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xx组织发展的比较研究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从北美、欧亚的发达国家到非洲、拉美和前苏联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包括社区建设、地方自治、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区域性公共事务,还包括积极参与国际决策,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可见,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治理的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一、xx组织的界定及特征

关于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此所下定义不尽相同,甚至国际上有不同的称谓或术语,如“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但是这些不同的概念基本上包含了介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一开始主要指美国社会中那些根据联邦税法获得减免税待遇的特殊组织,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渐渐成为学术界较为通行的一个一般性概念。

美国学者沃夫(Wolf)依据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界定,他指出非营利组织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

第三、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取向,以共同价值观为思想基础,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四、自主性。非营利组织依法建立,是与政府组织、市场营利组织相并列而存在的独立社会组织体系,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拥有相对的自主权。

第五、志愿性。参加组织的成员都是自愿而非强制的,组织成员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通常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接受社会的检验。

在我国,非营利部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六类,即:

社会团体(如各种慈善会、基金会、学会、研究会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各种民办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如国家举办的学校、医院、研究所、新闻机构等);单位内部的社会团体(如高校内存在的学生社团等);特殊社团法人(这类组织包括国家根据特定目的或特定法律设立的社会团体等)等等。可见,非营利组织的范围是及其广泛的,它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能够为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其他服务对象提供多种服务。

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虽然在功能上是实现公益事业,满足公共需求的社会组织。但事业单位由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由国务院及各级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查登记,其机构设臵、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均由政府决定和财政供给,是公办组织。事业单位组织,和三元结构模式下的NPO 不同,最根本的,就在于它们实现社会功能的机制不同。事业单位体制,同其他类型的单位组织一样,其组织机制都是中央集权的、单一中心的,权力、资源、决策等配臵的流动方向从上至下传递,形成一体的组织形态满足各自分配的功能;而NPO 作为公民社会的组织形态,是多元化的、决策分散的、在公民的参与和表达中形成的社会自组织形式。因此,事业单位还很难看作是第三部门,本文暂不论述。

二、国外xx组织发展现状

1、xx的xx组织

在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中,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组织、社区互助和公益服务组织、各种慈善救济基金会、联合劝募组织等都是影响很大而且很有特色的非营利组织。此外,许多享誉全球的机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费城交响乐团、美国企业研究所等,都是非营利机构③。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1985年的统计资料,美国从事非营利组织的雇员④已超过全美就业人员的25%,拥有私人财富的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在国外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非营利组织就达到了100万个,非营利组织在美国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占

美国总消费和总就业数的相当份额。1999年56%的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科%的26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4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

2000年美国社区基金会约550个。2002年美国133家最大的基金会资产总额为14980亿美元。

目前,美国非营利组织已达到160万个,总支出6700亿美元,占GDP的9%。非营利组织雇员近l100万(占全美支薪雇员的7%);有志愿者630万(占支薪雇员和志愿雇员的n%)。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非营利组织迅速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了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为帮助受难者、缓解政府的压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2、xx的xx组织

英国的非营利组织往往被称为“志愿部门”或慈善组织。其活动集中在教育研究、文化娱乐和社会服务三个领域,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非营利科技社团,如英国皇家学会、爱丁堡皇家学会、科学促进协会、皇家研究所、生物学协会、工程研究所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所等。这些组织一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出版科学刊物、资助科学研究、举行各种形式的科学会议等,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会费、财团及个人捐赠和政府资助等。据英国慈善委员会统计,至2001年年底,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共有188116个团体登记立案,其中有27338为附属分支机构,因此,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至2001年年底共有160778个主要的慈善团体,其年度总收人共为267亿英镑。从规模上看,英国的非营利组织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

界第2位。

3、xx的xx组织

非营利组织在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澳大利亚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有慈善团体、俱乐部、私立学校、教堂、协会、游说议员者组织等形式,其主体是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设立基金鼓励社区服务,一批开展社区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很大发展。有资料显示,1993年澳大利亚的以社会福利服务组织为主体的非营利组织已达到11000个,

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约有员工10万人,还组织了许多的志愿工作者。1994年,福利服务组织总支出4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50亿元),提供的服务包括护理床位2.7万张,公寓床位5.1万张,日平均送餐5.5万份,受益残疾人21.5万。

澳大利亚的非营利组织(社会福利服务组织)都是由民间经办的,它们与居民的关系很密切,可以更灵活、更有效率地适应和满足居民的需要,从而减轻政府负担;它们与政府是一种合作关系,可以平等地通过竞争机制获得政府的资助,同时,它们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提供政府规定的服务。

4、xx的xx组织

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大多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并于1995年开始得到快速发展。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统计,19%年日本具有正式法人地位的非营利组织已达25万多个,尚不具有正式社团地位的非营利组织约有85000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和非农就业人

口的3.5%。日本的非营利组织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保健、社会福利和国际合作领域。在日本,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多方面严格的限制,致使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性和独立性较弱,非营利部门⑤被人为分割成许多门类,各自有专门的主管部门,受专门的法规约束,只能在专门为它们划定的领域里活动。因此,日本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小得多。

三、我国xx组织的发展

第一、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尽管我国对社会组织发展理论研究的时间尚短,但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在第一个30年里,我国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是从具有一定独立性和一定数量规模向完全丧失独立性和数量大为减少转变;在第二个30年里,我国社会组织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而重新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以转型、重构、新生等种种形式发展起来。

(一)1949年-1978年:

国家总体控制下的社会组织发展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国家一方面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角色,在经济领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社会领域也大包大揽,推行行政垄断,政府办科技、办教育、办卫生、办文化、办体育等,从而以强大的行政吸纳能力控制着民间社会发育的资源;另一方面则从上

而下组建团体型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把政府能力可能有所不及的社会生活领域纳入其控制之下,因而,社会组织在这30年中不可能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这一时期的人民团体、准政府团体以及免于登记的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覆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并且按照国家的意志,肩负着作为中国共产党联系各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重任。这种功能性定位表明,它们必须依靠政府并且要协助党和政府工作,是国家对社会实行总体性控制的辅助力量。因此,在理论上,很难把这些团体视为现代公民社会组织;不过,它们毕竟发挥了公民社会组织的某些作用,并且人们也正是在这些组织中获得了社会生活的经验。

(二)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时代我国社会组织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我国社会组织逐渐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机会和资源,并且开始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特征。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时代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机会和资源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不断放弃其在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社会生活领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使得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开始发育成长。二是国家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是21世纪以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几次较大规模地削减行政审批项目。行政审批制度的减量式改革,必然走向社会开放、自我行动进而自我组织起来的政策和制度空间。就像经济领域发生的“官退民进”过程一样,在其无力承担责任的一些社会事务领域,政府也不断退出,转而走向

“社会事务社会办”。三是与经济组织市场化改革相联系的单位制萎缩和瓦解。随着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非单位化”和成建制撤消,以及非公有制企事业组织的蓬勃兴起,尤其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重建和逐步完善之后,传统单位社会的萎缩和瓦解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四是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发展。我国公民的志愿精神发展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来说,突出地表现为志愿参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以及为社会组织的志愿活动提供物质捐献。五是国际资源的进入。1978年以来,国外一些组织(包括国际性组织、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外国民间社会组织)逐步进入我国谋求发展空间(包括建立国际组织在华分支、资助支持中国国内社会组织等),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我国社会组织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盲目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总量已超过43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3.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万个,基金会1843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

544.7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030亿元,实现社会增长值493.1亿元。

第二、我国xx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xx组织数量大幅增加,种类多样

1988年,全国非营利组织只有4446个,2003年底发展到26.66万个,年均增长34%。到2005年底,发展到31.98万个。社团组织在1996年发展到高峰后,经过清理整顿,这几年稳步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复查登记结束时有8.2万

个,2003年已发展到12.45万个,年均增长23%。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仍然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20世纪80年代以前,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主要只有高度行政化的工青妇、文联、工商联、科协等九大团体,而目前中国的全国性社团按照官方的分类标准(主体功能)可分为17类:

产业部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公共事物、信息与技术服务、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能源、企业行业组织、职业组织、地区组织、个人联谊以及其他组织。

(二)活动领域呈现多元化格局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出现多元化。除从事社会服务、调查研究和行业管理等活动的非营利组织继续发展外,近年来,实体性的非营利组织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数字2010年为

18.76万家,他们的活动扩展到经济、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环保、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

(三)活动方式以提供服务和xx为主

从清华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调查结果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方式主要是提供服务(59.4%),交流(58.7%),宣传(58.6%)和培训、研修、训练(57. 0%);其次是调查研究(46.4%);再次是收集资料、提供信息(41.0%)和提供政策建议、提案(38.5%);而义演义卖活动(6.6%)、设臵经营实体(7.2%)和进行商业性活动(7.4%)等方式最少。[3]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所起的土要作用

在于提供信息、宣传与教育服务。事实上由于非营利组织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有的甚至完全依赖志愿者,因此它不可能像政府、企业一样以提供物质服务为主,而更多地以提供信息、教育与宣传服务为主。

例如,中国绝大多数自下而上的环保NGO,如自然之友、地球村都是以环保宣传、教育为主要的活动方式。

四、我国xx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组织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阻碍。

(一)认识性偏差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发挥社会组织

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从现实的角度看,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与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缺乏政府的信任与合作。各级党政机关,包括领导干部,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是复杂的、矛盾的、敏感的和慎重的。既有培育、鼓励和支持的愿望,也有担忧、防范和限制的心理,导致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政策实际上是内紧外松,社会组织缺乏来自政府的信任与合作。导致社会组织社会公信程度、民主自治程度、政府参与程度均较低。社会组织既缺乏利益诉求渠道,更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

缺乏公众认同。从社会层面,包括公众的看法,对社会组织的

认识是陌生的、不理解的、偏差的甚至是歧视的。虽然公民社会理念在中国已经有所发育,但大多数公众对公民社会理念还不熟悉不理解,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很容易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甚至经常被指责为“作秀”。

(二)结构性缺陷

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相对政府组织和企业比数量偏少,实力偏小,资金缺乏,能力不强,效率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政府组织是最强有力的一方,对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着领导、主导或制约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已得到充分发育并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婴幼期”,不仅处于政府权力的笼罩之下,其与市场的力量对比也相当失衡,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的数量总体偏少,实力偏小。我国目前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仅为2.7个,实力较强、影响广泛的社会组织尚不多见,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和国民经济贡献度不大。

(三)体制性障碍

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有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具备了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法制基础,但总体看来,法律的供给与需求差距较大。缺乏全面规范的社会组织的法律,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

动,也无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造成一些地方采取“不承认、不接触、不取缔”的三不政策。

配套政策滞后。社会组织获取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还没有法定渠道和制度,政府职能中哪些职能可以转移给社会组织,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措施,导致行政管理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的职能不够。社会组织的财政税收、劳动保险、人事工资等还不配套,政策保障不足,尤其是对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

管理体制制约。我国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概要地说是“双重管理”,体制重心偏于约束和管制,促进和引导的功能体现不充分,同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管理有缝隙等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组织注册困难。除注册门槛高、准入成本高外,社会组织很难找到主管部门,发展空间狭小。政府部门作为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的可选择性而非法定性,导致大量社会组织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大部分处于有主管无登记或有登记无主管的灰色状态。

(四)发展性困境

一是注册困惑。除了社会组织注册门槛高、准入成本高外,主要困惑是找主管单位难。这种“难”就难在社会组织主管部门的非法定性上。也就是说,并不是符合条件的所有社会组织政府必须作为主管部门,而是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可选择性,或者说,对主管部门来说,即使符合条件,既可以同意成为主管部门,也可以不同意成为主管部门。这种可选择性而非法定性,导致大量社会组织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大部分成为有主管无登记或有登记无主管的非法组织。

二是定位困惑。多数社会组织不完全具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基本特征。有的演变为“二政府”、“三政府”,有的演变为商业组织。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和商业化倾向明

显。这是由于社会组织的身份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政策不平等、机会不平等所被迫导致的。

三是资金困惑。由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得不到政府认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并不为政府普遍认同,甚至存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致使政府与社会组织难以形成伙伴关系,政府的非公共职能无法转移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无法获得政府资金上的资助。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的税赋政策却按照企业一样对待,更加剧了社会组织资金严重不足。

四是人才困惑。许多社会组织工资少、待遇低、办公条件差、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别是社会组织没有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一样的工资制度、人事制度、户口制度、职称制度、外事制度等,从而影响社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五是监督困惑。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

即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及日常性管理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管理体制。但现实中,业务主管单位因有自身的职责和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监督其管辖的非营利组织。再者,由于双重管理体制,导致很多非营利组织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于是干脆不注册或者在工商部门注册,从而缺乏监督。某些非营利组织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监督不力所致。

五、西方国家xx组织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非营利组织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它们已经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客观地分析我国与国外社会环境的异同的基础上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以及将来的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治法律制度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政治法律制度环境是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民主意识强、民主传统浓厚的国家,非营利组织的规模要大一些,并且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方式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如美国、英国等);而民主意识、民主传统淡薄、专制传统影响较大的国家,其非营利组织的规模要小一些,并且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方式和活动领域都受到较大的限

制(如日本等国)。此外,有关非营利组织法律方面的规定也是影响非营利组织活动及程度的重要因素。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指出: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非营利法是决定非营利活动及程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良好的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政治法律制度环境。众所周知,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了设计政治、经济和社会一切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经济领域,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打破了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一统天下的单一、僵化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的经济形式和新格局,使我国在经济领域中率先划分了“私域”和“公域”的界限,将自由首先还诸经济事务,扩大了经济自由的范围。这既是公民社会、民间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赖以生长和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公众参与公共事物的积极性

和志愿者行为空前高涨,中国公众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激增,各种公益性组织不断涌现。

在政治领域,我国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改革方向,政府也积极鼓励培育我国公众的民主生活方式、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价值观。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

“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19%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

“提倡社会志愿者活动和社会互助活动”;19%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体系。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民力、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初步形成了以法规、政策、规章和地方配套法规组成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在社会领域的改革进程。

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法律空白,地方民政部门无法可依。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制定和形成系统配套的不同层次法律法规体系,并设臵适应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监督机构和执法机构,使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就成为当务之急。政府部门只有加快我国

非营利组织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有更大、更快地发展。

2、xx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从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看,不同国家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依赖政府的扶持和资助,各国政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计划和方向,因而,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都仅仅具有相对的意义,只是享有有限的自主性。一方面,各国政府的扶持和资助极大地增强了非营利组织的力量,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实现了政府所期望的公共目标。因此,各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例如,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就与政府的扶持密切相关。在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位总统都鼓励志愿组织和志愿行动。美国政府还对非营利组织给予免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美国非营利组织收人的31%来自于政府。非营利组织所承担的对儿童的保护性服务、针对日益丧失生活能力者的社区服务项目,以及其他诸如就业培训、保护受虐待妇女和受歧视儿童等服务项目,都是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或者在与政府的合作下进行的。

因此,在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服务等领域,我国政府应与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对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以及减免税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资助、并将大量的社会服务职能移交给非营利组织去履行,以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同时,非营利组织必须

履行相应的义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3、政府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目前,各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它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所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局限性和它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各国的非营利组织单单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推进公益事业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首先,非营利组织资金不足,依赖政府的资助和社会捐助,在资金的使用方面缺乏自主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面较为狭隘,缺乏严密的会计制度、工作透明度和管理的科学性,少数非营利组织存在管理混乱、资金滥用等问题;最后,在不同国家,随着非营利组织规模的扩大,其运作效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例如,澳大利亚政府依法对非营利组织从四个方面加强了管理和质量控制,即:

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资格认证,并要按照标准认证服务机构,定期进行资格审查;制定行业标准,政府对达到行业服务标准的非营利组织给予必要的资助;机构评级,以鼓励非营利组织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争取政府和社会的资助;政府不定期的检查,以促使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总之,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在获得大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加强管理和控制的趋势,他们在这方面形成的可行的、有效管理办法和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概述 1.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内容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 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 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 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 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从经营目的来说,中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征求意见稿规范的主要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其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 ③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可以看出,此定义借鉴了美国的定义,且更加突出了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目的。征求意见稿用列举的方式指出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中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从法律形式上来考察,这三个单位是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条件要求的: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征求意见稿将它们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而做出会计规范是合适的。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7卷第5期,Sep.,2007,Vol .37,No .5 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7204203;修回日期:2007206225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3—),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从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李晓明 (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 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内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国内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7)0520147207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 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根组织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法律定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④盈余不得 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学术定义 列维特(Levitt )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 or )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 社会组织[1] 。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 7 4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和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及新一轮的政府行 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 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 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 ,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承担政府与私企“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事务的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 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 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 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并设计可行的方案。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管理

非营利组织发展地战略管理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PO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 Huang Haoming 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11, China (北京北三环中路18 号,100011) 概要:中国自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地发展,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护权益和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上,长袖善舞,起到了政府和企业力所不及地作用,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和合作地平台.而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从战略上考虑非营利组织地长远发展问题,如何利用机会,减少威胁,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作出新地贡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in China, includ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hreats etc. Based on a strategy analysis system of NPOs in China, the paper provides six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capacity building: 1.Strategy design for NPO, 2.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NPO, 3. Strateg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NPO, 4. Cooperation model for NPO-state interaction, NPO- busines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POs, 5. How to creativ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6.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strong NPOs networks. Key words: NPOs; Strategy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pproach 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机会 1.国际化趋势明显,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地时代.国际非营利组织地逐步进入,正推动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国际多边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采取了“有给有取”地方针.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双方之间地合作协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地经济技术援助.1984年,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驻华代表孔雷飒先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即接受国际组织援助地同时,能否能够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地援助.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支持下,1984年第一个开展国际非营利组织合作地工作小组出访了欧洲四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寻求合作渠道.时至1985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CICETE),成立了国际民间组织联络处.1987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交流中心为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宜地协调机构.从80年代初直至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国人对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都非常陌生.从1987年至今日,越来越多地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中国,从刚开始从事以扶贫、技术援助地项目为主,到目前为止地合作领域

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非营利组织活动涉及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倍受大家关注,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篇论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范围入手,与非政府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China has star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the formation of a "government -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the market,"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situation. Many aspect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modern society, much of our atten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ill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start,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ere compare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posed the existence of non-profi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 策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的总称。美国学者塞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共性6个要素。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存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称呼。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改革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营利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社团、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他们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他们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我国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 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等。其中收费包括会员费、服务收费、投资和出售产品、服务的所得。公共部门的拨款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和补助。社会慈善捐赠主要包括个人捐赠、 私人基金会、企业等的捐赠。但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愿在经费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本身不思进取,他们努力的方向在于争取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拨款,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组织收入减少。同时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 理研究

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可是非营利组织对志愿人员的管理却不尽人意。如何充分、永续地开发和运用此类人力资源,就成为非营利组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壹、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 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健康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壹)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和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仍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 (二)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志愿者通过和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积极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和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和专职人员的合作,能于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壹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和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1、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拓宽了生活空间,更深入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 2、参和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于志愿工作中,志愿者能够发挥自己的壹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仍能够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二、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于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及志愿人员工作的价值虽然已经被普遍地承认和认同,但对于如何进壹步地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务,则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志愿人员于志愿组织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志愿人员人力资源等等,往往被人们忽视,非营利组织通常将志愿服务当作开展工作的辅助手段,认为志愿人员的地位和岗位是短期的和不明确的,壹旦志愿人员完成任务后,他们的职责就完成了,志愿服务也就不复存于。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源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特点: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人员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人员的参和是建立于自己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于参和过程中,不存于强制力的约束,也较少有功利性的诱导。这种参和且不受制于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权威,其进退也不为世俗的利益交换所左右,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次,志愿服务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是辅助其完成自身职能的手段。非营利组织壹般均有自己的于编人员,可是由于公共事务的大量增长,使得这些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满

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前景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前景 非营利组织这个词对今天的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那么的陌生,尽管它的发展没有多长时间。然后,近年来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称赞却不绝于耳。非营利组织在充斥着权利和金钱的当今世界里,给人们以一种清新、无欲、博大的影响。非营利组织不仅济贫就困,热心公益,它还给人们以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再完美的事物也有其两面性,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也不免带有了其丑恶的一面。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和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不同。 从1978年到现在,总的来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存在以下问题。 1. 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是各国非营利组织普遍面临并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经费不足似乎更为突出。更为普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经费不足组要原因有:(1)一些组织长期依赖财政拨款,二政府迫于财政压力现在有在压缩财政预算,一减免政府的经费压力,这就把这种压力转移的非营利组织上。有些组织往往陷入困境,连维持自身存在都很吃力,跟不要说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了。(2)许多非营利组织习惯了从政府获取行政支持,没有

建立起对社会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意识,因此,难以调动社会资源,从而难以满足自身的经费需要。(3)某些非营利组织没有建立良好的公众信任度,导致难以向社会人士筹集的资金。 2.政社不分。非营利组织不同于政府机关,它不是一个行政化的组织,而我国现在的非营利组织官办色彩很浓厚,机关、行政化的倾向严重。 3.地区差异大。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这一差异严重制约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首先,中国地域广大,非营利组织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并且从业人数也有很大差异。其次,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较小,主要的大多数组织只在特定区域内开展活动。 4.相关法制不健全。尽管中国政府在积极建立有关非营利组织方面的法律制度,但这比不代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我国已受到积极的促进或保护,相反,我国的许多现行的法规中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并且各种不同的法制之间经常出现摩擦和不协调。所以,对非营利组织有一定的制约。 5.能力有限。非营利组织的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课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的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有限,在人员、资金、信息、经验等各方面都比较欠缺。许多非营利组织还是由政府部门成立的,缺乏独立性和管理、运作、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使其难以发展应有的作用。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

国内现在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情况的现状,方式,频率,公众接受程度,以及一些建议。 一、信息披露的意义,作用 ①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组织目标,它通过吸收政府资助、整合社会捐助来达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②其组织机构中不具有像营利企业中所有者性,组织自身利益与组织成员及捐赠者利益相关程度较低; ③财务管理中,其所占有的财产不能够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 ④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其披露的信息由自己掌握,并且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必然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他人的金钱》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D.Brandeis) 这些方面决定了其信息公开比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开更具有现实意义。 ⑴从组织自身来讲,好的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公信力,增加获得资源的竞争力;管理自身组织的运行,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评价; ⑵从捐助者来讲:明白自己的捐助资金的去向,为自己的捐助资金选择捐助对象,考核非营利组织“会不会,能不能”将其获得的资源用于实现其宗旨。 ⑶社会公众来讲:监督其职能的行使,非营利组织外部治理机制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无法言说的痛——丑闻 国家体育总局因在2000年—2006年间擅自挪用2787万元彩票公益金投资股票而被审计署查处。 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被判死缓 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多万元被判无期。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10年无法言说的痛。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河南宋基金投资房地产失败,巨额亏损。 三、几个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状况 1、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信息披露方式: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来披露信息 披露内容:网站上面主要是关于组织服务宗旨、机构介绍、项目介绍以及与组织相关的信息披露。其中最主要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年检报告、管理制度、年度报告 信息披露的频率:一年一次 公众接受信息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收入总额的增加上,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一种竞争性资源。 年份收入合计年增长率 2007 206,972,917.66 — 2008 417,289,458.70 101.62% 2009 259,085,539.00 -37.91% 2010 286,040,106.19 10.40% 2011 292,238,808.06 2.17% 从上表看出,青基会的收入每年都会有所增加(除开2008年汶川地政特殊情况导致09年增长率为负),说明其信息披露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大。 2、中华慈善总会 ①披露方式:主要是按日常性捐助信息进行披露,其中大多通过官方网站、新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 发展问题的探讨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即: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现在,非营利组织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发展;举措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渐趋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迅速增多,组织实力也不断增强。总体来看,中国非营利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既满足了社会成员个人成长的需要,促进了社会成员的自我实现;又丰富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内涵,加速了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解决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推动了我国向公民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我国

社会,非营利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蓬勃地发展着,其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认识到, 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相协调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 1,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色彩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目前,有近2/3的非营利组织的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提名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这样做的结果是非营利组织丧失了对本组织人事的任免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团的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人员任命方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 2,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成立和发展中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