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P18——P44二、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四、单元教学安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知识结构】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长方体一、讲授内容:长方体的认识(课本第18~19页的内容落第21~22页练五的1、2、3、6、7题)。

二、讲授方针: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造就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究、善于协作交换的研究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讲授过程:(一)复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一样平常糊口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甚么特性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案一. 教材分析《遨游汉字王国》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综合性学习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汉字的发展历程,感受汉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一些有趣的汉字故事。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汉字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知识,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汉字学习枯燥无味。

此外,学生在汉字书写、字义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

2.难点: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汉字发展历程的PPT、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汉字故事素材,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演变过程。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汉字有什么认识?汉字是如何发展演变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__52、在○里填上“=”○○○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3、练一练: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2、小组讨论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5.0192○5.01297.281○8.001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3).学生交流。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精选5篇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

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

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

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1 一、教学目的: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操作才能及分析^p 综合和抽象概括的才能,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五、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生:逐个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如今你们再看这些图形,和前面那些图形一样吗?〔屏幕上显示: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指着图〕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一种图形〔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面的认识:师:根据同学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大概样子呢?生:它的大概样子是长长的,方方的。

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生:答复。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生甲:烟盒,牙膏盒,药盒等。

生乙:电冰箱,收音机,微波炉等。

生丙:砖,床,衣柜,教室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

如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跟着老师一块儿摸一摸〔老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

pep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pep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PEP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以《Cars》为主题,围绕汽车这一话题展开,通过单元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汽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常用的汽车术语,以及学会使用简单的汽车电子设备,提高学生对汽车的认识和兴趣。

本单元教学重点:1.学习汽车相关的术语和知识;2.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4.通过文化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文化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汽车相关的术语和知识;3.学会使用简单的汽车电子设备;4.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基本用法;5.掌握数词序数词的读法和用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对汽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Unit 1: Cars2.Grammar Focus:比较级和最高级3.Vocabulary:汽车相关术语和数词序数词2.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4.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步骤与重点1. 教学步骤1.1 Lead-in1.Greet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say hello to the class.2.Show pictures or video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r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name them and their features.1.2 Presentation1.Introduce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of the unit.2.Play a video or show pic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rs and discuss it with the students.3.Introduce the basic use of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forms.4.Read and explain the usage of numbers and ordinal numbers.1.3 Practice1.Play matching games or online quizze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grammar.2.Provide exercises on comparing and ordering numbers and ordinal numbers.1.4 Production1.Let the students use the new vocabulary, grammar, and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in an actual situation, such as describing a car or ordering cars by their features.2.Have the students share their work with the class.1.5 Wrap-up1.Summarize the lesson and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in the next lesson.2. 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语法;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3.通过实际运用,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篇一」Unit 1 This Is My DayLanguage systems:1. Lexis: 有关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语言。

2.Grammar: 有关询问别人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句型如:When do you ? 和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的提问和回答。

3.function: 学会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语言。

4.phonology: 字母组合ai/ay在单词中发【ei】以及gr、gl的发音训练。

同时在教授新单词和let’s chant时渗透一些发音规律。

Language skills:1. Listening: 听懂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单句、对话和一段完整的语篇,根据关键信息完成一些相应的听力练习。

2. speaking:能和他人交谈自已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一些情况。

3. reading:读懂对话或短文,培养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如何快速查找关键信息,根据上下文猜词等。

4. writing:规范书写四会单词和句子,并能根据图片和提示语写一段话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情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作习惯。

Objectives:1. 能力目标(1) 能够使用频度副词问答作息时间,如: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I usually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8:30。

(2) 能够使用频度副词问答周末活动,如: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go shopping。

(3) 能够听说读写与日常作息有关的动词及介词短语,如:eat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篇二」一:知识目标:1:能够听,说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 cow。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

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2“地球以外有生命吗”由小鼠标提出问题后,首先提供了两种人类的 实际探索实例,为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提供参照。然后指导学生搜集更多的 资料,整理成类似教材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卡片。最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 资料,提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并撰写成一篇科学短文。
科学在线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尖端科学技术已经应用于世界难题的探索。
(3)序号3的内容可以放开完全由学生独立填写,即米勒的模拟实验。
(4)序号4的内容由学生将搜集的资料概括后填写。
交流汇报。
3•整理资料中有关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填入到P45表中。
4.讨论: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及依据,你认为哪种观点有道理?为什么?
汇报。
♦活动2: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关于地球以外有生命吗?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看哪些是类似 文学作品的虚构,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研究化石入手,引领学生探究进化的证据,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探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制作、 解释和推测等开放性较强的活动,更加关注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提出多种关于生物进化的假设。
2•能根据自己设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各种化石进行分类。
大生命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的方式 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通过两个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起源,以 及关于生命起源探索的问题。分析资料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整理出的资料 进行理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观点的有理之处和荒谬之处。
4.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有人存在问题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能将自己的短文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生命从哪里来》从学生的实际水动1“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由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三部 分组成。在阅读资料部分,选取了历史上不同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 的观点(特创论、自生论、化学进化学说) ,体现人类认识问题的方法逐渐趋于 科学。在整理资料部分,启发学生利用表格整理资料中的观点和依据,表格的 设计努力体现“教、扶、放”的教学指导思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空间。 分析资料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整理出的资料进行理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2“恐龙的灭绝” 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根据学生普遍喜爱恐龙的心理, 安排了给恐龙建档案的活动;然后,提出学生关注的恐龙灭绝问题,并提供给 学生一些与恐龙灭绝相关的事实;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掌握的事实,大胆推测 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进化的秘密》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十二课的内容。为了帮助同学们 更好地理解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一有关进化理论的观点,教学过 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捕食者的模拟实验:通过制作课件,让学生找在浅色环境下 的灰色和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然后再找在深色环境下的灰色和黑色桦尺蠖的数 量。实验结果对比非常明显,第一次捕食,每组捕食者在规定的时间里猎食到 的黑色桦尺蠖数远远多于白色。第二次反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很多 同学都想到是因为猎物和环境颜色相近或对比明显。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 两种物种世代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出现什么结果 —— 在浅色环境下,灰色 桦尺蠖会越来越多,黑色却越来越少,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学生通过亲身体 验活动,扮演大自然中的捕食者,深深体会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一 自然界的法则。通过上面这一活动,也让学生知道了我们可以用统计数据和实 验的方法来探究某一科学命题。
2•阅读教材P45的资料,并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科学短文。
4.阅读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第十课生命从哪里来
序号
观点
依据
1
女娲造人
神话传说
2
生命由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化 而来
腐肉生蛆
3
生命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 而来
米勒的模拟实验
4
进化论
达尔文《物种起源》
反思I
寻找进化的证据教学设计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人类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生命起源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地球上每个角落几乎都有生命的踪迹。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
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然而,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 探索。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1•阅读教材P44提供的有关生命起源观点的资料,谈谈读后的想法。
材料1:女娲造人。
材料2:腐肉生蛆。
材料3:米勒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生命体有可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 渐演化而来的。
2.指导学生理解表格的设计意图。
(1)序号1的内容是在“教”学生如何概括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及相关依 据。
(2)序号2的内容是扶学生一把,让学生半独立的概括此种观点的依据, 即腐肉生蛆。
《寻找进化的证据》从研究化石入手,引领学生探求进化的证据,分析恐 龙灭绝的原因,探索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1“模拟化石的形成”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由教材中戴博士帽的 小鼠标直接告诉学生“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第 层,观察几种化石,尝试给化石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与同学交流,思考化石 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第三层,做模拟化石形成的实验。第四层,尝 试让学生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活动后的科学在线有助于 学生理解化石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