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开采技术进展

合集下载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当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展望稠油是指粘度较大的原油,在地下常温常压下呈凝胶状态,难以开采和输送。

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油田的逐渐枯竭,对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当今油田勘探开发领域的热门话题。

为了有效开采稠油资源,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稠油开采技术,以满足能源需求并保护环境。

本文将从目前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出发,展望未来的稠油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稠油开采技术主要包括热采和常温采。

热采技术是利用热能降低稠油的粘度,使其能够流动起来进行开采。

而常温采则是通过化学方法或机械方法降低稠油的粘度,使其可以流动并被开采。

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未来稠油开采技术将会更加高效、环保和经济。

热采技术中的蒸汽吞吐采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热采方法。

该方法利用注入的高温高压蒸汽使稠油变稀,从而通过管道输送到地面。

虽然蒸汽吞吐采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蒸汽的产生消耗大量能源、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地层温差较大等。

未来,可以通过提高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改进储油层结构等途径来改善蒸汽吞吐采油技术的效率和成本。

另一种常见的热采技术是加热采油,它是通过直接加热地下油层来使稠油变稀,再进行开采。

加热采油技术相比蒸汽吞吐采油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地下温度分布,提高采收率,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来进行加热,同时加热地下油层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

未来,可以通过开发更加高效的加热设备、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等途径来改进加热采油技术。

除了热采技术,常温采油技术也在稠油开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化学驱油技术在常温采油中应用较为广泛。

聚合物驱油技术通过注入一定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来降低稠油的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有机溶剂驱油、表面活性剂驱油等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稠油开采中。

未来,可以通过研发更加环保的驱油剂、改进注入技术、提高驱油效率等途径来完善常温采油技术。

未来,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稠油开采技术现状及展望石油工程导论课程论文-V1

稠油开采技术现状及展望石油工程导论课程论文-V1

稠油开采技术现状及展望石油工程导论课程论文-V1现今石油市场的大多数油田都是从比较容易开采的浅层油层中提取石油,而稠油是指黏度比较高,它的开采难度远远高于常规石油。

因此,稠油开采技术现状及展望已经成为了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稠油开采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稠油开采技术现状1. 蒸汽吞吐法蒸汽吞吐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稠油开采技术。

它通过在井口加热注入蒸汽的方式将稠油加热到足够的温度,并利用注入的高压蒸汽将油驱出沉积岩。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非常规手段提高石油的采收率,但是其劣势是需要大量的能源用于蒸汽的生产,从而导致高额的成本和较大的环境影响。

2. 微生物法微生物法可以分为生物反应器和原位生物处理两种方式。

前者需要将稠油和生物物质混合并加热,体系被滴注进微生物反应器中生物降解,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其生物可分解性大大增加,所以可以将其转为可采油藏;后者则利用现有的生物在地下水层中津贴稠油,使得油更易于开采。

3. 电子束技术电子束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子束电离分解分子或产生大量的空气离子,之后失去电子并与浸渍油核发生反应,形成离子复合体,从而降低了油的粘度。

电子束技术优点是可以较少地消耗能源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轻,劣势在于其高成本和使用限制。

二、稠油开采技术展望1. 生产石油的开采方法的完善首先,需要改进现有的各种开采技术。

在此基础上,需要设计新的稠油开采方法,并通过生产实践不断加以完善。

这些技术必须考虑到能源消耗、环保、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

2. 采用新型钻探技术探测较深的储层目前,技术发展已可以钻探到较深的储层中开采稠油,但是需要更可靠,更准确的方法提高勘探成功率。

探测成功后,还需要开发一套完整的采收方法和系统以最大程度地优化石油采收过程。

3. 综合利用稠油资源综合利用稠油资源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在采油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开发全流程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节能的油气生产过程技术,并进行能源回收和再利用。

世界稠油开采现状及开采技术进展

世界稠油开采现状及开采技术进展

世界稠油开采现状及开采技术进展
产油量(t)
普通稠油井不同蒸汽吞吐周期生产曲线
(统计平均值)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周期数
世界稠油开采现状及开采技术进展
产油量(t)
超稠油井不同吞吐周期生产曲线
1400
1200
1000
世界稠油开采现状及开采技术进展
二、稠油油藏成熟的开采技术
蒸汽驱开采的特点
蒸汽驱不同于蒸汽吞吐,它是以较充分的补充地层能量为 前提的,因此蒸汽驱的采收率比蒸汽吞吐的采收率高,经过蒸 汽吞吐后,通过蒸汽驱提高的采出程度一般为30% OO IP左右, 汽驱结束后的总采收率,一般在50%OOIP以上,平均采油速 度一般在4~6%之间。
埋藏深度(米)
250-550 1188-1464 1120-1350
1330-1490
610-1926
16.5-82.5 1600-2100
57-100
100-1000 229
1330-1650 900-1200
开采方式
常规注水 常规注水 常规注水 常规注水 常规注水
常规注水
常规注水 常规注水
采收率 (%)
蒸汽驱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对比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汽驱降低油水粘度比通过提高驱替液粘度通过高温高热降低原油粘度12个数量级个数量级通过提高驱替液粘度通过蒸汽热水驱在纵向上的完全波及提高高波及效率世界稠油开采现状及开采技术进展五稀油油藏热采技术改善驱替流体的宏观波及范围改善驱替流体的微观波及效果通过提高驱替液粘度降低毛细管阻力通过高温高热降低小孔隙的毛细管阻力改善小孔隙的吸水能力降低界面张力通过碱性液体降低界面张力通过高温高热使岩石完全水湿轻烃蒸馏通过高温高热使轻烃汽化提高驱油效率热膨胀高温使原油和岩石膨胀大庆外围低孔低渗高凝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将对弥补大庆原油产量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盘活这部分勘探资金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稠油热采技术是一种针对油砂、重油等高粘度油藏开采的方法,通过供热使原油降低粘度,提高流动性,从而实现油藏的高效开发。

稠油热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蒸汽辗转、蒸汽驱等多种方法,下面将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1. 蒸汽吞吐技术:蒸汽吞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稠油热采技术,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原油粘度降低,从而提高采收率。

蒸汽吞吐技术具有简单、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高温高压区块。

由于蒸汽吞吐技术存在注汽周期长、水汽云难以控制等问题,使得其效果受到限制。

2. 蒸汽辗转技术:蒸汽辗转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稠油热采技术,通过在油藏中形成蒸汽辗转的气体流动,使原油流动起来。

蒸汽辗转技术相比蒸汽吞吐技术具有注汽周期短、大面积覆盖等优势,适用于较大底水厚度的高粘度油藏。

目前,蒸汽辗转技术已在国内外一些油田中得到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蒸汽驱技术:蒸汽驱技术以蒸汽为驱动剂,通过驱替作用将原油推向井口,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

蒸汽驱技术具有可控性强、适应性好的特点,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油藏。

目前,蒸汽驱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重油油田中,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趋势:1. 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随着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油田需要用到高温蒸汽进行开采,因此温度控制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发展更加精确、高效的温度控制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稠油热采过程中的热能利用。

2. 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稠油热采技术需要配套的供热、注汽、电力等设备,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在设计上更加合理地组合各个设备,实现能量的互通与优化利用。

3. 非常规能源的应用:随着能源的紧缺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非常规能源作为替代能源的一种,未来在稠油热采技术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比如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等。

4.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复杂的油藏开发过程并进行优化,可以实现稠油热采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稠油是一种黏度较高的原油,采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才能从地下提取出来。

稠油热采技术是当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稠油开采技术,该技术利用了热能将稠油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通过泵送等方式将热稠油抽出地下,从而实现稠油的开采和生产。

目前,稠油热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稠油开采,例如垂直井热采、水平井热采、蒸汽吞吐热采等。

水平井热采技术是当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稠油热采技术,主要是利用水平井技术将热能输送到井底,实现稠油的加热和开采。

蒸汽吞吐热采技术则是一种新型的稠油热采技术,它利用了低温蒸汽将稠油加热至升华温度,然后通过压力差将蒸汽和油一起抽出地下。

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采收率:当前稠油热采技术的采收率通常在25%左右,而相较之下,轻质原油的采收率可以高达40%以上。

因此,提高稠油热采技术的采收率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种方法是利用更高效的加热方式,例如微波加热、电阻加热等,这些方式可以更快且更全面地加热稠油,提高采收率。

2. 减少能源消耗:目前稠油热采技术通常需要大量消耗天然气等能源,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

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减少能源消耗,采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式进行稠油加热,例如太阳能、地热等。

3. 降低成本:稠油开采通常需要高昂的成本支出,包括加热成本、井复杂度成本等。

因此,降低成本是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降低成本的方法包括在加热设备方面实现智能化控制、在井设计方面实现优化设计,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经济管理来降低成本。

4. 深化研究:稠油热采技术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地下水干扰、热降解、井深温度控制等。

因此,深化研究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只有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利用稠油热采技术。

综上所述,稠油热采技术在当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提高采收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和深化研究。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更好地开采和利用稠油资源。

稠油开采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采油院.pptx

稠油开采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采油院.pptx
一、前言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产量
探明储量 13.83×108t
已动用 12.63×108t
热采开发3.55×108t 水驱开发9.13×108t
未动用 1.15×108t
特超稠油及薄层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及水驱是稠油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
第2页/共89页
一、前言
胜利油田油藏特点
国内四大主力稠油油田不同深度储量比例对比
Pb/MPa
70 65 60 55 50 45
0
8
6
4
2
界面张力 300
粘弹模量
弹性模量
600
900
时间/(s)
0 粘性模量
-2 1200
模量/(mN/m)
二氧化碳改善热采开发效果机理
✓地层条件下稠油体积膨胀(>15%) ✓降粘作用(>90%)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第17页/共89页
表面张力/(mN/m)
波及效率 %
68 80.7 62.6 81.3
驱替效率,%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0.00
2.00
热水驱 热水伴N2驱
4.00 6.00 8.00 10.00
注入体积,PV
热水伴CO2驱 热水伴CO2和薄膜扩展剂驱
二氧化碳同薄膜扩展剂相结 合大幅度提高驱替效率;驱替 效率由30%提高到90%;波及 系数由68%提高到81%,大大 改善热采开发效果。
(1) (2) (3)
普亚超
通 锅 炉
临 界 锅 炉
临 界 锅 炉
(1) (2) (3)
高注全
真 空 隔 热
采 一 体 化 管
密 闭 注 汽 管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稠油是一种高黏度、高密度、高黏度下且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原油。

由于稠油黏度大、流动性差,传统的热采技术难以有效采收稠油资源。

因此,稠油热采技术成为开发利用稠油资源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国内外稠油热采技术主要包括热水驱、蒸汽吞吐、蒸汽驱、燃烧热采、微生物采油等方法。

热水驱技术是利用高温高压的水来降低稠油的黏度和粘度,使其流动性增强,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设备较为简单、投资少、易于实现等优点,但是对水质要求高,且存在地下水和井壁渗漏等问题。

蒸汽吞吐技术是通过注入高温高压的蒸汽来采收稠油,因蒸汽易于穿透油层及渗透性好,且能在地下聚集形成更大的管道,从而加速稠油的提取。

但是,蒸汽吞吐技术存在较大的能耗、温度控制难度较大、投资成本较高等问题。

蒸汽驱技术是利用注入高温高压的蒸汽将原油加热蒸发,降低油的黏度,从而使其流动性增强,利于采收。

该技术采收率高、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但需耗费大量的水和能源投资。

燃烧热采是指利用火焰在油层中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增加原油温度使其黏度下降,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采收率高,可以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也存在高温高压管及设备损坏、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指利用油区生物群系,增强原油流体性质,促进稠油渗流,加速稠油的提取过程。

该技术对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削减了油田运转成本,但技术已不成熟,发展较慢。

发展趋势上看,稠油资源的开发需考虑环保、高效利用等要素,因此,未来稠油热采技术将朝着高效化、安全性和环保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未来,稠油热采技术将更加便于操作和管理,同时也更加注重环保问题,注重降低对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技术创新将会促进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推动稠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稠油热采技术是在高渗透储层中进行油藏开发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注入高温热能来降低油的粘度,使其能够流动到井口,从而进行采集。

在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稠油热采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稠油热采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热水气驱采油技术、蒸汽驱采油技术和火炬燃烧采油技术。

这三种技术都是通过加热油藏来改变油粘度,从而促进油的流动。

热水气驱采油技术是在油藏中注入热水和气体,利用高温和压力来改变油粘度,从而实现采油。

这种技术具有采油效率高、采油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已经在油田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地质条件限制、能源消耗大、工艺难度较大等。

蒸汽驱采油技术是在油藏中注入高温高压蒸汽,将其注入后能够改变油粘度,从而实现采油。

与热水气驱采油技术相比,蒸汽驱采油技术能够更好地改变油粘度,提高采收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例如能耗高、操作难度大等。

火炬燃烧采油技术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氧气来燃烧含油气体,从而产生高温高压的热能来改变油粘度,从而实现采油。

这种技术适用于高粘度油的采集,能够快速提高采收率,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

未来,稠油热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提高采收率。

由于稠油蕴藏量巨大,采油量相较于蕴藏量仍有较大差距,提高采收率是稠油热采技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2、降低成本。

稠油热采技术需要投入巨大的能源和资金,降低成本是当前稠油热采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在开采技术、工艺方面应不断进行改进、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3、绿色环保。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稠油热采技术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环保问题,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采油技术,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等。

4、优化油气组合。

由于全球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优化油气组合已成为制定全球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期 总第181期26王学忠(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山东东营 257000)稠油开采技术进展摘 要:分析了制约稠油开采的主要问题,综述了稠油开采的主要技术,建议开展地下稠油变稀油技术攻关, 将稠油开采难题转化为稀油开采问题,大幅提高稠油产能和最终采收率。

关键词:稠油开采 冷采 注水采油 热采 水热裂解收稿日期:2009-09-22。

作者简介:王学忠,高级工程师,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油藏工程专业,2006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油田开发研究。

如何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把稠油、超稠油开采出来,是世界石油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稠油由于粘度高,给开采、集输和加工带来很大困难,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来降低稠油的粘度。

我国稠油开采90%以上依靠蒸汽吞吐或蒸汽驱,采收率能达到30%左右[1]。

深化热采稠油油藏井网优化调整和水平井整体开发的技术经济研究,配套全过程油层保护技术、水平井均匀注汽、热化学辅助吞吐、高效井筒降粘举升等工艺技术驱动,保障了热采稠油产量的持续增长。

1 制约稠油开发的主要问题特稠油油藏温度下脱气油粘度为10 000~50 000 mPa·s, 超稠油(天然沥青) 油藏温度下脱气油粘度一般大于50 000 mPa·s。

稠油的特点一是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如单家寺油田单6块稠油族组分中沥青质占11%,塔河油田稠油族组分中沥青质含量高达23%;二是粘温关系敏感, 如陈375井脱水脱气油40℃对应粘度133 300 mPa·s,80℃对应粘度2 646 mPa·s,100℃对应粘度754 mPa·s。

特稠油因含有胶质、沥青质、石蜡等高分子化合物,易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性质,其结构随剪切应力的增大而破坏,且破坏程度与流动速度有关[2],即当原油流速慢时结构破坏小,粘度相对较大;流速快时则破坏大,粘度相对较小。

共用同一渠道的多相流体在流动时会相互干扰,流度比越大,干扰越严重,低流度的水相更易侵入油相,使油相变为孤立的油滴,油滴一旦被滞留下来,要起动它必须克服更大的附加毛管阻力。

特超稠油油藏开发难点在于:注汽压力高于18 MPa,常规锅炉不适应;吸汽能力差,小于1 t/(MPa·h);加热动用半径小于50 m;转变为牛顿流体温度高(高于100℃)。

对于远离油田基地的中小规模特稠油油藏,或许其面临的主要开发瓶颈不是来自钻井技术、热采技术或冷采技术,而是来自地面集输技术,如地面稠油的输送加热、降粘、脱水工艺[3-4]。

胜利稠油的粘温关系曲线特点是,稠油的粘度对温度敏感性强,在低温范围内随温度增加稠油粘度急剧下降,普通稠油在温度50~80℃范围内每升高10℃,稠油粘度降低约一半,特超稠油在温度70~100℃范围内每升高10℃,稠油粘度降低约一半。

普通稠油在温度大于80℃和特超稠油在温度大于100℃后,随温度增加,稠油粘度下降缓慢[5]。

2 稠油开采的主要技术目前提高稠油油藏产量的思路主要是降低稠2010年第1期 总第181期27油粘度、提高油藏渗透率、增大生产压差,主要成熟技术是注蒸汽热采、火烧油层、热水+化学吞吐、携砂冷采,等等。

2.1 热采技术[6-11]注蒸汽热采的开采机理主要是通过加热降粘改善流变性,高温改善油相渗透率以及热膨胀作用、蒸汽(热水)动力驱油作用、溶解气驱作用。

关于稠油的蒸馏、热裂解和混相驱作用,原油和水的蒸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油、水总蒸汽压等于或高于系统压力时,混合物将沸腾,使原油中轻组分分离,即为蒸馏作用。

蒸馏作用引起混合液沸腾产生的扰动效应能使死孔隙中的原油向连通孔隙中转移,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高温水蒸气对稠油的重组分有热裂解作用,即产生分子量较小的烃类。

在蒸汽驱过程中,从稠油中馏出的烃馏分和热裂解产生的轻烃进入热水前沿温度较低的地带时,又重新冷凝并与油层中原始油混合将其稀释,降低了原始油的密度和粘度,形成了对原始油的混相驱。

注蒸汽热采的乳化驱作用同样很有意义,蒸汽驱过程中,蒸汽前沿的蒸馏馏分凝析后与水发生乳化作用,形成水包油或油包水乳化液,这种乳化液比水的粘度高得多。

在非均质储层中,这种高粘度的乳状液会降低蒸汽和热水的指进,提高驱油的波及体积。

热采井完井时的主要问题是,360℃高温蒸汽会导致套管发生断裂和损坏。

为此,采用特超稠油HDCS技术,将胶质、沥青质团状结构分解分散,形成以胶质沥青质为分散相、原油轻质组分为连续相的分散体系。

特超稠油HDCS强化采油技术已在胜利油田成功应用。

加强注采参数优化研究,针对不同原油性质、不同油层厚度和水平段长度,明晰技术经济政策界限,合理配置降粘剂、CO 2和蒸汽用量,可提高应用效果和效益。

2.2 出砂冷采1986年,为了降低采油成本,提高稠油开采经济效益,加拿大的一些小石油公司率先开展了稠油出砂冷采的探索性矿场试验。

到90年代中期,稠油出砂冷采已成为热点,不注热量、不防砂,采用螺杆泵将原油和砂一起采出。

文献[2]指出,螺杆泵连续抽吸避免了稠油网状结构的恢复,稠油形成稳定的流动地带,在油带前缘,油滴被启动而增溶到油带中,因此,油带具有很好的流动能力,表现到生产上就是含水下降。

而抽油泵的脉动抽吸,使得地层孔隙中的油流难以形成连续流,水相侵入到油流通道,微观上表现为降低了油滴前后的压差,油滴更难启动,若水相能量充足,油滴就一直不能流动,表现到生产上就是长期高含水。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它通过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和形成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

形成地层中“蚯蚓洞”,可提高油层渗透率;形成泡沫油,则给油层提供了内部驱动能量。

乐安油田草13块配套大孔径、深穿透、高孔密射孔、高压充填防砂与螺杆泵冷采配套技术,基本解决了粉细砂岩油藏防砂及稠油抽汲难题[12]。

2.3 加降粘剂王卓飞发现[13],乳化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随机游走过程,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毛管数可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

向生产井井底注入表面活性物质,降粘剂在井下与原油相混合后产生乳化或分散作用,原油以小油珠的形式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水包油型乳状液体系。

在流动过程中变原油之间内摩擦力为水之间的内摩擦力,因而流动阻力大大降低,达到了降粘开采的目的 [14]。

比较常用的有GL、HRV-2、PS、碱法造纸黑液、BM-5、DJH-1、HG系列降粘剂。

鲁克沁油田通过加强化学吞吐油井化学降粘、化学吞吐、蒸汽吞吐、天然气吞吐等技术现场攻关试验、形成超深稠油开发技术路线。

2.4 电加热采用电热采油工艺开采稠油、超稠油,在技术上是成熟的。

对于远离油田基地的中小规模稠油油藏,由于其面临的主要开发瓶颈主要来自地面稠油的输送加热、降粘、脱水工艺等。

因此笔者建议开展地下稠油变稀油技术攻关,将稠油开发转化为稀油开发问题。

当然这存在比较突出的成本问题:电热采油工艺单井平均加热功率80 kW·h,日耗电费约1 000元。

2010年第1期 总第181期282.5 注空气开发R.G.Mooreetal 等研究了重油油藏冷采后采用注空气法(地下燃烧)的潜在应用状况[15]。

由于冷采油田在冷采的经济界限内仍遗留大量的原油,而且蚯蚓洞型的通道处于衰竭油藏之中,因此它是注空气的理想候选油藏。

蒸汽短时期进入衰竭油藏,会破坏“蚯蚓洞”,从而使受热通道产生较高的渗透率。

受热的通道为可流动的原油到达生产井提供流路后,随即实施油藏点火和注空气,蒸汽/燃烧法的综合应用可在薄油藏及持续注蒸汽无经济效益的油藏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2.6 SAGDSAGD是国际上开发超稠油的一项前沿技术。

它是向地下连续注入蒸汽加热油层,将原油驱至周围生产井中,然后采出。

利用SAGD技术开发超稠油的方式,已成为国际上超稠油开发的一项成熟技术。

在国外,SAGD技术通常针对成对水平井开发,而辽河油田采用的是直井注汽、水平井生产。

这种开发方式的优点有三:①将原有的直井替代水平井进行注汽,相当于少打一口注汽水平井,经济且实用;②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夹层复杂,油层连续性差,纵向连通不好。

国外水平井通常为 1 000米深,而辽河油田的水平井只有几百米。

采用直井注汽,辽河油田原有的井多的特点就成了优势,这口不行就改用另一口。

③监测系统是辽河油田应用SAGD技术的又一创新,改变了国外用两口井进行监测的状况。

SAGD先导试验开始以来,辽河油田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解决了高干度注汽技术、大排量举升技术、地面集输系统等诸多难题,且均达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SAGD工艺需要。

2.7 掺稀油开采掺稀油降粘是开采稠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优点是不伤害油层,不像掺活性水降粘开采,掺水后的油水混合液要到联合站去脱水,脱下的水还要解决出路问题,增加了原油生产成本。

2.8 微生物驱油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通过细菌在油藏环境中繁殖、生长、代谢,利用细菌对原油的降解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使固液界面性质、渗流特性、原油物化性质发生变化,提高洗油效率。

微生物作用可降低原油高碳链烃含量,降低原油粘度[17-20]。

美国密苏里大学在2002-2004年开展了浅层重油的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2005年,微生物采油技术列入中国“973”科技项目。

胜利油田已获得耐温80℃、耐盐150 000 mg/L的驱油菌种,对原油的降粘率最高达到95%。

开展了4个区块的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累计增油6万余吨。

F16菌组能降低原油粘度,对粘度3 000 mPa·s (50℃)的原油的降粘率在30%~85%,经F16菌组作用后,原油的非烃组分减少,同时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改善常规稠油的流动性。

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应用本源微生物采油,累计增油17 866 吨。

2.9 地热辅助采油技术地热采油是利用地热资源,以深层高温开发流体(油、气、水及其混合物)将大量的热量带入浅油层,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21-24]。

为了减少热损失,最好不进行油、气、水分离,而且不经过地面,直接注入目的油层。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和注水开发工艺技术非常成熟,开发实践经验也很丰富,这为利用地热资源进行热水采油提供了便利。

另外,与地热辅助采油技术相类似,笔者还初步研究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重力能辅助采油技术[25]。

2.10 水热裂解开采稠油新技术刘永建教授研究开发了水热裂解开采稠油新技术,在实验室内和采油现场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26 ]。

水热裂解技术通过向油层加入适当的催化剂,使稠油在水热条件下实现部分催化裂解,不可逆地降低重质组分含量或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了稠油的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