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课件(共152张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上课课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上课课件

思索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曾经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晚不睡地去思考,发 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再读这六句话,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 方面来介绍古人读书、学习的?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实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的学习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要有不满足的态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习要勤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要有进取的态度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 “不齿”与语段中的“_____不__耻_____”是 同音词,前者的意思是“不与同列,不看 作同类(表示鄙视)”,后者的意思是 __不__以__…__…__为__耻____。
二、给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 敏.而好学( B )
A. 勤勉 B. 聪敏
C. 敏捷
2.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C )
这里(书本)
那么
既然 专心一意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一定

译文:心思不在书本上,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 眼既然不集中,只是随意地诵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 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难道
学字词
1.读字词

岂有此理
zhì
默而识之
chǐ
不耻下问

qǐn
矣 就寝
摘苹果
耻 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共146张PPT)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课件(共146张PPT)

1.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其他关于读书、学习的名句,与 同学交流并分享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记住。
教诲。
默默地记住,反复地体会所学的知识, 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这句话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可以是 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学习, 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勤勉。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天才,我只是 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勉学习而寻求学问的人。
孔子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 才能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还;尚且。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害怕;畏惧。
学习时一方面怕自己不能完全掌握要学的 东西,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把已经学到的忘记了。
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__________的学习 精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勤奋学习,不断接触新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是怎样论证“心到”在读书中的眼既不
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
能久也。
因果推断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最急” 心到 眼口到
本文节选的是古人关 于读书、学习的言论,告 诉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 读书方法,相信会对我们 有所启发。
A.满足
B.厌烦
C.憎恨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C )
A.着急
B.急迫
C.要紧,重要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____我__不__是__生__来__就__什__么__都__知__道_的__天__才__,__我__只__是_ 爱__好__古__代__文__化__,__靠__勤__勉__学_习__而__寻__求__学__问__的__人__。_

统编版小语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5 古人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 (共59张PPT)

统编版小语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5 古人谈读书  人教(部编版) (共59张PPT)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 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 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 呢,于是他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 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道:“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 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 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 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 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得比昨天更细那么 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
第一课初时读 课 文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代表作品有诗作《春日》《观书有感》、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本文出自《训学斋规》。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一定,绝对
有恒心就绝对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他渡过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 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地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 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 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5.古人谈读书部编版(共32张PPT)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5.古人谈读书部编版(共32张PPT)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 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 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示例: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让我受益匪浅。“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 力集中,专心致志;“眼到”就是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发现;“口到” 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我运用这种方法, 读书时心、眼、口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他 31 岁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 (程颢、程颐),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 朱理学”。 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 注》《周 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楚辞集注》 《朱文公文集》等。
作品介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方法、学习态度的名言,积累摘抄一些,和同学 分享吧。
1.朱熹认为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2.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为什么?(用原句回答) 心到最重要。“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3.读完第一则小古文,对于读书你有了哪些感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 启示: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第二句讲的也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启示: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三句讲的是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 他人不知疲倦。 启示:学海无涯,要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他人也要不知疲倦。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5课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 (共24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5课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 (共24张PPT)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 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 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抓住你印象最深刻 的一点)
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 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抓住你印象最深刻 的一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课文解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课文解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课文解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学识比 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课文解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文解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文解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 真正的智慧。
课文解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课文解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知道满足, 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 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 急(1.要紧,重要 2.着急)
——[宋]朱熹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 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 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 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 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 怎么会不到呢?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件)
古 人 谈 读 书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 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 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熟读精思》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 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南朝]刘义庆《王戎不取道旁李》
心眼既不专一
心既到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 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 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 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宋]朱熹
心 到 、余 眼尝 到谓 、读 口书 到有 。三
到 朱, 熹谓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明读之。
——[宋]朱熹《熟读精思》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 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 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 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5《古人谈读书》优秀课堂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5《古人谈读书》优秀课堂教学PPT课件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随意
要紧,重要。
——[宋]朱熹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 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 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 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三到” 之中,“心到”最重要。用心思考了,难道会看 不仔细、读不准确、记不住吗?
25 古人谈读书
这一课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 语》,记录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 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两则 文言文片段,从中获取读书和学习的营养。
初读课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 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 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 的意思一样吗?
急:要紧、重要。 今义:着急。
“心到”指思考,只有用心思考,反 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奥义;眼要仔细看, 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 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 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 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 人的准则。
同学们,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温习已学 过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时候要 学会思考;学过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和实践, 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的方法, 并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一)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复习导入
第2课时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课件(共19张PPT)
得知识的人。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可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
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主题: 这首古文告知我们读书、学习以及教诲别人时的方法和态度。
谢谢大家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25 古人谈读书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学习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学习活动一 自学本课生字词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重点问题
如何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如何理解文言文大意?
初学者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先译字词,再译句子
读好停顿,学会断句 背诵积累,学会分享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chǐ zhì
耻识
先译字词,再译句子 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
注释
读好停顿,学会断句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译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
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惫。 我并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奋求
通读文章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我会写: 耻:chǐ(雪耻、讥笑、羞耻) 诲:huì(教诲、训诲、诲人不倦) 谓:wèi(所谓、无谓、谓词) 诵:sòng(背诵、传诵、诵读) 岂:qǐ(岂不、岂敢、岂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