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马东》观后感:一个商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冲突

合集下载

“十三邀”只是另一个走不出的洞穴

“十三邀”只是另一个走不出的洞穴

在《十三邀》以及所有作品里,许知远都在努力扮演走出洞穴的哲人。

只是换了个称呼,叫“知识分子”。

哲人十分痛苦,不是因为不能言,而是因为无人信。

在哲人的目光里,这个世界非常庸俗,没有活力,不严肃、不真诚、不正经。

哲人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着痛彻心扉的怜悯。

但这并不妨碍哲人爱我们,因为哲人把我们都想象成有可能走出洞穴的潜在哲人。

所以哲人在洞穴里努力启蒙、奋勇领路,直到遇见马东。

马东不仅不肯走出洞穴,而且挑明自己的主见:洞穴里挺好。

没有比这更令哲人痛苦的了!哲人当然很真诚。

在他的眼里,我们的生活有问题。

它没有意义,是一种幻象,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从中逃脱。

哲人也相信,只要我们和他一样真诚,生活是一个洞穴,充满幻象。

只有走出洞穴的哲人才洞悉生活的真相。

出于对我们的爱,哲人不仅自己认清了真相,还要回到洞穴带着我们一起往外走,即便这意味着要受我们的迫害。

这是柏拉图说过的一则寓言,激励了许多人。

“十三邀”只是另一个走不出的洞穴就也能发现问题、揭穿幻象。

但哲人是怎么发现问题的呢?“每当在理解中国现实遭遇时,我就求助于一位或是很多位思想家”。

比如奥登、卡莱尔、阿诺德。

哦!原来,哲人求助的是那些时髦洋气、“生活在别处”的哲人。

靠着从他们那里进口些概念,哲人勉强填补了自己知性的空白。

可是,当哲人忙于真诚地进口概念时,洞穴里,你、我、马东却真诚地生活在此地和当下。

并且恰恰因为对此地和当下的真诚,洞穴里的我们,才理解自己的生活故事、塑造自己的生活意义。

生活以及它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活”出来的、而不是进口概念所赐予的。

很久以来,许多自诩的哲人,的确都真诚努力摆脱洞穴,他们的姿态通常以洋气的概念为支撑,因而对急于奠基自己精神世界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然而,姿态背后,却藏匿着某种危险。

毕竟,当哲人试图依赖概念进口来走出洞穴时,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引导我们进入另一个洞穴。

如果说旧洞穴里所充斥的世代生活的人毕竟还拥有生活,那么,新洞穴则因为彻底的概念化而注定沦为一种虚构。

采访新闻视频《十三邀》观后感

采访新闻视频《十三邀》观后感

采访新闻视频《十三邀》观后感今天一个哥们分享了我一个视频,是许知远采访许倬云的。

惭愧的很,因为我都不知道许倬云是谁,但是我还是挺喜欢许知远的,我以前看过他采访冯小刚和俞飞鸿,说实话,又是惭愧的很,在看着两个访谈之前,我都不知道许知远是谁。

许知远是谁?我突然有点更加惭愧,因为我都看了他三个视频了,都没有想过要百度一下他的所作所为。

我想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为只有一个访谈让人忽略了采访主持的时候,它大概就成功了一半。

就好比一场足球比赛,如果终场哨想起的时候观众才发现原来还有个吹哨的裁判,那这多半是一场精彩的比赛......所以我也就不管许知远是谁了,毕竟这个节目也不叫许知远,而叫《十三幺》。

不对,是《十三邀》。

许倬云是个历史学家,开场第一句话是:我这个德行能活到八十八岁,是老天不要我走。

开这种玩笑的人很多,要是造化大的话等有一天我活到了这个岁数,我也这样自嘲的夸我自己一下。

可是我可能不够资格夸自己,因为我没有那样的“德性”——出生时就先天肌肉萎缩,13岁才能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想想都挺痛苦的,而后读台大,任教台大,赴美任教,著作等身...让人叹为观止。

看完之后我想写一些观后感。

观后感这种东西向来都是小学时候老师常常玩的伎俩,那时我们经常被组织着去村里大礼堂里,看那种跟投影仪似的老式电影。

回来之后就被要求写一篇观后感,我和所有同学都一样,不知道在一部没有奥特曼和大头儿子的电影里,自己能感觉出什么奇妙的感觉来。

不过今天的视频里有几句话让我有了感觉,我想我不再是小学时候的我了,于是我就记录下一些微妙的感觉。

让我提起兴趣看这个视频的,是因为他的题目:今天人们陷入意义危机,要有远见超越未见。

视频里老先生说:现在人们获得太舒服了,全世界的人们,都找不到目的,找不到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

于是,我也突然想起来,我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身边的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拼了命的挣钱甚至不惜去犯罪,我们想像别人那样生活的幸福一点,有自己房子,有自己的车子,最起码有一些钱可以养得起一个女朋友,这算不算意义。

名著十三邀读后感名人的智慧与思考

名著十三邀读后感名人的智慧与思考

名著十三邀读后感名人的智慧与思考名著十三邀读后感:名人的智慧与思考名著十三邀是一部精彩的读物,通过访谈名人的方式,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杰出人物的智慧和思考。

本书展现了名人们在各自领域的见解和感悟,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和启发。

在这部作品中,我被邀请进入了这些卓越人物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对话,分享智慧和体验生活。

以下是对名著十三邀的读后感,以及我从中所得到的智慧和思考。

第一章人物一:浩然浩然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通过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不断的奋斗,取得了多项辉煌的成就。

在采访中,他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成功不是偶然的,它需要坚持、努力和智慧。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成功并非只是凭借运气,而是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够实现。

我从浩然身上学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力量。

第二章人物二:逍遥逍遥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他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考而闻名。

在采访中,他谈到了“自由”的概念。

他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

逍遥的思考提醒了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自由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要学会释放自己,拥抱生活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第三章人物三:馨兰馨兰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

她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她说:“音乐是一种语言,能够超越国界和文化,让人们心灵相通。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无论我们来自何种背景,音乐都能成为连接我们的桥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

通过馨兰的故事,我明白到音乐具有无穷的力量,它能打动人心,传递情感。

第四章人物四:志远志远是一位著名的律师,他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关键的观点:“公正是法律的灵魂。

”这句话让我深思。

在当今社会,公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价值观之一。

无论是在法律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秉持公正的原则,对待每个人和事物。

正义是社会平等和和谐的基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

第五章人物五:逸云逸云是一位知名的思想家,他在采访中分享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看十三邀有感

看十三邀有感

看十三邀有感
《十三邀》是一档非常引人注目的访谈节目,我最近看了其中一
些片段,深感这个节目独特的魅力。

该节目的特点之一是邀请嘉宾多样化。

每季节目都邀请了来自不
同领域的知名人士,包括作家、学者、艺术家等。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
的见解和经历,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点和思考角度。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嘉宾之间的对话深入且充满启发。

在节目中,主持人以精准的提问和细致入微的关注引导对话,展现了嘉宾们
的思考和观点。

这种对话方式不但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嘉宾的思想,还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引发共鸣和讨论。

此外,这个节目在内容上也非常丰富。

嘉宾们讨论的问题范围广泛,涉及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他们为观众带来了各种热门
话题的深入探讨,对于我们思考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三邀》所展示的也是一种对话与交流的艺术。

每个嘉宾都有
他们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思想,他们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观点和见解,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智慧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在我看来,这个节目不仅是一种传统媒体的创新形式,也是一种
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方式。

通过观看《十三邀》,我们可以不仅了解到
嘉宾们的想法,还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

总之,《十三邀》是一档非常出色的节目,通过独特的方式给观
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对话和思想碰撞。

它不仅仅是一档娱乐节目,更
是一扇打开思考大门的窗户。

希望未来该节目能够持续创新和发展,
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马东》观后感:一个商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冲突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法。

”——许知远
继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完此次访谈之后,第二次我用了两个小时重新完整地看了一遍这期只有五十分钟的节目,而在看完之后我又一次忍不住去豆瓣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然而结果无疑是令人失望的,我甚至有一丝怀疑在现在这个浮躁且娱乐至死的年代,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在真正地去理解了别人的观点和话语的本意之后再去评论,而不只会用键盘敲出一些可愤、可笑、可悲的情绪和急不可耐、文不对题的满腹牢骚。

而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对此次访谈内容的一些看法,当然其中也必然会带着属于我自己的一些所谓的“成见”。

一、两个主体——人物简史
首先,我们从最表面和最直观上去区分这两个人的话,可能就是通过《奇葩说》和《十三邀》这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节目上,而对于两者的划分,马东的界定是《奇葩说》的观众是九零后年轻人而绝非像许知远这样的七零后,而能
看《十三邀》的人一定都是年纪很大的人,我想这一定是个缺乏实际调查的判断,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十三邀》对我的吸引力远远超过《奇葩说》,当然其中不乏个人兴趣之由。

但结合这一定位和我自己的理解,马东及其引领的《奇葩说》代表了当下年轻一带对大众传媒的一种喜好和追捧,而正如我在题目中所言,我对于马东的定位更偏向于他是一位商人,是一个深谙现代大众传媒行业规则,并引领是年轻时尚一代的大众传媒文化的商人。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许知远却是一个对现状充满怀疑
和批判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怀疑技术的现代人、一个不合适宜的作家、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追问者。

而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对时代发展的怀疑却又
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人格样态,或是一种中年知识分子的清高落寞、或是一种怀疑进步的陈旧腐朽又或是一种对时代发展问题的执拗愤怒。

二、两种观点——对于技术
在这期的访谈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两人对于技术发展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而这种对技术的不同看法似乎也预示了此后两人在价值观上的显著差异。

其中该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如何看待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时代带来的
各种变化。

马东所代表的观点暂且可以概括为“技术决定论”或者“技术至上论”,即相信技术进步是这个世界变化的根源所在,没有什么其他任何东西可以跟技术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相提并论。

而我想他所基于的现实支撑是大众传媒的技术革新,从最初的电视端到移动端,从电脑到手机,这种传播载体和形式的改变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而相反,对于许知远来说,他非常怀疑技术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乍看起来这种怀疑对于我们大多数正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便利或者福利的人来说似乎是难以理解或者荒诞不经的。

但这也许正是理解许知远所有愤怒和怀疑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我看来,许知远一直在用一种历史发展观和一种多元综合因素决定观去看待这个时代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所以说是一种历史发展观是因为在他看来技术所带来的绝大多数变化只是一种形式上、外观上的改变,就像现代大多数年轻人追求的可能仅仅是表面上的特立独行,包括穿着或是行为方式,而其实质的精神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改变却是微乎其微的。

甚至很少有人再去耐心地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而是一味地强调现代的个性和新潮,其结果便是即使技术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我们在精神或者思维情感上所争论的东
西却仍是一种“古老的”或是“前现代社会的”话题,我们仍是停留在思维的原地不断徘徊。

正如许知远的观点“记忆和历史是重要的,如果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没有大的好奇心,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特别大的可能性”。

三、两种态度——对于大众文化
两人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论是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争论的焦点从一开始大众文化的粗鄙化和精致化之争到后来对于时代价值之争,而这一部分的观点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许、马二人在人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首先,暂且容我简要归纳一下两人的观点,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我自己的立场也曾在两人观点的激烈交锋中产生过摇摆。

在马东看来,不是现代的大众文化粗鄙化了而是其从未精致过,即使我们一直心向往之。

从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未超过5%(或20%),而如今中国人的识字率在90%以上,但识字率的提高并不会改变甚至只是提高人内心的趣味,因为人的本质不变,而对娱乐趣味的靠近正是人的一种本能。

看起来这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观点,因为其出发点是从人性本质这一高度,但退一万步说,即使人的本性真的如
此不堪,在我看来,它也绝对不能成为大众文化粗鄙化的正当理由。

生活中,大多数的人们都喜欢令人愉悦轻松的事情,比如游戏、电视剧、小说,都不喜欢枯燥的东西,比如看书、工作、跑步、学习。

正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接触的愉悦之事多了,便不再想去做枯燥的事,但是真正能塑造人格、改变人生和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正是这些枯燥的东西。

其次,关于大众文化的时代价值,马东的文化历史观似乎是一种完全相对主义甚至虚无的,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娱乐形式和大众文化,各种文化在某种程度的历史观上看,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即是说所有时代的文化价值都只是相对于它所在的
时代而言的,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必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才有价值,即相对价值。

就比如说他认为梅兰芳和程砚秋在那个时代的京剧文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刘德华和周杰伦
所引领的大众流行文化。

如果仅从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这样的简化论来看,此番对比似乎并无伤大雅,但我们只要再进一步思考一下如果这种文化相对主义成立的话,便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即在我们的文化历史发展中,根本就不存在质量上更优质、审美上更高级的文化,也就否认了那些可以穿越历史、穿越时空
仍旧熠熠生辉的文化财富。

这种文化历史观上的完全相对主义在我看来显然是有待商榷的,起码至今看来我们依旧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历史留下来的文化遗赠。

四、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以上对于两人在外在表现、技术观念和文化历史观等方面的对比,都是其背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或者是生活态度的外在表现。

在访谈的结尾,马东总结式的说到其实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许知远表现出来的是愤怒而自己却是悲凉。

我想这似乎不太准确,在我看来,两人对待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态度是截然对立或者是冲突的。

如果从职业上定位马东,他应该是一位被现代商业包装下从事大众传媒的商人,他选择的是一种看似积极热闹、充满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的方式去面对和迎合这个大众娱乐化的时代和文化市场。

以他的节目《奇葩说》为例,仿佛每个人都充满了年轻的激情和对现实社会的争论不满,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悲观主义者,他坚信的是这个世界本质就是充满悲凉的,是一种无法反抗的悲凉底色,而只能选择用这种新鲜的边界让你暂且沉迷眼前的幸福感,是用一种积极的形式去掩盖实质上
的悲凉,是一个看似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与此相反的许知远,他是一个不断怀疑现实和科技的发展,又不断追问和批判着现实的或清高、或腐朽的知识分子。

他让我觉得有点像儒家的知识分子,以改造社会、唤醒民智为己任,有一种在现在大多数世俗者看来有些理性主义的天真和幼稚。

然而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浅薄乐观的人,是一个真正相信进步论的人。

因为只有那些对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并从内心深处渴望事物变好的人,才会在现实中反对一切东西、批判一些事物,批判的真正本质是相信会变好。

是一种用看似消极的方式去渴望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看似消极的乐观主义者。

我觉得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冲突所在,这种冲突是人生观或者价值观上的差异,是一个商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冲突。

在我的观念里,我认为无论是人格还是价值观以及类似观念上的东西,都是无所谓优劣、好坏和对错之分的,只是每个人本身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兴趣不同以及真实的你自己是什么样的。

那既然这样,对于生活在一个精神贵族消失年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在大众喧哗的社会选择和生活?我想唯有形成
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很喜欢笛卡尔的一句话“I doubt therefore i think,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所强调的正是这种怀疑和思考的重要性。

诚然,要想在这个人人都是舆论主体的时代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正如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通常会受限于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要以新的方式来思考或行动并非易事。


但这也必然不能成为我们选择消极的理由,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值得尊重,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身,而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能够进行推理,我们也是意志自由的存在,能够自由地行动和选择。

因此只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摆脱社会维度、公共生活、政治模式,主观感受和大众舆论的影响,你才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而不会被社会中人云亦云的纷扰所裹挟。

最后,在我的价值观念里,我还是更偏向于许知远所坚持的人文主义声音,而这可能与自己偏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所契合。

这种声音本质上是一个怀疑的、不喊口号的、不喜欢喧哗的声音,也是一个在每个时代都不强势,但却又有属于它必然的历史使命,所以它永远不会消失。

是一种时代和历史同样需要的批判或者追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