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吉简介

路易吉简介
路易吉简介

路易吉·伽伐尼与生物电的发现

王胜利(2013E8003861112),大连化物所路易吉·阿罗西奥·伽伐尼(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是意大利医生、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现代产科学的先驱者。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出生和逝世。在1771年,他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从而发现神经元和肌肉会产生电力。他是第一批涉足生物电领域研究的人物之一,这一领域在今天仍然在研究神经系统的电信号和电模式。

早年时,他的愿望是进入了教堂,但他的父母说服了他,让他改学了医学[1]。可见其父母为其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55年,伽伐尼进入博洛尼亚大学的艺术学院学习医学和哲学。1759年从医,开展解剖学研究,还在大学开设医学讲座。1766年任大学解剖学陈列室示教教师。1768年任讲师。1782年任波洛尼亚大学教授。1791年他把自己长期从事蛙腿痉挛的研究成果发表[2],他的著名的动物电流,在他的一篇名为"De viribus electricitatis in motu musculari commentarius," 的论文中做了理论阐述。[3]这个新奇发现,引起科学界大为震惊。路易吉·伽伐尼最先证明自脊髓伸出的神经能产生电这一实验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十项最伟大的科学实验之一。[4]围绕这一发现还有一段科技史上的佳话,那就是:动物电还是热释电:伽伐尼与福特之争。

帕维亚大学的实验物理学教授亚历山德罗·伏打(福特)重复并检验了伽伐尼的实验,他是最早这样做的科学家之一。起初他接受动物电理论,然而后来他开始产生怀疑。伽伐尼的理论认为,电流传导是由动物的腿(或身体其它部分)内含有的特殊电力产生的;而伏打提出,电流传导是通过伽伐尼在试验中用来连接神经和肌肉的金属线产生的。伽伐尼相信动物电来自骨盆中的肌肉;反对这一理论的伏打则提出,动物电是摩擦青蛙皮导致的一种物理现象,而不是“金属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电流。因而,为了二人之间关于电力的源头与成因的争论,伏打建造了第一个原电池,用以证明他的对手的理论错误。伏打制造的这个“堆”后来被称作伏打电堆。伏打认为,所有原电池都有电动势;生物电和电化电池产生的电流的化学基础相同,因而“动物电现象”可在动物体外被复制。伏打的直觉是正确的。伏打反对伽伐尼有关“动物电流质”的结论,但是二人在分歧中仍然尊重彼此,伏打提出Glavanism这一术语,以描述化学活动产生的直流电。

和伏打的争辩过后,伽伐尼一直保持低调。部分是因为他对分歧的态度,部分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变得糟糕起来,尤其是当他的妻子露琪亚于1790年去世之后。由于伽伐尼不愿意介入和伏打的争辩,他委托他的外甥乔凡尼·阿尔蒂尼(英语:Giovanni Aldini)作为动物电理论的辩护者。乔凡尼·阿尔蒂尼在伽伐尼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做了被人们认为很疯狂的电击尸体实验,他也因此被选为十位疯狂的科学家之一。[5]乔凡尼·阿尔蒂尼曾在观众面前对一个名被处死的谋杀犯尸体做实验,他将一根电棒通到这个人的直肠,接着,死刑犯开始扑腾,腿开始乱踢和颤抖。当电棒放到脸上时,死刑犯的脸开始颤动,左眼张开。在场观看的一些观众以为死刑犯起死回生了,但实际上死刑犯跳跃活动之后,他还会再次死去。

法国占领意大利后,于1797年建立了附庸国——奇萨尔皮尼共和国,后者要求所有大学教授向新政权宣誓效忠。伽伐尼反对社会和政治的混乱,因而和其他同事一道拒绝效忠。结果新政权剥夺了伽伐尼的一切学术职位和公共职位,从此

他失去了全部经济来源.1798年12月4日,苦闷又贫困的伽伐尼在位于博洛尼亚的兄弟家中去世。[6]

伽伐尼的影响:《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特别提到了伽伐尼的研究报告。伽伐尼的报告是夏季阅读书目的一部分,这一书目引起了在瑞士的一次下雨天进行的一场即席鬼故事大赛,继而导致了小说《弗兰肯斯坦》和其中的复活情节的诞生。伽伐尼的名字仍在伽伐尼电池,伽伐尼电势(英语:Galvani potential)、伽伐尼腐蚀(英语:Galvanic corrosion)(又称电偶腐蚀)和伽伐尼计(galvanometer,检流计)这些术语中使用。向钢、铁上镀锌的保护电镀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伽伐尼化”。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伽伐尼陨石坑(英语:Galvani (crater))——以他的名字命名。意大利化学会颁发的路易吉·伽伐尼奖章(英语:Luigi Galvani Medal),表彰外国电化学家的工作。

现在博洛尼亚的伽伐尼广场以他命名,广场中有一尊大理石纪念雕像,表现了伽伐尼观察他的青蛙实验的场景。雕像面向阿奇吉纳西奥宫(英语:Archiginnasio of Bologna), 后者曾是博洛尼亚大学科学院的所在地。[7]伽伐尼的精神在这座城市世代传承,照耀着人们追求真理的道路。

由于伽伐尼的出色的研究工作,他在《意大利100人排行榜》一书中位列三十位。[8]

参考内容:

1、Luigi Galvani,IEEE Global History Network.

2、伽尔瓦尼,百度百科

3、Galvani,Luigi,大英百科全书

4、人类历史上十项最伟大的科学实验,中国公众科技

5、十位疯狂的科学家,新浪爱问知识人

6、Bresadola,Marco.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life of Luigi

Galvani,Brain Research Bulletin

7、路易吉·伽伐尼,维基百科

8、意大利100人排行榜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双方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 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 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

日元

日元 一、日元简介: 日元是日本的法定货币,于1871年制定。 发行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 货币符号:“¥”标准代号为JPY 日元单位:“円”(即为“元”的简写体) 纸币面额:10000元、5000元、2000元、1000元(由日本国立印刷局制造,称为日本银行券) 铸币面值:1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500元 1日元等于100钱 二、日元的特点及票面特征: 日元特点: 日元的印制水平较高,特别在造纸方面,采用日本特有的物产“三亚皮浆”为原料,纸张坚韧有特殊光泽,为浅黄色,面额越大颜色越深。 票面特征:

10000日元正面主景是日本教育家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泽谕吉头像,背面主景是两只雉

新版5000日元正面是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背面是《蝴蝶花》局部。 2000日元正面主景是古代牌楼,背面主景是书法绘画。

新版1000日元正面是被誉为“国宝”的日本生物学家野口英石,背面是富士山 三、日元纸币D版券防伪特征 1983年版的日元纸币看似柔美、淡雅的构图,精美细致的水印,实则机关暗布,设置了不少防伪点。如在正面与背面水印窗周围的朵朵樱花,部分以黄色小圆圈表示的花蕊实际上是防复印标记,但设置得十分巧妙,与纸币上的其他图案有机地融为一体。1993年发行的钞票做了少许改动,增加了两项防伪措施——紫外荧光油墨印制的“总裁之印”和缩微文字。下面以1993年版10000日元钞票为例,来介绍D 版券的防伪特征。

日元D版券的防伪特征分布 1、水印 视障标志水印 10000元为横列2个环形水印图案,5000元为竖列2个环形水印图案,1000元为1个环形。均在纸币正面左下角。 人像水印 10000元为福泽谕吉,5000元为新渡户稻造,2000元为一民族建筑——牌楼,1000元为夏目潄石。均在纸币正中空白处。 2、超细线条印刷 采用雕刻凹印人像与与超细线纹重叠印刷的 方法,每根细线不到0.1毫米,具有极好的防伪性。主景人像眼眸、眉毛等部位。

吉鸿昌 文档

吉鸿昌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及墓地可参观凭吊。 中文名:吉鸿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8日逝世日期:1934年11月24 日职业: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名将主要成就:全国“ 双百”英雄模范人物 原名:恒立 字:世五目录[隐藏] 人物生平 相关事件 作品一览 吉鸿昌墓 吉鸿昌纪念馆 相关影视 历史评价 人物生平 相关事件 作品一览 吉鸿昌墓 吉鸿昌纪念馆 相关影视 历史评价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

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被冯赏识,提升为手枪连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营长。当外国人都在歧视中国人的时候,吉鸿昌在自己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真可谓是爱国名将。 1921年,吉鸿昌回乡探亲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鸿昌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1925年10月,吉鸿昌升任绥远省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处长。不久又被任命为第36旅旅长。十几年里,吉鸿昌虽不断升官,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时刻铭记着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平时省吃俭用,兴办公益事业。他严于律己,也约束部队不许扰民。吉鸿昌结识共产党员宣侠父等人,开始接触革命思想。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吉鸿昌率部参加了西安之战。1927年4月,吉鸿昌所部扩编为第19师,升任师长,归属冯部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所辖。国民革命军沿陇海路东征,吉鸿昌率部攻克洛阳、巩县,又强渡黄河,占领豫北重镇新乡,奉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吉鸿昌所部被誉为“铁军”。 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7月,吉鸿昌进兵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他整饬了军队和吏治,致力于汉回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决心为民兴利除弊。 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奉命率部从宁夏出潼关,参加讨蒋大战。9月,冯玉祥的西北军战败。吉鸿昌为了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被蒋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 吉鸿昌对进攻苏区十分反感。他“托病”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随后又化装到鄂豫皖苏区进行了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蒋介石发现吉鸿昌有“谋反”之意,便解除了他的军职,逼迫他出国“考察”。(第一次兵变)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

现代艺术之父

现代艺术之父——塞尚 20世纪的美术史上究竟有多少大师对艺术史有过杰出的贡献?塞尚是我第一个想要说的。然而最初,塞尚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吸引我的是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及一些印象主义画家莫奈、雷诺阿等。只记得塞尚曾画过一些并不优美的浴女和一些歪歪斜斜的静物,也弄不懂评论家为什么给他封上一个“现代艺术之父”和“美术史上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大师”的称号。但是,他既然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之父”就必然有一定的理由,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说的。 保罗.塞尚出生于法国普洛文斯,原习法律而后献身艺术的塞尚,一生的艺术生活,都从自身接触自然而来。他的早期努力和社交行为一样无能,美术学院认为他毫无才华而拒绝了他。然而,他后来挣扎一生发现了富有凝聚力的绘画方式和观念在美学领域影响了20世纪的许多艺术家和文化运动,尤其是立体派。塞尚被看作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作家,在印象派流行时期他非常活跃,他也被称为“近代绘画之父”。 直到今天在一般人眼里塞尚也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人物。大概是塞尚的画并不“优美”和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真实”;而且他也没有像毕加索、凡高和高更那样有许多传奇故事。塞尚和同时期的毕加索、梵高和高更等画家比起来名气不如他们响亮,作品的知名度也很低,普罗大众可能都不能说出一幅塞尚的代表作的名字出来,但是他却被历史给了更高的地位,这是因为塞尚带给后人的贡献和影响更为深远。我想艺术史是这样评价一个人的,看一个人是不是大师,重要的是看他的贡献及对后人的影响。同样是大师,也要看谁的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 塞尚是第一个冲破文艺复兴传统的束缚,打破了以前的绘画观念,使西方绘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的,为现代美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塞尚当时所追求、探

爱国的人物事迹简介

爱国的人物事迹简介 爱国是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是属于每一个公民的,爱自己就是爱国。公民活得有尊严,表示国家有尊严。那么爱国人物的事迹有哪些呢?下面就由为大家推荐爱国的人物事迹简介的范文,欢迎阅读。 爱国的人物事迹简介篇11、钱学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

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华罗庚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4、茅以升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_宋煜萍

一、现代化的一般问题 诺伯特?伊莱亚斯在他的《文明的进程》中曾经提到“一个发展一体化的浪潮”。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指农业社会的兴起及形成;第二次浪潮是指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而引发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它从17世纪开始;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以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发展形式,被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用“浪潮”这一形象性的语言来描述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确实是十分生动和精彩的,实际上就是指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托夫勒所讲到的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从时间上看,基本上和现代化的兴起吻合。如果按照他的分类,可以看到,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并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得以延续和强化;同样可以看到,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潮流,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波及全世界,不管这个国家目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即便仍然处在农业社会,对现代化的追求也是义无反顾的,正如托夫勒所说的:许多国家同时受到两个浪潮,甚至是三个浪潮的冲击。完全不同的变革浪潮,以不同速度和不同程度的能量,在他们中间发展着[1]58。 现代化(Modernization),在结构上看,解释这个词应该是“使……怎么样”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这样的解释现在看来是不够 收稿日期:2008-09-12 作者简介:宋煜萍(1966— ),女,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高伟江(1954— ),男,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08年11月第6期Nov.2008No.6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宋煜萍1,高伟江2 (1.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现代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上的。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从清朝后期,经历了“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和启蒙三个阶段,到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以《建国大纲》为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极“左”思潮的磨难,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真正启动。其中邓小平同志无愧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可以根据国情选择的,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8)06-0010-04 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毫无疑问,现代化不仅涉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文明,前者只是指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而后者还包括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人的发展现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在《现代化之忧思》一书中对现代化的定义是值得参考的,他首先把“现代化”和“现代性”(Modernity)区分开来,并定义为:现代化是将现代性引入并使之渗透于非现代化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之中,成为该社会和文化起支配作用的本质 [2]11 。因此, 现代化这个词不仅具有完成时态,同时具有进行时态,可以把它理解为已经完成了的一种状态(实现现代化),也可以理解为正在进行中的状态(实现现代化进程中)。 现代化始于西欧,时间大约为16世纪中叶。从15世纪起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而接二连三的航海活动开阔了人的视野,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全球的认识。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通过生产方式的变换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论述的那样,工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无法比拟的。社会变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当时的西欧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特点,即以城市为依托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商业活动是商品经济的推进器。应该说,城市和商业在其他地区也存在,比如在中国,北宋时的开封城人口近百万,而有城必然有市,就有商品交换及必然形成的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关于伏尔泰的简单情况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最后,附录了一份《伏尔泰生平和著作年表》,从这个表里我们能得到如下的关于伏尔泰的情况。伏尔泰的情况,用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人来比较的话,其作家的命运有点与李敖类似。李敖说,自己写了100本书,99本让政府查禁了,结果使他的书沦落到了与地摊上黄色书刊为伍的地步。伏尔泰的书,具体不知有多少(没数过),但基本上也全是被政府查禁的,有的甚至被政府公开焚毁。他的书在当时之所以出版,多数是在国外被出版或者在法国秘密出版。虽然没有沦落到与地摊上黄色书籍为伍的地步,但却深受盗版书的侵害。当年,《路易十四时代》在柏林匿名出版(1751年,伏尔泰五十七岁,此书之出版当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后面说到。),数日售罄,几乎同时,在爱丁堡、伦敦、普鲁士、荷兰等各地出现盗版。至于伏尔泰本人的命运,正好跟李敖相反,李敖几乎是一辈子在台湾,哪都没去。而伏尔泰则大多数时间流亡在国外,即使在法国呆着,也不是化名便是匿名,总之躲躲藏藏。伏尔泰的朋友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他的人;另一类是他帮助的人。帮助他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当时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后来直到现在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不大用说,因为就是启蒙运动那些,什么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孔迪亚克等等。帮助他的人应该说一下,首先是他的红颜知己夏特来侯爵夫人。他们相识于1733年的西雷城(应该是在夏特莱夫人的别墅),当时伏尔泰三十九岁,夏特莱夫人二十八岁,倾慕伏尔泰已久。而当时的伏尔泰仍然被迫流亡,此次回到法国是伪装返回法国。夏特莱夫人于当年夏季即向凡尔赛的王室疏通希望王室允许伏尔泰留居巴黎,结果未成。1734年,伏尔泰遭到法国政府通缉搜捕,此时夏特莱夫人收留了他,伏尔泰于是便在西雷的夏特莱夫人别墅留居,一留便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共同

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Eliel Saarinen 伊利尔·沙里宁

―让人们看看你的城市,人们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美国著名建筑师、杰出的建筑理论家。知识广博、文笔绚丽,以《形式的探索》涓涓而述艺术中深奥复杂的问题,句句亲切感人。出生芬兰,1923年移居美国,1934年创办匡溪艺术学院并任院长,《形式的探索》即在匡溪完成。伊利尔·沙里宁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Decentralization)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综合成就,而且因为他同时培养了一批顶尖级大师。这种培养不仅发生于他的祖国芬兰和北欧,更结硕果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老沙里宁(以区别于他的儿子埃罗沙里宁或称小沙里宁)移居美国后创办的克兰布鲁克设计学院开创了具有美国风格的新工业设计体系,并成为美国建筑与家具设计师的摇篮,美国在二战后的现代家具设计大师大多毕业于这所学院,如伊姆斯夫妇、小沙里宁、伯托埃等一批划时代人物,他们的杰出的设计成就,使得美国现代家具在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崛起,走在世界现代家具的前列,由此,老沙里宁也被称作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伊利尔·沙里宁建筑设计理念: 伊利尔·沙里宁知识广博、文笔绚丽,以《形式的探索》涓涓而述艺术中深奥复杂的问题,句句亲切感人。在这些文字后面,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形式演变的骨骼——有迷茫、有探索、有成熟、有衰落,更有无数的误导和干扰,使得形式的发展起伏跌宕、波波折折。真诚的探索者历经几千年,一直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是的,当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豁然绽放的那一刻,真诚的心便可以听见这种美丽的声音。沙里宁是分散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奥地利建筑师瓦格纳(OttoWagner)的维也纳中心规划以及英国建筑师恩温的伦敦花园新村的规划,对沙里宁有机分散规划思想的酝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伊利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他认为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趋向――生长与衰败。应该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实行城市的有机疏散,才可能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生长,保持城市的活力。―有机疏散‖理论把城市规划视为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的过程,通过逐步实施―有

河南省旅游概况简介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确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截止2001年底,全省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48个市辖区,89个县,2123个乡镇,4.80万个行政村。省辖市为: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省辖地区为:周口、驻马店、信阳,省直管市为济源市。2001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达9555万人,居全国第1位,人口密度为572人/平方公里。截至到2001年,全省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8.78%,除汉族外,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0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22%。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在中州大地上,有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气势磅礴的名山大河,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奇异多样的花卉禽兽,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中国七大古都来看,河南就占有洛阳、开封、安阳三个。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武术、太极拳)、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河南可供观赏、旅游的景区、景点有100多处。省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分布区5处:登封的嵩山、洛阳的龙门、信阳的鸡公山、济源的王屋山和焦作的云台山,省级的有石人山、环翠峪、黄河游览区等20处。自然保护区23处。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逾百万件,约占全国的1/8。全省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0处,省级保护文物253处,市、县级保护文物2600多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河南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2000年11月30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推开了一扇河南走向世界的大门,扩大了河南在国际上的影响。河南洛阳将会作为国际旅游业的一个黄金点、黄金线来吸引外国游客。

试论谷崎润一郎创作对传统美的回归

2010年3月 学 术 交 流 Mar.,2010总第192期 第3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92 No .3 [收稿日期]2009-1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魂洋才背景下谷崎润一郎的唯美创作研究》(1153207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薇(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日本文学研究。 试论谷崎润一郎创作对传统美的回归 赵 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哈尔滨) [摘 要]日本耽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创作总体上经历了早期的恶魔主义、中期的传统 美回归和晚期的对老人的性的描写三个阶段,其中以巅峰之作《细雪》的问世为标志的向传统美的回归,奠定了其唯美主义大师的地位。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创作由“恶魔主义”向日本传统美的回归和其所获得的成功,体现了社会思潮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向我们展示了文学接受外来文化的最终结果,对经历了“中体西用”到“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学发展,可同为警示与借鉴。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传统美;《细雪》 [中图分类号]I 313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3-0158-03 1910年(明治43年),谷崎润一郎在《新思潮》上先后发表了《刺青》和《麒麟》两部作品,得到耽美派大师永井荷风的赞赏,以唯美的创作风格走上文坛,是日本较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之一。总体上说,谷崎润一郎的创作大致经历了早期的恶魔主义、中期向传统美的回归和晚期的对老人的性的描写三个阶段,这其中,以其巅峰之作《细雪》的问世为重要标志的向传统美的回归,奠定了其唯美主义大师的地位。 谷崎润一郎文学创作由“恶魔主义”的变态美向日本传统美的回归和其所获得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文学受社会思潮影响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制约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向我们展示了文学接受外来文化的最终结果。“和魂洋才”社会思潮背景下谷崎润一郎对传统美的回归历程,对经历了“中体西用”到“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学发展,可同为警示与借鉴。 一、日本传统美的回归 先要理清关于日本传统美回归的相关问题。这里我们所谈的回归,是指十八九世纪日本文学在“脱亚入欧”、“和魂洋才”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融合、反思的社会思潮影响下,文学创作由对西洋的向往学习甚至模仿,转而注重对日本传统美的表述这一文学现象。谷崎润一郎成长于福泽谕吉“脱亚论”的文化环境之下,早期创作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较大,有明显的西洋崇拜印迹,对美的表述 体现出“恶魔主义”倾向,而其中期创作的、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细雪》,则更多继承日本传统的美学倾向,体现出了温婉纤细、具体真实、雅淡清丽、含蓄有致的美学风格。许多日本作家如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等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经历了回归过程,但谷崎润一郎更具有代表性。 解读谷崎润一郎向日本传统美的回归,我们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三岛由纪夫的一段话:“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地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混淆中,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当然,由于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越是贴近日本,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不能单纯地用回归日本、回归东洋来说明,因为这与每个作家的本能和禀赋有关。凡 是想贴近西洋的,大多不能取得成功。”[1] 首先我们同意, 谷崎润一郎和其他日本作家当时的回归,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向日本或东洋的回归,而是更深层次上“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甚至是完成了一种融合与超越。同时,我们也应很清楚地看到,在个体发展意义上当然可以强调“本能和禀赋”,但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个体的“本能和禀赋”都是无法脱离本土文化的。日本古典文论将“物哀精神”和“幽玄风格”总结为日本传统的美学理想,可以说,那种对社会和自然的细腻感受,那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悲哀的情调,既是作家的本能,也造就了作家的禀赋。 ? 851?

法式古典家具之巴洛克—路易十四

法式古典家具之巴洛克·路易十四式家具 17世纪后期,法国受到意大利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也进入了巴洛克时代。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移植和培育,这种艺术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法国巴洛克,并成为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发展中心。1661年法国路易十四开始亲政,这位欧洲君主专制政体中最有权威的皇帝,自称为“太阳王”,提出“联邦国家”,国王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国的巴洛克家具一般被称为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这时期的家具主要是宫廷家具,大多是精致华丽的雕刻,以及精巧的镶嵌细木工艺和青铜雕饰镀金银,非常生动豪华。 推动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风格发展的艺术大师有查里?拉?布尔、简?拉?包特和安得列?查里士?鲍里,尤其是拉?布尔是法国路易十四式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奠基人。他曾于1642年至1645年赴意大利罗马学习,吸取意大利巴洛克艺术营养,研究装饰艺术。回国以后,他担任首席宫廷画师,领导美术学院和葛布林缀织厂。1660年开始为王室担任装饰设计工作,把缀织厂、家具作坊等集中起来,改成专为凡尔赛宫生产室内装饰用品的工厂。 路易十四的凡尔塞宫: 一、椅类家具 路易十四时期的椅子, 都是当时宫廷及贵族 的旅馆、邸宅的前厅和 客厅所留下来的古典 家具。这些椅子精雕 细琢,非常讲究,非常 高贵,供统治阶级享 乐。宫廷中使用的椅子 有详细规定,表示不同 的地位和身份。路易十 四式椅子木构架都是 雕刻制作,多采用山毛 榉和橡木,遗留下来的 胡桃木椅子却很稀少。椅 子底脚或是有力的方形 栏杆、或是椭圆形旋木雕 饰、或是曲腿,带有凹槽、 花叶饰、带枝树叶等浅浮 雕装饰。底脚横撑为X型 或H型。靠背和座面用华 丽的葛布林织物包面。靠 背高高的,象征着地位和 权势。 路易十四时期的扶手椅,一般在笨重的靠墙桌旁使用,所有木构件都是雕刻装饰。强有力的栏杆腿上,有方形和蜜瓜形,布满了浮雕纹样;底腿横撑由腿部扭曲交织到中心,连结成X形;带凹槽的弯曲扶手,由靠背处向前顺势而下,与座面前部的扶手支撑柱连为一体,成为一个涡卷形,有很强的动势感。座面和靠背是华丽的葛布林织物包面,整件家具庄严、厚重、豪华,表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势。

爱国将领吉鸿昌

爱国将领吉鸿昌 1895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家吉姓小茶馆的后院,诞生了一名男孩,取名鸿昌。对于鸿昌的父亲吉筠亭来说,添人增口是件喜事,可又多了张吃饭的嘴。吉鸿昌好不容易熬到了18岁,恰恰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于是他便报名参军,从此开始了他一辈子的戎马生涯。 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诚恳,吃苦耐劳,恪守军规,勇敢善战,以致有?吉大胆?之称,他率领的部队则号称?铁军?。到了1930年,也就是吉鸿昌35岁那年,被提拔为国民军第22路军的总指挥。当时正值北伐战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可是国民党借口?攘外必先安内?,拼命剿杀共产党。这时吉鸿昌奉命攻打鄂豫皖苏区,他在前线化装成小炉匠进入苏区,亲眼见到共产党的真实情况,觉得茅塞顿开,并为自己立定了目标:?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于是准备率部起义。不料蒋介石得到密报,很快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以?考察?的名义将他驱逐到国外。 就在吉鸿昌出国前夕,9〃18事变发生,他听到这一消息?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介石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墙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一明自己的心志。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 吉鸿昌在国外到处宣传抗日,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人的愤激已经达到了极点,莫不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愿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真理而战!?到了古巴首都哈瓦那,正值那里的华侨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65周年,他应邀在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抗日讲演,听罢许多人热泪盈眶,一位华侨高声说:?吉将军,你快回国,把军队整顿起来吧,我们一定作你的后盾!?吉鸿昌听罢激动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同胞们的热望,誓死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说罢泪如雨下,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这时,到场的侨胞也放声痛哭,高喊:?牺牲一切,奋斗到底!?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闻讯提前回国。船到上海,他见到日本军舰正在攻打吴淞炮台,而国民党的军舰却不还一枪。吉鸿昌在甲板上顿足高呼:?放炮啊!放炮啊!?然后对周围的人

德国的设计风格简介

德国的设计风格简介 长期以来,德国的设计保持着功能良好、理性可靠的形象,德国的设计师们通常把设计看作是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合理和有序的有效手段,他们的设计作品自然是重技术、重功能、强调系统性、逻辑性和秩序感的。德国设计的这种总体特征在平面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平面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简洁明确、高度理性化和功能化的特点,平面设计语言往往严肃工整、简单明了、主题突出。纵观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德国平面设计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风格方面都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成熟作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初,德国平面设计师卢西恩伯哈德开始强调在设计中做减法,强调简化的造型,他的作品和风格预示着现代主义的刺激和活力发。伯哈德1905年为普莱期特火柴公司设计的招贴中,仅采最简洁的两根火柴的视觉形象来有力地突出信息。同时,色彩成为了重要的视觉传达元素,文字所使用的鲜明的蓝色和黄头的大红火柴,与深棕色背景形成对比,给人较强的视觉感受。在后来的多幅作品中,伯哈德反复使用了通过平涂的简洁产品形象和产品名称来创作招贴的方法。 几乎同一时期,慕尼黑的“德国工业同盟”把包括平面设计在内的德国设计进一步推向了简洁清晰和功能化。其代表人物彼德贝伦斯被誉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开创了现代平

面设计图形语言的先河。他在无装饰线字体方面作出了创新,为AEG公司设计了一系列简洁严谨、高度统一的标志、广告、产品目录等,成为了最早的企业形象设计成功范例。 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在20世纪现代设计史上所居的地位迄今未有任何团体和机构能够超越。而莫霍伊纳吉、约翰尼斯伊顿和赫尔伯特拜耶等人则对包豪斯的平面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功不可没。约翰尼斯伊顿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色彩科学性和理性的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作为包豪斯优秀毕业生的赫尔伯特拜耶则通过在字体、书籍封面、插图和海报等平面设计领域在出色表现让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实践中得到完美。莫霍伊纳吉不仅将包豪斯的设计基础课教学系统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同时凭借其在20世纪30年代成功的设计实践和移居美国后的一系列实验与教学探索影响了整整几代设计师。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夫将军简介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诸暨湄池长澜人。1916年夏,考入台州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本科渔捞科学习。1920年夏,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入北海道帝国大学学习水产专业。期间,对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像暑天嚼冰一样痛快”。1922年回国,任教于台州水产学校,并与俞秀松、宣中华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杭州地委秘书。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学生会干部国民党三中队区分部党小组长。 军校开学仅两个月,便爆出一桩震动全校师生的事件。校方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军校党部。校党部与队的区党部经过选举均己组成。 当产生分队党小组的小组长时,校长办公室却在分队中指定一名学生任该分队党小组长,而这份指定名单是用校长蒋中正的名义公布的。 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们议论纷纷,表示不满。 中共党员宣侠父虽被指名为党小组长,但他对此做法也表示反对。他挺身而出,写了一份报告给蒋校长,指出:“由校长指定党小组的小组长,不符合党的组织法,校长应收回成命,改为由各小组选举产生自己的小组长。”

蒋介石一看报告,立刻气炸了。他派人把宣侠父找到办公室来教训,要他自动收回这份报告。 宣侠父:“我有权提此意见,校长你不应以势压人!” 蒋介石:“你无理取闹,限你三天之内写好悔过书,否则将严肃处理!” 三天后,宣侠父再度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蒋介石问他写好悔过书没有。 宣侠父:“学生无错,故亦无悔!” 蒋介石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宣侠父的学籍。 消息一经传出,全校师生愤愤不平。布告栏前,围满了人,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这时,宣侠夫在学校的好友陈赓走了过来,一把抓住布告,撕了下来,大声地对围观的同学说:“孙总理的三民主义,首当一条是民权主义。无民权,何谓民主、民族? 革命党内部若无民主制度,与封建军阀又有何等区别?侠父同学仅仅提了一条意见,请问,这犯了哪家的王法?违反了军校哪条校规?他蒋校长凭什么要开除侠父同学?难道只许他专制,不许人家民主吗?” 陈赓的一番话鼓动了大家。一时许多人纷纷叫道:“对,不公平,就要提意见!” 陈赓稍停片刻,继续说道:“既然校方如此不民主,我提议,同学们以罢课的形式,抗议校方的专制做法。”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因为他的父母结婚23年都未生育子女(另有 一说为路易十四是母亲安妮王后与人私通生下的孩子,且路易十四另有一名双胞胎兄弟被关闭在监狱,终身带着铁面具渡过余生,这是一种手法——避免引发王位继承人的更多纷争)。他五岁时(1643年)登基为王,但至23岁之前红衣主教马萨林是法国的真正统治者。 22岁时,1660年路易与西班牙公主玛丽亚·泰丽莎结婚。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并亲自参加演出,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他十三岁首次登台演出,三十岁时因身材过胖而退出舞台;曾经演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后世尊称“太阳王”。这个时期宫庭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同时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十二个手位和一些舞步,皆以法文命名之,使芭蕾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 1679年,路易十四发现与他十分要好的一位情妇蒙提斯斑女侯爵(Fran?oise-Athé na?s,marquis de Montespan)在1666年-1668年期间就开始利用巫术举行黑色弥撒——用婴儿当祭物来作法赢得国王的爱,驱使国王娶她。巫术被揭发之后,她与国王的关系旋宣告结束。去请女巫拉·瓦辛作法的仕女不计其数,被侦讯的就有218人。当时蒙提斯斑女侯爵将做法后的药物加在国王的餐饮里面,以致国王早上起床就会头痛。此后蒙提斯斑女侯爵被要求接受宗教感化。 1683年当皇后玛丽·泰丽莎死后,1685-1686年间他又与奥比尼 (Constant d'Aubign é) 家族之女——弗朗索瓦丝·德·奥比尼 (Fran?oise d'Aubigné)秘密结婚。她是一个虔诚的女人,虽然离过婚,但国王因为某些原因,仍愿意娶她。国王册封她曼特农(Maintenon)的领地,并封她为曼特农女侯爵(Marquise de Maintenon)。但是路易十四主要的目的只是要利用这些入宫的仕女开眼界,增加她们学识与机会,所以所生子女多是私生子。 路易比他的子女、两名孙子和两名曾孙在世时间更长,1715年他唯一的 后来盗墓者将他的心从他的墓中偷走卖给了英国的哈考特爵士,因为他被做成木乃伊,盗墓者只是利用里面的殉葬品,来跟英国人交易。 路易十四给法国留下了财政的混乱和各方面的衰退,不幸地路易十五没能克服这些财政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和不守信用。在凡尔赛国王和围绕着他的贵族们标志着颓废和君主制的衰落。更糟糕的是路易似乎意识到反君主政治力量在威胁他的家族统治,但是仍然没有做什么来阻止它。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中路易甚至预言道:“在我之后,洪水将至(Après nous, le déluge)。”一个严酷和准确的预言是路易十五唯一的预警措施。

吉鸿昌

吉鸿昌将军出生于1895年,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家境贫寒,幼年便随其父卖茶水,1913年应招到冯玉祥部当兵。他作战勇敢,人称”吉大胆”,逐渐提升到师长、军长、以致省主席。他所率的部队也素有铁军之称。 吉鸿昌投军后,深感没有文化的痛苦,他刻苦学习,省吃俭用,1921年在西北军当营长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鸿昌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图:这就是吉鸿昌为学校购买土地的碑文) 吉鸿昌率领的西北军是一只真正爱护百姓的军队,不仅帮助百姓春耕秋收,还带领官兵筑路除险,不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 (图:这块“化险为夷”碑就是当时为百姓修路立下的纪念碑。) (图:这块“懦夫愧色碑”是吉鸿昌在昭君墓前立下的,赞扬昭君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意思为:懦弱的男子不如女子) 1927年吉鸿昌任19师师长,出师北伐,在黄沙峪为黄河阻拦,吉鸿昌首先脱衣下水,击浪勇渡,其部下踊跃相随,奇兵突袭,大获全胜。事后,(指图:吉鸿昌亲手书写“天堑飞度”四个大字,)在黄河峪渡口立碑以作纪念。此后吉

鸿昌的部队成了有名的“铁军”。 (指展柜:吉鸿昌父亲吉筠亭生前曾告诫吉鸿昌“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这句话烧在瓷碗上,以勉励部下)1930年蒋冯阎南北混战,冯玉祥被迫下野,吉鸿昌部改编为22路军,任总指挥,蒋介石叛变革命,向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令吉鸿昌进军大别山。 吉鸿昌到大别山后,风闻苏区打土豪,分田地,提倡妇女解放,(指图片:便化妆到苏区考察)归来后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坚定的和蒋政府决裂了。 1931年蒋介石因吉鸿昌拒绝剿共,想杀害他,但是迫于舆论压力,便解除他的军职,强迫吉鸿昌出国考察。 (图:这是当时吉鸿昌考察团的合影,中间的哪位女士就是吉鸿昌的夫人胡红霞) (图:在出国“考察”期间,吉鸿昌去邮局寄包裹时,当邮局工作人员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时,他高声而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应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可以得到礼遇。吉鸿昌愤怒地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吉鸿昌将刻着“我是中国人”的一块牌子挂在胸前。在外国人面前,显示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有骨气、有民族尊严的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在海外,闻“一二八”淞沪战起,笃定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