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加兰他敏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加兰他敏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3 加兰他敏的剂型研究
由于加兰他敏的溶解性较差 ,故通常将其制成氢溴酸 盐 ,以增加其溶解性 ,已研究的剂型有口服液 、注射液 、普通
药学与临床研究 Pharm aceu tica l and C lin ica l R esearch 第 16卷
片 、缓释片 、分散片 、胶囊剂 、乳膏剂等 。张松林 [18 ]以乳糖 为填充剂 ,交联聚维酮和羧甲基淀粉钠作为崩解剂 , 3%聚 维酮为粘合剂 ,研制了氢溴酸加兰他敏分散片 。钱南萍 [19 ] 建立了氢溴酸加兰他敏分散片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发现和 水及 5%乙醇相比 ,它在 011 mo·l L - 1的盐酸溶液中溶出度 较高 , 确 定 转 速 为 75 r·m in - 1 , 溶 出 时 间 为 45 m in。刘 玮 [20 ]用正交设计优选处方 , 以单硬脂酸甘油酯 、Eudragit L100255为主要缓释材料 ,研制其缓释片 ,结果氢溴酸加兰 他敏缓释片在 24 h 内呈现良好的缓释特征 ,释药行为符合 H iguchi方程 。陈昂 、贺芬 [21 ]采用离子交换吸附技术 ,用丙 烯酸树脂 RS100修饰结合有氢溴酸加兰他敏的树脂表面 , 制成缓释混悬液 ,试验表明其体外释药速率明显减慢 ,与溶 液剂相比 ,缓释混悬液的药时曲线较平稳 , Cmax降低 , Tmax延 长 ,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
20世纪60年代加兰他敏商品名为强肌片尼瓦林片剂主要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肌肉萎缩术后肠肌麻痹尿潴留及重症肌无力等症也可用于儿童脑型麻痹外伤性感觉运动障碍多发性神经炎及脊神经根炎等的治疗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8年 2月
P ha rm a ce u tica l a nd C lin ica l R e se a rch 2008, 16 (1)

以微管相关蛋白Tau为靶点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以微管相关蛋白Tau为靶点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l 中图分类号】 R 7 4 2 【 文献标识码l A 【 文章编号l 1 0 0 6 — 9 7 7 1 ( 2 0 1 4 ) 0 3 - 0 2 4 0 — 0 5
I 本文著录格式1 郐 学先 ,于建春 ,张 兰 ,等. 以微管相关 蛋 白t a u 为靶点 的抗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 J ] . 中国康复理论 与
Ab s t r a c t :Al z h e i me r ’ S d i s e a s e( AD ) i s t h e g e n e r a l 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d i s e a s e i n t h e e l d e r l y . Al t e r a t i o n s o f mi c r o t u b u l e 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
a n — c h u n , Z H A NG L a n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T i a n j i n 3 0 0 1 9 3 , C h i n a
t e i n t a u a r e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o n s e t a n d p r o g r e s s i o n o f AD. T h e r o l e o f t n a p r o t e i n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AD h a s b e e n a f o c u s i n t h e c u r —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标签: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以近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常为首发最明显症状,其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对周围人较冷淡。

到达重度时,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和失用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阶段与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在65岁及以上的AD患者占人群中的54%,值得注意的是,在8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超过了50%[1]。

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2]。

有调查显示,目前AD 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全球由AD造成的经济支出为6040亿美元,远高于人们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经济支出[3]。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1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已有研究提示[4-8],AD 可能由以下病因引起:①年龄增长;②家族史;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④低教育水平;⑤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冠心病、愤怒情志。

AD 通常起病隐匿,为进行性病程,逐渐加重,起病到死亡病程约6~10 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约15 年以上。

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在AD的发生和进程中起一定作用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活动/代谢低下、神经元应激和损伤、炎症以及遗传等几方面的因素。

治疗AD药物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治疗AD药物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治疗AD药物中抑制AchE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将对当前治疗老年痴呆症(AD)的主流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重点阐述治疗AD药物中所含有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

随着中药制剂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草药被发现含有治疗AD的有效成分,本文也将对本类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1]。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AD); AchEI;中药;构效关系21世纪是人类生命科学发生重大革命及进展的时代,人类期望在21世纪中对一些重大疾病有所突破。

由于人口急剧增加,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及治疗问题。

老年痴呆症(AD)亦称阿尔茨海默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辨认等方面的障碍,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全世界患病人数已超过1800万。

我国患病人数约有500万,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在美国,AD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居成人死因的第四位,因此被称为“2l世纪病”。

目前世界上对AD有效的治疗手段有:1、基因疗法:在进一步明确遗传因素、发病机理的基础上,可使用基因疗法导入正常基因或用不同神经生长因子基因来治疗病变;2、针灸疗法:可分为体针、穴位注射以及针药并用三种方式;3、药物疗法:药物设计的作用点是对抗脑代谢异常的环节和损伤脑细胞的因素。

正在使用及试验的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防止神经纤维微管蛋白缠结药物、抗β淀粉样蛋白沉积药、抗氧化剂、非甾体类抗炎制剂、激素替代疗法、蛋白水解酶抑制剂等[2]。

作为AD治疗的一线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

其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内源性胆碱的降解,从而延长乙酰胆碱对大脑中胆碱受体的作用,增强胆碱能神经递质的作用,从而提高AD患者的胆碱神经功能。

所以对AchEI及其机理的研究成为抗AD药物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AChE抑制剂类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

AChE抑制剂类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
镇 ( 甲磺酸 双氢 麦角碱 ) ,尼 麦角 林 ( 脑通 ) ,胞 二磷胆 碱 ( 胞苷 二磷 酸胆 碱 )脑 复新 ( 酸 盐 吡硫 醇 ) )抗缺 氧药 物 :都 可喜 ( ;4 阿米三 嗪萝 巴新 ) ,羟癸 醌 ;5 )钙 离子拮 抗 剂 :尼莫 地
平 、脑 益嗪 ( 桂益嗪 )和 盐酸氟 桂嗪 ( 比灵 ) )抗氧 化剂 :维 生素 E,丙炔 苯 丙胺 ( 西 ;6 司 来 吉林 ) 7 神经 营养 剂 : 经 生长 因子 , 源 性神经 营养 因子 ,脑活 素 ,血活 素 ( 维治 ) ; ) 神 脑 脑 ;
酰 胆碱 酯 酶抑制 剂 来获得 乙酰胆碱 上 调 , 与通过 抑制 淋 巴细胞 增殖 和前 炎症 细胞 因子 产 生而
发 生 的抗 炎作用 是 相关 的 。 种活 性是 通过c 烟碱 型胆碱 受 体来介 导 的 。 A 中被 公认 的 这 c 7 在 D
炎症 部 分 中发现 了小胶质 细 胞是最 主 要 的 A 特 征物质 。AC E 乙酰胆 碱 酯酶抑 制剂 )新 D h I( 作用 的确定 ,强调 了胆 碱 能神 经系 统 的平衡 在 神经 障碍 中的重 要性 【- 2。 o 鉴 于 A h 抑制 剂在 AD 治疗 中的重要 作用 ,本文对 AC 抑 制 剂类抗 A 化 合物 ,尤 C E E h D 其 是天 然来 源 的 AC 抑 制 剂及 其衍 生物 的研 究进展 进行 总 结和 归纳 。 E h
而且也是其他形式的老年痴呆症 ( 如血管性痴呆 , 帕金森氏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症或与多发 性 硬化 症 、唐 氏综合症 相 关 的身体 和认 知症 状 )持续有 效 的治疗 方法 。胆碱 酯酶 抑制 剂还 能 够有助于防 ̄1淀粉样 蛋白的形成 。 3 . 最近的调查表明, 外周的乙酰胆碱酯酶促进1淀粉样蛋 3 . 白的聚 集[-] 将在 A 的发 展 中发挥 重要 作用 。而且 最近 的一 项研 究表 明,通 过 使用 乙 12 ,这 80 D

艾斯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艾斯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艾斯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目的:艾斯能及高压氧单独或联合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艾斯能对患者TGF-β1的影响。

方法:8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为服用艾斯能组(42名)和吡啦西坦组(44名)。

起始剂量艾斯能1.5 mg,bid,早饭和晚飯时口服,用药时间为16周,每4周增加1.5 mg,bid;艾斯能组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结束后第2天清晨抽空腹静脉血3 ml。

结果:治疗前后艾斯能组MMSE评分有改善,吡啦西坦组无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艾斯能组疗效优于吡啦西坦组;服用艾斯能组在治疗后TGF-β1(生长转化因子)上升。

结论:艾斯能治疗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疗效,应用艾斯能后痴呆患者TGF-β1增加。

标签:ΑD;TGF-β1;艾斯能老年时期发生的痴呆为老年期痴呆(elderly dementia, ED)。

按病因ED又可分为:以进行性、退行性临床和病理脑病为特征的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 ΑD)和由脑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AD患病率逐渐上升。

其能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社会生活能力、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情感人格等,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为了观察艾斯能和高压氧对Α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TGF-β1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试验对象符合DSM-IV(第四次修订诊断与统计手册)和NINCDS/ ADRDA(美国国立神经病及卒中研究所)制定的AD诊断标准、50岁以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共入组8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为服用艾斯能(42名)组和吡啦西坦组(44名)。

1.2 试验药物及给药方法艾斯能(重酒石酸卡巴拉汀)为口服胶囊,由诺华公司提供。

吡啦西坦为口服片剂,400 mg。

用药时间为16周,每4周随访1次。

起始剂量分别为艾斯能1.5 mg,bid,早饭和晚饭时口服;吡啦西坦800 mg,po,tid。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

近年来,关于AD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病因理解、早期诊断技术、以及治疗策略方面。

本文回顾了当前关于AD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神经元损伤、早期诊断、治疗策略【前言】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痴呆的主要形式,其特征是认知功能逐渐退化,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尽管AD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损伤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1-2]。

当前,对A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诊断、病因理解和新治疗策略的开发上。

1.病因理解的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理解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历了显著的进展,为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发现,AD与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其中APOE基因的ε4等遗传变异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之一[3-4]。

APOEε4携带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而其他基因如APP、PSEN1和PSEN2等也被认为与AD的发病有关[5]。

此外,炎症反应在AD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炎症因子在脑内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神经元的炎症性损害,加速疾病的进展。

氧化应激也被认为是AD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脑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增加[6]。

代谢异常在AD的病因中占有一席之地。

研究表明,代谢紊乱与AD的关联可能涉及到能量代谢的异常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紊乱[7-8]。

这些新的病因理解不仅揭示了AD的多因素性质,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向[9]。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病因机制,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管理和阻止AD的发展。

2.早期诊断技术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对于提前介入治疗、延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丧失和行为异常。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或延缓该病的进展。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经验,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本文将对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一、中药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治疗作用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认知功能的下降。

通过临床研究,一些中药被发现具有改善认知功能的潜力。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提高脑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从而保护和改善认知功能。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强记忆和学习能力。

二、中药在减轻痴呆症状方面的治疗作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常出现行为异常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中药治疗在改善这些痴呆症状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平衡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缓解焦虑、抑郁和易激惹等症状。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免疫系统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药在防止病情进展方面的治疗作用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中药在防止病情进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剧毒蛋白质沉积和神经炎症的能力,从而可以减缓病情的进展。

此外,中药还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延缓神经退行性变,并保护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中药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治疗作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通常涉及到使用多种药物,但这些药物常常伴随着不良反应。

中药被认为具有辅助作用,可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些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中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潜力。

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但经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对中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罗伟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重庆南岸 400060)
摘要: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病因诱发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明确,其中Tau蛋白假说、Aβ异常沉淀假说的影响力最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Tau蛋白介导、Aβ蛋白、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胆碱能假说
1.阿尔兹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阿尔兹海默病是老龄人口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的危害了人类健康。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全球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为4680万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7470万人,2050年更将突破1亿3150万人。

2.阿尔兹海默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阿尔兹海默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阿尔兹海默病与遗传、衰老、免疫功能异常、性激素水平、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

提出了多种病因假说,包括胆碱能假说、Aβ异常沉积假说、Tau蛋白假说、自由基损伤假说、钙稳态失调假说、谷氨酸兴奋假说和基因突变假说等,其中胆碱能假说、Aβ异常沉积假说和Tau 蛋白假说影响力最大。

3.Tau蛋白介导阿尔兹海默病的机理及相关药物
3.1 Tau蛋白介导阿尔兹海默病的机理
阿尔兹海默病在病理上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二是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

其中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NFT)主要由双螺旋纤维(Paried helical filaments,PHF)聚集而成,而研究表明病理的双螺旋纤维主要是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

目前以Tau蛋白作为阿尔兹海默病治疗靶点已经提出了多种策略:主要包括抑制Tau蛋白聚集,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促进Tau蛋白脱磷酸化,加速Tau蛋白解聚,增加Tau蛋白的清除等。

3.2 Tau蛋白相关药物进展
3.2.1 Tau聚集抑制剂
研究表明可溶性的Tau蛋白转变成寡聚体和纤维丝的过程中会产生毒性,抑制Tau聚集成多聚体结构可能会阻止毒性的产生,同时还能增加单体Tau的含量以稳定微管。

虽然用小分子阻止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被认为很难实现, 然而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 许多课题组成功构建起了Tau 蛋白聚集的体外实验平台, 并利用高通量筛选等方法对大量小分子进
行筛选, 现在已经成功筛选到了一些抑制效果很好的小分子抑制剂。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具有抗自由基的活性,并能直接抑制Tau的聚合,且易通过血脑屏障,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不带电荷的吩噻嗪平面共轭的结构对于Tau聚集的抑制能力非常重要。

在动物实验中,单独或与乙酰胆碱酶抑制剂卡巴拉汀合用可扭转记忆力缺失和学习能力损伤,已进入I期临床研究
(亚甲基蓝结构图)
噻二唑啉衍生物替德格赛(Tideglusib)是非ATP竞争性GSK-3β抑制剂,口服给药可降低Tau蛋白磷酸化,减少淀粉样蛋白沉积和斑块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减少海马和内嗅皮质层神经元的丢失,改善空间记忆缺陷,降低大脑淀粉样蛋白斑聚集,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耐受性良好,已进入II期临床实验。

(替德格赛结构图)
4.Aβ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的作用及相关药物
4.1 Aβ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的作用
Aβ蛋白虽然不是唯一的致病原因,但是Aβ蛋白在阿尔兹海默病的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其他能引起AD 原因如在FAD中由于APP、PS1基因缺陷引起的细胞内溶酶体传递缺陷,导致大面积神经炎性反应;早老蛋白(Presenilin)缺失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导致的突触功能紊乱、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Cdk5)激活引发神经损伤。

这些原因与Aβ蛋白毒性一样,都能导致DNA损伤,Ca2+失衡,突触功能紊乱和神经元损伤而最终导致AD的发生。

在AD的病程中,Aβ蛋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Aβ蛋白自身的清除和降解代谢障碍导致Aβ蛋白沉积形成Aβ蛋白斑块。

AD患者单核巨噬细胞对Aβ蛋白的吞噬清除能力下降,导致Aβ无法及时有效清除,产生免疫反应。

其次,Aβ蛋白能促进神经细胞凋亡。

Aβ蛋白能引起线粒体损伤,引起氧化应激和Ca2+超载,环氧酶COX的表达和活性下降可以导致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半胱胺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化,启动神经元的凋亡过程。

再次,Aβ还可以激活神经胶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产生炎症反应,Aβ作为刺激物质通过激活周围小胶质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神经系统免疫炎症应答,加速神经细胞死亡,导致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

最后,Aβ蛋白不仅是NFT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可以通过NFT引发神经元凋亡。

Aβ蛋白的生成和沉积可以对线粒体产生毒性作用和损伤,造成Ca2+超载,激活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MKII),导致Tau过度磷酸化,微管蛋白无法正确组装,引起神经纤维缠结。

4.2 针对Aβ蛋白的药物研究
4.2.1调节Aβ蛋白产生
Aβ蛋白是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作用于APP生成的,可以通过研究β分泌酶或者γ分泌酶抑制剂来阻断其产生。

Notch信号通路为广泛存在的,调节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发育的信号通路,Notch蛋白要经过γ分泌酶水解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γ分泌酶抑制剂能影响Notch信号通路,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

因此,开发不影响Notch 蛋白的作用而又能抑制γ分泌酶的活性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4.2.2增加Aβ蛋白清除
有关Aβ蛋白积聚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深,早期研究认为Aβ蛋白积聚为成熟的纤维状淀粉样斑才会有神经毒性,进一步研究表明Aβ蛋白的寡聚体具有更强烈的毒性,它可以直接导致突触功能紊乱。

那么,寻找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并且作用于Aβ蛋白纤维或者寡聚物的药物将很有前景。

比较有前景的治疗思路为金属离子螯合剂治疗法,研究表明铜、锌等金属离子能促进Aβ蛋白,寻找亲合能力合适的螯合剂作用于过渡金属离子,减少Aβ蛋白低聚物的形成从而降低其神经毒性。

氯碘羟喹(Clioquinol,CQ)是该类药物的代表,CQ与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合适,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口服CQ,9周能减轻AD症状。

虽然其副作用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但是以CQ 为母体的新型金属离子螯合剂正在研究。

4.2.3抑制Aβ蛋白聚集
寻找特异性的酶加快Aβ蛋白的清除和Aβ免疫法都是这种思路。

Aβ免疫是指通过Aβ蛋白结合在载体蛋白上或者直接注入Aβ蛋白抗体,诱发细胞和体液免疫产生Aβ蛋白抗体,进而减少Aβ蛋白的聚集。

今后疫苗的开发要更注重于Aβ表面免疫,避免T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不同给药剂型的研发也要受到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