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永的评价

关于柳永的评价

关于柳永的评价

⑴宋代以来,许多词评家认为,柳永引用俗语,难登大雅之堂;加之他的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气量不大。

⑵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柳永“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⑶近人夏敬观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俚词袭五代之风,开金元曲子之先声。

柳永的词精选10首

柳永的词精选10首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永的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词牌名:黄莺儿|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临江仙引·上国 词牌名:临江仙引|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 锦堂春·坠髻慵梳

词牌名:锦堂春|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坠髻慵梳,愁蛾懒画,心绪是事阑珊。觉新来憔悴,金缕衣宽。认得这疏狂意下,向人诮譬如闲。把芳容整顿,恁地轻孤,争忍心安。 依前过了旧约,甚当初赚我,偷翦云鬟。几时得归来,香阁深关。待伊要、尤云殢雨,缠绣衾、不与同欢。侭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 御街行·前时小饮春庭院 词牌名:御街行|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前时小饮春庭院。悔放笙歌散。归来中夜酒醺醺,惹起旧愁无限。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 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惟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欢。 满朝欢·花隔铜壶 词牌名:满朝欢|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 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欢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制词调最多的词人。苏轼的作词技法尽管也有新变,但是追根溯源,还是出自柳词。柳永在格律体制上的开拓精神是最为突出的,然而在词风的全面革新,词境的全面扩大,词品的进一步提升,其“变革”之功是由词学史的第二里程碑苏轼完成的。苏轼作为词的杰出革新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苏轼成就在于对词风、词境、词品的革新。从词的本体出发,实质上这种革新精神是与柳永有一定渊源的,苏轼对柳词的排斥只是针对柳词“卑俗”的一面,而非全盘否定。柳苏两家词风有别,但从“变革”精神来讲是如出一辙的。 柳词雅俗共赏,变“雅”为“俗”。“凡能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出了柳词在市民阶层的影响。柳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作品中俗词主要表现在意俗,毫不避讳地描写情场生活,主题也大多与歌妓有关,着力刻画她们的声貌容态,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描写。如《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整首词对歌妓舞姿刻画的淋漓精致,主题思想狭隘、低俗。但这并不是说柳永的词全部都是俗词,宋翔凤《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道出了柳词“雅”的一面,如《八声甘州》,王国维将《八声甘州》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等量齐观,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之。”无论是从章句、情调还是词境,此词都是柳词的典范之作。其实,将柳词分为“俗”和“雅”两方面是不符合实际的,“俗”和“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的,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如《雨霖铃》:以一个“凄”字带出全词凄凉的基调,继而写帐饮践行,泪眼惜别,下阙词锋一转,“多情自古伤离别”,揭示人间离合自古就有,从个别写一般。晓风残月,只添愁情,纵有痴言爱语,却不知向谁倾诉。此词在语言方面通俗、自然、流美;在情感表达方面铺叙而又含蓄,婉约缠绵又不艳不俚,通俗之中又

《八声甘州》柳永词作鉴赏

《八声甘州》柳永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原文】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⑴。渐霜风凄紧⑵,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⑶。是处红衰翠减⑷,苒苒物华休⑸。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⑹,归思难收⑺。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⑻。想佳人⑼妆楼颙望,误几回⑽、天际识归舟。争知我⑾,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⑿!

【注释】 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⑵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⑶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⑷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⑸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⑹渺邈(miao3):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⑺归思(旧读:sì,做心绪愁思讲):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⑻淹留:长期停留。 ⑼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yóng)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柳永词赏析

柳永词两首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 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自己创制了大量新调慢词。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慢词因篇幅长,字数多,在表现手法上自然要有别于小令。一般说,小令以含蓄蕴藉、言简意丰见长,慢词则以铺叙取胜。 慢词铺叙之法,在后来周邦彦和豪放派苏、辛等人手中,得到充分发展,但作为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柳永实在是功不可没。在柳永的带领下,词人们才大量创作慢词,并取代了旧有小令的地位。 二、开拓了词的题材 词从晚唐以来,主要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其内容总不出男欢女爱、离别相思。北宋前期词坛,文人填词大致承袭唐五代花间词风,而以晏殊、欧阳修为盟主。与晏、欧几乎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歌者之词”,却另辟蹊径,把汉魏乐府中游子思妇题材同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与离愁别绪的描写结合起来,从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到语言风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给文人词输进了新鲜的血液。 首先,柳词多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涉及时事政治与人民疾苦者很少。但他或抒写身世遭遇与对功名利禄的感慨,或反映妇女的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或描摹城市繁华和旅途风光,或咏史、咏物及游仙,都抛开了五代宋初的“烂醉花间,徘徊香径”,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真情实感。 其次,柳永词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的词。柳永曾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所以这类词多数是写妓女生活的,或写她们的绮罗香泽、柳腰花态,如《斗百花》之三;或写她们期望摆脱烟花巷陌,如《迷仙引》;其中虽有一些近于色情的描写,但大多数还是能如实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们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还有少数描写劳动妇女的,如《河传》,以生动的笔调勾画出水乡姑娘的健美身姿和活泼情趣,意境清新。描写男女恋情之作,或写相见之欢,或写离别之苦,都咨意渲染,层层铺排,写得情意深浓,缠绵悱恻。如最为传诵的《雨霖铃》,凄楚、伤感的情调,正是作家仕途坎坷、失意情绪的反映。“杨柳岸”一句,用晓风、疏柳、残月的凄清景象,烘托别后的寂寞、凄凉情绪,被称为“古今俊句”,更是成了柳永词的象征。 柳永的词突破了传统的题材范围,纳入了新的内容,为提高词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以后苏轼在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先导。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冷秋伴乡愁 ——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上片写景色。一个“对(望)”字领属全片,作者面对的具体景物是“雨”“江天”“秋”“风”“关河”“照(太阳)”“楼”“红”“翠”“长江”。分析这些景物特点的描写可以感受作者的心境。“暮、清、霜、残”,暮视觉由明转暗、霜触感冰冷、清纯而无色视觉冷色,残则形态不全、破而不完整。秋意色彩暗淡、物象衰败、触感清冷、应当是残秋之景。其色气在作者刻意反复涂抹下得以强化。暮雨洗清秋,是冷上加冷就如三九天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霜风凄紧,凄是冷周身瑟瑟,紧是劲、风力强劲,更让人难以喘息,一场秋雨一场寒说得就是这个。关河冷落,冷落是寂寥没有生气,(残照当楼)楼穿残阳、(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草木衰黄,一片死寂。广袤的大地上动得只有江水,也是“无语”东流,冷落孤寂到了让人绝望。关河是彰示所述人事涉及地域的标志,羁旅行役的地标。作者伫立或凭栏远望良久,面对景象不断变化,画面有动有静有立体感。从暮雨阴沉到霜风卷云到残阳西坠是时间的变化(渐霜风凄紧);潇潇秋雨映衬于茫茫江天,呼啸秋风肆虐苒苒物华,是立体画面。时空开阔辽远苍茫,意象丰富,洪细包孕,交相映衬,景致恢弘。思乡的人对时间久距离远衰破残败的景象(伤春悲秋)非常敏感,孤独寂寞寒冷(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同病,

境由心生,什么样的心境便摄入什么样的景色。分析其中相似点就不难理解情景如何交融。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下片紧承上阙,“登高临远”呼应开篇“对”字。“不忍”让我们想到“独自莫凭栏”的泣血告诫,那是思乡念亲的苦痛难以承受的诉说,“归思难收”那是作者难以抑制思念,本想登高远望聊作“归思”的慰藉,但常常转变成了断肠般的摧残越发“难收”,正因如此才“不忍登高”和“归思难收”的矛盾,痛苦之剧可见可感。这种痛苦一年多来无时无地不困扰着他,“何事苦淹留”甚而开始怀疑这种(羁旅)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痛苦地迷茫。作者眼前出现了幻觉,仿佛看到远在家中的亲人也正在思念自己,“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样的凭栏,凝望着远方“归舟”,期待盼望激动但是几次希望就是几次失望,天涯人经历着一样的苦痛,一误再误都不能罢休。身异地心同愁,非一人之苦乃众人之苦。 ——冷秋乡愁。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年代:宋 作者: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②暖酥消:脸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亸:下垂貌。 ④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代四川产的彩色笺纸。象管:象牙做的笔管。 ⑤镇:镇日,整天。 【评解】 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赏析》:柳永的身世处境,使他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的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她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因而,词里刻画的许多妇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格外生动、真切。《定风波》就是一首描写很成功的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词。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体现出柳永“俚词”的特点。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因此,桃红柳绿,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即“惨绿愁红”;一颗芳心,整日价竟无处可以安放。“是事可可”意思是事事都平淡乏味。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照、韶景如画,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思起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美景反衬出“犹压香衾卧”的惨愁。长久以来不事打扮、不加保养,相思的苦恼,已弄得她形容憔悴,“暖酥”皮肤为之消损,“腻云”头发为之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无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接下来,词人让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站出来直抒胸臆:早知这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在身旁。在我俩那间书房兼闺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铺纸写字、念他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会象现在这样,一天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阴白白地虚度!词的上阕重在以景衬情,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下阕则深入到理想情趣。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让心上人安安稳稳地吟诗诵书,自己在一旁温存相伴,过一份静谧、温馨的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冷酸无情的,多少个被情郎抛弃的青年女子在无边的苦海中虚度着大好的青春年华。柳永在这首词中代她们发出了心中的呼声:“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张先对宋词的贡献

张先对宋词的贡献 陈敏 摘要 宋词与唐诗平分秋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最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取得了与唐诗并重的地位。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温庭筠、韦庄、李煜、张先、柳永、苏轼、周邦彦等,然在这一链条中有一个环节往往被人所忽视,这一环节就是张先。李清照《词论》中:“张先虽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这有失偏颇,使后人对张先也不够重视。张先在北宋词坛的作用是积极的,他对词境有所开拓,使词逐渐雅化又未失古意,不似“豪苏腻柳”,开始创制慢词并用题序,使词从应歌转向应社。对苏轼、周邦彦有很大影响,是北宋词发展中的一个转折关头,可谓是一大家。 关键词:张先;雅化;开拓;创新;影响

Studies on Zhang Xian’s contribution to the Ballad of Song Dynasty Chen Min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Song Ballad (in Chinese, ci) has won the same preeminence as Tang Poem. In the history of The Ballad, a number of great poets, such as Wen TingYun, Wei Zhuang, Li Yu, Liu Yong, Zhou Bangyan and so on, all made huge contributions to its development. But one great poet, who was an excellent push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llard, Zhang Xian was often unsatisfactorily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inquiry, as Li Qingzhao made a negative comment on his writing in her book of “On The Ballard”. But in fact, Zhang enlarged the vision, intellectualized the genre, and began to compose slow Ballard. This paper will conclude that Zhang, who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Su shi and Zhou Bangyan, was a great Ballard-composer who pushed the tu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Ballard. Keywords: Zhangxian; Elegant; Develop; Create; Affect

八声甘州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八声甘州-柳永《八声甘州》赏析柳永《八声甘州》赏析文/开心老 哥——5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词牌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凉。潇潇,雨声急骤;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河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山河,关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朵凋零,绿叶枯萎。是处,到处。红,指花。翠,指叶。苒苒物华休:景物逐渐凋残。苒

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休,停止,凋零。临:面对。渺邈:遥远。归思难收: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思,心思。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感叹这些年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因而饱受相思之苦呢?踪迹,行踪,走过的地方。淹留,久留他乡。八声甘州佳人:美人。顒望:一作“凝望”,抬头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思是说,想象爱人从妆楼上远望天际,辨认我的归舟,却认错了多少回。 极写思情之深。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爱人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依靠着栏杆如此愁思不解。争知,怎知。阑干,同“栏杆”。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满目凄凉,到处都是残花败叶,美好的景色

柳永的词集

柳永的词集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永的词集 1、《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4、《望海潮》 东南形胜, 三吴(另一版本为“江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亦作“凝眸”)。 6、《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 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 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 终日恹恹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 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词的贡献 柳永对于宋词的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两点,即“屯田蹊径”和“柳氏家法”,具体的表现如下: 一、变旧声为新声: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扩大,相应的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二、变雅为俗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a)在题材上,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 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 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 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忧愁,如他的《满江红》; 再次,表现了北宋繁荣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 情,如他的《望海潮》;最有他还工于对于羁旅行役内容的描 写。

b)在语言表达上,大胆革新,充分利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富有表 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直接与人对话,诉说 时使读者与听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接受 三、以赋为词 1,善于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从景入事,因事牵情,情因景系,情景交融。柳永使用慢词,将“敷陈其事而直言 之”的赋法移植入词,铺陈描绘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场 面和过程,以及人的情感心态的变化。 2,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即从自我思念对方到对方思念自我的多 重空间结构。 3,与铺陈相配合,柳永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柳永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一方面后人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手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词的一代新风。

八声甘州 柳永

八声甘州柳永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方着笔”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的感情。 3、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以及“从对方落笔”的抒情角度。 2、理解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5’ 学生背诵《雨霖霖》 二、新授 25' (一)引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投影示: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世称柳七或柳屯田。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三)题解 投影示: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四)指导学生自学,初步疏通课文 1、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质疑。教师答疑。 补充注释残照:夕阳休:凋残 2、学生完成自学作业: (1)给下列字注音: 苒苒:邈:颙:恁: (2)上阕写,下阕写 3、指名学生朗读,对朗读中存在的读音、停顿错误进行纠正。 4、指名学生逐字逐句译解全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更正,并出示投影明确。(五)分析鉴赏 作品是如何通过描写萧条凄清秋景来抒发游子的羁旅思归之情的? 1、赏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几句中有两个领字,分别领起下文,找找看,是哪两个字?你认为“清秋”前用一“洗”字有何妙处? 投影示: 词开头两句以一“”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秋江雨景,写出了清秋江天之寂寥;“秋”本来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以为“秋”只有暮雨“洗”才能如此,使人感到生动真切。 所接三句以一“”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 2、赏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此两句接写楼头所见,是怎样的顺序?“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有什么内涵? 投影示: “是处……”写眼前物华衰落的景。“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飒,“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景。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了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未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出词人的痛苦心情。 3、上片写景,层层铺叙,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投影示: 上片以层层铺叙手法,描绘登高所见萧条凄清秋景。这些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苍茫凄清,的境界之中。写景中浸染了词人浓重的离情。 4、小结上阕: 投影示: 上阕:状写登高所见凄清秋景 5、结合整个下片,说说诗人为什么“不忍”“登高临远”? 投影示: 一是

柳永的的经典诗词10篇

柳永的的经典诗词10篇 在词史上,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永的的经典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正宫·爪茉莉秋夜每到秋来 词牌名:正宫|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爪茉莉秋夜 每到秋来,转添甚况味。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其聒得、人心欲碎,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深院静、月明风细。巴巴望晓,怎生捱、更迢递。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河传·翠深红浅 词牌名:河传|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翠深红浅。愁蛾黛蹙,娇波刀翦。奇容妙妓,争逞舞裀歌扇。妆光生粉面。坐中醉客风流惯。尊前见。特地惊狂眼。不似少年时节,千金争选。相逢何太晚。 看花回·玉城金阶舞舜干 词牌名:看花回|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玉城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

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 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看花回·屈指劳生百岁期 词牌名:看花回|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屈指劳生百岁期。荣瘁相随。利牵名惹逡巡过,奈两轮、玉走金飞。红颜成白发,极品何为。 尘事常多雅会稀。忍不开眉。画堂歌管深深处,难忘酒盏花枝。醉乡风景好,携手同归。 洞仙歌·乘兴 词牌名:洞仙歌|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乘兴,闲泛兰舟,渺渺烟波东去。淑气散幽香,满蕙兰汀渚。绿芜平畹,和风轻暖,曲岸垂杨,隐隐隔、桃花圃。芳树外,闪闪酒旗遥举。 羁旅。渐入三吴风景,水村渔市,闲思更远神京,抛掷幽会小欢何处。不堪独倚危樯,凝情西望日边,繁华地、归程阻。空自叹当时,言约无据。伤心最苦。伫立对、碧云将暮。关河远,怎奈向、此时情绪。 安公子·长川波潋滟 词牌名:安公子|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

柳永对宋词的全面改革

柳永对词的全面变革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卓有建树的词人。他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人,对宋初词坛的发展和后来词人的创作影响巨大。他大力创作慢词,一改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他对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意象的组合,景物的描写,题材的开拓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建树,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以《戚氏》为例,谈谈柳永对宋词的全面变革:一、大量创制新的词调。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其词一向以“创”字为挈领,他自创词牌,不拘一格,如《迎新春》《黄莺儿》……这首《戚氏》就是柳永的首创,前后三叠,二百一十二字,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 二、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大量创作慢词、填写慢词。柳永大力推广并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比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 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全文长达200多字,因此,作者可以游刃有余的把所表达的内容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肆意的展开联想与想象,联系到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广泛的描绘到“槛菊”、“井梧”、“飞云”、“蝉、蛩”等事物,因而作者可以更自然地融入感情,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极大限度的扩展了词的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范围。柳永对慢词的推崇,打破了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 三、语言表达方式上的革新。雅词多从书面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俗词则充分运用日常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 柳永的词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有关柳永的经典诗词摘抄

有关柳永的经典诗词摘抄 1)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柳永《破阵乐露花倒影》 2)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3)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4)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5)更回道、 重城不见, 寒江天外, 隐隐两三烟树。 ——柳永 《采莲令月华收》 6)碧云归去认无踪。——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7)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8)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9)殚云尤雨, 有万般千种, 相怜相惜。 ——柳永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10)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11)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12)况值阑珊春色暮。——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13)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柳永《迷仙引才过笄年》 14)一轩明月上帘栊。——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15)怒涛渐息, 樵风乍起, 更闻商旅相呼。 ——柳永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16)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 天气》 17)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18)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19)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 收》 20)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21)雨残稍觉江天暮。——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22)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 23)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 24)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柳永《夜半乐冻 云黯淡天气》 25)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柳永《秋夜月当初聚散》 26)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27)池上凭阑愁无侣。——柳永《甘草子秋暮》 28)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柳永《破阵乐露 花倒影》 29)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苏轼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 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很广阔的,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乐,能够歌唱。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发展,却把描写爱情或色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它除了适应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这样,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夯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它只有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沃土,才能生长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在以“花间派”为代表的传统词作开始衰落之际,苏轼登上了词坛。词的创作这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诗为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将触角伸进了诗的题材范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促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大大开拓了词境。借用写诗的某些方法作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深化了词的内涵。苏词的内容和题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民族斗争是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词史上,苏轼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苏轼忧国忧民,具有远大的报负,即使在遭遇人生“低谷”时,他那种欲有所为、欲有所“伸”的政治抱负也在词中时时可见。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赤鼻矾,写下了那首声震词坛,千载传响的热情向往英雄事业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