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天津与世界全册教案(表格)

五年级下册天津与世界全册教案(表格)
五年级下册天津与世界全册教案(表格)

五年级下册天津与世界

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津南区咸水沽第七小学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五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Stepl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Class Opening 教Greeting [激情问候,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Good

morning, class! Where do we live? 2、Review (1)以旧引新:指名简单介绍Beijing.教师引入新课。 亠Beijing is very great.提冋:Is Li Ming going on a trip? Where 学is he going? What' s this?(举着写有hotel?-的词汇卡)反复领读,练习。 (2)Li Ming想去哌行,接下来他要干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 Step2 New Concepts 1、Demonstrate (1)他征求妈妈的意见时会怎样说?教师板书句型May I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讲解句意 (2)利用单词卡向学生演示怎样替换句型:Mayl ________ ?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3)两人一组边指着卡片边做对话练习。例如:May I read a book?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May I eat an apple? May I live in Beijing? (替换词语:read a book, sing a song, write a story, draw a picture, eat an apple, go to Beijing, live in Beijing,???) (4)指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反复领读。 (6)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7)小组练习。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四年级《天津与世界》下册教案

第一课滔滔滦河水汩汩润津门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天津是个缺水的城市,了解造成缺水的原因,了解缺水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带来的困难,知道建设引滦入津工程的起因和建设艰巨的引滦入津工程的项目内容及困难,知道引滦入津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及引滦入津工程给天津人民带来的效益及好处,并通过初步了解只有南水北调及海水淡化等种种措施才能解决天津缺水的问题。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能力,通过体验、感受、访问、调查等提高学习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感受缺水的困难及引滦入津的滦河水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 1.我国是全球13各人均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各国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2.天津是个缺水的城市。 3.介绍天津的地理位置。 4.1971-1981年天津严重缺水,老百姓用水量受限。 5.1981年5月15日,国务院在津召开天津用水会议,确定滦河水上游修建潘家口水库,保证天津用水,并同意天津提出的引滦入津北

线方案。 6.引滦入津工程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引滦入津隧道、黎河整治工程。7.1983年9月11日,滦河水流入津门。 8.引滦入津工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创造了永远值得人们赞美和难忘的引滦精神。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引滦入津的故事。 教学反思: 我们不但要珍惜水、节约水,要建设一座节水型城市,而且要开拓创新,科学用水,不仅充分实施开发利用中水,而且要积极开发海水淡化,为早日实现天津成为节水型城市而努力。 第二课世纪危改造福人民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津危改之前的居民居住状况及给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知道天津世纪危改工程之浩大、艰巨以及危改给天津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变化。 二、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参观、交流、访问、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党对家乡的热爱,体会人定胜天的道理和精神所在,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 结构图: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除法是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具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措施: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 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课题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会运用小数除以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3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3)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3.情感与价值 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教学难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 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教材,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 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 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传承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 及的事吧。 (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5”,感受汉

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五年级天津与世界教案 第一课中国大学堂首家看北洋 教学目标: 一、知道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二、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通过访问、调查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天津大学的热爱,对家乡及家乡人民的深厚情感,增强对家乡天津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1、通过津津的话和天津大学校门、教学主楼、北洋大学堂纪念建筑和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的照片,主要介绍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2、通过盛宣怀的照片和一段课文主要介绍北洋大学是如何诞生的。 3、通过四段课文和有关北洋大学有关实验室、图书馆和实验仪器的照片,主要介绍北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开办学校时间、办学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等。 4、通过四段课文和丁家立的照片和资料,以及在西沽武库废址上重建的北洋大学堂照片和相关两幅图画及小统计,主要介绍北洋大学生的首任总教习丁家立的办学经历以及丁家立北洋大学总教习时所经历的三个故事,说明丁家立对北洋大学的贡献。 5、通过北洋大学校歌歌词及北洋大学的校训和哪吒的话,主要介绍北洋大学的办学主张。

6、通过海爷爷的话和相关课文驻及赵天林、张太雷、马寅初、王宠惠、茅以升、吴自良等到人物的照片,主要介绍北洋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7、通过津津和天津大学老师对话和天津大学校园照片、校徽图案,主要介绍 由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的变迁,介绍今日天津大学的办学规模和知名度以及天津大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课驰名中外的南开 教学目标: 一、知道南开是中国近现代民办教育的典范,知道“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知道严范孙、张伯岭的办学主格和创办“南开”的历程;知道“南开”学校的办学宗旨、校歌、校训、教育思想和办学成就及培养人才的情况;知道“南开”的新面貌和声誉,尤其是南开大学牵手世界的情况;知道人们对严范孙、张伯岭的评价;知道南开是驰名中外的学校。 the drawings, first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drawing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ages of drawings and diagrams, maps; 2)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rawing; 3) finding of design-driven dimensions (), do not resize and adjust the size; 4) questioned the drawings; 5) develop buries a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technical clarification; 6) clear corners and special treatment; 7) controlled construction drawings to verify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design. (2)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find subject planted area: various engineering, first on the scene to find planted area, it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curtain wall installation section, and some projects are all curtain

2017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 版)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u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u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u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时安排:2时(机动1时左右)

题: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时安排:一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u教学流程: u引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u当堂作业: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秋雨-刘刚博

天津与世界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 天津与世界教材分析 泥沃小学 张蕊

六年级下册《天津与世界》教材分析 一、教学情况基本分析 《天津与世界》是一本地方性教材,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天津的家园环境、民风民情等社会人文知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爱国主义教育,市情、国情教育,地理、历史、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等有一定的了解,本学期继续让学生加深对家乡和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情感,为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形成基本的价值观。 本册教材包括红旗插上天津城、永远的怀念、奇才李叔同、天津的话剧和戏剧大师曹禺、天津的石油资源、发展中的天津工业、艰苦创业的天铁人、“大无缝”,天津的骄傲、让世界了解天津、难忘《天津与世界》。 教学中,学生应了解天津解放的史实、知道天津各个纪念馆的成立,从中领悟所受教育,激发情感;通过对李叔同、曹禺的介绍,了解天津的杰出艺术教育家、戏剧创作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为天津的艺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民的热爱;通过对天津工业、石油产业、钢铁集团了解,展现天津工业发展的亮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天津与世界接轨,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并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园环境、民风民俗等社会人文知识,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爱国主义教育,市情、国情教育,地理、历史、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有机融合,加深对家乡和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情感,为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为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努力发掘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发现和利用潜在学生生活中的、对其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的教育资源,教学中紧紧围着:联系天铁实际这一教学目标。 2、以乡情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乡、看待家乡与世界的联系,塑造儿童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以介绍天津、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家乡与世界的关系等知识作为贯穿主线,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需要,重视道德行为的形成,力求把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在学生喜欢的、能够理解的教材和活动中。 3、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恰当合理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创造性地

四年级上册天津与世界教案全

第一课血染大沽口炮台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的位置,直到大沽口炮台遗址背后的沧桑历史,并通过了解历史感悟到“国富才能兵强”的道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在诉说着一段屈辱的历史,也在讴歌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3、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立自强的民族上进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富国强民,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的位置,直到大沽口炮台遗址背后的沧桑历史,并通过了解历史感悟到“国富才能兵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在诉说着一段屈辱的历史,也在讴歌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法:讲授法、谈话法 学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堂类型:新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大沽口炮台图片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有的同学还没有去过大沽口炮台,直观了解大沽口炮台的样子。) 2、讲授新课:讲述大沽口炮台的发生发展,讲述四次为让炮台进行的战役,一直到最后被迫拆毁。大沽口炮台被攻破后,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教师应该补充一些。或者让学生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四次大沽口之战除了第二次获得胜利外,其他均以失败告终。1901 年第四次大沽口炮台失守《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沽口炮台被全部拆毁。战役的失败,大沽口炮台的最后被迫拆毁并不能抹煞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快乐启航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快乐分享

四年级上册天津与世界教案完整版

四年级上册天津与世界教案 第一课血染大沽口炮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的位置,知道大沽口炮台遗址背后的沧桑历 史,感悟到“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国安”的道理。 2、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存在的意义,不仅在诉说着一段屈辱的历 史,也在讴歌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不屈不饶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的 民族精神。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立自强的民族上进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发奋学 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点】 知道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的位置,知道大沽口炮台遗址背后的沧桑历史,感 悟到“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国安”的道理;充分感受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存在 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立自强的民族上进心。 【教学准备】 大沽口炮台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将大沽口炮台作为海防要地了,从嘉庆——道光——咸 丰——光绪,炮台数量就逐渐增多,修筑炮台时力求坚固,(结合大沽口炮台的 图片及书上资料)虽然如此重视,“大沽口炮台为什么那样的不堪一击,”这背 后说明了什么呢? 二、了解不平等条约 1、师: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先后四次侵入大沽口,侵略者从这里攻占天津,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 的条约是什么? 2、多媒体展示1958年5月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炮台登陆的情景及图片。(让学生 一起体会,那种被侵略的屈辱感受) 3、师:看完后,你们的心情现在还平静吗?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电影及英军带兵司令的图片。 4、1859年,第二次战役中,英法联军再次攻击大沽口炮台时,他们以失败告终。从这次战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英法军队的死伤人数及图片) 5、师:出示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塘后的图片和失守后的大沽口炮台图片,谁知道这次英法军队入侵的策略是什么? 6、师:在这次战役中,我国哪位将士坚守炮台,顽强抵抗,最后,寡不敌众、以身殉国了。 7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攻进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大沽口炮台全部被拆毁。 8、师:因此,我国也逐渐地由封建社会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四次战役,拉近了学生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自己讲述着四大战役,及谈论自己的感受。整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从而使学生很轻松地牢记历史。第二课爱国将领聂士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知道,清朝将领聂士成是一位爱国将领,他一生收复台湾,抗击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教学内容:教材P24例1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00÷5= 576÷48= 832÷32=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那位上面,不够商1,O占位。 二、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身体可棒呢!(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上都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思路分析 2.师引导学生思考: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4÷4。 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出这道算式的被除数是小数。 3.揭题:那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小数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互动新授 1.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组织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展示各种算法: 生1:22.4km=22400m,22400÷4=5600m.5600m=5.6km。22.4÷4=5.6。生2: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来计算。 2.师引导学生思想讨论: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 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把被除数22.4扩大10倍,转化成224÷4=56,所得的商再缩小到原来的,所以22.4÷4=5.6。

(完整版)五年级下册天津与世界教案

第一课xx大学堂首家看xx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了解北洋大学的办学起因和办学宗旨;了解北洋大学的来历和建校时间;了解北洋大学的办学特色、学科设置、校训、校歌;了解北洋大学的总教习;了解北洋大学当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及留学生的情况。了解北洋大学的变迁。 知道北洋大学为中国培养了血多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采矿、冶金、石油工业、纺织、化工、航空、电机技术的创建,为机械、水利、土木工程的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初步了解天津大学的发展和现状。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通过访问、调查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天津大学的热爱,对家乡及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增强对家乡天津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2.教学难点:了解北洋大学的办学起因和办学宗旨;了解北洋大学的来历和建校时间;了解北洋大学的办学特色、学科设置、校训、校歌;了解北洋大学的总教习;了解北洋大学当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及留学生的情况。了解北洋大学的变迁。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相关资料、图片、照片和故事,并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津津的话和天津大学校门、教学主楼、北洋大学堂纪念建筑和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的照片,主要介绍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

学是中国第一所大学。2.通过盛宣怀的照片和一段课文主要介绍北洋大学是如何诞生的。 3.通过四段课文和有关北洋大学有关实验室、图书馆和实验仪器的照片,主要介绍北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开办学校时间、办学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等。 4.通过四段课文和丁家立的照片和资料,以及在西沽武库废址上重建的北洋大学堂照片和相关两幅图画及小统计,主要介绍北洋大学的首任总教习丁家立的办学经历以及丁家立任北洋大学总教习时所经历的三个故事,说明丁家立对北洋大学的贡献。 5.通过北洋大学校歌歌词及北洋大学的校训和哪吒的话,主要介绍北洋大学的办学主张。 6.通过海爷爷的话和相关课文以及赵天麟、张太雷、马寅初、王宠惠、茅以升、吴自良等人物的照片,主要介绍北洋大学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7.通过津津和天津大学教师对话和天津大学校园照片、校徽图案,主要介绍由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的变迁,介绍今日天津大学的办学规模和知名度以及天津大学的发展前程。 8.教师随机小结 课后反思: 第二课驰名中外的xx 教学目标 1.知道南开是中国近现代民办教育的典范;知道“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知道严范孙、张伯苓的办学主张和创办“南开”的历程;知道“南开”学校的办学宗旨、校歌、校训、教育思想和办学成就及培养人才的情况;知道“南开”的新貌和声誉,尤其是南开大学牵手世界的情况;知道人们对严范孙和张伯苓的评价;知道南开是驰名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三年级《天津与世界》下册教案

第一课大龙邮票与天津邮政 教学目标 了解天津邮政的历史,知道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源地;通过课前调查,广泛搜集信息,了解天津邮政在我国邮政发展史上创下无数个“第一”的光辉历史,培养学生搜集、交流信息的能力;通过了解天津邮政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天津的热情,为自己家乡的光辉业绩而自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天天和爸爸一起看邮票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是为了纪念大龙邮票在天津首发110周年而发行的小型张,大龙邮票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 2、让学生观察大龙邮票,说说它的特点。 我国第一套邮票的主图是蟠龙戏珠,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票面印有“大清邮政局”字样,面值为1分银、3分银、5分银,颜色为绿色、红色、黄色。 二、介绍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源地,在中国近代邮政史 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 1、1878年大龙邮票首先在天津发行,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源地。 2、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近代邮政史上创造的“第一”信息,再向全班汇报。

三、介绍现代天津邮政的发展情况。 1、1988年9月12日落成的中国当代规模最大的邮政通信枢纽。 2、天机年于1987年1月15日首开有声信函。 3、1988年3月15日,邮政快件扩大范围,天津捷足先登。 4、1997年2月27日,中国邮政航空在天津试飞成功。 四、通过网上让学生观赏具有天津地区特色的邮集品, 五、互动天地:学生把自己收藏或家长收藏的集邮品向大家展示,并给大家讲一讲它的故事。 课后小结: 通过此活动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源地,了解了天津邮政的历史,课前学生调查了大量资料,体现各小组的团结合作精神;课上认真交流,气氛活跃。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小学第十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 (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天津与世界三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DOC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天津与世界三年级下册 葛士玮

第一课天津的后花园——蓟县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通过交流了解蓟县的悠久历史和风景名胜,激发学生爱蓟县、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天津蓟县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谁去过蓟县?看到了什么?吃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蓟县历史悠久,你们现在长大了,咱们故地重游,相信你们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阅读“小资料” 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称为无终子国,战国称无终邑,秦代属右北平郡,唐朝设蓟州,民国二年改称蓟县。解放后,属河北省辖县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相延至今。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处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全县总面积1470平方公里,辖41个乡镇、949个行政村,总人口78万。 蓟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区县,也是天津市的“后花园”,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壤肥沃,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对于发展无污染、高品质、高效益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极为有利。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其中,盘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八仙山和中上远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分别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县城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和白塔寺、鼓楼、文庙、公输子庙、关帝庙、城隍庙、天仙宫等文物古迹,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 三、小组交流,汇报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蓟县的图片和资料。 2、推荐组内交流最佳的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介绍风景名胜和土特产。 盘山:盘山坐落在蓟县官庄镇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的旅游胜地。盘山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清。历史上建有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