含,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谢他的恩泽,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争端凭空而起,而产生了意外纠纷,好像平地生了风波。有自己的主张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体上重要的部位。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的功夫,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荘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

祖孙父子

何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已身、子、孙、曾、玄。

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

乔木高而仰,似父之道;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

【注音】

梓(zǐ)

【注释】

五伦: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考:指(死去的)父亲。九族:始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汉代九族有二说: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说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后世多从此说,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鼻祖:初祖、始祖。《汉书·杨雄传·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注》:“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于扬,故云始祖于汾隅也。”

耳孙:离高祖很远,只是听说过,没有见过,所以叫耳孙。耳孙,远代孙。《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耳孙者……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

桥木:即乔木,枝叶高大挺拔,比喻父亲。梓木:是一种落叶亚乔木,枝叶低俯,比喻儿子。【意译】

什么叫做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什么称为九族?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家族的始祖称鼻祖,远代的孙子叫耳孙。桥树高而上仰,好似做父亲的尊严;梓木低而下俯,如同做儿子的卑恭。

故事链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中流砥柱

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背诵内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必背资料 班级姓名 一、古诗文背诵积累:(十首) 1.《绝句》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三衢道中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4.忆江南唐代白居易第一单元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du)》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滁(chú)州西涧(jiàn) 唐代韦应物第四单元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0.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第八单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成语背诵归纳:

1.寓言故事成语: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 第二单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 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 2.八字成语:第七单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日积月累 1.文学常识:第三单元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2.知错就改名言:第六单元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一一苏轼 四、课文背通段落归纳 1.第二课《燕子》1-3自然段一一郑振铎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2.第三课《荷花》2-4自然段一一叶圣陶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

幼学琼林三年级下册

曾、玄。 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 乔木高而仰,似父之道;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 【注音】 梓(zǐ) 【注释】 五伦: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考:指(死去的)父亲。九族:始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汉代九族有二说: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说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后世多从此说,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 鼻祖:初祖、始祖。《汉书·杨雄传·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注》:“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于扬,故云始祖于汾隅也。” 耳孙:离高祖很远,只是听说过,没有见过,所以叫耳孙。耳孙,远代孙。《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耳孙者……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 桥木:即乔木,枝叶高大挺拔,比喻父亲。梓木:是一种落叶亚乔木,枝叶低俯,比喻儿子。 【意译】 什么叫做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什么称为九族?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家族的始祖称鼻祖,远代的孙子叫耳孙。桥树高而上仰,好似做父亲的尊严;梓木低而下俯,如同做儿子的卑恭。 故事链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中流砥柱 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 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三年级国学经典

《幼学琼林》选粹 独立难持 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召伯布文王之政 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茅庐。 莲乃花中君子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兰为王者之香,菊为隐逸之士。 弥子瑕常恃宠 弥子瑕常恃宠,将余桃以啖君;秦商鞅欲行令,使徙木以立信。 存侄弃儿 存侄弃儿,悲伯道之无后;视叔犹父,羡公绰之居官。卢迈无儿,以侄而主身之后;张范遇,以子而代侄之生。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蔺相如之英气勃勃;炙手可热,唐崔铉之贵势炎炎。貌虽瘦而天下肥,唐玄宗之自谓;口有蜜而腹有剑,李林甫之为人。 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智谋之士,所见略同;仁人之言,其利甚溥。班门弄斧,不知分量;楼齐末,不识高卑。

岳飞背涅精忠报国 岳飞背涅精忠报国,杨震惟以清白传家。 为善则流芳百世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不知通变 不知通变,曰徙读父书;自作聪明,曰徙执己见。 雍伯多缘 雍伯多缘,种玉于蓝田而得美妇;太公奇遇,钓璜于渭水而遇文王。孟尝廉洁 孟尝廉洁,克俾合浦还珠;相如忠勇,能使秦廷归壁。 王裒哀父之死 王裒哀父之死,门人因废《蓼莪》诗;王修哭母之亡,邻里遂停桑柘社。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之逮存,曾子兴思。 白雪阳春 白雪阳春,是难和难赓之韵;青钱万选,屡试屡中之文。惊神泣鬼,皆言词赋之雄豪;遏云绕梁,原是歌音之嘹亮。 陈平作傀儡 陈平作傀儡,解汉高白登之围;孔明造木牛,辅刘备运粮之计。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而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睛则雷电而飞腾。

小学三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51名学生。他们整体素质较高,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活泼好动,但约束力较差。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探索活动主题。 二、教材分析 地方课程内容分为《传统文化》、《国防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和《中华大家庭》。本学期学习《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和《中华大家庭》。 (一)传统文化方面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二)环境教育方面 本册教材包括“美丽的家乡”“珍爱生命”“简朴生活”“绿色志愿者”和“童眼看法规”。通过学习了解周围的环境,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坏境、勤俭节约地习惯。 (三)中华大家庭方面 本教材通过图片、文字、设置问题等方式介绍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初步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节日,语言,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内容。通过“想一想”“查一查”“测一测”“找一找”等模块丰富学生的知识,激

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措施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练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课内完成,不占课外时间。学生反映:地方课程真实而又亲切,总是以家乡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学习素材,学生有兴趣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直接灌输答案,有利于学生在讨论或调查澄清的过程中,开动脑子,处处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要转变教师即是知识权威的错误观念,让地方课程的教学能得到各层面的支援,如家长等。我们采用“问问别人”方式,让学生回家了解一些本地情况,上课时又相互介绍,相互补充,以达到家庭、社区资源的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不断加入更多的新鲜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要不断将“变化”的材料充实到教材中。除了传统内容,还要补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成就等更多新鲜内容。 四、教学进度安排表

幼学琼林师生设计简案

《幼学琼林·师生》诵读教学设计 王云仙 2012-11-7 三年2班教室 学习内容:(原文9联236字) 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修。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教材分析: 此部分是《幼学琼林》卷二的第五个主题,共包含大量与师生相关的称谓16个、主要成语5个、典故6个。这些大都是知识性的内容,并包含尊师重教的理念。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巧妙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阅读相关名人故事,领悟尊师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熟读全文、背诵其中一到二联。 2、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3、积累一些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圈出生字,试读一遍; 2、读相关故事,一个小组准备课前表演。 教学过程: (课前,由国学小老师带领,对读上一段内容,并评价。) 一、师生礼仪,营造国学氛围 二、表演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对老师彬彬有礼,让我想起古代两位特别尊敬老师的人。 表演(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包含的成语?PPT 出示:程门立雪) 【设计意图:导入,激发兴趣】 三、初读全文内容 1.引入。 师:这个故事让你有什么感受?( PPT: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2.你看《幼学琼林》的语言多么简洁而清楚啊,10个字把故事大概意思讲了,还把它的意义也讲出来了,了不起啊!这句话就藏在《幼学琼林师生》(出示全文)这一卷中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3、同学们把书翻到《师生》这一主题,把你在预习中读得最好的或者最难的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4、发言正音(发言加分)。 【设计意图:正音】 四、自读 1.师:同学们,试着自己把全文读一读吧,读完了,还可以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联读给同桌听哦。 2、四个大组接龙读比赛,检验通读。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读通读顺,为熟读成诵做准备】 五、多种方式趣读,熟读成诵 1.自己读没有问题了吗?谁来做今天的国学小老师?(老师大声带读) 2.你还想怎么读?(提供吟诵调、鼓励同桌对读、小组读,拍手读、擂台读、击打节拍读) 3.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 2、指名两三小组,小组分享诵读成果,准备一起展示小组读得最好的一联。 5.引导背诵: (1)教师:读得真好,下一关谁最棒?我们要比赛背诵了。你有什么方法把它背下来。 6.出示记忆导图,接龙背诵:(会背的小朋友可以一起拍手背。) 【设计意图:反复读,熟读成诵,总结记忆方法】 六、讨论读 1.你读明白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哪些句子含什么成语?句子含什么故事?——小组合作讨论各组评选“幼学小博士”。) 2.各小组选的“幼学小博士”代表汇报成语和故事。 【设计意图:读中思,积累成语,发现故事,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七、课外延伸 1、坚持每天诵读10分钟,背三联,记得做登记。 2、找相关的故事来阅读,把你的感想和收获写在日记本上。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继续朗读、阅读的兴趣的同时,引导记录,表达。】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 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学生XXX人。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 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 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 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 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 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 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画揽胜”(呈现关于中国名胜的诗歌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幼学琼林注音版

幼学琼林注音版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2

juàn 卷yī 一 tiān 天 wén 文 hùn 混dùn 沌 chū 初 kāi 开, qián 乾 kūn 坤 shǐ 始 diàn 奠。 qì气zhī 之 jiào 较 qīnɡ 清 shànɡ 上 fú 浮 zhě 者 wéi 为 yāo 夭, qì气zhī 之 zhònɡ 重 zhuó 浊 xià 下 nínɡ 凝 zhě 者 wéi 为 dì 地。 rì日yuè 月 wǔ 五 xīnɡ 星, wèi 谓 zhī 之 qī 七 zhènɡ 政; tiān 天dì 地 yǔ 与 rén 人, wèi 谓 zhī 之 sān 三 cái 才。 rì日wéi 为 zhònɡ 众 yánɡ 阳 zhī 之 zōnɡ 宗, yuè 月 nǎi 乃 tài 太 yīn 阴zhī 之 xiànɡ 象。 hónɡ 虹 mínɡ 名 dì 螮 dōnɡ 蝀, nǎi 乃 tiān 天dì 地 zhī 之 yín 淫 qì 气; yuè 月 lǐ 里 chán 蟾 chú 蜍 ,shì 是 yuè 月 pò 魄 zhī 之 jīnɡ 精 ɡuānɡ 光。 fēnɡ 风 yù 欲 qǐ起ér 而 shí 石 yàn 燕 fēi 飞, tiān 天 jiānɡ 将 yǔ 雨 ér 而 shānɡ商yánɡ 羊 wǔ 舞。 xuàn 旋 fēnɡ 风 mínɡ 名 wéi 为 yánɡ 羊 jiǎo 角 2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期教学计划表 学校祝陈小学 年级班三年级 科目传统文化 课任教师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 2016年 2 月16 日

传统文化课程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个部分《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四、教学措施(方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5年级下册《幼学琼林》 (3)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一 (一) 国学片段 三皇为皇,五帝为帝。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天子天下之主,诸侯一国之君。官天下,乃以位让贤;家天下,是以位传子陛下,尊称天子;殿下,尊重宗藩。皇帝即位曰龙飞,人臣觐君曰虎拜。 皇帝之言,谓之纶音;皇后之命,乃称懿旨。 我是小助手 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有多种说法,一般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力:武力。假:代理,非正式。 诸侯:周代天下分为许多小诸侯国,国君称为诸侯。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尧、舜时实行禅让制,由贤人继承君位,到禹时君位传给了儿子。 宗藩:指与天子同姓的诸侯。 觐:拜见。纶音:指帝王的诏书旨意。 我是小翻译 自古以来天皇、地皇、人皇通称为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合称为五帝。 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天下的称为王道,用武力来征服天下的是霸道。天子是天下的主宰,诸侯是列国的君主。五帝将王位让给有贤德和才能的人称为官天下。三王则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故称为家天下。陛下是对天子的尊称,殿下是对皇室宗亲的尊称。 新皇即位登基称作龙飞,臣子观见君王叫做虎拜。皇帝的诏书称为纶音,皇后的命令称为懿旨。 考考你的智慧 1.判断。 (1)“以力假仁者霸”中的“霸”的意思是霸道。() (2)皇后的命令被称为懿旨。() 2.解释下面的句子。

(1)天子天下之主,诸侯一国之君。 (2)皇帝即位曰龙飞,人臣觐君曰虎拜。 3.回答问题。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些皇帝?是从什么时候施行的禅让制呢? 弘扬传统文化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人物。 三皇,指燧人氏(天皇)、伏羲氏(人皇)、神农氏(地皇)也有说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氏,还有另外几种说法,具体说法不一,但一般以这两种为主;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有说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另有其它说法一般以这两种说法为主。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二是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二) 国学片段 帝王有出震向离之象,大臣有补天浴日之功。 三公上应三台,郎官上应列宿。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衡。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都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我是小助手 三台:三台星。 三公:一般指太师、太保、太傅。郎官:帝王的侍从官。 台:指三台星。

2020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20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表 学校十里务小学 年级班三年级 科目传统文化 课任教师甄伟伟 2016年 2 月23 日 传统文化课程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经典驿站”: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个部分《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四、教学措施(方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五、教学进度

幼学琼林三年级下册

《幼学琼林》这本书是过去的启蒙课本,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样,是十分优美的韵体文,让人易读易诵易记,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幼学琼林》在内容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蒙书的材料,涉及范围很广,有天文地理、历史故事、人情世故、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等诸多方面,可谓无所不包。 《幼学琼林》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和经典格言等,它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朗读和背诵,一经记住,永生不忘。 地舆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望人包容,曰海涵; 谢人恩泽,曰河润。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 黑子弹丸,极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途平坦。 跷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 【注音】 舆(yú)隅(yú) 仞(rèn)篑(kuì) 跷(qiāo)膏腴(gāo yú) 【注释】 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代今来为宙。意思是说宇宙之江山虽然不改移,但古今之称谓各不相同。河清海晏:黄河变清,大海平静,比喻天下太平。河:古代特指黄河;晏:安宁。砥柱:黄河三门峡中的一座石山,立在黄河激流之中。以此比喻坚定不移,挽救危局的人。黑子:黑痣。弹丸:弹弓用的泥丸。东隅: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太阳落山

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树和榆树表示日落的地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造一座九仞高的山,因为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仞,古代七尺为一仞,九仞形容其高。篑,盛土的筐。 【意译】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含,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谢他的恩泽,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争端凭空而起,而产生了意外纠纷,好像平地生了风波。有自己的主张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体上重要的部位。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的功夫,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荘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 祖孙父子 何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已身、子、孙、曾、玄。 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 乔木高而仰,似父之道;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注音】 梓(zǐ) 【注释】 五伦: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考:指(死去的)父亲。九族:始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汉代九族有二说: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说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后世多从此说,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 鼻祖:初祖、始祖。《汉书·杨雄传·反离骚》:“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注》:“雄自言系出周氏,而食采于扬,故云始祖于汾隅也。” 耳孙:离高祖很远,只是听说过,没有见过,所以叫耳孙。耳孙,远代孙。《汉书·惠帝纪》注引应劭曰:“耳孙者……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 桥木:即乔木,枝叶高大挺拔,比喻父亲。梓木:是一种落叶亚乔木,枝叶低俯,比喻儿子。 【意译】 什么叫做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什么称为九族?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家族的始祖称鼻祖,远代的孙子叫耳孙。桥树高而上仰,好似做父亲的尊严;梓木低而下俯,如同做儿子的卑恭。 故事链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

2018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期教学计划表 学校十里务小学 年级班三年级 科目传统文化 课任教师甄伟伟 2016年 2 月23 日 传统文化课程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个部分《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周次课题课时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四、教学措施(方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五、教学进度

三年级传统教案(上下册)

传统文化备课 学 校 木石中心小学 年 级 三 年 级任课教师 张 晓 静 2011年9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三字经》 1 人之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杨)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学生153人。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

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画揽胜”;“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

(完整word版)小学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崔家庄小学仇海员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画揽胜”(呈现关于中国名胜的诗歌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比较喜欢这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但有的孩子不喜欢诵读,我将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特点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进行诵读、理解,积累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

三年级古诗

三年级上学期必背诗文(24首)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9.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庚申正月游齐安(宋)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14.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6.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7.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8.稚子弄冰(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三年级必备古诗上下册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蜂》 作者: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标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游园不值》 作者: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梅花》 作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绝句二首》 作者: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