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主要病害
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中国蜂业23蜜蜂健康2021年5月 养蜂技术该项技术集成面向两个主要方向:1.为由政府牵头或主导发展本地区蜂产业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2.为企业或规模蜂场生产蜂产品的过程提供蜜蜂健康管理及兽药残留保障。
为了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我国蜂业产业的主战场,从2021年开始,在农业农村部“重大动物(蜜蜂)疫病监控与防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及“农业农村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巧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王相玉│口述 王红燕│整理中蜂囊状幼虫病对中蜂危害很大,也是广大中蜂养殖者最头疼的疾病。
我养意蜂30多年,同时也养中蜂,2015年我的中蜂群发展到40多箱,蜂群很强,我暗自欢喜,结果中囊病一来,飞的飞逃的逃死的死,最后只剩十来箱。
我对养中蜂丧失了信心,干脆全养意蜂。
2016年1月,我把中蜂和意蜂一块运到贵州安顺春繁、采油菜,将中蜂放在亲戚家饲养,我只管意蜂。
中蜂到贵州同样也发展不起来,到了5月1日安顺的羊角梨蜜源大流蜜,我到蜂场一看,每箱中蜂出勤繁忙,采粉也多,打开蜂箱一看中囊病症状消失,箱箱痊愈。
我想是不是羊角梨蜜粉可以防治中囊病和欧幼病。
通过多年观察,羊角梨蜜饲料吃完就开始烂子,把羊角梨连株带根挖回来熬水喂蜂,病症消失,特有效。
后来,我买来粉碎机,把羊角梨粉碎成细面撒在框梁上,2个月撒1次,从此没再发生中囊病,也没出现过烂子。
我送给很多蜂友使用,他们用了都说灵,中囊病18天治愈,蜂群养得很壮,蜂友满心欢喜,我给它起名叫“中囊歼”。
羊角梨是我地夏季主要蜜源,在贵州安顺市至清镇市均有分布,其他地方没有。
中囊病不再是中蜂的“癌症”,危害中蜂的中囊病一去不复返。
心”的支持下,蜜蜂病虫害生物学创新团队联合中国养蜂学会将该项技术集成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共同开展为养蜂工作者、管理者、蜂业合作社、标准化蜂场及蜂产业基地等提供蜜蜂健康及蜂产品兽药残留源头治理的技术服务,从源头治理及蜂产品残留全流程监控2个环节入手,确保蜂群健康和蜂产品兽药残留达标,为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和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蜜蜂的巢虫、胡蜂、蚂蚁危害怎么防治?

蜜蜂的巢虫、胡蜂、蚂蚁危害怎么防治?
我是饲养中华蜜蜂的,这里说的是中蜂。
危害中华蜜蜂的虫害
有很多,现在就特别说一下危害中蜂严重的几种虫害和防治的
办法。
1.蚂蚁危害。
我是海南省的,我们这里有一种小小的黑黑的蚂蚁,这种蚂蚁不会咬人,但是对蜜蜂危害特别严重。
这种蚂蚁会跑到蜂箱里吃蜂蜜,吃蜂蜜的同时还会释放一种毒素在蜂蜜里,蜜蜂吃了就会死亡。
一旦这些蚂蚁进了这一群蜜蜂,就会经常来,蜜蜂会进行驱赶,也会死一大堆蜜蜂,甚至还会造成蜜蜂逃跑。
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发展。
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这种蚂蚁。
可以这样防治。
如果养蜂少的,可以在凳子上放蜂箱,凳子四个脚放四碗水。
如果养蜂多的,用凳子就不太实际,可以使用药物防治。
蚂蚁
2.胡蜂。
胡蜂是肉食的,在有胡蜂的季节胡蜂会来捕食蜜蜂,胡蜂是蜜蜂的一大敌害。
胡蜂危害严重的会导致蜜蜂围王,然后失王。
或者造成蜂王停产,然后逃跑。
可以使用药物防治,也可以自制防胡蜂片,比防逃片大一些的,胡蜂进不去蜂箱,也不会影响蜜蜂受到胡蜂捕食时,蜜蜂躲进蜂箱的速度。
只是尽量减少胡蜂对蜜蜂的危害。
胡蜂,图片来源于养蜂朋友
3.巢虫危害。
巢虫是危害中华蜜蜂的一大虫害。
蜡冥会产卵在蜂箱的缝隙,化成虫后会在蜂箱底,长大一些才会爬上巢脾。
吃蜂蜡的,会钻破蜜蜂蛹的封盖,造成白头蛹。
防治方法是饲养强群,保持蜂多于脾。
经常清理蜂箱底的脏东西。
老旧的巢脾要更换为新脾。
一般保持蜂多于脾了,巢虫也危害不起来,不需要特别使用药物防治。
巢虫是最好预防的,为什么中蜂偏爱得巢虫害呢?

巢虫是最好预防的,为什么中蜂偏爱得巢虫害呢?欢迎加入蜂蜜课题巢虫害与烂子病,囊状幼虫病,并列为中蜂的“两病一虫”,是严重制约中蜂发展的病虫害。
有些人养殖中锋,这几种病虫害总也逃不过,认为中蜂本来就爱得这些病虫害。
总在寻找着怎样治疗的方法,缺不去思考,为什么中蜂就爱得,病因是什么?也不明白预防的方法,等到得病了才知道着急。
中华蜜蜂是我国独有的蜂种,以适应环境能力强著称。
中蜂在我国生活了千万年,在野外完全能够生存,野生蜂甚至比人工养殖的中蜂还要生活的更好。
野生中蜂没有人工的管理都能存活下去,为什么被人类养殖以后还要蜂病虫害不断呢?基本上都是人为所至啊!巢虫害发生的原因巢虫是一种蜡螟(蜡蛾)的幼虫,蜡蛾是在蜂箱外的自然界中生活的,如果没有蜡蛾钻入蜂箱产卵,巢虫不会在蜂群里自己产生的的。
所以巢虫是最好预防的虫害,只要不准蜡蛾进入蜂箱产卵,只要产的卵能被工蜂清理出去,巢虫就不会有的。
因为蜡蛾幼虫喜欢吃蜂蜡,所以蜡蛾就会千方百计钻入蜂箱产卵,让幼虫能吃饱吃好。
因为这种虫在蜂巢脾上容易出现,所以我们就叫巢虫。
当然巢虫要吃的不仅仅是蜂蜡,还会啃食蜜蜂幼虫,给蜂群带来灾难。
中蜂为什么爱得巢虫有些中蜂人认为意蜂是不会得巢虫的,其实意蜂一样也会得巢虫,巢虫害并不是中蜂独有的。
我家养过中蜂,后来养意蜂。
如果养殖的意蜂群弱小稀疏,也会发生巢虫害,如果撤下来的巢脾不及时硫磺熏蒸杀灭巢虫卵,也会马上生出巢虫,毁坏巢脾的。
其实意蜂不得巢虫的主要原因就是蜂群密集强盛,能够防止蜡蛾钻入蜂箱产卵,能及时清理出巢虫卵,不给巢虫滋生的机会。
中蜂的繁殖能力不如意蜂,中蜂人也喜欢养殖弱小稀疏的蜂群。
而且中蜂人所用的蜂箱如果不标准,有破洞缝隙让蜡蛾钻入,弱小的中锋村就更难以防止了。
中蜂爱得巢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蜂群弱小稀疏,蜂箱不标准,有破损漏洞。
怎样防止蜡蛾钻入蜂箱产卵?阻止蜡蛾钻入蜂箱产卵就能避免巢虫害的发生,那怎么样才能阻止呢?首先,蜂箱一定要严密,除了巢门口能让蜜蜂自由进出以外,其他地方都不应该有破洞缝隙,严密合格的蜂箱是养好蜂的首要条件。
中蜂烂子病有什么特效药治疗?

中蜂烂子病有什么殊效药医治?
中蜂烂子病是烂子为特点一系列蜂病的统称,主要有物理性烂子病和病菌性烂子病两大类,其中物理性烂子病多是因巢虫、蜂群管理不当等导致的,而病菌性烂子病则多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蜂房蜜蜂球菌等引发的,下面来看一看中蜂烂子病有什么殊效药医治吧!
一、诱发病原
中蜂烂子病是以烂子为特点一系列蜂病的统称,从病因上看主要有物理性和病菌性两大类,其中物理性烂子病多是因巢虫、蜂群管理不当、巢内饲料不足等导致的,而病菌性烂子病则多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蜂房蜜蜂球菌、蜂房芽孢杆菌、蜂房侧芽孢杆菌等引发的。
二、典型特点
患病幼虫多在3~4日龄未封盖时死亡,早期患病幼虫或虫体卷曲呈螺旋状,或紧缩在巢房底部,后期虫体呈水湿状并显现浮肿、发黄等现象,腐烂虫尸稍有黏性但不能拉成丝状,有酸臭味,虫尸干燥后变成深褐色,易取出或被工蜂排除,巢脾显现插花子脾。
三、防治方法
中蜂烂子病的防治方法因病因、病情等不同而不同,例如中蜂囊状幼虫病毒引发的烂子病目前尚无殊效的药物,但某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和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的疗效,蜂房蜜蜂球菌等细菌引发的烂子病可用磺胺类药物防治,巢虫引发的烂子病可用巢虫净、巢虫清木片等药物防治。
四、注意事项
1、中蜂囊状幼虫病毒引发的烂子病目前尚无殊效的医治药物,但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和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的疗效。
2、蜂房蜜蜂球菌等细菌引发的烂子病可用磺胺类药物医治,可每千克1:1糖浆加1克磺胺噻唑钠调匀后饲喂蜂群。
3、巢虫引发的烂子病可用巢虫净、巢虫清木片等药物防治,病情严重时要更换蜂箱、烧毁巢脾并重新调入新脾。
4、中蜂烂子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例如确保蜂多于脾、公道保温或降温、补饲优质饲料,一旦患病要隔离医治。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措施

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措施2010年的气候反常,导致中蜂饲养区暴发了中蜂囊状幼虫病。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易感染的一种恶性传染性病毒病,传播速度快、很难治愈、死亡率高,可导致蜂场全场覆灭,提醒广大中蜂饲养者加强防范。
现将发病原因、防治方法刊登介绍,请广大蜂农参考防治。
推荐阅读:中蜂的四季管理一、发病的原因1、气候异常变化今年春季与夏初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频繁,这种异常天气对正处于繁殖高峰期的蜂群影响很大,群内幼虫多,子圈大,蜂群的哺育能力较弱,幼虫获得的营养不充足,遇上这种异常气候,巢内温度波动大,幼虫易受冻,容易感染发病。
2、饲养管理不到位一是保温措施不科学,个别蜜蜂箱内无保温物,有的蜂群甚至连隔板都没有,没有外保温物,这种保温措施,就是正常气候也不利繁殖;二是平时对巢脾、蜂具消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毒不彻底,只用硫磺熏巢脾蜂具,只防治了巢虫,而使用消毒剂的次数很少,对病毒、细菌病害忽视,将许多未曾消毒的旧巢脾、蜂箱等直接使用,潜伏在旧巢脾、蜂箱中的幼虫病病毒被直接带到越冬后的蜂群中来,在遇上蜂群内发病条件成熟时感染发病;三是掌握不住加脾造脾时间,造成蜂巢内部结构不合理,影响蜂群正常生活,使蜂群抗病能力下降。
相关阅读:蜜蜂大肚病四种防治方法二、防治措施1、焚烧深埋。
将病群全部焚烧深埋,彻底解决病源蔓延。
2、采取保守措施,将病群与健康群完全隔离,阻止病源蔓延,用抗病毒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采用清热解毒中草药,金银花50克、元胡10克、甘草10克、贯众50克;虎杖25克、甘草10克、元胡10克;华千金藤30克、元胡10克;治疗时选择任一配方加水浸泡,以文火煎熬约30分钟,取滤液按1:1比例加白糖或蜂蜜制成糖浆,调匀喷脾,每剂可喷喂30~40脾,在喷喂之前,每群按扑尔敏1片,病毒灵2片的比例,研成粉末加入糖浆中。
3、选用新药防治防治囊状幼虫病,将药物用少量开水溶解,加入适量蜂蜜或糖浆中,傍晚时浇于巢脾上框梁上,供蜜蜂取食,每包药物用于3~4框蜜蜂,每天1次。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的, 有 的也 能 自愈 。
局部发病时 , 将 病 群 全 部 焚 烧 深埋 ,彻 底 杜绝 病
源 蔓延 。
3 . 2 采取 保 守措 施 将 病 群搬 离 3 k m 以外 , 与健康群完全隔离 , 严 格
控制疫病传播 , 对患病蜂场禁止转地放养 , 隔离治疗 ,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 , 气候温暖湿润 , 植 被 良好 ,
蜜 粉源植物 丰富 , 中蜂 资 源 量 大 , 山 区农 民 自古 就 有
养 蜂 的传 统 。近 年来 , 随着 人们 对 安 全 健 康 、 天 然 有 机
波动 害预 防和 蜂群 保 健 , 管 理粗 放 。早 春 、 晚 秋 低温季节保温措施不足或过度 ; 对巢脾 、 蜂具 、 蜂 箱 消 毒 工 作 的 重 要 性 认 识 不 足 ,消 毒 不 彻 底 或 不 消 毒 , 将 未 曾 消 毒 的 旧巢 脾 、 蜂箱等直接使用 , 潜 伏 在 旧巢 脾 、
倒 闭。本文分析 了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特征 , 提 出了切 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方法, 以便养殖户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
关 键词 : 囊状幼虫病 ; 防治; 技术
中图分类号 : ¥ 8 9 4 . 1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7 9 9 X( 2 0 1 5 ) 0 8 — 7 5 — 0 2
直 至完 全康 复 。
3 . 3 加 强 管 理
密集群势 , 断子 清 巢 , 合并 弱 群 , 做 到蜂 多 于 脾 ; 加 强 保 温 、保 持 蜂群 有 足 够 的饲 料 ,必要 时进 行 救 助 饲
作者简介 : 杨继明( 1 9 6 5 一 ) , 男, 甘肃成县人 , 畜牧师 , 主要从事畜牧兽 医技术推广工作。
蜜蜂主要疫病表

雅氏瓦螨(大蜂螨) 雌螨呈横椭圆形,长1.17毫米宽1.77毫米,体色为暗红至褐色,有三个齿四对足;雄螨比雌螨小,长0.88毫米宽0.72毫米,卵圆形。
主要寄生在蜂体上和封盖雄蜂房内。
巢门前可见翅足残缺幼蜂爬行,工蜂拖出死蛹体上有时可见白色若螨。
被大蜂螨寄生的蜜蜂发育不良,体质差,采集力差、寿命短。
春初、秋末金螨扑、复方绝螨一号、二号、特效绝螨三号、五号、六号、螨毒菌一次净(中、西均可)、特效绝螨王、特效绝螨精、强蜂扑螨香粉亮热厉螨(小蜂螨) 雌螨呈卵圆形,体长1.03毫米宽0.56毫米,前端较窄,后端纯圆;雄螨呈卵圆形,淡黄色,长0.95毫米宽0.56毫米。
主要寄生在子脾上,很少寄生在蜂体上,对幼虫和幼蜂危害特别严重,常常造成群势衰弱,甚至全群覆灭。
2~3月繁殖,5~6月达到高峰升华硫、小螨锐克、金螨扑、螨毒菌一次净(中药)、强蜂扑螨香粉、螺原体病(爬蜂病) 螺旋菌质体,是螺旋状的丝状体。
病蜂腹部膨大,行动迟缓,翅微卷下垂,不能飞翔,只能在蜂箱周围爬行,中肠变白胀肿,环纹消失,后肠积满绿色水样粪便。
早春爬立克、特效爬蜂康、菌毒快克、蜂百克白垩病(石灰质病) 由真菌球囊菌引起。
死亡幼虫尸体变干、变硬,形成白垩状,有白色似棉花纤维状的菌丝或有呈球形的囊孢。
春季、初夏白垩清、特效百菌杀、螨毒菌一次净(中药)囊状幼虫病(中蜂尖头病) 由囊状幼虫病毒。
患病幼虫大多在封盖内死亡,死亡幼虫呈黄褐色,不腐烂,无粘性,无臭味。
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囊立克、菌毒快克蜂百克与爬立克共用特效欧洲幼虫腐臭病(黑色幼虫病) 蜂房球菌。
死亡幼虫最初呈苍白色,最后呈黑褐色,具有酸臭气味,无粘性,不能拉成细丝。
多发春季特效百菌杀、特效幼虫康、螨毒菌一次净(中药)美洲幼虫腐臭病(烂子病、臭子病) 由幼虫芽孢杆菌。
幼虫组织腐烂、变成粘稠、深褐色、能拉丝的物质,有腥臭味。
春夏秋均可发生菌毒快克、特效幼虫康、螨毒菌一次净(中、西均可)麻痹病(黑蜂病、瘫痪病) 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引起。
蜜蜂的病敌害

蜜蜂的病敌害蜜蜂的病害和敌害是发展养蜂业的一大障碍,为保种养蜂业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蜜蜂病敌害的防治工作。
一、病敌害种类(1)传染性病害①病毒性病害:囊状幼虫病、麻痹病。
②细菌性病害: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败血病、副伤寒。
③真菌性病害:白垩病、黄曲霉病。
④原生动物病害:孢子虫病、变形虫病。
⑤寄生虫病害:蜂虱、肉蝇、驼背蝇、地胆病、蜂螨。
⑥综合性传染病爬蜂病。
(2)非传染性病害①气候原因卷翅病、幼虫冻伤病②蜜源原因(中毒)枣花病、甘露蜜中毒、花蜜花粉中毒、农药中毒③遗传原因死卵病(3)敌害:包括昆虫及蜘蛛类敌害(胡蜂、蜘蛛、蜡螟)、两栖类敌害(蟾蜍、青蛙)、鸟类敌害、兽类敌害(狗熊)、鼠类二、病敌害防治(一)美洲幼虫腐臭病(烂子病)一年四季幼虫均能染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这时正是蜂群繁殖和生产的季节,危害较大。
1、病原幼虫芽孢杆菌(最适宜温度37℃,适应性很强,沸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2、症状发病死亡的多是封盖后的幼虫。
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最容易感病,西方蜜蜂易患此病,东方蜜蜂对此病抵抗力较强。
患病蜂群的封盖子脾表面,常呈湿润、油光和下陷,并有针头大的穿孔,形成所谓的“穿孔子脾”。
死亡幼虫起初呈苍白色,以后逐渐变深,呈淡褐色、咖啡色,最后呈暗褐色。
虫尸呈粘液胶状,发出鱼腥臭气味。
用火柴棒挑取,可拉成2~3厘米的细丝。
虫尸干枯后紧粘房壁,工蜂难以清除。
(见示意图)3、诊断(1)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微生物学检验涂片——染色芽孢,可发现许多单生或链状的椭圆形杆菌或芽孢。
(3)牛奶鉴别试验新鲜牛奶2~3毫升,置试管中,再挑取幼虫尸体经分离培养的菌体少许加入试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在30~32℃下培养1~2小时,若见牛奶凝聚,则为美幼病。
4、传播途径传播来源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
传播方式内勤蜂的饲喂和清扫,调换子脾。
5、发病与环境的关系(1)与虫龄的关系孵化24小时的幼虫易感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蜂主要病害有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中蜂主要敌害有巢虫、胡蜂、蟾蜍。
一、囊状幼虫病
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急性型发病,来势猛、传染快,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旦急
性流行,可垮蜂70%。特别是气温低,温差变化大,蜜源不足的季节,发病率高。湖南发
病高峰期出现在3~4月和9~10月。
1、主要症状
死亡幼虫多为六日龄大幼虫,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严重的“花
子”现象,得病的巢房盖出现大的孔洞,封盖幼虫卷曲。得病幼虫体色由白变黄,继而变褐
色变黑色,死虫直卧巢房底,头部翘起,身体末端呈囊状物,形状呈龙船状,干后容易被工
蜂消除。
2、防治方法
①预防:选育抗病品系、控制病群相互传染、蜂箱巢脾消毒,换王等。
②治疗:痹蜂康为纯中药内服剂,每小袋可治蜂20脾蜂。半枝莲、五加皮、板蓝根、金银
花各25克加水煮煎,浓缩后配糖水傍晚喂蜂,每剂药可喂蜂40脾,喂至不见病虫为止。
二、欧洲幼虫腐臭病
中蜂常见病。此病春秋两季容易发生,病原为蜂房链球菌,被污染的饲料和污水是传播该病
最大的来源。
1、主要症状
欧洲幼虫病一般只感染2日龄幼虫,病虫在4~5日死亡。患病幼虫体色由白变黄,直至黑
褐色,最后在巢房底腐烂干枯,成为无黏性,易清除的鳞片。此病危害幼虫严重时,蜂群中
长期只见卵、幼虫,看不见封盖子。
2、防治方法
①预防:选育对病害敏感性低的品系、换王,打破群内育虫周期、病箱严格消毒。
②治疗:蜂洁为新型杀菌消毒剂,用蜂洁治欧幼病较好;亦可用链霉素糖浆喂病群,但易造
成蜂蜜污染。
三、巢虫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危害中蜂主要是大蜡螟和小蜡螟的幼虫。一年发生3—4代,幼虫期50
天左右,每年6—7月巢虫危害猖獗。
危害状况:蜡螟白天躲在黑暗处,晚上潜入蜂箱,产卵在箱底蜡屑或箱缝等处。卵孵化成幼
虫,幼虫爬上巢脾蛀食蜡质,在巢脾上打坠道,吐丝作茧,毁坏巢脾,伤害巢脾上的幼虫和
蛹,巢脾上出现“白头翁”病。轻则群势下落,重则全群逃亡。
防治方法:
l、经常清扫蜂箱,清除残渣残屑。
2、蜂多于脾或蜂脾对称,使巢虫无法爬上巢脾。
3、发现有白头蛹时,提脾抖去蜜蜂,放在太阳下照射3-5分针,巢虫见光即爬出,然后消
灭之。
4、把无蜂的巢脾,放在空箱内,定期用硫磺熏杀。
四、胡蜂、蟾蜍
胡蜂又名大胡蜂、大黄蜂。是我国蜜蜂的一大敌害。胡蜂有14种,危害蜜蜂的主要有6~8
种,南方山区胡蜂一年可发生5~6代,夏秋两季危害最大。胡蜂性情暴烈凶猛、攻击力强。
可在空中任意捕捉蜜蜂;可在蜂箱巢门前围攻蜜蜂;可咬破蜂箱,3~5成群进入蜂箱咬死
蜜蜂,被危害的蜂群集体逃跑。留下的虫蛹,胡蜂将其运回自己的巢穴,哺育后代。有资料
报道:20~30只大胡蜂,数小时内,可杀死5000~20000只蜜蜂。胡蜂防治方法以捕杀为
主,毒杀、火攻效益高。发现有胡蜂在蜂箱边飞翔,即用木板捕杀,打得凶,胡蜂就不来。
蟾蜍(俗称癞蛤蟆) 白天躲在蜂箱底或周边杂草洞穴中,天热的夜晚守在巢门边捕食蜜蜂。
一只大蟾蜍一晚可食100~200只蜜蜂。防治办法是抬高蜂箱,清除杂草穴洞,早晚人工捕
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