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基本词汇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体系中的一种,主要用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至周代(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时期,记载了古代中国商、周两代国家统治者颁布的政令、征收贡赋、祭祀活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的重要资料来源。

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甲骨文的发现和整理。

甲骨文最早由清代学者董作宾发现于商代遗址,但真正整理成册却始于20世纪初。

中国学者高明、杨端和、曾宪梓等按照字形和用途方式,将甲骨文分为许多类别,逐字地注解了甲骨文字,对甲骨文的整理和解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是甲骨文的字形和排列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各个时期的字形的比较研究,发现甲骨文的字形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演变,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

同时,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的排列方式的分析,得出了各种排列方式可以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主体和客体等。

第三是甲骨文的语言学特点研究。

甲骨文所记录的内容意义深远,但每一项都是短小精悍的,反映了古人在书写时的特殊需要。

甲骨文中的语言构造和用词用语就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目标。

有学者在研究甲骨文的语言学特点时,发现甲骨文语言的表述以“疏漏而简洁、挥洒而凝滞”为特点,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商周时期国家发展不完善、战争多端、社会矛盾紧张有关。

最后是甲骨文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研究。

甲骨文中一些用于祭祀、宗教方面的字句以及地名、人名、物品名的记录,为研究商、周两代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等提供了具体资料。

甲骨文还记载了某些文物、器具、动物及植物等,方便考古学家研究植物、动物和器物的演变变化。

综上所述,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各个方面,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拓宽了人们对古代语言、文字、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甲骨文和古文字的研究和解读

甲骨文和古文字的研究和解读

甲骨文和古文字的研究和解读古文字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藏,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类型与形式的文字表达了人类的智慧与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被誉为“华夏第一文字”,其独特的形式和含义一直备受世人的探究和解读。

本文将探讨甲骨文和古文字的研究和解读。

甲骨文的源头甲骨文是商代中国晚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用龟甲、兽骨、玉器、陶器等制成的字形,它们是古代商代权贵用于祭祀活动的“卜辞”和“牲酒之名”之类的刻文,被认为是商代官方的官方记录。

甲骨文的研究时间并不是很长,最早的考古发掘始于20世纪初,那时候的考古学家发现伏牛山附近的万字甲骨,人们对于这一发现的加入,开始了新的甲骨文研究时期。

甲骨文的解读问题甲骨文已经被考古学家系统整理,目前收集到的甲骨文残片已经达到十万余件。

虽然破碎而难以辨认,但众多学者长期的努力,已经对甲骨文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解读。

但是,甲骨文的解读依然是一项十分巨大的挑战,目前仍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甲骨文的解读需要借助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考古学的方法,才能准确而详细地还原当时的生活。

直到今天,许多学者仍然在期待新的发现,以更好地解决甲骨文的研究与辨认问题。

甲骨文的文化价值作为人类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甲骨文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祭祀记录方式,记录了此前从未有过的生活痕迹,还原了当时甚至更久以前的部分文化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已成为了中国文化史学的重要考古材料,对于当时的生活方式、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了解,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古文字的研究和发展甲骨文是古代文字的一个细节,而与之相随的,还有其他众多古代文字,如汉字、金文、篆书、楷书、隶书等。

每一种古代文字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剪影。

古代文字的研究和发展是祖先们对于人类文明的探索、尝试与积累。

归纳起来,古代文字的演变大体是经历了草书的多次变革,先是金文发展出篆书,篆书衍化出隶书,楷书则是在大量融合草书和隶书的特点后才得以形成。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字的解读与保护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字的解读与保护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字的解读与保护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理解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古代文字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探讨古代文字的解读方法,并提出一些保护甲骨文的措施。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殷商时期出现的,也称为“商代甲骨文”。

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99年,当时的一位学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龟骨与兽骨。

这些骨片上刻有许多象形与象征性的符号,这就是甲骨文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甲骨文被发现。

这些甲骨文主要来自于商代的祭祀活动,用于卜辞、祈祷以及记载重要事件。

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解读方法甲骨文的解读是古代文字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社会风貌。

关于甲骨文的解读方法,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一种主要的解读方法是象形推导法。

甲骨文中的很多符号和符形与实际物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这些象形符号的推导,可以了解其含义和功能。

例如,“日”字的甲骨文形状与太阳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断“日”字代表太阳。

此外,甲骨文中还存在着许多象征符号和会意符号。

象征符号是通过抽象和符号化来表示特定含义的符号,而会意符号则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符号,表达复杂的含义。

解读这些符号和符形需要对甲骨文的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和推断。

三、甲骨文的保护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字的重要遗产,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甲骨文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保护甲骨文文物、加强甲骨文研究以及推广甲骨文文化。

首先,对于甲骨文文物的保护是最为关键的。

甲骨文文物的保存和修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既要注意保护其本身的独特价值和完整性,又要防止其受到外界的损坏和污染。

同时,甲骨文文物的合理展示和利用也是保护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博物馆、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甲骨文的知识和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使用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是甲骨文研究的一些主要结果和相关内容:1. 文字解读:甲骨文的研究者通过对甲骨文的形状、结构和用法的分析,尝试对其中的文字进行解读。

根据字形和上下文的特征,研究者们建立了甲骨文的字库和字典,并逐渐对一些常见词汇和用法进行了解释。

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一些古代的祭祀、卜辞、官职、地名等相关内容。

2. 文字演变: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后来的大篆、小篆和隶书,每一次演变都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和用法产生了影响。

通过对甲骨文与后来的文字形态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字的发展轨迹以及整个汉字体系的起源与进化。

3. 历史考证: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形式之一,所以它保存了许多商周时期的历史信息。

甲骨文研究者通过对甲骨文的内容解读和比较,可以获得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历史数据。

例如,研究者们能够通过甲骨文了解到商周时期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4. 社会结构与阶级:甲骨文的研究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结构与阶级划分。

通过对甲骨文中的官职名称、祭祀仪式等内容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官僚体制和社会等级差异。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贵族家族的姓氏,揭示了当时的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

5. 宗教信仰与祭祀:甲骨文的研究使我们对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的祭祀、卜辞、祝福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如神灵崇拜、祖先祭祀等。

通过分析甲骨文中的文字和用法,我们可以对古代宗教与信仰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历史的片段,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与制度,探究古代文化与信仰的演变,以及推动古代文字学和汉字学的发展。

世界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世界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世界甲骨文的名词解释一、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又称殷周金文,是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256年)由贵族阶层使用的一种文字。

它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这种古老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

商朝时期,贵族阶层通过卜辞、祭祀等方式使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卜问,将问题刻写在甲骨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卜辞内容直接刻写在甲骨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的甲骨文。

2. 演变与发展随着商朝的衰落,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

金文时期,铜器成为主要的媒介,并出现新的文字形式。

金文不仅沿用了部分甲骨文的形式,还虚化了原始画像符号,加强了表意功能,使得文字更加凝练和精细。

三、甲骨文的特点与解读1. 符号形式甲骨文主要采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等表意符号。

其中,象形符号是通过直接描绘事物形态来表示含义;指事符号则是通过对另一事物进行指示来转义,如日、月等;会意符号则是结合了多个象形或指事符号来表达一个概念。

2. 结构特点甲骨文的结构呈现出一种点阵状的排列方式,具有左右对称性。

每个字都由多个单元构成,各单元之间通过横、竖、撇、捺等线条相连形成整体,呈现出优美的艺术风格。

3. 解读方法对于甲骨文的解读,一般采用三种方法:象形解释、由形到音解释和结构与用例对照解释。

在甲骨文中,有些字的解释仍然存在争议,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含义可能发生了变化。

四、甲骨文的价值与意义1. 历史价值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还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社会制度等。

2. 文化价值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系统,更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甲骨文书写的器物和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汉语史研究的材料——甲骨文语料的搜集与整理

汉语史研究的材料——甲骨文语料的搜集与整理

汉语史研究的材料——甲骨文语料的搜集与整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是中国最早的一种象形文字。

甲骨文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学者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率先进行了甲骨文的搜集工作。

他们根据古代书籍中的记载,寻找、收集残片、整理,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甲骨文数据库。

甲骨文作为一种古文字,其研究的过程非常繁琐。

搜集甲骨文首先需要在各地进行田野考古,寻找古代遗址以及含有甲骨文刻制物的墓葬等。

在实地考古中,考古人员需要进行场地勘探、发掘等工作,以寻找可能存在遗物的地方。

一旦找到了含有甲骨文的遗物,便需要对其进行清理、记录等工作,以确保后续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

甲骨文的整理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整理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将甲骨文上的文字识别并记录下来,然后对其进行基本解译,分析其意义和用途等。

由于甲骨文的形式繁多,书写难度大,这个过程非常困难。

因此,要进行甲骨文的整理,需要专业的学者,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且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甲骨文的整理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中。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已经出现了一些电子化的甲骨文数据库,使得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更加便捷。

这些数据库不仅可以存储大量的甲骨文材料,还可以提供和筛选条件,方便研究者进行检索和分析。

甲骨文语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于汉语史研究的意义重大。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的音韵和词汇等方面的演变,揭示汉民族语言的发展轨迹。

同时,甲骨文还记载了古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如宗族关系、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甲骨文语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于汉语史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搜集和整理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揭示汉民族语言的历史变迁。

在技术的进步下,甲骨文研究的库存和分析工作将更加便捷,助力汉语史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ppt 41页)PPT学习课件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ppt 41页)PPT学习课件
5、《怀特氏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华裔学 者许进雄编辑,1979年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 皇家博物馆影印出版,录甲骨1915片。
6、《英国所藏甲骨集》李学勤、齐文心、 艾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收入英国现 藏全部甲骨资料,著录2647片。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 字》,松丸道雄编 ,1983年东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著录1315片。
其他还有相关的索引类具书《殷墟甲骨刻辞 罗振玉最先考证出甲骨出土地点,于文字考释成绩斐然;
最近在山东济南大辛庄(2003年3月18日, 《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 古》2003年第6期)、陕西周公庙遗址也有 有字甲骨出土,材料尚未完全公布。
3、甲骨文的著录 著录形式有三种:拓本、照片和摹本。
几部大型著录书:
1、《甲骨文合集》1-13册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录甲骨41956 片(实为39476片)。
2、甲骨文的发掘
1899年至1928年30年间,私人发掘期间,没 有明确的记载,重要的有9次,出土甲骨多 经转售,大多流散出国门。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 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6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 掘甲骨四千余片。(《小屯南地甲骨》) 1991年,在殷墟花园庄出土甲骨1583片,其 中有字甲骨689片(《殷墟花园庄东地甲 骨》)。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 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 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 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 字甲骨约三百片。
一、发现、发掘与著录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汇总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字形式,它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关键之一。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高一的学习中,了解甲骨文的基本知识点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将对高一甲骨文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当时的人们主要使用甲骨进行卜辞,以了解神灵的意愿。

这些卜辞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甲骨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

它的特点是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形状复杂,有许多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

二、甲骨文的字形分析甲骨文的字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进行分析,例如象形部分、指事部分、会意部分等。

象形部分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表示概念,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指事部分是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概念,例如“上”字就是由一个手指向上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会意部分是将两个或多个象形或指事的字合并在一起,表示更加复杂的概念,例如“哭”字由“口”和“目”两个部分组成,表示人在哭泣。

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每个字背后的含义和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三、甲骨文中的占卜活动甲骨文主要用于进行卜辞,通过祭祀和占卜活动获取神灵的指示。

这些卜辞包括祈祷神灵保佑,预测天气和祥瑞,解答各种问题等。

甲骨文中的卜辞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商代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卜辞了解当时是否发生干旱、疫病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四、甲骨文的文物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是学界和文化机构的重要工作。

甲骨文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人类生活以及古代文字的演变。

同时,甲骨文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字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窗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基本词汇研究概述
【摘要】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记录汉语词汇的文字资料,其中已辨识的许多字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的汉语基本词汇中的词。

虽然卜辞未能反映殷商时代词汇的全貌,但从中仍可窥见早期汉语基本词汇的大致情况,通过对甲骨文中能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名词的考察,我们将更加了解这个时代的词汇情况。

【关键词】甲骨文基本词汇特点
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所见汉字总数约4500个,经研究考释,能辨识的有10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是一字一词,绝大部分一词一义。

(据统计,在1020个已识甲骨文中单义词约747个,占73%,多义词273个,占37%【1】)。

在这1000多个字中,有许多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的汉语基本词汇中的词。

例如:表示动物的:牛、羊、豕、犬等;表示自然现象的:天、地、水、风、雨、雷等;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中等。

虽然由于内容和书写形式的限制,卜辞未能反映殷商时代汉语词汇的全貌,但从中我们仍可以看出早期汉语基本词汇的大致情况。

名词是甲骨文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甲骨文中,诸多名词有着详细的类别和不同用法,汉语词汇的象形性及丰富性在名词中有深刻体现。

现从天象、地理、方位、农业、职官等级等方面展现殷商时期的词汇面貌。

(一)有关天象的名称
“日”,太阳。

“月”,月亮。

“云”象云彩之形,“风”,甲骨文借“凤”字表示,有风和刮风两个意义。

雨”有雨和下雨两个意义。

“不遘大雨?不遘小雨?”(粹997)“之夕雨?”(续4·6·2)(二)有关地理的名称
“土”,土地。

卜辞中“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指商王朝的四方疆土。

“石”,石头。

商人认为石是神祇所附,因而把石头作为崇拜的对象,有拜石之祭。

甲骨文“石”字用作本义者很少见,可以证实者仅有一例:
王有石……作邑于之。

”意为有石可以建都邑。

(乙3212)“水”,卜辞中用作名词,多指水灾。

“今岁亡大水?”(金377)“川”,河流。

在卜辞中用作动词,表示发大水。

“丙子贞,不川。

”(宁沪1·482)
(三)有关方位的名词
“方”,方位,四方之方。

方表示方位,在卜辞中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出现在“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方”等语词中。

“东、南、西、北”四词,从甲骨文字形看,表示方位均非本义。

“东”字象两端用绳束紧的袋子,“南”字象乐器形,“西”字象鸟巢形,“北”字象两人相背之形,都是借用来表示方位的,久借不还,成为专用来表示方位的词。

如“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375)
“上”和“下”表示空间的上、下,在卜辞中常连用,如“下上
弗若,不我其受又?”(粹1084)“上”指上帝,“下”指地祇。

“左、右、中”表示左边,右边和中间。

如“王作三左右中。

”(四)有关时间的基本词
“年、岁、祀”在卜辞中用于纪年,“年”,本义是谷物成熟。

北方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农作物成熟一季为一年,引申指时间。

“春、秋”,商代一年分春秋两季,没有冬夏,“春”是春季,指农业生产准备和开始的季节。

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冬季和春季。

如“今春受年?”。

“秋”是秋季,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相当于后来的夏季和秋季,如:“今秋多雨”。

(五)有关农业生产的词
“禾”泛指一切谷类作物。

“求禾于河。

”(后上22·3)
“黍”粮食作物名,今称黍子、黏米。

籽实去皮后称黄米,煮熟后有粘性,可酿酒。

“我受黍年?”(续2·29·2)也用作动词,指种黍。

“黍于龚”(续5·34·5)“田”在卜辞中用作名词时表示农田,“大令众人曰:劦田,其受年。

”(合1)用作动词时表示打猎,后作“畋”据统计,在选取的七部甲骨文著作中“田”出现458次,其中表示打猎意义的有453次(向熹《简明汉语史·汉语词汇史》)(六)有关等级、职官、军事、刑罚等方面的词:“王”,是商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如“王正尸方。

”(粹1186);“公”,王的先祖,如“壬子又多公岁。

”(粹405);“侯”,指商王朝的各地方君长,侯伯;“伯”,方伯,指王朝四域之外方国的首领。

“伐归白,受又。

”(粹1180);5、“臣”为一竖立的眼睛,象屈服之形,本义是奴隶。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
(七)有关人体部位的词:“天”,本义为人的头顶,在卜辞中天只用本义。

“王弗疾朕天?”(乙9067);“自”本义是鼻子,后作“鼻”;“齿”牙齿,商代不分门牙臼齿,通称我“齿”“贞:疾齿告于丁。

”;“身”甲骨文象人大腹形,本义为怀孕。

引申指人的腹部、身体。

“勿于父乙告疾身。

”(乙5839)
(八)有关称谓的词
“祖”甲骨文多写作“且”,象神主之排位形。

对祖父辈及以上男性祖先的通称。

商代部分直系旁系先祖都称为祖。

“于五示告,丁、祖乙、祖丁、羌甲、祖辛。

”(粹250)
“父”,对上一辈男子的尊称。

包括生父及生父的兄弟。

“其告于父丁。

”(粹374)
“女”和“母”甲骨文同字,女性的通称,女子、母亲、先王的配偶、女性祭祀对象等都可称女。

“母”,母辈妇女的通称,卜辞中用作先公先王配偶的称谓。

有“母乙、母丁、母庚”等。

“子”,父辈对子辈的通称,包括直系的和旁系的。

卜辞中有“子丁、子庚、多子”等。

(九)有关宫室的词
“宫”为房屋的通称。

如“壬戌卜、贞:在,天邑商,公宫衣,兹夕无祸宁。

”(合41758)
“室”卜辞中有“大室、中室、东室、南室、血室”等不同的室,多为祖庙中的房舍名。

“宗”,宗庙,安放神主并进行祭祀的地方。

(十)有关食品,其他用品,及交通工具的词
卜辞中有“酒、豊、鬯、鼎、爵、卣;车、舟;贝、玉、鼓”等“酒”,指喝的酒,先作“酉”象酒器形,后“酉”用作干支名,令加义符作“酒”表示本义。

卜辞中用作动词,表示饮酒之意。

如“卓酒在疾不从王……。

“豊”即“醴”,甜酒。

“叀新豊用”(粹232)
“鬯”,用郁金香、秬鬯酿成的香酒。

主要用于祭祀。

“鬯三卣”(甲1139)
以上按类别对甲骨文中的名词进行了简单分析,甲骨文中还有有一些更为复杂和难解的字词,但那只是些地名人名用字,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时期词汇面貌的考察,对甲骨文中名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及其构成,因为上面所列的词汇分类,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情况有着很强的一致性,汉语词汇不论如何发展变化,自古以来都一脉相承,它是与汉民族社会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注释
[1]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赵晓庆(1985-06-),男,北京人,汉族,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