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

笔者2015年12月17日在《中国企业的觉醒:以人为本,百年长青》一文中指出过:“如今,国人开始回归千年传统人本精神,做高端新国货,追求企业百年长青。中国企业真的觉醒了!” 那么,回归人本精神,强化人本管理该从何着手呢?下面简述相关要旨,以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他的职能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管理学权威德鲁克则认为变革是正常的,社会中、特别是经济中的主要任务是做出某种与众不同的事情来,而不是把人们已经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当今,真正在变化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的根本概念。技术的原动力,正转移到一种新的模式上,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机模式,它是围绕着信息而不是围绕着机械能组织起来的。在今天,信息革命加快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形成了多维度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各国的企业家如果不能纳入围绕着信息组织起来的有机模式、整体性模式,都将陷入艰难的境地。在这种压力之下,管理的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促使管理从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化。而人本管理的一种新理论,就是根本区别于X、Y、Z三种管理理论的M理论。这是一种人本管理的理论,有机的、整体性的管理模式。

关于人本管理理论——M理论,本文从管理哲学、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简要地概述如下。

一、管理哲学

所谓M理论,无论如何界定,以人为本来进行管理都是根本。

而所谓的人本管理就是要重视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即以人为目的和动力,以人为本位的企业管理。

仅仅把人当为最重要的资源,依照人性来管理,还远远不是“人本管理”。无论是把“人”当为一种特殊的“物”,依照物的规律来加以利用,还是把“人”当为一种动物,即使是“有理性的动物”来加以利用,都已经是过时的理论。前者被归结为X理论,人被当成一种遵循物的一般规律性的“资源”,可以用科学方式来提高它的利用率;后者被归结为Y理论,人被当成一种“有理性的动物”,可以遵照他的群居规律性——人际关系方式来提高它的利用率。而Z理论则是把两者叠加起来,人不但是“物”,也是“有理性的动物”,必须兼用科学方式和人际关系方式来提高对它的利用率。当代的理念则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这种“资源”——特别称为与物的资源有别的“人力资源”,它不仅仅具有一般“物”、“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规律性,更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人性。必须依照人性来管理,发挥人力的关键性作用。管理哲学观念的进一步变化,正在还“人”本来的价值和

尊严,回归到一切都是为了人本身,而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盈利标的一种“资源”。

广义地讲,“人性”中当然有和任何“物”相类似的特性,同时,人也是动物,也自然有动物的某些特性,这都无可厚非。但最根本的是,人之所以是人,是他区别于一般“物”,还是“动物”的特性:狭义的人性。不再本末倒置,仅仅把人当成“物”或者“动物”来加以管理,而是还其本来面目,首先把人当成人,依照人性来管理。这就必须从还原论走向系统论、整体论。

于是现代管理就逐步摆脱西方传统管理学的科学管理

阶段和人际关系管理阶段,走向人性化管理阶段。也就是在本质上向东方管理学——儒学管理靠拢。

但这不是复古,人性化管理也不仅仅是现代版的儒学管理——儒商。其根本的观念仍然是世界和人性的假设。对世界和人性的假设原先都是还原论,然后才是系统论、整体论。原先是把人性还原为物性、动物性、直至狭义人性,而后才是整合为系统的“人性”,最终整体突现为“人性”,回归到人本精神。在以人为本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并在新的关于世界和人性的假设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管理哲学,形成新的管理方式,并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构建新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新的人本管理理论——M理论。

M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可以简洁地表达为:

1、本性假设:人具有遗传而来的本性,如惰性、趋利

避害等等本性;本性难移,但可以顺其自然,引导利用。2、习惯假设:人能够适应环境,在塑造机制下形成行为习惯;习惯左右着人的许多行为。3、习俗假设:人不仅依靠

本性求生存,而且依靠人类群体共通的习俗、文化求生存;文化也左右着人的另一部分行为。4、创新假设:人和

人的群体都是自组织系统,都能创新演化,具有创造力,能够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至于对世界的假设,从X理论、Y理论到Z理论,都并不显山露水,只是隐性的假设,而不是显性的假设;因为它们有本质上相同的假设,无需特别表明。而现代管理理论就不一样,他们关于世界的假设正在变化,从机械论走向系统论,最终走向整体论。

在西方传统假设下,一位总经理会很自然地认为,只要全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恪守自己的职责,并很好地履行职责,整个公司就能够达成目标,兴盛起来。在他们心中的隐性假设就是,世界是由独立的要素加和而成的。显然,机械论的观念是西方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到了现代,许多总经理早已明白,公司的兴盛,并不仅仅是分工和履行各自的职责,要素的简单加和并不能决定企业的整体功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由此而形成的系统结构,确定了公司大系统的功能。系统论的观念逐渐成为新的基础。他们甚至还能够自

觉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理解孙子兵法所谓“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真谛,把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主动地强化和舍弃某些局部,以突现整体功能。东方的整体观念,逐渐融入,形成最新的基础。

M理论关于世界的假设可以简洁地表达为:

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联性的分析和整合了解它的功能,并在观察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控制和如何协同之中力求把握整体突现的功能。

因此,企业管理者不再把企业当为一部由许多零部件组合而成的赚钱的机器。而是把它视为自然、社会、市场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而这个部分也具有自己的整体性,它内部的许多要素的整合所突现的整体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自然、社会、市场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企业因此能够生存和发展。

对此,牛津罗兹奖金获得者,《超越竞争》一书的作者

爱德华·德-博诺,曾经明确地说过:“在我们处理有许多相

互作用的循环复杂系统时,分析就不管用了。在这样的系统中,你不能将各个部分分开再让它们复归整体,因为在把各个部分分开时,你就改变了这个系统。”传统的分析逻辑思维方法,显然难以做出有效的处理。同时,还因为“在有积极反馈的循环系统中,某处参数的些微变化都可能使整个系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作”。因而“我们正日益被迫研究简化思想

模型,并用它来指导行为”。这正应着中国古代贤哲老子的一句至理名言:“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并不再用人为的强制手段横加“管理”,而是顺着自自然然的人性来实施管理,因而也就没有不可能做成的事。

二、管理方式

从X哲学出发,相应地采用科学管理方式。从Y哲学出发,相应地采用人际关系管理方式。从M哲学出发,相应地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也就是顺应人性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管理:1、尊重人的本性,顺其自然加以引导。2、进行行为塑造,利用习惯进行管理。3、营造企业文化,利用文化规范行为。4、注重人的创造力,利用创新推动发展。

同时,分工和协作不再是唯一的手段,整合、协同和演化成为更为重要的手段。在管理当中,因势利导和文化引导并用,顺应人的本性和行为塑造并用,激励与造势并重,结构性制约与场力推动并重。

另外,依照传统的管理哲学,管理中的行为方式是“两者择一”:要嘛是,要嘛不是;或做,或不做。居中是不可理解的。但依照M哲学,却不认为“真理在两者之一”。反而是“允执其中”,奉行中道。处理事务力求“无过无不及”,以适度为佳,管理力求合理,不走极端。不求一个战胜另一个,力求

通过中介获得和谐、统一。比如,在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就不是两者择一,为企业的盈利而无视员工利益。而是通过“职位”为中介,使企业员工化,员工企业化,把共性和个性一致起来,达到两者的和谐一致。在同业之间,也不再是两者择一,或者战胜它,或者败给它。而是通过策略联盟、并购等中介,力求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现代公司也不仅仅是外部出资者控制下的赚钱机器了,它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员工与外部投资者共同生存的生态系统。

三、管理模式

M理论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方式,最终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之中,形成M型管理模式。M型管理模式笔者在《人本管理哲学》一书中做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仅对整个模式做一个概述,以了解它的总体图式。

总之,在市场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领导人面临着许多难题:企业领导者自身何以屡陷危机,岌岌可危?企业里人的动力到底从何而来?合理化的管理过程究竟是什么?何以有的企业兴盛,有的企业衰败?这些管理难题,都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现实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企业领导者排除困惑,寻找有效的管理途径,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实践家的经理人,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完整的理论工具和管理模式。M型管理则为我们建立了一种与目前华人成功企业的软管理相对应的理论模式和可操作的管理工具:M型管理,它

由构架、动力、过程和权势四个子系统构成,相对应地有组织类型论、领导动力学、管理过程论和经营权势论四个理论加以支撑,构成整体性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并提供四大管理难题的解决方案:选择领导构架、构建系统动力、管理的合理化和营造经营权势。同时,美国企业长期实践所确证的由3要素构成的基础性管理,体现了管理科学的精髓。加以消化和升华,成为更加适用的3M硬管理。4M软管理配上3M硬管理,整合成M型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家解决管理难题,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M型管理模式的七个要素的具体运行及其整合,概述如下:

1. 确立领导构架

首先,企业作为一个有目的性的组织,它必须存在一个稳定的架构,才能使组织凝集成一个整体。

这种构架最早存在的是V型领导构架,由此形成V型组织。

在群体之中,有素养稍高者,能克己以让众人,主动承担群体的责任与风险,在天灾人祸不断,群体的共同追求尚且可望不可及的情势下,则其必为众人之王。上至上古之圣人,如尧、舜、禹之辈,下至狐群狗党之王,以至于动物界的猴群之王,莫不如此。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往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是以善下之者,能为王,势在必然。然而,

群体之追求一旦达到,直观地说就是“财富到手”这一契机一旦出现,立时就把领导人低位势转化为高位势,位势突然逆转,组织会突然分崩离析。

这种弱点,使得人们不得不舍去V型领导构架和V型组织。而代之以A型领导构架和A型组织。

A型领导构架和A型组织,或所谓的“层级组织”、“官制体系”的基本构架是:

(一)制度化、法规化的正式领导职位;(二)严格规定的等级层次结构;(三)明确划分的责、权、利体制和规定的工作关系;(四)以职务能力为主要依据的选用和等级迁升制度。

整个组织有如一座金字塔,领导人高居塔尖。这种结构把个人的需求紧紧地与组织捆绑在一起,他的需求的满足,有赖于组织目标的达到;而且他个人想得到的那一份,不得不依靠个人在组织中的层次等级而定。因而,一种无形的束缚使他在群体所追求的财富到手之时,他个人不再可能自由放任地拼杀抢夺,而导致整个组织的破坏,追求一己之私的破坏力被层级制所束缚并加以利用,组织有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V型领导构架的形成出于自然,在群体追逐共同目标期间,能汇集群体的巨大力量。方法简单易行。但有致命的缺陷,即群体追逐的共同目标一但"到手",内部争夺利益的内

讧将无以制止。

A型领导构架虽则出于人力强求,存活的概率不算很高,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也相当差,汇集群体力量的效率也低于V 型组织。实施起来需要很高的技巧,且极不自然。但它仍然能够有效地把个体和群体的追求统一起来,并且维持组织统一的生命周期远长于V型组织。从企业有机体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性角度看问题,弃易从难也就理所当然。在这种不稳定的组织结构之下,企业的寿命周期不会很长,企业领导者岌岌可危和组织内耗是构架弱点的直接表现。

能否集V型构架与A型构架的长处,互补而形成一种新型构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领导者岌岌可危和组织内耗的问题呢?其实,这不只是猜想,而是早已存在的现实。

这种新型的领导构架--M型领导构架,我们可以用四个维度把它界定为:

第一维度:领导者具有用自己勇于承担群体苦难与重大责任,以及恭谦待人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领导权威。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定职位来维持这种权威。

第二维度:领导者拥有通过考验,凭干部本身的业务能力和品德入选的、结构合理的班底。最高领导者除了全局性的用人、拿主意和协调等职责之外,能通过充分授权使他们分担重任,而且地位显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而不仅仅是承上启下的中间层。而且,中坚干部还可以有自己的

班底,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构成自己的中坚力量。依次类推,构造出一种人人都觉得自己处于居高临下地位的奇妙的分

形结构。

第三维度:领导群体明确划分为高阶、中坚、基层三个领导层次,三个层次各有所职,分工而合作,形成完整的领导结构体系:高阶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使企业内外和谐而能生存和发展;中坚注重安人遂事而使企业有实效;基层注重章法,善于协作,具有效率而使企业得到实利。三层次的合理结构产生完善的企业整体领导功能。

第四维度:有明确的纵向迁升阶梯及横向回报规则。新的包括职位和知识层级的迁升阶梯保留了层级制对企业成

员的约束力;合理的回报规则调动企业成员的活力。两者编织出领导者稳定组织的网。

这种四维M型领导构架比A型领导构架具有明显的优势。以M型领导构架为基础形成的M型组织自然优于以A型领导构架为基础形成的A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中,我们可以构建这种构架,促使企业的组织更趋完善。但这必须有知识化作为基础。

2.寻求企业动力

西方传统管理学深受英雄史观的影响,认为企业的动力来自领导人的个人影响力。

西方传统管理学对领导的界定是:“影响他人使他们愿意

为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是英雄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群众的作用不再被忽视。领导者的领导影响力的产生,不再被解释为领导者个人特质的当然结果。而是被解释为领导者与追随者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吸引。是领导者和下属共同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系统功能。

企业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并非产生于领导者对企业员工

所产生的单向的“影响力”。而是来源于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双向的、交互的互相作用。也就是说,企业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来自由领导者和下属共同构成的系统动力。

而这种基本的相互作用,与现代物理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惊人地相似,也有四种相互作用力:人伦力、交感力、位势力以及强制力。由这四种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以关爱、首肯、位势和赏罚为中介,产生了四种相互作用力: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爱,产生了人伦力;之间的赞扬、首肯,产生了交感力;或给予"位"或造势,产生了趋势力;或赏或罚,产生了强制力。领导者正是在这四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组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了系统的协同,才形成整个企业的系统动力。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妥善运用四种影响力,能够有效地提高领导人的统御能力。

首先是循环使用四种领导影响力。在企业管理的具体过程中,一种影响力实施过后,原有的情景变了,往往需要另

一种影响力来发挥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领导人在一个新的组织中,由于相互还不了解,信任无以确立,局面无法打开。这时的当务之急是确立相互的信任,使部属归附于新领导人。因此,首选的影响力当然是人伦影响力。接着,部属逐渐归附,需要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之符合工作任务的需要。此时首选的影响力之自然是交感影响力。再来,部属的热情和工作习性逐渐符合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组织的工作潜力就成为迫切的需求。选择趋势影响力就理所当然。最后,瓜熟蒂落,秋到收成,都是情理中的事。此时要把已经积蓄好的潜力,在关键时刻,准确地爆发出来,恰到好处地取得最佳绩效,只有依靠强制影响力才能做到。使用强制影响力,而取得成功,并非万事大吉。它的强制,往往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原先苦苦经营的均衡局面必定被破坏,部属对领导人新产生的不信任感又影响着组织的状况。此时的情景又有些与开始时的局面有些类似。把我们的重点作必要的调整,我们仿佛又回到开始点。新的一轮影响力循环就开始了。似此的循环往复在所难免。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的发展,而不是停留于原处。

其次是交替或综合使用领导影响力。两种影响力,时常互为基础,我们交替使用之,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管理中的恩威并济,就是一种常见的情形。用人伦影响力施恩,使部属知恩图报,而后,用强制影响力启动,发挥部属的爆

发力,成功遂事。此后又要用人伦影响力来加以安抚,两者交替使用,相得益彰。诸葛亮用老黄忠,一爱之有加,其二激将,使用造势之法,三是军令。人伦影响力、趋势影响力、强制影响力三者并用。这也是很普遍的用法。

总之,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熟练地运用上述的各种领导影响力,用以形成自己的领导权威和对组织地有效控制。

3. 理顺管理过程

从传统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军队式的单向指挥过程,到现代管理的有序化、目的化、自动化、合理化的双向交互过程,是现代管理的重大转变。

企业老总“在企业中的最大作用是带动一种风气”,而不

是操纵一部机器。然而传统的管理过程更像是在操纵一部机器:计划,给机器制定一个程序;组织,把每个人像螺丝钉一样安置在机器上;指挥,拉动操纵杆,使机器运作起来;控制,纠正每一个偏差,确保机器运作正常。这种管理,要在“保持平衡”:计划,使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平衡;组织,使职、权平衡;指挥,使作业过程协调平衡;控制,使全面的平衡得以维持。因为企业这一部机器一但失衡,就要出事故。

然而,人毕竟不是“螺丝钉”,企业也不是赚钱的“机器”。人就是人,由人组合起来的企业是一个市场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活的有序的系统。领导者对它的所谓管理,无非是在其

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促使企业组织有序化、协同化,成为有目的、能适应环境的自组织。因而,老总的管理作用就是带好这个队伍,而不是操纵它。他带动的首先是一种“向上的风气”。他通过有序化、目的化、自动化、合理化的双向交互过程来引导这种风气,促进协同化过程,营造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自组织。

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的不同,除了理念的不同,就是它的简易性:简洁、易用。它的具体过程是:

有序化。管理者首先必须促使组织有序化,没有有序结构,它就没有功能。有序化的方法就是整顿与策划。管理者必须通过整顿,把人才安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把当前必需使用的人才安顿好,整理出一个组织结构、一个秩序来。依托于这个组织结构的高功能,领导者才能够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组织他们来进行具体的策划,拿出对策来。整顿与策划是交互的、双向的,是一种循环过程:关键是人,策划后安顿人,安顿后做出新策划,新策划再安顿好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又给出更多的策划……。于是我们能够开始我们的事业:有序化的组织已经具有必须的功能。

目的化。然后是促使组织产生总目的,并维持与每个个人的目的相协调。目的化的方法就是目标与控制。在企业里形成高度一致的目的性。按照协同论的役使原理,领导人应当努力成为系统的序参量,影响和控制了其他参量,使系统

出现协同,在反馈机制作用下或协和力作用下,使系统维持或趋向一个特定状态,以保持系统内部与环境协调的特性,趋向一种目标。目标和控制是交互的,相互相成,循环运作,促使组织系统维持了一种特定状态,能趋向一个总目标。

自动化。再次是促使整个组织自动趋向目的。自动化的方法就是教导与晤谈。培训员工让它们自动工作。没有培养,员工就难以自动趋向目标。领导者与员工是对等的,领导者通过工作教导,使部属形成为达到目标所必备的工作技巧和工作习惯。进一步则通过部属对上司的“反工作教导”——工作晤谈,部属谈工作高见,上司老老实实地聆听,接受其中好的东西,于是造成了相互信任,达成目标的主动态度,促使员工的技能和习惯产生自动的行为,使自动化成为现实。教导与晤谈也是交互性的,也要循环运作。

合理化。最后是判定组织的当前状态,加以改善并促使它回归到下一轮管理循环,促使管理合理化。合理化的方法就是评价与调整,使组织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管理日益合理化。这就需要判断企业组织系统当前所维持的状态是否合理,能否保持员工自动化趋向目标?哪些需要调整改善,以确保下一轮管理循环更具有合理性,据此进一步做出新的策划和整顿,开始下一循环。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收割庄稼,农事也。治人事天,最好像农事那样,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庄稼的自

然成长规律而作,却不可以拔苗助长,有违自然规律而胡为。天时循环而运作,农事也一样,管理也一样。就是必须顺应人的活动规律来进行管理,也不可拔苗助长,强制推行。

管理不能有违人性的规律,同时也不能有违物性的规律,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必须有机结合,顺应其规律性,循环而运作,逐步上升。在管理的第一阶段,有如大自然的冬天,一切有待解冻,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有如大自然的春天,一切有待播种萌生;第三阶段有如大自然的夏天,一切自动发展,兴旺;第四阶段有如大自然的秋天,一切有待收获,并准备来年的发展。有如四季循环运作,年年更新。这是简易而自然的管理过程。如此周而复始。这种简易的现代管理过程,更具有合理性,更符合人性。

4.明确经营目标

在上述努力的基础上,企业就可以使自己进一步有序化。首先,是使企业整个系统有明确的总目标。

所有的企业都根据一套不成文的规则来经营。企业在市场系统中的行为,导致它自身的兴衰。也就是说,在市场大系统中,企业要有合理的定位,执行合理的使命,以及执行使命的能力,并在此引导下形成自身自觉的有效行为。企业在市场系统中要有合理的定位,要寻求顾客满意的企业经营目标,可以用彼得·德鲁克的“事业理论”来界定企业的目标。

彼得·德鲁克的“事业理论”由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有关组织外部环境的假设:社会及其结构、市场、客户和技术。第二,有关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第三,为完成企业使命所必须的核心能力假设。

外部环境的假设决定了公司的利润来源,而公司使命的假设则决定了哪些结果在组织眼中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即从总体上讲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经济和社会做出什么样

的贡献。最后,核心能力的假设说明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所必须具备的特长。设计一套清晰、一贯和有效的事业理论可能意味着多年的艰苦工作、反复思考和探索实践。我们由此来界定企业的目标。

5.稳定组织结构

进一步,我们应当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它具备我们所需要的稳定功能。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领导者确定了自己的领导构架之后,企业的组织类型也会跟着确定。企业领导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领导构架和组织类型。在企业初创时期,由几个创业伙伴共同创业,此时V型领导构架在群体追逐共同目标期间,能汇集群体的巨大力量。但务必在财富到手之前及时转换为其他类型的组织,即A型或M型组织。

而当前的企业,仍然以选择A型领导构架和A型组织为多。因为只有在条件成熟时,才适宜选择M型领导构架和M 型组织。A型组织至今仍然是世界企业的主要的组织形态。典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形式使企业组织有稳定的外

力作为依托,因而组织有了稳定之特性。一定的任期限制,避免了领导人自身的危机影响企业的组织稳定性。在当前,能力主义的真正贯彻,是企业组织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A型组织的关键性要素。而这还不够,还必须成为改进型的A型组织,才能够适应现代的市场竞争。在现代企业中,如果已经具有智慧型的领导核心的必要条件,企业就可以考虑选择M型领导构架和M型组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领导危机和组织稳定的问题。

此外,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势,其表现形式有互联网+等。互联网+使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建构关键性的组织机构,并充分利用其他资源,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6.建立规章制度

再来,应当用法规来巩固组织,在现代市场条件下,简易的规章制度是首选。

美国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是一个强项,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尤其是用法规的形式规定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等重要制度,更是许多企业所欠缺的。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所有者和高级经理人员之间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务之急。但是这种学习,务必结合企业各自的具体情形才能有效。

同时,在企业中建立简易的规章制度比建立复杂完备的

规章制度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因而能更加有效。所谓简易,一是简洁,二是易行。学习美国管理注重制度完善的优点,正好是中国当前企业管理中所缺少的东西,应当特别重视,但是不宜全盘照搬,而应当注意到文化传统的区别。在注重制度建立的同时,注意使制度合理化,合乎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易行,易行才能有功。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是“二者选一”的民族:要嘛一切按制度执行,要嘛不执行。中国人是太极的民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阴一阳之谓道,制度中合理的我执行,不合理的不执行,随时变易。在中国的企业中,要像美国人那样,制度一俟规定确立,就绝对地恪守,是很难做到的。民族传统使然。

对此,曾仕强教授认为:西方人走的是的单轨,用法来讲理,法怎么规定,这就是理,法来修订理,谁也不能更改。中国人走的是双轨,先用情来讲理,讲不通,不得已时,再用法来讲理。即先用情讲理,后用法讲理,有先有后,走出双轨来。主张情、理、法三位一体发挥作用。先运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情和理都讲不清时,再绳之以法。

因此在建构中国企业的规章制度时,要充分注意自己的特点,宜简要,不宜繁杂;宜走双轨,不宜走单轨,不能单一依靠制度来管理,而忽视道德的作用。吸取美国等企业管理中的制度要素对当今的中国企业而言,显得很重要,但又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姓名:魏秀梅 日期:2018-05-12 我个人认为一个公司是否有竞争力, 则看公司是否有一套适合市场规则, 系统化的企业治理架构, 注重员工自身价值以及员工未来发展的人本管理理念, 必须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工程,其中以人为主体的组织再造工程在每个公司都显得尤为迫切。因此, 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摆到议事日程上,是公司在管理理念上又一新的飞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维, 尊重和欣赏自己的员工, 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条件。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严格管理和感情投资。 观点:一、制度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要素 公司制度是保证大部分人群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随着团队的不断状大变化和外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创新、完善。从有人类以来, 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放, 不管是独居或群体生活都一直沿有着规则(如:独处一偶,不喜欢别人侵占自己的领土。群居有着共同的食物分配、作息、分工等规则)。如没有制度化、规则化的约束则相应失去人性。大部分人不敢触犯法律, 是因为都怕被惩罚。因此, 制度化严格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条件。 观点:二、尊重人性

在组织中对人的评价必须通过相关层次的沟通, 以共同的价值观和论理评价只能达成大部分的共识。 观点:三、共同价值观是组织理论的基础:双赢价值观双赢价值观实际上是在共同价值取向中, 取得公司与个人长期发展的契合点。据此引伸到公司专业服务为您做得更好经营理念, 不仅对公司, 对个人从长远利益和效应上,都是企业和个人间的双赢。因此,引导员工从专业上发展,给员工个人发展空间是企业育人、留人的必要手段。 观点:四、对事物看法的不同,对人的评价也不同 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 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差异, 每个人不同的个人成长历程及周围环境,决定认识客观事物的差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 观点:五、理解人才能管活人 要确实承认认知的差异, 忽略认识的差异是造成沟通以及管理失效的最根本原因。理解人就是善于调动、发挥个人的才能,激发其最大的发展潜能为公司所用。当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直都是各国学术界、各公司管理层研究的的主题。因为, 企业管理之说归根结底是管人, 不管是对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资材管理、品质管理等及所有的工作都是人在计划、推动、监督、改善,都需具有不同差异性的个人进行管理, 所以管理就是管人之说并不为过。美国行政学家西蒙曾说:从广义上讲,一切行政都是人事行政,因为行政所研讨的,就是人的关系和行为。而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以人性为核心,人本管理有企业人、环境、文化及价值观四项基本要素。这四项基本要素是学习、建立人本管理时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的。 1.企业人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着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联系,正是这些活动才使企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着紧密依存、相互联系的管理关系。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1)管理主体 作为管理主体,人必须要有管理能力,并拥有将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付诸管理实践的权威和权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对企业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决策的特质,具体包括对企业人的尊重和善于调节企业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具有敏感性和组织力,对企业内人、财、物、信息及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诸多复杂因素具有综合的应对和把握能力。不同层面的管理主体对上述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此外,管理主体还必须具备从事管理活动的权威和权力。如果说管理权力是董事会或上层管理主体在界定其职责的同时授予的,那么管理的权威并不完全由管理权力带来,而更多的是来自管理主体的事业心、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 (2)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是接受管理的人、财、物、信息,是管理主体施展管理活动的对象和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客体可分人与物两类。财与信息是以物质的衍生形态存在的,因此可以列入物一类。由于接受管理指令的第一对象是人。因此人是第一管理客体。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整个管理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管理客体,人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的特征。作为管理客体,其客观性除了作为生物体而客观存在之外,其知识、技能、欲望、价值倾向、思维定势等因素,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同时,人作为管理客体,从来不是消极地领受管理主体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著名管理思想-人本管理

保罗·高尔文:人本管理思想 保罗·高尔文被人称为“摩托罗拉之父” 他创建的摩托罗拉公司在国际通信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尔文有一句名言:对每一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 【思想概述】 高尔文在管理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所谓人本管理思想指的是公司一方面要树立人才竞争的战略,树立利用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观,同时要有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对员工的管理要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科学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合理充分地开发人力资源。 【背景故事】 高尔文,出生于1895年同,美国企业家。 1926年,高尔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初只有5名员工,不到1000美元的设备,而由高尔文公司发展成的摩5公司现在是手机和寻呼机的国际巨人,高尔文正是这一奇迹的创始人。作为企业的创始人,高尔文奉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本管理思想为大多数所效仿,形成了高尔文为管理界留下的宝贵财富。 据悉,摩托罗拉公司从创办之禄就在高尔文著名名言(对每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以尊重人为宗旨的价目表业制度和工作作风,进而将这一思想渗透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摩托罗拉公司的成功体会到这一点。 【思想精要】 信息导航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了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地球也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同时,经济日益全球化,竞争趋激烈,价格、质量的竞争正在转向高科技、伟质服务的竞争,新产品、新观念叠出,谁能领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谁就能赢得生存和发展。但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在念珠知识经济时代,正如一句广告词只所说的“科技以人为本”,管理也是以人为本的。 综观现代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人的水谁与素质密切相关,如“巨人风波”、郭士纳使IBM复兴,无不展示了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迅速崛起成为当今第二号经济强国,也只能归因于日本有较高素质的国民这一点。一家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不仅要有一流的企业领导,还要有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广大员工。 我们知道,一家企业要提高效益,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支合格而具有竞争性的员工队伍。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工作的变化,并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环境的变化扩大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有求;国际、国内对人才的争夺正在变得日趋剧烈。因此,要保证企业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企业现在和未来对各种人力资源的要求进行拉学的预测和规划,以保证组织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能及时地得到各种所需的人才,而又不至于造成人员过剩,以达到人员的最佳配置,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人力资源计划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摩托罗拉公司有其独到之处,公司的总裁高尔文更是颇有心得,他在长期的公司管理中形成了完备的人本管理思想。

吉大19春学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W-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 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GSM18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95MHz B: 45MHz C: 35MHz D: 2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跳频能有效地改善以下()现象。 A: 远近效应 B: 阴影效应 C: 多经效应 D: 码间干扰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中国的移动国家代码为( )。A: 86 B: 086 C: 460 D: 0086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GPRS系统可以提供高达()的理论数据传输速率。A: 14.4Kb/s B: 115.2Kb/s C: 171.2Kb/s D: 384Kb/s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N-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是()。 A: 频率利用率低

B: 不能与ISDN兼容 C: 抗干扰能力强 D: 话音质量差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GSM9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25MHz B: 35MHz C: 45MHz D: 7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GSM手机比CDMA手机最低发射功率小 B: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波工作波段是毫米波 C: WCDMA是在GSM网络基础上发展演进的 D: 在通信系统中,电缆比光缆的传输质量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开环功率控制的精度()闭环功率控制的精度。 A: 大于 B: 小于 C: 接近 D: 不好说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相比目前的定向天线而言,智能天线具有以下()优点。A: 降低用户间干扰 B: 增强覆盖 C: 实现结构简单 D: 提高系统容量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GSM支持的基本业务又分为()。 A: 补充业务 B: 电信业务 C: 承载业务 D: 附属业务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常用的多址技术包括()。 A: 频分多址(FDMA) B: 时分多址(TDMA) C: 码分多址(CDMA)

企业如何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人本管理思想

企业如何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人本管理思想 发表时间:2011-09-23T13:20:12.05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陈文俊 [导读] 正确认识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人本管理思想的意义 陈文俊汾西矿业集团瑞泰公司正泰煤业 032600 摘要人本管理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具体说来,人本管理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物,它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人本管理思想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本管理思想工作分析 一、正确认识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人本管理思想的意义 人本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初、中期,资本家把工人只当作挣钱、被奴役的机器或工具,力图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技术水平获得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期间工人为争取做人的基本权利,消极怠工、罢工运动始终就没有停止过。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开明的资本家和经济学家对工人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反思和无奈抉择,逐步提出并最终确立了人本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既然不能把人看作机器,也不能仅仅把人看作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管是操作机器,运作资本,还是掌握技术都要靠人,物质资源和资本的拥有量已不再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事实证明,当今国与国之间的实力较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本管理应该是把“人”作为企业规律了核心和重要资源,把企业作业管理的主题,围绕怎样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际活动的总称。人是工作的主体,企业的决策依赖于人,企业方针政策的执行依赖于人,决策及其执行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与人。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人本管理思想。 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深究其原因即工作分析这一项管理不到位,对人在工作分析中的中心地位重要性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完全按照以人为本的工作分析程序和方法来进行。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注重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让全体员工都来关心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从而保证决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决策不仅质量高,而且贯彻起来也会比较顺利。这样,员工才能得到较高的满足感。 二、工作分析中应尊重、理解和相信员工 让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人本管理认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现在许多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鼓励并帮助员工完善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企业发展获得永不枯竭的能量。因此,员工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员工的权利应该被告知、被享受和被执行,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理解员工就是要在了解员工的基础上,理解员工面对工作分析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自然反应。相信员工就要充分相信员工在工作分析过程中承担其中一些工作的能力和责任感,善于和敢于把一些重要的工作分析工作交给员工去做。 因此,尊重、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与工作分析相关的人员,就能够让高层管理者愿意为工作分析的实施和工作分析结果的运用提供更多的制度、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如尽力提供工作分析的相关背景资料,积极参加工作分析动员大会,配给足够的工作分析资金、人力,制定与工作分析结果使用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等。也能让工作分析人员积极投入到工作分析中来,如科学选用工作分析方法,认真细致地收集工作分析信息,撰写好规范的工作说明书等。 三、工作分析中应重视与员工的沟通 沟通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就是要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增强情感交流,企业这样做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使企业在确定目标、制定政策方针、做出决策、执行计划等各个方面与员工达成共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沟通,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当然也不例外,沟通贯穿于工作分析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工作分析实施之前,一要与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向他们说明清楚企业工作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需要他们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二要与普通员工沟通,向他们讲清楚工作分析的目的、意义等,让员工知道工作分析不在于了解现有的任职者水平,而是确定岗位职责、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工作内容等. 四、重视员工参与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后“分步实施”。其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的第一步。工作分析是对组织中各工作职位的岗位设置目的、岗位职责、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工作环境、工作特征以及对完成此工作员工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进行调查后并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工作分析的结果就是编制出《岗位说明书》。因此,在进行工作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所分析的工作的任职者及其同事(主管人员和下属)、工作分析的管理者、工作分析人员的相互配合。因此,为了保证工作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分析,需要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首先,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参与,高层管理者可以从战略的角度把握工作分析的总体方向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还能为工作分析的开展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另外高层管理者的参与使工作分析更具有权威性,让员工更加确信工作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也能增强员工对于工作分析的认同感。 其次,普通员工积极参与到工作分析中来,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归属感,让他们把工作分析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从而保证工作分析的顺利开展并收到良好的成效。在工作分析的过程中,工作分析人员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工作分析的工作计划,认真听取员工对于工作分析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员工的参与会使工作分析计划更加趋于合理,并增强了员工投入工作分析的积极性。 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人本管理思想也要发挥约束机制的作用,要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在工作分析中的行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核心作用,必须以工作分析为起点带动人力资源其他各项管理。只有做好了工作分析,才能完成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职业生涯设计等工作。工作分析在给了员工更高的权利和自主权的同时,也让员工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员工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因此而变得更高。有了这样一个相互支持的群体,整个企业必然团结向上、不断奋进、走向辉煌。同时,工作分析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

人本管理机制

论人本管理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重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实践证明,人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最根本的力量。因此,科学技术越发展,越要重视人的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在能力,才能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 一、现代企业实现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现人本管理是人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现代企业资源主要是人、财、物、信息四种要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因此,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人才的培训,才能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了人才,企业才能实现效益、增产、增收,做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杰克·韦尔奇说:“我们始终信奉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相信: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 (二)实现人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里,原来的经济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代替资本、资源,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人才成为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并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现代企业要想在行业中稳步前进,必须在拥有资金、设备的前提下,具有高素质新型人才并留住人才。因此,现代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方式将“以物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的人本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人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将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加强,有些缺乏设备、技术、人才的企业面临停产、转产、甚至破产。究其原因有种种,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甚至出现大量人才流失。因此,有些企业没有活力,人本管理更无从谈起。只有企业实行了科学有效的人本管理,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人本管理的机制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对企业员工进行较高层次的管理,在企业运行的活动中,始终把员工放在核心位置,为员工提供有利的企业体制环境、文化氛围,使员工全面、健康地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员工追求自身价值,使员工的潜能发挥达到最大,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人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一些机制: (一)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人本管理的实践首先是激励。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激发企业内部的利益动机而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所需的激励机制。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激励机制的实质就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试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从静态角度来看,进程由__________、数据集合、进程控制块及相关表格三部分组成。()A、JCB B、PCB C、程序段 D、I/O缓冲区 2、请求页式管理方式中,首先淘汰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长的帧,这种替换策略是_____.()A、先进先出法(FIFO) B、最近最少使用法(LRU) C、优先级调度 D、轮转法 3、文件安全管理中,___________安全管理规定用户对目录或文件的访问权限。()A、系统级 B、用户级 C、目录级 D、文件级 4、排队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被优先调度,这种算法是___________。A、优先级调度 B、响应比高优先 C、短作业优先D、先来先服务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5、常规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_处理机管理_、存贮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以及用户界面管理。 6、操作系统把硬件全部隐藏起来,提供友好的、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好象是一个扩展了的机器,即一台操作系统虚拟机。 7、进程管理的功能之一是对系统中多个进程的状态转换进行控制。 8、逻辑_文件是一种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文件结构。 9、操作系统中实现进程互斥和同步的机制称为同步机构_。 10、内存中用于存放用户的程序和数据的部分称为用户区(域)。 11、存贮器段页式管理中,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相对地址三部分组成。 12、在操作系统中,通常用户不使用设备的物理名称(或物理地址),而代之以另外一种名称来操作,这就是逻辑设备名。 13、在操作系统中,时钟常有两种用途:报告日历和时间,对资源使用记时。 14、库文件允许用户对其进行读取、执行,但不允许修改.

论人本主义管理及其哲学基础

论人本主义管理及其哲学基础 一、人本主义。 对于人本主义的内容,詹姆士的定义是:人本主义就是对“每一种思想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作这个行为的是某个思想者,而对于这个行为是可以要让他负责的。”这一见解的系统一贯和由方法条理的发挥。同时,席勒也提出了七个人本主义定义,即第一,真理是逻辑上的价值学说,并依照此学说系统地检验真实性的方法;第二,真理是具体的。第三,一个规则的意义,就在于看其是否有用;第四,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取决于目的;第五,目的性,是一切心灵生活的本质特点;第六,必须坚持兴趣、目的、愿望、感情、目标、有用性、假定和选择等等渗透所有实际的认识,并且否认哪些与这些东西不相容的学说,并对一切忽视目的性的学说进行反驳;第七,人本主义或实用主义是“一种目的论的心理学认识论中的一种自觉应用”。 人本主义的特点包含,第一,人本主义是一种最简单的哲学学说;第二,人本主义是最坦诚的学说,它撇开了其他哲学本想抛弃但没有能抛弃的东西;第三,人本主义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的学说;第四,人本主义认同情感的多样性。人本主义认为,一种哲学说来说去总归是一个生活的理论,而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而人本主义的意义在于,第一,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问题;第二,人本主义揭示了所谓一元论“绝对真理”观,和“神秘”的实体理论的秘密就在于:使人们用虚无的“未来”取代眼前的现实;第三,人本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张扬个性;第四,人本主义提高人的尊严的同时,也加强了人的责任。 二、人本主义管理。 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是管理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管理客体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实体要素包含管理中的人、财、物,而人,是管理实体要素的第一位因素。 人本主义管理,是人本主义理论与管理的紧密结合,是人本主义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传统的劳资关系理论认为:劳资关系不可协调,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工人的利益尖锐冲突;资本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贪婪,最终会使工人沦为“绝对贫困”直至死亡,要解决劳资矛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泰罗的观点是:第一,雇主与员工存在共同利益;第二,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财富的创造,有利于劳资双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利用科学管理提高劳动效率,第一,管理在于通过最佳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最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管理模式就是最佳的管理模式;第二,科学管理是一种综合的改善管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包含,一是在改善劳资关系基础上,在更大的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人本管理理论

专题八人本管理理论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重点掌握人本管理理论的内容与方法。如:X理论,Y理论,权变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要理解各种理论的优点和不足;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不同的概念,前者重在开发,后者可以增值;人本管理的含义和特征;了解霍桑实验;结合理论的演进分析掌握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掌握现代理论在其中的地位。 1.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经验管理的否定。科学管理理论,把人放在大生产过程的从属地位。 进入30年代,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X—Y理论。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是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 麦格雷戈认为,企业的管理应着重于对人的管理,按照Y理论的假设,对人的管理主要在于安排适当的、具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的需要和组织的目标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能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最大满足。一句话,管理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挥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 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洛希(Jay Lorsch)于1970年在其《组织结构与设计》中提出了“超Y理论”,以权变管理思想进一步完善“Ⅹ-丫”理论。超Y理论是在Y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人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即使是相同的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权变理论。这种理论完善了Y理论中对“社会人”的假设。 西蒙(H.A.Simon)的“管理人”也是对“社会人”假设的发展。 2.人本管理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人本管理理念学校管理.doc

人本管理理念学校管理-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对高校管理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新课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要坚持人本管理理念,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让人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也能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本篇文章主要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希望对高校管理可以起到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应用 一、传统学校管理存在问题 传统的学校管理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或者机构,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学校管理的需求,共同制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机制等,然后明确划分每个管理人员的职责,让他们监督和管理教师,确保各项管理制度都能够贯彻和落实,以此推动学校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好处,极大地扭转了学校管理松散的现象,但是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管理和规章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校管理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人情味,这样就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师的潜力不能被最大化的激发出来,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传统学校管理依赖于经验,大部分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少进行创新,使得学校管理出现了严重滞后问题。目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受教育改革的影响高校管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学校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成效。

二、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 教师在高校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这就要求高校学校管理必须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教师为本,通过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好的为学校发展服务。对于教师的激励方式有很多种,大的方面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就是要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以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奖金、物品等,精神奖励涵盖的内容就比较多,比如授予教师荣誉称号、公开表彰、提供晋升机会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去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管理要丰富激励的形式,比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要全方位的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各种能力在学校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要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平时要多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就能提高学校管理质量,还能增强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他们会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学校管理任务。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缓解教师的压力,让教师可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确保学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第2章文件管理

第2章文件管理习题解答 1.什么是文件和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有哪些功能? 【解答】文件是具有符号名而且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项的有序序列。 文件系统是指操作系统系统中实现对文件的组织、管理和存取的一组系统程序,它实现对文件的共享和保护,方便用户“按名存取”。 文件系统的功能“ (1)文件及目录的管理。如打开、关闭、读、写等。 (2)提供有关文件自身的服务。如文件共享机制、文件的安全性等。 (3)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如分配和释放。主要针对可改写的外存如磁盘。(4)提供用户接口。为方便用户使用文件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称为接口。文件系统通常向用户提供两种类型的接口:命令接口和程序接口。不同的操作系统提供不同类型的接口,不同的应用程序往往使用不同的接口。 2.Linux文件可以根据什么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在Linux操作系统中,文件可以根据内部结构和处理方式进行分类。 在Linux操作系统中,可以将文件分为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别文件三类。 各类文件的特点是: 普通文件:由表示程序、数据或正文的字符串构成的文件,内部没有固定的结构。这种文件既可以是系统文件,也可以是库文件或用户文件。 目录文件:由文件目录构成的一类文件。对它的处理(读、写、执行)在形式上与普通文件相同。 特别文件:特指各种外部设备,为了便于管理,把所有的输入/输出设备都按文件格式供用户使用。这类文件对于查找目录、存取权限验证等的处理与普通文件相似,而其他部分的处理要针对设备特性要求做相应的特殊处理。 应该指出,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就有不同的文件系统。 3.什么是文件的逻辑结构?什么是文件的物理结构?Linux文件系统分别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解答】文件的逻辑结构:用户对文件的观察的使用是从自身处理文件中数据时采用的组织方式来看待文件组织形式。这种从用户观点出发所见到的文件组织方式称为文件的逻辑组织。 文件的物理结构:从系统的角度考察文件在实际存储设备上的存放形式,又称为文件的存储结构。 在Linux系统中,所有文件的逻辑结构都被看作是流式文件,系统不对文件进行格式处理。 在Linux系统中,文件的物理结构采用的是混合多重索引结构,即将文件所占用盘块的盘块号,直接或间接地存放在该文件索引结点的地址项中。 在Linux系统中,采用混合索引结构的优点是,对于小文件,访问速度快;对于大中

人本管理的有关概念参考文本

人本管理的有关概念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人本管理的有关概念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管理的人本内涵 管理,是由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两种因素所构成的一 种关系。两种因素中,管理主体是人,而管理客体是非常 复杂的一种因素,有人,有物,有因这二者而形成的环 境。由此可见,人在构成管理的关系中具有二重性,既是 管理的发动者,又是管理的对象之一。因此,管理的重点 与难点集中在人的身上,这是任何管理都无法回避的。管 理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性很强的工作,这 项工作对人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是衡量管 理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客观标准。当然,管理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它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所以,有人说管理就是

优化,而且是不断的优化。换句话说,管理就是针对工作的进展情况,不断地做出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决策。综合地来看待管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的不断优化的决策过程。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的关系、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高目的,这就是管理的人本特征。因为人是社会生产及生活中首要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人的存在是多样性的,既是社会的人,也是自然的人;同时,每个人都兼具多个社会角色,并随时间、地点的变化,不断地变换着不同的角色。管理一定要建立与这种多样性、整体性相适应的人本观念。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③通信容量有限;④通信系统复杂;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②邻道干扰;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 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 中的多址干扰,在3G 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 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5)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施性要求不高的特点,3G 中对数据业务采用了Turbo 码。

1人本管理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1.人本管理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2.职务分析的含义是什么? 3.你如何在企业的层面上理解人力资源这个概念? 4.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人才开发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5.小企业引进人才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6.你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 的含义? 7.如何改善小企业的劳动关系? 8.小企业合理使用人才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人本管理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人本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讲究人文关怀和情感因素对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进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全部效能的影响与作用。 返回 2.职务分析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职务分析,是指通过观察和研究,确定关于某一工作的任务和性质,以及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 返回 3.你如何在企业的层面上理解人力资源这个概念? 首先,人力资源是针对特定的企业而言的,其状况和使用方式必须能被特定的企业所影响和支配,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人力资源的人,在另外一个企业可能就不是人力资源,对于专有人才来说就更是如此。其次,人力资源以智力、知识、体力、经验和技能等形式存在“人”的身体之中,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人”,才能谈得上存在企业人力资源。而且智力、知识、体力、经验和技能等的充分发挥还依赖于“人”的能动性,由此就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再次,企业人力资源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也就是说企业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匹配。最后,人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也属于稀缺资源,企业只能在一定规模上加以利用。 返回 4.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人才开发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小企业进行人才开发的劣势

⑴知名度低。⑵条件差。⑶没有安全感。⑷对小企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小企业进行人才开发的优势 ⑴不拘一格降人才。⑵报酬灵活。 返回 5.小企业引进人才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⑴切忌打价格战。 ⑵切忌人才高消费。 ⑶切忌过于超前。 ⑷引进人才数量要适中。 返回 6.你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 的含义?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小企业家需要掌握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技能,它既要基于高深的科学理论,又要具有艺术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 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 激励是指对与实现组织目标有关的在组织中工作人员的激励。 激励涉及员工的需要、欲望、动机等内在心理动力。 激励强调对员工的内在心理动力的激发和正确引导。 企业中的激励是指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并促使员工的行为向组织目标靠拢。 激励既可以是主动的“自我激励”,也可以是被动的“被企业激励”。 上述五种对激励的理解是最主要最常见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理解,综合来说,激励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的某些刺激,激发人的积极性,使其有一股内在动力,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返回 7.如何改善小企业的劳动关系? ⑴签订劳动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