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论开卷语”和批《武训传》无关
武训传

武训传简介这是jyt制作的DVDRip版本的《武训传》,一部由赵丹主演的剧情、传记电影。
更多资源的信息可参考下面的视频参数。
有需要的朋友下载吧。
--==剧情介绍==--1949年12月5日,是武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
平原省(现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武训的故事……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
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
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
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
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
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
武训与他争辩,被吊起来毒打。
最后周大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
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
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
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
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
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无路可走的小桃当天夜里悬梁自尽。
武训怀着深仇大恨,强装笑脸,以小丑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
顽皮的孩子们叫他“二豆沫”。
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为了穷孩子,为了办义学。
”夕阳西下,他坐在小桃坟前沉思,将桃核埋进土里。
《武训传》批判研究

《武训传》批判研究
《武训传》是明代成书的一本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明初抗倭英雄武训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批判性的研究成果。
其中,对《武训传》的批判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武训传》的真实性问题
《武训传》的成书时间距离武训时代已经相当久远,因此在真实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研究者质疑《武训传》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是虚构的,被作者添枝加叶地编造出来的。
例如,《武训传》中记载的武训曾经与朝鲜王朝派遣的使者拳击相斗,但这一段历史并没有得到其他史书的佐证。
二、《武训传》的文学价值问题
《武训传》虽然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但其文字的清新流畅、语言的生动形象以及情节的曲折动人等方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如此,也有些研究者认为,《武训传》依然存在一定的文学上的缺陷,例如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讨,情节跳跃太快等问题。
三、《武训传》的价值观问题
《武训传》中呈现出来的思想价值观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质疑。
有些研究者认为,《武训传》中表现出来的“以死为名”的思想
过于极端,无法与现代的人文精神相符合。
同时,武训在对待家人以及自己的态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对妻子的侮辱等,这也成为一些批评者针对《武训传》的主要焦点。
综上所述,《武训传》的批判研究聚焦于对其真实性、文学价值以及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探讨。
尽管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武训传》作为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传记文学作品,依然值得我们继续认真研究和探索。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武训传》、胡适、胡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批判,被认为是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政治倾向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强调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武训传》、胡适、胡风的批判被认为有政治倾向性,不符合当时党的思想路线,可能对党和政府的领导产生负面影响。
2.反动思想的误导:《武训传》、胡适、胡风被批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代表了一些反动思想。
《武训传》被批判是因为它传播了封建主义思想,胡适被批判是因为他倡导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胡风被批判是因为他鼓吹自由化思潮。
这些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冲突。
3.弱化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转型任务,阶级斗争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武训传》、胡适、胡风的批判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阶级斗争的教育和警示,被视为对新社会的转型和巩固做出错误的思想判断。
4.借鉴外国经验的错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但必须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审慎运用。
批判《武训传》、胡适、胡风也是对过度借鉴外国经验的教训,认识到在借鉴外国经验时必须注意国情的特殊性,不能盲目奉行外来理论。
综上所述,批判《武训传》、胡适、胡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视为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主要原因包括其政治倾向性、反动思想的误导、弱化阶级斗争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错误。
这些失误提醒了党和政府需要更加审慎地处理思想文化宣传报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理论指导和舆论引导,确保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武训批判的历史教训

作者: 李泉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1-87页
主题词: 武训传 历史教训 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问题 武训历史调查记 无产阶级立场 非无产阶级思想 学术研究 毕生精力 历史人物
摘要: 武训,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穷毕生精力,行乞积资,创办义学,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论怎么说,都不能认为是坏事。
但是,一九五一年,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批判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运动,其声势之浩大,涉及范围之广泛,使国人为之惊悸。
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里,武训一直被看作万劫不复的历史罪人。
近几年,学术界对武训和《武训传》进行重新评价,武训的历史面目基本被恢复。
不过,如果我们不是把眼光盯。
中国当代文学史三大批判运动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三大批判运动内容及其影响1、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
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
因受人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
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
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
《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2、陶行知的评价: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
一生到老,四处奔波。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公无靠背,朋友无多。
未受教育,状元盖过。
当众跪求,顽石转舵。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
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3、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4、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
教育能否普及兴盛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
武训办学的实质是让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
5、《武训先生画传》:1938年出现了由段承泽绘制的《武训先生画传》,后由陶行知先生作跋。
6、电影《武训传》的缘起:1944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北温泉送给著名导演孙瑜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他有机会能把武训一生历尽艰辛创办义学的事迹拍成电影。
《武训传》批判:对旧文艺及知识分子的规训

“ 秧歌 飞扭 , 腰鼓震 天” 的全 新情 形所激动 , 武训其人 对“
世纪 5 年代批判运动的 日益扩张 , 0 文学批评 的“ 去本体 功能化 ” 愈演愈烈 。
其事 ” 生了疑 问 : 发 在这样 一个时代里 ,谁还会 去注意 “ 到清朝末年山东荒村外踽踽独行 、 行乞兴学 的一个孤老 头儿呢? 在 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晚 宴上 , ” 孙瑜就 《 武训 传》 征询 周恩来 的意 见 , 周说 武训办成 了三个 “ 义
难, 宣布停止拍摄 。14 年 2月 , 99 昆仑影 业公 司购买 了 《 武训传》 的拍摄权和 已经拍成 的拷 贝 , 也加 入了昆 孙瑜 仑 。但 当时 昆仑正在赶拍 《 三毛流浪记 》 并筹拍 《 乌鸦与 麻雀 》《 ,武训传》 没有排上 日程 。 99年 1 , 14 2月 在没有适 当剧本可供拍 摄 、 不能 停工待料 的紧急情况 下 , 昆仑 决
会 中实际上 已经解决 , 但他艰苦兴学 的精神对 于新 中国
的文化建设还有 些鼓舞作用 。 如何使 电影 同时达到对人
派用 以反人民 、 反革命 ” 的原因。14 年 1月, 98 孙瑜写完 分场剧本后 , 寄给阳翰笙 、 蔡楚生和赵丹等人 , 赵丹见山
东 同乡 ̄ j 忍辱负重修 义学 , nl s 感动得 痛哭流涕 , 后来接 受了扮演这个角色的任 务。 电影从 1 4 年秋 开始拍摄 , 98
定修 改《 武训传》 剧本 。
评 的审美实践特征和 自主原则 。 但在“ 十七年” 的文艺批 判运 动中 , 文学批 评的审美功 能遭 到了阻 断 , 成为 国家 机器对文艺和知识分子实行规训的方式之 一。 在第一次
文代会上 ,毛 泽东在延安 文艺座谈上 的讲 话》提 出的 《
《武训传》讨论——建国后第一场大批判

开斗争会 、 批判会 。 化局可以邀请一些文化 、 文 电影界人士开两次座谈会, 定要说理, 不要整 人漠 对事不对人' 孙瑜 赵丹能作—些检讨 当然 好’ 但也不要勉强他们检讨 最后还说像方便时 可以把他的意 见 浩 华东 局书记饶漱|和宣传 石 部长舒回。 恼上海后, = 夏《先在—海0化局召开 } 亍 的约 百多人的文化_集会 对 武 训传 界 《 问 题作了检讨, 又把这次发蔷整理成文, 寄给周扬, 这就是 《 人民日报 》 9 1 8 2 15 年 月 6日发表 的 《 武训传> 从< 的批判检查我在监海文化艺术 界 的芷作 > 俊袭 前I 渤 轲 电话渤 夕 这篇文章 向 中央表一 个态 。 。 ’ 送请毛主席着了 毛主席还亲笔修改l ' 有0段就 作 为华东 和上海文 艺方 面 的主要领 导人 的 之露对他 周 ( 夏衍, 6 到 月下旬才从东欧访问结束 回国, 自然 是毛主席写的。并说奄主席者了 说 墨 赦下包袱 放手 , 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卷进狂飚的中心。据 扬) 检讨了就婿 : 夏衍. 一0 ‘; ■ ・’ 。 .。 一 -,L _ 他 四十年后所作 《 武训传事件始末 》 一文( 见 土作。 ‘ 不久以后 海 带委第 书记、 市长陈毅从 《 夏衍全集 》 第十五卷 《 懒寻旧梦录 》 附录二 ) 他 戴伯韬等文化教育界 回忆 : 一回到北京, 他的老战友, 中央宣传部常务 南京回到上海, 向夏衍 j : 而不是 副部长周扬就要他立刻回上海, 写一篇关于 《 武 负责人明确表示:邀是 卡思想问题 政治向魉渤扪 不要綮 本来有木同意见各自 训传 》 问题的检讨, 夏衍不满地说: 《 拍 武训传 》 以 人民日 发了 报 社 这件事, 与我无关, 、 一 昆仑公司要拍此片, 我不 写文章商讨就可:了 现在《 文化鄂发了通知潮 义化f 教育界就造成了 同意, 对孙瑜说过 “ 武训不足为 , I 的话剧 本是 论 I , -种压为 , 特射是蹲留用久员÷ 以你们要掌握 所 后来中宣部通过的; 对这部片子上海文化局 二、 开 些小型座谈 要开大会, 更不要搞 没有资助, 贷款是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给的, 分寸, 他甚至强j:你们可以公开说, I“ 哥 这 因此' 由我来作检讨 。 不必 周扬却提醒他: 你要知 群众运动。” 啦凝是常委的意见 。 他 的表态 道问题 的严重性 《 民日报 》 人 那篇文章, 毛主 是陈毅的意见: 事 是正确的态度 , 席亲笔改过两次, 有大段文章是他写的, 为此我 带 瑚惠来总理的指亲是旦致的 就起了稳定 作了检讨 。甩 理也因为事先没有考虑到这部 夏衍等同志根据他们韵指示行动 : 上海只并了两 次一百人左右的会, 片子的反动性而一再表示过他有责任。加上这 火 心的作用 。 没 有搞什么 “ 运动” 《 l 电影主要摄制 ,温 l 传》 部 片子是上海拍的, 你是上海文艺界的领导 你再想想除了《 武训传 》 也还有一些问 人员l瑜、 外, 孙 赵丹等: 只在会上作了些 自 我批评, 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论开卷语”和批《武训传》无关
谢泳先生去夏在《上海书评》发表文章,就陈寅恪《经史》一诗中的“鲁论开卷语”另辟新解,认为与批判电影《武训传》有关。
确实别开生面,但亦不无疑问。
首先得指出,谢文中有两处疏忽。
第一,《人民日报》1951年5月20日那篇由毛泽东拟定初稿的社论,准确题名是《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第二,金克木后来回忆,当年在向达处看到这首“陈寅恪近作”后,两人起初都没说话;过了一会儿,还是金先生打破僵局,先开了口。
不过具体说了些什么,他也忘了。
非要交代的话,他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大概是:我说‘陈先生还是陈先生’。
我还说‘诗最好不要传观’。
”而谢文的引述则称,金先生的“判断”为“陈先生还是陈先生。
诗最好不要传观”。
显然不太准确。
比较妥当的方式是两句分别引,中间以逗号、句号或省略号隔开为宜。
这样处理一下,可能更符合当时的对话场景以及金先生原话之本意,也不会在阅读中引起误解。
当然,这对谢文的整体论证并无实质影响。
而且,认为“虚经腐史”未必真的是暗指马列,敢于对目前几乎已成定论之说提出异议,确实可佩。
不过在大胆提出新见之时,谢先生偶尔亦走得太快,反倒离事实可能相去更远。
尤其是对
“竞作鲁论开卷语”的解读。
他宣称:“这是陈诗又一高妙今典”。
因为在别的稿本中,“竞作”也有抄为“见说”的情形。
基于独特的论证思路,谢先生以为“见说”更确。
但短短二十八字就出现两个“说”字,显然不太合乎常规。
何况如陈先生这样的善为诗者,当不至如此;即便初稿一度是这样,早晚也必做修订。
故此句仍以“竞作”为是。
不过关键还不在此。
以有关批山东人武训的社论来解“鲁论”,视之为暗喻,本无不可;但是谢文给出的相关论据却不敢苟同。
尤其是他断定:“开卷语”即“社论”之代称,并谓“这是陈寅恪自造的词”。
继而称,因为“社论均在头版,开卷即见”,所以称为“开卷语”,他觉得“很妙”。
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谢先生的推论有些想当然,未必站得住。
质言之,“开卷语”不太可能是指社论。
翻翻新闻史就不难发现,陈寅恪早年间能读到的中国报纸,有些可能并无社论,也不一定叫社论,比如发端于天津的《大公报》几乎一直以社评名之。
即便有社论,也未必在头版。
还是以《大公报》为例,在张季鸾等接办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其社评是在第一张第四版即封底位置。
只是后来尤其抗战军兴,纸张不够,只剩下一开四版,才逐渐把社评转移到第一版即封面位置上来。
早年间的报纸,第一版往往只有报头,其他都是各种各样的广告。
上海滩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
等亦是如此。
即便谢文提及的《人民日报》,起初也不是天天有社论;而且即便在第一版上有社论,其版面位置亦不固定,未必总是“开卷即见”。
顺便说一句,即便“开卷”可以勉强解释为读报,那也得是非常早期的报。
如清末书函式的《万国公报》之类,从形态上看,其实更像今天所说的杂志。
读那个时候的这种报,或可确实谓之“开卷”,但如前所言,此类开卷却并无社论。
因此,尽管《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确实发表在了《人民日报》的头版显著位置,但谢文认定其为“今典”,并对此事和“鲁论开卷语”之间的关系做出新解释,总体看还是难以令人信服。
即便此诗颇合陈寅恪当时的思想动向,甚至用典方式也很符合其为文写诗的习惯,但遽尔断言“在批判电影《武训传》的时代背景下,诗意自然通解”,似还嫌早。
不妨重温陈寅恪的一段话:“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套用到这儿,或亦适用。
虽然自认“不能确知陈寅恪当时是否有此判断”,但谢先生的推测还是很大胆,有时想得太多,甚至更像以“后见之明”去“倒放电影”,由此出现各种想象乃至过度解读。
“虚经腐史意何如?”陈先生的这首诗确实“不好懂”,或许“其中有多层意思,不便明讲”。
具体所指如何,还是敬待高明吧。
(作者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