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告——邹长新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一、前言为了保护和改善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水平,规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矿山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的编制。

本技术规范的制定单位应依据实际情况,选用并结合适宜、科学的技术、方法和设备,确保矿山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和持续。

二、术语和定义1. 矿山:指为开采矿产资源而开设的地下或地上的生产设施,包括采矿、选矿、矿区露天开采、浮选、水采、机械采掘和矿山建设等。

2. 矿区:指矿山本体、露天采场、矿石矿渣堆放场、矿山工程设施、生产生活用地、田地和河流等覆盖范围;3. 矿区生态环境:指矿山生态系统中包括矿山土地、空气、水、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组成部分;4.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指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和经济手段,维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和减少其对周围区域造成的负面影响;5.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指通过技术、管理和经济手段,对矿区的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原貌或接近原貌;6. 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矿山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与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和预测的过程,包括前期、建设、运营建议、关停拆除等各阶段;7. 环境监测:是对矿区周边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评估的过程,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监测和预警。

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范1. 矿区环境治理(1)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矿山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传统加强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考虑到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合理评估和管控,为环境风险防范、环保标准制定、后期生态修复路径设定、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等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矿区环境监测在矿山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传统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监测。

抓住关键时段,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有效监控和预警,并对监测结果开展科学分析和评估。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规范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促进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与采选过程中,排土场、露天采场、尾矿库、矿区专用道路、矿山工业场地、沉陷区、矸石场、矿山污染场地等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提出。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环境保护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3 年7 月23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3 年7 月23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与采选过程中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包括排土场、露天采场、尾矿库、矿区专用道路、矿山工业场地、沉陷区、矸石场、矿山污染场地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油气矿、煤层气、砂石矿等陆地矿产资源勘查、采选过程和闭矿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铀、钍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9078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4500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20426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522 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GB 25465 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7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8 镁、钛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1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1 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5043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HJ/T 294 清洁生产标准铁矿采选业HJ/T 358 清洁生产标准镍选矿行业HJ 446 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HJ 607 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652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规范(试行)AQ 2006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UDC-TD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矿山修复整治报告

矿山修复整治报告

矿山修复整治报告1. 背景介绍矿山作为资源的重要来源,其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矿山修复整治需求也日益提高。

本报告旨在对某矿山的修复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修复整治目标矿山修复整治的基本目标是恢复矿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减少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具体目标包括:•恢复植被覆盖:通过人工植被引种和自然恢复等手段,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

•修复土地生态功能:恢复土壤持水能力、固氮能力等,提高土壤肥力,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保障。

•恢复水体环境:修复矿山开采对周围水体的影响,降低水质污染风险,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恢复矿坑地貌:修复废弃矿坑,恢复地表地貌,减少水土流失和土石崩塌的风险。

3. 修复整治措施为实现上述修复整治目标,对矿山的修复整治工作,需要采取如下措施:3.1.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矿山修复整治的核心环节之一。

主要措施包括:•人工植被引种:通过引进适应当地条件的树种和草本植物,加速植被恢复过程。

•自然恢复:逐步恢复局部自然植被,通过植物的自然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

3.2. 土地修复土地修复是修复整治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主要措施包括:•土壤改良: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

•水土保持:采取梯田、沟槽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3. 水体修复水体修复是矿山修复整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主要措施包括:•水质治理:加强对矿区周边水体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水污染源的排放。

•水生态修复:通过适当的水体调节和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3.4. 矿坑地貌修复矿坑地貌修复是矿山修复整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主要措施包括:•坑塘消纳:将废弃矿坑中的废渣进行装填和消纳,减少地表积水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表构造调整:通过地表平整、梯田等工程手段,改善地表地貌,减少土石崩塌的风险。

4. 修复整治效果评估为了评估矿山修复整治工作的效果,需要从植被恢复、土地生态功能恢复、水体环境恢复和矿坑地貌恢复等方面进行评估。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技术政策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技术政策

水资源保护
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保护 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修复
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 对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修复 ,使其恢复到原有水质和水量

05
政策保障措施与建 议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技术 政策,明确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 任务,引导和推动矿山生态环境
保护工作。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矿山生 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 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法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对矿山开采区域进行全 面的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和问 题,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政策法规执行: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 打击。
任务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生态修复、水土保持 、水资源保护等先进技术,提高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防治 效果。
土地。
生态修复
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受 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促进生态系 统的恢复和稳定。
土壤改良
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微生物等手段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 水能力。
矿山地下水保护与修复技术
地下水监测
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实时监 测地下水水位、水质和流速等
参数。
污染控制
采取措施控制矿山生产过程中 的污水和废弃物排放,防止地 下水污染。
01
02
03
噪声源控制
采用低噪声设备,优化采 矿工艺,减少噪声产生。
传播途径控制
对矿区进行合理布局,设 置隔音屏障,减少噪声传 播。
接受者保护
为矿工配备耳塞、头盔等 个人防护设备,保护听力 。
矿山粉尘控制技术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保护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保护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保护措施目录一、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2)1. 矿山的生态现状分析 (3)1.1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3)1.2 矿山生态现状评估 (4)2. 生态修复技术原理与策略 (5)2.1 修复技术原理 (6)2.2 修复策略制定 (8)3. 具体修复技术应用 (9)3.1 植被恢复技术 (10)3.2 土壤改良技术 (12)3.3 水资源管理技术 (13)3.4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4)二、生态保护措施 (15)1.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17)1.1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18)1.2 生态保护标准的制定 (19)2. 矿山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20)2.1 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期规划 (21)2.2 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22)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监管 (24)3.1 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4)3.2 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监测与评估 (26)4. 生态教育与宣传 (27)4.1 生态教育的推广与实施 (28)4.2 生态保护的宣传与普及 (29)三、案例分析与实践成果展示 (30)1. 成功案例介绍与分析 (32)1.1 国内外成功案例对比研究 (33)1.2 成功案例中的关键技术与措施分析 (34)2. 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方法探讨及应用实例展示等 (35)一、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地质修复主要是通过改善矿区的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条件,减轻矿区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削坡、填坑、堆石、植被恢复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矿区的裸露面积,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水文修复主要针对矿山排水对周边水体的影响,通过建设拦沙坝、沉砂池等措施,减少矿山排水对下游水体的污染。

还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废水处理等方式,降低矿山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

植被修复是矿山生态修复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种植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多种植物,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植被修复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为矿山提供生态景观,美化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字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 监测数据分析,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 地质灾害。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对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生态修复 ,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促 进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
配备专业的环保设施和运营人员,确 保矿山排水、废气排放等达到环保标 准。
预期效果与评估指标
地质环境改善 生态恢复良好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评估指标
通过治理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得到增强,防止地质灾 害的发生。
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
治理工程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 量。
包括地质环境稳定性指标、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经 济效益指标等,用于全面评价治理恢复方案的效果。
人类生存环境保障
良好的矿山地质环境是人 类生存的基础,避免环境 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矿产资源法》
规定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明确了矿山地质环境 保护的法律地位。
《环境保护法》
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总体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专项法规,详细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矿山企业应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 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加强企业内 部管理,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推
进绿色矿山建设。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 管和指导,推动行业自律,构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诚信体系。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矿山地质环 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强社会监 督,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
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矿业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规范

矿业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规范

矿业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规范在当今社会,矿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矿山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平衡,加强矿业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对于指导和规范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业矿山环境问题的现状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对土地、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要素造成严重的破坏。

例如,露天开采会直接剥离表土,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地下开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影响周边建筑物和农田的安全。

同时,采矿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如果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此外,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爆破、运输等环节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气,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二、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加强矿业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首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矿山环境的破坏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这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才能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矿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这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矿业开发的前期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在开采过程中,要同步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2、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明确矿业企业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的主体责任,要求企业承担起因开采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的治理和修复费用。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和开采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治理和修复方案,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提高治理效果。

4、生态优先,注重效益在治理和修复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生态功能的恢复,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_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_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发布时间:2022-12-26T07:47:01.415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16期8月作者:杨亚芳[导读]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杨亚芳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 610051摘要: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土面积广袤,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持。

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虽然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无节制的开采容易破坏矿山的地质环境,甚至引发地质灾害。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存在高强度、大规模、长时间的特点,且工作团队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往往会忽略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很容易导致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政府和有关单位必须明确矿山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并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治理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引言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粗放式的开采方式对水源、土壤、植被、气候等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当前,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恢复与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可将已损毁的土地及时进行复垦,使土地集约利用,最终实现矿山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1.1地表环境存在破坏问题在进行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对矿山上覆盖的所有植被进行全面清除,导致对于矿山地表环境造成破坏,并逐渐凸显出环境问题。

由于没有及时处理固体废弃物以及垃圾等,逐渐形成了污染源。

工作人员在进行矿山开采过程,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没有完善和优化矿山开采体系,没有对这些物质进行科学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矿地复垦法律 : 联邦、州政 府《露天矿管理及复垦法案》
控制水流侵蚀、有害物沉积和风扬, 防止矿山废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前苏联:国家标准《自然保护类 土地复垦的一般要求 ΓΟСТ 17.5.3.04-83 ΟΚП 00l7》(1984) 编制破坏土地的复垦设计 露天开采时被破坏土地的复垦要求 地下开采时被破坏土地的复垦要求 土地按其利用方向的复垦要求

GB 50433 AQ 2006 HJ 446 HJ 607 规范 HJ/T 294 HJ/T358 UDC-TD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 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 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 清洁生产标准 铁矿采选业 清洁生产标准 镍选矿行业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4、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矿山复垦率仅有10%,明显低于国外矿业大国50~60%水平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主要差距有:
(1)生态恢复缺乏整体性,总体水平和规模效益较低 (2)生态恢复技术以工程复垦技术为主,生态效益较差。 (3)矿山环境治理薄弱,污染导致的生态恶化未得到足够重视。
问题
国外相关法规与标准—代表性
生态适宜性 可行性分析
编制恢复治理方案 表土剥离 科学设置各类场地 卫生防护距离 矿山开采
井口封堵与闭库 遮挡和防护措施
矿山勘探
矿山选址
闭矿
土壤恢复 植被恢复 钻孔封堵
环境影响评估 生态损益评估
各类场地恢复治理 控制污染物排放
设施拆除 景观恢复 场地恢复治理
过程评估与管理
技术框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




《联邦采矿法》、《矿产资源法 》对采矿后矿山复垦工作如何开 展列有明确条款。 申报开矿计划与采矿后复垦规划 、复垦方向、资金渠道一并报批 ,否则不得开矿。 采矿停止后两年内,必须完成复 垦工作。


尾矿库治理严谨科学。确定三层构 造复盖系统,其总厚度达1米以上 ,用碱性尾矿作底层材料,以阻止 酸性水排出,并在不同位置安放仪 器适时监测。
工业化国家
1960s
工业化国家
制定生态重建法规和实施生态重建工程 随着生态重建技术的发展和生态重建法规的逐步完善,矿 山生态重建率明显提高,>50%
1970s
发达国家
国外矿山生态重建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有健全的生态重建法规; 有专门的生态重建机构; 有明确的生态重建资金渠道和生态重建基金; 将生态重建纳入开采许可制度之中; 实行生态重建保证金制度; 建立严格的生态重建标准; 重视生态重建研究和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合作; 有生态重建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


Guideline18: Rehabilitation requirements for mining projects
大气污染物、噪声与振动 水管理 酸性和含金属废水管理 尾矿管理 有害物质管理 氰化物管理 生物多样性管理 风险评估和管理 监护 社区参与及发展 矿区关闭与完成 矿区复原 绩效评价:监测与审计



为什么要编制技术规范?
问题 矿山生态环境 形势日益严峻 机制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责任机制尚未建立 标准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技术标准缺失
闭矿矿山
在产矿山
闭矿矿山
在产矿山
闭矿矿山
在产矿山
历史遗留 问题
新增环境 问题
政府责任
企业责任
恢复治理 缺少规划
恢复治理 缺乏标准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责任缺失
缺乏约束
工作过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2010-2012年
时间节点
2010.6-12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010.9 2010.12 2011.6 2011.11-2012.8
主要事件
开展多个省份典型 矿山调研
山西矿山生态环境 恢复治理现场会
矿山技术文件 专家研讨会
矿区生态恢复与保 护技术培训班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

GB 3095 GB 3838 GB 5084 GB 8978 GB 9078 GB 11607 GB/T 14848 GB 14500 GB 16297 GB 18484 GB 18597 GB 18598 GB 18599 制标准 GB 20426 GB 21522 GB 25465 GB 25466 GB 25467 GB 25468 GB 26451 GB 28661
国内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及实践
2、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主要内容
生态环境恢复类型
环境污染治理 排土场 采空区 尾矿库 矸石山 沉陷区污染、噪声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表土剥离与堆存、水土保持与稳定性、植被恢复、土地再利用 采空区回填、表土剥离与堆存、植被恢复、土地再利用 排水、围挡、防渗、稳定性、坝顶植被恢复、土地再利用 防止自燃、植被恢复、综合利用 井下充填、地形地貌恢复、植被恢复、土地再利用

土地复垦规定(1989) 土地复垦条例(2011)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5)


标准编制背景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 编制工作过程 √
主 要 内 容
二 三 四 五
编制原则、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标准主要内容
HJ651-2013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国内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及实践
1、国内矿山生态恢复发展阶段

中国近50年来的矿区生态恢复工作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 将退化土地改造成可耕种土地。
(1)上世纪50年代,传统思路:通过填埋、刮土、复土等措施 (2)上世纪70到80年代,土地修复开始系统化。 (3)上世纪90年代,土地修复中生态修复加强。 (4)21世纪以来,以矿区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安全为目标,多 技术综合恢复治理。

国外相关法规与标准

澳大利亚 1996 年制定的《澳大利亚 矿山环境管理规范 》
矿产开发以各个州政府分权管 理,因此,地方政府也制定了 许多《规范》。例如,昆士兰 州制定了多达 18 个技术规范, 以保障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 。
矿产业可持续发展最优方法计划

国内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及实践
3、矿山生态恢复技术体系

土地复垦与复绿技术 边坡稳定性技术 尾矿库安全防护技术 井下充填技术 沉陷区治理技术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矿井水与选矿废水回用技术 污染场地综合治理技术
矿山生态恢复 技术体系构成

国内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及实践
大气环境治理 水环境治理 沉陷区治理 矸石场治理 污染场地治理
编 制 阶 段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编制 技术规范初稿 技术规范征询意见 技术规范送审报批 技术规范公布
修改完善
审 批 公 布 阶 段
技术规范制订技术路线
技术规范总体思路
全过程控制 探、采、恢复治理一体化
表土剥离 植被保护
生态司多次汇报 多方面征询意见
技术文件
调研报告 技术规范初稿
技术规范讨论稿
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2年11月21日,科技司组织召开“技术规范”专家论证会。 2013年7月23日,环保部正式发布“技术规范”。

标准编制背景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 编制工作过程 编制原则、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 标准主要内容
1、矿山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形式:

地表开挖、压占、毁损,造成土地资源破坏与地表景观改变; 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河道淤积; 破坏和改变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井下开采造成矿井水外排,破坏地下水系; 采矿地表发生沉降、塌陷、崩塌甚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大气、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恢复原有土地利用景观 预防和处理酸性或有害污水 土地填充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表土独立堆放 矸石和其他固体废物合理堆放与处置 铲除陡坡,防治崩塌滑坡
恢复原有植被和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



国外相关法规与标准
德国:露天煤矿复垦
加拿大:《加拿大采矿条例》
政府只介入矿山开发后的复垦工作 。矿山在开采前要提交复垦报告, 由矿业公司与政府达成有关协议并 缴纳足够的复垦保证金。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邹长新 2013-08-29
HJ651-2013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标准编制背景

主 要 内 容
二 三 四 五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 编制工作过程 编制原则、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标准主要内容
HJ651-2013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一、编制背景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 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镁、钛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无法考核
难于监管

标准编制背景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 编制工作过程 编制原则、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标准主要内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