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答案

人口经济学答案
人口经济学答案

人口经济学答案

1、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有哪些?从人口转变理论来看,每一个阶段的人口发展特征又伴随着怎样的经济发展特征呢?每一个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具体表现有哪些?

世界人口数量的发展,不同阶段有很大差异,人口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传统型

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冲击,医疗水平较低因此人口死亡率较高,为了在高死亡率中繁衍,人类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生育率,从而形成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爆炸型

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提高,低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的能力得到加强,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这一阶段的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出生率并未因生产力水平发展而降低,因而形成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爆炸型增长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现代型

这一阶段,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环境冲击的能力和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或零增长。

2、在世界人口转变理论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哪些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有哪些?据此进一步分析,工业化可以促进人口增长吗?

区别:

发达国家或地区(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原因:发达国家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从而使城市生活的方式得以普及,社会的教育水平、妇女地位得以提高,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改观以及避孕节育措施日益普及,为出生率的下降创造了条件。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演变过程而且未受到政府干预,但是,从日本的人口转变可以看出,政府干预可以加速人口转变过程。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也是如此。

发展中国家

1)孩子是一种经济财富

2)婴幼儿死亡率高,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必然迫使家庭用高出生率来抵偿。

3)文盲率高

4)妇女地位低,在生育问题上没有决定权

5)盛行早婚,是发展中国家保持高出生率的原因之一

6)旧的传统风俗、宗教教义、人口政策的影响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工业化确实能够在第三阶段降低人口的增长(当人口出生率下降时),但是在第二阶段会加速人口增长(当人口死亡率下降而人出生率仍较高时。)因此,

在陈述中应从长期而不是短期来进行准确的描述。

3、简要叙述坎南的适度人口理论。

1,他把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分为两种类型。在社会分工与协作出现以前,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当然就不存在人口问题,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土地越少,这时人口众多就弊多利少。

2,在社会分工与协作出现以后,人口越多,越能从协作中得到利益,即使肥沃的土地都占完了,由于知识进步、交通发达,也可以耕种偏远的肥力差的土地。但是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地球的容积也是有限的,所以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不是人口越多越好,也不是土地越多越好,人口与土地之间有一个平衡点。

他说,“唯一实在的人口法则:在任何一定时期内,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运用而能适合获得产业的最大生产率的劳动力数量是一定的。”

2,他认为有关适度人口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是古代学者只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考虑多大规模的人口适合于统治,而华莱士、马尔萨斯等只关注人口增长具有超过食物增长的倾向。

3,并不是人口增加就一定使产业的生产率降低,人口减少就一定使产业的生产率上升,只有当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可能使生产率下降,如果人口本来不足,再减少人口,只会使生产率下降;只有当人口超过一定限度时,人口减少才能使生产率上升。也就是说,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人口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只有保持一个适度的人口才能使生产率最大化。

4,衡量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不仅要看它对农业收益的影响,还要看它对全部产业收益的影响。

5,适度人口:在任何一定时期,总有一个可以称为最大收益点。此时人口数量刚好恰当适应环境,以致无论人口是多于或少于此时人口,收益都会下降。

适度人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最大收益点会发生变动。随着知识增加、技术进步,最大收益点会向着有利于人口增长的方向变动。坎南认为,正因为这样,所以历史上人口只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人口已经过剩了,现在人口却不觉得过剩。

适度人口不仅仅是一个特定时点上的人口,而且是过去人口的产物,也是未来人口的趋势。

正常的人口运动就是要考虑到产业的长期最大收益,并且包括所有各代人口的利益。“这一代人口是上一代人口存在的结果,又是下一代人口出现的原因,因此适度人口就是从长远来看的最适度人口”

边际收益递减。在一定时期内,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劳动增加尚未达到一定点时,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到一定点之后,边际收益就递减了。

边际收益递减法则首先由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在论述农业生产问题时提出。坎南认为,工业、农业、各种产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都起作用,但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可以缓解这个规律的作用,但是这种缓解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最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要出现并起作用。

坎南认为在人口增长过快时,普遍实行避孕节育等措施是可行的。“由于现代避孕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不用马尔萨斯的“贫困”和“罪恶”的办法,通过利用避孕方法就可以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到适度增长率的水平。

他同时指出,没有必要担心采用避孕方法会使整个人类的人数减少甚至灭绝,因为随着孩子的人数减少,他们具有更大的边际价值,获得更多的收入,并减轻家庭的负担。

要把人口调节到适度人口的水平,需要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但是这种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总是发达地区首先采用新的避孕方法,然后逐步向世界其它地区推广。

欠发达地区由于学会婴儿护理技术使婴儿死亡率下降,使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过快,不利于总生产率的提高。只有随着人口转变完成,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才能慢下来。

4、在莱宾斯坦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中,孩子生产的成本和效用分别有哪些?请详细叙述。

孩子的成本

概念

是指母亲怀孕起,到把孩子抚养成为生活自立为止的各种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其他支出以及父母为教育子女所损失的时间。

1、直接成本:直接花在子女身上的用现金或实物支付的抚养费用和支出。

新生婴儿的分娩费用;出生后的衣食住行的费用;孩子接受教育、医疗服务和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

2、间接成本:是指因生育抚养和培训一个新孩子,父母失去的自身受教育和工作的时间以及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

母亲怀孕期间和哺乳期间损失的工资收入;减少流动性而损失的收入;为抚育新增孩子,父母及家庭成员失去的闲暇和浪费的时间。

孩子的效用

消费效用:是指把孩子看做“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会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感情上的满足。

劳动—经济效用:是指孩子作为准劳动或半劳动力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收益。

保险效用:是指父母年老时由子女供给生活来源。

经济风险效用:是指从孩子具有承担家庭经济活动成败风险的作用。

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子女承担将来可能承担的社会职责。有些社会把儿子看作具有长期维持家庭社会地位的效用。

对扩展型家庭作贡献的效用:人们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使家庭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5、世界人口地域分布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性和趋向性?世界人口迁移表现出怎样的特征?中国的人口地域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一、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人口分布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

恩格斯认为,在原始初期,人类尚处于童年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分布受制于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此后,随着火的发明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类显著增大了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分布方式也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演变,归根结底受社会生产率的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所制约。

苏联学者认为:“人口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相适应这一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就有什么样的人口分布形式。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生产力往往总要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力发展越快,生产方式和生产布局变化越大,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也越明显。

史前时代——人口极度稀疏、分散、流动

农业时代——人口定居于村落,人口密度与农业产量成正比,人口流动性微弱,分布格局变动迟缓

工业时代——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工商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口流动性增强,分布格局变动较快

后工业化时代——平均人口密度趋于稳定,城乡差异缩小,人口流动性更强。

(二)人口分布是扩散和聚集的对立统一

在社会生产空间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的制约下,人口的扩散和聚集是构成人口地域分布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人口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形态

产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大大加速了人口增长速度,还从根本上逆转了人口分布的均衡化趋势,其主要运动方向由扩散转为聚集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均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一般都70%-90%,乃至更高,而其分布范围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多不超过5%-10%,越是大中型城市,聚集度越高。

人口迁移

人口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作为世界人口发展的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也反映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变化。

20世纪以前,人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是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们带来了两类移民:一类移民来自欧洲,他们迁移到新大陆的目的是掠夺金银财宝、发财致富;另一类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这些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

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治。形成亚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国际迁移: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谴返人口回国

其次,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和减轻了的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造成该地区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第三,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主要来源地,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现象,变为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

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来说,迁入人口弥补了其劳动力的不足,具有专门技能的移民既带来了他国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又为迁入国节约了教育费用

对于人口增长率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的迁出虽然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但由于这些人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科技人员、专业人员,是人才,大笔培育费造就的高素质劳动力被外国利用,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损失。

大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际竞争在一定情况下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制止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象,是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口分布特征

1、中国式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

2、中国人口分布的总规律是东部人口稠密集中,西部人口稀少分散

“东南半壁地势低平,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远为稀疏”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应用语言学》(第十一讲)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黑板演示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一百多年来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调整语言观、充分吸取营养 应用语言学建立和发展的标志是1984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建立,特别是1992《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几十年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发展的背景:1、我国长期以来做了很多语言应用的工作,如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等,这些工作现在仍是社会需要的,而且需要进一步做好,需要总结和发展理论;2、经济发展要求一部分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这方面应用语言学也有价值,如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结合应用的研究,飞信、语音聊天都是。3、语言学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了辩证法,尤其是实践论。进一步认识到理论来自实际应用和服务于实际应用。这方面我们教材介绍很多,不仅总结理论,还从哲学上找根据。总之,是社会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思想发展的结果,语言学者同社会需要等被动和主动的结合。 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不知道应用语言学本身有理论,当然谈不上研究和关注应用语言学理论。很多人轻视应用语言学及其理论。从事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人比较少,研究的困难比较多。 李宇明提到中国语言学缺乏理论问题(196页)。 语言学研究两个前途:迸发一股热情,热闹一下而已;形成我国历史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又一个光辉的时期,适应、配合、保证和促使我国的语言学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大发展。力争第二个前途。 发展语言学的三大可能:我国语言资源丰富、可以提炼出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丰富;海外学术思想的引进(196-197页)。 调整语言观: 语言观是语言理论的核心部分,语言理论又是在调整语言观的过程中发展的。 语言观是对语言的认识,包括对语言学的认识,对语言生活、语言工作的认识。 (简单来说,语言观就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认识语言、研究语言) 语言观是需要经常调整的,语言的显现有个过程,人的认识的提高也有个过程,因此,认识语言也要有个过程,每个过程阶段有不同的语言观。 语言观的大的演变: 语言观要注意讨论语言同世界、语言同概念、语言同所指、语言同文化、语言同使用的关系。这些都是比较大的、宏观的问题。 六经:诗(诗经)书(尚书)礼(仪礼、礼记)易(易经)乐(乐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

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 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 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 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 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 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 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约40% 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约40% 人口老龄化与退休经济学约2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各计15%,共计60% 论述题,2小题,各计20%,共计40% 二、考试要求与考试内容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理解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 3、运用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定义 人口与人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意义;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古典人口经济学思想与理论 我国古代人口经济关系思想;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理论与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学理论。 (三)现代宏微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及发展 西蒙·库兹涅茨、理查德·伊斯特林、西奥多·舒尔茨等提出的现代宏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哈维·莱本斯坦、加里·贝克尔等建立的人口经济学的微观经济模型;人口经济学理论新发展,如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人口爆炸论;人口压力论;资源耗竭说;增长极限论;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等。 二、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 (一)人口增长率与世界人口增长轨迹 人口增长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人口迁移的经济效益;典型的年龄结构模式;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悲观主义观点和乐观主义观点;人口变化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口数量和质量变化引起的经济效应。 (三)人口分布与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现状和人口问题;人口分布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城市化进程的经济效应;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教育和监管问题。 (三)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应用语言学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 应用语言学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狭义) 答案:狭义:主要指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 广义:包括语言和语言学应用的各个方面。 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的规律的学科。 2.简述语言学的大概分类。 答: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广) 3.简述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 4. 有人认为应用语言学只是对语言理论的运用,它本身没有理论,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答: 5. 应用语言学与本体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 二者的分工 本体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凡是属于语言要素、语言自身结构系统的研究是本体语言学;凡是属于与社会各方面有关的语言研究则是应用语言学。 2. 二者的联系 本体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础,没有本体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就必然是模糊的、被动的、浅层次的,因为应用语言学要吸取、要利用本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应用语言学又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吸收,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本体语言学的研究,不断地丰富本体语言学的内容。因为出于不同目的的应用研究对语言审视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它有时可以发现很多本体语言学研究自身不能发现的问题,可以挖掘出仅从本体语言学本身难以发现的规律。 6. 举例说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主要来源。 答:应用语言学有多种理论来源: 1.借鉴西方语言理论,又有所发展的 层次分析法, 源自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λ假如在这时候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就会造成庄稼徒长。 λ假如在这时候不适当地灌水施肥,就会使棉桃因缺乏营养而脱落。 中介语理论也源自西方的语言理论。 ↓小妹妹哭在客厅里。 ↓我喜欢他,却他不喜欢我。 2. 借鉴语言学之外的 λ借鉴法学的―无罪推定‖原则 涉及到、见诸于、凯旋而归、悬殊很大…… 叠架形式 杀戮、富饶、祈求、匹配 借鉴医学的―误诊学‖ 医学的误诊语言规范研究中的―误诊‖ 流淌、概貌、美帝、恢复疲劳、打扫卫生…… 3. 借鉴东方哲学的 中间状态理论 混沌论 1. ―你、你、你怎么才来?我都、都等着急了。‖ ―实在对不起,我刚要出门,就接了个电话。别生气,晚上请你吃饭,算我赔罪,怎么样?‖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应用语言学试卷1

一 填空(2*15) 1,计算机自动分词的手段有两种:一是( ),二是( )。 2,法律语言的特点有( )( )( )( )。 3. 应用语言学课题设置的基本原则是( )。 4 .随机抽样包括( )、( )( )( )。 5. 公关语言大体可以分为( )、( )、( )、( )。 二 名词解释(5*4). 1.《普通语言学教程》 2. 计算语言学 3. 应用语言学 4. 中介理论 三 简答题(10*3) 1.以实例说明现在语言交际研究的特点。 2. 简要说明认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3.有人说“鞠个躬”是不规范的,因为“鞠躬”不是动宾式结构,古汉语里没有“鞠个躬”。你怎么看? 四 论述题(20*1) 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您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 填空(2*15) 1,计算机自动分词的手段有两种:一是(机械切分),二是(智能切分)。 2,法律语言的特点有(庄重性 )(严谨性)(平易性)(技术性)。 3. 应用语言学课题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4.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 5.公关语言大体可以分为( 接近 )、(说服 )、(应急 )、( 拒绝 )。 二 名词解释(5*4). 1.《普通语言学教程》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辑出版的,这本书的出版,使索绪尔成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开创了现代语言学,他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各个流派的共同的学术来源。本书中严格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明确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重视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从不孤立的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上。 不过该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割裂了共时与历时的关系等。 2. 计算语言学 厦门大学《______》课程试卷 ____学院____系____年级____专业 主考教师:____试卷类型:(A 卷/B 卷)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容 主要包括: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应用语言学概论

应用语言学概论 一、绪论 语言应用研究的意义 应用语言学学科建立前的情况 提出: 19世纪末,波兰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独立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与国际应用语言学会的成立。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举行与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的筹建。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1、1898年马建忠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就是中国形成独立的语言学学科的标志,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我国的传统语文学进入语言学阶段,主要就是我国传统语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3、传统语文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始于章炳麟,她的《文始》就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本有理论有系统的语源学著作。她为“语言文字学”定名,提出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理论,汉语与汉字形、音、义结合的理论,语言文字进化、统一的理论。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大体经历三个时期): 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我国语言学进入现代语言学,或从传统语文学进入语言学。 2、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就是围绕白话文运动开展。可概括为三个运动: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得书面语的正统地位)、大众语运动、国语运动 3、新中国成立初到实行改革开放(1949——1978《中国语文》复刊),主要围绕语文知识大普及开展的。 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情况 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就是:1984年9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 1984年前后的背景,一就是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二就是语言科学研究要进一步为国家建设服务;三就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 《语言文字应用》创刊后,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界有了发表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阵地。 《中国人民共与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其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走上法制的轨道。 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与本课程的目的 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形成的三个背景决定了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的任务,即:1、解决语言应用各方面的实际问题;2、解决决策问题;3、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 总体来瞧,应用语言学可以分为四大块:语言教学、语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广义的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 应用语言学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其次就是语言以及语言应用的理论的研究;再次要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还有学科建设例如队伍的培养等问题。 本课程的目的同它的性质有关,一就是基础课,二就是包含许多基础理论。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重点上课讲义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 重点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 (用Y 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 Y = C + I + G + NX 3 实际GDP 与名义GDP :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 100?=GDP GDP GDP 实际名义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 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ator ) 5 GDP 与经济福利: ? 由于GDP 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 括进来,特别是,GDP 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 GDP 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 GDP 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 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 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 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格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100 1001122?-=CPI CPI CPI 年底年第年第年的通货膨胀率第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 差别1:GDP 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消费者购 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差别2: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固定的一篮子,只是偶尔变动;而GDP deflator 则是现期价格,随时间变 化而不断变化。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应用语言学重点知识汇总..复习过程

Chapter one: The Natur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特点) 1) It h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独立性) a) it has its own object of study; b) it has its own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c) it has its own researchers. 2)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跨学科) 3) It is an applied science(应用性) 应用语言学包含着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语言理论,语言描写和语言教学。 语言理论的作用是为语言教师提供关于一般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得知识;

语言描写的作用是使语言教师了解英语的结构特点、获得语言洞察力。这两部分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4) It is an empirical science(试验性) Like natural science, applied linguistics uses experiments as its basic way of research, emphasizing objectivity, systematicness, explicitness and economy. (客观性,系统性,明确性,经济性) The Tas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任务) 1) a comprehensive and up-to-date grasp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更好理解掌握最新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 2)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全面了解影响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各种因素) 3) a basic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一个语言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 英语教学法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成果。应用语言学主要是站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教学。 在言语交际中,特别是在某种语境中,人们有时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是通过另一种表达方式——虚拟结构,把自己的思想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1) You wouldn’t have made this mistake if you had been

《宏观经济学笔记》

九、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美国卢卡斯的货币周期模型。困境。之后对总产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这就是所谓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范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脉相承,是以微观经济主体的偏好、技术、禀赋等假设为基础,通过完全竞争和市场出清实现一般均衡,因生产函数会受到随机技术冲击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从而经济会呈现出周期与波动的现象。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如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力冲击,能源价格上升的冲击。宏观经济学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明显的呃呃两个例子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因此该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而且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动力之源,而总需求冲击如货币即使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因此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周期的扩张阶段是,也提到技术变化对产出和就业的正向影响,但是在那里技术变化专指机器设备的革新。现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不仅用技术变化解释经济的增长,还用它解释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为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接受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定义,及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事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根据这个定义,诸如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构成技术冲击,也会带来技术变化。 2、基本理论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 即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经济当中的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偏好。代表。该理论进一步假定,这个代表的偏好仅依赖于可延续未来无限期的每年的消费,他每年对更多消费的偏好减少,即从消费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这样,这个代表最好的做法是在整个生命期内均匀地消费。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应用语言学概论笔记整理

上课笔记整理篇 1.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区别: 理论语言学回答的是“语言是什么?”;应用语言学回答的是“语言有什么用?怎么用?” 理论语言学是“体”,即所谓的本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用”“体之用”“其他学科之用” 2.①“应用语言学”不是应用语言学几个分支学科的拼合。 不是分支学科甲加分支学科乙加分支学科丙。也就是说,“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所有的滚珠以及跟槽的接触部的动态规律,包括共性和个性。 ②语言学之外也有理论。 应用语言学跟本体语言学一样,也从其他的学科吸取营养。 ③应用语言学理论最根本的最终来源是语言生活实践。 语言生活实践→应用语言学理论 3.本体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交叉性: 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文化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有交叉 4.应用语言学的范围: 一、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它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的是跨学科的。 首先,它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为线索来探索人类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而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在对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进项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人脑的结构和特殊的机能,有时还要借助于对由脑损伤和发育障碍导致的病例分析。 最后,人类言语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的社会因素直接决定了语言系统的变化,对言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人类言语活动心理机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采纳和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许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个内在的认识系统,他创立了生成语言学。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为人类独有、与生俱来,以一种内在的、隐性的知识内置于人的大脑之中,这种天赋的语言知识他称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共有的语言能力,区别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决条件。 ①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ABC A.语言理解:人们如何运用语言、人们如何理解他们所听到的或读到的内容。 语言理解分为两个方面:口语的理解和书面语的理解——语法结构+意义+背景知识(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相关信息) B.语言生成: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了解比较多,面对语言的生成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对要理解的材料的控制比较容易,面对人是如何生成语言的控制则要困难得多。语言的生成主要分为言语的产生和书面语产生。 ·言语的生成的实验方法:谈话录音然后对录音材料进行分析;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言语错误 C.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是指人类个体对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由于语言学习能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语言获得就成为心理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些研究者认为,语言获得问题的研究将对揭示人类言语活动的本质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语言获得是否是人的先天能力? 一、如果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先天的,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