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影像核医学课件 第三章 分子影像学技术

影像核医学课件 第三章 分子影像学技术

CT、MRI、PET及SPECT显像探测 的浓度阈值
• 显像设备
探测原素 探测浓度阈值 原子数
CT
I
2mmol
1000×106
MRI
Gd、Fe
40μmol
30×106
PET、SPECT 18F、99mTc、
10pmol
100
131I
第二节 分子影像在疗效监测及肿瘤 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
• 分子影像与诊断 • 分子影像与治疗决策 • 分子影像与早期疗效评价 • 分子影像与肿瘤残余、复发和治疗后纤维
第三章 分子影像学技术
第一节 核医学分子影像概要
• 一、分子影像的定义 • 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采用2D或3D图像,可视化
的实时、定量的显示,测量人或其它活的生命系 统的生物学过程的影像学方法。 • 方法包括:核素示踪显像(即核医学)、MR显像 /MRS、光学成像、超声成像等方法。 • 其中核医学分子影像是目前最成熟的分子影像学 技术。
报告基因表达显像
• 原理:报告基因显像是指报告基因所表达的蛋白 质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报道探针发生反应或特异 结合,局部形成放射性浓聚,通过显像的方法对 报告基因的表达进行监测的一类显像方法。
• 种类:外源性的报告基因显像和内源性的报告基 因显像。 外源性报告基因显像根据报告基因表达生 物的不同,又可分为酶/底物报告基因显像系统和 受体/配基报告基因显像。
报告基因表达显像
二、分子探针
• 可以是内原性的,也可以是外原性的; • 受体的配体、特异性酶的底物, • 抗体、多肽、蛋白等大份子,核苷酸类及
基因表达显像剂等。
三、研究对象及设备
临床设备: • PET、SPECT、MRI 临床前设备主要有: • micro-PET、micro-SPECT、光成像仪

细胞凋亡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分 子 影 像 学 是 一 个 崭 新 且 具 有 巨 大研 究 与 临
而产生的应答。细胞凋亡是一个耗能过程 , 该过程
在 形态 学上 表 现 为核 固缩 、 色 质 的有 控裂 解 以及 染
凋亡小体形成。而其分子基础包括钙由内质 网流至 胞 浆 ;内源 性 核 酸 内切 酶 活 化 ,裂 解 D A,形成 N 10 2 0 p 8 ~0 或其整数倍的片断 , b 最终形成凋亡小体 而被邻近细胞吞噬。凋亡细胞 的胞膜成分在凋亡早 期亦发生改变 , 原来位 于细胞膜 内侧 的磷脂酰丝氨
外区 3 部分组成, 它属于 T F受体家族成员 , N 结合
T F类 配 体 。 a 胞 浆 区含 7 N Fs 0个凋 亡必 不可 少 的氨 基 酸序 列 , 为死 亡结构 域 (et o anDD)该结 称 d a dm i, h , 构 域无 蛋 白激 酶 和磷 酸化酶 的活性 ,只与 胞质 内与
维普资讯
国外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 F ri dclSine l i lR do gc ac l 20 e ;9() 2 9 3 3 oe n Me i cecsCi c ail ia F sie 0 6 S p2 5 :9 ~ 0 g a na o l c
有 关 的基 因很 多 , 括 Fs aL基 因[ T A L基 包 a/Fs 7 R I 1 、 因 0p3基 因 、c 2家族 以及 csae 家族 等 。 15 、 bl 一 apss ( )a/F s 因[ 最 初 研究 细胞 凋 亡 时 , 一 Fs aL基 7 1
在细胞表面发现 了一类可传递死亡信号的受体因
2 99
维普资讯
国外 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 Fri dclS i csCiia R do gc acc 0 6 Sp2 5 oe n Meia c n e l c ail ia Fsi e2 0 e ;9( g e nl o l l )

分子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神经系统疾病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取得准确且尽可能早期的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分子影像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工具,具有非侵入性、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

本文将探讨分子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重点关注其在神经系统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的作用。

一、分子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神经系统肿瘤是引发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子影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提供关于神经系统肿瘤的蛋白质表达、代谢活性和血液供应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PET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中广泛应用,其基于放射性标记的药物(如18F-FDG、11C-Acetate和18F-FLT)的注射,测量肿瘤区域的代谢活性。

这些标记物可以帮助鉴别肿瘤与正常脑组织,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MRI则通过对脑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成像,能够检测到肿块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

此外,通过结合MRI和PET的影像结果,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肿瘤,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二、分子影像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

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困难性,因此需要准确的诊断工具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分子影像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可用于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β-蛋白斑块沉积情况。

这些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特征,其沉积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同样地,PET也能够检测到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异常,这对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疾病进展非常重要。

核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核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行 心 肌 活 力 评 价 是 十分 重 要 的 , 类 患 者有 较 高 心 源性 死 亡 的 此
clda ,P D)是 由体 内外 【素所触发细胞 内预仔 的死 r 程 e et C , l h 太 J 二
序 而 导致 的细 胞 死 亡 过 程 。实 验 征实 , 肌 缺 血冉 灌 注 过 心
个 预 测 指 标 , 对 指 导 治 疗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类 患 哲 通 常 心 这 这
肌能量代谢 、 凋亡心肌 、 心肌受体分 布, 甚至在心脏基 因成像等方 面反映冠心病发生机制和疾病状态, 而能在分子水平为冠心病 进 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更为有价值的信息


氟 一氟 化 脱 氧葡 萄 糖 ( F—F G 心 肌 代 谢 成 像 D )
膜 通 透 性 变 化 、 胞 膜 F s受 体 表 达 及 肿 瘤 坏 l 闪 细 a 多 一a 匕
( N d) T F— 介导 细胞死 亡等 , 可成 寻找核 素捌 亡显 像剂 的 匕 均 U
入 点 。 目前 研 究 ”关 注 点 大 多 集 中 在 通 过 P s外 移 表 达 进 行
谢 降低 , 而葡萄糖代谢 上调 , 以其 中脂肪 酸在 非缺 血性心 脏 所
代谢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而葡萄糖 成为缺血 条件下心 肌能
量 代 谢 的 主 要 底 物 。 脂 肪 酸 代 谢 降 低 或 正 常 或 葡 萄 糖 代 谢 增
强是缺血心肌细胞代 谢方 面的特征 表现 J 。存 活心 肌属缺 血
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 预后较 差 ; 其 而如 果是 由于 心肌瘢 痕导 致
射血分数下 降者 , 通过 血运重 建治 疗往 往无 明显改 善 , 常常 而

穿膜肽为载体的分子影像学应用研究进展

穿膜肽为载体的分子影像学应用研究进展
Mei l n ei d a i r y ̄ q 000 P. C n c O vs t / 102 , R. h g n i a
Bi gC a agH pt , ei hoYn o il j n s a
【 bt t Il i edans n etetf sae nm l ua l e s c aybo g ayat ecm onscudnt e A s 】 ti tt i oiadt a n es o o cl vl i em n ioi l cv o pud o o b  ̄c m sh g s r m od i s e re n l cl i l
【 e od】 C lpnt t ppd ;M l ua m g g K yw rs e -ee a efe o l riai re i c e n
随着对生命 现象及 疾病 本质 的深 入研 究 ,人类 已经认
识到绝大多数疾病 只有 在分 子水 平诊 断治 疗 ,才 能达到 真 正意义上的“ 愈” 但 是面临的一个 主要 问题 是许 多有“ 治 , 诱 人的前景” 的生 物活性大分子 由于细胞膜 天然屏蔽 的限制作 用无法进入细胞 内发 挥它们作 用 ,此外 像 D A等 大分子 通 N 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1,在 内涵体内运输 , 最终在溶酶 体内 被溶酶体酶降解 。 目前使 用 的显微注 射法 或 电穿孔法 这样 的方法用 于传递 无生 物膜 穿透性 的分子 ,在 本质 上是 有细
d l e y o rtis n t o i ,DN e v r poe n ,a i d e i f b s A,l o o s l oe c i d i gn o t s g ns i l u a gn i i el . i s me ,f r s en a p u n ma ig c nr t e t n m e l r i ig w t n c l a a o c ma h s

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医学分子影像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诊断技术,它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影像学的优势,能够对人体内的分子生物学过程进行无创、动态的检测和诊断。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分子影像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医学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人们发现特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检测有机化合物在机体中的分布状态。

1953年,早期的放射性核素扫描技术应用于测量心脏和肺功能,被称为“变化的图像”。

同年,标记传统摄影材料的技术也被开发出来,如X光和磁共振成像(MRI)等,使得医学影像学的方法不断拓展。

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利用对体内特定分子结构的探测能力开发出各种基于同位素标记分子的技术,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这些技术被用来检测有机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并于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基于生物分子和细胞特异性表达测定的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引入了许多新的成像、标记技术和分析方法,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等,大大增强了其影像分析的能力。

二、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分类和原理目前,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成像、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和X光成像等几种主要类型。

(一)放射性同位素成像放射性同位素成像技术是医学分子影像学领域最常见的技术之一,它利用放射性标记的化合物,如放射性核素和荧光标记小分子探针,注入体内,然后使用成像仪对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探针的分布进行扫描。

(二)荧光成像荧光成像技术类似于放射性同位素成像,但使用的是荧光探针。

荧光成像可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三)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磁共振成像仪的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并通过加入特定的造影剂来增强信号。

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癌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约90万人因癌症去世,其中大约有7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针对癌症的治疗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尽管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癌症治疗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提高癌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最新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癌症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分子影像学技术是一种通过扫描方法获取生物分子影像的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

这些影像揭示了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可以帮助医院提早发现癌症,而不仅是通过结构图像的判断。

最新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已经被证明可以提高癌症的检测、分期和治疗效果。

其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

PET显像技术使用放射性标记分子来探测肿瘤细胞的生理学和生物学功能。

当患者吸入或注射含有显像剂的溶液时,显像剂会扫描患者体内的各个器官,并且波束扫描的过程中会释放出正电子,从而产生放射性信号,从而形成图像。

通过这种技术,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癌症以及对其进行分期和评估疗效。

PET / CT结合体检可以检测出很小的肿瘤,这是其他影像技术所没有的优势。

例如,PET / CT可以在癌症早期发现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从而给患者选择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PET / CT也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前预估术后的效果,有助于指导手术方式。

另外一种分子影像学技术是磁共振成像(MRI)。

MRI技术和CT技术有很大的不同,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制造图像。

MRI揭示的是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它更加注重分子结构的变化和血流的改变。

MRI拥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在检测肿瘤时显示出它们的大小、形状、位置等信息。

MRI也可以检测出癌症的代谢状态,因此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理特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分子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子影像学,是指将生物分子如DNA、RNA、蛋白质等的分布与活性状态,以及它们在生物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通过技术手段图像化的学科。

在诊断疾病方面,分子影像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以在生物体内不断更新的分子过程中对异常信息进行更加精准的定量化检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影像学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定位及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突破,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分子影像学的技术原理正如其名字所示,分子影像学是通过影像技术来显示生物内所特定分子的分布、变化和活性等信息。

具体而言,分子影像学有核医学影像学、磁共振成像技术、光学成像技术和迷你PET等多种形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核医学影像学。

核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向人体内引入少量不活性放射性药物,通过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等水平的变化反应器官、组织或者某一种生理长时间变化的过程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和发展情况。

根据放射性药物的不同,核医学影像学又可以细分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SPECT)等不同技术方向。

疾病诊断中分子影像学的应用疾病诊断中,分子影像学应用广泛。

比如说,PET技术可以用于心脏病的早期诊断。

放入体内的放射性药物通过血液传播到心脏,然后在心脏组织中发生作用,对心脏进行麻醉,从而在影像中显示出心脏的分布和活性状况,进而目测到心脏是否受损和受伤的位置、类型和程度。

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SPECT的应用便格外重要。

SPECT与PET类似,不过使用持续时间更长的放射性同位素,使得这种影像技术适合用于肿瘤显影,同时在肿瘤定位、类别、转移和治疗方案等各个方面也与之相关。

除了PET和SPECT技术,MRI磁共振成像在很多领域也被证明非常有用。

比如在神经学领域,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脑部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和中风等,可以清楚地发现患者异常部位的成分,进行病变定位和有效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李坤成,于春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学影像学部放射科, 北京1053) [摘要]分予影像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概念、基本原理、成像技术、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其 的认识.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子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分子探针;分子影像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i}07—7510(2008)01—0001—04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Imaging LI Kun—cheng,YU Chun—shui (Radiology Department ofXuanwu Hospital,Capiul Medical University,Beijmg 100053,China) Abstract:Reviews the concept,basic principles,imaging techniques,key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lecular ima ̄.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in molecular nnaging. Key words:molecular imaging molecular biology;molecular probe;molecular ima ng technique 0前言 2分子影像学的基本原理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近年来新兴的交叉学 科,它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医学有机结合,在分子及细胞 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目前,分子影像学以其独 特研究视角,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就分子影像 学的概念、基本原理、成像技术、存在问题及展望等几个方面 进行综述。 

1分子影像学的概念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最早提出分子影像学 的概念,即应用影像学方法,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活体状 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随着对分子影像学 认识的不断深入,后来认为它是通过无创性的成像手段在细 胞和分子水平检测活体分子过程的主要事件,了解体内特异 性基因或蛋白质表达部位、水平、分布及持续时间的新兴交 叉学科 J。而最新观点认为分子影像学技术能直接或间接监 控和记录分子或细胞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可应用于生物 化学、生物学、疾病诊断及治疗等领域 ]。 收稿日期:2007-08-09 本文作者:李坤成,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科主任; 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常务副主编;《医疗 设备信息》常务编委;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医用放 射影像设备评估中心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委 员.医学影像工程学组组长。 分子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如下:将制备好的分子探针引入 活体组织细胞内;使标记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再利 用先进的成像设备检测分子探针发出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 后生成活体组织的分子图像、功能代谢图像或基因转变图像。 进行活体内分子成像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①合适的 分子影像探针;②生物信号放大系统;③敏感、快速和高分辨 力的成像技术_4』。 3分子探针 分 探针是指能和靶结构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配体或 抗体等)与能产生影像学信号的物质(如同位素、荧光素或顺 磁性原子等)以特定方法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些 被标记的化合物分子能在体内和/或离体反映靶生物分子量 和/或功能。 关于分子探针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所用影像学检查手 段的不同,可将之分为核医学探针、光学探针、MRI探针或超 声探针 j。根据所用对比剂种类可还可将之分为靶向性探针和 可激活探针【2]。靶向性探针由与靶目标具有亲和性的配体(如 抗体 肽或小分子化合物)经特定方法与同位素、荧光素、顺磁 性复合物或声学对比剂连接而组成。该种探针与靶目标直接 结合而成像,背景噪声较高是其主要缺点,因此,探针引入体 内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以便使未被结合 游离于血液之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对比剂被代谢清除,才能更好地显示靶目标的影像信息,目 前靶向性探针主要用于显示分子结构及分布。可激活探针又 被称为智能探针,该种探针可特异性激活靶分子,从而显示靶 分子。其信噪比较高。 选择分子探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对靶分子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合力; (2)能反映活体内靶分子含量; (3)具有较强的通透性,能顺利到达靶分子部位; (4)无毒副作用; (5)在活体内相对稳定; (6)在血液循环中既能与靶分子充分结合又有适当的清 除期,以避免“高本底”对显像的影响。 4分子影像学技术 有多种分子影像学技术,其中最常用者为MRI、核医学、 超声和光成像等。 4.1核医学分子成像技术 核医学分子成像主要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 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核医学 成像的灵敏度极高,是目前最成熟的分子显像技术,主要应用 于以下几个方面: (1)蛋白质功能分子显像。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已糖激酶和 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显像、胆碱激酶显像、细胞增殖和内源性 胸腺嘧啶激酶显像等。2- F-2一脱氧一D一葡萄糖(FDG)显像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PET代谢显像剂。FDG能利用葡萄糖 转运子1(Glut1)进入细胞,被已糖激酶磷酸化生成6一P— FDG。FDG随细胞对葡萄糖摄取的增加而增加。进入细胞后形 成的6一P—FDG不再进一步代谢,仅在细胞中积聚。因此,被放 射性核素标记的FDG可显示糖代谢的程度,已被广泛用于肿 瘤诊断 ]。但是,该方法的特异性欠佳,而’8F一3’一脱氧一3’一 氟代胸腺嘧啶(FLT)可弥补FDG的某些不足。FLT是测定细 胞增殖和内源性胸腺嘧啶激酶活性最常用的PET显像剂,在 内源性胸腺嘧啶激酶作用下发生磷酸化,并滞留于组织细胞 之中,可用于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胆碱代谢PET显像剂可 用于膀胱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最常用者为“C一胆碱、 F一 乙基胆碱和 8F一甲基胆碱 。 . (2)基因表达分子显像。基因表达分子显像在人类基因组 计划显像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反义PET显像和报 告基因显像二种。反义PET显像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某一特 定序列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作为PET显像剂,经体内核酸杂 交与相应靶向mKNA相结合,在进行PET扫描以显示基因异 常表达组织,反映目标DNA的转录情况。反义显像属于内源 性基因表达显像的一种,但是1其显像难度较大。报告基因 PET显像主要有酶报告基因和受体报告基因PET显像两种方 法。前者表达的蛋白质产物是一种酶,而后者为一种受体。目 前研制较为成熟的酶报告基因是I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 脱氧核苷激酶(HSVI-tk)基因,其底物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和 无环鸟苷的类似物。多巴胺受体(D2R)报告基因应用特异性 D 复合物(如 F—FESP)对由腺病毒带菌体介导表达的D 进行定量成像I^” 。 (3)受体分子显像。受体分子显像主要包括:多巴胺能和 5一羟色胺能神经系统二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多巴胺能神经 系统,包括应用6-18F-L-多巴(FDOPA)等进行多巴胺能神经 递质显像、 sF—B—CIT-FP进行多巴胺能转运蛋白显像和3一 N一(‘l】_1 F一氟乙基)螺环哌啶酮( F-FESP)进行多巴胺能受体 显像,前两者用于评估体内突触前多巴胺功能失调疾病的鉴 别诊断,后者反映体内突触后多巴胺受体功能变化,它们主要 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等)的鉴别诊断、监测 疗效和估测预后,并对药物滥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发病机 制、疗效监测,以及新药研究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_1 。 PET分子影像技术随设备硬件、放射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近年来问世的PET/CT可同时进行代谢 和解剖成像,使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得到较大提高;而小动物 PET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为实验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机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也为PET分子影像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ET放射化学的发展为合成高比活度和 高放射性正电子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奠定了基础。但是,PET 分子影像学仍然不够成熟,空间分辨力不足为其主要缺点。 4.2磁共振分子成像技术 MILl具有无创伤、无射线辐射危害和空间分辨力高等特 点,可获得三维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代谢、血流灌注、器官运 动、组织活性和心理学等多种信息,被称之为“一站式”检查技 术,但是MR检测靶向对比剂的敏感性尚较低,需要强大的信 号扩增系统来提高其敏感性。 (】)超顺磁性探针。超顺磁性探针主要包括超顺磁性氧化 铁颗粒(SPIO)、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和单晶体 氧化铁颗粒(MION)等。SPIO的直径在40nm ̄400nm之间.由 Fe,o 和Fe:o 组成,外包碳氧葡聚溏。USPIO的最大直径不 超过30rml。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大小对其进入网状内皮系统 的部位有较大影响,一般直径较大的SPIO主要为肝、脾网状 内皮系统所摄入,而USPIOs则主要进入淋巴结及骨髓之中。 由于USPIO的半衰期较长(1 ̄3h),其增强效果明显,非常适 于作为分子探针。MION的直径为5nm,可与转铁蛋白构建分 子探针。由于MION具有生物学相容性好,易于跨膜转运,合 成、纯化和筛选工艺均比较成熟,以及对M1KI弛豫的影响机 制清楚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分子成像之中 1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