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诞生

合集下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的开端。

早在“五四”以前几年,中国知识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继续进行着他们长期以来已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有岌岌不可保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显著增长,无产阶级也随着壮大起来,自发性的罢工不断发生。

中国各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起着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

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间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

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便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

当时袁世凯正扮演帝制丑剧,提倡尊孔读经,利用孔子学说作为麻醉人民、拥护帝制的工具。

《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

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文学形式、主题内容、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一、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场抗议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对封建文化和外来压迫的反抗。

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新文学迅速兴起,以文学革命为旗帜,呼吁“革新文学、拜倒传统”,并通过创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新时代的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郭沫若、陈独秀等,他们倡导了白话文的使用,与此同时,新的文学派别也纷纷兴起,如新诗派、小说派、戏剧派等。

这些派别都试图通过各自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五四新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来了重大变革,体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超越。

首先,五四新文学推崇用白话文进行创作,打破了古文的束缚,使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

其次,五四新文学关注社会现实,以真实、鲜活的生活为创作素材,呈现出犀利的社会批判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揭示。

此外,五四新文学还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如新诗派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小说派注重个人心理的描写,戏剧派对传统戏剧进行了改革等。

这些特点使五四新文学成为了独具风格的文学流派。

三、五四新文学的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学对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五四新文学推动了白话文学的发展,使得白话文成为主流文学形式,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和白话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反传统的态度,为中国文艺界注入了一股新的创作潮流,激发了众多文学家的创作热情。

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它倡导了现代主义的思潮,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的精神,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五四新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中国文学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青年对封建传统和外来压迫的反抗,标志着文学形式、主题内容、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1919年五月四日起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是以“革新文学”为中心,以宣传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念为宗旨,融合国内外新思潮,批判传统文化,发挥政治宣传力量,反映当时社会实践,促进文化新生的文学改革运动。

二、新文学
新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革新文学”为口号,以推进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传统文学为基础,提出“求真务实”、“新旧融合”、“实践驱动”等思想理念,打破传统文学的僵化形式,提高文学的新颖性和实践性,丰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实际生活。

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新旧融合”为思想指导,以“写实写现实”为宗旨,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表现现实情况为特点,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宗旨,刻画社会矛盾和争论的现实,展示旧社会的种种缺陷,以及新社会的生机勃勃,把时代的气象表现出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五四新文学运动名词解释

五四新文学运动名词解释

五四新文学运动名词解释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指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化界发起的一场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现代文化为主要目标的文学运动。

以下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和拓展:1.新文学: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一种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文学形态和文化观念。

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现实为依托,以科学为导向,以自由为价值追求,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和拘泥,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革命性。

新文学反对陈旧的文人文化,积极倡导文学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成为了五四运动思潮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2.文艺革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文艺革命,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学体制和文化观念的彻底改革,使文学与时代相契合,引导文学走向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矛盾,以批判现实的方式通过文艺创作影响社会进步。

文艺革命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使文学摆脱单纯的艺术追求,具有了更大的时代责任与社会价值。

3.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白话文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和成果。

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话语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民众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文化和知识。

它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带来了一种意识上的通俗化与大众化风气,使文学真正回归到普通群众生活中,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文的独特传统。

4.新诗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诗运动,它是对传统诗歌格律体制的颠覆和反叛。

新诗运动强调情感真挚、语言自由、形式创新,弃用规定的格律,以自由体裁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

该运动拓宽了诗歌表现手法的范围,打破了诗歌表现的传统限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新力。

这场文学运动不仅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 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 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 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 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二)文学争论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 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 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 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 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 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 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页)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 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 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 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 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 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 作。1934年解散。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都是学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 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 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1.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信》提出三大主义。

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3.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4.1921年1月,北京,文学研究会,创作,人生派或为人生文学5.语丝社,语丝文体,湖畔诗社,情诗闻名。

6.林纾,文言小说,《荆生》《妖梦》7.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8.学衡派。

提出,仓明国粹,融化新知9.章士钊《甲寅》10.《台湾日报》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1.鲁迅,1918年5月《新青年》强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改造国民性问题。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标志者五四新文学创作伟大的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揭露了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

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大胆的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呐喊。

12.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1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14.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和《而已集》15.王统照,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说。

真正能够“冷静的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的卑锁的人生。

16.许钦文的《鼻涕阿二》,《惨雾》冷峻而沉重,为人民描述了一场乡村的惨酷场景。

《活鬼》嘲讽了旧中国乡村的小孩子娶打媳妇的风俗习惯。

17.蒋光赤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

在中国文学史最早塑造了革命的形象。

18.1922年,台湾就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19.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称作“台湾的鲁迅”。

20.叶绍钧,《校长》《前途》《外国旗》《潘先生在难中》,表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自私与猥琐。

新文学的诞生与“革命”话语--中国新文学发生期的一种政治文化的阐释

新文学的诞生与“革命”话语--中国新文学发生期的一种政治文化的阐释
富 而 繁 杂 的 政 治 文 化 。五 四 文 学 革 命 的 政 治 文 化 动 因 、 涵 , 要 历 史 本 身 演 变 进 程 的 差 异 性 内 需 辨 析 . 动 认 知 的 阐 释 互
收藕 日期 :0 l 9 1 2 0 —o 5 基 金 项 目 : 家 社 会 科学 基 金 项 目( O Z 0 2 ; 教委 凡 文 社科 基 金 项 目 { O J 7 < 1 国 O B W 9 省 O S B 5I 1 .
中 国 称 人 之 语 也 ; 长 而 勿 衰 ( epy u gwhl g o igod . 美 人 相 勖 之 辞 也 : 办 西 年 k e o n i r w n l )英 e 此 民 旅 涉 想 不 同 、 象 趋 异 之 一 端 欤 ? 其 发 刊 辞 的 这 一 开 宗 明 义 之 语 . 然 言 东 西 方 文化 有 异 ・ 现 ” 虽
条 内在整 合 的政 治文化理路 。五 四文 学革命 充 分揭示 了个体 文 学家的创 作 心理 与群 体社会 政 治文化 行 为的一 致性 , 同时 , 足反 映 出文 学作 为 文化 的 栽体 , 者构成 一种 二
复杂的 五动过程 。
关键词: 文学发 生; 学革命 ; 治 文化 ; 史过程 新 文 政 历
作 者 简 介 : 洪 承 ( 4一 男 , 京 9大 文 学 院教 授 , 学 博 士 . 士 生 导师 。 扬 15 , 南 9 , 1 1 文 博
维普资讯


思 想启 蒙 : 史 实践 深 层 的永 恒 性 历
五 四文学革 命依 托的新 文化 运 动 , 是 陈独 秀 主编《 青年 ≥ 的创 刊为标 志 窃 少年 老成 ・ “
中 图分 类 号 :f 0 I )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d 0 (。})10 9 8 1 ' 88 2 ( 0 —0 7O 3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克服自身危机的一场 伟大变革,它引导中华民族走上了自我更新的现代之 路,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
五、五四运动及其后的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整个社会的思潮就既 要个性解放,又要人道主义。在这个思潮下,大家认 为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尤其是大学生。 学生们听说巴黎和会,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群情激愤,在北京发动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 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 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 行的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全世界的所有先进思想几乎被中国人 考察了一遍,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无政府主义(新村 主义)。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二、文学革命的标志性文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五期。这篇文章被陈 独秀誉为“今日中国文化界之雷音”。这篇文章的核 心的部分是提出来八件事,也叫“八不主义”:一是 不做言之无物的文章;二是不摹仿古人;三是须讲求 文法;四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是务去滥调套语;六 是不用典;七是不讲对仗;八是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于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明确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 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认为,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 。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 理国故。”这三项中,“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 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 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 ;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 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针对这些,他提出了整理 国故的四个具体步骤: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 ,第二步是“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 有什么影响效果”,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作 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第四步 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
二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纪中国文学史
主讲人:侯业智
第三讲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的诞生
一、《新青年》:开辟了文学革命的新时代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从第二期 改叫《新青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敬告 青年》,主要思想是告诉青年们要革新、要民主、要独立 。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后来到北京了。北京大学当时正要进行改革 ,蔡元培在个人的改革努力下,最终使北大发展成“兼容 并包”的现代大学,从而实现了学术民主。在蔡元培的邀 请下,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系主任。《新青年》到了北 大后,才真正开出遍地花朵来,学生是最好的传播者。
三、新旧文学阵营的论战 钱玄同、刘半农的的双簧戏:王敬轩(钱玄同)《文 学革命之反响》和《覆王敬轩书》。 林纾极力反对文学革命,提出“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写了 《致蔡鹤卿书》《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提出自己观点,反对文学革命,创作了小说《荆生》 《妖梦》反对和讽刺新文化运动。 周作人发表了两篇主要文章:《人的文学》和《平民 文学》。第一,新文学要写人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 ,要尊重人的动物性,要解放人的欲望,要把人当成 灵与肉的结合体来写。第二,就是从关注帝王将相到 关注平民。
新文体之一:新诗。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 部新诗别集。此后,出现了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 、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白话诗人,以及五四时 期诗歌的巅峰人物——郭沫若,以及白话诗的集大成 作品《女神》。 新文体之二:杂文。 现代文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叫杂文。这种文体 最早源于《新青年》中的《随感录》,主要有鲁迅、 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六、新文学社团和新文体的出现 社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现代社团都具有政治性 和政党性。 最早的文学社团是北大的新潮社,成立于1918年11 月,由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创办。 影响最大的社团是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周作人等 人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会员先后有170人,其宗旨 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 学”。 创造社,成员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等组成,强调“创作要本着内心的要求”。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徐志摩 、闻一多、凌叔华、林徽因等。 此外,还有湖畔诗社、语丝社、弥洒社、浅草· 沉钟 社、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

四、白话成为国语和整理国故运动 1918年5月《新青年》就全部采用白话文,鲁迅的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发表在1918年。 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白话为国语,以 政府法令的形式宣布。 没有政治力量的帮助,一个文化运动很难取得迅速胜 利,文学从来就是政治。 整理国故”是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新潮》杂 志针对国故、国粹研究提出的主张。其后经胡适提到 “新思潮的意义的高度”作为对待处理传统学术思想 的态度方针。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规模较大的“ 整理国故运动”。在整理国故的浪潮下,五四前辈们 展示了自己的本领,以一种新的观点、新的眼光来整 理,产生了一批新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