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血栓形成

合集下载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的开题报告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的开题报告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的开题报告
1.背景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它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门静脉内压力升高,造成肝脏内静脉回流受阻,
导致门脉系统静脉曲张、腹水、肝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

因此,门静脉
血栓形成的诊治是目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提高门静脉血栓形
成的治疗水平和预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
本篇开题报告旨在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现状,明确门静脉血
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提
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3.研究内容
3.1.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药物、外伤和遗传因素等。

3.2.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系统梳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检查方法,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血常规和凝血指标
检查等。

3.3.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4.研究意义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治疗难度较大,同时对
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对门静脉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全面了解,为医生提供
治疗思路和方案,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门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门静脉血栓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抗凝药物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和扩散,减少血栓引起的并发症。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 介入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门静脉血栓病例,药物治疗可能效果不佳,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血栓溶解术和支架植入术等,可以直接清除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3. 外科手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血栓过大或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能够直接清除血栓,修复受损的血管,恢复血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外科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损伤,术后需要进行精心的护理和康复。

4. 中医治疗。

除了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在门静脉血栓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中医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5. 定期复查和随访。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随访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并解决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中医治疗以及定期复查和随访。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因素,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肝血管病之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血管病之门静脉血栓形成

莱菔子、陈皮;便秘者可加枳实;有出血倾向者加田七粉、白芨粉或云南白药。 2.瘀血阻络、血溢脉外
主证:此乃栓塞延及肠系膜静脉或肝外门静脉阻塞所致。症见腹泻、便血、伴见剧烈腹痛,呕 吐,甚或呕血如涌,腹胀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实或涩。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化瘀汤加大黄末、三七粉、丹参、牡蛎各 30g,当归、炮甲各 15g,郁金、桃仁、红花、 青皮、白朮、赤芍、生大黄末各 10g,三七粉 3g 冲服。若伴见口渴欲饮,舌红,身热烦躁者,加生 柏叶、生地黄、山栀子;津伤口渴者,加知母、天花粉;气随血脱者,急用独参汤固脱。 此外,伴见各原发病症,则对症治疗。 (二)慢性型 此型治法可参照〈肝硬变〉一章中的内容。除对症治疗外,强调对原发病的治疗。
【研究进展】
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甚多,首先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发病期间,治疗总则是「以通为 用」,并按缓急分治:急则治标,注意出血征象,并发感染等,采用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止感染 等综合措施;缓则治本,行气、清热、益气、温阳佐以活血通瘀、消痰散结,力求改善瘀阻这一关 键的病.急性型 起病急骤,剧烈腹痛,呕吐,腹胀,此为肠道瘀血所致。若栓塞肠系膜静脉,可见腹泻、 血便和腹膜炎、麻痹性肠阻塞表现。在婴幼儿,常见肝外门静脉阻塞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型 常见于:(1)脾脏切除术后;(2)大静脉吻合术后;(3)化脓性门静脉炎;(4)全身感染性疾病如伤寒、产 褥热(但较少见);(6)创伤(较少见)。 2.慢性型 较常见,多继发于肝硬变、肝癌和腹腔内脏器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肠系膜或脾静 脉血栓形成蔓延、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等。临床表现多为门脉高压征象,脾脏肿大(静脉曲张者 主要为胃、食道及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它为原发病征象。
肝血管病之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及诊断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及诊断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及诊断概述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指的是在肝门区域的门静脉内形成血栓。

这种疾病会导致门脉高压及肝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章将详细说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表现门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出多样化的症状,取决于血栓的位置、形态和范围,以及它导致的门脉高压的程度。

以下是门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表现:1.腹痛和腹胀:腹痛可能是门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在脾脏、肝脏和肠道淤血时。

腹胀也是常见的症状,由于门脉高压引起的腹部腹腔膨胀。

2.食欲减退和消瘦: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肝功能不全,肝脏合成和代谢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3.脾大:由于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脾脏淤血,脾脏可能会显著增大,甚至越过肋缘。

4.腹部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门脉高压,使得腹部静脉扩张,形成静脉曲张,这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体征。

5.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门脉高压会引起腹水的积聚,造成腹部胀满和腹胀。

6.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门脉高压使得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易于破裂导致消化道出血。

7.其他症状:门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伴随着黄疸、面部、颈部和上肢的水肿等症状。

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

1. 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和消瘦等症状:这些症状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临床表现。

•脾大: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脾脏淤血导致脾脏增大。

•腹水:腹水的存在提示门脉高压,可能由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

•腹部静脉曲张: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触及到腹部腹壁表面的静脉曲张。

•出血倾向:消化道出血常见于门静脉血栓形成。

2. 影像学检查•超声波:超声波检查是诊断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法之一。

超声波能够显示门静脉的血流情况以及血栓的位置、形态和范围。

•CT扫描:CT扫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门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栓情况,并帮助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
发现 , 肝癌未 发现 ,T未见 门脉 系统周 围有压迫 , C 不存 在血
痛1 月伴 黑便 3天 ” 门诊 以“ 上消化道 出血” 收入 院。2 0 09 年 9月 以血 管性 头痛入 院时查 乙肝两对 半提示 乙肝小 三 阳, 提示脾 大。20 B超 0 9年 1 O月 1 1日无明显诱 因出现上 腹部疼痛不适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就诊 ,上腹部增 强
肠瘀血 ; s 钙化灶 ; 肝 8 腹腔少量积液 。 O月 2 1 5日腹部 B超
示: 胆管结石 , 内 s , 肝 7 肝硬化 , 脾大 , 腹水 。门脉主干 , 门脉
临床表 现 : 急性 门静脉 血栓形成 时 , 脏常迅速肿 大, 脾 上消化道出血 ;原有肝硬化者 ,复发性上 消化道 出血和腹 水。 急性血栓形成仅累及肠系膜上静脉 , 可有腹痛 、 腹胀 、 呕 吐和血 便 , 出现腹膜刺 激征 和肠鸣音消失等。 慢性 门静脉血
2 0 ,1 3 5 38 0 03 ( 4 — 4 .  ̄:
[ 杨立玲, 兰. 门静脉血栓形 成为首发症状 的真性红细胞增 2 ] 刘保 以 多症一例. 中华临床杂 志, 0 , 9: . 2 2(6 0 2 )1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的原 因:. 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1 肝 2腹腔 内感 染 . 3 . 脉插 管输 液 、 脐静 脐静脉炎 。4腹部手术 . 或创伤 5血液呈 高凝状态 ,mt n t . A iao等f r l 报道在 6 . 95 %的病 人中存在具有血栓形成倾 向的基 因型 。6真性红细胞增多 .
21 00年 9月下 第 2卷 第 1 期 8
S p e e 2 0 Vo . e t mb r 01 1 2 No 1 .8
中国中医药咨讯
Ju n l f iaTrdt n l ieeMe iieI fr t n o r a n a io a n s dcn nomai o Ch i Ch o ・3 ・ 3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
时间。
告知患者及家 属药物的作用 及不良反应, 如有不适及时
就医。
定期监测患者 的凝血功能, 根据医嘱调整 抗凝药物的用
量。
告知患者及家 属避免外伤及 过量运动,以
防出血。
定期复查及随访指导
告知患者复查时 间、目的、意义
指导患者按时服 药、合理饮食
告知患者随访时 间、方式、目的
提醒患者注意病 情变化,及时就 诊
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
评 估 疼 痛 程 度 : 采 用 疼 痛 评 估 量 表 , 如 VA S ( 视 觉 模 拟 评 分 ) 等 , 对 患 者 的 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 炎药、阿片类等。
物理治疗:采用物理治疗手段,如冷敷、热敷、按摩、针灸等,减轻患者的 疼痛感。
的发生
避免损伤:在 护理操作中要 轻柔、细致, 避免造成患者
损伤
及时处理:一 旦发现出血情 况,要及时采 取措施进行止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预防出血:观察出血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抗凝剂用 量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预防肺栓塞:及时发现并处 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皮肤坏死:加强皮肤护 理,保持皮肤完整
症状:腹胀、腹痛、恶心、 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患者病情及诊疗经过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 症状描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诊断过程:检查、检验结果及医生的诊断思路等 治疗经过:用药、手术、护理等措施及效果
患者护理重点及难点
重点:针对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难点: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定期观察病情变化,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做好出院指导。 效果:通过精心的护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预后良好。

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形成(P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

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前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

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一)辅助检查1. 多普勒超声2. CT(二)治疗原则1.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

3. 介入及手术治疗。

4.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

5. 肠切除。

(三)术前护理1. 体位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以免血栓脱落。

2.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症状,如有提示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立即给予平卧,高流量吸氧,并通知医生积极抢救。

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

3. 药物护理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查血常规、凝血时间。

4. 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无渣饮食。

避免进食过热、粗糙、干硬、带刺、渣、油炸以及辛辣食物。

禁烟酒,少喝咖啡,浓茶。

5. 按血管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四)术后护理1. 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 体位全麻术后清醒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3.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尿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

4. 药物护理继续应用抗感染、溶栓、抗凝、祛聚等方法治疗。

药物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避免碰撞及摔倒,用软毛牙刷刷牙。

5. 饮食护理禁食,肠蠕动恢复后可流食,并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或软食。

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1)肠坏死: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和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肝功能障碍:术后密切监护肝功能,观察皮肤大小便颜色,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与相应处理。

(五)出院指导1.饮食指导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低脂、无渣饮食。

2. 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每周复查凝血时间,用药期间观察皮肤粘膜,大小便情况。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 • • • • • • • • • • • •
2.3 .2 经颈静脉门静脉溶栓治疗 PVT形成一直被认为是 TIPSS的相对禁忌证。但是Radosevich等[14] 对10 例PVT患者 中的7 例进行了TIPSS术,作者对于PVT的处理主要是球囊 扩张为主。血栓被机械性粉碎,分散进入冠状静脉、肝内门静 脉系统以及肺循环。虽然在临床上有造成肺栓塞的危险,但 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折中操作。Blum 等[15] 报道了对7 例无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PVT形成病例的TIPSS以及局部溶栓治 疗,有5 例仅以局部溶栓治疗使得门静脉再通,另2 例需要在 门静脉主干置入血管内支架,以降低曲张静脉的压力。刘迎 娣等[16] 经TIPSS途径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6 例疗效显著。作者认为,结合TIPSS与局部溶栓治疗对于肝 硬化合并PVT的患者不仅改善腹水、防止出血,并且无出血 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 • • • • • •
PVT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婴幼儿 PVT多继发于脐静脉脓毒血症、阑尾 炎等。随着肝脏移植技术在临床上的 逐步应用,文献报道PVT在肝移植的 术前和术后的发生率均有增加,发生 率为2.1% ~13% 不等[6,7] 。也有报道 终末期肝硬化患者中PVT的发生率 为2% ~39% [8]
• • 报道了经肝进行PVT的介入治疗,包括球囊 扩张血管成形术和局部溶栓治疗。其做法是经皮经肝门静脉 穿刺造影显示肝内门静脉系统以及门静脉主干的血栓,自通 畅的门静脉肝内分支进入有血栓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导管和 导丝能较轻易穿过门静脉血快,进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造 影。扩张球囊扩张门静脉,使门静脉再通。多侧孔导管穿越 门静脉主干,同轴灌注尿激酶,持续灌注至门静脉分支显影改 善。从门静脉汇合点至第一支侧支循环处放入阻塞球囊进行 门静脉“血栓切除术”,肝内门静脉血流能较快恢复。尿激酶 灌注再持续12h, 清除门静脉内其余血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因素 遗传性易栓症 获得性易栓症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 口服避孕药 妊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 其他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
PVT(%) 35 19 21 16 44 0 0
未记录 2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肝病患者的抗凝治疗
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Riva N et al.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2015, 13(6): 1019-1027.
肝病患者的抗凝治疗
Sharma A M, et al. Vascular Medicine, 2016, 21(1): 61-69.
肝病患者的抗凝治疗
1、使用普通肝素时,应检测APTT,以调整用药剂量。治疗 剂量时,APTT应较正常值延长1.5-2.5。(C2)由于肝硬化 患者的APTT常较正常值高,因此普通肝素的用量常未达到治 疗剂量,不推荐普通肝素用于肝硬化患者。
2、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可固定用药剂量或根据体重调整剂 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肝硬化患者中,抗Xa因子活性并未反 应实际的抗凝水平。对于肥胖、肾功能不全以及妊娠期的患 者,应严格监测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C2)
Laurie D. D. et al. Hepatology. 2009; 49(5): 1729–1764.
一旦患者诊断为PVT,应检测潜在的局部或全身促凝危险因素。如 患者已存在一项危险因素,仍需继续筛查其他危险因素。(A1)
危险因素的筛查应包括遗传性及获得性易栓症、骨髓增殖性肿瘤、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以及免疫性疾病。(A1)
(开始前β受体阻滞剂和内镜下圈胶套扎术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TIPS治疗也可用于PVT,甚至伴部分门静脉海绵样变者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肝硬化 PVT
一旦患者诊断为PVT,应寻找局部危险因素,如腹腔感染以及腹部 恶性肿瘤(A1)
易栓症筛查应包括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凝血因子V Leiden突 变、凝血因子II G20210A突变以及抗磷脂抗体。如抗磷脂抗体阳性, 需在12周后复查。(A1)
外周血细胞数量正常的PVT患者中,需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以 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A1)如JAK2V617F基因突变阴性,则应筛 查钙网织蛋白基因突变。如这两项均为阴性,则应行骨髓活检。请 血液科会诊。(B2)
对于伴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既往肠缺血或等待肝移植的患者, 考虑长期抗凝治疗(C2)
PVT再通后,应考虑延长抗凝治疗数月,对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 需延长抗凝治疗直至肝移植(B2)
对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如抗凝治疗未能控制PVT蔓延,可考虑转 行TIPS(B2)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3、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时,应检测INR,以调整用药剂量。 治疗剂量时,INR应为2-3。INR并未反映实际的抗凝水平。 (C2)
4、抗凝治疗前,应充分衡量风险及获益。抗凝治疗的风险 主要来源于食管静脉曲张以及严重血小板减少。(C2)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治疗PVT的危险因素。(B1)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应行长期抗凝治疗。(B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急性PVT(非肝硬化、非肿瘤)
定义:门静脉主干和(或)门静脉左、右支内新近形成的血 栓,范围可延伸至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栓塞可为完全性或 不完全性。
局部危险因素
腹部肿瘤 局部炎症性疾病:新生儿脐炎,脐静脉导管插入术
憩室炎、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 十二指肠溃疡、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结核性淋巴结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门静脉系统损伤:脾切除、结肠切除、胃切除、胆囊切除 肝移植、腹部外伤 、门体分流术、TIPS 硬化:保留肝功能的促发因素(脾切除术,门体分流术, TIPS失效,血栓形成倾向) 没有明显促发因素的进展期肝病
所有肝移植候选者应评估门静脉的通畅性(B2)
常用CT及MRI评估PVT范围(A1)
肝细胞癌患者中,应用增强超声/CT/MRI或血栓活检以排除门静脉 癌栓(A1)
对肝硬化伴有PVT患者进行遗传性促凝危险因素筛查(B2)
抗凝治疗前,务必充分预防胃肠道出血的风险(A1)
抗凝药物需维持治疗剂量至少6个月(B1)
害的患者来说,应检测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5-0.8IU/ml。 (A1)口服华法林用于长期抗凝治疗,INR应维持在2-3.(B1) 治疗6-12个月时,应行CT评估门静脉再通情况(B1) 门静脉未通的患者应监测食管胃静脉曲张(A1) 如胆汁淤积持续存在或胆管异常,应行磁共振胆管成像明确门脉 胆管病的可能(B2)
预后:门静脉需在6个月内再通,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再通 时间可延长至12个月。未再通者半数以上可发生食管胃静脉 曲张。
急性PVT(非肝硬化、非肿瘤)
腹痛及全身炎症和(或)促凝因素
告知放射科医生怀疑急性PVT后,平扫+增强CT确诊
筛查全身及局部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如有血栓静脉炎,加用抗生素;治疗病因 充分抗凝后,剧烈腹痛仍持续存在 器官衰竭 直肠出血
并通过CT评估血栓范围(A1) 排除肝硬化及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可能(C1) 如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直肠出血、中-大量腹水或多器官
功能衰竭,应考虑肠道坏死。密切监测病情恶化的体征(B1) 如无抗凝禁忌症,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6个月以上(A1) 低分子肝素为首选抗凝药物,对于超重、妊娠期以及肾脏功能损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肝外门静脉阻塞(EHPVO,非肝硬化、非肿瘤)
定义:急性PVT发生后,如门静脉未及时再通,则门静脉腔 结构逐渐发生破坏,形成广泛的侧枝循环代偿,这个过程称 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最终在急性血栓后数月内门静脉结构消 失,形成广泛的海绵样血管瘤,既往常用慢性PVT描述,但 不如海绵样变准确。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除了血栓形成外是 否有其他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


与外科专家商讨开腹手术 密切监测病情 香豆素类抗凝药6个月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所有腹痛患者均应考虑门静脉阻塞的可能(A1) 多普勒超声为急性PVT的首选诊断方法。需CT进一步证实诊断,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肝硬化 PVT
原因:VIII因子(促凝因子)升高与蛋白C(抗凝因子)下降 危险因素:
门静脉血流速度减低 先天性血栓倾向 进展期肝病(肝功能Child-Pugh C级) 门静脉高压并发症 既往内镜下注射硬化剂 治疗: 低分子肝素或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
如胆汁淤积持续存在或胆管异常,应行磁共振胆管成像,明确门 脉胆管病的可能(B2)
根据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指南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B1)
充分预防胃肠道出血后,应考虑如下治疗: A、参照相关指南,治疗EHPVO的危险因素(B1) B、如有强烈的促凝因素、肠道缺血病史或随访期间再发血栓,应长 期抗凝治疗(B1) C、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应长期抗凝治疗。
任何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症状、脾亢、腹痛或胆管疾病的患者均应 考虑筛查EHPVO(A1)
骨髓增殖性肿瘤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应考虑筛查EHPVO(B2)
多普勒超声为EHPVO的首选诊断方法。需CT进一步证实诊断,并 通过CT评估阻塞范围(A1)
如患者肝功异常、存在慢性肝病、肝脏形态异常或肝硬度异常, 应注意排除肝硬化及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的可能(C1)
门静脉血栓形成
住院医师 李静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
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或脾静脉的血栓。
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 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前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 原因。
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 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治疗:预防血栓的延伸与复发:抗凝治疗
预防并发症 β受体阻滞剂 硬化疗法
内镜下套扎术
外科手术
TIPS
肝外门静脉阻塞(非肝硬化、非肿瘤)
慢性肝外门静脉阻塞 预防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出血事件
持续的、强烈的促凝状态
有 长期抗凝
无 肠缺血病史


长期抗凝
监测;纳入RC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6. 64 179–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