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治疗目标临床治愈

合集下载

抑郁症治疗9种主流的方法

抑郁症治疗9种主流的方法

所谓抑郁症主流的治疗方法,是指当前广泛应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但并非只有以下这几种,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情况,应根据医生或其它专业人员的诊断进行选择。

.01.住院治疗(药物、物理、心理)抑郁症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到医院就诊,如果有自杀倾向的最好住院治疗。

按医生安排做药物、物理、心理等各方面综合治疗,会有治愈保障的。

未成年人住院,尤其是封闭式病房,要根据其年龄、性格、心理承受力、生活能力等充分考虑,并尽量尊重个人的意愿。

对未成年人来说,这种环境可能会是新的压力,亲人的陪伴和心理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治疗。

.02.物理治疗有必要说一下物理治疗,通常是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两者都有较好的效果。

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情绪、抑郁性木僵的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也可采用MECT治疗。

电抽搐治疗(MECT)抑郁症的原理是通过给人体一个短时间小电流的电刺激,达到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使抑郁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目前经常用于抑郁和精神症状的急性期。

MECT治疗见效快,疗效好。

6~10次为一疗程,常见副反应包括短期内记忆力减退、头痛、恶心、乏力等,另由于其疗效明显,极个别患者会形成心理依赖感。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和研究工具,其主要根据电磁互换的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再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随之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局部电活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不同模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除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外,还可以改变神经结构、影响大脑神经功能和神经调控。

也可用于刺激脑神经、神经根及外周神经。

通常低频刺激可以降低皮层的兴奋性,而高频刺激可以提高皮层的兴奋性。

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症效果明显,不良反应也较少,有很少比例的患者治疗后出现短暂的头痛、一过性失眠现象。

盐酸安非他酮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盐酸安非他酮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3 讨 论
国内外 多项研 究 发现 : 安 非他 酮治 疗抑 郁症 的 疗效 与 S s — R I S ( 氟西汀 、 舍曲林 、 帕罗西 汀) 类抗抑 郁剂疗 效相 当。
本研 究表 明安非他 酮治疗抑郁 症 的疗效 与两酞 普 兰相 同 , 治 疗 6周后 H A M A分明显下 降 。两 组在 H A M A总分减 分 值上 相 比 2 . 2 H A M D 总分减 分值、 减 分 率 比较 :安 非 他 酮 组 治 疗 6周 差异无显 著性 意义 , 表 明安非他 酮治疗 抑郁症 伴随 焦虑 的疗 效 与 H A M D总 分 减 分 值 、 减 分率 为 ( 1 8 . 8 2 ±7 . O 1 ) 分、 ( 6 6 . 6 4± 西酞普 兰相似 。盐酸安 非他酮 对心血管 的不 良反 1 7 . 6 6± 7 . 8 9 ) 分、 ( 6 2 . 3 2± 2 8 . 2 3 ) %。 因此 , 安 非他酮治疗 抑 郁症 或 伴随 焦虑 的 抑 郁症 的疗效 好 , 两组 H A M D总分减 分值 、 减分率 差异 有显 著性 意义 ( P =0 . 较为 安全 , 且 具较好 的依从性 。 0 0 0 1 ) ; 但两 组之 间相 比 , H A M D总 分减 分值 、 减 分率差 异 无显 著 参 考文献 性意 义 ( P= 0 . 5 2 4 4 、 0 . 5 0 5 2 ) 。安非 他酮组 有效 ( I T r ) 8 O . 5 6 %, 西 [ 1 ] N i e u w s  ̄ a t e n C E , D o l o v i c h L R . B u p r o p i o n v e r s u s s e l e c t i v e s e r o —
1 . 3疗效判 定 : 其 中疗效 分为 3 个 等级 : 基本治 愈 : H A M D总分 ≤8

90抑郁症发病及其治疗临床研究技术报告

90抑郁症发病及其治疗临床研究技术报告

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及其治疗临床研究技术报告摘要本课题以门诊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汉密斯顿抑郁量表筛查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其次探讨抑郁是否为脑卒中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探讨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可否改善脑卒中患者近期相关生命质量及其中医中药抗抑郁的治疗效果。

首先将全部入选的24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汉密斯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然后将抑郁组患者随机对照分为二组,即氟西汀组、自拟抗郁益脑汤组(简称中药组)。

抑郁组患者在原脑卒中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基础上,氟西汀组用氟西汀治疗;中药组用自拟抗郁益脑汤治疗。

全部脑卒中患者经过3周、6周的临床观察及发现:1.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病率为25.2%。

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患者相比年龄小;更可能吸烟;更可能饮酒;总分有显著性差异。

2.抑郁症状是6周内Spiter总分及各因子分下降的独立预测因素。

3.有效的抗抑郁治疗,不仅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也会改善患者的脑卒中症状、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及45米步行时间。

总之,抑郁症状普遍存在于脑中患者中,并且使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

早发现及适当治疗抑郁症状可得到明显控制,提高脑卒中患者健康状况。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发病率治疗中药一、立题依据脑卒中又称中风,它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脑血管流行性疾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慢性病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全球发病率大约为2.1%,致残率为71%,6年死亡率为78%。

在美国,近600万人口患脑卒中,且逐年上升,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超过65岁人群中,患病率高达35-60%,总的脑卒中患者约在2000万人左右。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和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仅关心疾病能不能痊愈,生存有多长,更加关心生活质量,为此医学领域提出了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概念。

度洛西汀药理机制和临床疗效

度洛西汀药理机制和临床疗效
% of Patients Achieving Remission (9-week study)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7.8 36.2
临 (床 治 周愈 研的 究患 )者
9
Fava M,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04;65:521-530.
%
≥躯体疼痛改善≥50% 50% Improvement in PPS (n = 77) (n=77) < 50% Improvement 躯体疼痛改善<50% in 49) (n =PPS (n=49)
*
200 100 0 度洛西汀 -1 0 1 2 3 时间 (小时)
200 100 0 度洛西汀 -1 0 1 2 3 时间 (小时)
4
4
*p<0.013 in doses compared to baseline.
度洛西汀有效作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持续性疼痛
总的舔爪时间(晚期)
125
100
空白对照
Partial Response: 25-49% improvement 部分有效:减分率 25-49%
有效:减分率 50-74% Response: 50-74% improvement
Nelson JC, et al. Biol Psychiatry 2004;55:296-300. The MADRS was used to define Remission and Response
1. Wong et al. Neuropsychopharmacol 1993; 8:23-33
2. Bymaster et al.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1;25(6):871-880

难治性抑郁症的药物及心理治疗综合康复策略

难治性抑郁症的药物及心理治疗综合康复策略

难治性抑郁症的药物及心理治疗综合康复策略20世纪,抗抑郁剂、电休克治疗及心理治疗等手段的使用,使抑郁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疗效欠佳而变得难治,成为精神科临床上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就有关难治性抑郁症的概念、发生率、生物学基础和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供参考。

1 难治性抑郁症的概念与发生率难治性抑郁症仍未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

其概念是治疗抑郁症相对无效、部分有效、缓解以复发提出的。

它并非一组独立的疾病单元。

从药物治疗方面讲,难治性指是正确诊断后,经系统的充分治疗(足剂量和疗程)仍未获得满意疗效者。

是否难治性抑郁症需考虑4方面因素:曾用最高剂量抗抑郁药(或血药浓度);最长的治疗时间;患者服药是否有依从性和临床结局。

历史上许多学者曾对难治性抑郁症提出过不同的评估标准。

最近的标准认为:①符合重性抑郁症标准;②标准抗抑郁剂治疗6周无效;③服药依从性好,且血药浓度达有效值。

究竟难治性抑郁症在抑郁症中有多大的比例?不同时期的评估标准有不同的变化。

80年代,Keiholz指出在所有抑郁症中60-70%患者对标准的抗抑郁剂有效,约10-15%治疗后给予ECT或其他抗抑郁剂见效,其余15%对单一和合并用药(包括ECT)均无效;90年代初难治性抑郁症比例约为15—30%;最近资料显示高达29-46%。

表面上看近30年来,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疗效似乎下降了。

我们认为,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① 疾病分类学误诊。

80年代后情感性精神性障碍诊断范围过窄,而近30年诊断标准相对放宽,增加了抑郁症的诊断率,一部分病例可能误诊(实为非抑郁症),使抗抑郁药反应欠隹,致难治;② 近30年来药物滥用患者增多。

因物质滥用所致抑郁症状比例增加,物质滥用可增加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抗抑郁剂的疗效而增加了难治性;③ 社会结构变化,竞争加剧。

抑郁症患者面临的社会心理因素增多,导致复发机会增多或慢性化。

慢性化不在乎病程长短,难治性是强调治疗难度增大。

抑郁症的治疗及护理

抑郁症的治疗及护理

抑郁症的治疗及护理王远芳【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一种终身罹患的疾病,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 呈反复发作、间歇期完好状态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二大因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至2020年, 神经精神疾病将是中国第一大疾病负担, 占中国疾病负担的15.5%.而且该病呈低龄化倾向, 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已上升至2.5%.抑郁症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多疑易惊、多愁善感、悲忧善哭、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有自杀危险.国外约有70%抑郁病人没有得到治疗,估计国内该比例更高.我国抑郁性疾病研究表明,85%抑郁患者能被治愈.【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1(037)004【总页数】3页(P306-308)【作者】王远芳【作者单位】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一种终身罹患的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呈反复发作、间歇期完好状态的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二大因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至2020年,神经精神疾病将是中国第一大疾病负担,占中国疾病负担的15.5%。

而且该病呈低龄化倾向,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已上升至2.5%。

抑郁症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多疑易惊、多愁善感、悲忧善哭、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有自杀危险。

国外约有70%抑郁病人没有得到治疗,估计国内该比例更高。

我国抑郁性疾病研究表明,85%抑郁患者能被治愈。

1 临床表现1.1 情绪障碍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坐立不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大部分患者有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其中也确有付诸行动、造成不良后果的,手段也很残忍。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抗抑郁药物不断涌现,为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旨在对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及特点近年来,新型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 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等。

SSRI 类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通过选择性抑制 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 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这类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

SNRI 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同时抑制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对伴有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为有效。

NaSSA 类药物如米氮平,通过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 5-羟色胺能神经传导,改善睡眠和食欲,对伴有睡眠和食欲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优势。

二、临床疗效评估指标1、症状改善程度常用的评估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等,通过对患者的情绪、睡眠、食欲、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判断药物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2、治疗起效时间指患者开始服用药物到症状出现明显改善的时间间隔。

一般来说,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在 2 4 周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

3、治愈率和缓解率治愈率是指经过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比例,缓解率则是指症状明显减轻的患者比例。

这两个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药物的治疗效果。

4、复发率指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再次出现抑郁发作的比例。

较低的复发率意味着药物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5、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生活质量量表如 SF-36 等,评估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以了解药物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思路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思路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思路摘要:目的:总结针灸医治抑郁症在国内外的临床与机理研讨,进一步探讨研讨思路。

方式:通过对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探讨抑郁症医治中存在的问题。

结果:针刺医治抑郁症的疗效得到了证实。

随着各种先进研讨技术的引进,针灸医治抑郁症的机理也在多方面进行研讨。

结论:针对抑郁症的针灸医治研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于更合理的实验设计、研讨思路与方式来更好地解决,获得针灸医治抑郁症的优势,以获得更多的认同。

关键词:针灸;抑郁症;临床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以持续的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1]。

近年来,针灸在抑郁症的临床医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疗效得到了肯定。

它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

本文综述了针灸医治抑郁症的临床思路。

1临床研究现在,临床针刺医治抑郁症的研讨已在医治抑郁症、针灸与西医结合的方式上进行。

针灸医治理念越来越多样化,不仅限于单一的普通丝针针刺疗法,也采用拔火罐、针灸、穴位埋线、耳穴应用压等,并与中西医结合医治,于医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1.1研究对象大量的研讨都集中在抑郁症病人与中风后抑郁病人身上,现在还没有关于抑郁症病人医治的临床研讨。

青春期抑郁是抑郁症的特殊群体,青少年的成长与国家的未来有关,积极有效的医治能够预防复发,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工作、学习与生活,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现在还没有关于针灸医治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研讨。

由于青少年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抑郁症青少年进行简单有效的医治。

在更年期妇女中,老年妇女产后抑郁与特殊人群对针灸医治的早期诊断、诊断与医治尤其重要,与传统的抑郁症病人针灸医治不相同。

针灸除了能够改善低情绪抑郁病状,如女性的激素水平,认知功能、躯体化病状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针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具有西医抗抑郁剂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更多的研讨来确定不相同针灸方式的有效性,为特殊人群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