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国外词典对比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自二十世纪初至今,汉英对比研究已成为语言学、文化学和翻译学等学科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百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与拓展,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并分析这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以探寻其演进、特点和变迁。
二、早期汉英对比研究早期(约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对比,学者们对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语序和语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汉英语言教学的需求。
早期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基于语法结构的比对和语言的规律性特征。
三、中期汉英对比研究的深度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七十至八十年代后,汉英对比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开始从更深入的角度探讨两种语言的异同,如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等。
同时,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也被引入到汉英对比研究中。
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综合的特点。
四、现代汉英对比研究的拓展与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汉英对比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拓展。
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语言与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翻译和传播的现代化趋势。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应用到汉英对比研究中,如认知语法和语言感知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汉英对比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百年变迁的总结与展望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经历了从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的演变过程。
从早期的语法词汇比对,到中期的文化内涵探讨,再到现代的跨学科研究,汉英对比研究在不断地拓展与创新中。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汉英对比研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汉英对比研究将更加关注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作用,如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的实践应用。
国内外日语词典学研究述评

国内外日语词典学研究述评摘要:作者利用中国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梳理了中日两国近年来关于日语词典的编纂理论与实践、编纂史、词典使用、词典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日语词典学日语教育本文梳理了中日两国近年来有关日语词典的编纂理论与实践、编纂史、词典使用、词典评价等方面的论文和著作。
一国内的日语词典学研究我国的词典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有几十部专著问世,涉及通论、辞书史、专科词典等各领域。
1979年《辞书研究》创刊,1993年辞书研究会和多个词典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为词典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平台。
双语词典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据《中国辞书学论文索引》,至1989年为止,双语词典的研究论文已达300余篇。
但关于日语词典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对近年来的成果做简要概述。
词典编纂理论类,杨心知(1998)指出,日汉词典的释义必须保证原语和译语的语义等值,即语义外延相等、含义相同、语用功能相符,不能动辄采用原词形移译的方法。
词典用户教育类,张勇(2009)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词典使用情况及日语词典的需求。
中日两国词典的对比,王永全(2010)指出国内出版的以日语学习者为读者对象的汉日词典与日本出版的以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中日辞典是性质、目的完全不同的两类词典,编写方法有本质区别。
彭广陆(2012)回顾了日本的汉日词典出版史,代表性词典及特色,并和194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日汉词典分别从总体印象、出版社、编者、内容等方面做了比较。
指出我国的日汉词典和日本还有明显差距,国内日汉词典的出版表面繁荣,实际则鲜有独具特色者,也不乏滥竽充数者。
词典编纂史及词典评价类,张静(2013)概述了国内日语类词典的出版情况,指出日语词典出版市场重复制造现象严重,精品少,日汉词典过度集中,汉日和日汉汉日双解词典明显不足等问题。
语料库和词典编纂类论文,戴宝玉(2011)指出语料库数据能客观公正地反映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利用语料库例句确定动词的基本义项,能确保词典义项设定的客观性。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将新学的词汇用于句子、会话、故事讲述或写作之中,以加深记忆。
④视觉映像:通过创造有意义的视觉映像在新语言信息与己掌握的语言信息之间建立记忆联系。
可以通过想象,也可以通过画图来建立。
这种视觉映像可以来自事物或现象的画面、文字出现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想象来获得。
⑤语义图示:以一个基本词为中心,在纸上画出跟该词有关的词语的语义关系结构图,并表示其相互关系。
⑥语音串记:利用新词和己掌握单词之间语音上的某种共同特征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此促进记忆。
可利用的语音特征可以是押韵,也可以是音节上的相似。
⑦缩略助记:从要一记忆的词组或有关词语中抽取第一个字母或音节,组成一个新的词语单位,并用作该词组或有关词语的记忆线索。
⑧言行相伴和具体操作:通过做出相应的动作和摆弄实物来记住所学到的新词。
⑨构词分析:在碰到新词时观察它的词形,如发现它是由若干已知词或构词成分组成,就从这些组成部分的意义推测这一新词的意义。
贾冠杰(2001)提出的词汇学习策略有:①利用词汇游戏辅助教学。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单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词汇游戏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词汇。
②通过阅读来记忆词汇。
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记忆单词也可以准确理解单词的含义。
③通过形一义联想法和音一一义联想法来记忆单词。
形一义联想法就是对单词的结构赋予一定的想象。
音一义联想法则是设法把单词的音和义联系起来。
2.2有关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的情况词汇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词汇教与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语法翻译时期和听说法时期。
Charter(1987)曾将词汇比作为一个不受重视的“灰姑娘”(转引自孙兴文,199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出现,词汇开始引起了西方学者尤其是英美学者们的关注,词汇的地位才得以很大的提高,至此,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才成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
英语学习词典的新发展及趋势研究

英语学习词典的新发展及趋势研究作者:孔乃卓来源:《出版参考》2020年第02期摘要:英语学习词典是为满足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实际教学需要而特别编纂的参考书,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随着英语在全世界的普及,英语学习词典出版的种类不仅在服务读者不同的英语水平上成龙配套,亦在内容上不断创新,通用型学习词典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出现了专门型学习词典。
本文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六版)和《英汉多功能学习词典》《朗文英语写作活用词典》为例,介绍了当今英语学习词典的特点和创新,并对英语学习词典的新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英语学习词典创新教育出版自霍恩比(A.S.Hornby)于1942年在日本东京出版《英语惯用法和句法词典》以来,这种供外国人学习英语的词典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种类。
“五大家”——朗文、牛津、麦克米伦、柯林斯、剑桥等出版公司,竞相出版各种不同类型的为学习者服务的英语学习词典,激烈的竞争促成了学习词典家族的兴旺,各出版商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中国是世界上英语学习者较多的国家,为了满足英语学习者的需求,我国的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多种英语学习词典,这些词典按读者的英语水平分初、中、高三个级别,并分别服务于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者。
近几年,英语学习词典发展迅猛,不断推陈出新,出版的种类不仅在服务读者不同的英语水平上成龙配套,在内容上也不断创新,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故而其表现内容更为精准,对词汇、句法、语用等诸方面的描写更加细致。
此外,各大出版公司相继推出了同义词词典、短语动词词典、习语词典、搭配词典等,以解决英语学习中的某个专门问题。
近年来,除了通用型词典不断推陈出新,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朗文、牛津等品牌又有专门型英语学习词典问世,如同义词词典、习语词典、短语动词词典等。
英语学习词典的新发展丰富了词典编纂理论,同时,各种不同功用的词典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习者进行语言的自主学习。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英国学习词典发展浅析

英国学习词典发展浅析王春丽词典作为语言知识的汇集,离不开语言学研究。
英语学习词典历来重视体现词典学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国外英语教学界正进行着一场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这里笔者想从为英语为非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编纂的老牌的学习词典《牛津高级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以下简称《牛津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以下简称《朗文词典》),1995年出版的《剑桥国际英语词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剑桥词典》)和1996年出版的《柯林斯合作学生词典》(COBUILD Learner's Dictionary,以下简称《合作词典》)来探讨一下英国学习词典的新动向。
一、语法信息英语语法是外国学生学习英语时碰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夸克在《朗文词典》的前言中说:语法信息使词典不仅成为"解码"(解释使用者在听和读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的工具,而且成为编码的工具。
《牛津词典》是英国第一部引进动词句型分类法和名词可数与不可数特性的学习词典。
在1995年出版的第五版里,它减少了动词句型的分类数量,所有的标注使用直观的缩写形式,其后是例证。
动词被分为三大类,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系动词。
及物动词标为Vn,意思是"动词+名词"的句型。
Vnpr意思是"动词+名词+介词短语"的句型。
V adj意思是"系动词+形容词"的句型。
其他动词的类型可根据缩写标记准确地推断出来。
对于超出这个分类系统的句型用黑体字将整个句型直接在释义前标出。
每个动词有多少种句型,就配有多少种例证。
翻译界研究之现状

翻译界研究之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译学研究和我国当前翻译研究现状的考察,探讨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特点,以期对建立我国现代翻译理论提出有益的意见。
标签:翻译研究翻译学一、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巴兹尔·哈廷姆(Basil Hatim)所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哈罗尔德·基特(Harald Kittel)与阿明·弗兰克(Armin Frank)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1991)和丁达·戈尔莱(Dinda Gorlee)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充分展示了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
尽管翻译研究的方法纷呈不一,但近年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意在揭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化与政治因素。
总的来说,第一派注重译学研究中历史描写方法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揭示译者在特定情景语境下的种种不同译法,挖掘出各种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此外,还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和指导性的翻译程序、翻译方式、翻译原则以及研究参数。
第二派理论研究有两大长处:一是综合了各种与翻译有关的语言符号理论,将之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跨学科研究的尝试;二是借助皮尔斯等人的有关理论,为考察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将翻译视为一个旨在帮助原文不断获取新的生命力的进化过程。
但由于不注重实际分析,这种理论探讨有一些脱离实际之处。
这也可谓是译学的纯理论研究或大或小的一个通病。
二、我国翻译界的现状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
此类专著、专论大量涌现,蔚为壮观,但研究工作常常为人们所误解。
2021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与研究走向范文1

2021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与研究走向范文 语言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新中国汉外对比研究与教学的开创者,当推着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
吕先生认为,语言学上的对比研究对于认识语言的本质及其变体特点意义重大。
学界一般以吕先生1977年的学术报告《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作为中国新时期语言对比研究的开始。
吕先生认为,只有通过比较,被研究对象的共性与特性才能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1] 一、语言对比研究的历程 语言对比研究,迄今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始于洪堡特19 世纪开创的对比语言学,洪堡特同对比语言学的另两位先驱叶斯柏森和沃尔夫,共同奠定了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目标,提出了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本质和人类精神关系的思想。
第二个时期从对比分析理论奠基人 Fries 和 Lado 的《跨文化的语言学》(1957)开始,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特点是以美国结构主义作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注重将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母语进行语言表层的差异比较,借助对比和迁移来学习第二语言。
第三个时期从CarlJames《对比分析》(1980)、Krzeszowsk《i对比语言学的范围》(1990)直到现在,这一时期对比研究逐步突破表层研究,回归到语言深层研究,注重对比研究的应用服务功能,呈现出逆向发展的特点。
二、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 对比研究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汉外对比研究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显示语言异同尤其是差异,以认识语言本质,并为语言教学、语言翻译和双语词典编纂等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促进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作为两种互相独立的语言系统,汉外语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
从内部语言学范畴来看(微观方面),汉外语在语音、词汇、标点、语义、语法、修辞等方面具有显着差别;从外部语言学范畴分析(宏观方面),两者在语篇结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用等方面也各具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词典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了解国际词典编纂与研究的特点与发展动态,做到知己知彼。文章以《国际词典学》为封闭域,对其自1988年创刊到2014年间所刊载的词典对比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指出国际词典学界的词典对比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欧洲中心”特点,其分析焦点是外向型英语学习词典的对比,汉外词典对比研究则极为薄弱。文章认为,中国要实现从词典古国、词典大国向词典强国的迈进,需要加强汉外词典的对比研究工作。
关键词 词典对比 词典类型 语文词典 学习词典 《国际词典学》 引 言 词典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摸清自己的家底。刘艳春、谢熠、冯晨(2014)分析了《辞书研究》自1979年第1期到2012年第4期所刊载的4603篇学术性文章,对我国当代辞书研究进行了全景式概览,为学界对我国辞书研究特点的整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系统性的词典研究需要知己知彼。国内学界同时也需要了解国际词典学界词典编纂与研究的重点和最新发展动态。“把中国的词典发展史置于世界词典演变史的大框架之中阐述……中国词典的学术高度和民族特色也就愈发得到彰显。”(黄建华 2006)本文旨在分析国际词典学界在词典对比研究领域体现出来的特点与发展态势,选取学术期刊《国际词典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为代表性数据源。该刊为欧洲词典学会会刊,始创于198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国际词典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内容涉及词典设计、编纂、使用等各方面,并力图涵盖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词典。如刊名所示,该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具有国际性、典型性、代表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本文对该刊自1988年创刊到2014年间所刊载的词典对比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国际词典学界在词典对比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以期勾勒出国际词典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焦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 从词典类型学视角分析,从1988―2014年近30年间,《国际词典学》所刊载的词典对比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类: 同一类型词典间的对比;不同类型词典间的对比。 一、 《国际词典学》中同一类型词典间的对比研究 《国际词典学》中同一类型词典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通用型词典间的对比研究以及专科词典间的对比研究。专科词典间的对比研究文献仅有pedro a. fuertesolivera & marisol velascosacristan(2001)对两部英西经济学词典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进行的对比,余者针对的是各种类型的通用型词典,因此这是本文的论述重点。通用型词典间的对比研究又可细化为三类: 其一是语文词典之间的对比研究;其二是外向型单语学习词典间的对比研究;其三是双语词典间的对比研究。下面分项叙述。 (一) 《国际词典学》中语文词典间的对比研究 第三个次类型是关于非英语语种的语文词典间的对比研究。数量同样不多,仅有三篇。fabienne h. baider(2007)分析了三部法语历史词典――《利特雷法语词典》光盘版、《法语宝库》和《罗伯特历史词典》,旨在说明历时词典对语言与历史的建构作用。annamaria de cesare(2003)分析了六部意大利语词典对副词词目的处理。cristiano furiassi(2003)分析了近期的意大利电子词典对“英语假朋友”词汇的处理。这类研究论题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研究焦点。 (二) 《国际词典学》中关于外向型单语学习词典间的对比研究 《国际词典学》关于外向型单语学习词典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两个小类,具体如下。 (三) 《国际词典学》中双语型学习词典研究 《国际词典学》中关于双语型词典的研究按照语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与英语词典有关的对比研究。计有6篇。nakao(1989)从立目单位的选择、义项的排列与解释、语法信息的设置等方面,分析了相关英日双语学习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cormier & fernandez(2005)对法英、英法双向型词典《皇家词典》和《大法语词典》进行了词典考古学分析。kiyomi chujo(2006)以《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和四部双语英语学习词典为分析对象,对其中所标注的高频词与日本中学常用词汇、英国国家语料库的高频词以及日本大学考试中各级常用词汇的重合度进行分析。陈玉珍(yuzhen chen 2010)对比分析了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对词典用户使用以及二语学习的影响,随后,于2011年对比分析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和《新英汉英语词典》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使用有效性。isabel balteiro(2011)则对比分析了系列西英词典在对英语词语处理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定和描写倾向。二是非英语词典间的研究。共包括5篇。laurent bray(1988)分析了德意词典与意德词典在十七世纪的兴起与发展状况。norman(1995)对比分析了印度的两部语文词典。salerno(1999)分析了5部意法双语词典所提供的语法信息。dmitrij dobrovol’skij(2000)在认知隐喻学的框架下,分析了俄罗斯与德国的部分双语词典对习语的处理。grzegorz szpila(2006)对波兰的12部双语型学习词典中的“假性同源词”(false cognant)现象进行了对比。 在《国际词典学》中,双语型词典的研究仅次于学习词典,是第二种重要类型。这与二语学习者对双语词典的依赖性有关――处在初、中级阶段的二(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单语型学习词典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双语词典自然成为首选的、过渡性的词典类型。同时,很多二(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石化现象”,语言学习中有较长时期的停滞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习者对二语词典的依赖程度,延长了双语型词典的使用时间。 二、 《国际词典学》中不同词典类型间的词典对比研究 《国际词典学》中不同类型词典间的比较,针对的维度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第一类是内向型词典与外向型词典间的对比研究。共有6篇。比如matti vilppula(1995)以“day”的释义为个案,分析了《简明牛津英语词典》《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钱伯斯英语词典》《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以及西班牙、德国、瑞典的词典在释义中存在的问题。norri(1996)分析了五部英国版的语文词典、两部英国版的外向型学习词典以及三部美国大学词典中地域标签的使用。ilson(1999)对比分析了九部英语词典在规模、收词、搭配、句法信息、释义、对语言变体收录等方面的异同。norri(2000)又分析了七部英国版的内向型语文词典、外向型英语学习词典以及三部美国大学词典对贬义词目的标注问题。mccreary(2002)比较了《美国大学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和《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在二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有用性。moon(2004)分析了英语学习词典五大名典对概念隐喻的处理,同时与三部内向型通用语文词典――《新牛津英语词典》《钱伯斯二十世纪英语词典》和《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进行对比,着重凸显《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对认知隐喻学相关原理的系统性体现。 二是单语词典与双语词典的对比研究,仅有2篇。michael carr(1994)分析了相关日语单语和双语词典对“大和魂”的释义,指出词典编纂者在释义中应提供语义标签并尽量摒弃种族及民族偏见。archibald michiels(2000)利用计算机检索技术,根据对应词与语境的相关度,对比分析双语词典《柯林斯罗伯特词典》《牛津―哈歇特词典》对立目单位所属信息领域的处理,以分析其词典处理方式是否便于词典用户选择合适的语际对应词。同时,该论文还涉及词网、《罗热同义词词典》以及三部外向型单语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以及《剑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对立目单位的处理。 第三类是通用型词典与专科型词典的对比,仅有1篇。即bergenholtz(2014)对这两种词典中多词单位的收录情况进行的分析对比。 三、 《国际词典学》中词典对比研究的基本特点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权威学术期刊,《国际词典学》中的词典学研究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当代词典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关涉词典对比研究的内容自然也可以反映出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研究特点。总体而言,《国际词典学》中所涉及的词典对比研究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一) 国际词典对比研究的“英语中心”特点 《国际词典学》中有关词典对比研究的论述表现出明显的“欧洲中心”特点,更确切地说,是“英语中心”的特点――大多数词典对比研究都与英语词典相关。原因在于: 第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词典理论研究还是词典编纂实践方面,英语词典编纂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世界词典编纂场景中居于领先地位。第二,英语为国际性通用语,《国际词典学》所刊发的文章多以英语为主,偶尔出现少量的法语和德语。第三,《国际词典学》虽冠以“国际”之名,但其创刊地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都必然会使该刊向英语词典研究倾斜。 (二) 国际词典对比研究的热点是英语外向型学习词典之间的对比 从1988―2014年,《国际词典学》中的词典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单语外向型学习词典的对比研究方面。尤其是自1995年英语学习词典四大名典问世之后,其研究明显形成峰值。并且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除词典宏观结构之外,还涉及释义、配例、发音、语法信息等词典微观结构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注意分析语言学理论在外向型学习词典中的体现,比如隐喻在词典中的呈现、解码功能与编码功能的设置、教学词典的范畴特点以及元词典学理论分析等。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看,英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文化和商业两方面的巨大成功,英语学习词典所确立的基本范式需要进行深度的研究;第二,英语单语学习词典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有利于促进相关词典努力优化自身,形成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竞争性共存的局面。各部学习词典的优劣和短长可以在对比中更好地体现。第三,相对英语学习词典而言,其他语种学习词典的发展或刚刚起步,或虽有发展,但总体上采用的是英语学习词典的基本编纂构架,在词典的基本设计特征(design feature)上鲜有创新,短时间之内无法摆脱英语学习词典的影响,更不用说与英语学习词典分庭抗礼、相与争锋。 (三) 汉外词典对比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从《国际词典学》刊载的文章来看,西方学者对汉语词典编纂的关注度不高,仅有少数几篇文献与汉语词典相关。比如victor h. mair(1991)认为现行的汉语词典以“字”而不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用户查询时多有不便,建议在汉语词典编纂中应该按音序组织词目。这一点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基本已成为编纂惯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外部分研究者对中国的词典编纂概况不甚了解,其研究结果难免具有片面性,甚至出现讹误。zgusta(1992)分析了捷汉词典的编纂问题,主要关注对等词的选择。michael carr(1993)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比较了日语与汉语词典对汉语“心猿意马”类的“猴子隐喻”(monkey metaphor)的处理。对中国词典编纂非常关注的西方学者之一是克里默(creamer)[3]。1989年,《国际词典学》第3期主要介绍了词典是一种文本的观点。在这一期中,克里默(1989)介绍了我国东汉许慎所编纂的《说文解字》,并论述了我国的文本批评(textual criticism)形式――校勘学,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词典本体研究。1993年,克里默分析了《汉英歇后语词典》的特点。因为分析对象仅限于歇后语,且该词典的影响不大,所以并未引起学界注意。 四、 结 语 词典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扬弃。开展词典对比研究,尤其是语际间词典对比研究,可使编纂者在内―外、外―内的视角切换中进行词典对比,在对比中显现各自词典的优缺点,择善而从,从而提高自身的词典编纂质量。于屏方、杜家利(2010)曾对1980―2008年间《辞书研究》中有关词典对比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指出国内词典对比主要集中在语内词典对比方面。可见,我国词典学界对语际间的词典对比研究需要加强。我们认为,要进行有效的词典对比研究,国内词典学界需要充分了解国际词典学界在词典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