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中心常规检查项目简介

神经电生理中心常规检查项目简介
神经电生理中心常规检查项目简介

神经电生理中心常规检查项目简介-肌电图、诱发电位

作者:dsl 更新时间:2009-7-26 9:54:06 来源: 【字号: 大中小】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06次

邵西仓

2009-7-22

一、肌电图、诱发电位介绍

肌电图、诱发电位是针对神经肌肉疾病的功能学检查,其各个项目的组合运用可以协助定位肌肉→运动终板→周围神经(分节段)→神经根(包括马尾)→脊髓前角→脊髓(骶、腰、胸、颈)→脑干→皮层及皮层下各段的病变。将分三部分为大家介绍:(一)、肌电图、诱发电位的各种检查项目和意义;(二)、各科需行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的疾病和各种疾病应该检查的项目;(三)、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单的阅读。

(一)、肌电图、诱发电位的各检查项目和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项目繁多、功能各异,适应的病种多达上百种,下表列出不同部位病变适用的检查项目。某些特殊检查主要是针对特定器官的,这里只是指出它们在神经系统鉴别诊断中的可能应用,在第二部分中将有详细介绍。

表一、各类疾病适用的检查项目

(二)、应进行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的疾病及申请检查项目

总结数十年神经电生理经验,临床表现为“手脚麻木”、“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神经外伤”、“视听障碍”的病人首选检查应为肌电图、诱发电位。下面分别介绍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相关科室的应用。

1、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是与神经电生理检测联系最为紧密的临床科室之一,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几乎涵盖了神经内科所涉及的各类疾病。

A、周围神经卡压症

周围神经卡压症的彻底治疗依靠外科手段,但患者的首诊往往是神经内科。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准确定位损伤神经、部位、损害程度,以此可以确定是否转外科治疗。临床常见的神经卡压症也有十余种,将在骨科病中作详细介绍。

B、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 检查项目:

必查:上下肢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面神经肌电图和运动传导、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发病的早中晚期均适用,可以准确定位周围神经损害的范围、类型以及损害程度,作为临床治疗、估计预后的参考。治疗后检查,可以评价治疗结果。

C、运动神经元病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胸段脊旁肌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胸锁乳突肌、面神经肌电图和运动传导、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发病的早中晚期均适用,可以准确定位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范围、损害程度,作为分型的依据。因为该类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所以诊断该病应慎之又慎,神经电生理检测是目前临床最有效、可行的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客观手段。此病检测中,必须要求感觉传导、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否则,应首先找到感觉异常的原因。

D、脊髓变性病(视神经脊髓炎、特发性脊髓炎、蛛网膜下腔炎等)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H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可以定位脊髓损害的范围、功能损害的程度,除外周围神经病变。

E、多发性硬化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发现亚临床病灶,是评估该病病灶数目、预后的有效手段。

F、脑干病变

* 检查项目: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听觉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脑干内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运动等传导通路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核通路的功能。

G、脑出血与脑梗塞

* 检查项目: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选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的视觉、本体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的受累程度。

H、重症肌无力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单纤维肌电图

* 意义和价值:重复电刺激阳性提示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

I、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可以确定肌性损害的部位,对该病的定性和分型具有指导意义,传导检测可以除外神经系统其它病变。J、周期性麻痹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重复电刺激。

*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重复电刺激试验除外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测正常从反向支持该病的诊断。

K、面瘫

* 检查项目: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瞬目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可以准位面瘫的神经损害部位(面神经管→面神经核→核上性),协助确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

2、神经外科

A、脑外伤、脑部肿瘤

* 检查项目: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的受累程度。

B、脊髓肿瘤

* 检查项目: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脊髓感觉、运动传导功能受损程度、部位,对手术有一定的参考。

C、脊髓外伤

* 检查项目:

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脊髓功能受损程度、部位,早期检查可以较准确的判断预后,对手术有一定的参考。

D、术中监护

* 检查项目:

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应用于脊髓手术)。

* 意义和价值:监测脊髓功能,预防术中脊髓损害。

3、骨科与手外科

A、周围神经卡压症

为一组不同的周围神经在特定部位的卡压导致的麻木、无力、肌萎缩的综合表现,种类繁多,这里介绍几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a、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尺管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旋前圆肌综合症

为一组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在不同部位受压的改变。

* 检查部位:正中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分段)、感觉传导。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一般来讲,“中度损害”是手术治疗的指征。治疗后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恢复情况。

b、星期六麻痹

* 检查部位:桡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F波。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治疗后检查,可以动态观察恢复情况。

c、梨状肌出口综合症

* 检查部位:坐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H反射、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该病症状、体征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电生理检测是鉴别二者的有效手段。

d、腓总神经麻痹、跖管综合征

* 检查部位:腓总神经及其支配肌肉、胫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H反射、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该病症状、体征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电生理检测是鉴别二者的有效手段。

e、特殊神经卡压

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胸长神经、副神经等

* 检查部位:被卡压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电生理检测是发现损伤神经的有效手段。

B、脊柱侧弯、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H反射、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术前确定神经根、脊髓受损程度,术中检测预防脊髓损伤,术后观察恢复情况。

C、脊髓空洞症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F波、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此病易与正中神经、尺神经周围性卡压以及运动神经元病等混淆,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鉴别诊断。

D、臂丛神经损伤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F波、上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神经电生理检测定位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根性撕脱→干性损害→束性损害,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E、骨折并神经损伤

肱骨→桡神经、前臂→正中/尺神经、骨盆→骶丛、股骨→坐骨神经、小腿→胫/腓总神经。

* 必查:相关肌肉神经,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定位神经损害部位、程度,为术前参考。

F、术中监护及术中肌电图

* 必查:术中肌电图、运动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术中直接检测受损神经功能、监测脊髓、颅神经、大脑皮层功能,预防神经、神经根、脊髓及颅神经损伤。

4、儿科

A、婴儿型GBS、婴儿型运动神经元病、脑瘫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根据神经电生理的表现特征可以鉴别诊断。

B、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见神经科部分)

C、脊髓灰质炎与肠病毒感染、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H反射、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根据神经电生理的表现特征可以鉴别诊断。

5、免疫风湿科

A、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风湿与类风湿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肌电图肌源性损害可以协助确诊,同时提示该类疾病的进展程度。

6、内分泌科

A、糖尿病、甲亢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可以发现周围神经或者中枢神经损害,同时提示疾病的进展程度。

B、代谢性肌病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该类疾病有其肌电图改变的特征。

7、呼吸科

A、呼吸麻痹

* 必查:膈肌肌电图、膈神经运动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鉴别呼吸肌麻痹的原因。

8、肿瘤科

A、癌性肌病、癌性神经病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重复电刺激、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判断是否有肌性、神经性损害,对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B、放射性臂丛神经损害、放射性脊髓病

*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治疗前后检查的对比,可确定神经系统损害的原因是否由放射治疗引起。

9、眼科

A、眼球运动障碍

* 必查:眼外肌肌电图。

* 意义和价值:确定是否为动眼神经病变。

B、视力障碍(球后视神经炎、视交叉病变、后颅窝占位)

* 必查: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通过全/半野刺激可定位视觉系统损害部位。

10、耳鼻喉科

A、听力障碍的鉴别

* 必查:耳蜗电图、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确定耳蜗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

B、术中监护

* 必查:术中面神经监护。

* 意义和价值:预防乳突等手术对面神经的损害。

11、口腔科

A、颌面部占位

*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传导。

选查:瞬目反射。

* 意义和价值:评价面神经功能。

B、术中监护

* 必查:术中面神经监护。

* 意义和价值:预防手术对面神经的损害。

12、泌尿科

A、排尿功能障碍

* 必查:盆底肌肌电图、脊旁肌肌电图、运动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阴茎诱发电位。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确定脊髓、马尾功能。

B、性功能障碍

* 必查:阴茎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盆底肌肌电图、脊旁肌肌电图。

* 意义和价值:确定性功能障碍的原因。

13、皮肤科

A、皮炎

* 必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选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为鉴别诊断该病与皮肌炎提供一定参考。

B、带状疱疹

* 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常规肌电图(肢体近心端肌肉为主)、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 意义和价值:除外神经系统其他病变,部分病人可在疱疹出现之前发现肋间神经损害。(三)、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单的阅读

表二、我中心现用报告样本:

贵州省人民医院

神经电生理中心

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单

姓名:****** 性别:男年龄:45 检查号:070276 身高:体重:

科别:骨门住院号:病区:床号:检查日期:2007.06.28

操作者:日期:200

国内各医院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报告格式各式各样,大体为两种:一是检测仪器打印出设定的格式报告,报告医师手书分析和结论;二是自己的报告模板(印刷或电脑),填写数据。各厂商的仪器所产生的报告样式和各实验室设计的模板样式均不相同,但在阅读报告时最重要的是抓住任何样式的报告都有的三个区域:数据区、分析区、结论区。

1、数据区

此区域中罗列了受检者所有检查项目的实际检测数值这些数值是得出结论的基础。各个检测项目的正常值十分繁多,版面所限,不可能在此一一列出,阅读报告时,对照描述区的描述来看检测数据,就会对各项目正常值有大致的了解。有兴趣的详细了解各项目原理、正常值的,可以用各种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具体讨论。

2、分析区

此区域对数据区的实测值与正常值进行简要的对比、描述,必要时说明各种改变的相互关系。在此区域中,常出现一些专用的英文缩写,这里列出部分较常用的以供参考:

MUP:运动单位电位

MCV:运动传导速度

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测定运动传导速度时产生)

SCV:感觉传导速度

SN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测定感觉传导速度时产生)

SEP:体感诱发电位

MEP:运动诱发电位

Blink:瞬目反射

VEP:视觉诱发电位

BAEP:听觉诱发电位

RNS:重复电刺激实验

PL, Lat:潜伏期

3、结论区

传统的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报告结论有三种:A、未见明显特征性改变;B、肌源性损害;C、神经源性损害。本中心认为这样的结论与现阶段神经电生理检测具有的能力远远不符,也距离临床的需求相去甚远,所以本中心的报告力求做到“定性、定位、定程度”。

定性:肌性?神经性?

定位:肌性损害的部位;受损神经的部位。

定程度:肌性损害的程度:典型、较肯定、可疑

神经损害的程度:轻、中、重度

表三、常见的报告结论与可能对应的临床诊断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作者:xi 更新时间:2011-8-3 23:05:33 来源: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中心【字号: 大中小】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次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单耳给予短声刺激,通过在10ms潜伏期内记录到的I~V波来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情况。

一、检查方式:

记录电极置于耳垂(Ai)或乳突(Mi),参考电极置于头顶(Cz)。同时记录刺激同侧和对侧的反应,并比较两侧的波峰振幅、潜伏期,这有利于提高波峰辨认的阳性率,特别在异常反应时更有帮助。刺激形式临床常用短声刺激,声强为60dB+SL(SL是受试者单耳刺激的主观阈值强度),最大不超过120dB。刺激一般采用单耳分侧刺激。对侧耳用低于刺激声30-40dB的白噪声掩蔽。一般每侧重复两回,每回叠加1000次。

二、影响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的颅顶电位可有所不同。在出生后头几天到几星期,颅顶电位的变化很大。婴儿的觉醒与睡眠状态界限较模糊,或可较快地发生转变,因此在测试中这次结果和下次结果的波形可明显不同。新生儿的脑干反应波I波振幅较大,潜伏期较长,而V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和成人的差不多。

2、性别女性成人的Ⅲ、V波的潜伏期比男性的短。I波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3、体温体温降低会使脑干反应的潜伏期延长。这见于体外循环或低温麻醉时。

4、药物巴比妥类等对脑干反应无影响,水合氯醛等减少肌源性伪迹对脑干反应的清晰辨认还有帮助。酒精及具有降低体温作用的麻醉剂可使脑干反应潜伏期延长。

三、发生源:

波I产生于与耳蜗紧密相连的一段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或为与毛细胞相连接的听神经树突的突触后电位。

波Ⅱ可能具有两个发生源:一部分与听神经颅内段有关;另一部分与耳蜗核有关。

波Ⅲ与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的电活动有关。

波Ⅳ可能源于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桥中上段)。

波Ⅴ源于外侧丘系上方或下丘(脑桥上段或中脑下段)。

波Ⅵ、Ⅶ推测可能分别源于外侧丘系和听放射。

四、分析

从耳神经学诊断的目的来分析,波Ⅰ、Ⅲ、Ⅴ最重要。应注意:①波的振幅,是否存在或消失②各波的潜伏期③峰间潜伏期(IPL),特别是波Ⅰ~Ⅴ、波Ⅰ~Ⅲ、波Ⅲ~Ⅴ的峰间潜伏期④两耳波Ⅰ~Ⅴ峰间潜伏期的对比⑤波幅比值⑥波形的可重复性。

由于BAEP波的潜伏期有个体差异,所以在分析结果时,以受试者两耳的结果对比较可靠。一是对比两耳波Ⅰ~Ⅴ峰间潜伏期,一是对比双耳的波Ⅴ潜伏期,有时还对比波Ⅰ~Ⅲ、波Ⅲ~Ⅴ的峰间潜伏期。

五、应用

1、在排除技术因素以及听器的器质性疾患的条件下,如果多次重复测试均引导不出BAEP,可以考虑为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损伤。

2、波Ⅰ或波Ⅰ、Ⅱ之后各波消失。如果排除技术因素和内耳病理变化,则可考虑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

3、BAEP各波绝对潜伏期(IPL)均延长而且双侧对称。除外技术问题和双耳传导性或感觉-神经型听力下降后,如Ⅰ~ⅤIPL不长,则可能为传导性耳聋直至听神经近耳蜗段病损;若延长,则可能提示脑干听觉通路受累。

4、BAEP各波绝对潜伏期延长且双侧明显不对称,首先要观察双耳短声主观听阈是否对称。如果一侧听阈升高且BAEP各波潜伏期延长,则可能系传导性障碍。其次,也要考虑不对称性高频听力下降的影响。

5、波Ⅰ~ⅤIPL延长或Ⅰ~ⅤIPL的潜伏期差(ILD)延长,提示蜗后病变。可进一步分析Ⅰ~Ⅲ或Ⅲ~ⅤIPL,Ⅰ~ⅢIPL延长提示病变可能累及同侧听神经至脑干段,Ⅲ~ⅤIPL延长提示病损可能影响到脑干内的听觉传递通路。如果Ⅰ~ⅤIPL的ILD显著,病损可能在Ⅰ~

ⅤIPL较长的一侧。

6、Ⅴ/ⅠAm比异常。在听力正常前提下,该比值<0.5,可考虑为上部脑干受累。如果选择性波Ⅴ缺失,则为上部脑干受累的金标准。

7、Ⅲ~Ⅴ/Ⅰ~ⅢIPL比值。该比值>1.0时,为Ⅲ~ⅤIPL相对延长的结果。如果听力学正常,则该参量的异常提示早期脑干病损(脑桥到中脑下段)。

神经电生理

第十章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范围包含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检查,其方法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神经传导测定、特殊检查、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EP)检查,还包括低频电诊断(low frequency electrodiagnosis):即直流-感应电诊断(Galvanic-Faradic electrodiagnosis)和强度-时间曲线(intensity-time curve)检查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及评估神经和肌肉病变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 第一节 概述 从神经电生理的角度来看人体内各种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动作电位传导来实现的。对于运动神经来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刺激了运动神经纤维,冲动又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到达肌肉,从而产生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对于感觉神经来说,电位是通过刺激感觉神经产生,并且沿着神经干传导;而肌电图分析的是静息状态或随意收缩时骨骼肌的电特征。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特性 (一)静息跨膜电位 细胞膜将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隔离开,细胞内液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氯离子和钠离子浓度,胞内液较胞外液含有更多的负电荷,造成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而且细胞内相对细胞外更负,这种电位差即为静息跨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人类骨骼肌的静息跨膜电位是-90mV 。在正常情况下,离子流人和流出量基本相等,维持一种电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需要有钠钾泵存在,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钾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的各种信息,是通过动作电位传导。在静息期,钾离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钠离子则不能。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就进行一次去极化,此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通透性明显提高,钠离子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进一步去极化,当钠离子去极化达到临界水平即阈值时,就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随后,钾离子通透性增加,而钠离子通透性则逐渐降低,使动作电位突然下降到静息水平,使膜超极化,随后再缓慢回到静息电位水平,完成一个复极化周期,这就形成了动作电位产生的生理基础。轴索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着轴索向两端扩散,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只在郎飞结之间跳跃式传播,而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则是持续缓慢向外扩散。 (三)容积传导 不论神经传导或针电极肌电图,其记录电极所记录到的电位都是细胞内电位经过细胞外体液和周围组织传导而来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容积传导(volume conduction),容积传导又根据其电位发生源和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远近分为近场电位(near-field potential)和远场电位(far-field potential),神经传导和肌电图记录的都是近场电位,诱发电位记录的是远场电位。在神经电生理检查中,凡是向上的波均被称为负相波;向下的波均被称为正相波。当容积传导的这种近场电位接近,通过并且离开记录电极下面时,就会产生一个典型的三相波(图10-1A),多数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电位都具有这种典型三相波;当容积传导的这种近场电位位于记录电极下面时,就会出现一个典型的双相波,负相在先,正相在后,这也是常规运动神经传导中记录到的典型波形(图10-1B)。 二、仪器与设备 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电极、放大器、显示器、扬声器、记录器、刺激器以及存储各种数据的部件。肌电图电极是收集电信号的部分,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两类。 针电极是传统的常规电极,有同心圆针电极、双极同心圆针电极、单极针电极或单纤

神经电生理中心常规检查项目简介

神经电生理中心常规检查项目简介-肌电图、诱发电位 作者:dsl 更新时间:2009-7-26 9:54:06 来源: 【字号: 大中小】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06次 邵西仓 2009-7-22 一、肌电图、诱发电位介绍 肌电图、诱发电位是针对神经肌肉疾病的功能学检查,其各个项目的组合运用可以协助定位肌肉→运动终板→周围神经(分节段)→神经根(包括马尾)→脊髓前角→脊髓(骶、腰、胸、颈)→脑干→皮层及皮层下各段的病变。将分三部分为大家介绍:(一)、肌电图、诱发电位的各种检查项目和意义;(二)、各科需行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的疾病和各种疾病应该检查的项目;(三)、肌电图、诱发电位报告单的阅读。 (一)、肌电图、诱发电位的各检查项目和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项目繁多、功能各异,适应的病种多达上百种,下表列出不同部位病变适用的检查项目。某些特殊检查主要是针对特定器官的,这里只是指出它们在神经系统鉴别诊断中的可能应用,在第二部分中将有详细介绍。 表一、各类疾病适用的检查项目

(二)、应进行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的疾病及申请检查项目 总结数十年神经电生理经验,临床表现为“手脚麻木”、“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神经外伤”、“视听障碍”的病人首选检查应为肌电图、诱发电位。下面分别介绍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相关科室的应用。 1、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是与神经电生理检测联系最为紧密的临床科室之一,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几乎涵盖了神经内科所涉及的各类疾病。 A、周围神经卡压症 周围神经卡压症的彻底治疗依靠外科手段,但患者的首诊往往是神经内科。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准确定位损伤神经、部位、损害程度,以此可以确定是否转外科治疗。临床常见的神经卡压症也有十余种,将在骨科病中作详细介绍。 B、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 检查项目: 必查:上下肢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面神经肌电图和运动传导、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发病的早中晚期均适用,可以准确定位周围神经损害的范围、类型以及损害程度,作为临床治疗、估计预后的参考。治疗后检查,可以评价治疗结果。 C、运动神经元病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胸段脊旁肌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F波、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胸锁乳突肌、面神经肌电图和运动传导、上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发病的早中晚期均适用,可以准确定位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范围、损害程度,作为分型的依据。因为该类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所以诊断该病应慎之又慎,神经电生理检测是目前临床最有效、可行的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客观手段。此病检测中,必须要求感觉传导、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否则,应首先找到感觉异常的原因。 D、脊髓变性病(视神经脊髓炎、特发性脊髓炎、蛛网膜下腔炎等)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H反射。 * 意义和价值:可以定位脊髓损害的范围、功能损害的程度,除外周围神经病变。 E、多发性硬化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发现亚临床病灶,是评估该病病灶数目、预后的有效手段。 F、脑干病变 * 检查项目: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听觉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选查: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脑干内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运动等传导通路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核通路的功能。 G、脑出血与脑梗塞 * 检查项目: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选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运动诱发电位。 *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的视觉、本体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的受累程度。 H、重症肌无力 * 检查项目: 必查:常规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神经电生理检查步骤

神经电生理检查步骤 神经电生理检查,这是目前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健康,都在做的一种检查,这种检查虽然是比较普通的一种检查,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为了能检查的时候更顺利,想具体了解一下神经电生理检查步骤,为了你能全面了解它的检查步骤,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针极肌电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 4.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肌电图诊断意见可分为正常肌电图、神经原性损害(尚可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肌原性损害、神经-肌原性损害、神经肌肉接头损害。注明损害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情况。 神经电生理检查步骤,本片内容就做了详细的介绍,所以对于很多想尽快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朋友,那么在了解以上的检查步骤以后,可以根据以上的检查步骤,通过全面的进行检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很好的健康状态。

神经电生理检查步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神经电生理检查步骤 导语:神经电生理检查,这是目前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健康,都在做的一种检查,这种检查虽然是比较普通的一种检查,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为了能检查的 神经电生理检查,这是目前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健康,都在做的一种检查,这种检查虽然是比较普通的一种检查,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为了能检查的时候更顺利,想具体了解一下神经电生理检查步骤,为了你能全面了解它的检查步骤,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18h后进行检查。 2.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 3.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针极肌电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 4.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肌电图诊断意见可分为正常肌电图、神经原性损害(尚可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肌原性损害、神经-肌原性损害、神经肌肉接头损害。注明损害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情况。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神经电生理

第十章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范围包含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检查,其方法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神经传导测定、特殊检查、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检查,还包括低频电诊断(low frequency electrodiagnosis):即直流-感应电诊断(Galvanic-Faradic electrodiagnosis)和强度-时间曲线(intensity-time curve)检查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及评估神经和肌肉病变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 第一节概述 从神经电生理的角度来看人体内各种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动作电位传导来实现的。对于运动神经来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刺激了运动神经纤维,冲动又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到达肌肉,从而产生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对于感觉神经来说,电位是通过刺激感觉神经产生,并且沿着神经干传导;而肌电图分析的是静息状态或随意收缩时骨骼肌的电特征。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特性 (一)静息跨膜电位 细胞膜将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隔离开,细胞内液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氯离子和钠离子浓度,胞内液较胞外液含有更多的负电荷,造成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而且细胞内相对细胞外更负,这种电位差即为静息跨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人类骨骼肌的静息跨膜电位是-90mV。在正常情况下,离子流人和流出量基本相等,维持一种电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需要有钠钾泵存在,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钾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的各种信息,是通过动作电位传导。在静息期,钾离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钠离子则不能。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就进行一次去极化,此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通透性明显提高,钠离子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进一步去极化,当钠离子去极化达到临界水平即阈值时,就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随后,钾离子通透性增加,而钠离子通透性则逐渐降低,使动作电位突然下降到静息水平,使膜超极化,随后再缓慢回到静息电位水平,完成一个复极化周期,这就形成了动作电位产生的生理基础。轴索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着轴索向两端扩散,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只在郎飞结之间跳跃式传播,而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则是持续缓慢向外扩散。 (三)容积传导 不论神经传导或针电极肌电图,其记录电极所记录到的电位都是细胞内电位经过细胞外体液和周围组织传导而来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容积传导(volume conduction),容积传导又根据其电位发生源和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远近分为近场电位(near-field potential)和远场电位(far-field potential),神经传导和肌电图记录的都是近场电位,诱发电位记录的是远场电位。在神经电生理检查中,凡是向上的波均被称为负相波;向下的波均被称为正相波。当容积传导的这种近场电位接近,通过并且离开记录电极下面时,就会产生一个典型的三相波(图10-1A),多数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电位都具有这种典型三相波;当容积传导的这种近场电位位于记录电极下面时,就会出现一个典型的双相波,负相在先,正相在后,这也是常规运动神经传导中记录到的典型波形(图10-1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