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修身的追求共31页
读《论语》正心修身

三 要讲 话适时 。侍奉上级时 ,有三种做法是错误 的 :没到应讲话 时讲话 ,这叫急躁 ;该讲话时而不讲
效果 ,这是需要长期修养的。
象 ,亲近人民 。 《 论语 ・ 阳
中孔子说 : “ 君子学道
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意思是 ,管理 者学 了道
就关爱人民 ,劳动者学 了道就更服从管理 。关爱人民、
体 谅人 民 ,是管 理好 人民的前提 ,所以儒家强调为官
四要终 身修养 。 “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
话 ,这叫隐匿 ;不察言观 色就讲话 ,这叫盲 目。在什
么环境讲什么话 ,在什么时 间讲 、接谁的话讲 ,在座
学。 《 沦语 ・ 八f 写道: “ 子 入太庙 ,每事 问。 ”意
多毛 菱2 0 1 7 . 0 3
国 学 讲 座 { 5 9
诸位心 情 、气氛 如何 ,能根据种种具体 情况 ,恰 当得 体地讲 出自己的话 ,既表达了 自己的观 点 ,又有好的
畏 圣人之言 。 ”人 生天地 间 ,不能 无所顾 忌 、毫 无约
为为官者要具有 五种美德 ,即恭敬 、宽和 、诚信 、聪 敏 、慈惠 。恭敬别人就不会招 致耻 辱 ,宽和待人就容 易 得到 群众 拥护 ,诚信 为人 就容 易得 到上 下级 的信 任 ,聪敏智慧就容易有功效 ,常施 慈惠就容易调动别
张。 ( 一 )重 视 学 习 。
要注意交友 。有三种
教师 、国务院政 府特殊 津贴获 得者 ,辽宁省 孔子 学会名 誉副会 长。代 表作 有 沦语通 要》 《 孟子 译评> 等。
大学正心修身读后感

大学正心修身读后感读了《大学》中关于正心修身的内容,我感触颇深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大学里的一段亲身经历,那真的是一次让我对正心修身有了深刻理解的“实战”。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报名了五花八门的活动,每天忙得晕头转向。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特别“充实”,可实际上呢,只是表面的热闹,内心却越来越浮躁。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大型的志愿者活动,去帮助周边社区的孤寡老人。
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想着能做做好事,还能给自己加点“履历分”。
那天,我们一群志愿者被分配到了不同的老人家里。
我和几个同学负责的是一位姓王的奶奶家。
王奶奶的家不大,但是收拾得很干净整洁。
我们一进门,就热情地跟王奶奶打招呼,然后就开始忙活着打扫卫生、整理房间。
我一开始还干得挺起劲,拿着扫帚东扫扫西扫扫。
可没一会儿,我就开始不耐烦了,觉得这活儿又累又无聊。
看着其他同学还在认真地干活,我心里竟然还生出了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傻,不知道偷懒。
就在这时,王奶奶端着一盘水果走了出来,笑着对我们说:“孩子们,累了吧,来吃点水果歇歇。
”我看着王奶奶那慈祥的笑容,突然觉得自己特别羞愧。
我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偷偷观察王奶奶。
她虽然头发花白,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但是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平和与安详。
我忍不住问王奶奶:“奶奶,您一个人生活不觉得孤单吗?”王奶奶笑了笑说:“孩子,孤单啥呀,我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心也就踏实了。
”听了王奶奶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大学里每天忙忙碌碌,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而王奶奶,虽然一个人生活,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不正是正心修身的体现吗?从王奶奶家出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为了所谓的“面子”和“荣誉”去做事,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之后的日子里,我试着改变自己。
不再盲目地参加各种活动,而是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感兴趣,是不是真的能从中有所收获。
正心以为本 修身以为基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著名教育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中学心理安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开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开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
这无疑优化了我国根底教育的课程构造,把心理品质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突破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从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局部。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安康教育,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思想品德课中逐步渗透心理安康教育,不放过任何课堂细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安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而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进展正确的教育而得到解决。
而各科教材中又蕴藏有不少适合于心理安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
如:“数学”能教会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抑制困难的意志;“艺术”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体会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心理;“体育与安康”教会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协作和竞争意识;“历史与社会”使学生了解过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锤炼良好的品格。
初中“思想品德”理应成为实施心理安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因为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心理安康及心理开展特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使中学生能够积极安康的生活。
(二)在课堂中进展体验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开展特点,充分发扬平等、民主、自由的作风。
当代中学生民主意识强,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
如果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这些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互助的积极态度,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泼、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
大学之修身先正心

修身先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3],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4]。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5]。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
”[2]忿,弗粉反。
懥,敕值反。
忿懥,怒也。
[3]好、乐,并去声。
[4]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
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5]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1][1]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
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
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释义】此章节,把心洗得一干二净,达到复圆明而后才是真正的身修。
心是一身之君主。
所以说正心、在正心、在正心。
义在纯其心养其性。
心不纯,修身不彻底。
身有喜怒哀思悲恐惊,根子在心上。
心不与身当家作主、失去了真主宰。
不是身不正,是心不正。
念念不离心,即是修心。
前念、此念、后念归无念,即是正念。
此谓正心,即是一心无二之明明德。
至此谓灵纯。
纯者心无二,正心之致也。
致此,见闻觉知的六根之意识返本归圆○,谓六根圆通。
心不在客观物质现象上,故说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
正心圆明矣。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理解的意义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具体释义: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就是要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读了大学文章里的立身之本,修身先正心的感悟

读了大学文章里的立身之本,修身先正心的感悟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既是正心修身的思想守则,也是干事创业的行动准则,体现了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在“三严三实”思想体系中,严以修身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就难以做到。
而要做到严以修身,必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是严以修身的途径和阶梯。
因此,严以修身首先要做到以学修身。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按党性原则办事。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客观地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认真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和高尚情操,带头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向党员干部发出的号召。
情趣低俗、玩乐奢靡成风极易销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进取心,使人变得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思想颓废、行为猥琐、生活奢靡、道德败坏。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修身正心,立义而行作文

修身正心,立义而行作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古人在教导我们学习的正确态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伟人在告知我们目标理想的忠诚;“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是汉代扬雄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仅要学习古人,学习新时代的榜样,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决心,提高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思想,设立正确人生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于己,作为当代的我们,应践行持续的修身精神。
先秦时期就有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告知我们“修身”才是我们实现理想追求的第一步。
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因为至今的时代里,一位身患十余种疾病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女校长张桂梅,正以真正的师者情怀在改变着山区女童的命运;一对经营一间“爱心厨房”几十哉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正以无私的平凡铸就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位因伤失明而捐资几百万的推拿医生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他们以“修身”值得,完成着这样与那样的理想追求。
而与他们一样历经同时代的我们,敬仰之,学习之。
于家,作为当代的我们,应端正正确的人生态度。
荀子的《劝学》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是告知我们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思想和态度的端正,不仅有利于学习,还有利于实现人生的理想追求。
某在线教育平台打出了“撞脸”的“假”名师广告,这是其人生态度紊乱造成的结果,然而湖南高院法官周春梅,与之相反,用生命维护了职业思想态度坚定的尊严。
周春梅端正的人生态度,净化了法院,某在线教育平台却污染了教育的净土。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端正自己人生态度,使得自己家庭变得更加美好。
于国,作为当代的我们,应树立正义的远大目标。
文学家高尔基有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潜力就发挥的越充分,才能就增长的越快,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这句话告诉我们目标远大的作用。
你看,用一生去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科学家顾方舟,保护了我国几代儿童的健康和生命;你看,拥有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之毕生追求的袁隆平院士,研发的杂交水稻不仅成就了自己,还养活了国家;你看,“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目标,为我国的肝胆外科医疗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1. 格物:研究事物,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即深入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 致知:通过格物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知。
3. 诚意:意念诚实,不自欺欺人。
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真实诚恳的态度。
4. 正心:保持心态端正,不受外界干扰。
即不为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
5.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6. 齐家:管理好家庭,使家庭和谐有序。
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建设,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7. 治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
作为管理者,要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推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8.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即把仁政的理念推广到整个世界。
要有包容和仁慈的心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