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第1章-常见症状
临床医学概论——常见症状部分总结

第一章1常见症状1.(1)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或异样感,如……(2)体征:医师或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如……(3)症状和体征很难绝对分开,统称为症状。
2.症状和疾病的关系:①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或线索,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②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症状,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症状。
因此需要综合分析诊断。
第一节发热1.定义:正常人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保持相对恒定,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体温升高提高免疫,大多是防御疾病的反应)2.发热的分度: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3.热型: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在体温单上标记每次的测量值,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成体温曲线,该曲线形状可有一定规律。
(1)稽留热:恒定在39~40℃,一日内波动不超过1℃,持续较长,甚至数日不退。
多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2)弛张热:39℃以上,波动大,但仍在正常以上。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济州上升到39℃以上,持续后下降至正常,经间歇期体温再次升高,反复发作。
多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逐渐上升至39℃或更高,后又逐渐下降,至一定程度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呈波浪型。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急骤上升到39℃或以上,数天后骤降至正常,几天后高热再次出现,如此反复。
可见于回归热、淋巴瘤。
(6)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第三节皮肤黏膜出血1.定义: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黏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2.基本病因: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以血管和血小板疾病多见。
3.临床表现(1)出血点/瘀点:d不超过2mm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如针头大小,尤以四肢和躯干下部多见。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临床医学概要总学时: 108学时(理论108学时)开课单位:内科教研室、外科教研室、妇产科教研室、儿科教研室、五官科教研室。
适用专业:检验技术专业、药学专业三年制大专推荐教材:《临床医学概要》朱明德、石应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2版。
参考书: 《内科学》马家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6月,第5版。
《诊断学》邓长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6月,第5版。
《传染病学》刘应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3版《外科学》梁力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6月,第5版。
《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儿科学》汪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眼耳鼻口腔科学》王斌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临床医学概要是医学检验专业、药品营销专业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各科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
病种的分类均按病原体分类为依据。
教材内的病种有的供课堂讲授,有的在实习中参阅,有的为自学之用。
学生应当在广泛牢固的掌握基础医学及内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内容,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医学概要学时数为108学时,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章常见症状 6 学时第二章体格检查 12 学时第三章问诊 2 学时第四章医学影像学和器械检查自学第五章实验室检查自学第六章传染性疾病 8 学时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4 学时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 6 学时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12 学时第十章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2 学时第十一章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4 学时第十二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2 学时第十三章结缔组织病与免疫缺陷病自学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4 学时第十五章精神疾病自学第十六章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2 学时第十七章老年性疾病总论自学第十八章妇产科疾病 10 学时第十九章儿科疾病 10 学时第二十章运动系统疾病 6 学时第二十一章外科学基础 8 学时第二十二章损伤与战伤自学第二十三章口腔疾病自学第二十四章耳鼻咽喉科疾病 6 学时第二十五章眼科疾病 4 学时第二十六章皮肤疾病自学第二十七章性传播疾病自学第一章常见症状(6学时)教学内容 :发热、头痛、呼吸困难、咳嗽、咯痰与咯血、水肿、腹泻、消化道出血、黄疸、心悸。
临床医学1概要

(2)颅内高压性头痛 为弥漫性钝痛,咳嗽用力时加重,常伴呕吐,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瘤、脑血肿)。
(3)颅内感染性头痛 这可见于脑炎、脑膜炎,同时亦有颅内高压。
常见病因(1)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 ①血管抑制性晕厥,如因疼痛、紧张、恐惧、受惊及各种创伤等诱发的晕厥。②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久病卧床后突然起立,孕妇站立过久,年老体弱者下蹲时间过长突然站起等。③颈动脉窦综合征,常由于突然转动颈部或衣领过紧所诱发,与颈动脉硬化或狭窄有关。④排尿性晕厥,常见于成年男性,清晨或半夜起床排尿时或排尿结束时诱发晕厥。⑤咳嗽性晕厥。
临床表现头痛的表现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发病情况、头痛部位、头痛的性质与程度、头痛出现的时间与持续时间,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等方面。例如脑膜炎所致头痛多急骤发生,伴有高热、呕吐等;鼻窦炎所致头痛多呈胀痛或隐痛,位于前额、颞部;屈光不正所致头痛多在阅读后发生;青光眼所致头痛伴有呕吐及视力减弱;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所致头痛多发病缓慢,呈钝痛、胀痛,常伴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心血管疾病 如二尖瓣狭窄或其他原因所致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淤血与肺水肿,肺泡及支气管内有浆液性漏出物,均可引起咳嗽。右心或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时,也可引起咳嗽。
(4)皮肤受凉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5)过敏反应如变应性鼻炎、哮喘等。
临床表现(1)咳嗽的性质 咳嗽而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胸膜炎、轻症肺结核等。咳嗽伴有痰液时,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空洞型肺结核等疾病。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①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②产热过多:甲亢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②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 (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C.混合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呼气均困难,多伴有呼吸浅速及病理性呼吸音(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干体力活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②端坐困难:平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3)中毒性呼吸困难(4)伴随症状①发热②哮鸣音③意识障碍④胸痛⑤咳嗽、咳痰(三)咯血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
临床医学最终版word精品文档12页

第一章常见症状1.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如头痛、乏力、多梦、呼吸困难等。
体征:医师或者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
发热: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各种原因到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体温曲线: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在体温单上标记每次的测量值,将个体温数值点连成体温曲线。
热型: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的规律,称为热型。
皮肤黏膜出血:是指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粘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紫癜:紫癜(purpura)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
发绀:亦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广义的发绀还包括少数由于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所致皮肤粘膜青紫现象。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的症状。
呕血:是上消化道(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指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便隐血试验: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并七日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剖坏只可以采用化学或免疫的方法检测的试验。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一般为突然发作,发作时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2.正常成年人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之间,24小时稍有波动。
一般下午比早晨稍高、体力劳动、剧烈体育活动或餐后体温稍升高,一天内的波动一般不超过1℃发热过程:①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干,打寒战,流行性感冒(骤升性,渐生性)②高温持续期③体温下降期发热程度的划分:1、低热,37.3---38 C 2、中等热,38.1---39 C 3、高热,39.1---41C 4、超高热41C以上临床上常见的发热类型:一、稽留热。
临床概要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常见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如头痛、乏力、多梦、呼吸困难等。
医师或者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皮疹、肝脾肿大等。
第一节发热一、正常温度:36.3~37.2℃(口温oral temperature )36.5~37.7℃(肛温anus bowel temperature)/36.0~37.0℃(腋温axilla temperature )二、发热的病因: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以感染性为主。
三、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分子量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如:1) 微生物病原体;2) 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3) 抗原抗体复合物;4) 某些类固醇物质;5) 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四、发热的分度:低:37.3~38℃中: 38.1~39℃高: 39.1~41℃超高: >41℃五、热型:(知道例子)稽留热特点:T>39~40℃,24h波动<1℃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弛张热特点:T>39℃,24h波动>2℃,但T仍大于正常见于:各种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特点:T骤升骤降,间歇期可>1天,间歇期T正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特点:T渐升>39℃,数天渐至正常,数天渐升,如此反复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不规则热特点: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第四节发绀一、发绀的定义及出现部位:定义:血中还原型Hb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出现部位:皮肤薄,色素少,毛细血管丰富的皮肤、粘膜部位,如口唇、鼻尖、颊部、甲床。
第五节黄疸一、黄疸: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见于哪些疾病: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正常值:3.4-17.1μmol/L)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程
5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高•
专 班 级 临 床 医 学 概 要 教 程
发病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 > 散热
发热
6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高 专
• 2、非致热源性发热
班
•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级 临
、炎症
床
•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医 学
等
概 要 教
•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程
7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 发热的分度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 见症状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高
思考:
专
班
级
➢ 何谓发热?
临
床
➢ 发热应首先考虑哪类疾
医
病?
学
概 要
➢ 如何给发热分度?
教
程
2
临床医学概要 第1章 常见症状
高 专 班
•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
级
定的范围内。
高
• (1)体温上升期
专 班 级
•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 ℃或以上,如 疟疾。
临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总7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8℃中等℃-39℃高热℃-41℃超高热≧℃(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 (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C.混合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呼气均困难,多伴有呼吸浅速及病理性呼吸音(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干体力活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②端坐困难:平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④急性肺水肿,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3)中毒性呼吸困难(4)伴随症状①发热②哮鸣音③意识障碍④胸痛⑤咳嗽、咳痰(三)咯血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 •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
要 教
别诊断。
程
10
1.稽留热
高 专 班 级
➢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度以上的高水
平,达数天或数周。
临
➢ 24小时内体温波动
床 医 学
范围不超过1度。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
概
伤寒高热期。
要
教
程
11
2、驰张热
高 专 班 级
➢ 体温常在39Ċ以上波 动幅度大,24小时 内波动范围超过2℃
概
要 教
低 热 中度热
高热
超高热
程
37.3℃ 38℃
39℃
41℃
8
• 发热的临床过程
高
• (1)体温上升期
专 班 级
•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 ℃或以上,如 疟疾。
临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
床
核。
医 学
• (2)高热期
概
•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要
• (3)体温下降期
。
19
• 营养不良性水肿
高
• 特点:水肿发生前先消瘦。水肿多从组织疏松
专
处开始,然后扩展至全身,以低垂部位显著。
班
级
临
• 其他原因所致水肿
床 医 学
• 粘液性水肿:特点:非凹陷性,以口唇、眼睑 、下肢胫前明显
概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特点:经前7~14天,行经
要
后逐渐消失。
教 程
• 特发性水肿:特点:水肿与体位有关。 • 药物性水肿:特点:激素类药物,可能与钠水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 > 散热
发热
6
高 专
• 2、非致热源性发热
班
•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级 临
、炎症
床 医 学
•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等
概 要 教
•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程
7
临床表现
• 发热的分度
高 专
• 以口测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分为:
班
• 低热
37.3 ℃--38 ℃
级 临
• 中等发热
38.1 ℃--39 ℃
床
• 高热
39.1 ℃--41 ℃
医 学
• 超高热
41 ℃以上
18
临床表现
• 全身性水肿
高
• 心源性水肿:
专 班 级 临
• 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活动后明显 ,休息后减轻或消失。严重者可发生胸水、腹
水。
床
• 肾源性水肿:
医 学 概
• 特点: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和颜面水肿 ;以后可发展为全身水肿
要
• 肝源性水肿:
教 程
• 特点:以腹水为主要表现,也可先出现踝部水 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概 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
要 教
范围,称为发热。
程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
高
专
班
• 1. 感染性发热
级 临
• 最常见。
床
•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
医
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学
概
要
教
程
4
• 2. 非感染性发热
高 专 班
•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
临
➢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
床 医 学
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概
要
教
程
12
3、间隙热
高 专 班 级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 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
临
可持续1天至数天,
床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
医
交替出现,
学 概
➢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
要
肾炎等。
教
程
13
4、波状热
高 专 班 级
➢ 体温渐升至39 Ċ或 以上,数天后又逐渐 下降至正常水平,持
潴留有关。
20
• 局部性水肿
高 专 班
• 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级 临
• 常见于: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性静脉
床
炎、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症、丝虫病致
医 学
象皮肿、局部炎症、创伤、过敏等。
概
要
教
程
21
伴随症状
高 专 班 级 临 床 医 学 概 要 教 程
22
伴呼吸困难、发绀、肝 肿大、高血压、蛋白尿 、管型尿、消瘦、体重 减轻等。
级
病
临 床 医
•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学 概 要
•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
教
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程
5
高•
专 班 级 临 床 医 学 概 要 教 程
发病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临
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床
,如此反复多次。
医 学
➢ 常见于布鲁菌病。
概
要
教
程
14
5、不规则热
高 专 班
➢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 定规律。
级
➢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
临
热等。
床
医
学
概
要
教
程
15
伴随症状
•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
高
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专 班 级
•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 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第一章 常见症状
内科教研室 张兰青
.
第一节 发热
高 专 班 级 临 床 医 学 概 要 教 程
2
思考:
➢ 何谓发热?
➢ 发热应首先考虑哪类疾 病?
➢ 如何给发热分度?
高 专 班
•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
级
定的范围内。
临
床
医 学
•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
16
第二节 水肿
高
专
班
级
临
床
医
学
概
要 教
思考:
程
➢ 何谓水肿? 水肿常见于哪些疾病?
17
•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高
——水肿
专 班
• 发病机制
级 临
• ①钠与水的潴留;
床
• ②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医 学
•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概 要
• ④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教 程
• ⑤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
临 •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
床
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
医 学 概
。 •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
要
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
教
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程 •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
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第三节 呼吸困难
教 程
•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
9
• 缓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
热型
高 专 班
•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 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
级
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临 床
为热型。
医 学
•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