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一份精神早餐

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资料显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各行业前列。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不去探讨,不过我真诚地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位老师都能消除身心的倦怠,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教育实验,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就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实验。对于新教育实验,我是情有独钟。因为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都得益于新教育实验。对于新教育,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教育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ab12642862.html,/bbs_index.html)去了解。

目前,深处教育围城内的大多数老师都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生活,无论是我们这些为师者,还是我们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极其痛苦的。其实这已经远远违背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其实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有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他说过:“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那么,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是针对过去比较传统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这是杜威早已经说过的话。他同时还说学校就是社会。在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划了等号。这似乎也有问题。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但更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又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这种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所以,我们理解的教育生活,应该是面向男女老幼、从坟墓到摇篮的全人与全程的。

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其实,孔老夫子早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育不仅应该给人幸福,它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当然更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的问题的担忧与不满。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和有一些教育,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

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第四、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尤其是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过去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教师是春蚕,“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其实这些比喻都是不贴切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为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其实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教师都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一位网友读了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后写过这样一段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幸福的。

做教师是赚不了大钱的,很多教师为此感到不平与苦恼,聚在一起怨天尤人。看那些有钱人,名车名牌,风光气派,而我们当教师的呢?挣的钱刚够养家糊口。可是,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的高低与金钱的多少是不成比例的,并非钱越多越幸福。教师这一职业很受人尊重,因为教师是从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的,教师的精神上的富有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与尊重。这就是一种幸福。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但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强。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试问: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莫过于孩子。孩子们有最纯真的心灵,最诚实的态度,最善良的愿望,他们集真善美于一身。而我们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少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找回一份宁静。幸运的是,教师这一份工作可以让我们天天与书为友,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工作时间看书(当然是有益的书),在书海中翱游。教师有更多“静”的时间、机会,而一旦平心静气了,生活与工作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人生也将更充实、更完美。这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是一种体验,让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我们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共同生活中追求这种境界吧!

(后续在第二三四份早餐中,敬请大家继续阅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二份精神早餐上次我们读到第一点:(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不知大家是否喜欢?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想要过幸福王政的教育生活!今天我们继续:

二、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教育幸福

“学校发展短期看设备,中期看生源,长期看师资”。目前我们县教育界出现了几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名师,我们学校一些教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也能在全县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我们仔细审视一下,我们这些名师的名气大多数还只限于我们临朐县,踏出我们县,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在潍坊,也都是默默无闻了。原因何在呢?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老师虽然敬业精神很高,教学水平很棒,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上的好手。应该说,这是可喜可贺的。但大多数老师还仅仅满足于把课上好的层面,缺乏专业成长的自我意识,离真正的名师还有一段距离。

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丧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点越来越多的被有志之士所接受,所以教师专业化成长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没有教师的自我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会学校的发展。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又可以促进自身的职业幸福感。于是不同类型的教育改革都把目光转向了教师专业发展,浙派名师杨一青校长曾经说过:“学校在教师发展中造就辉煌业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成就灿烂人生。”只有教师发展才有学生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有学校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会真正实现教育的幸福。

就我个人而言,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深刻的。自从2003年底接触新教育以来,我本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从那时起我坚定的信奉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从此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满腹牢骚,开始于书本为伍,与网络为伴,和学生同行,渐渐的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看不惯的事情不再眼前出现了,原先看不顺眼的人开始变得不那么讨厌了,原先糟糕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得到彻底的扭转。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意想不到的收获接踵而至,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对于这段经历我曾写过一篇题为《2004,好梦成真》的文章。说这些的目的不是想炫耀我自己,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任何人都可以享受成长,享受幸福。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途经很多,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本培训,等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主要结合最近几年来的所见所闻来谈谈自己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体会: 1、热爱读书:“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读书的女人最美,读书的男人最富有,读书的孩子最可爱……读书成为了一种时尚!这是一种觉醒。”——网友

“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教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是终生都在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中央教科所的朱小曼每天都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早晨七点半到八点的半个小时以及晚上11点以后,也不过半个小时或许一个小时,每天如此,常年不断。如此以来,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以上这些事例都向我们说明了读书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我罗列这些内容,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是的我们的确很忙,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回家后忙家务,还记挂一些好的电视剧,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读书的理由。朱永新教授在网上读到这样一份帖子《教师的日子这样过》——“教师的日子是迷+忙。十年如一日的日子匆匆忙忙,教法理念的花样翻新迷迷惑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一本书,几个月也看不完,哪儿有时间捧读啊!”朱永新跟帖,“你难道比我还忙吗?如果你让学生感到你持有的不是旧船票和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你就读书吧!”为了解决没有时间读书这个问题,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我还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四个“永远不要”奉献给大家: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所以热爱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至于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就要根据自身需要而定,可以读教育方面的书籍,也要读教育以外的一些书籍。不过朱永新先生为我们大致的列出了一些必读书,我感觉是非常好的。能不能读完,能读到什么程度,这就看我们个人的兴致了。只要读起来了,读懂了,有收获了,就是好的开始。朱永新为我们教师开的书单,以前我个人曾买过一些,今后我们会陆续为大家买来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如果有机会大家也可以买一些有关教育的书籍,当然最好是我们学校图书室里没有的,自己读完后,可以拿着购书发票来报销,然后把书放到图书室大家共享。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三份精神早餐

上次我们读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第二点(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教育幸福)中的第一方面:热爱读书。今天我们继续阅读:

2、善于反思:国际流行的教师成长公式 l成长=经验+反思

“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有人说过,一名新教师只要从教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对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他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名师。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也说过,“从初为人师之日起,他就贪婪地汲取同事们的经验,深入研究儿童和勤奋钻研教育科学。每一堂课,每一次与自己学生的会面,他都要作为在教育事业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加以精心设计......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有形式主义的存在余地,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于教育探索。就这样,他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积累了什么?教龄吗?不!——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经验。”这是教师成功的关键。“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就是教育反思。

我认识一位网名平和的朋友,他的第一本书题目是《班主任兵法》,不知道大家读过没有?是在做了仅仅七年班主任之后写成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出版是他对自己教育教学反思的结果。文章最初发表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论坛--K12教育论坛和白鹿洞教育论坛上,引起极大反响,随即又在《教师博览》,《新教育》等杂志连载.网友评论:"篇篇是美文,招招是良方." 《教师博览》杂志的主编薛农基老师在给《班主任兵法》写的题为“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的序中写道:“《班主任兵法》一书,出自一位教龄仅七年的年轻教师之手。作者在大学毕业后的头一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工作经历。然而,正是这段经历,成了作者极富价值、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作者通过对这一段难忘经历的历时一年多的咀嚼、总结、感悟、反思,加之不断地阅读钻研,终于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在理论和实践上跃上了一个较高的新层次,不仅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还写出了这本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创新价值的《班主任兵法》。……该书作者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了…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人生的经历是一笔重要财富。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只有那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的思考感悟的人,人生的经历方能称得上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还看过一篇“两位实习教师的故事”.

很显然实习教师乙是反思型教师。反思不仅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也使老师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心态一变天地宽,心态的变化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反思型教师舒尔曼(Shulman)层下过这样的定义: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反思的方法、内容、途径有很多,今天就不一一赘述,以后有机会我们在一起探讨。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都能成为反思型教师,那样离名师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3、教育随笔:“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现在,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周国平

教育随笔,是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屐痕的一种幸福品味,是教育者对自身职业行为的一种反思方式。教育随笔不仅可以记录师者行动历程,而且更可以描绘教者的心灵地图,甚至可以成

长=经验+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并把反思、研究记录成教育叙事,才能够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同时作为教师只有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才能对研究对象——学生有所认识,也才能对研究事实进行反思。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撰写教师日记及教育随笔的必要性。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与创造的源泉,是进行概括性总结的素材。”正因为苏霍姆琳斯基能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从5点到8点写教育手记,点滴的积累加上长期的坚持不懈,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而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琳斯基”的当代名师李镇西先生的成功,也与他长期不间断的教学写作分不开的——只要读读它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花开的声音》、《做最好的教师》等书中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教育教学案例,你就会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多年以前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启示:“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

据我所知,这个“成功保险公司”开业以来,全国各地的许多一线教师加入其中,而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不仅仅是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也不仅仅是出版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集,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千字文”的随笔写作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学生喜欢、家长爱戴、同行钦佩的行家里手。成功也许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难。只要你深入钻研,不断反思,坚持写作,若干年后,你也许就会成为中国的苏霍姆琳斯基,成为李镇西第二……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家可以到《教育在线》《成长论坛》《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凤凰语文论坛》《班主任之友论坛》等教育论坛上去阅读学习。

过去有些老师一起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忙于工作,哪有时间读书,写随笔呢?这里我在给大家推荐一篇网友的文章,作者是浙江海盐县实验小学校长张拥军,网名忙客。写,也是一种力量

不少老师总是感叹,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写点什么?是啊,早出晚归的老师,转眼白发的老师,一生默默耕耘的老师,我们行走,我们向着教育理想的彼岸日夜兼程,可是不能忘了,我们的坚持,我们的沉醉,我们的无悔,我们的回味,都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那些生活中、教育中到处散落着的情感和思想的火花,堆积起来,就是信念,燃烧起来,就是力量。一点感动,一丝酸楚,一阵狂喜,一片失落,都是心底的期盼与教育的碰撞。我们及时地用笔捡拾起瓣瓣芬芳,存放到教育理想的花园里,等着蜜蜂和更多的生灵来分享,这也是生命的意义。

这样写下来的文字,闲庭信步,似秋天林荫道上飘舞的落叶,是恬然的感悟,是成熟后的收获,弥漫的是淡淡的、浓浓的生活的、生命的气息。我们感受到的是你最真诚的心灵,最朴素的情怀。它们最能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为了写,我们有时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经常地写,思考就成了一种习惯。经常的思考,就会产生思想。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就会积累成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财富。

这也许就会成为创新的开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璀璨夺目,只是悄悄的萌发,不由自主的前行。如果我们同行,就会成为一支队伍,队伍的会聚,就会成为一股力量。社会的前进,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像蚂蚁一样执著的前行。因此,偶尔的驻足思考,是积蓄。而写,也是一种力量。

张校长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网名中的“忙”:忙于教书、忙于读书、忙于研究、忙于写作、忙于上网……忙得充实,忙得有意义,忙得很时尚,忙得告别无聊,忙得忘记埋怨,忙得很有成就感,忙得让人羡慕……希望大家有所启示。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四份精神早餐

(接上第三条)幸福教师的阅读就要结束了,但是希望我们的幸福才刚刚开始!

4、网络和博客:关于网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我想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这也是自己的真实的心路历程。网络让我好梦成真。上面列举的例子也都是借助网络的利用成长起来的,全国德育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万祥老师和平和主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中介绍了许多,网上也有很多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博客是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它可以将工作、爱好和学习有机结合,把日常得到、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华及时积累起来,并在交流和共享中达到思想的碰撞。博客的作用很多:它可以写日记、收集资料,写教学反思,写读书笔记,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个人电子文件夹,又可以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等;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课后在网上的交流平台,也可以作为学校的信息发布系统等等。目前教研部门都把博客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要求老师们写博,暑假前电教站也曾安排过,老师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发上去,也可以在教育在线、成长论坛开设自己的随笔帖子,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见到成效的。

5、教学研究: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1998年我们县举行了第一届教育科研培训班,从那时起开始接触教育科研,也是从那时开始,从上到下刮起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教育科研风。对这些所谓的教育科研,我的感觉是很多都脱离了我们的教育实际,脱离了我们教师的实际。大多数老师对教育科研没有很高的认识,积极性不高,学校、老师只是被动地去应付。而且不做不行,检查考核要算分的,于是造计划,造过程,造总结,一切都是假的。既浪费财力,又浪费了老师们宝贵的时间,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当然目前的教育体制这样的工作还将继续存在。

那还要不要教育科研呢?我想一定要的。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命力,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非走教科研这条路不可,关键是怎样办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上级分配的课题实验,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思考、改进和创造。前者是可以进行管理、监控和成果验收的,而后者则完全由教师自觉完成。他认为后者可以对教师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而又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后者的日积月累,哪怕前者再丰富、再趋完美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开始,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开始。”即从写教育反思入手,然后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或基础上,系统地阅读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问题,把个别经验上升到理论。朱永新还说:“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学习研究的方法,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反思,系统地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你很快就能…登堂入室?,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你的教育水平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研究都是这样进行的,他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他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如果我们平日注重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就不会再把教育工作看成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科研才是最实际的,也是最受广大一线教师所能接受的。

“教育研究者一定要成为博学者,多读书,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与同时代的陶行知一样,既是伟大的教育家又是出色的文学家。两位前辈不仅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书籍,同时又笔耕不辍,一生著作颇丰。不断提高教育者素质是伴随教育研究工作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他曾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就是真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不懂儿童心理学就无法适应教育工作。他亲近每一位学生,

深爱着每一位学生。“教育家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研究教育,要对准学生,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在实践中,举手投足皆是科研,一言一行都是教育。他经常把来自学生、来自校园的一个个鲜活例子写进书中,这些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坚实支撑,也是千千万万教师喜爱他的原因。我们可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看看他的《帕甫雷什中学》,看看他的《育人三部曲》,也可以读读刚才我列举的几位网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其实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像刚才提到的吴樱花老师对一名特殊学生的长期关注,像看云记录的师生成长的经历等等,都是教育科研。这样的事情我们每一名教师,我们每一名班主任,我们每一天都已经在做,而且有些老师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只是我们不善于去思考,没有去积累下来。有这样一句话:"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我们已经做的不平凡,不简单了,我们离名师仅一步之差,我希望大家都能再往前走一步。

6、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落脚点。无论读书、反思,还是教科研等,实际上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有课堂教学水平过硬,课堂教学效益让人信服,才能说明一切。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成长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地,也不是经过一节课两节课能实现的,今后我们将作为一个重要工作一起去探讨研究。目前我觉得最基本的应该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次作业,批改好每一次作业。我始终觉得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底线,底限受不住,其它都是空谈。这些虽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应该很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想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生涯的最高境界。希望每一位老师能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积极探索,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7、加强师德修养:师德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应有之义,且是重中之重。具备高尚的师德,便会拥有对学生的热爱、对岗位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凡是名师,都是具有高尚师德的老师,这一点毋庸置疑。个人素质再棒,教学水平再高,但是没有对教育的挚爱之情,没有对孩子的,永远不会成为名师。从“爱满天下”的陶行知先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霍懋征老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从苏霍姆林斯基到“母爱童心永远不老”的斯霞等等,都说明高尚师德对于孩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每一位老师都体会很深。最后推荐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关于治学三境界的论述,与大家共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一书中关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三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处,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这三境界用到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上来十分恰当,希望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都能体会到“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进而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人生的幸福。

白岩松:道德从何而来——读者?2015?23

高兰平第五份精神早餐

中国人从小就习惯给人贴上“好人”和“坏人”的标签,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感触更深。小时候看电影不多,一看电影便要问爸爸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后来发现我们这代人最幸福,因为好人坏人一看就知道。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影,主人公一定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反面角色则是胡汉三、南霸天、黄世仁那样的人,从长相上就能看得出来。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传统延续下来,并不仅仅因为这方面的文化基础是如此浅薄,更主要是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革命”的背景下。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问题,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几乎没有中间地带。这种“革命基因”慢慢渗透到我们看待人性和

世界的DNA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法则。

非常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年轻人依然持有“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逻辑观。可事实上,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二元对立逻辑,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危险的。打破这种简单对立的思维,是一个真正的基础,全社会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前行。

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它不

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是不行的;此外还有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环境充满善意和安宁,人们和谐相处,人性中的普就会更多地被激活。

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激发出来。

从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到宝马车碾童事件,再到如今一起又一起摔倒的老人讹诈搀扶者的案例,大家都很难过,觉得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一塌糊涂。可是,问题仅仅在于“道德”吗?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是从哪儿来的?

如果“小悦悦事件”发生在国外,第一个受谴责妁肯定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才是司机与围观者。我们可以说,小悦悦的父母非常值得同情,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不容易。但情感是一回事,法律是另一回事。站在平肃的法制角度看问题,作为两岁多孩子的监护人,小悦悦父母的监管缺失,才是这起悲剧的真正关键点。

《人民日报》有一位知名记者,讲过一个经典案例:她妹妹在美国生活,有一次妹姝的孩子回中国,住在她家。─天晚上,她临时有事出门,时间不长,就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正好这时候妹妹从美国打电话过来,跟孩子聊天,问他:“你大姨呢?”孩子说:“不在家。”妹妹一听急了,“就你一个人在家吗?”孩子说:“对,就我一个人。”姐姐回来以后,妹妹勃然大怒,对她说:“姐姐你这么做是违法行为!”因为在美国,把未成年儿童单独留在家里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说到这儿,如果人家不解,还可以换一个思路。老人摔倒被好心人扶,为什么一瞬间反而要抓住对方说:“你撞我!”因为这个老人是“坏人”吗?

倒退20年,如果大街上两辆汽车追尾,司机肯定下车就打。为什么呢?不打不行!谁打输了谁赔钱。可是现在,谁还会因为追尾大打出手?经常是把车靠边一停,互相递根烟,把保险号一抄就完了。

对比20年前和现在,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人变得讲礼节了,道德水准提升了。可是,为什么中国人撞车后的道德水准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有“交通强制险”的介入。所有汽车必须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再用暴力的手段争取权益,于是在这个问题上,人性里“善”的-面流露了出来。

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扶他的人?因为大部分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他们摔倒在地不能动弹的时候,最大的痛苦还不是来自肉体——中国的父母心疼孩子啊,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孩子要给自己掏钱治伤,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他们扛不住。在这之前,他们可能行了一辈子的善,但是这─瞬间都不存在了,他们像抓救命稻草─样抓住了扶自己起来的人。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还会发生这么多起讹诈事件吗?

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只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我认为,此时此刻的中国,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所有糟糕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强迫我们去设法提高基础保障和完善社会综合配套设施。

我从来不愿听到人们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谈论道德。那没有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叫“贫贱大妻百事哀”。古人为什么总结出这句话呢?因为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不管你爱得多么惊心动魄,如果生活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没地方住、没食物吃,矛盾就会逐渐地从小到中,从中到大,最终毁掉爱情。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道德也是同理。

基于刚才谈到的“人性”和“道德”因素,此刻要想快速推动社会进步,谁又有权利去抱怨别人呢?当下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在抱怨。领导在抱怨,群众也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穷人也在抱怨,唯独没有人抱怨并改变自己,这是中国此时此刻最大的问题。

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这两张面孔反差巨大,就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面对熟人时,我们大多有礼貌,憧得谦让,不仅不自私,而且很无私,朋友为抢着埋单能打起来;而对熟人时,我们善解人意,尊老爱幼,言语温和,愿意忍让,甚至牺牲小我。如果从对待熟人的这张道德面孔来看,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有道德感的民族。可惜,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的道德面孔是另外一张。我们开始变得自私,爱I占各种便宜,排队加塞,开车乱并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永远显得不耐烦。那个面对熟人时可爱的中国人哪里去了?

这两张面孔清晰地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排世界第一,仿佛己很现代化的样子,但实质上,我们才从小村庄走出不久。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下,中国人的生活半径很小,一亩三分地儿,乡里乡亲,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一生大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于是,让熟人认可自己,是必需的生存之道。但是,封闭的生活方式终于被慢慢改变,我们一步一步走出了土地,走出乡村,走到陌生人中间,熟人的面孔变少了,约束也仿佛没了。

记得有一天在飞机上,听到两个朋友聊天,共中一个谈到刚才自己登机时的不文明行为,面无愧色地说:“怕啥,又没人认识咱!”

等我们学会把陌生人也当熟人看待时,才算真正走进现代社会中。而这,需要多长时间?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也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老看法。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又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不少兴趣班,而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最后,孩子学习疲劳,家长也力不从心。 罗素说,儿童的人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是由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新教育核心理念是: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 2、实施新教育我们采取的措施: (1)营造书香校园 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 (2)师生共写随笔 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3)构筑理想课堂 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3、新教育下儿童的生活方式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大多数人的反对,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新教育实验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郭元祥;胡修银 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重读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 (一)重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序言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P9—10),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并不是原来的传统的教育就不是生活,而是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2.?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中,杜威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在抨击传统教育时,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2](P28)教育是为着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 几乎没有一个做教育的不会被书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教育怎样与美好生活联系?每天都干着教育工作,自己似乎都说不清楚,教育真会带来美好生活吗?带着疑问与好奇读完了这本书。读罢,最直接的感受是很爽,很受鼓舞,这才是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生活都会开启的。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罗素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考虑过学生的幸福体验吗?教师备课往往只是关注知识的设计与传授,课堂上也很少关注学生求知以外的需求。高中的学生有几个能说自己学习是幸福的呢?家长在全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之外,几乎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试想,如果我们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做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结果会是多么温暖。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高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大学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们喊“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坐十几个小时,孩子们喊“累”。现在有几个孩子能说我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喜欢呢?学习除了考上理想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思考学习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他们以及家长,甚至全社会可能就是简单的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伟大的目的,考上名校的话,这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事实是这样吗? 罗素在书中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种理想品性包含了四种基本元素:智慧、勇敢、敏感以及活力。勇敢对于克服种种困难、障碍,树立一个人的独立性,铸就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语言。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入园时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幼儿每天入园时,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及话语主动迎接幼儿,使幼儿和老师之间没有陌生感,会主动和老师互打招呼。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不同,所以老师要摸清每一个孩子的水平状况,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教育,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最合适的语言发展空间。 二、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餐前、午睡前及幼儿离园前均有一段幼儿可自由掌控的时间,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有意识的让孩子到区域活动。在图书角,有的幼儿在轻声的朗读,有的结成小组在讲故事,还有的幼儿在进行续编或创编故事。记得有一天,我们班的周玉豪小朋友就与杜峰小朋友发生

了争执,经过了解情况我知道了他们在续编《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周玉豪认为狐狸是聪明的,他还会再次的编谎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可是杜峰却认为小乌鸦上了一回当后,一定会变得很聪明,不论狐狸说什么他都不会再上当的。于是他们发生了争执,我让他们把各自当成是小狐狸和小乌鸦把他们要说的话对对方说一说,看对方会怎么办?不就知道了吗?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幼儿不知不觉得就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对阅读感兴趣,从而使幼儿从依赖逐渐的过渡到自主阅读。 在娃娃家中,我时常扮演客人的角色参与其中,当我来到“娃娃家”我会主动和“爸爸、妈妈”打招呼,有时候当孩子忘记招待客人或与客人未打招呼时,我会故意说:“今天我有点不高兴了”,孩子就会问:“怎么了?”或“发生什么事了?”我就说:“因为我来到你们家没有人理我呀”。这时,孩子们就会意识到:哦,客人来了要招呼,要陪伴她。这时就主动的与我交流:请坐,请喝茶。这时,我会故意找些话题来说,比如我会问:“今天做了什么菜”“你的娃娃在哪上学呀?”“这个星期天准备怎么过呀?”等等,让孩子学会考虑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语言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在表演区内让孩子们自由结伴进行故事表演,这样调动了幼儿语言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语言表达也越来越好了。 三、在教育活动中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高兰平第一份精神早餐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有资料显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各行业前列。曾有人做过调查发现: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这是老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不去探讨,不过我真诚地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位老师都能消除身心的倦怠,都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教育实验,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就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实验。对于新教育实验,我是情有独钟。因为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都得益于新教育实验。对于新教育,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教育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ab12642862.html,/bbs_index.html)去了解。 目前,深处教育围城内的大多数老师都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生活,无论是我们这些为师者,还是我们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都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极其痛苦的。其实这已经远远违背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其实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孟子有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终生都拥有幸福的精神生活”。他说过:“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那么,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是针对过去比较传统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够的。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这是杜威早已经说过的话。他同时还说学校就是社会。在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划了等号。这似乎也有问题。我们说教育就是生活,但更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须确保受教育的个体生命获得充分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健康教育如何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

健康教育如何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

健康教育如何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何重要性姓名:庄舜吉学号:E1305J33521 专业:13教育学5班健康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渗透理念下的幼儿园健康教育,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而且健康教育理念和实施更需要适时的渗透到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在各层次上提高幼儿的健康认知,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2、安全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程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身体锻炼: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进行身体锻炼,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包括:情绪情感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高 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一、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入园、进餐、喝水、盥洗、入厕、睡眠、离园等环节的活动,它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带的是中班,一般生活活动都在晨间谈话中进行,也可渗透于一日活动。例如关于入园礼貌的:故事《有礼貌的多多》、进餐的:《漏嘴巴的小熊》、盥洗:《洗手五部曲》、睡眠:《小猪睡的香》。有时是故事讲述、有时是情景表演、有时是儿歌、有时是竞赛。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保教结合,寓教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健康教育以幼儿养成健康行为为出发点和归宿,即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朱永新演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演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 活 编者按:XX年12月18日下午3点半,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莅临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桂子山教育家论坛并作了题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演讲。下面是朱永新演讲全文: 主题:首届桂子山教育家论坛 时间:XX年12月18日下午 地点:逸夫国际会议中心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湖北来跟大家交流,我不知道这个题目在座的有没有人听过,听过这个题目我少讲一点,多留一点时间跟大家交流和分享,直接回应大家的问题,讨论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 刚刚李校长讲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其实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的确是很多,而且多得像一团乱麻,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怎么改。刚才讲要有良医、良方、良师,我看这个方子不好开,我们不能说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但是的确已经有点积重难返。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改?如果大家能够关注我最近的一些文章,可以看到我

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站在结构性变革的门槛上》。也就是说整个的教育从技术的层面去变革教育,从教学模式的层面去变革教育,必须要从结构性的层面,所以我提出要改造学校的概念,这可能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同时 不管你怎么变,教育无论你怎么变化,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们新教育一直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为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这也是我们衡量一个教育是不是真正的卓越,是不是真正的符合人性,是不是真的符合教育发展的这样一种本性的重要标准。所以刚刚湖北电视台采访我,说你认为好的教育怎么样?我说很简单,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实衡量一个好的教育首先就是你能不能带给人幸福,因为人在很大使命上他一生的追寻就是为了幸福,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幸福,我们的父母不幸福,我们的老师不幸福,那这个教育好像就有问题,因为教育本来是应该帮助人们找到走向幸福道路这样一个路径,所以我们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思考幸福到底从哪里来?所以我们专门研发了一门课程叫新生命教育,我们把人的生命分为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世界之中,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人和人的社会世界,一个是精神的世界,这三个世界差不多对应的就是人的生命的三重维度。教育很重要的使命就是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育讲演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朱永新老师献给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和孩子们的书。书中一段段亲切的文字,有些话语娓娓道来,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心田;有些话语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朱教授所做的一切,都缘于他对教育的热爱,缘于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正如他说的:“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快乐。” 朱教授又说:“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说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撞击了我静如止水的心灵,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则为我点燃了前行的道路。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也许未来的教学道路还是默默无闻的期待。但是,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未来不是别人赐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面对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灵动的心,我们就能发现其实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我们能在情绪的转角处向左不向右,对无奈说拜拜,我们就多了一份教育的诗意。平凡是福,失败亦是福,行走教育路,无论坎坷,我们都要像朱教授一样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因为我们的行囊中也会准备着:智慧、激情、诗意、恒心和活力。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后感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育讲演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朱永新老师献给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老师和孩子们的书。书中一段段亲切的文字,有些话语娓娓道来,如心底之泉水,缓缓流进心田;有些话语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朱教授所做的一切,都缘于他对教育的热爱,缘于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正如他说的:“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快乐。” 朱教授又说:“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说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撞击了我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

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1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

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如何将语言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如何将语言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我认为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交流为主,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沟通、交流。在当今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幼儿园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体验语言的美好及与人交流的乐趣。”因此,结合幼儿园一日课程的实施,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可以利用幼儿每天吃饭、睡觉、散步、玩耍、洗浴等机会进行交谈,可以更好的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为下一步确立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提供依据。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如动植物。交通工具、超市购物等,向儿童介绍各种事物,让儿童掌握很多词汇,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教师在一日生活各环节,运用语言来组织教学,与儿童进行协商,如要求儿童收拾好玩具,吸收,安静的做到餐桌前等,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开展语言教育。 2、在我们的一日生活活动中,为了避免等待现象,我们进行了尝试,在加餐、吃饭前洗完手的孩子回到座位上可以和同伴说说话,讲讲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收获或者自己的疑问等等,利用这个简单的回顾,教师有针对性的和孩子进行一些谈话互动,鼓励幼儿在常规秩序井然的情况下,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进一步锻炼每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可以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设定口语交往的情景,促进儿童口语表达能力,讲述活动,可以讲述图片、实物或情景,现在生活等,听说游戏活动,文学活动,欣赏文学活动,学习作品语言,早起阅读活动,阅读图书、画册,理解书面语言等形式来开展语言教育。 三、在区域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好的活动区应该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即具有教学价值又保持游戏性质。因此活动区活动也是我们一日活动的重点。 1、给幼儿大胆讲话的机会。 以前我们在玩区角活动的时候,规则都是老师说小朋友听,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幼儿觉得规则不合理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于是现在我们每新增一个活动区或投放新的活动区材料的时候,先请全班幼儿一起讨论:如何玩这个活动区,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遵守什么样的秩序,全班幼儿集思广益,然后分组说出自己的意见,全班讨论后决定哪个最合理就采纳哪一个建议,这样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 2、教师多一些启发式的提问。 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提问至关重要,简单的一句话就有了活动的目标,如对积木区的幼儿说:“你想去积木区玩什么?想想你搭建的高楼是什么样子的?你准备和谁一起用什么样的积木来拼插?”这样孩子在玩的时候就会按照自己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2642862.html,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鲜子英 来源:《今日教育》2012年第10期 陶行知先生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空间局限在逼仄的学校、教室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局限在飘渺的分数、名校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内容局限在枯燥的课本、练习里,我们的教育一定是误入了歧途。美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生活中去,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把这种美融驻于自己的心灵。美的生活,就是美的教育。 幸老师告诉了我她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 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一条爱情短信,非常莫明其妙,她想,可能是一些短信公司发的吧。看着短信还有些新意,读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也没立即删除。过了几天,当她再一次阅读这条短信的时候,突然感觉这个号码是在哪里见过的,还有点熟,当时自己的心都跳了起来。 她开始去找这个号码是谁的,找了两天都没有结果。当她整理班级注册薄时,却意外发现了这个号码居然是班上一个男生的,还是班长!她分析,这几天她与他的交往很多,他是如此自然,肯定不是发给她的。那是谁的呢?哦,对了,一定是发给班上的与她名字极相近的那个女生,发短信时点错了号码。 她来到教室,发现班长伏在课桌上,萎靡不振。一看班主任到教室,他立即低下了头,明显不正常了。她推测,也许是他自己发了好几天短信见没有反应,再查看时才发现发给了班主任老师。她来到他身边,轻松把他叫出教室,说,“怎么了,蔫了吗?”然后,很正常地布置了班上的工作。 班会上,她自然地讲到了爱情:“同学们,爱情,几乎是世界最美妙的感情,令人魂牵梦萦,对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来说,无论怎样禁绝,都阻止不了你们对爱情的渴望,因为爱情绝对值得你们追求、付出、奋斗……你们的老师当年也是,甚至去书店特意买来泰戈尔《情人的礼物》放在自己的枕边,希望有一天有人深情地给自己诵读:…如果我拥有天空和空中的所有繁星,以及世界和世上无穷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她是属于我的,给我世界上最小的一角,我就心满意足了。?只是,我们应该让爱情更加美丽,美丽得没有一点尘滓,美丽得没有一点云翳,美丽得没有一点遗憾。” 接下来的几天,班长又恢复了往日的精神…… 幸老师的话,让我想起当年我的学生是如何关注他们老师的爱情的。我的学生现在告诉我:我的恋爱,我们散步方式和路线,穿着打扮,我们的不声不响地结婚,到最后孩子即将出世……这一切,他们都非常关注,一直都是他们的热门话题。甚至,他们成群结队地站在某个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读这本书之前找了很久,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只是从书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才知道: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也读懂了一些: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

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27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

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是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从教生涯也就四五年,在学校学习如何教育时,心里对未来总是切切的,在学校对自己的能力蛮自信的,但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天真可爱的孩子,到时会不会束手无策,带着担心与期望我回到了家乡走进了课堂,课堂与自己想象的比较远,站在台上看到一双双充满着期待的眼睛,正是这种期望在影响着我,让我快速成长起来,专业化发展,因为这样让我体会到了做教师的不易以及繁忙,但能感受到幸福,这样编织自己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呢,听了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案例后,感触很深。 我的教育生涯就是我的生活,怎样让生活精彩起来呢,那得用心治学,这跟生活一样,会经营,首先要有策略,李老师四字治学方略是:“思、学、行、著”即: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要善于反思,并且这种“思”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就边反思边学习、求教,不是照搬、硬套,而是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注意吸纳、借鉴。实践取得了成绩,就思考成功的原因,归纳出经验和规律,及时地写下自己思想的轨迹,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实践”、“学习”、“著述”相交融,使自己一步步向前,实现一个个新的跨越。我在教学启发是,在教学中勤于思考,善于读书,我认为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老师一定能吸引学生。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

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跻第三境者。”教师越能加强教学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一个好老师。“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反思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这几年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激发自己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首先,在观念上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只有把教育当成生活来打理后,幸福感就会提升。如在教育生活中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理解,感受了成功,体现了价值,就是幸福的。 其次,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渴求知识,理想阶段的孩子们,特别是我一年级的孩子们,要把一个个懵懵懂懂的学龄前儿童慢慢引领上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目标,坚定必胜的信念,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个引领的过程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爱心、细心、仁心,也正是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教师因学生的出色表现而体味到幸福的含义。如: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拼出了一个个音节的时候,当他们诵读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时,当他们唱出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时,当他们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当他们解出了一道道难题而舒展了皱了许久的眉头时,当他们出色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时,此时的老师是幸福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心得范文 是XX最新发布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心得范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

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范文网“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