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为了有效评价我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合理规范我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各科室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以及透析液等。

三.监测要求

空气监测:感染高风险部门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供应室、输血科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每个科室对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四.监测时间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与要求内容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1) 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l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2017年最新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次修订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厦门市第三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严格按照卫生部2012年8月1日实施《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执行。 1、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监测部门和监测频度: 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每季度进行监测; 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2、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清洁和消毒方法,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地 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2)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 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 洁和消毒。 (3)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 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 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物体表面、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2、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监测 监测部门和监测频度 医院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室、母婴同室、血液透析中心(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护人 员手每季度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附:卫生标准: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见表 类别范围空气平均菌落数物体表医务人员手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 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 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 (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 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3、6、9、12月)内科系列(2、5、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1、4、7、10月)。 (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每半年监测一次,加床超过3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半年监测的外科系列(3、9月)内科系列(5、8 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4、10月)。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3、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判定 透析液细菌培养:细菌数<200 cfu/ml,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内毒素<2FU/ml。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⑴I、U类科室及相关科室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 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 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1)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w 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Im 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C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2)结果判定 I类区域:细菌总数w 1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U类区域:细菌总数w 2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川类区域:细菌总数w 5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 分钟后进行采样。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 医院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为不均匀性污染,检测时如采取标本不当,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1、采样时间 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时间,如进行常规物体表面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若是暴发流行时的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 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 3、采样方法 棉拭子法 (1)对于平面的物体,用5cm*5cm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酸冲液或0.9%氯化钠采样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五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对于门把手、金属、玻璃等曲面的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在物体表面按一定顺序涂抹采样。

2.压印法采用以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25平法厘米)的消毒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使培养基高出平皿口1~2mm,凝固后置4摄氏度冰箱保存待用。检测时将平板上的培养基表面压贴在物体上10~20秒,送检。 4、结果判定 5、注意事项 1、.采取的标本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且具有代表性。如层流洁净手术室,选择具有代表性采样地点,每个房间每种(如手术台、桌、灯等)表面不少于2点。 2.、采样时,棉拭子处于湿润状态,如处于饱和状态可将多余的采样液在采样管壁上挤压

去除。禁止使用干棉拭子采样。 3.、棉拭子采样时,培养皿在接种前于37摄氏度温箱中烤30分钟。 4.、层流洁净手术室的采样时间:消毒后10分钟之内(各类洁净用房作为静态实测数据),手术室手术结束后和各类洁净用房的上午10时。 5、.层流洁净手术室地面、墙面与物体表面动、静态染菌密度应符合环境污染控制指标的要求。 二、手卫生监测 大量文献表明,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医务人员每日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减低25%~50%;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爆发的重要措施,是具有很高效益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1、采样时间 常规监测在采样手卫生后、接触病人或进行诊断操作前;特殊监测随时采样。 2、监测部门 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部门,包括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透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 3、监测频度 一般情况下每季度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于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word精品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 环境卫生学检测范围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室。 普通手术室,导管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 室,消毒供应中 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普通病房的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 应中心检查包装 及灭菌区。 传染科和病房。 二 环境卫生学检测时间 i, n 类环境每月一次。川,w 类环境每季度一次。当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于医院感 染流行病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检测。 三 环境卫生学检测方法 ㈠ 空气 1?时机 室内环境清洁消毒处理后, 关闭门窗无人走动情况下, 静置十分钟后采样 2. 方法 室内面积w 30 m 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的布局位置距墙壁 1m 处, 高度距地面不低于 80 c 血,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边缘,暴露5分钟 盖好送验 3. 标准 I 类环境w 10cuf / m3;n 类环境w 200 cuf / m3;川类环境w 50 cuf / m3 ㈡ 物体表面 ?内容 根据科室特点重点监测, 如治疗台, 雾化器, 氧气湿化瓶, 体温计, 病床, 床旁桌椅等 .时机 选择在清洁消毒后或使用前采样,如暴发流行则尽可能对未消毒 处理的 现场进行采样,并增加采样点 3?方法 棉拭子涂抹法, 小于1 m 的平面全部涂抹,大于 1 m 的平面用1 — 4个5 cmx 5 cc 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 5次, 立即送验。 4标准 I,n 类环境w 5cuf /cc 2 ;川类环境w 10cuf /cc 2 ;W 类环境w 15cuf / c 2。无菌物品不得检出细菌。 ㈢ 手卫生 1时间 每月对I, n 类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效果检测, 川,W 类环境每 季度监测,怀疑医院感染爆发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应及时监测。 2 方法 手卫生后采样, 采用六步洗手法 5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 脱液浸湿的棉拭 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次,一只手涂擦面 积约 30 c 2,立即送验。 3标准 洗手及手消毒后w 10cuf /cc 2,外科手消毒后w 5cuf /cc 2。 四 紫外线灯的检测 ㈠ 方法 ⑴ 辐射强度检测:新灯功率为30w , 40w 时辐射强度必须》90卩W /cc2,每年监测 一次;辐射强度89~80卩W /cc2,每半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79~70卩W /cc2 ,每季度 监测一次,当辐射强度V 70卩W / cc 2应更换灯管。 ⑵ 时间监测 :登记每只灯管的起始及累计使用时间,超过 1000 小时应及时更换。 ㈡ 注意事项 1 灯管购置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① I 类环境包括 ② n 类环境包括 ③ 川类环境包括 ④ w 类环境包括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

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 1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3、6、9、12月)内科系列(2、5、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1、4、7、10月)。(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每半年监测一次,加床超过3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半年监测的外科系列(3、9月)内科系列(5、8 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4、10月)。五、监测标准1、紫外线灯管强度22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3、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判定透析液细菌培养:细菌数<200 cfu/ml,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内毒素<2FU/ml。 2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细菌监测结果判定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内镜合格标准:检测无菌。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标准环境空气(cfu/医务人员手范围物体表面类别 2皿.暴露时(cfu/cm) 2(cfu/cm)间)卫生手外科手洁净参照GB50333 ≤5 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要求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要求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 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I、U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 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1)米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w 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Im 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 送检。

2016年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计划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2016年修订) 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卫计委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消毒后物品、透析液、紫外线灯管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科室的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紫外线灯等消毒灭菌器材,高效消毒后物品,透析液及反渗水、内毒素,医用织物等。 三、监测要求 空气监测:对感染高风险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对重点部门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医用织物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各科室院感小组成员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院感科及细菌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负责采样,采样后及时送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培养。院感科负责督导与协调工作,以保证监测效率。 四、监测时间 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以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应符合相应规范标准,若结果超标或出现异常结果时,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与相关科室共同调查分析原因,必要时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或建议,相关科室应认真参照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复查,直至合格为止。 五、监测计划(见附表)。医院感染管理科2016年1月5日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001]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一环境卫生学检测范围①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室。②Ⅱ类环境包括普通 手术室,导管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 离室,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 房。③Ⅲ类环境包括普通病房的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 治疗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④Ⅳ类环境包括传染科和病房。二环境卫生学检测时间Ⅰ,Ⅱ类环境每月一次。Ⅲ,Ⅳ类环境每季度一次。当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于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检测。三环境卫生学检测方法㈠空气⒈时机室内环境清洁消毒处理后,关闭门窗无人走动情况下,静置十分钟后采样⒉方法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的布局位置距墙壁1m处,高度距地面不低于80㎝,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边缘,暴露5分钟盖好送验⒊标准Ⅰ类环境≤10cuf∕m3;Ⅱ类环境≤200 cuf∕m3;Ⅲ类环境≤50 cuf∕m3 ㈡物体表面⒈内容根据科室特点重点监测,如治疗台,雾化器,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病床,床旁桌椅等⒉时机选择在清洁消毒后或使用前采样,如暴发流行则尽可能对未消毒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并增加采样点⒊方法棉拭子涂抹法,小于1㎡的平面全部涂抹,大于1㎡的平面用1-4个5㎝×5㎝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立即送验。 4标准Ⅰ,Ⅱ类环境≤5cuf∕㎝2;Ⅲ类环境≤10cuf∕

㎝2;Ⅳ类环境≤15cuf∕㎝2。无菌物品不得检出细菌。㈢手卫生1 时间每月对Ⅰ,Ⅱ类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效果检测,Ⅲ,Ⅳ类环境每季度监测,怀疑医院感染爆发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应及时监测。 2 方法手卫生后采样,采用六步洗手法5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2,立即送验。 3 标准洗手及手消毒后≤10cuf∕㎝2,外科手消毒后≤5cuf∕㎝2。四紫外线灯的检测㈠方法⑴辐射强度检测:新灯功率为30w,40w时辐射强度必须≥90μW∕㎝2,每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89~80μW∕㎝2,每半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79~70μW∕㎝2,每季度监测一次,当辐射强度<70μW∕㎝2应更换灯管。 ⑵时间监测:登记每只灯管的起始及累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㈡注意事项1 灯管购置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 保持灯管清洁,每周及监测前用95﹪的酒精擦拭灯管 3 辐射强度监测应有专人使用合格的监测仪进行 4 每次监测后记录监测时间及强度 5 更换灯管应记录更换时间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 医院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为不均匀性污染,检测时如采取标本不当,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1、采样时间 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时间,如进行常规物体表面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若是暴发流行时的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 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 3、采样方法 棉拭子法 (1)对于平面的物体,用5cm*5cm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l磷酸盐酸冲液或%氯化钠采样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五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对于门把手、金属、玻璃等曲面的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在物体表面按一定顺序涂抹采样。

2.压印法采用以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25平法厘米)的消毒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使培养基高出平皿口1~2mm,凝固后置4摄氏度冰箱保存待用。检测时将平板上的培养基表面压贴在物体上10~20秒,送检。 4、结果判定 5、注意事项 1、.采取的标本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且具有代表性。如层流洁净手术室,选择具有代表性采样地点,每个房间每种(如手术台、桌、灯等)表面不少于2点。 2.、采样时,棉拭子处于湿润状态,如处于饱和状态可将多余的采样液在采样管壁上挤压去除。禁止使用干棉拭子采样。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 一环境卫生学检测范围 ①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室。 ②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导管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 室,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③Ⅲ类环境包括普通病房的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 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 ④Ⅳ类环境包括传染科和病房。 二环境卫生学检测时间 Ⅰ,Ⅱ类环境每月一次。Ⅲ,Ⅳ类环境每季度一次。当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于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检测。 三环境卫生学检测方法 ㈠空气 ⒈时机室内环境清洁消毒处理后,关闭门窗无人走动情况下,静置十分钟后采样 ⒉方法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的布局位置距墙壁1m处, 高度距地面不低于80㎝,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边缘,暴露5分钟 盖好送验 ⒊标准Ⅰ类环境≤10cuf∕m3;Ⅱ类环境≤200 cuf∕m3;Ⅲ类环境≤50 cuf∕m3㈡物体表面 ⒈内容根据科室特点重点监测,如治疗台,雾化器,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病床, 床旁桌椅等 ⒉时机选择在清洁消毒后或使用前采样,如暴发流行则尽可能对未消毒处理的 现场进行采样,并增加采样点 ⒊方法棉拭子涂抹法,小于1㎡的平面全部涂抹,大于1㎡的平面用1-4个5 ㎝×5㎝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 立即送验。 4标准Ⅰ,Ⅱ类环境≤5cuf∕㎝2;Ⅲ类环境≤10cuf∕㎝2;Ⅳ类环境≤15cuf∕㎝2。无菌物品不得检出细菌。 ㈢手卫生 1 时间每月对Ⅰ,Ⅱ类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效果检测,Ⅲ,Ⅳ类环境每 季度监测,怀疑医院感染爆发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应及时监测。 2 方法手卫生后采样,采用六步洗手法5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 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 积约30㎝2,立即送验。 3 标准洗手及手消毒后≤10cuf∕㎝2,外科手消毒后≤5cuf∕㎝2。 四紫外线灯的检测 ㈠方法 ⑴辐射强度检测:新灯功率为30w,40w时辐射强度必须≥90μW∕㎝2,每年监测 一次;辐射强度89~80μW∕㎝2,每半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79~70μW∕㎝2,每季度监测一次,当辐射强度<70μW∕㎝2应更换灯管。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 ZY/C7.5.4/X/4(B)0 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科室:手术室、层流病房、产房、高危婴儿室、新生儿室、监护室、血透室、供应室无菌物品放置室、烧伤病房、扩创室。 2、采样方法: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每月一次。用9公分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采样点暴露5分钟后送检培养。平板放置与地面垂直高度150公分,室内面积小于等于30平方米,设对角线,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1点;室内面积大于30平方米,设东、南、西、北、中5点,4角之布点距离均1米。 3、结果判定:(见下表) 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方法: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用5×5公分的标准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厘米,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试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试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试子投入10毫升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物体表面可用棉试子直接涂擦采样。 2、结果判定:(见下表) 三)、手和粘膜消毒消毒监查: 1、采样方法:在消毒后立即采样。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试子在双手指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平方厘米),并随之转动棉试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试子投入10毫升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 2、结果判定:(见下表)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日期、时间、温度、压力。 2、化学监测应每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1)化学指示胶带: 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结果判定:监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 医院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污染为不均匀性污染,检测时如采取标本不当,可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1、采样时间 根据采样目的选择采样时间,如进行常规物体表面监测,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若是暴发流行时的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则尽可能对未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 常规检测时被采面积<100平方厘米,取全部表面;>=100平方厘米,取100平方厘米。暴发流行时采样不受此限 3、采样方法 棉拭子法 (1)对于平面的物体,用5cm*5cm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l磷酸盐酸冲液或%氯化钠采样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五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对于门把手、金属、玻璃等曲面的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在物体表面按一定顺序涂抹采样。

2.压印法采用以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25平法厘米)的消毒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使培养基高出平皿口1~2mm,凝固后置4摄氏度冰箱保存待用。检测时将平板上的培养基表面压贴在物体上10~20秒,送检。 4、结果判定 5、注意事项 1、.采取的标本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且具有代表性。如层流洁净手术室,选择具有代表性采样地点,每个房间每种(如手术台、桌、灯等)表面不少于2点。 2.、采样时,棉拭子处于湿润状态,如处于饱和状态可将多余的采样液在采样管壁上挤压去除。禁止使用干棉拭子采样。 3.、棉拭子采样时,培养皿在接种前于37摄氏度温箱中烤30分钟。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及要求

为了合理规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

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1) 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面积≤30Cm2,设、中、外对角线3点,、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l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2)结果判定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2019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