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第2章 天气和气候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第2章 天气和气候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思维导图:第2章 天气和气候

第2章天气和气候

思维导图目录

针对每章每节的知识体系,把每一节都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思维导图,图文结合,要点突出。思维导图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切合学生实际,更融合方法与技巧。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和有效保证。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 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聞創 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 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 )和毫米汞柱(mmHg ) 1 mmHg = 133 Pa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 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 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 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20、气压对液体沸 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 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22、压强计算公式: P = S F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此公式算出的是两个压强差) 四、风和降水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单元试卷(有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了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地球周围没有大气层,以下现象将不再发生的是( ) A.用天平称物体质量B.水往低处流 C.将衣服上的灰尘拍下D.用吸管喝饮料 2.随着台风“山竹”消散,浙西南地区高温再现。9月19日,龙泉最高气温达到36.4 ℃。 “36.4 ℃”一般出现在这一天的( ) A.午后2时 B.午后4时 C.中午12时 D.日出前后 3.下列《科学》课本中的四个实验,用来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 4.不管是冷锋还是暖锋发生时一般都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降水 B.降温 C.升温 D.干旱 5.我国的海南岛气温高、长夏无冬,漠河夏季短、冬季寒冷。造成两地气候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季风 B.纬度位置C.海陆分布 D.地形地貌 6.小科为了探究空气的对流运动,往对流管内加满水并在B处加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证明空气对流 B.该实验可类比空气的对流 C.管内的水按逆时针流动 D.若改在A处加热,管内的水按顺时针流动

7.小科同学在学校创意实验设计中,展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轻轻放入漏斗中,用电吹风从管口向上吹,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球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 B.球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C.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 D.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 8.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外层→暖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 C.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对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9.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应采用的办法是( ) A.增加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B.降低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C.缩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10.王林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 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八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 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 可以把大气分为 5 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 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问: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观察。【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 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 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 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 )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是很大的。2.大气压强的大小: 5 A、标准大气压P= 1.01 X 10帕斯卡(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附件1: 编号 洞头县2015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申报书 课题名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 √教师小课题 研究方向:□(1)学校管理□(2)课程建设 √(3)学科教学与课堂变革 □(4)德育与心理健康□(5)体卫艺 □(6)评价与质量监测□(7) 教师教育 □(8)教育技术□(9)其它 课题负责人:电话(手机全号): 职务或职称:√是□否县级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单位: 洞头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课题组成员的姓名 课题内分 工 工作单 位 职务或职称

有关情况(含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 位意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日 县 级 初 审 单 位 意 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附:研究方案

课题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名称 研究背景(针对什么现象、问题或需求,研究价值或意义)500字以内 现象及需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学生都很重视做笔记,但发现部分孩子被记录所“绑架”。有的动作慢,记这没记那;有的不会自己设计笔记,照抄老师的板书;有的抄后即忘,有笔记等于无笔记……导致科学课堂的低效及浪费。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资料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因此利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展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思维脉络,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学中去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为三导式课堂模式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研究设计(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研究内容与方法)500字以内 研究的目的:1、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改的接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技术,通过对众多知识点的自由组合或建构多种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局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

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改

八年级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 3、 4、 5、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6、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和毫米汞柱(mmHg) 1 mmHg = 133 Pa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帕,即 760毫米汞柱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a4926255.html,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张翼香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第一,在教学设计中合理使用思维导图;第二,在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把握思维导图;第三,激发兴趣熟练运用思维导图;第四,独立思考并创造性运用思维导图。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便于记住,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引导和图文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思想的特点是呈放射性,并且每条信息进入人的大脑,每一种情绪、记忆或思想均可表现为思维的一个分支,它的三维结构呈现放射性。思维映射是表达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使用图形和文字技巧,各个层次的主题之间的关系用相互关联的分层图来表示,主题关键字与图像和颜色相链接。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左脑和右脑的功能,运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在科学、艺术、逻辑和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打开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使学习者产生无限联想,使思维过程更具创造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正确快速的学习方法和工具。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呢? 一、在教学设计中合理使用思维导图 好的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上,就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通过在整理和绘制思维图过程中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搜索,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通过思考以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以便通过相关的图形符号连接创建的信息和知识的概念的认知模型的思维导图。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更快地传授教材知识,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老師教学设计运用好思维导图,内容将涉及如何快速阅读和信息整理。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随着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也起到了相应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合理利用好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全面有效地把握思维导图 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基本的、一般的和指示性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航员和思维活动的金钥匙。以关键词为中心的导图可以使知识形成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和原则的内在逻辑、系统性和一致性。这里教师可以从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新旧知识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 3、 —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 (2) 气体的对流 …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 10、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1、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 14、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5、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和毫米汞柱(mmHg) 1 mmHg = 133 Pa 16、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帕,即760毫米汞柱 17、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 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 19、大气压对人体 的影响:人体对大 气压的变化有一 个逐步适应的过 程,短时间内气压 变化较大,人会由 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 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 20、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学习精编版

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维导图简介 二、了解形象思维 三、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在正式开始之前,大家先热热身,做一个游戏。 24点游戏:4个数字用加减乘除或括号的形式运算,得数24.方法越多越好:大家做做,开始 3,3,3,3; 4,4,4,4; 5,5,5,5; 6,6,6,6; 接下来: 7,7,7,7; 4,4,10,10; 4,4,10,10;这个稍后具体讲解。

好,现在进入正题: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向周围发散为~个树状的结构,能同日寸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 从思维导图自身特点来看,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图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首先,把它视为图形,主要是从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的形式来说,它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13节测试卷(答案部分为图片)

2016-2017八年级(上册)科学测试卷(四)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1-3节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低气压地区,一般较多会出现() A.湿热天气B.寒冷天气C.阴雨天气D.晴朗干燥天气 2.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则下列现象中仍有可能发生的是() A.细雨绵绵B.瓦蓝的天空C.喜马拉雅山D.风吹枝摇 3.某地短时间里冷热、干燥、风、气压、阴晴等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综合状况称为()A.气温B.气象C.天气D.气候 4.在睛朗的下午,百叶箱(如图)内的温度与百叶箱外的温度相比较,则()A.百叶箱外温度高B.百叶箱内温度高 C.一样高D.有时百叶箱内高,有时百叶外高 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能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的是() A.甲图:用纸板盖住水杯,倒置后水不流出B.乙图:吸盘能吸附在墙上 C.丙图:台风能掀开屋顶的瓦D.丁图:用吸管喝饮料 6.下列有关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B.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大气冷热状况 C.天气仅指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D.目前,天气预报水平低于地震预报水平 7.北方地区冬天很冷,许多城市采用供应暖气的方法为居民供暖。住房中都安装了暖气片。为了通过对流加热空气,暖气片应安装在() A.靠近地面的墙上B.任何地方都可以 C.房间的中央D.靠近天花板的墙上 8.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主要是在平流层而不是在对流层是因为() A.平流层没有强的对流运动,而且空气流动平稳 B.平流层距地面最低,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太高了,飞机承受不了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但不会影响飞机的飞行 9.如图所示,“豪客号”与“奥林匹克”号相撞的原因是() A.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小,压强比乙、丙处大 B.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小,压强比乙、丙处小 C.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大,压强比乙、丙处大 D.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大,压强比乙、丙处小 10.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B.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浙教版 初中科学8年级上册 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 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浙教版 8年级上册 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 实验探究题 一、气温 1.小丽要外出旅游,为防止阳台上的盆栽植物缺水,想制作一个自动浇花装置。 她在瓶底与瓶盖上各开一个小孔,瓶内装水(如图甲)。发现水从瓶盖小孔快速流出,不能实现长期自动供水。 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自动供水呢?小丽和拓展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研究。 【实验研究】只在瓶盖上开一个小孔,装入4/5的水,留下1/5的空气,瓶子倒放(如图乙)。在20℃的恒温室内,用40℃的湿毛巾包裹在瓶子有气体部位,观察记录1小时内发生的现象。 【实验记录】开始时小孔只滴水(如图丙);一段时间后停止滴水,没有气泡进入;然后小孔只进气泡、不滴水(如图丁);最后既不滴水也不进气泡。测出有关科学量,并绘制成图(如图戊)。 换用25C 、30℃、35℃、45C 的湿毛巾重复试验,均产生类似现象。 【实验分析】 (1)瓶子倒置后,瓶内液体对瓶盖存在________; (2)瓶子内气体吸收毛巾上的热量后温度会升高,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至室温。结合装置滴水的原理以及戊中曲线的变化规律,分析A ,B ,C ,D 四点,其中________点瓶内气体温度最高; (3)【实验预测】若用低于环境温度的湿毛巾包在乙瓶子外部,1小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4)【实践应用】小丽和拓展小组同学终于制成了一个自动浇花装置。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分析,该装置一天中供水的情况是________。 2.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反射型三款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选取三辆小轿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该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颜色________。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不足之处是________。 (3)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填字母) A. 早晨 B. 中午 C. 傍晚 (4)15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________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3.按照下列要求,完成活动。 活动材料:百叶箱1个、温度计1支、数据记录等工具1套。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知识要点 浙教版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要点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问: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综合测试科学试卷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综合测试科学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今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将于中秋节强势登陆闽粤沿海;9月16日早晨前后在江西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受其影响,广东、福建以及浙江东部、江西、上海、安徽、江苏和台湾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累计雨量250-450毫米);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降水D.蒸发蒸腾 2 . 关于大气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压强就是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B.大气压强的大小与空气密度无关 C.大气压强会随高度而改变,且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改变的 D.大气对屋顶有向下的压力,为什么没有将屋顶压塌,是因为房子造得坚固 3 .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多雷雨天气.下列表示雷雨的天气符号是() A.B.C.D. 4 .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事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图钉钉帽面积比较大是为了增大手指对它的压强 B.水坝的形状上窄下宽是因为同种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利用了大气压 D.用吸盘挂钩物品是利用了吸盘的吸力 5 . 高压锅煮牛肉时,牛肉容易烂,其原因是() A.高压锅内压力大,牛肉被压烂 B.高压锅内压强大,牛肉易膨胀变烂 C.高压锅内水的沸点高,煮沸时,牛肉在高温下易煮烂 D.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低,煮沸时,牛肉在低温下易煮烂 6 . 在暑假里,下面哪一种气象灾害是我们永嘉人经常遇到的() A.寒潮B.台风C.龙卷风D.地震 7 . 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出现在非洲索马里,为63 ℃;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为-88.3 ℃。下列四种温度计,可用于这两处的是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a42350.1 b100-401 c200-102 d100-100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要点

1 在线分享文档 用科技让复杂 的世界变简单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 知识要点 第一节 大气层 1、 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 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 、没有天气变化; B 、没有声音; C 、易受陨石侵袭; D 、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 、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 、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问: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 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 、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 A 、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 滴 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 药液持续滴出; 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 、 标准大气压P== (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B 、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 方,大气压就越小;D 、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 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 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4、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A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 、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C 、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5、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A 、高山反应 B 、拔火罐原理 C 、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 D 、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6、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A 、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 、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 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报告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教案的实践研究 宋诏桥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小学科学教案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科学教案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探究和科 学概念双螺旋发展”的趋势。老师在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关注孩子概念的获得,重视科学素养的提升。但是在我们的教案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等影响,面对众多杂乱的客观信息,只注重表象而忽视其内在的联系,热闹之后,活动之余,却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科学结论和思维发展。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状: 1.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讲解的科学概念,学生多是表现为当时明白,事后其 认识就会模糊不清,或者很快遗忘。 2.面对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究欲望,动手操作积极, 课堂表现主动;但如果让学生在探究中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时,学生明显缺乏主动性,不愿主动思考,探究活动缺乏深度,孩子的思维缺乏深度。 3.面对一个单元的教案概念,学生能对其中的几个点掌握较好,但整体概 念关系混乱,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4.课堂教案中,学生能解决熟悉的、容易的问题,面对新问题却无法下手, 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 当前小学科学教案非常重视探究的实质和深度。首先“探究目标”不仅要实现对科学知识、科学概念的认识,而且还要达到思维的发展;其次科教案中的探究内容主要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系列性的探究活动覆盖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形成系统的活动课程。科学教案的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构成的,那么活动的设计应如何体现探究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就了我们要深思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关注: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而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生动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从直观现象、感性直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质的飞跃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很难从直观形象感性认识上升到逻辑思维的理性分析。怎样解决做才能完成两者间自然的过度,提高教案的实质呢,在这里,我们课题组提出,在当前的课堂教案中,我们可以应用英国著名教育家.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逻辑思辨能力,提高教案的实效。 <二)研究的意义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如图所示的各种事例中,跟大气压无关的是() A.用吸盘挂钩挂物品 B.筷子提米 C.覆杯实验 D.用胶头滴管吸取试剂瓶中液体 2 . 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3 .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A.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南北温差大,寒冷干燥B.东部季风区冷热不明显 C.西北内陆地区长冬无夏D.以上三个都正确 4 . 如图是中国航母“辽宁号”训练时舰载飞机飞行的图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飞机飞离航母后,航母始终漂浮,航母所受浮力变小 B.飞机飞行时能获得向上的压强差,是因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小于机翼下方空气流速 C.飞机在航母甲板上加速飞行时,受到平衡力 D.飞机在起飞过程中,惯性将变大 5 . 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大气海洋”的底部,承受着大气对我们的压强大气压。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B.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1.01×105帕,(760mm汞柱) C.高压区中心空气从上往下流动,天气晴朗;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常形成阴雨天气 D.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也越大 6 . 2015年9月29日14时,台风"杜鹃"在浙江东南部沿海一带登陆。我市最高气温为27℃,最低气温为21℃。沿海海面北到东北风9-10级,阵风11级。这一天中我市的大气状态及变化称为() A.气候B.天气C.气温D.降雨 7 . 在一个空纸盒的侧面扎3个大小一样的孔,一个孔在接近盒底部的位置,一个孔居中,另一个孔在接近盒的上部的位置。用一条透明胶把3个孔封住,向盒中加满水,把盒子放在水池旁边,孔面对池子,并把胶带撕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 B. C. D. 8 . 在家中用电热水壶烧水,第一次烧了一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则两次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第一次为细线,第二次为粗线)()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问: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1)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标准大气压P== (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 方,大气压就越小;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4、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A、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 定相同; B、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C、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5、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 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6、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 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高压锅的使用原理: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